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价值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价值文化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1

【关键词】大学校园 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7

大学校园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十开始,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并于诸多场合屡屡谈及。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以庄严的语调、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体现出其不仅是文化理念,更是指导性纲领。文化自信成为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后的又一种自信。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指的是集大学校园与文化两种属性于一身,是高校在办学历史中不断积累起的物质、精神及制度等各方面文化的总和。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既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核心精神,也是一种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出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广大师生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伴随人类文明传承、先进文化推广、思想文化创新性发展,逐步建立起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独特属性为一体的优质校园文化。大学里的每一个老师、学生、管理者、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的感召下,形成了对自身、对大学、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认同与自信,这种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校园文化自信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句口号,也不是空谈,而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努力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实践依赖于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认同。高校师生每天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校园里,因此,提升校园文化自信有助于高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在大学校园里相互碰撞、交融。大学的开放与包容、文化的多元使得大学校园接受着不同的社会思潮带来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通过新媒体迅速而且广泛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削弱了主流价值观,降低了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甚至动摇着他们的理想信念。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提到,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是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将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将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文化自信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师生的校园文化自信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实践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提升大学生校园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完善校园“硬环境”建设。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始终无法脱离客观生活环境,人所处的环境必然会对其生存及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培育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是最好的实践载体。要想使价值观教育更容易被高校师生接受,落到实处,必须有现实的教育载体,通过有形的、生动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②

所谓校园“硬环境”,指的是大学校园的硬件。校园里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实验室、运动场地等,都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学生在优质的学习资源及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校园环境的评价主体及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中能够产生愉悦、轻松及温馨的情绪,进而激发奋发图强的学习动机,同时对学生还存在潜移默化、长久性的教育影响。假如能够使学生亲自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必将深化学生的上进心及爱校情怀,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校园文化自信。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大学校园“软环境”包括更多内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寝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校内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校歌、校训……这些都是校园“软环境”。优良的学风、教风、服务人员的作风共同组成了高校的校风。优良的校风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优良校风,首先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高校特有的传统,于无形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及荣誉感不断强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这些大学精神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校园活动是以高校校园为场所开展,并寓于高校学生精神的集体文化活动。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与学校精神相吻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中华经典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交流等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启迪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在交流与碰撞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强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在校园内引进以芭蕾舞、歌剧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形式,让学生真正处于异国文化之中,持借鉴、学习及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国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艺术观及审美观,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洞察力及想象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尊心,提升对本国文化的强烈自信;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国家、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更加信任国家,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文化自信代表着政党、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文化理念的绝对肯定,坚信自身文化拥有勃勃生机。历史上,中华民族无论兴盛还是衰落,始终保有文化自信。从某种角度而言,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培养一流人才、先进的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这当中必须体现出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自信。因为校园文化自信可以坚定广大师生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

注释

郑丽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3月刊,第60页。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多样多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把这些任务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去,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淮安市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着力营造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形成与践行的社会氛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凝聚共识、知行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和认可,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个人行为规范,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践行。一要回应社会关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又要充分重视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正视和回答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迷惘、道德困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淮安市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学习伟人,崛起江淮做表率”的号召,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正面关切。同时,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增强内凝人心、外展形象的典型影响力,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或提名奖,14人获省道德模范或提名奖,4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82人入选“江苏好人榜”。二要开展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要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将文化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淮安市自2013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为期20个月的新时期淮安精神大讨论活动,通过征集研讨,提炼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作为新时期淮安精神表述语,活动得到全市干群积极响应。淮安市教育系统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崇德向善、崇尚文明,通过“小手拉大手”,在全社会形成浓烈的氛围。同时,注重以新颖、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看不见的宣传”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淮安市淮安区通过搭建“百姓理论说唱团”载体,让群众唱主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三要坚守舆论阵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在“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媒体”的自媒体时代,必须把控好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社会舆论生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等中去,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科学统筹、服务发展。党的十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内,文化有“一位”;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文化有一“功”。我们应统筹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促进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一要打造文化传承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近年来,淮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通过几年的努力,将里运河打造成集文化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成为再现清江浦繁荣景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二要繁荣文艺产品创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化产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育人化人功能。要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近年来,淮安市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与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推动优势资源向创作领域集中,精品力作生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市在省以上入展、获奖、发表、出版的文艺作品超过300件,先后问鼎全国第九届优秀儿童文学奖、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十一届国展最高奖。三要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要坚持以文化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生产,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淮安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化”战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推动全市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如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淮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国唯一一家以菜系名称命名的“国字号”集团,承担了振兴淮扬菜文化产业和提升淮安城市知名度的双重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37%,增速高于GDP增幅20个百分点以上。我市被江苏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表彰为“文化改革发展速度先进地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以人为本、人才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气氛,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要抓好队伍建设。当前,文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突破改革屏障、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思考新常态下文化建设的职能定位、发展思路和工作模式,勇于打破区域、部门、系统与单位的思想藩篱,探索创造撬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支点、杠杆、模式,由“管脚下”向“管社会”、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长期以来,淮安坚持以领军人才建设为重点,以“双名”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文化菁英培养”和“小梅花、小长荣”艺术新秀培养工程,加快培育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以此带动基层骨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二要提升师资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广大教师责任重大。要始终坚持师德为上,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三年来,淮安每年都要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大家一起交流成长体会和育人心得,市政府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激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三要优化用人环境。总体上看,各地文学艺术家数量与经济水平、时代要求还不相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青年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以项目聚人才、用项目育人才、靠项目引人才的方法,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尤其要打破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坚持重能力而不是看资历,大力培养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作者王红红系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3

