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1
(一)税务风险的内涵
由于税务风险属于风险范畴,因此在探讨税务风险之前首先要对风险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济学家奈特曾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对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明确阐述,即概率型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并常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出现。因此,税务风险同样具有不确定和风险性两大特点。首先,不确定性是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涉及到各种决策,而有关纳税行为的决策则是税法的体现。因此,由于主观原因和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带来税收负担的不确定性;其次,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永恒主题,这就决定了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是未能准确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纳税人因此将面临被执法部分追究相应税法责任的可能性。其二,多纳或少纳税金。少纳税面临着税务征收滞纳金和惩罚金的风险,降低企业的价值。同样企业若是承担了过多的纳税责任,企业的经济利益便受到直接损害,也会引起税务风险。
(二)税务风险的性质
税务风险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不可避免性。税务风险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当前税收自由裁量权过大,再加之税收制度本身的弹性条款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的不确定性;其次,企业内部税收业务培训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因此常常出现因账务处理错误导致多交税款的案例;最后,税务政策信息渠道不通畅,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金额,因此企业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直接增加了税务风险。第二,可控性。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并不意味风险不可控,风险管理的实施及预警机制的建立正是对税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进行全过程控制。
(三)税务风险与预警的关系
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分为纳税申报风险、纳税程序风险、其他风险三大类,而在申报过程与纳税程序中又细分为少申报纳税风险、多申报纳税风险、不纳税申报风险、未及时纳税申报风险、发票管理风险、会计账务处理风险、会计账簿及资料保管风险、未及时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风险、未及时办理税务减免或税前扣除申请及备案风险。由此看出,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面临各种风险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来应对。税务风险和预警之间是一种――对象和手段的关系,税务风险是预警的研究对象,而预警则为风险提供了一个警示的手段。同时预警机制对潜在税务风险起到防范作用,帮助企业在风险来临时能做出迅速、科学的决策,使风险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二、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和优化条件
(一)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风险识别与诊断。首先,企业要明确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因素。从公司因素来看,主要包括部门整合与协作之间沟通不畅、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障碍、税务、法律体系的多样性不断变化的当地税局政策;从技术因素来看,主要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网络环境,没有统一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文档,另一方面对于海外的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监控和信息共享。从流程因素来看,企业往往忽视对数据的比对核查和监控,并且缺乏内部的月报和季报制度,从而难以保证税务核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人员因素来看,企业缺乏足够的专职税务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是其主要问题;其次,企业要根据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因素设立税务管理工作中的关注点,其中包括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财务状况、现金流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以及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第二,税务风险评估与分级。税务风险评估小组课通过小组讨论、访谈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调查,并根据结果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评估的标准将税务风险预测分成高度、中度、低度三个等级。第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在策略与控制上,企业在制定应对策略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强各业务单元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在数据与技术上,企业可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在人员管理上,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促使相关人员理解税务流程及明确税务角色和责任。
(二)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
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可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企业可从风险原因及产生条件入手,在组织结构、检查监督、业务流程等方面设置风险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机制。第二,企业要以全流程风险控制为目标,力求预警范围覆盖整个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第三,企业为了确保税务申报材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应紧跟当前我国的相关税务政策,并将政策以模板、清单形式嵌入控制流程之中。
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 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会计之友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认为由于财务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本身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决策失误使得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从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指标,并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这三个方面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青岛科技大学的于新花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二期中发表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她分析了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原则,进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结合房地产业谈了该行业应采取的措施。她认为风险的产生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债务水平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弱,及财务决策失误和财务环境复杂多变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行多元经营,制定合理的风险决策,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等方式防范财务风险。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岳上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广柱在2009年会计之友第一期下发表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他们以中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资料为基础,利用距离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一个既可以预测财务危机,又可以分析其成因的预警模型组,包括:预测企业整体危机,经营效率,财务结构是否合理的模型;预测企业是否具有成长能力以及偿债能力是否存在问题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危机并查出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将财务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他们指出在运用模型时同时运用经营效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四个预警模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徐继红在会计之友2008年第四期中发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他指出,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高财务风险时期,应充分认识到各种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更新对财务管理思想的认识。他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他指出应该从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防范意识;根据相应政策,缓解企业压力;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机制;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这几个方面来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
李媛在2006年第六期的工业审计与会计中发表了《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她指出资产状况不佳、融资困难、投资能力差,财务管理能力薄弱都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非常重要。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加强资金管理,加强成本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等几方面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在2008年的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绩效和公司价值往往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重视,而风险这一反映企业行为的经济后果以及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往往被忽视。他们认为,公司治理应该具有风险效应,即它可能影响到公司的风险。他们以2002-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把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及股权结构这三个方面作为公司治理涉及的变量,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通过合理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对财务风险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他们定义了财务风险的概念,有的提出了新的财务管理的概念,都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其别提到了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如李燕就提出了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来控制财务风险。从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来看,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公司治理影响财务风险的观点,并用模型得出了相关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大多数从理论上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研究了降低财务风险的对策,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应对风险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从实证角度研究和从集团公司研究的角度比较少,如何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在企业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
三、继续研究的价值和方向
基于大多数学者都重视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注重如何防范和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中,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越来越复杂和多变,如何认识清楚这些因素,如何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财务风险的研究还是要在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活动和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挑战的前提下,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立适合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着重研究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结合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问题和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燕,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会计之友,2008,5.
