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1
摘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按行业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运营能力、生产效率、赢利能力和销售能力是构成企业综合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运营能力偏低是阻碍行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工业企业;因子分析;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70-02
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活动的最终指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国家竞争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即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依靠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实质就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的评价。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等指标反映;从物化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而从活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等指标反映。这些指标大多是依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出来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
对企业经济效益因素分析,一是从资金占用和资金周转的角度,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资金因素;二是从原材料、工资、费用等支出角度,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成本因素。此外,还要把企业自身的微观经济效益与全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当前的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10项指标,国家统计局1998年制定了一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含有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和资产负债率七大指标,改变了过去采用产值和产量等单一指标考核的状况;2002 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制定了关于《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8 项指标。
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为研究样本,按行业进行综合评价。
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经济的水平。对其按行业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能有效反应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另一方面反映各行业的规模经济程度。
按照行业分类,我国经济统计部门将工业分成39个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等等。本文原始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06》。
(二)计量方法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测度的多个指标之间可能会因为存在彼此相关而增加分析的复杂性,需要对指标集进行降维处理。Delphi法、AHP法、加权平均等方法存在主观片面性,而因子分析法应用范围广泛,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多指标评价技术。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指标分组,使得同组内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指标的相关性较低。每组指标代表一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这样就可以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的每个分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因子模型的形式为:X=AF+ε
其中X表示指标向量,A表示因子载荷矩阵,F表示公共因子向量。将因子载荷矩阵的第j列的各因素平方后求和,所得的就是第j个公共因子对Xi的方差贡献,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按其大小排序,可以提炼出最有影响的公共因子。为了使每个因子的意义更加明确,可以使用一个适当的变换(如正交变换)进行因子旋转,来得到我们比较满意的公共因子。因子模型建立起来以后,将公共因子用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运用多元回归计算每个样品的公共因子得分,这样就可以用公共因子得分来分析因子的性质。
(三)计量结果
运用SPSS13.0软件,通过对8个指标进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检验,Bartlett 检验中,P值为0.000
对标准化数据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后,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选取标准,4个公因子符合要求,累计贡献率达到92.65%。因此,可以用这4个公因子代替原来的8个指标来计量和评价工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从各指标在4个公因子上的载荷数可以看出:
第一个公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成本费用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共5个指标。这5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工业企业降低中间消耗能力、经营风险的大小、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可以定义为经营效率因子;第二个公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定义为生产能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是产品销售率,反映工业企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能力,可以定义为销售能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载荷较大的指标是总资产贡献率,反映工业企业资产的赢利能力,可以定义为赢利能力因子。
采用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个行业企业的综合因子得分F,并进行行业排名。用F1、F2、F3、F4分别表示4个公因子,那么综合因子得分F的表达式:F = 0.4743*F1 + 0.2012*F2 + 0.1676*F3 + 0.1569*F4
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率评价与分析
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名前10个的行业依次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其他采矿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工艺品及其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排在第11位、第14位和第27位。能源及矿产资源采选行业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各行业当中优势明显,各类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普遍较低,这与行业发展情况相符合。
能源及矿产资源采选行业,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供求偏紧,价格上升迅速,利润增长幅度大。2005年全国能源类矿产品价格,全年总体水平同比上升30%。与2002年相比,国内原油价格翻了2.2倍,原煤价格翻了1.6倍。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等采矿业利润分别增长了78.9%、38.2%、35.2%、97.7%和100.6%。这些行业在赢利能力、运营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采矿业在赢利能力方面排名前三。但是生产效率偏低,除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排第6位外,其它采选业在F3 上的得分均为负值,排在20位以后。
传统行业工业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处于中游。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行业综合得分排名都介于10―30名之间。由于这些行业发展都比较成熟,并且人们对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偏小,所以行业企业在4个公因子中的得分变化居中,经济效益波动幅度较小,处于中游。
各类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综合得分最高,为-0.0942,排第15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排第30位;在设备制造业中,综合得分最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仅排在第31位。专用设备制造业综合得分最低,排最后一位。
参考文献:
[1] 李喜荣、于倩.关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研究与探索,2002,(12):23.
[2] 刘春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要点及指标体系[J].山西财税,2007,(12):23.