一、粮食文化概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特别是到了现代,文化的概念极大地扩展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都大大扩展了文化的广度,挖掘了文化的深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创见就是: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除了自然界固有的之外,一切人为的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依据这种广义的文化观,粮食有没有文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自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中叶问世以来,不断有文化的新发现,其中也包括粮食文化的新发现。即指经过考察、探索和研究,觉察和寻找到前人不知的、在粮食领域固有的事物和规律。这里,试给粮食文化下一个定义:它是指由农民及其相关当事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取得的各种粮食物质成果和相应的精神成果。后者包括适应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制度、法规、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等方面的文化集合。由此可见,与每一种文化形态相同,粮食文化也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相应物质基础和传播形式的统一。前者是粮食文化思想性和精神性的集中体现,即“魂”;后者是粮食文化实现其功能的依托或载体,即“体”。只有在正确把握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强化粮食文化之“体”,弘扬粮食文化之“魂”,并实现其有机统一,才能开拓我国粮食文化繁荣发展的途径。

二、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各个领域的行业文化与我国整个当代文化之间,既存在相呼应的共同性,又存在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体现粮食文化的基本性质、发展方向、主要目的、综合功能的文化品格。其基本内容包括:爱国爱粮、保障安全,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诚信至上、和谐务实,传承创新、奋斗进取,崇尚俭朴、节粮为荣。

(一)爱国爱粮,保障安全:粮食文化必须坚守的根本性质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国家,一切文化形态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根本制度性质。体现这一根本性质的粮食文化必须是主文化,而不是亚文化,更必须坚决抵制反文化。这意味着,我国的粮食文化一定是爱社会主义国家、爱粮食事业的文化,一定是确保和加强国家粮食安全的文化,一定是广大粮食职工做主人翁的大众化文化。当前集中体现这一性质的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以做到“粮安天下”。

(二)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粮食文化必须坚持的长远方向

我国最广大的“民”,主要包括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市民。我国最重要的民生,就是首先要满足全体民众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不可替代的粮食需求,这是人人应该享受的“生存权”。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必须奉行“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宗旨,着眼于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致力于“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让生产者种粮增收、致富;让消费者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健康。

(三)诚信至上,和谐务实:粮食文化必须弘扬的崇高品格

我国粮食文化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必须体现传统文化“厚德”、“和谐”、“诚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粮食文化弘扬“厚德”精神,就是做到“厚德载物”、“八荣八耻”;粮食文化基于“和谐”理念,就是要创造具有包容性、协调性的“和谐粮食”的氛围;粮食文化坚持诚信经营,就是要“诚”字当头,“信”在其中,“实”在行动,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四)传承创新,奋斗进取:粮食文化必须永葆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粮食文化理应传承创新,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取,即所谓“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在新时代,我国粮食文化必须不断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新的探索研究、新的理论观点、新的经验成果、新的科技创造,赋予粮食文化以新内容、新精神、新境界和新形式。要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充分实践和发扬粮食文化传承创新、奋斗进取的价值。

(五)俭朴为荣,节约粮油:粮食文化必须倡导的民族美德

古有遗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尚德节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对当前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推进我国粮食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唤起全民爱粮节粮的浓厚意识,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的美德意识,把节约粮食资源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三、在创新中实现粮食文化精神与载体的有机统一

粮食文化的内涵必须有多种形态的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扬,即承载粮食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表达形式要多样化。后者以经常化、规范化和机制化的方式,把粮食核心价值体系广泛传播到全行业,以及社会各领域、各地区、各阶层,乃至国际上。经过30余年改革和发展,我国承载粮食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已经显著加强和变化,已初步建立 “九大体系”: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创新农村粮食收购体系、健全粮食市场供应体系、整合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企业结构体系、健全粮食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科学膳食消费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文化与其载体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状况,既影响文化功能的彰显,又不利于粮食实体的加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克服二者脱节的办法在于着力探索“五强化、五统一”,开拓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的广阔路径。