[2]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会计之友,2009,2.
[3]岳上植、张广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会计之友,2009,1.
[4]李媛,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6.
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营销安全;预警原理;结构模型
预警管理,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做好预警管理,是做好营销安全管理的关键。笔者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企业营销安全的预警原理模型和预警结构模型进行探讨。
一、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
根据预警管理理论,提出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原理模型,它是企业构建营销安全预警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的整个营销安全预警体系,都是在这个模型中运行的。
(一)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监测系统
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活动的前提,是确定企业营销的各个重要环节为监测对象,即可能出现营销危机和营销事故的活动环节和领域。这有两个任务,一是对营销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对象同其它活动环节的关系状态进行监视;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收集、分类、整理、转化、标准化等),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和社会的比较。
(二)确认预警对象的指标和原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可以找到影响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安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分层次的因素集合,这就是要建立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分为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两个方面。客观指标可通过调查而直接获得,主观指标则可通过具有高度一致性(可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法检验)的专家评判来获得。两种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可通过标准分数进行转换,使其具有可加性。
(三)确定临界区域
临界区域即是确定企业营销安全级别的值域,每个级别对应于一个相应的值域。只有确定了企业营销安全级别的临界值域才能据此确定企业营销安全状况。
(四)识别、诊断和评价
通过对监测到的营销信息的分析,可确立企业营销活动中已经存在的营销风险和将可能发生的营销危机趋势。识别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出“适宜”的预警指标来判断企业的哪个营销环节已经或即将发生营销危机。这里的“适宜”,是指针对本企业特有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向而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并不适合其它的企业,不是通用指标体系。
诊断是对各种已经被识别到的各种营销风险和营销危机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以明确哪些现象是主要的,哪些现象是从属和附生的。诊断的工具就是识别过程中所确定的企业特有的和社会相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对已被确认的主要营销危机和营销风险进行损失性评价,以明确企业在这些营销风险和营销危机冲击下会继续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包括企业损失评价和社会损失评价。
(五)输出企业营销安全值
在识别诊断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处理各个营销环节的各种企业营销安全数字信息,进行汇总聚类分析,得出企业总体企业营销安全状况。并立即制定企业营销安全状况报告,上报给企业营销管理决策者进行决策。
(六)企业营销安全管理决策
企业决策者根据其报告的企业营销安全状况(即输出的企业营销安全值),做出营销管理决策。如果企业营销处于
安全状态,则应继续监测,如果不安全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意见。
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结构模型
综合前面的分析与研究,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基本体系,。
笔者提出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体系的基本模型,它直观地展示了企业营销安全预警体系的全部内容。模型显示,企业营销安全管理包括5×5×5=125个组合。一个企业,要进行完整、全面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就必须从这12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是无法解决的,笔者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为更多的后继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以便共同来攻克这一难题。
(一)营销安全预警警素系统
警素,是指警情要素,也称安全要素,它是分析警情的基本因素,是预警管理的起点和基础。
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素不同于自然预警警素。自然预警警素一般是单因素,可用单指标测度。如地震的警素是震波,水灾的警素是水量,火灾的警素是火势。企业营销安全的预警警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多因素,要用多指标来测度。我们将警素分析直观为下图。
(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态系统
