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论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论述范文1
1.1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病患中以高龄老年人为主,多需长期输液治疗。2009年4月~2010年11月有输液港植入手术适应症的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79至91岁,平均年龄:85岁;包括:膀胱癌2例,脑梗死5例,COPD3例,帕金森氏综合征合并反复肺部感染5例。
1.2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BCR)提供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后,植入手术由专业心血管医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进行。病人术前有三项常规检查:胸部透视、出凝血时间以及血常规。经X线透视引导经皮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导丝或者导管鞘引入导管(BARD公司所制造的BARD2PORT导管,4.0F)。具体操作:①患者采取为仰卧位、肩垫枕并头低位约15~30°、头偏向对侧;②穿刺点定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锁骨下缘1~1.5cm处;③常规手术局部麻醉、铺巾、消毒;④以微创穿刺针对刺右锁骨下静脉进行试穿,操作顺利完成之后由导丝导引静脉留置导管;⑤行穿刺点下长约2.5~3.0cm切口,将皮下组织分离,呈囊状;⑥通过隧道针的使用,将导管尾端经过穿刺点置入囊袋里;⑦借助于X线引导,将导管头端放置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上方1~2cm左右,尾端与药盒相连;⑧试注肝素生理盐水,在未发生渗漏的前提下,把药盒放到囊袋里,将皮肤切口仔细缝合、留置引流条。
1.3术后常规处理
术后按常规接受抗感染治疗约3~5d。术后换药在1-2d之内,10-14d后可拆线。
2结果
本组15例手术植入均十分成功,并行术后放射检查发现,导管位置及走行良好。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细心的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维护下,2例转科,13例仍在本病区使用中,15例病例中1例发生皮下出血,1例败血症,3例回抽困难,1例夹闭综合症,2例病例行静脉港更换术及取出术,余病例经对症处置后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方面的护理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目前是一项比较前沿的静脉治疗技术。患者及其家属均对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为需要把机械装置长时间埋植入体内,所接受治疗患者均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主要是害怕操作造成的疼痛,护士要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说明工作,通过对埋植使用输液港的目的、放置部位及手术操作流程的耐心讲解,并且提前告知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预防措施,达到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目的,让其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安装。
3.1.2术前准备
本组患者具有高龄、体弱、多疾病等特点。因此,在植入术前应当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完善检查,行ECG、X胸片检查,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评估患者手术配合程度及右侧锁骨下窝的皮下组织厚度等,对右侧上肢偏瘫的患者行血管彩超检查右侧锁骨下静脉了解血管情况。遵医嘱行皮试和备皮,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
3.2术中护理
在植入过程中,护士要全程陪同患者并做好安抚工作。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医生穿刺,避免患者突然说话、剧烈咳嗽或者上肢活动,防止对穿刺定位的手术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患者有无心慌、胸闷、疼痛等不适症状。植入术完成后,再次行DSA检查以确认导管确切位置。
3.3植入后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3.1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植入部位是否有渗液、渗血、感染、肿胀以及疼痛等。每1-2日予以换药,遵医嘱给予合理的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指导患者保持手术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擦洗时不可用力,避免摩擦,防止局部皮肤的损伤,切不可用力撞击植入部位,所行手术之上肢避免做剧烈外展活动。术后24h后方可使用输液港。本组患者1例出现皮下血肿,与病人躁动、皮下脂肪过少、药盒埋置位置欠妥有关,后经取出药盒,重新埋置后好转。
3.3.2感染
某些免疫机能较差和或合并基础疾病、长时间以激素治疗的那些患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在适当的时期手术,术后要对各项感染指标实施定期监测[2]。本组1例发生败血症而拔管。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均示:肺炎克雷伯菌。
3.3.3导管夹闭综合征(“Pinch-off”现象)
这种现象是因为导管通过第1肋骨与锁骨间较窄的间隙进入到锁骨下静脉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第1肋骨与锁骨的挤压而导致的狭窄或夹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输液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致导管损伤或断裂。[3]临床表现:病人胸肩关节内收时出现输液不畅的现象,但外展时却输液畅通。本组发生1例。
3.3.4回抽血困难
穿刺过程中,由于导管末端位置不够恰当,血管内膜受到很大损伤等,都能使导管末端产生纤维活瓣样结构,引发向内打开受到一定阻碍,这样一来,静脉可推注或滴注液体,而无法抽出回血。本组发生3例。
3.4应用与临床护理
3.4.1静脉输液港专用无损伤穿刺针的操作步骤
