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1

【摘要】 本篇结合上海市卫生局对33家临床医学中心评估结果的客观分析,揭示了临床医学中心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六点建议,为确保临床医学中心的龙头地位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中心;管理;可持续发展;对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33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s by the Board of Health in Shanghai, this paper revealed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and offered six proposals for ensuring the leading role of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and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为解决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存在的难以考核、难以横向比较的实际问题,以及能够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查找各临床医学中心所存在的问题,在引进病例分型的基础上,通过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和反馈修正最后建立了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实现了对各临床医学中心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和排序,为上海市卫生局制定临床医学中心发展规划和进行临床医学中心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 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对33个临床医学中心的评估结果,发现临床医学中心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临床医学中心人才供需矛盾较突出

由于中心的特殊地位和承担的特殊使命,不但要求有出色的学科带头人,而且需要有很强的骨干队伍和足够的人才储备。但固有的人事编制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政策配套支持,中心人才储备需求与核定人员编制的矛盾较为突出。有的中心骨干面临职称、待遇等现实问题困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已出现了骨干队伍人才流失的倾向,其潜在危害较大。人才储备和优秀人才进得去、不宜人员出得来等问题,尚有待更好地解决。

1.2 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

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经费总投入,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手术室的改扩建以及重大仪器设备的购置等硬件建设,只有不足10 %~20 %的经费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客观上造成“重硬件轻软件”、“重有形轻无形”的局面,有悖于中心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在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实行“软”“硬”兼施的策略,加强管理科学研究,有效实现学科重组及真正实现疾病的优化诊疗模式,是各中心必须应对的新的挑战。

1.3 保险政策制约临床医学中心的发展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主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而在各中心开展各种高风险、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都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扶持政策。因而,出现每解决一例复杂疑难病例、每开展一台重大的高难手术,都要影响核定给医院的医疗保险总量,出现“多做多罚、鞭打快牛”的不利局面,给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带来经济压力和负面效应,也妨碍了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收入的提高,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使医患双方处于两难的境地。

2 政策性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紧紧围绕“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将临床医学中心的发展与评估纳入科学轨道,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中心的持续发展。

2.1 注重临床医学中心的发展规划

临床医学中心的规划不仅是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上海乃至全国人群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所以应抓紧研究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的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从机关来讲,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中心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和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从医院发展看,各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综合医院的专业很多,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选择哪一个医学专业作为重点发展要进行充分论证,在结合医院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市场因素、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对于基本条件相差不多的科室,应优先考虑选择对医院整体医疗技术能起较大带动作用的专科。三是每一中心自身,应制定本学科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分析其现有水平、人才结构、技术特色和现场需求,抓住技术主攻重点,不但要注重边缘学科、疑难杂症,也要注重常见病、多发病、危害性大的疾病,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学”的良好格局。

2.2 实行临床医学中心的科学管理

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是一项包括基础建设、业务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等在内的系统工程。要对人、财、物、时间、信息实行全面科学管理,挖掘内在潜力,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创造最大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是要严格申报、审批程序,加强过程管理。一整套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有利于工作检查与指导,有利于发挥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把好临床医学中心准入关,又要在评审通过后至下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中心落实计划。对发现不能保证作为国内的先进地位的临床医学中心,要在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指导,难以改进达到要求的予以撤消,根据优胜劣汰原则,确实做到中心的“入、升、留、降、撤”。二是建立健全评估标准。建立健全临床医学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中心申报、评审、管理各环节,评估标准要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要与时俱进,紧跟医学科技发展步伐,使之符合当今医学发展。

2.3 加强临床医学中心软硬件建设

针对临床医学中心“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中心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例:

2.3.1 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 学科带头人的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专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要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从用人岗位和用人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养,从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考虑,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使具有推动学科发展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分施展才能,不断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创新精神。

2.3.2 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 中心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仅依靠学科带头人,还有赖于技术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在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医学科学具有实践性、持续性和群体性强的特点,只有拥有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才能提高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2.3.3 不断改善支撑条件 先进的、配套的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床位是中心技术发展的必须条件。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和规模床位可保证重点学科科研和技术的开展与优势。故要保证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应的政第,经费投入强调专用,设备购置强调高精尖、适用和相配套,确保学科在基本建设、技术发展和医疗服务上的需求。