在安全研究中,一些学者研究风险问题,希望用风险来概括一切,把危机、威胁、事故等一切不利于企业的因素都用风险来表示,结果,总是出现一些概念冲突与矛盾。另一些学者则只研究危机,把风险、危险、威胁等都纳入危机的范畴来研究。都用危机一词来表示。比如罗伯特•希斯(Henth.R)说:“风险、威胁和危险等词描述了极其相似的问题及危险来源,但也可用来表示特定的概念。''''风险''''一词主要来源于金融管理活动,含有很强的计量因素,这些计量要素用于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来源时估计成本和收益。”威胁“一词经常用于社会科学调查,此种调查旨在力求注解人们如何察觉威胁、安全及生存的情况,并以毫无防备或神经脆弱的人对此种情境的感觉来讨论威胁。”危险“一词一般是由工程师和科学家用来描述诸如化学制品以及来自我们周围世界(地震、火灾、水灾、暴风和战争)之类的有形危机。笔者主要用''''危机''''一词来涵盖以上所有的意思。”[1]
笔者认为,隐患、威胁、危机这些概念存在量的区别,也有质的区别,把它们硬性地规入任何一个概念之中,用一个概念来代表,都是不科学的。在企业营销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中,除了隐患、威胁、危机外,还有失败和事故,它们都是营销安全的不同形态和在程度上的不同表现,对它们加以区分和界定,对营销安全管理是十分必须的,也是科学的营销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2]。
营销安全五态结构模式图,营销安全分为五态:安全态、隐患态、威胁态、危机态和失败态。
安全态是营销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状态,它是营销安全管理的理想状态[3]。
隐患态是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营销的负面影响处于潜在可能性状态。这种可能性是一种概率,它在未演化成威胁之前,并不对当前营销活动造成直接负面影响。所以,隐患是一种潜在的负面影响,在没有触发条件的时候,是安全的,但一旦有触发条件,就马上变得危险起来。它是营销安全的低风险状态。
威胁态是隐患态的发展,当隐患发展为对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营销活动构成了直接负面影响时,就是威胁态。威胁态是隐患态发展的结果,是一种不安全的营销状态,但威胁态还是一种趋势,尚未改变营销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也还没完全决定营销活动的安危趋向,因此对威胁态采取严格的监控和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可以保持营销的安全。
危机态是威胁态的突变,是企业营销活动和营销系统正在遭受破坏,不迅速解决营销危机就会陷入失败的紧急状态,危机态是严重的不安全营销状态,它经常由营销事故引起,然后迅速发展,只要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可能引发更大的营销事故,不仅直接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对企业营销造成损失,而且继续恶化,则可能直接导致营销失败。危机态又是高度不确定的,可以瞬间化为失败态,因此,抓紧时间,做出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是防止危机态向失败态的有效办法。
失败态是危机失去控制,致使营销系统被彻底破坏,营销活动已经无法进行的状态。失败态是一种严重的事故状态,是营销安全的崩溃。失败态将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企业处于失败态时,应该及时进行修复管理,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千万不要因营销的失败而引发整个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控系统
根据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企业营销安全预警警控体系。
1.警源体系
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源头,是警情的原发点。
预警管理是一种超前管理,超前管理必须从源头开始,把警情控制和化解在源头,就不会对企业营销形成威胁,更不会引发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
对警源的监测实质上是通过警指对警素的监测,而监测点则是警素的动态变化——量的积累过程中质的突变点。监测的目标是要在量的积累接近安全阈时能发出危机警报,以便采取排险措施。
警源分为外生警源和内生警源。外生警源是外部风险对企业营销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内生警源是企业内部运作风险对企业营销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因此,警源监测应包括外部监测和内部监测两个方面。从对警素的分析看,外部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的监测和对市场的监测,内部监测是对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和营销运作的监测。内部监测在企业内部,只要建立了监测体系,就很容易执行监测任务。外部监测在企业外部,而且要素繁多,监测相对困难,因此,它必须借助一些信息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监测任务。
2.警兆体系
警兆就是警情征兆,是警情发生之前所出现的一系列前兆。警兆也称,为警情先导指标,是预警管理最关键的一环,只要控制这一环节,及时关注警兆,并通过警兆发现警情,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就可以保持企业营销的安全。
警兆本质上是对警素变化的外在反映,这种外在反映,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显形的直观可见,而隐形的则不易为人所发现。警情监测不仅要能发现显形警兆,而且还要能发现隐形警兆,对隐形警兆的分析与发现,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看不到它,就意味着企业将迎来营销危机,给营销造成直接威胁。
警情从产生到爆发,有一个生命周期,被称之为警情生命周期,可以用图6表示。
可以看出警情的发展有五个阶段:孕育期、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休眠期。警情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有一个发展拐点,在孕育期,只为警情产生创立了条件,尚无威胁诞生,所以这时不存在警兆。在潜伏期,风险出现,但是与机会相伴而生的,是合理风险,这时出现警兆,但不构成威胁。所以这时的警兆不易觉察,很容易忽略。在发展期,风险转化为一种直接的威胁,开始对营销产生负作用,这时警兆会明显增多,但也容易被忽略。在爆发期,警兆大量出现,警情变得紧急,这时的警兆是容易识别的,但如果忽视它而不采取果断措施,就会发生突变,危机就转化为失败,警情进入休眠期,得到释放而下降,但企业营销安全已被彻底破坏。