[3] 周勇.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比较[J].现代城市研究,2006,(07):61.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2
关键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问题;对策
一、绪论
截至目前,国内在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考核方面,依旧采用来自中国财政部、中国经贸委员会、中国计委、中国统计局等部门机构在一九九七年出台的一整套包括产品的销售率、所有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的利润率、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资产的负债率、资本保值的增值率、总资产的贡献率7个要素构成的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系统。该系统的考核指标跟我国工业企业在经济方面的核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在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上满足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然而,伴随我国市场经济跨越式的又好又快发展,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各方面的经济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生产和“工业资源的消耗”、“周围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给我国在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我们更有必要理清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深一步认识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为此,所处的经济时代不同,他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人们通常对“经济效益”的认识是指“经济活动里消费与占有的劳动量与获得的合法社会需求的劳动成果间的对比。”借助这种认识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往往会更加重视考核诸如资金、原料、设备等传统性生产要素的占用与耗费和人类必要的人造财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应当是尽可能快的缩减工作时间。因此,工业企业的管理者就会千方百计在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缩减劳动时间。对劳动时间进行了缩减,就等于减少了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周期,进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价值规律作为一种价格与价值、供给与需求规律的有效反映形式,企业往往在价值规律的指引下进行企业生产活动,通过缩减企业产品的劳动时间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生产中所用的原始自然资源并不包含有人类的劳动,不能算人造的财富,自然就不包含有价值,所以对该原始的自然资源进行时间的节约也就不现实。所以,目前还有很多传统的工业企业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的。然而,我们再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与环境问题上产生的一些矛盾就会发现,倘若工业企业在经济效益考核过程中没有注意企业在生产时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就会使得一些企业往往会以牺牲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作为代价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造成对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损害。例如,部分人类随心所欲地支配阳光、水、空气、大地和矿物资源,在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注意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往往以牺牲这些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企业的效益,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是不协调的科学发展。
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需反应非市场活动造成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变化
我们在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进行考核时,需站在社会经济效益的整体立场上进行评价,而不应当片面地依据“市场性”这一原则去衡量工业企业在产出与投人之间造成他们彼此间关系发生变化的要素,而应当密切重视非市场要素诱发的占用与成果可能引起企业的经济效益变化。比如说,工业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经济耗费的外部成本合算到工业企业内部成本中来,这就让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二者在整个工业企业的占用未能全部地反应在投入上。好比说,工业企业因为经营需要扩大生产,排放的废弃物自然增多,造成与企业相关的水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不仅加重了水厂的生产经营成本,而且让在下游的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损失。因此,工业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不但损害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还增加了与之相关的企业用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上的支出。另一方面,倘若工业企业能够随意排放工业污染物,则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将不会计算到企业内部成本上来,那么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成本反而比社会成本低得多,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们之间的差额就是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可是,因为工业企业本当把造成污染的成本计算到企业投入的成本当中,而实际上却没有在投入成本中扣除,这就导致工业企业在计算总的经济效益时反而被人为地方大了的“假象”。总而言之,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生产得越多,得到的产品也会越多,而排放的污染物也就越多,这种行为对工业企业自身来说却是越好的,,因为排放的污染物越多,说明生产得越多,生产得越多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相反,这种行为对其它企业来讲,却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种把自己产生的损害转嫁到其他企业的身上的行为放到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讲确实不好的经济效益,因为他不符合整个社会的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需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源耗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的时候,必须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在资源耗费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工业企业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统计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所产生的导向作用。人类与自然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己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人民政府已在一九九四年的三月份颁布实施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一一中国二十一世纪环境、人口与发展的白皮书”里系统全面的讲到了中国地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策略以及政策、方针、行动。指出“发展是重点,环境需兼顾”的发理念,并提出“资源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实现必须要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协调,应当经过提升企业的经济生产经营时效来达成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增长”。