2.3.4 努力进行技术创新 高新尖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技术,是中心水平的标志,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为使技术水平永远处在领先的地位和先进水平,必须始终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形成优势,起点要高,特色要突出。只有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才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2],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2.3.5 改善人才激励制度 目前虽然已经打破了大锅饭,但收入差距拉的还不够大,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力度还不够,福利性的因素太多而激励因素太少。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拉开收入差距,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4 发挥临床医学中心的核心作用

建立临床医学中心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组成上海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通过技术辐射、协作,达到彼此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临床医学科技水平,即是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医院建设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需要。因此,一是各级都要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医院的业务工作问题,也是为了适应上海卫生需求,要发挥好临床医学中心在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的牵头和辐射作用。二是临床医学中心自己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要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来促进上海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要总结临床医学中心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2.5 以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构建优势学科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门类、学科之间交叉日益频繁,新技术、新学科蓬勃发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技术突破,一个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个领先学科的诞生,紧紧依靠一个人、一个科室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大医院内学科与人才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发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在学科之间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率领整个学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或者达到交叉学科的相互整合,不断推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学科,构建优势学科群[3]。

优势学科群是指围绕某一学科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由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而成的学科集群,通过相互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的学科群体。优势学科群是医院高新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医院进行创新的主要力量。通过建立医疗及科研资源的“联合、开放、共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构建一个集成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可形成强大综合实力,进而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应有。

2.6 以病例分型为基础,合理评价医院医疗质量

作为病例分型理论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对第二军医大学4所临床医学中心和长海医院24个临床科室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医院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吻合度高,说明结果可直接对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合理的量化考核,从而为公正、客观和全面评价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提供新模式。由于临床医学中心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

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4,5]。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培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勘,许铁峰,夏擎世.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2004,8: 13.

[2] 周琳,朱敏,许苹,等.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3,1(1):3.

[3] 李静,邱长荣,程传苗,等.教学医院优势学科群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68 272.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2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数据以x±s表示,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或家长推荐(59人,31.89%)、个人志愿(55人,29.73%)、经济原因(53人,28.65%)和任意选取(18人,9.73%)。

2.2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情况为了解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85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4个维度上进行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52±0.53)分,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3.75±0.68)分、情感性(3.62±0.81)分、认知性(3.35±0.62)分和适切性(3.16±0.716)分。

2.3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比较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男生得分为(3.57±0.54)分,高于女生得分(3.48±0.5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5,P=0.232)。

2.4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比较不同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3,P=0.269),但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专业认同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一年级(3.61±0.49)分、大学三年级(3.52±0.53)分、大学二年级(3.42±0.57)分,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最低。

3讨论

3.1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报考原因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18人,9.73%)报考该专业是任意选取,大部分同学(167人,90.27%)报考该专业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医学专业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以及医生职业定性和中等偏上的收入等都构成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报考医学的原因;个人志愿原因之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也对学生高考志愿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高考志愿选择上一般是听取老师或家长的意见;其次也会考虑家庭经济的原因,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条件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理性报考志愿的这个结果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也有一定正向影响。本文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和4个维度的平均分普遍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专业认同得分呈现一种正向趋势,这表明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各维度得分为3.16~3.75,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性、情感性、认知性和适切性,其中最高的是行为性维度。中国自2010年开设招收免费医学生,与其他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免费医学生在入校之前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学生签订协议书也是深思熟虑和经过慎重考虑的,不管签订这个协议是出于个人志愿,还是老师、家庭推荐及经济原因、随便选取的,既然已成了既定事实,内心还是把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当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来追求和努力,愿意通过在校期间积极努力的学习,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达到全科医学专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学生认同的一种外在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源于内心的认同,在情感上也接受了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情感上体现出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一种持续的意愿;4个维度中,认知性排在第3位,可能与中国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的开设时间短、尚没有毕业生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才有三届在校学生,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但是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还相对较低;适切性反映临床医学免费定向专业在排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单就自身与该专业的符合匹配程度,审视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以及具备学习该专业的条件。在校3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免费定向学生专业认同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高,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最低,与既往其他专业的研究结果不同。