(一)强化“民本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大众化”

“民本性”有如一条强有力的价值纽带,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紧紧统一起来。粮食文化之内涵,是依靠“民本性”赋予文化载体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粮食文化之载体,则是依靠“民本性”为文化内涵提供依存和传扬的平台和载体。“民本性”成为二者有机统一的“核心结合点”,也是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所谓粮食文化大众化就是粮食文化的主体职工化、形式通俗化、内容生活化。要面向大众、服务民众,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形式,实现其教化功能和精神影响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其贴近粮食工作与职工生活的内容、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教化人、影响人和塑造人,促进广大粮食职工全面发展。

(二)强化“时代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促改革”

不同历史时代产生各自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使文化具有时代性。我国当代的粮食文化是以当代粮食的物质生产方式为根据的,时代性是其重要特征。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具有“世纪特点”,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传媒的时代,也是与“狼”共舞的时代。后者是指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高悬,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适应这些“世纪特点”,我国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需要不断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只有擂响时代的主旋律和坚持时代性,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的统一才是牢固的,也才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就粮食文化的内涵而言,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吸取时代精粹、体现时代特点、发扬时代精神,尤其是要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等。就粮食文化的载体来说,要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粮食机制、粮食企业和粮食科技改革,使粮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形式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弘扬时代的精神。

(三)强化“创新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软实力”

粮食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粮食文化活力的标志和灵魂,也是增强其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所谓粮食文化的软实力,并不是自我认定、自我命名的文化特性,而是对粮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广泛传播使其蕴涵的力量得到认同和接受。只有具备创新意义的粮食文化,才具有创造软实力的条件。粮食文化创新是包括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市场、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在传播形式方面,粮食文化创新必须和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其多样化和现代化。

粮食文化的软实力,是要通过粮食经济技术的硬指标实现的。如果粮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不仅能增强粮食文化的竞争力,而且它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就会成长为社会舆论关注、认同、追随的主流文化。在信息和科技高度先进的当代,粮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扬形式的增多和提升,都必然增强粮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哪怕是一袋米、一包面、一瓶油、一个馒头、一盒饼干,甚至与这些产品相配合的包装、运输服务业等,随着科技含量的扩大,都可以提高附加值,发挥出粮食文化的软实力。

(四)强化“服务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重民生”

大力发展粮食服务文化,是发展繁荣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次和领域。它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劳务而实现,由服务特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构成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发展繁荣粮食服务文化必须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对粮食服务文化特性的认识。包括人文性、导向性、信息性、技术性、标准性、时效性、适应性、数量性等。由此出发,要加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措施,规范服务行为,做到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客户至上、诚信至上、质量至上,让消费者顺心、安心和放心,以更鲜明地彰显自己独特的空间特征和魅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创造服务文化品牌。为拓宽粮食文化服务之道,要积极创造粮食文化服务品牌。包括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服务形象、服务设施、服务品牌,还有标识、环境、包装、纪念物等。一旦形成自己的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就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精神财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唯有将品牌战略寓于粮食服务文化建设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其目的。

服务民生,既包括保障“物质民生”, 又包括改善“文化民生”。我国粮食行业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文化精神享受,增强民生的幸福感与粮食文化自觉意识。如是,就会促使我国粮食文化内涵和载体的有机统一,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充分发挥粮食服务文化的“五种作用”(鼓舞性“共振链”作用、导向性“指路标”作用、温馨性“文化场”作用、凝聚性“粘合剂”作用,协调性“调节器”作用)。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4

__电厂是一个有着48年历史的老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__电厂就着手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形象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3个阶段。其中形象文化建设以“双达标”为切入点,使__电厂从此摆脱了“脏、乱、差”的局面,历史性地跨入了文明、安全生产阶段;制度文化建设以“创一流”为切入点,告别了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精神文化建设以“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为切入点,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束缚,进入了体制、机制及管理创新阶段。企业也由此实现了3步实质性的跨越。从20__年开始,__电厂企业文化建设进入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总结、提炼出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厂区文化、以和谐为核心的社区文化,以美学为核心的家庭文化”的“三维立体”企业文化体系构架,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三维立体”的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有两项重点工程,一是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两项工作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才算搞好,文化管理的形态才能形成。目前__电厂完成了第一项工程,企业文化的第二大工程,也就是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问题,既是所有企业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也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看目前__电厂的现状,从外部环境看,电力企业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抢市场、抢能源、扩规模、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__电厂在发展空间、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已不占优势。煤炭紧缺、煤价上扬、环保成本逐年增加,企业在负重前行。再看企业内部,7炉8机,设备老化,运行多年的设备健康状况差,安全生产压力大;人员严重超编。同时,作为一个老企业历史的包袱还很沉重,5、6号机组的上网价在全国一直都是最低的,造成了连年亏损。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物质基础。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这个物质基础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安全生产,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工作都做不好,这是企业文化的根。在稳定住安全生产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就是要“纲举目张”,要发展。我们的思路是先对机组进行设备置换,以大代小,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然后争取济阳项目,分流人员,解决企业人员超编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__电厂的企业文化来,靠文化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支撑企业发展。

