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1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质量;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国家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2
关键词: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3602
1引言
随着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的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实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本文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及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2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扩大基本农田面积
第一,在坚决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域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资金能力,合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及质量。第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调查、潜力分析,结合变更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并确定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主要建设任务。第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合理补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有条田不平整、农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数过高等现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应优化耕地沟、渠、路、林网配置,通过农田整理、沟渠整理、农村道路及养殖用地复耕,田坎系数降至20%以下,调整零星地类,完善田间路和生产路的布局,道路尽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减少道路占地和桥涵闸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2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第一,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设施水平。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耕地质量等级。第二,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土壤肥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条件,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发挥耕地最优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2.3治理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为原则,强化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改善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林网空间配置,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农田生态景观;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推广应用生物肥、有机肥,营养平衡施肥技术;杜绝对环境有污染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有效控制农药及农用化肥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3农业用地综合整治
3.1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庄河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农用地整理是庄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园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积连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庄河天然的水资源优势,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间道路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造农田林网;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质量耕地等级,同时强化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重点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建设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引导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田补给区域,保证基本农田总量有增不减;推进低效果园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建设,促进农用地的综合整治。
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力争建设优质稻示范县,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种植优质水稻、果蔬。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向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创建绿色品牌。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功能,构建农村生态旅游,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地区水果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水果的发展与旅游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业资源优势,培植龙头企业,建设集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水果主题生态观光园,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产业化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乱的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进行村庄格局调整,鼓励农民腾退宅基地,合村并点,改造空心村,改变农村居民点分散、无序发展模式,推动中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庄迁移到中心村,并及时复垦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保护和传承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特色村庄,建设特色魅力新农村。
4.2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独有特色,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对土地刚性需求愈来愈大情况下的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城乡结构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各部门规划,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选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对散乱、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合理确定的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区位置、范围、规模和时序,工矿废弃地、盐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也可以作为增减挂钩拆旧区,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加大对拆旧区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加快复垦项目实施进度,规范操作,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并按期归还周转指标。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块所产生的土地收入应优先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庄河市拥有60多万亩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新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对于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台地开发、缓坡式开发等土地开发模式,尽可能少破坏原始地形,以免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土壤条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区域,优先推进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将临近城镇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对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养地,可以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的未利用地,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6保障措施
科学严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应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同时扩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严格把控土地整治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土地整治资金健康、安全运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信息系统,做到“一张图”管理,注重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规划公告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随时接受公众查询,让广大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参考文献:
[1]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明秀,赵庚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5):82~87.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3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分析当前农田水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刚才,镇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同志传达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并就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力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水利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极端灾害天气逐年增多,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诸多严重威胁。一是工程老化。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土法上马,标准不高,损坏严重。二是效益下滑。随着农村“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取消,一些地方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引导有所弱化,组织建设热情不高,管护不力,很多渠塘堰坝和水库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从近年来各地旱情来看,凡是农田水利建设好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小,生产恢复就快,而农田水利建设较差的地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重,生产恢复缓慢,且成为县乡两级防汛工作的重大隐患。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是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迫切需要。我县于1998年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目标,由于近年来水毁、村民建房、城镇开发、工业项目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占用等原因,全县基本农田逐年减少,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降低,每遇旱灾,均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只有坚持不懈的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建设成果,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的水肥条件、水利化程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形势,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供水、灌溉保证率、养分供应等方面的新要求,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生产稳定了,才能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耕地和粮食保障。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迫切需要。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2万亩,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水利化程度,提高单产产量,发展后续产业,实现丰产丰收,才能确保“退的下,稳得住,不反弹”,真正建立生态环境改善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保障饮水安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截止2006年底,全县尚有1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够安全,严重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就要求我们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尽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尽早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每年从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利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中调整2亿元,五年筹集1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止目前,全县已投资70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供水项目25处,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困难。今冬明春全县计划投资763万元解决2万人的饮水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利用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迅速掀起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冬春季节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扣“实施五大工程、深化一项改革”的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改善我县农田水利设施条件。