因此,抓住潜伏期警兆分析,识别潜藏的风险,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基础,抓住发展期警兆分析,记录已经和正在形成的营销威胁,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关键。抓住爆发期的警兆分析,识别已经爆发的营销危机,是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的最后机会。潜伏期警兆分析,可以将警情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期警兆分析,可以控制警情的发展,使警情不演化为营销危机;爆发期的警兆分析,可以使营销危机不致发展为营销失败,起力挽狂澜之效。由此可以看出,防止营销失败是有机会的,其至少给了三次机会,如果忽视警情生命周期曲线给出的三次机会,一味地忽视警兆的存在,那么营销失败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3.警指体系
所谓警指,是指警情指标,也称安全指标,它是对警情状况,即安全状况进行测度的基本工具。没有警情指标,就无法度量安全状况,也就无法进行预警管理。因此,可以说,警指的确立,是营销预警的关键,也是预警管理的难点。许多企业之所以无法推进预警管理,主要就是缺乏预警指标。
警指与警素相对应,一项警素至少应有一项警指与之相对应。当一个警素无法通过一个警指来反映的时候,那么警素就必须细分,直至能用单一警指反映为止。在警素分析中,出现了一级警素、二级警素,甚至五、六级警素,其原因就是警素内含太多,无法用单一警指来度量而进行的细分。
警指主要有两类:主观警指和客观警指。主观警指是那些无法用客观数据直接进行度量的指标,客观警指是那些可以直接用客观数据反映的指标。要实现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的准确化,最好是实现警指的客观化。但由于营销是一项科学和艺术、战略和策略相结合的学科,许多东西无法数据化,因此还必须选用主观指标。主观指标的准确性理论上讲没有客观指标好,但落在每一个企业则不一定。如果对主观指标进行客观化处理,主观指标一样可以非常准确,一样可以准确的监测企业营销安全的状况,一样可实现科学的预警管理。
4.警度体系
所谓警度,就是警情的程度。对警度的预报,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关于警素的普通模型,作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转化为警度。另一种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这是一种回归等级技术。
美国采用红、橙、黄、蓝、绿五种信号灯形式作为国家安全预警警度。在2002年9月11日,“9•11”一周年之际,美国启动橙色预警,副总统切尼开始隐藏,以备危机发生。我国应借鉴美国国家经济预警的信号灯法,采用五级警度。只是根据企业营销安全的实际情况取消了橙灯,增加了黑灯。
绿灯:五级警度。不存在警情,处于安全状态。无须采取特别的应对措施,只需要进行安全维持管理和警情监测管理即可。
黄灯:四级警度。警情处于孕育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潜伏期,有构成威胁的隐患伴生,属于安全危机状态,需要对隐患进行监测管理、消除管理和控制管理,防止隐患升级为显患。
橙灯:三级警度。警情处于发展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发展期,由于营销隐患已发展为威胁,企业营销面临着压力。这时企业营销安全跃入不安全状态,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威胁监督管理、控制管理和消除管理,以防营销危机发生。
红灯:二级警度。警情处于爆发状态,属于警情生命周期的爆发期,营销威胁已发展为营销危机,企业营销面临着失败压力。这时,企业营销安全由不安全状态跃入很不安全的危急状态,企业陷入营销危境,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少危机损失,防止滑入营销失败绝境。
黑灯:一级警度。警情对企业营销安全而言处于休眠期,能量已经释放,破坏已经形成,失败已无法全面挽回,警情回落。所以,黑灯状态,是一种难以挽回的失败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营销仅是企业经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营销失败还不能说是企业经营的全部失败,但营销失败对整个企业而言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严重危机。为了防止营销失败引发企业失败,所以引入“黑灯”概念,把它作为企业失败预警的信号,它提示企业必须采取修复措施和隔离措施,以防止营销失败引发整个企业经营失败。
5.警策体系
警策,就是警情对策。针对出现的警情,依其警度,应分别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预警管理理论,警策应是与警度配套的,并在确立预警系统时,许多警策就制定好了,一当警情出现,便迅速按既定警策采取化警行动。而更多的警策则是在出现警情的时候迅速制定的,这样的警策更有针对性,但有时由于时间紧迫,而错过化警时机。
三、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营销安全预警原理模型,是企业进行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的逻辑结构体系,也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的基本流程。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结构模型,是营销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的内容体系,它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上运行的核心内容。结构模型中的警素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的起点,警态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的运行的核心,而警策是营销安全预警逻辑结构体系运行的结果。预警原理模型与预警结构模型,是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两大制成模型,借助这两个模型,企业可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争环境和市场状况愈来愈严峻,我国企业时刻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企业风险的大小及损失都直接清楚地表现于企业财务收支变化之中,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收益的减少。因此对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以其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