原因可能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刚脱离高中的艰苦学习阶段步入大学校园,入校后经历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稳定教育,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激情和向往,对临床医学免费定向这个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正处于个体豪情壮志、投身社会的激情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1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陆续开始接触,繁重的学习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疲劳和学习倦怠,其次,度过大学激情期后,也开始冷静下来考虑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逐渐习惯大学生活,习惯了城市的生活,部分同学不愿再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有所怀疑,故而专业认同程度最低;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专业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和接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医学的积极性,经历过了激情期和怀疑期,对医学专业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冷静下来,专业思想逐步稳定,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因此专业认同程度开始回升。

3.2建议与对策

免费医学生政策是国家在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战略举措,是国家支持和引导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国家培养大批优秀医学人才,鼓励医学毕业生长期服务基层,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医疗工作者的一项国策,免费医学生培养制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一定的新鲜“血液”。

要想真正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愿意献身基础医疗事业、自身素质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需要国家、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吸引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包括在校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等条件,支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作后业务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不断进修和提高,国家还应尽快出台相关后继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工作后的临床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解除他们工作后临床技能发展的瓶颈,增强免费医学定向的专业认同度。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3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1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人,女82人,平均年龄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本次对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专业态度(包括志愿、动机、心理适应等);(2)专业认知(包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就业方向等);(3)专业行为(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成绩情况);(4)专业理想(包括热点关注、专业前景及个人专业生涯规划等情况)。

2.1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从事专业学习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专业态度有助于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业思想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专业思想研究中,对体育、护理、中医等专业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临床医学的专业思想研究偏少,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比例低,学生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调换专业的学生多。湖北科技学院虽为地方性院校,但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长,社会声誉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优势,历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高,而且调换专业时,又成为转入的热门专业,两次热门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调查结果表明:在入学志愿的选择上,自愿报考只占30.3%,父母要求或其他人员建议填报该专业者占66.9%,没有报考本专业服从调剂者占14.8%,这势必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甚至是从业情况;在入学动机选择上,20.4%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社会意义重大,15.5%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很有趣,30.3%认为该专业收入不错,19.0%认为家庭拥有便利的就业条件,这种狭隘的专业思想,是从业人员医德医风存在的隐患;学习一年后,对本专业的心理适应程度的选择上,假如学校和家长都允许转专业的话,60.6%很喜欢临床医学专业一定不转出,35.9%能够接受该专业并不打算转出,9.2%不喜欢该专业准备转出。态度决定行为,正因为2012级临床医生的专业态度存在问题,所以学生的专业行为出现部分目标不明确、学习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缺乏、成绩不合格等问题比较突出。而且文献研究和笔者多年来对临床医学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来看,中途出现的转专业、休学、退学人数为数不少。而当前日益突出的医患纠纷除了与社会、医院等因素有关外,与医生个人的医技医德医风也不无关系。因此,无论是从当前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来看,还是从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来看,高校管理者和临床医学教学者都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内涵,某一高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关系和就业方向等的认识,它是学好某一专业,形成科学稳固的专业思想的基础。高校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和本校资源环境确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最终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巩固。对我校12级临床医学生专业认知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本专业概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方向都已经很了解,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7.6%、57.0%、72.5%、31.7%;但对课程之间的关系,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不了解的占62%;就业方向不了解的占38.0%。这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是零散的,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时候会感到很盲目也很茫然,他们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也不知道他们将来能做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医学教育模式上的弊端。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医学教育模式还是先基础后临床,学生用二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和10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知识的复杂、单调、枯燥使很多同学感到迷茫,甚至厌烦,学习被动。我校也意识到此问题,因此在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保留系统解剖学课程外,把组织胚胎学课程从二学期提前到一学期,在一学期增加了医学基础课程。而国外早就在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改革,它旨在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分界和壁垒,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边学边用,活学活用。

