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建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镇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建设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镇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城镇虽然不大,但却是一个综合体,因此,城镇规划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与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重视城镇规划工作,根据城镇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规划工作,以确保城镇建设可以长远地发展。
一、城镇规划设计的内容
想要对城镇进行规划设计,就需要了解城镇的特定的内涵,城镇包括自身整体的某一个空间或场所,以及城镇区域范围内和以外的城乡地区涉及到人们的生活的环境,这就要求了小城镇规划的对象也是面向这些的。因为就小城镇整体的规模而言是很小的,且相应的地段对应的城市设计和局部的城市设计的范围也不容易控制,这时就需要制定一个用“区域规划的城市设计”来展现“城镇群体协调”的设计目标。因为区域规划的城镇设计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因而在该阶段不需要进行单独编制,可以和城镇规划体系结合起来,同步工作。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城镇的设计对城镇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就需要城镇设计时要配合总体规划,首先就是对城镇的空间有着根本影响的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比如,城镇的发展背景、形态、功能、结构及其发展的方向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策略型的研究。策略型城市设计需要确定好空间形态的格局、构造景观系统、布置人文活动体系等一系列的整体设计。对城镇进行详细的规划,主要是从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深化,以人为主,从动静两方面入手,以人类的视觉感官对城镇的空间环境的安排进行设计,但这一阶段的只是城镇的局部设计。还有就是小城镇的设计涉及到的有建筑群体的形态设计、道路交通的设计、绿化面积的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等等。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但近 10 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 ,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 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 ; 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 ,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三、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 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 ,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因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其次,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 ,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加强城镇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
城镇的规划设计效率的高低与人才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加强城镇规划建设,需要由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才能保证建设目标的完成。当前我县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得不到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因此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城镇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可以从高校吸纳更多专业化的人才,在工作中加强对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城镇规划设计的队伍不断壮大,以更好的服务于本县城镇规划建设事业。。
4、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工作
由于小城镇建设工程对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政府和建筑企业以及社会都要进行通力的合作。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督管理;其次企业更要提高对质量的重视度,提高自身的认识;再次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因为这项工程最终是人们来享受的,如果有质量问题也必将对自身造成危险。及时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就一定能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5、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 ,提高各部门及人民群众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 ,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以科学规划进行引领,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选功.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12,(7).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范GB50318-2000《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作为我国重要的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依据文件,对工程相关的内容范畴作出了规划,主要内容有:对市政排水范围进行划定,对排水量进行预估并确定排水体制,布局设计污水污泥处理程度和出路,确定排水枢纽工程地理位置,建设用地以用建设规模等。
2 宏观、微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1宏观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影响深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宽阔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2.1.1防洪排涝规划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财产安全。为减少灾害的损坏适度,市政建设中严格做好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以警觉的防洪意识和完备的排涝设施应对险情,使人们的健康安全以及城市的经济利益获得保障。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 防洪排涝规划主要针对对象是外洪和内洪, 外洪以防为主, 如防洪堤、水库等, 而内洪则是排蓄为主。针对于市政防洪排涝的规划与设计,重点应注意排水重现期标准的有效衔接,要全面了解城市的地域特征、洪涝面积、建设规模等信息,并结合实地的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前期设计,来规划适用于城市自身特性的给排水工程项目施工。