二、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基于这样的理解,财务风险应涵盖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外部因素
(1)政策的变化与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吃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经营活动必然受到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尤其是我国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如果企业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理念和战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而是非理性的坚守理想主义和战略定位,必然会加大财务风险,造成资金链吃紧的可能性非常大。如企业为了获取资金的继续运营,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为了实现长期投资的盈利,不得不实行短期融资,最终就会引发资金短缺,造成资金链吃紧,形成财务风险。
(2)金融市场的变化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金融市场直接影响企业的负债经营情况,如负债利息的高低取决于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金融市场中利率、汇率等的变化都会导致企业的融资风险。
2、内部因素
(1)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的各项职能的发挥都依赖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和管理者能力的局限性,决策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我国企业的管理侧重于企业产品的经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比较疏忽,风险意识淡薄。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不科学。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先决条件。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财务管理的成败。企业的内部控制如内部责任控制、成本控制、债权管理等乏力尤其是财务管理中只注重基础工作的管理,不重视财务分析和风险分析,事中控制无力都可能造成企业上下级沟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出现裂缝,导致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利润的分配等方面全责不明、工作衔接不到位的现象,进一步造成资金使用率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得不到保障,财务状况混乱,从而形成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应该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短期财务预警来看,应当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控制风险。从长期预警来看,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体包括:重大现金流短缺风险预警;资产负债结构风险预警;资本市场中运作的金融产品风险预警;对外投资和担保的风险预警;重大潜亏的风险预警等,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进行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制定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考核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薄弱,这就要求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有清晰的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会计法为准绳,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要充分了解单位内外部环境,因地制宜,针对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来制定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及时发现、化解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经营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对财务风险有一个感性认识。作为企业的员工,都应当树立强有力的风险意识,让财务风险意识在各个工作环节里得以体现。作为财务人员更要有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要具备财务风险分析能力,并且能对财务风险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及时地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对策。要把财务风险意识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并让企业的其他员工也感受到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由纵向的有效管理,再到横向的有效控制,最后达到财务风险的最优化控制。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企业要重视财务风险的危害,深入分析造成财务风险的内外因素,并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和策略规避财务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08.
[2]刘向海.公司治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师,2008.
[3]刘俊霞,王翠花.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财会通讯,2008.