1消毒:以输液港为中心,从内朝外以5%PVP碘消毒皮肤直径10cm以上,2戴无菌手套,左手触诊找到输液港之注射座,对注射座的边缘清晰明了,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对注射座予以固定,将注射座供起;3从三指中心处,以无损伤穿刺针垂直进针刺入穿刺隔,通过皮肤以及硅胶隔膜,至储液槽基座底部;4抽出回血(注射给药前)以找准位置,先注入5ml生理盐水,再回抽,让导管可浮在血管中,从而有效减少三向瓣膜紧贴在血管壁的几率;5穿刺成功后,应将穿刺针固定在恰当的地方,不可随意摆动,防止穿刺针脱出来。
2.3采集静脉输液港血样应注意事项
1取血量:成功穿刺之后,最少回抽5ml血液弃置(儿童则减半);2用大于10ml规格的注射器抽足量血液标本;3采血完成之后的维护:迅速冲洗导管(以20ml肝素生理盐水按照脉冲方式,即推注-停-推注-停方式进行);4冲管后要迅速关闭导管锁,同时连接肝素帽,以透明敷贴膜对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并标注冲管日期。
2.4静脉输液港输液与用药注意事项
1回抽:见回血进而找准位置后,注入10ml生理盐水(脉冲手法),将导管中的血迹冲洗干净,将药物渗出血管外损伤临近组织及皮肤的可能性将至最低;2注射:连接静脉输液管(事先排好气),打开输液夹,开始静脉输液;3冲管:完成静脉输液之后,以肝素生理盐水(采取脉冲方式)对导管进行彻底冲洗,再保留穿刺针或撤针;4封管:以100ml生理盐水+肝素12500U的混合溶液20ml正压封管,夹好延伸管,穿刺处以透明敷贴膜来固定,标出冲管日期。
2.5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之撤针技巧
顺利完成治疗,正压封管后,撤针之时,当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输液港注射座予以妥善固定。为将导管头部血液回流或导管堵塞发生几率将至最低,在注入0.5ml肝素生理盐水的同时,应当将无损伤穿刺针慢慢撤出。
2.6使用静脉输液港注意事项
1将无菌操作落到实处,严格消毒、戴无菌手套;2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换无损伤穿刺针头(每周一次),并且在固定穿刺部位时所用到的透明敷贴膜上标出日期。3敷贴一周换2次,疑有液体污染时,要第一时间更换;4以无损伤穿刺针穿刺时,动作应尽量轻柔,操作中若有阻力,切不可强行进针,否则针尖和注射座推磨而导致倒钩;5注射给药前,每次都要抽回血,注射针在输液港内被确认无误后,方可给药,否则药液可能被注入到皮下或局部组织,感染、局部性积液或组织坏死等现象则会出现;6注射压力应当小于25pst,以免让导管瓣膜受到损伤,绝对禁止以10ml以下注射器来注药;7在对穿刺针进行固定之时,若穿刺针过短,会使针尖从储液槽脱出或压伤皮肤,而针尖过长,则难以固定。在使用中,若出现输液港堵管的现象,则以5000U/ml尿激酶溶栓;8在治疗间隙期,每隔4周就当以肝素生理盐水正压1次封管。
临床医学论述范文2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76岁之间,病程在1周-12年之间,肿瘤最大直径在1-5cm之间的有例,5-10cm之间的例,超过10cm的例。其中幕上肿瘤11例,幕下肿瘤13例,脑膜瘤8例,脑胶质瘤6例,垂体5瘤,小脑囊性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辅助检查,结合临床主要表现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处理,采用德国“Moller”手术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为4-16倍。患者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根据肿瘤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入路途径;开颅后上手术显微镜,先打开脑裂蛛网膜或者脑池,尽量放出脑脊液,促使脑组织的回缩,使肿瘤充分暴露,避免牵拉正常脑组织;进行手术,再显微镜下辨认并分离肿瘤,进而切除,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对于较大肿瘤或功能区肿瘤应进行分段切除,直至切除整个肿瘤。
3结果
所有44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除患者32例,其中26例患者症状消失,预后良好,6例患者症状缓解;行肿瘤次全切除患者8例,4例活检。随访3年,1例脑膜瘤术后2年复发,转上级医院手术后治愈;2例恶性母细胞瘤术后3月复发,后死亡;4例胶质瘤术后1年内死亡。
4讨论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于脑肿瘤,应事先明确脑肿瘤诊断,与寄生虫、血肿及炎症等相鉴别;其次明确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其周边结构情况。注意手术前的评估,对于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处理均有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常见的处理脑肿瘤的手术方式。传统在肉眼下进行手术,对于一些脑底部、较深部位的肿瘤,操作困难,手术疗效不佳,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部分肿瘤全切除率提高,明显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4.1显微手术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显微外科手术,主要是指在手术中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清晰显示较深部位以及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及周边组织,使得肿瘤的切除范围较为彻底。本文患者中2例脑胶质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实施肿瘤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复查CT示肿瘤病灶消失。脑胶质瘤利用显微外科手术也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达到临床治愈。本文中的垂体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及鞍结节脑膜瘤均进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预后较佳。诸如此种位置较深的鞍区肿瘤的手术,周边有视神经、脑底动脉环、下丘脑及垂体柄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实施肿瘤全切术,不能根治肿瘤且容易损伤脑组织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显微外科手术因充分利用了显微镜的照明及放大作用,清晰辨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结构,在良好的手术视野中分离并切除肿瘤组织,即使在较深窄的区域亦能完全地切除肿瘤,明显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且减少了手术出血的发生。