2.1.2 污水处理方式
我国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污水排水方式为集中式,即以大型的污水处理厂来实现集中式、一体化管理,使污水处理达到高效、有序。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具有效率高, 污水厂运营成本低, 处理出水水质有保证等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污水处理方面也出现了以下的问题:①远程输送和持续性运输供应不足,导致产生运营的高成本和高能耗,②无法进行中水就近利用,③巨额管网投资(越下游管径越大, 投资巨增)。这就需要在现代的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重新树立污水处理观念,根据区域性的具体需求量设置分散点,在整体的以面分面相应的管理和处理体系,以便于局的及时管理与反馈,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效益及适用性。
2.1.3 区域水资源规划
区域水资源规划设计:如市区给水系统规划、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等,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水资源的区域性供应需与区域性的使用达到平衡性,这样才能够既不浪费,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要实际平衡性,就必须在给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注意对区域性水需求量的估算,以科学的实地考查、检测,探讨和汇总包括农、林、牧、消防、渔业、生产、生活用水等需求在内的各类信息,并以此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2 微观细化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2.2.1 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随着变频供水设备大量使用, 特别是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的推广应用(取消屋面水箱) , 高峰供水量增大, 从而相应加大水厂供水规模。因此在这背景下,城市供水系数应考虑设置对置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方式来降低日变化系数, 同时也提升供水安全度。同时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 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 譬如道路管线综合时给水管位的预留,给水管径合理确定等等, 避免重复投资, 争取效益最大化。
2.2.2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市区内河设计标准采用五年一遇不漫溢(水利标准, 相当于城建一年一遇标准),而相应道路排水重现期P=1年情况下,两者洪峰相遇是经常性的,雨水管道出口经常是压力出流,因此雨水系统要进行必要的压力流校核,同时与竖向标高相协调,避免在重现期P=1情况下,雨水溢水路面。
一些城市交通道路,若存在较短的排水重现期,即路段洪峰发生频率高,给雨水排水管道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该类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首行进行多次慎重的压力检测,针对路段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利行雨季快速排水的管道系统,以免影响交通通畅。
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较深区域, 尽量使雨水不排入下水道, 尽量通过设计施工, 将雨水渗透掉。一则减少排水负荷, 减少雨水管道投资, 二则增加地下水补给, 涵养地下水, 进行水生态修复。另外也可以设置雨水贮水池截留雨水作中水使用, 但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譬如地下水位高,下雨后地面充分湿润, 地下径流很大, 则不宜采用渗透法。
三、市政给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不相协调
3.1.1工程实例:
某沿海城市滨江路道路工程设计,该道路位于规划新区内,新区规划面积10m2是该市新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规划新区内主体河流内江由北往南流入大海,该市海岸潮汐属于不正规日潮为主的混合潮型,最位3.75m(标高采用黄海基准,以下同),多年最位平均值为3.55m低潮位平均值为-2.30m,20年一遇位3.63m,50年一遇位3.82m,规划新区内水面平均高程0.91m。
规划新区整个场地北高南低,两侧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小,高程小于11m的区域占84% , 小于5m的区域占54.4%,规划新区防潮保护标准采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 m整个场地最低控制标高4.2m规划的道路最大纵坡≯315% , 最小纵坡≮013%。
按上述的规划, 滨江路的道路设计为:路线L为1.7km,全线最大纵坡0.581%最小纵坡0.300%,道路中心线设计路面高程4.2m~6.1m。相应其道路两用地高程为4.5m~6.4m。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国家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4
一、城市市场规划与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商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城市市场的建设要遵循“大商业相对集中,小商业相对分散”的原则。建设市场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引入竞争,激活市场,方便群众生活”。这也是城市市场建设及发展城市商业的根本目的。
(一)“大商业相对集中”
“大商业相对集中”就是说大型商业企业及大件商品的销售在地域布点上相对集中,形成商业区,进行集中营销。大商业相对集中经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大商业的集中,有利于快速形成商业区,引入市场竞争,激活市场。
城市商业的发展程度集中体现在商业区的规模的大小,商家数量多少及实力的大小。大商业的集中,商业区的形成,极利于快速生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及商业“人气”。而商业氛围及“人气”的浓重,又是集聚四方商客入区经营的强大动力。
2、大商业的集中,给顾客的购买选择与对比提供了便利。
一方面,顾客购买行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选择对比。俗话说“货比三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说明了购买者在决定购买之前,选择对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件商品或选购品,通常是大商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单位价值较大及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这类商品的营销方面,集中营销比分散营销更加重要。
3、大商业的集中有利于组织城市商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助于充分利用商业辅助或基础设施,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聚拢和发展。
(二)“小商业相对分散”
“小商业相对分散”是指小型商业企业或零售店、便民店、廉价店等的销售在地域分布上相对分散,方便购买。
小商业相对分散经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便于居民购物,方便群众生活。