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5
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安全事件频发,有些甚至升级成为医疗暴力事件,给整个医疗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因此,医疗风险防范成为全球医疗界共同探索的热点。本文结合医院开展医疗风险管理的实践,对医疗风险的概念、特点及成因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提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旨在健全与完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医院安全、健康发展。
一、医疗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危险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医疗风险具有客观永恒性、复杂不确定性、兼容性及危害性等特点[2],同时,还具有特定的职业特征:
1.风险水平高。首先,服务的对象是人,对于患同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因遗传基因等不同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同时,疾病会因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改变其原有特性而出现新的变化;其次,医学是一门在实践中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医学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三,医务人员本身对疾病的认识、为患者提供的诊疗技术、方法也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2.后果严重。医疗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及其严重,甚至造成死亡的后果。同时也会增加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声誉,不利于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的发展。
3.风险面广。医疗风险存在于医院各部门、各层次、各种诊疗活动环节中,任何部门、任何环节的管理缺失都可能导致医疗风险。
二、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
导致医疗风险原因概括为五大类:医方因素、患方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医患间关系因素
1.医方因素。医方因素指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自身的问题,包括医务人员责任心、道德修养、服务意识、诊疗水平;医院制度与规范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以及医务人员风险意识。
2.患方因素。患者因素是指患者自身问题引起的风险事件。主要包括患者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患者期望值过高、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片面。而诸如举证责任倒置使患者处于有利地位,往往会由于医生证据不足,导致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等。
3.疾病因素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舆论导向错误、新闻媒体的不当宣传、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导致医疗风险发生,主要以社会舆论导向为主。
5.医患沟通因素。医患沟通因素是指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充分,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未予以解释,导致误解,引发医患矛盾,造成医疗风险事件。
综上所述,造成医疗风险主要因素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制度与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维权,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风险意识,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可见,医院管理与医务人员素质被认为是医院因素的两个主要方面。另外,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及疾病的复杂性,社会舆论的导向及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等因素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是导致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在防范医疗风险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医疗风险,必需建立健全有效的医疗风险预警系统。
三、医疗风险预警与控制
1.定义。医疗风险预警是指对医疗服务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并对一切不安全事件进行分析与预测[3],是为医疗机构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种风险预测警报系统。医疗风险必须在出现偏差之前进行风险因素识别、预警和控制,该系统可事先发现迹象或征兆,警示决策者,提醒其采取干预措施,以实现医疗机构可持续性发展。
2.目标。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是根据医疗风险现状,构建符合我国医疗风险状况的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实现医疗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使医疗风险转换、减轻、避免和接受。
3.实施。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三个阶段。
(1)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分析,掌握其特征和性质,确定风险类别,分析风险引发的主要因素及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例如:通过对运行病历网络实时监控、门急诊、病房现场检查、出院归档前病历的集中检说榷嘀旨觳樾问剑对病历书写是否及时、准确和规范,疾病情诊断是否明确、治疗是否有效等内涵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科室整改[4],在此阶段将潜在医疗风险消除。
(2)风险估测是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研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个阶段工作是对风险分析的定量化,使整个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对外科重点监控手术和围手术环节,做到没有明确诊断的不做、没有患者签字的不做、没有术前讨论的不做、没有术前充分准备的不做[5]。
(3)风险评价是根据专家判断的安全指标,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理和处理的程度。
四、总结
在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实践中,广大医院管理者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医疗风险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时、直观地反馈可能发生的风险,便于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在最佳时间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降低医疗风险发生概率,为患者和医院减少不必要损失。因此,在构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时不仅需考虑多方因素,还必须确保及时、直观、可操作。
参考文献:
[1]韩红星,黄美良.“风险医疗”的概念、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6):545.
[2] 杨莉,李顺年,许敏.医院医疗风险的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32) .437 -439.