2.3专业行为

专业行为是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学业完成情况,它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很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关键。根据学习目标的明确程度、学习的努力程度、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业的完成情况四个主要方面分别从高到低给予5、4、3、0分,其中平均5分为优秀,4≤X<5为良好,3≤X4为合格,X<3为不合格。对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生的专业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以上四个方面优秀的分别占19.0%、16.2%、14.8%、17.6%;良好占25.4%、28.2%、22.5%、28.9%;不合格占23.9%、28.9%、32.4%、22.5%。大学生是一个年轻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群体。学生的专业行为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专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专业环境、专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学生的专业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创新能力、努力程度、奉献行为等方面。从目前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业完成等方面评价为优秀的不足20%,而不合格的却占到30%,可见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确是禁锢专业思想的首要障碍。

2.4专业理想

专业理想是专业学习者对专业的发展及自身未来专业生涯的愿景,它包括对该专业热点的关注、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自身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从业者,它是专业思想的灵魂。调查结果显示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8.6%,不关注的占21.1%;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28.9%,不关注的占30.2%;对专业热点非常关注的占43.7%,不关注的占21.8%。高校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帮助临床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如通过重温医学生誓言,增强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立志献身临床医疗事业;通过老教授回顾过去艰苦卓绝的创建和发展专业的经历,感召青年学子珍惜美好大学时光,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将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通过青年学者的学术讲座,开拓在校临床医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站在学术前沿思考问题,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通过成功校友的从业交流,引导在校临床医学生树立榜样,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分享,帮助低年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医疗社会热点问题的班会讨论,明辨是非,积极应对。

3结论与建议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4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模式;医疗设备管理

1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医院的发展需要,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医学技术等相结合的方法管理医院中的医疗设备,面临着如医患关系复杂、维修技术垄断、成本意识增强等诸多挑战。对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并且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服务意识。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需要有“全科”的素质,又要有“专科”的能力,所涉及知识全面复杂,包括医学、电子、机械、信息技术等。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作为医学装备科和临床医疗科室的桥梁,保障了医院的正常运转,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已经列入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

2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面临的处境

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成立较晚,发展滞后,其中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落后于医学发展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了当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矛盾,医疗设备技术人员的数量偏少,大多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医用电子仪器的安全使用知识、临床基础知识缺乏,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对医用电子仪器安全性的管理和检查制度也极不健全,对医用电子仪器的重要指标没有定时监测,为医疗临床工作埋下了隐患,更无法满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举证倒置”的要求。临床基础知识欠缺,基本功薄弱、动手操作能力差。工程技术人员主要靠经验进行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对设备的技术参数、功能指标不熟悉,医疗设备工程师的知识更新、技能速度无法适应现代医院医学工程科的发展要求。在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医疗设备管理科一直处于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在医院大多属于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在医院工作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特长得不到发挥,在薪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深感心理失衡,导致了医院的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普遍产生工作惰性,流动性较大,亟不稳定,严重地制约着医学工程科工作的展开以及学科的发展。

3培养模式的探讨

3.1多元化的发展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更加凸显,更加注重医疗质量的安全保证。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应当从单纯的供修职能定位转到以临床需求、应用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中来,建立起医疗仪器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加强医疗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建立医疗设备的管理档案,做到有据可查。正确处理与使用科室的关系,加强沟通、互相支持,一起管理好设备。与临床科室在医疗设备使用前的安全知识教育、使用中的培训与考核、使用后的效益分析、不良事件的报告等方面开展合作。有利于加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和应用质量的分析,提高临床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合作共赢,相互学习,通过我们高效的管理,来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降低医院的整体医疗成本,以便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加强交流学习

医疗设备工程师应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设备工程师应在工作之余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团体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临床医生、学会、设备厂商之间技能水平交流平台,交流学习新型医疗项目方向、医疗设备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发展趋势等。同时,在院内不定期邀请各厂家工程师给全院设备工程师与医护人员进行深度培训,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能面对面向厂家工程师请教学习,这对于设备医学工程师的发展具体重要影响。