4.2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
目前脑肿瘤的诊断技术较为发达,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明确了脑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其周边组织情况。神经外科医生充分掌握了肿瘤的情况,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副损伤。传统的肉眼手术,深部病灶手术视野清晰度较差,与周边的组织结构不清,手术操作时极易产生误伤,损伤脑部重要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放大手术视野,充分清晰地暴露重要组织、血管及神经。即使手术的区域较狭小,仍然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的操作。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细心分离切除组织结构,对于出现的微小出血,能及时发觉并实施电凝止血,从而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此外,脑自动牵开器的应用,避免了手持脑压板暴露病变时力量不均匀,不能持久的缺点,对病灶的显露及减少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显微手术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3脑肿瘤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在围手术期内,应口服糖皮质激素及钙离子拮抗剂,利于术后消除水肿、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此外,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避免术后诱发癫痫,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恢复。
临床医学论述范文3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67例异位妊娠患者,其中有5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占3.0%。患者年龄20~48岁。该53例患者均不属于初次妊娠,其中有45例患者有人工流产史,占84.9%(其中有32例患者人工流产史≥2次,占60.3%;6例患者有药物流产史,占13.3%)。有分娩史的患者有32例,占60.3%(其中剖宫产的有26例,占49.1%,有1例有输卵管妊娠手术史;5例为顺产,占9.4%)。采取避孕措施: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患者有21例,占39.6%;工具避孕的患者有12例,占22.7%;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有20例,占37.7%。曾有急性盆腔炎输液治疗病史的患者有24例,占45.3%。
1.2治疗方法
53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有2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出血,入院后立即对该23例患者行腹子宫角部切除及患侧输卵管切除,其中有12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甲氨蝶呤(MTX)50mg,11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另2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角部套扎后行子宫角电切,其中有13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MTX50mg,12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
2结果
术后患者一直复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MTX的患者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均在手术2周后患者血HCG降至正常,未注射MTX的进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患者中各有1例2周血HCG未至正常且下降后又上升,腹腔镜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大于2000U/L并再次手术后血HCG降至正常,开腹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逐渐降至正常。
3讨论
临床医学论述范文4
1.1一般资料:
本组一共有75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25~73岁,平均(42±10)岁。在本组的75例患者中有36例慢性胆囊炎结石,有15例为单纯性的急性胆囊炎,有13例为急性胆囊炎,有5例为胆囊息肉,有6例为急性结石胆囊。本组的75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都进行了B超检查,并且得以确诊。
1.2治疗方法:
本组的75例患者均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采取持续性的硬膜外麻醉或者是实行全身麻醉,并且在右侧肋缘下的1cm处,及腹白线向右2cm处,做一个小切口,其长度为4~6cm。再将腹壁切开并直接进入腹腔内,牵引腹腔内的腹膜以及皮下组织,再使用深长直角的拉钩将胆囊勾出来。与此同时,将纱布填满于胆囊下方左右两个部位,有助于该组织与其周围的结肠、十二指肠、胃部等组织分割开来,将胆囊三角充分的暴露于外,有助于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勤清晰的看了解并掌握胆囊三角的剖解结构;若是患者病变位置的炎性反应不是很明显,这可以使用小“s”形的拉钩对其进行压迫纱垫,接着再对胆总管以及周围的软组织进行钝性的、直接性的分离。待医生在明确了其剖解的结构之后,尤其是要对胆总管和胆囊管的剖解结构进行了解,使用7号丝线在胆囊管上进行结扎,然后再分离、结扎胆囊动脉,将胆囊底部的脏层腹膜使用电切刀将其切开,将胆囊从胆囊窝中缓慢的剥离出来,再将胆囊切除。如若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较为肥厚、胸廓过高的话,结扎起来就相当的困难,因此可以改成为实用钛夹进行夹闭。通常患者在进行完手术之后需要止血,最好是使用电刀,并同时在此位置放置一些纱布再观察15min,再检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否有出现漏胆、黄染以及血染等异常现象。如若患者出现出血状况需要将胆囊床缝合好,通常使用1号线进行缝合,主要是为了降低该手术之后患者部分组织出此案粘连现象,除此之外再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其是否需要采取引流措施。