首先要普及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核心团队身体力行、全体员工都信奉的精神准则,它的培育和形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和完善,对企业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__电厂自建厂第一天起,就坚持“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价值观,48年来,不论企业处于什么时期,这一理念始终是全体干部职工笃定恪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听许多老职工讲,__电厂的职工对安全生产是最为关心的,那时候,职工在家里不管干什么,一听到安全门放汽,就自觉往厂里跑。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代职工。到目前,每逢遇到恶劣天气,生产系统的干部职工不管白天黑夜都往厂里跑,很多家住市里的职工也趟着水往厂里赶。作为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基础,但不是为安全而安全,安全生产的目的是经济效益,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核心的价值观念。除了“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以外,其他理念我们也要大力普及,如“效益论英雄,结果定成败”的企业理念,“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认真办正确的事,努力正确的办事”的工作理念,“安全是最基本的福祉”的职工福利观,“安全记录处于动态,要时刻如履薄冰”的安全成绩观等等。这些理念一旦被广大职工认同并附诸于工作实践中,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加快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形成,要靠制度、靠政策。企业共同价值观来自于企业的管理政策,尤其是企业的用人分配制度。试想,如果企业用人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员工离心离德,还有什么共同价值观可言?其实我们一直在做,我们厂的很多制度都很好地体现了“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念,但是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永无止境,尤其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说明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完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一种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大多数职工的认同,没有职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就是形式主义。而在企业共同价值观上有所进展,就必须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大量的企业文化工作,是在企业的管理方针、政策、制度中体现的,它既是一种宏观文化意识,又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方式。因此,下一步我们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要逐渐适应用文化管理的思路和手段进行管理。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5

我理解报告一方面站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价值导向,提出了更高和更明确的要求。这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包括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领会。

首先,报告把新世纪新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来认识阐述。这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与以往偏重于强调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显然具有更深广的内涵,是一个更高的定位和要求。

事实上,当今时代的文化建设远不止具有其自身的意义,它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还是粗放型的,因而主要依赖于改革经济体制与生产关系,推进科技进步,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那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也就会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因素,即依赖于文化所培育的人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精神支撑,一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二是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凝聚力。构建文明小康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当然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更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这无疑是当今文化建设所应担当的责任。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有人将文化比喻为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联结构筑起来的社会“水泥”,这都意味着文化建设对于一个社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的培育,对于一个和谐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是如何不可或缺。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大众文化消费已经成为现实,由此带来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兴盛,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当今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就日益凸显出来。文学艺术作为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无疑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如果说我们过去对此认识不足,现在正有必要提高这方面的理解认识。

其次,正因为当代文化建设对于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建设什么样的当代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代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价值导向,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此,报告以务实而坚定的态度,做出了言简意赅而又辩证深刻的阐述。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我理解其中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其一,尊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坚持文化的精神价值导向性的关系。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应当充分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个性特点。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精神追求,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需求,实际上都是充满差异性和多变性的;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有自主选择自己文化活动方式的自由。而正是这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才保证了当今社会文化生活充满活力,形成思想活跃、创作繁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差异性,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还将明显增强,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

而另一方面,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自主选择性,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思想与精神价值的导向性。因此报告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正体现了当代文化艺术创新发展所应有的精神导向性的要求。当代文化建设之所以是“建设”,就意味着它不应当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生长,不应当是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长、自生自灭,而是需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导向: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理应有自己的精神旗帜作为导引;作为当代文化,理应有当今时代最先进的文化精神需要倡导,有最宝贵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需要弘扬。这就恰如英国批评家阿诺德在谈到当代批评的功能时所说的那样,通过文艺批评的价值选择及其导引,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这个世界上好的东西,并让这种好的东西占领优势,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思想秩序,形成一个纯正而新鲜的思想潮流。一个19世纪的批评家尚且具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当代的文艺家和文化人更应当具有这种责任感。