3.3新时代的师徒制

医疗设备工程师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就是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在日常的维修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需要靠自己紧急处理的情况,面对这种突发的情况,这也是最能考验一名维修人员的综合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积累、磨炼,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随着医疗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对临医学工程师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维修经验的传授、故障原因的准确判定、临床的沟通协调、理论用于实践是个不断磨合与成长的过程。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由维修基本功扎实、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教,对医疗设备技术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并给予考核,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拜师学艺就显得至关重要。

3.4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临床医学工程师团队

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平进的培养模式,创新医疗设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优秀医疗设备工程师培训经验,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医院实际的临床工程师培训体系,这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及更好的服务临床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组织机构层面来讲:一是成立医疗设备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由医院领导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专家领导小组组成;二是由科室设立设备工程师培养管理小组,全院各小组及医工人员经委员会统一管理及评价,经小组及时向委员会回报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促进合理组织机构的形成,有利于规范化管理。就医疗设备工程师人才培养来讲,一是完善医疗设备工程师准入机制,把高等院校的医疗设备等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归入到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将培训方法、内容、考核标准进行明确。二是要提高医疗设备人员的知识素质和技术水平,每年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院内培训、网络教学等再培训,明确再培训的方式、时长、内容等。同时,临床医疗是临医疗设备工程管理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应加强对工程信息技术的管理,重视网络风险防范,让医学设备更好的为临床实际应用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5建立绩效评价、职称考核体系

良好的绩效考核方案对于激发团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量化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奖惩制度,将设备完好率、可靠性、PM(preventivemaintenance)完成率、自修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临床满意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纳入临床医学工程师日常工作的考核中,明确医疗设备工程人员的各项个人绩效及科室的整体绩效。建议将医疗设备工程师的待遇与所在医院的医技科室人员靠拢,保障医疗设备工程师的收入问题。由此激医疗设备管理科室以及医疗设备工程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考试认证,借鉴执业医师的办法,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工作。设立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专技岗位,尽快建立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评价标准,纳入国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劳动人事管理体系。明确规定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方可上岗执业。

4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大量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确保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和控制运行成本,将成为医疗设备工程师未来新的目标。有为才能有位,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应对挑战,作为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我们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强化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紧跟医疗设备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成为符合临床需求和医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好的担当起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护航员”,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工程师在医院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华,邸志宏,李健.临床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28-29.

[2]谢松城.从几个历史节点见证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J].中国医疗设备.2019,(8):7-10

[3]张敏,汪然.新形势下医院医学工程科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12).5-6,22.

[4]刘培.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5):647-648,661

[5]田金,长江,徐恒.医院临床医学工程部学科能力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7,(12).

[6]王晓虎,高长林.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03):136+142.

[7]周龙甫,吴向阳,呼永河.临床医学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6(3):141-143.

[8]张腊喜,姚剑峰.医院临床工程师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7,(5):150-151,155.

临床医学收入情况范文6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医药类独立学院毕业生尤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竞争环境。本文通过对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2009 至2013 年毕业生总体情况、专业考研情况、就业单位性质、不同专业毕业生所在医疗卫生单位的等级分布情况、工作单位所在地区分布等方面开展调查与研究,分析独立学院医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医改背景下解决独立学院医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使独立学院医学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地就业。

[

关键词] 新医改;独立学院;湘杏学院;医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76?04

[收稿日期] 2014-06-18;[修回日期] 2014-06-25

[基金项目]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新医改视野下湖南医学人才服务基层激励政策研究”(2014ZK3065)[作者简介] 廖海燕(1985-),女,江西萍乡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化,独立学院就业.