(一)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00年以来,全县通过实施“甘露工程”、“氟砷改水”、“人饮解困”工程,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与群众和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去年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的意见》,明确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资金投入、工作措施和工程管理。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做好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按照《县安全供水发展规划》要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动员,以优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推进,全面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村饮水难问题。
(二)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为全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一要稳定和增加基本农田数量。抓住中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机遇,撬动群众投资投劳热情,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今冬明春全县要完成基本农田建设任务800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同时,要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已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地方,要在巩固数量的基础上,加快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努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确定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乡镇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快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抓好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小工程、大群体”水利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有比较稳定的水源条件的川道地区,要坚持以渠、井为主,狠抓挖潜配套,努力扩大水田面积;有水源潜力的浅丘山区,要以库塘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旱改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对没有稳定水源条件的中高山区,要以集雨水窖建设为重点,扩大节水灌溉面积,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和高效作物缺水问题。
(四)切实抓好水毁农田水利工程修复。我县连年遭受暴雨洪灾,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水毁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水毁工程作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水毁修复工程,尤其是对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饮水工程,要优先安排,对直接影响农业用水的库、塘、渠、窖、井、拦河坝等水毁工程要力争早日修复。水毁工程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思路的整合,与水保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口粮田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综合治理,集中修复。各类防洪工程和病险库塘除险工程,要在明年汛前完成,确保安全渡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修复水毁工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建设,要利用修复重建的机会,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贯彻和体现人水相亲,人水和谐的新理念。
(五)启动实施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8868万元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从今年开始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省水保局计划今年下达我县治理任务26平方公里,国投资金360万元。我县已计划在平梁镇沐浴河流域和城关镇黑沟两条流域率先启动治理工程。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扎实完成好项目建设任务。会后,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迅速进驻现场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一条流域一个特点,一条流域一个品牌,实现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环境,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标。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县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明晰工程所有权,落实使用权和经营权,加强工程管理,效益明显,较好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城关镇在规范清水沟水库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供水有偿运行机制,拓宽了水利设施自我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农村饮水、节水灌溉、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加快,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已势在必行。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以及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今后,对于新建的农村水利工程,要建立“业主”提前到位制度,在工程建设前就明确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归属,逐步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形成政府扶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农村水利建设新格局。
三、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掀起冬春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各乡镇和水利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冬春时节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调,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实行领导包乡、包村、包工程,深入施工一线,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指导工作,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水利部门要组成巡回检查组,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与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挂钩。计划、财政、农业、国土、扶贫、宣传广视等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打好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战,确保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站等各种有效形势和途径,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要建立健全县乡农建信息传递网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典型宣传和信息上报,努力营造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部署,夯实任务。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求和县上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各自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方案,把县上下达的冬春水利建设计划层层分解落到实处。要抓紧动员部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主战场,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
(三)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实实在在地增加投入,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的关键。一要把国家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足额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要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目标管理、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水利为平台,统筹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土地复垦、扶贫重点村等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投放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完善村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教育引导农民主动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四要加快小工程产权改革步伐,积极推广股份制民办水利工程,促进水利建设良性循环和发展。
(四)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把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水窖和塘坝要以能否蓄水为标准,决不允许搞面子工程和应付工程。建设较大的工程要采取专业队伍施工和群众会战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建一处,成一处。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4
关键词:土地整治;分区;对策;黄山市
一、前言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重要指南,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分区是在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这些子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和工程措施相对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子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黄山市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开展该区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明确各分区土地整治方向,对增加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全市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等都意义重大。本文在明确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域功能、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区域发展趋势等因素对黄山市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分析适宜各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并提出完善区域土地整治的相关对策,旨在为黄山市今后开展土地整治活动提供参考。
二、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
(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大规模实施农村土地整理与补充耕地相结合的土地整治项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严格落实耕地补充任务,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任务,保证等质等量足额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镇发展用地占补平衡指标需求。