小商业经营的商品多属日常生活用品,零售且单位价值较低,其需求特点是多次重复、随时随地购买,分散营销又是这类商品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2、小商业的发展特点是个体经营者多,夫妻店经营者多,小额资金投入者多,受场地限制较小,接近居民区,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这一发展特点又决定了小商业的发展是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同时,又是全市整体城乡商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商业网点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商业网点建设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着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大商业区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必要的规划、建设严重滞后问题
商业购物环境除了商店内部的购物环境和购物设施以外,还应包括城市商业区的购物环境,这些购物环境是否合理、良好,是商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商业区配套设施建设问题,对后期商业区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河南洛阳市区有四大商业区:涧西上海市场区、广州市场区,西工百货大楼区,老城十字街区。其购物环境及条件均与当代都市商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四大商业区的停车场过于狭小,由于缺乏预留用地,多数占用人行道设置停车场,这给四大商业区附近的交通疏导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小商业与“马路市场”问题
发展小商业,增设夜市、星期天市场,放松流动商贩的审批,对发展洛阳商业,扩大就业,解决城市下岗职工生活问题,方便群众生活,繁荣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小商业的大量发展又为城市市场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城市市区夜市、星期天市场,多属“马路市场”。市场交易者、来往行人车辆混杂其间,既严重影响交通畅通,又干扰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交叉影响,恶性循环。市区内许多流动商贩汇集的地点,多属居民聚集区,由于缺乏空间场地,占道经营情况十分普遍。另外,由于市场硬件建设滞后,市场容纳量过小,溢出市外占道经营情况也十分突出。
市场建设与管理中,如何解决好市场管理与繁荣市场,市场管理与方便群众生活的矛盾,显得非常重要。从理论上讲,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管理和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是不矛盾的,相辅相成的。但现行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想确实造成了这一对矛盾,并且十分尖锐和突出。
(三)商业政策引导
建设与发展城市市场、繁荣商业,仅靠城市及其市场的规划是不够的。制定科学、有效的商业政策对贯彻落实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指导原则十分重要。对城市商业发展而言,城市商业政策尤其是指导性的,牵涉城市商业全局发展的政策,应由政府下设的商业管理组织制定,其它如工商、税务等部门通力协作。也只有这样,政策的引导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城市商业发展政策引导的方向主要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商业网点建设指导思想的落实和贯彻;②引导流动商贩进市经营,解决“马路市场”、占道经营问题;③引导市场硬件建设,增加市场对商户的容纳量;④引导道边、商业区周边居民楼向商用楼的转化;⑤引导商业区、停车场、休息场所等商业辅助设施投资、建设。促进商业服务设施的健全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商业政策的引导作用能否发挥,除了政府有关各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外,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政策实施力度的大小。政策实施的弹性越小,其对商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就越大。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专业市场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城市专业市场建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有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城市已拥有初具规模的诸多专业市场。为了更好地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我国城市专业市场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市场的培育
根据我国专业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实践,不难看出,城市各类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均是在传统自发集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河南洛阳车站地区道南路水果批发市场,就是在一些流动摊贩集聚的过程中形成气候和规模的。当规模形成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施以外力,如解决场地、设施、对外宣传招商等就会使该专业市场迅速发展、膨胀起来。车站地区道南路果品批发市场自1990年初,政府外力介入后,市场面积及建筑面积迅速发展,市场的外向辐射功能迅速提高,其覆盖范围直达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15个省区,在洛阳经济发展,活跃洛阳市场,提升洛阳商贸活动的对外开放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专业市场发展与当地产业结构的结合
城市专业市场建设与发展必须充分注意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发展专业市场。如河南洛阳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重工业比例更为突出。结合洛阳产业结构特点,发展洛阳专业市场,必须充分利用洛阳工业城市的优势,着力构建全国性的工业品专业贸易市场,力争建成:轴承、摩托车、农机具、玻璃建材等为主要特色的工业品专业贸易市场体系。另外,还可着手组建以春都、康乐、三乐为基础的食品交易专业市场。发展专业市场,发挥专业市场的产业带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通过专业市场的大规模建设和培育,形成“加工业带动,市场跟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
(三)专业市场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结合
城市往往是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广大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作用是否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市场的辐射作用是否明显,其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许多城市的服装、装饰材料、家电等专业市场都正在起着这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增强其市场辐射功能,对扩大城市知名度,突出其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合理解决专业市场建设与城市周边环境的关系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5