2009 年4 月7 日国务院下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年)》,明确提出,三年内要开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方面问题。这些举措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湘杏学院2009-2013 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独立学院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工作。

一、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2009-2013 年毕业生就业现状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是2002 年经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生共享湖南中医药大学50 余年的办学资源。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严谨规范,学习生活环境优美。学院现开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心理学、市场营销、康复学等13 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5 886 人。2006 年有第一届毕业生,至今已有毕业生4 551 人。

(一)2009-2013 年毕业生的总体情况湘杏学院2009-2013 年毕业生共4 012 人,其中男生1 291 人,占总人数的32.18%,女生2 721人,占总人数的67.82%。五年中,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13 年毕业生人数最多,详见图1。

(二)2009-2013 年毕业生各专业人数分布情况

2009-2013 年毕业生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数最多,为1 629 人,占40.60%,其次为护理学占17.85%,中医学16.70%,药学占10.22%,医学影像学占3.79%,针灸推拿学占3.07%;所占比例较少的专业为中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药物制剂、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等,详见表1。

(三)2009-2013 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1. 2009-2013 年毕业生各专业考研情况

随着考研热的升温,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各专业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因毕业人数增多,比率有所下降。其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从2009 至2013 年分别为19.08%、15.24%、21.28%、20.33% 、15.81% ,中医学专业分别为30.77%、26.55%、29.93%、23.02%、20.09%,考研率整体有所下降,详见表2。

2. 2009-2013 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医学专业学生受专业所限,其就业面较窄,除升学继续深造外,以医疗卫生单位为主要就业去向,其次为一些企业单位、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等,详见表3。

3. 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比较

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以医疗卫生单位为主要就业去向,分别占:86.45%、85.53%、60.98%、50.30%、46.42%,占就业的绝大多数;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市场营销、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药学等专业以企业单位就业为主,分别为:90.24%、73.17%、69.01%、66.67%、61.54%、58.57%、57.8%,详见表4。

4. 不同专业毕业生所在医疗卫生单位的等级分布

2009-2013 年期间,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在县级以上医院工作,所占比例分布为:县级医院占35.88%,市级医院占42.84%,省级医院占10.54%,而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就业的毕业生极少。从专业分布看,护理专业主要在市级、省级医院工作,分别占58.97%、22.29%,影像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市级、省级医院就业的占大多数,分别为44.62%、20.77%。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分布在市级、县级医院,分别占46.67%、30.67%。临床相关专业如中西 、中医专业则主要分布在县级医院,各占比例为48.96%、50.8%。详见表5。

5. 2009-2013 年毕业生工作单位所在地区分布2009-2013 年间,毕业生中有83.93%在中部地区就业,其中在湖南省内就业人数达到2330 人,占99.32%;14.24%在东部地区就业,其中在广东省内就业人数达到266 人,占66.83%;仅1.82%在西部地区就业,详见图2。

二、独立学院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从表2-1 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湘杏学院就业率不高,约为84.8%,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就业地域存在结构性矛盾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需求饱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医院需求量多,愿意去的毕业生少。从表3-4 中表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偏向大城市,一心要到省级、市级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到乡镇、村等基层单位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和岗位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屈就,从而导致了这些毕业生待业率较高”[1]。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从湘杏学院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就业,医学毕业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科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医学各专业供需不平衡: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针灸推拿学、药类专业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

(三)医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狭窄

部分医学生仍然抱着“学医就要做医生”的观念,就业问题上,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择业意向狭窄,片面地认为高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应该有高的产出,期盼毕业后很快能有高额的工资回报,仅面向医疗相关专业的临床岗位。从表3-2 看出,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50.37%,而愿意服务于国家基层项目(到村任职、选调生、西部计划等)的毕业生仅占0.4%,敢于自主创业的仅占0.27%,预征入伍的毕业生仅占0.1%。按毕业生所学专业来分析,护理专业到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为86.45%,其次为医学影像学85.53%。

(四)用人单位的偏见

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一本二本来说,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导致市场形成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学生自身各方面素质又有强有弱,因而社会上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不少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持观望态度,甚至出现拒绝选择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现象,这与紧迫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无疑增加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

三、改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对策研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同时要调整有关政策,制定优惠措施,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针对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其就业去向倾向于留在省内就业的状况,政府应加大省内县、乡镇等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加强经济建设,促进更快更好的发展与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就业。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医学人才”[3]。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扩宽知识面和专业口径;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对外交流能力等等使毕业生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扎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市场需要的毕业生。

同时,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利.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职业时空,2010,6(1):96-97.

[2] 许立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5):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