2结果
本组的75例患者均顺利的进行完该手术。并且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完之后均无出现任何的出血、胆管损伤、并发症等出现;一般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0min左右。手术完成之后,其中有10例患者出现了疼痛反应,医生及时采取了强痛定进行止痛,第2天的时间患者便能下床活动;患者在手术之后需要进食流质食物,易吸收、消化、排泄;手术后的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炎性反应,一般使用4~6d;患者住院的时间通常为4~5d即可。患者在随访的13d内均为出现任何的异常状况;使用了T管引流的患者在2周之后使用T管造影也均未出现异常现象,并拔出T管。
3讨论
临床医学论述范文5
一、案例讨论课的特色
( 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础医学知识较枯燥并且抽象,该学习阶段开展临床案例讨论课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的案例和实景查房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条件允许时,学生对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问诊和康复评估,使其有机会接触常见的医患关系,培养其作为未来治疗师( 士) 的同情心和自信心。
( 二) 提高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
临床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记忆、串联所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如在帮助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康复的案例中,学生或许能够将之前所学的脊柱的结构、关节的运动、炎症的表现等相关知识点顺利地整理起来,然而关于纤维化和骨化、异常免疫应答这些相关知识点,学生可能已经淡忘或根本没印象,导致学生对该病的产生原因揣摩不透而影响康复治疗。因此,案例讨论课在学生明白其应该注意哪些知识的掌握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
( 三) 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在临床前期通常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讨论时容易反复纠结于一些表象而偏离讨论的主题。如果在讨论课前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讨论要点,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单。那么通过一次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接触十多个相似病例,逐渐达到触类旁通,讨论课也同时训练了学生提炼问题和归纳核心信息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案例讨论课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认真设计、管理案例学习资源,并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疑惑,具备准确、到位地解析和归纳的能力。
( 四)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的有效引导和适当的评估能提高讨论课的效率和质量。承担讨论课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 教师和医师或康复技师) 资格,教龄在5 年以上。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拥有较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康复知识。
( 五) 提高考核效率
讨论课的考核评估与传统的笔试不同,除了课上得分和平时任务单的得分之外,采取研究生答辩方式,现场抽签分析典型案例,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这样的评价效果更加客观新颖,学生3 人一组参加最后答辩,在提高考核效率的同时也激励了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 六) 促进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案例更新及时。康复治疗技术不断在发展,人们的康复理念在发生变化,康复设备也在逐年更新。因此,对临床案例的收集整理也是年年更新,紧扣专业特色。更新案例可对我校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提供及时的反馈性信息,推进深一步的改进。
二、案例讨论课内容的设计
案例讨论课是一门独立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的课程,与基础课程基本同步开设,学生有机会接触患者,参与讨论相关案例,因此属于实践课的范畴。讨论课案例的选择尽量保证其全面性、典型性及真实性,同时考虑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以康复科、疼痛科、骨伤科案例为主,全科案例、心理咨询室案例为辅。所选案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贯穿基础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基础医学各教研室根据课程标准共同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出主题案例,同时注意体现整个治疗过程的细节。每个主题案例的提示问题基本囊括讨论要点,数量为5 的倍数,设计紧扣核心知识点,富于启发性和实用性。如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导致的外伤休克术后康复案例,解剖学可以问股骨的结构、血管神经走向,组织学可以问骨痂的形成特点,生理学可以问微循环的特征,微生物学可以问感染容易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病理生理学问休克的特点,影像学可以问下肢X 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等。也可以出现跨学科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但不要太多以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整理好的病例统一收入校本教材案例讨论课中作为主题案例,每年更新一次。学生的每次讨论课设置1 - 2 份主题案例,另外的随机案例视病房当时情况而定。
三、案例讨论课的实施
( 一) 开设时间
