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艺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艺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1
一、构建创新学分制度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1.设置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强烈呼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产业的中心,它不仅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无先例可循的处境,大学在知识的创新和转换过程中成为核心力量,这就决定了大学必须成为一个创新的群体。21世纪教育呈现国际化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适时地推行创新学分制。
2.构建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再到重素质培养和创新创造力开发,客观上体现了教育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创造力培养要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创造教育要求将科学创新引入教学,形成创造性的教学机制,并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因此,创新教育是大学走出困境,并充分履行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必经之路。
3.构建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创造性极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通过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从多专业、多层次、多层面、多环节的来培养其创新的意识、精神、技术、能力,达到在毕业后能与建筑业、室内装饰、环境艺术、园林等单位工作实现零距离的就业。高校艺术类本科生实施创新学分,不仅有利于学习、消化和综合运用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室外环境写生、毕业设计与展示、环境艺术工作室、毕业考察、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作水平。通过创新学分制度,激励学生注重高新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渗透,融会贯通中外艺术设计的创意,为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建立基础。
二、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教育的思想意识和合理机制。传统的思想、体制、模式和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独崇一家”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一言堂”、“唯书论”、“唯理论”,阻遏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其次,传统的教育体制,导致教育资源短缺,配置效率不高,使得大学生创新培养在硬件和软件上都缺乏保障,从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育规范的共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第四,教学环境封闭,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学生发现自己潜能、表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建立创新学分制度,设立创新教育合理机制,是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2.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投入不充足特色不明确收效不理想。艺术设计人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的规律,学生不尽需要艺术的天赋、后天的勤奋和专业教师的培养,更需要有创作的动力、兴趣和欲望。艺术设计专业除了受到传统思想、体制、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外,在创新教育中还带有特殊性。首先,实践活动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衔接。艺术类专业与一般文理科专业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多、实习课时多、作品展览多,有的只是刻意追求学生的实践环节,而忽视了与理论教学的同步,甚至是与艺术人才培养教学规律相悖的。其次,投入不足,实效不大。没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作保证,在实践中由于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要求不明确,管理不善等,出现了实践主体收效甚微的状况。第三,缺乏专业教师的精心辅导,有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而写不好调查报告;有的学生虽参加过课题研究,却不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研究;各专业实习虽有一些艺术设计作品,却缺乏新意和创意。第四,对艺术设计创新成果的考核和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查,缺乏依据,缺乏客观和公正。同时,学院没有形成让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良好环境。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虽有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需要领导重视,建立适合艺术专业的创新学分制度,推动创新教育。
三、构建创新学分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构建创新学分,走出认识误区,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艺术类本科生中设置创新学分,在思想上不统一,认识上有分歧。有的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限间就是要学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实践性教学,至于创新和创作主要是工作以后的事。也有的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都可以理解为是创新教育,无论是室外写生、毕业设计,平时作业,都反映出学生个体的设想、构思、表现技巧和手法,这本身就是创新教育,根本不必再设置什么创新学分制度。我们认为这二种观点都存在认识中的误区,艺术类专业知识的传承与作品创新,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教学既是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体现创新理念、设想、构思等成份的过程,在校期间学生当然要创新和创作;在工作岗位中的创造性劳动,既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也可能对专业知识进行修正和补充。因而,在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中设立创新学分,进行创新教育,应该比其它专业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2.提升设计水平,实施创新教育,有赖于创新学分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是“激励与导向”功能,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环节中,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只有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与导向功能,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发挥创造的激情,提高作品水准。其次,发挥“综合与整合”功能,创新教育艺术创作,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组建科研队伍,形成合力,组织攻关;在相关设施设备方面需要资源的整合,统筹安排;在创新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开拓精神。第三,发挥“调节与评价”功能,开设创新学分,调整课时安排和学分分配等,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鉴别和认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专长与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着重研究平面设计还是影视设计;动画专业侧重于艺术动画还是数字动画等等。
3.体现专业特色,注重个性发展,是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措施。艺术类专业构建创新学分,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个性发展”原则和“操作简便”原则。所胃“以人为本”原则,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设计创作等教学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各方面都要从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手,教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所谓“个性发展”原则,主要是尊重学生个人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动力。所谓“操作简便”原则,主要是将各专业培养目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各模块通过设计、实践、观察、测试等手段,使之能够进行量化考核,即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法、步骤,使之可操作性。如:动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具备动画专业所需求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能独立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等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要根据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完成艺术考察、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应着重考虑创新教育问题,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作品创新相结合、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与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得相结合。
4.教师学生相长,传承创新并举,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提高效果。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变化快、更新快的特点。教师通过自己的各种课题研究,将研究创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如:环艺专业,教师将承担的横向规划课题与学生一起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提高了设计项目的能力。教师要把科研中涉及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弥补课堂虚拟课题存在的缺陷,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的研究能力与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通过科研积累的经验,编写的教材,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信息。此外,学校要通过评选“学生创新研究优秀教师奖”等方式,向优秀的指导教师颁发奖励。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大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启发式教学的心得,设立专门的基金,资助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类课程优先立项。
5.注重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成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质量。首先,艺术设计学院与其它各学科在其实施创新学分中有其共性的规律,需要我们都遵循和努力。大学的创新学分制度,是指导艺术学院的指导性文件,要遵循其原则意见,但又要必须依据自身专业特征来细化和深化,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其次,学院要加大投入力度,无论是艺术实训的硬件设备设施,还是为之服务的软件费用,都比管理类专业要大,需增加创新投入。第三,创新学分的实施形式,要从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去考虑。要根据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如视觉传达设计可分平面设计、影视设计二方面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可从建筑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二方面来考虑。第四,可以将实现创新学分的各种实践变为各学科的实践环节来开发。如:对毕业设计与展示、毕业考察与调查报告、毕业论文与作品设计等,重新设计实践方案,结合创新教育和创新学分的实施,把作业作品与创新课题相结合,提升作业作品的内涵和品位、档次。第五,拓展学生创新空间,打破“偏才生”的两难局面: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求的是专才,这种偏才拔尖者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设立 “科技创新奖”等荣誉,来选拔优秀人才。
6.丰富创新内容,科学评定学分,注重专业特色力求客观公正公开合理。学校设立创新学分,要求本科生在学年内必须完成体现创新实践活动或科研活动,如发明创造、取得专利、学科竞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文学作品等。对那些有一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要安排在各类竞赛中提前培养,并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鼓励和要求这部分学生提前进入、参加各级、各类高层次的学科竞赛。在实验条件建设上建立创新实验平台和提供可选择的多种创新型实验项目,作为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增加拓宽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实验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不仅促使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也促进学科交叉整合的能力,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超群:《创新学分的设立及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理工高教研究》,2007.6。
[2]华正伟:《创新学分制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趋势》,《辽宁教育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