1.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城建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而言,因为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并不是很高,直接的导致了在实际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同时也是限制了我国公共空间功能发挥。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提高对地上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整合去实现整体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1轨道交通建筑的一体化公共空间具有的功能分析
1.1可以对建筑单元的空间进行整合
在一体化的建筑公共空间之中,可以更好的去整合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以及周边的建筑空间,也是可以让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这种其中任何的一个局部功能将会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公共空间的功能。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则是,不管是两者之间的整合方式是如何,局部的功能以及整体的功能之间都是需要相互的渗透以及结合,从而可以一同的去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然而其属性上也是直接的体现出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这样也是直接的表示了需要承担着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功能,使其能够对其弹性要求较大。
1.2关于转换以及缓冲人流的分析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的属性主要是为交通,同时相互之间也是通过交通去实现进行整合的,从而对人流进行汇聚以及输送,这样也是表示出具有着一定的交互性。所以在一些特殊的驱动之下,轨道交通的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复杂的程度也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是直接的刺激了周边的每一个公共空间。在此之外,在公共空间当中,根据其功能的不同也将会汇集不同的人流,所以在空间上是需要能够具有着缓冲人流的一个功能。
1.3关于建筑单元的活力催化分析
要是建筑空间的系统自我独立封闭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情况下,那么便直接的便使功能也是出于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之下,在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当中,每一个彼此相熟独立的系统之间也是提高了相互联系的元素,同时在空间结构以及功能上也是相互渗透和复合的,这样也是更加有效的去提高了整体的功能,使其人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是可以更加的方便。通过采取这种方式人们的相互之间交流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使整个空间的活力将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2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2.1空间的组织以及布局分析
一是整体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提高每一个建筑单元之间的同化以及功能的渗透,提高城市的复合化以及密集化的程度,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复合的媒介主要是公共空间,同时在功能上夜市需要具有着多重的一个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需求,建筑的空间内部和外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公共空间之中的城市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之后,自然便可以有效的去延伸建筑的功能,使其可以提高周边空间的整体活力,带动两者之间可以互动。二是叠层式。因为土地资源存在着紧缺以及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促进了高层建筑的一定发展,也是提高了城市的复合化以及集约化的程度。然而叠层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公共空间具有着的层叠交互,这样对于进一步整合城市交通以及提高建筑公共空间一体化也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叠层式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下,公共空阿金的建筑内部功能分布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对地上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能够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不仅仅能够全面的去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也是能够使其空间的容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拓展,使其有效的解决城市交通和人口拥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城市化进程可以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水平和人生生活质量的提高。
2.2交通的流线组织分析
一是交通流线的立体分层分析。所谓的交通流线立体分层主要是为在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的空间站会中,分别的对其城市轨道交通以及车流和人流等不同的交通流线进行差异化的组织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其城市之中的层面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层面之中能够设计出差异化的交通方式,之后则是根据其竖向步行交通系统可以将其统一到一起,在能够保证相互的独立性也是能够让每一个系统可以协调的运转。二是交通路线的三维交叠。针对于交通流线的三维交叠而言,基础和前提主要是交通流线的组织立体分层,然而原则是相互之间能够彼此独立,之后对其各个空间的系统进行交叉和重叠。通过三维交叠每一层都能够实现水平的转换,并且也是可以在垂直的方向能够更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从而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相互转换,更好的去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
3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满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每一个城市都是在逐渐的去开展着轨道交通的建设,但是逐渐凸显出来的整体功能不协调以及空间脱节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要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这样对于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个作用,并且带动人们自身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凯旋,缑小涛,孙天轶.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为例[J].建筑技艺,2015,10:112-115.
[2]杨佩云.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21:111-113.
[3]李政,王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的导向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0:5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