基础医学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下半学期,持续到基础医学课程全部结束或延长至专业课开课,随意性较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减少遗忘,同时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讨论课随意性较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数量、师资设备的分配等问题。
( 二) 开设地点
案例讨论课开设地点由教室转移到我校附属医院病房、康复训练大厅或作业治疗室等地方,会议室至少能够容纳30 人,设有书写板和多媒体系统。学生在每次上课前20 分钟随主治医师或康复治疗师查房,查房目标明确,只针对本次讨论课的主题进行。学生查房时认真听,注意记录,在患者允许条件下可以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此举使学生有了当治疗师的感觉,由意境转化成角色,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感染力。查房后在会议室集合,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下发任务单。
( 三) 组织形式
案例讨论课没有固定的学时,只要将案例讨论课中的主题案例讨论完即可。每堂课时间为45 分钟。每个讨论组固定学生30 人,教师1 人,5人为一固定小组。讨论课不计考勤但不允许迟到和早退。每次讨论课由教师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前一周将主题案例及提示问题共同发至讨论组群邮箱,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案例。要求学生对患者的症状、损伤程度、发展过程及康复方向进行推理判断,写出发言提纲。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和资料,组内成员也可以相互交流或请教专家学者。前半节课每小组代表对提示问题进行抽签发言,其余组员自由补充。由带教教师对该组成员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打分,其他小组的同学如对发言的结果提出质疑,并就自己的讨论结果提出看法,教师可根据其回答情况对该组适当加分。该激励措施往往使学生的讨论课气氛活跃,各持己见,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局面,此时,教师只需控制课堂秩序,不必详细解释原因。后半节课主要讨论查房时见到的随机案例,同时就之前未达成一致结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指导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下发任务单,总结的关键在于对主题案例的总体理解与把握。任务单是每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课后提交的一份有关讨论结果的综合报告( 针对每个主题案例的发病机制)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最终整合入每位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
( 四) 考核方式
案例讨论课的成绩组成包括: 课堂回答问题得分,任务单得分和案例答辩得分。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因此,考核的重点在平时,每次课的回答问题情况占总成绩的50%,任务单的书写情况占30%,最后的答辩得分占20%。今后计划将案例讨论课的成绩列入实习分配的参考范围中,优先考虑安排表现突出的学生进入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实习。
四、案例讨论课的效果评价
首届案例讨论课在2012 级康复专业学生中开展,针对其课堂效果,组织了三次专家座谈会,大部分教师或治疗师对这种案例讨论课持满意态度,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不计考勤减少了对学生的约束力,课前查房有时会因为病患原因而拖延时间,学生底子薄弱对于一些有难度的提示问题往往避而不答,等等,但这些缺陷是可以弥补和逐步改进的。同时在开设案例讨论课的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 97. 1%的学生对讨论课非常满意,100%的学生认为其生动有趣,明显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83. 5%的学生认为讨论课提高了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62. 9% 的学生赞同讨论课增强了其团队协作意识, 49. 8%的学生认为讨论课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92. 6%的学生认为此类课堂有设置指导教师的必要,除了2. 4%的学生认为没有开设讨论课的必要,其余学生均表示希望增加讨论课的学时。
临床医学论述范文6
>> 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高校医学专业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澳大利亚:高校医学专业最难申请 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对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高校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新方向 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与思考 谈加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德育渗透 高校医务室开展健康教育意义研究 高校医学类专业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科学构建职业院校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新机制 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预防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方法 刍议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浅析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浅谈医学专业学生的美学教育 论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 包头医学院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开设与现状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9-10.
[2] 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