其二,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与用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关系。新时期以来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应当说是越来越生机勃发充满活力。差异多样才显示活力,当代文化的这种活力,正是来源于新时期开放性、多样化的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多样文化样态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时至今日,多样化创新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仍然是当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普遍诉求。为此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二为方向和,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与此同时,报告也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两个方面同样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彼此互动的辩证关系。

按笔者的理解,文化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本来就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命题:没有多元就无所谓核心,强调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本来就是以承认当代文化的开放性多样化创新发展的现实为前提的。只不过如前所说,当代文化建设不应当是纯自然状态的自生自灭、无所作为,在开放性、多样化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显然应当有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要着力加以倡导和建设的东西,这就是被称之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东西。核心价值观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精神价值导向的问题,它是充满活力的文化有机体中的脊梁,是多元文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是文化“水泥”对社会联结构型中的“钢筋”,是整个当代文化大厦的顶梁柱,它对整个文化价值体系起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从历史的观点看,新时期以来文化与文学艺术变革发展的总趋势,显然是不断走向自由开放多元的创新发展,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性,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发展,也从来没有放弃这种主导性精神价值的导引,从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统一,到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可以说把这一理论命题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视域;高校;践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大学生是促进中国不断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应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为推动中国的不断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中应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认真践行。校园文化是学生在学校中尤为接受的一种文化模式,利用校园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党的“十”针对当前世界发展潮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特征和基本性质的体现,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对其进行了高度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当前世界内文化交流程度加深,各国思想意识相互冲击的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我国人民心中的一层保护墙,保护中国公民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保护中国公民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独属于我国的精神花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全国上下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过于片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仅我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加深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文化交流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西方国家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化都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对缺乏判断力的年轻学生形成了冲击,有些人在消极文化的吸引下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利于国家发展的道路。例如,受国外独立文化的吸引,逐渐沉迷于西方的文化等,导致他们对西方国家呈现出一味追捧的态度,无条件认同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也对等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极容易对等理论产生动摇,从而忽视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践行,而追求西方国家的“利益至上”“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等思想。存在这样的偏见,学生就容易形成在政治态度上的偏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全面认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成长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储备型人才。

(二)价值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结合当前国家的实际情况,从我国以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概括出来的,更容易被当前我国民族和人民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它是新时代中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是我国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践行中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所有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形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我国目前校园文化中更多的是以娱乐和消遣文化为主,对于学习,甚至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学习,几乎毫无涉及。这就导致充斥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校园文化无法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学生,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同时,我国大学生正处于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大学生思想中的局限性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充满诱惑力的腐朽文化时毫无任何的抵抗力,这就使得我国的价值取向也由原来的一元化转向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有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知识与行动之间不相配合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专注于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实践行动。这种问题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所学到的各种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与实际毫无联系,脱离了客观事实,让学生无法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相联系。这样会导致形式主义的出现,无论是参与任何有关思想政治的社会活动还是自行组织的活动,都难免会“走过场”,最终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三、在校园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从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的问题来看,高校需要采用科学的引导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各高校可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途径,强化平时对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利用校园内的广播,在中午以及下午空闲时间进行放送,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另外,需要通过校园文化这一体现学校实力的“软文化”作为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塑造一种环境教育和可供体验的舆论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的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时刻都沐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同时,学校要配合校园文化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以学生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现代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消除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障碍。此外,还可以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合理的安排,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行为举动,促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践行能力

认识是前提,能力是关键。学校提供给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但对于学生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更为重要。而目前存在于我国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书本知识教育趋向于完美,但实践方面却远远落后。因此,针对目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抓好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促进学生在素质以及本专业方面更好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利用学校所拥有和搭建好的平台和途径,逐步提升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能力。例如,不定期地组织班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实际社会的演讲比赛等,让他们通过对演讲稿的整理和组织,将实际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对整个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宣传和引导时,要结合当前校园环境,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学校还可以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契机,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与空洞的理论说教相比,实际中的践行才具有更加切实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本社团的成员去工艺部门做义工等工作,让学生在践行中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同时,学校还可以以当今时代的各种模范和典型代表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以模范和典型代表作为自己的榜样,使学生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取成为时代的典范和榜样。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严格规范整个学校的管理体制,以相关的制度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之中的践行。学校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把学校针对学生设置的各级奖学金以及违纪记过等处罚手段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过程中,调动学生践行的积极性。另外,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行动也增加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负面的和正面的价值形态同时存在。因此,学校应该以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些平台和网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帮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武装的有力武器。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与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面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以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依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邵从清.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33-36.

[2]姜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13(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