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换位思考的概念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1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某一天,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老人进去后才松手。老者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 这样相似的场景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女士用朴实的话说出了一个我们常常提起的概念——换位思考。中国有一句古训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同样也体现着一个人与人交往中朴素的道理——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我的理解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国土服务工作。我们工作在最基层,每天直接面对的是用地单位和群众,如何将换位思考融贯在我们国土服务工作中,用"如果我是用地户"的方法去思考,去理解用地户的需求,去更好的为用地户服务,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比如我们的农民宅基地审批和土地登记发证工作,高峰期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几个甚至十几个办事群众,都需要一一热情接待和讲解,那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单调重复的工作成为热情减少的理由。如果我们能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想一想,我们可以设想这些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群众是专门请假赶了很远的路来办事,是暂时放下家中的农活和无人照管的孩子,也可能是正等着土地证书去金融部门融资,还可能是希望尽快办好手续要踏上外出打工的群众,总之,每一个人都是满怀着期待、焦急的心情来办事情,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工作人员象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一样来对待他们,真正体谅他们的焦急,感受到他们的期待,在严格按照办事程序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便民服务;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暂时不能办理,也要耐心细心地作出解释并坚持一次性告知的原则,让群众少跑路,让他们满意而归。

换位思考说起来很简单,在工作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多数人大多时候都会从自己的观点、利益出发,觉得别人应当如何如何。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很少能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需求。这就更需要我们这些居庙堂之上的人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认识提高上,而应付诸在平时一言一行去忧百姓之苦。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更应该学会宽容些、谦虚些、坦诚些、大度些、真诚些、平等些、和蔼些、容忍些,时刻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净化,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工作中,如果能够常用换位方式思考问题,常常设身处地地为办事群众想一想,那么,我们在接待群众时就会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情,就会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够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总之,不管是工作和做人要善良些,每个人都喜欢跟善良的人交往,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个善良之人,那么,与人交往还能难吗?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隔阂,怨恨等都会时有发生,只要心地善良些,互谅互让,误会、怨恨也能变成令人感动和怀念的往事。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换位思考 应用

营销观念是当今先进的商业理念,它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要以目标顾客的需要为中心。在最新的营销理论里,顾客意识被进一步深化,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由4PS变成了4CS,即由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转变为需求(Command)、花销(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e)。

从营销理念的转变不难看出,更加彻底地站在消费者(被服务者)的角度看问题,是市场营销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市场营销观念的本质即在商业活动中设身处地。而设身处地是世界上不少民族常识性的为人之道,其应用范围远远不限于商业领域。在非商业领域设身处地,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环境保护观念的推广过程中,近十几年提炼出的绿色健康概念功不可没。有一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环保界,即如何让环境保护观念在普通人头脑中扎根。笼统地提倡环境保护,无论多么痛心疾首、慷慨激昂、迫不及待,那总归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一人之力太过微薄,“我”是否随时注意好象无关大局。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一定针对性,但是“我”现在为环境保护做的努力其结果无法立刻显现,“我”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出于便利、经济等心理的驱使,采取一些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行为,其后果当时感觉不到,似乎也无关紧要。

而绿色健康概念,则使环境保护的对象、时间地点、主体、受益逻辑发生了如下变化,见表1所示。

再做具体的分析:绿色与自然、天然、无污染联系,让人向往;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绿色+健康打动人是必然的。随着绿色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开始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发动力机制。其原因在于,以前企业在环保方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经济上不合算,对环保消极甚至抵触,环保不得不靠外部强制的力量来推动。而随着绿色健康概念的树立,使得企业的环保投入可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关心自己的健康,绿色自然的消费正好有益健康,在消费购买活动中人们倾向于有绿色认证标志的产品,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会主动自觉地适应消费者的好恶,环保因此拥有了经济动力。

红色旅游的兴起,既是新形势条件下寓教于乐的体现,也是设身处地的营销观念的成功。直接强调革命历史教育,严肃隆重的气氛固然让人心生景仰,但是也因此少了亲近切身之感。红色旅游则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日渐兴起的旅游相结合,景区的工作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介绍,而是服务。至于教育的目的,则更多地让游人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己主动去体会。另一方面,很多革命老区建国后得到党和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而红色旅游的提出和实施,把以前纯粹政治性的、教育性的、不计成本的投入变成了旅游这一绿色无烟产业的一部分,美好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周到的服务吸引来更多的游客,更多游客的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当地经济很可能因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3