为此,工业企业就应当全力改善生产经营,要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上涨的时候,又要尽量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部耗费,并尽量提升企业生产原料中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尽可能多地生产出满足并符合大家需求的商品。然而,我们在大量的数据统计中发现,造成自然资源耗费与污染的重要来源为工业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性工业生产经营状态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迅猛上涨,以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并任意排放“废弃、废水、废渣”,使得自然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这些行为,从表面上看,对工业企业眼前经济发展是有益的,可对工业企业长远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说,一些木材工厂处于最大化地获得利润,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大量砍伐树木,这种行为就会造成大量的森林树木被损毁,甚至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这种看似是木材厂赢得了利益,实际上是以损坏环境的代价换得,而站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其实是制造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是由于构成市场的产出与投入是一张看不见的“无形的网”,它们相互连接、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着市场的运转。倘若产品在市场中投入过多,则会导致其它的产品在市场中产出过剩。真是由于市场中的产品在“供需”之间没有达到平衡或者一方超出了条件的限制,市场上这张“无形的网”就会出现破裂。这好比整条生物链里的一环出现了破裂,就会导致整条生物链中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也存在着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且我们应当认识到:通过价格来调节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需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为这种调节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比如说,通过价格来调节木材资源的“供需关系”,可树木的栽培却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长成。所以,当前有必要在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上做一番改革,使工业企业更加重视目前环境恶劣问题与自然资源受到严重耗费问题,让工业企业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化解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过程里存在问题的策略
首先,重新调整工业企业在环境上的费用。应当在考核指标中的分子——“产出项”(即“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里减去环境费用,然后在考核指标中的分母——“投入项”(即“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环境费用这一项,如下表所示:
其中,“环境费用”指的是“工业企业为了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外部不经济而导致控制污染费用支出跟政府与相关部门依照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外部不经济而向工业企业征收的排污费之和。”并且工业企业的“控制污染费用支出”囊括有:消除与预防受污染的费用、监测与执行防污染的费用、对工业企业污染资料收集所产生的费用……“排污费”也就是“各政府以及相关机构依照法律法规与工业企业的排污量向工业企业征收一定的赔偿费或者其它的费用。这种调整显然对工业企业降低污染的排放非常有利,并且有利于工业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增补4项指标:环保效率、水耗效率、能耗效率以及科技投入效率。
其中①,“科技投入经费”指的是“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设备的更新费用、新产品的研发费用等跟工业企业从事与科技相关的活动费用。加入“前一期科技投人经费”主要是由于科技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具有滞后性。“科技投入效率”能够在科技投入方面反映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促使工业企业更加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并且借助先进的科技改进产品,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最终实现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
其中②,“能源消耗量”根据标准量进行计算。比如说标准石油采用“公斤”进行计算。该指标是在能源消耗”方面反应企业的经济效益,助推工业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对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其中③,该指标是在水资源消耗方面反应企业的经济效益,助推工业企业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提升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其中④,“环保支出”指的是“工业企业在控制污染发生方面所需要的支出”。“环保效率”能够自环保投入方面反应企业的经济效益,助推工业企业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振中主编.经济学辞典[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3
众所周知,财务基础核算的重要资料就是原始凭证,必须要让财务人员掌握原始凭证,才能够顺利开展财务基础核算。另外,原始凭证不能挖补、涂改,若出现错误,那么必须要在更正处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或者重开,以便确保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性。但是有些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原始凭证存在着不符合制度要求、不具备规定内容、没有固定格式、没有加盖公章等问题,有可能会存在着财务舞弊的情况。
二、加强财务基础核算,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1.规范施工企业内部的财务基础核算方法
加强施工企业的财务基础核算,离不开对核算方法进行规范。财务基础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很多,但是施工企业务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科学、适用的财务基础核算方法。同时,由于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金额较大,因此,务必还要将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做好,将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与企业独特特点相结合。另外,施工企业基层项目部往往承担着较重的生产任务,财务基础数据所涉及到的内容广、项目多、数据繁琐,因此,施工企业的财务部分必须要对各类财务基础数据表格予以规范,做到一针见血、言简意赅,这样使得表格能够易于填写,具有可操作性。
2.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
笔者认为会计委派制较为适用于施工企业的基层项目部,这样能够有利于帮助会计人员摆脱依附地位,进而确保财务基础核算的准确性及真实性,以便能够更好地行使会计监督功能。同时,由施工企业总部来统一管理基层项目部会计人员的收入福利、专业职称、人事档案、工作调动、职务晋升等,这样一来,有助于加强财务基础核算,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稳定会计队伍。
3.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基础信息的透明度