[3] 徐 伟, 陈洪生,孙心海.医疗风险预警及控制机制探讨,中国医院管理,2014, 34(3):45-47
风险预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物理与非物理风险 原则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自201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的研究团队创造了世界上首个人造细胞辛西娅( Synthia)开始,合成生物学已迅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最具发展潜力的分支技术之一。在该技术广泛应用和发展的同时,它对社会,生态和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综合了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主要的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建议,分析了几种类型的安全,旨在促进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
1 合成生物学概念
目前,合成生物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工程学角度看,“合成生物学是一项生物工程,是基于生命科学的复杂系统的合成,展示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功能”;从基因学角度来说,合成生物学是一系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基因学方法的组合;而应用分子进化学的奠基者史蒂芬・班纳(Steven Benner)则认为“合成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个能够应用于技术允许科学家设计新主题的任何领域的研究策略”。
2 安全问题
合成生物学的安全问题是合成技术面临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介绍涉及到安全性问题的两大类问题,即物理和非物理伤害。我们有必要区别这两类安全性问题,并必须明确身体的伤害(物理伤害)是摆在第一位的伤害,其次是非物理伤害。
2.1 物理伤害风险
物理伤害指的是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问题。其中物理伤害又可分为三类:已知的物理伤害(例如,我们知道合成建造天花病毒对任何被暴露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未知的物理伤害(例如,虽然我们知道合成病毒和细菌突变相当快,但是我们不知道一个合成建造病毒或细菌将如何突变),以及未知的未知伤害。已知物理伤害指的是任何合成技术被应用之前或正在应用期间,我们能够充分地预计到的伤害,未知的未知伤害即鉴于我们当前的知识状态,我们还无法对伤害做出预测的伤害。
2.2 非物理伤害风险
从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争议的最多的是合成生物学的非物理伤害的讨论上。非物理伤害指的是对个体或者团体的幸福福利带来的危害,非物理伤害的争论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集中在什么是善什么是好的这类根深蒂固的观点上,包括公正,平等的概念,进步和人类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适当的关系上。合成生物学的商业化和专利化也应划分在非物理伤害风险下。非物理伤害的中心问题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人类是否应该故意创造一种新的生命,即“扮演上帝”。
3 管理建议
根据以上讨论的合成生物技术的物理和非物理伤害来划分,目前存在两种主要的学派:狂热派和谨慎派,“狂热派的观点倾向于预先行动原则,谨慎派的观点倾向于预警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种派别的观点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应该关注合成生物学的非物理伤害,并相信和成生物学的非物理伤害能够得到解决。
3.1 预先行动原则
合成生物学的狂热派认为无论合成生物学的政策机制和管理如何,应该先行动先发展再讨论。也就是说先行动再伦理,伦理在行动之后。其“基本的思想是新兴科学和技术应该被认为是安全和满意的,并且技术本质上向善的,除非它被证明是非善的。”这意味着举证(证明行为或政策无害或可控的责任)责任是那些想要放慢既定研究路线的人。他们普遍认为:最大的“风险”之一是技术前进缓慢。他们倾向对合成生物技术采取“自我监管”的形式。例如,斯蒂芬和劳里在原子科学家的公告里认为,自制是控制合成生物学带来的安保性风险唯一实际的方法。 (下转第213页)(上接第185页)
从后果论上讲,一个行为最大程度地促进整体的善才是好的行为。从义务论来看,所有相关者也有义务和责任最大可能规避合成生物的风险。伦理规范强调的是受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最后,仅仅一开自我管制的形式规避合成生物技术的风险也不现实的。
3.2 预警原则
根据预警原则,如果行为或政策可能对环境或者人类产生严重伤害,并且科学无法证明这种伤害不会发生,那么举证责任应该由推行者来承担。倾向于预警原则的谨慎派认为最大的“风险”之一是技术前进得太快,没有机会去塑造它的发展,以使科学技术是服务全人类的利益而不是简单的为科学家投资者或大企业的利益服务。预警原则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行为或者政策主张者有义务主动预测行为或政策的潜在伤害,二是有义务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小伤害,即使科学上难以判断其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程度。”他们倾向对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采取外部监管和公众参与。谨慎派建议,提高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工业品引进之前进行交易前阶段的市场测试,以及第三方进行更独立的风险受益评估。
笔者认为,从伦理学上看,预警原则能得到部分的伦理辩护。首先,预警原则旨在减低合成生物技术的风险系数。但是也确实存在因过度的预警阻碍其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可能性。其次,要完全充分地预测出合成生物技术全部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合成生物技术的“不可控性”和处在发展初期,安全和风险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完全预测出全部的风险困难太大。因此,笔者认为,合理的措施是在预先行动和预警原则中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既要有必要的伦理规范也要适度地发展合生生物技术,除自我监管之外还应有外部监督和公众参与,建立一个健全的伦理政策框架,尽量减少风险,以后促进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是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也对传统的生命的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它既能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又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人类不能因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技术带来的诸多福利而掉以轻心。笔者认为,对于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应该持有辩证和理性的态度。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合成生物学的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建议,许多复杂的问题并未一一详细展开阐述,如何规范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做出努力,如科学家,伦理学家,法律社会等,以使其广泛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 L.Serrano.Synthetic biology: promise and challenges[J].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2007(3):158.
[2] David Gilbert ,et al. Synthetic biology gains momentum in Europe[J].Synthetic biology,2010.4: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