笔者近日就曾去医院看望了一位朋友,耻骨、骨盆骨折。据他说,他就在路口停靠路边的一辆矫车的后面等待过路口,一位新手驾车开始没注意他,发现后刹车踩在油门上,把他拱在了前面小车的屁股上,司机松油门,再踩刹车,又踩在油门上,又拱了一下。一次事故,两次犯同一错误,这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急刹车,为什么会踩在油门上?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肇事司机的错误原因。首先,他遇事大脑第一反应是刹车,他不愿意出事故,这说明大脑有刹车概念和意识,这是正确的。第二是动作,迅速踩下踏板。这就是一个习惯性动作,在紧急状态下,人的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事情来不及思考,就靠平时积累的习惯思维来处理问题,这就是潜意识或叫做条件反射。他忽略了正在行驶中的车,右脚下是油门踏板而不是刹车踏板,毫不犹豫地踩了下去,错了,再踩刹车,还是把油门当作刹车坚决地踩下去。这样,问题就清楚了,司机右脚下有左(刹车)、右(油门)两个踏板,而在司机的潜意识里,没有位置调换的概念,也就是说司机的潜意思里,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这个习惯思维是错把油门当刹车的罪魁祸手。

一个刚取得驾照的驾驶员,上路时间不长,“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我们就不得不从驾校的教学程序中来寻找答案了。

现在驾校是如何教学员的,我没调查,我只知道,我学驾驶时,驾校从安全的角度着想,把油门线拆了,学习过程中一律用怠速行驶,不用油门,右脚始终放在刹车上面,出现情况就踩刹车,“脚下的踏板是刹车”的概念,一入驾校就形成了,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这一概念逐渐被强化而形成了习惯,既便有路考,由于学车的人多,学员上车训练的时间太少,油门和刹车的互换强化训练不到位,“脚下的踏板就是刹车踏板”的思维定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得到彻底的纠正。再则,路上练车速度慢,刹车可以从容思考,这个错误不明显,一遇到紧急情况,问题就暴露了。多数学员都是个人自觉加强训练来克服这一思维定势的,但仍有相当一些人以考证为目的,自我强化训练不足,为自己留下了交通隐患。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也就有了打开症结的办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一、主考机关要提高对路考的标准要求,特别是对刹车停车,要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出现把油门当刹车者,一票否决。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 唱歌 换位思考

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或某种角度考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现在很多人开始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即变换角度或位置的方法去思考、理解和解决一些问题。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郭冬临也提到了换位思考,可见,换位思考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老师和学生能换一下位置,各自从对方的位置、角度进行教与学的思考,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下面本文从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法、教学态度几个方面来阐述换位思考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学方法的换位思考

在声乐教学中,一些声乐教师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原封不动地用在学生的身上。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要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一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地套在另外一个学生的身上,这是决不该发生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每一个来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想通过声乐老师的指导,掌握声乐的真谛,学到真本领。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曾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老师。”因此,在上每堂课的时候,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每一个要点。但是声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完全需要声乐老师的指导,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同样是男高音,他们的声区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在开始练声时应该从学生的最佳声区开始。此时老师是否可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呢?第一个学生,我的学习声乐的个性条件是什么?我需要老师给我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和要求?……老师可以根据我的最佳声区小字一组的g、a、b 进行下行音阶的练习。第二个学生:我又是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长处是什么?我需要老师对我进行什么样的指导?我的最佳声区是小字一组的d、e、f,要比第一个学生的最佳声区低一些,老师如果用同样的高音对我进行练习,我会感到很困难。所以老师应该降低练声高音,从小字一组的d、e、f 开始上行音阶的练习,这样我唱起来会很舒服,也能达到好的练习效果。

通过换位思考,声乐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声乐教学手法的换位思考

一个声乐教师,他的教学手法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就拿声乐里的气息来说,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就不止闻花香一种手法,还有小声哭泣、大喊远处的人、负重、半蹲等等。