财务基础信息长期以来都是施工企业财务会计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它对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会有较大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财务基础信息是定量信息,可以对施工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用数据的形式来进行定量地反映,便于开展纵向比较、横向分析。第二,财务基础信息能够通过报表附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来对施工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反映,为投资决策提供极为有利的参考。第三,财务基础信息是沟通未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会计信息还能够对施工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预测,这是它最具有价值之处,从而进一步增加预见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提高施工企业财务基础信息的透明度,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极为有效。
三、结语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4
关键词:变压器 容量 经济效益
1、前言
变压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电力源,其在变压和传递电功率时,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失和无功功率消耗,损失和消耗的多少与变压器容量成正比,同时基本电费的支出也同样与变压器容量成正比。因此正确选择变压器容量,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用电支出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
2、变压器的负载与损耗的关系
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是由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两部分组成的,空载损耗是一个常数,它不随变压器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而负载损耗则与变压器负载率的平方成正比,在一定的负载下,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总有功功率损耗
-空载有功功率损耗
-一定负载下的负载有功功率损耗
变压器铭牌数据给出了空载损耗和额定负载损耗,所以可知变压器在一定负载为S时,总的有功功率损耗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由上式可知,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构成中,空载损耗是不变的,而负载损耗随负载率的增大而增大。当变压器容量增大或减小,其有功损耗也随着增大或减小。
因此,对大工业企业而言,只要能满足生产工艺用电的要求,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避免“大马拉小车”,能节约一定的电能损耗。
3、变压器容量的选择与确定
根据有关经验数据,对于单班制生产,变压器的最佳负载系数是0.91,比较经济运行区域的负载系数约在0.75~1.0之间,而负载系数在0.6以下是极不经济的。
对于二班制生产单位,其变压器最佳负载系数为0.64。比较经济运行区域的负载系数约在0.5~0.8之间,而负载系数在0.4以下是很不经济的运行方式。
对于负载比较均匀的,24小时连续生产单位的变压器,其最佳负载系数约为0.52,比较经济的运行区域的负载系数约在0.4~0.7之间。
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与确定,应根据最佳负载系数和经济运行区域来进行,对大工业企业还要综合考虑基本电费这个因数,容量的大小选择既能满足实际所需,又要尽量考虑节约。
4、企业应用实例
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总降压变电所,目前对全公司供电,采用2台SFZ7-10000/35主变,一备一用。基本电费30万元/月(安徽淮南供电公司只收取一台)。公司全年总用电量约为1500万度, 其中650万度为低谷用电,850万度为峰、平谷用电。
公司低谷负荷主要是电弧炉等冶炼设备,平均负荷在5200KW, 峰值负荷9000KW,而在峰、平谷用电时期,平均负荷为2500~3000KW,最高负荷4000KW。
从前分析可知,该公司归属二班制生产单位。其变压器最佳负载系数为0.64。比较经济运行区域的负载系数约在0.5~0.8之间,而负载系数在0.4以下是很不经济的运行方式。在低谷区段负载系数为0.52~0.9之间;在峰、平谷区段负载系数为0.25~0.4之间,是很不经济的运行方式。
根据最佳负载率,考虑经济运行区域的负载系数约0.5~0.8之间,该公司目前使用的10000KVA变压器容量偏大,从降低损耗和节约基本电费考虑,同时从安全方面和电弧炉的短路特性考虑,取负载系数取0.8,则:9000×0.8=7200(KVA),可见宜将主变压器容量选为7200KVA左右,再适当留有富余,依据变压器系列,主变选用SFZ9-8000/35为最佳方案。
具体分析如下:(如表1)
(1)空载损耗每年节约用电量是:(按一天24小时,年360天)
2.83×24×30×12=24451(度)
(2)负载损耗每年节约用电量:(按早班8小时,夜班6小时,年上班250天)
18.973×14×250=66406(度)
节约电费:(基本电费:30元/KVA,平均电价按安徽淮南地区电价平均数计:0.6368元/度)
年节约电度电费①:(24451+66406)×0.6368=57858(元)
年节约基本电费②:(30×10000-30×8000)×12=720000(元)
(3)合计:720000+57858=777858(元)
而SFZ9-8000/35变压器购置费为70万元。
可见,将主变从10000KVA更换为8000KVA,既能满足生产所需,又能每年节约77.8万元。一年的电费节约可补偿购置变压器的费用,更换下来的10000KVA主变出售将是当年的直接收益。今后每年的节约就是77.8万元,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
5、结语
综上所述,用电单位应该站在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高度,在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同时,通过专家论证,计算分析,合理选择变压器的负载率、效率及经济运行点;在现行电价政策下,选用合理的变压器容量,能较大的降低基本电费在电费中的比例。这样做不但有利于节能降耗,节约成本,而且对电网的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前面论述,我们准备将此文申报公司,建议采纳我们的建议,如果得到落实,会为公司每年节约77.8万元的电费支出。从而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很值得去做。
参考文献
[1]胡景生等.变压器经济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5
1、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经营管理,效益低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2、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它不应只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范围,而应扩展到企业的管理决策诸方面;不应只注重事后审计,而应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范围,而且在财务审计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还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权力下放,增强企业自主经营权,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样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但由于我国的宏观调控机构尚不健全,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因此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特征
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就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以扩大社会积累。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即为企业利润,它是企业劳动节约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质,也是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节约程度,即产出大于投人的剩余量。经济效益大小、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尺度,都是比较而言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优化管理等条件下,得以不断提高。就目前情况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即利润