教学手法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随时变化,因为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比如对性格比较内向的、不爱说话、心思细腻的女生,用闻花香、小声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气息状态;对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学生,就可以采用大笑、远离喊人等手法。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应该作相应的变化。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声乐学生的特殊性,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都是由他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一个人又不是时时都一样的,遇到什么事、人都可以影响他今天乃至几天的思想状况以及感情状况。声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情感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一次换位,一种思维的换位,一种情感的换位。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要求声乐老师平时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情状况等。作为学生,也应该多主动同老师接触交流,把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告诉老师。

三、声乐教学态度的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声乐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声乐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其二,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就第一方面来说,声乐老师对于声乐教学的态度应是认真和严谨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能明白,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中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再就是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是通过听觉来进行的,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通过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断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调整。每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再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再有,声乐老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要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学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第二方面,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这样,通过换位思考就可以避免老师和学生不愿看到的情况发生。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厌学;兴趣;赏识教育;悬念;实验;多媒体;角色互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们,很多都出现了厌学情绪。在老师眼里,应该没有笨学生,有的只是不学习的学生!他们从本心里拒绝学习,拒绝写作业,甚至拒绝长大,这是因为他们的厌倦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去追求背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背诵化学式甚至背诵化学方程式,让孩子们去做好题,做难题,让学生们置身于题海,则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上,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减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枯燥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景交融,进行赏识教育,拉近师生关系

“亲其师,亲其道。”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地,只有种不好庄稼的人”,因此要给学生全方位的照顾,多表扬,进行一定的赏识教育,帮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去除厌学情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情感去感染他们,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才能产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心理。

二、设立悬念,做好学案教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悬念在教学中,主要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欲望的各种疑问,形成学案,提前给学生,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疑问和解疑,使学生产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作为学生,若能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好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学习化学的素质。

三、亲自操作,设立各种小实验,获得直接经验

亲自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士学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好指导,引得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能亲自品尝到成功探索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学习动力和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立体效果

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中,很多是抽象的,如果只是老师干巴巴的解释,不但学生不易理解,而且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其直观生动,把抽象的形象化,增强课堂的立体效果,使那些枯燥的概念、理论变的生动直观,易学易懂,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五、角色换位,让学生当老师,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当老师!现在都在进行换位思考,那么在化学教学中,也可以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能力,利用一节课,给同学们阐述一个问题或者做好一个实验,从原理到步骤到结果以及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忽然间变成学生,在座位上倾听,和学生们融合在一起,或通过举手提问,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知识构建,从而感觉化学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只要老师有耐心,有恒心,以师长,以朋友的方式去关系爱护自己的学生,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能做到心中有孩子们,多帮多赏识,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一定能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参考文献

换位思考的概念范文6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角色的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会有较大的悬殊。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影响教师的“有的放矢”。语文教学欲和谐“共振”,消解交流障碍,师生都应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要试着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状态,体会学生的情绪,揣摩学生的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应设身处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点拨什么、学得累不累等。在明了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教学目的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师生共鸣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比如让大家说说如果自己是教师,会怎样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等。这样互相交流和体会,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很有好处的。

需要指出的是,换位思考应该伴随教学的推进不断进行。因为学习情境会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随之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与学习“频率”,教师才能实施更合理的教学活动。

第二,巧用学生的“思维暴露”。了解学情应该深入而全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意地诱导学生亮出真实的自我。同时,教师自身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意地进行“思维暴露”,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重点,清晰地把握教学的思维轨迹,学习教师的思维方法。这样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其对生活素材提炼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地体会作者合理取材、命题炼意、定体剪裁及修辞成文的创作过程。这种教授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为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好基础。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自己钻研教材、分析疑难、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缩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距离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探明学生的思考动态,寻找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亮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第三,师生形成合力。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应使师生的教与学尽量保持一致性,达到最大的学习合力。

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教师要不断发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态度和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和个人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借此使学生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其次,增强自身魅力。教师应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应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受到学生的敬佩,赢得学生信赖,使学生自觉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学合力。再次,注意师生间的沟通、反馈和协调。教师要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最后,创设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在适合教学开展的环境中,师生、生生之间最易形成教学合力,相互激发,相互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