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既不是工程结算利润,也不是营业利润,而是工程结算收人和其他营业及投资收人、营业外收入,扣除工程结算和其他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投资及营业外支出、期间费用的结余,即利润总额(工程结算利润+产品销售利润+材料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对外承包工程利润+各种经营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加减期间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它是施工企业的纯收人,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利润总额才能较全面地综合反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结算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工程结算利润主要取决于工程结算收人。工程结算收人在工程竣工前,并不意味着完整产品销售,但它是通过一定程序(验工计价)被认可了的完工产品价格,工程结算收人的多少,意味着产出的程度。至于未完施工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效益,要看它最终能否变为可实现的结算收人,只有收人大于所费才有效益,何时实现,何时记人收人。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构成营业利润,再加减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形成利润总额。因此,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总额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真实、完整、合规的会计核算
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纯收人,支出和收入都必须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消耗与补偿交替过程中运用价值形式通过会计核算的真实记录。其他业务计算出来的经济效益,只能作为分析因素在审计评价时加以考虑。经过测算、估算而可能达到的效益,则不能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依据。
3、经济效益指标受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它就必然要受各项生产、技术、财务等指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任务储备、工期的长短、质量的好坏、先进技术采用、设备的利用、存货周转、资本的保值增殖、资产负债的比例、资金运用的好坏等等,这些都能为取得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影响着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分析体系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以企业盈亏为中心。经济效益指标受许多因素和其他经济因素指标完成情况的影响,因此,以企业的盈亏为龙头,与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就构成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体系。按影响经济效益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分析指标和间接分析指标。
1、直接分析指标
直接分析指标,是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在收人方面,如工程结算收人,其他营业收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等;在支出方面,如工程结算成本,其他营业支出,税金及附加部分,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从会计核算的直接关系着,山工程结算收人减工程结算成本、工程结算收人、税金及附加,可求得工程结算利润(施工企业毛利);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各项利润(收人—支出—税金),减期间费用,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减营业外支出,得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不变,收入增加或收人不变,成本(费用)降低,就能够获较多的毛利润:在毛利润确定后,如果期间费用节约,其他业务经营也良好,就能获得较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确定后,又有较好投资收益和较多的营业外收人或营业外支出节约较多,利润总额就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
2、间接分析指标
间接分析指标,是影响直接分析指标或影响其他间接指标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如已完成建安工作量(产值)和结算单价对工程结算收人的影响;各成本项目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营业外收支内容对其收支差额的影响等。又如工程量(产量)、质量、品种对产值的影响;技术装备、人员配置及其素质、材料数量及质量等对产量的影响,这些间接分析指标对直接分析指标的影响、或间接分析指标之问的相互影响,都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
1、经济效益审计要同其他审计相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不能同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内容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各有侧重。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从财务审计入手,在保证有关审计事项及财务收入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上,依据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审查。有些财务审计或法纪审计的项目,在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存在有损失浪费的问题或提高效益的潜力,则可在进行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开展效益审计。
2、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抓住主要矛盾,点面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因素多,情况复杂,难度大。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从复杂的现象中,通过对比、分析、判断,找出带倾向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要善于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切中要害,明确工作重点,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既在一定范围内,从建筑施工单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为审计对象,根据审计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面上推开,以点带面,使经济效益审计取得时间短、收效快、带动一片的效果。
3、经济效益审计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效益审计项目,尽可能与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结合进行。建筑施工企业外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在根本利益上和审计目的上是一致的。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在日常审计中占有大量的资料,又便于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情况,反映问题。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与边实现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它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与对比工作,花费的时间和力量较多。为了及时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对一些比较容易解决或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边实现效益的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在审计结束时,才通过审计报告作出结论后,再进行解决。
5、经济效益审计要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事前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的审计。事前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对计划、预算、投资等内容进行的审计。通过事前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计划、预算、投资等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能事前提出纠正的建议,供决策部门决策时参考,避免决策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事中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进行中进行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把经济活动的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也可以根据实际纠正和修改计划、预算,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合理。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审计。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已完成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对经营成果优劣、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发现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探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6、审计评价和后续审计相结合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范文6
关键词:企业 建筑施工 问题 管理 经济效益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经济效益的提高展开的。当前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建筑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一直很高,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成本管理的失控。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以及职工认为成本管理仅是对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以及间接费等的控制与管理,而忽视了生产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此外,企业中没有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对成本管理缺乏预见性。
其次,市场管理有待加强。近些年,出现苛刻的招投标条件,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纷纷不顾自身经营情况,竞相压标,低价中标。而且,一些建设单位为缩短施工期,迫使建筑施工企业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来符合工程投标的条件。
再次,施工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尽管近年国家与地方部门都在大力支持人才的培养,专门教育、岗位培训等都在加强,但仍有大部分企业人才培养达不到市场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此外,人才结构比例不平衡的现象很严重,这些都是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重要因素。
随着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养老退休金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多,这些都加重了施工企业的负担。
二、现阶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在于成本的降低。首先,要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的理念,即“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这是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成本管理最佳效应的关键。
其次,要搞好成本预测,即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中标价以及项目的机械设备、施工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对成本目标的预测。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它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发挥着重大作用。具体来看,一是对人工、机械、材料费用的预测。结合市场行情,分析项目的人工费用、人员数量、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劳务,还要对投标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用量、价格等予以准确地把握,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费以及使用成本。二是,预测施工方案导致费用的变化。等到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就应依据现场的实际施工现状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设计,将采用的施工方法与编制时的作出比较,以进行较为合理的预测。
再次,要建立成本责任中心,不断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一是必须要明确责任权利和管理权限,建立成本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即是项目经理部以及各级分公司,然后将目标成本细分到各项目经理部、各班组以及各工程负责人,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约束机制,将个人利益与成本指标联系在一起,进行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二)加强市场管理,做好招投标工作
在现阶段,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决定能否中标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经济标和技术标。经济标能否获高分主要取决于让利额度,而技术标上工期与质量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大。这些苛刻的招投标条件已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之,在招标时有些建设单位、招标单位往往过分地追求低报价,选择了实力弱、信誉差、素质低的承包商,不能确保施工任务按质按期完成。为此,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十分必要与迫切。首先要做好投标前期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认真研究投标策略。其次,要编制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最有效的工期,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付出最低预算成本。再次,在工程招投标中,要提倡合理竞争,严禁建设单位盲目压价,严禁施工单位相互杀价。要以企业所承建工程的综合实力质量、信誉、素质以及合理报价为竞标条件。此外,应加强整顿建筑市场,各建设主管部门要对项目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把关,对违规的单位严厉批评、责罚,从而维护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实行成本、效益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其次,应建立、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并结合经济预测、财务核算以及审计监督等,将财务制度、建账原则和财务控制原则落到实处。还要不断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再次,要加大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财务部门需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品德良好、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对财会人员统一任用。要坚持不懈地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四)运用科技进步,调整施工企业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施工科技含量是建筑施工企业取得高的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手段。首先每一个施工企业的各个项目部都需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现状的工程项目,如根据现有的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经验等。其次,施工企业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还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促使企业由粗放型向智力型转变,同时要发展多元经营,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冯振宇.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中州建筑,2007,(5)
[2]李联营.经济全球化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挑战与对策[J].辽宁经济,2002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