2011~2015年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总规模35286.30公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200.00公顷。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业综合 开发项目”和其他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2011~2015年期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00.00公顷,经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城乡建设用地整理规范有序推进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重点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逐步推进自然村落的撤并与整合,发展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从自然聚集、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配套建设转变。加大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厂矿改造力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得到优化,环境得到改善。
2011~2015年期间,整理农村建设用地214.52公顷,建设美好乡村409个(省级中心村90个、市级中心村16个、自然村303个)。
(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适度开发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避开生态脆弱区和退耕还林区以及水土流失区,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有效补充耕地数量。
2011~2015年期间,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502.82公顷,补充耕地322.69公顷。
(五)土地复垦稳步推进
加大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利用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确保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40%以上,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恢复和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2011~2015年期间,全市土地复垦规模83.48公顷,补充耕地43.39公顷。
(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废弃工矿用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耕复绿、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为打造“和谐、生态、宜居”黄山创造条件。
三、黄山市土地整治分区
(一)城市功能拓展区
该区面积33255.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4%,主要分布在屯溪区和黄山区,共11个镇(街道)。本区位于盆地及河谷地带,城镇用地和大型工矿用地集中,是黄山市社会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中心区域,是未来城镇建设发展区。该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大、农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长期的开发建设和工业生产,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土地整治方向以城乡建设用整理为主。加强旧城、“城中村”、工矿企业用地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基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充分挖潜现有建设用地潜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二)中部平畈岗丘区
该区面积92739.9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58%,主要分布在歙县、休宁县和徽州区,共12个乡(镇)。该区位于盆地及丘陵地带,区内有部分中心城镇和文化旅游区,工业企业分布相对集中,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耕地面积比例较大,农业生产基础好。
土地整治方向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产、稳产、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
(三)北部山地旅游生态区
该区面积426000.9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02%,主要分布在黄山区、休宁县、黟县境内,共37个乡(镇)。该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带,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和太平湖均座落于区内,区内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良好的、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对发展黄山旅游经济和维持黄山市生态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整治方向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坚持土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在不影响生态修复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荒草地和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修建和完善灌排系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太平湖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调整并优化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歙县东南部山地环境恢复区
该区面积133715.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2%,均分布在歙县境内,共18个乡(镇)。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以山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征,新安江贯穿东西,有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重要的经果林生产基地和黄山贡菊原产地,但是长期的开垦耕种,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
土地整治方向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主。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恢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对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实施生态移民;适当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整治中禁止开发25°以上坡耕地,积极开展以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退耕还林、植被培育工作,力争将该区建设成为“新安江山水画廊”。
(五)阊江及新安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山地区
该区面积282126.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15%,主要分布在休宁县和祁门县,共27个乡(镇)。地貌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4.2%,是黄山市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水资源丰富和水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
土地整治方向以生态保护为主。以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阊江及新安江源头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结合月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优化农田水利设施,适当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一般农地整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强散乱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优化林种结构,稳定深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四、土地整治对策
(一)强化规划管控引导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后,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严格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类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测监管和考核评价,将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土地整治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土地整治项目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地整治;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减轻社会资本投资主体的税费负担,对投资土地整治的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土地整治决策模式,政府部门一方面参与土地整治的决策,一方面在政策和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帮助。由技术部门负责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认真征求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收集处理后,按照结果制定工作目标,并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参与实施后监督工作。
(五)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时,要加强地方特色建筑保护,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对古村历史风貌造成不利影响;在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要保留传统文化景观用地,并将其确定为禁止建设区,同时保留原有乡土、民俗、休闲等用地。
参考文献:
[1]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
[2]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14).
[4]黄晓阳,金晓斌,郭贝贝.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4(03).
[5]郑治文.释放土地整治机制创新能量[N].中国国土资源情报,2012-08-27.
[6]蒋胜强.长沙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融资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5
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的土地整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连续七年的共同努力,到今年6月,全市已累计完成土地整理197万余亩,建成标准农田151.2万亩,提前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第二轮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通过土地整理,累计取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21.12万亩。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本保障;是推动农村康庄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盘活土地存量、取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冬明春和今后我市土地整理工作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前几年我市大规模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大部分在经济比较发达和实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的,投入少,见效快。但余下来需要整理的土地不仅面积数量少,而且多数处在经济欠发达或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对工程量大,整理成本高,工作难度大。然而,在这些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无论是对于改善那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小康建设,还是对于全市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十分迫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今冬明春以及今后我市土地整理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把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按照新形势下赋予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更新内容与更高要求,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务必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实、抓好。
二、认真分析土地整理的潜力,大力开展造田造地行动
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要用地就必须先要造地。因此,各地要充分挖掘土地整理的潜力,联系实际,加强规划,进一步拓展土地整理的范围和内容,大力开展造田造地行动。首先,要实现土地整理重点的转移。我市水田的土地整理空间虽已不大,但是,鱼塘、优质园地、宅居地的整理潜力仍然较大。各地在实施土地整理上要从以前的以水田为主,逐步转向把田、地、塘、宅居地的整理结合起来,努力扩大整理范围,特别是要加大对25度以下坡地、成片竹林等整理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整理资源。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鱼塘、优质园地、宅居地的整理。市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尽早制定今冬明春18万亩土地整理的具体规划,为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这项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其次,要加强调研,制定规划,大力开展造田造地行动。开展造田造地是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缓解建设用地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国土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造田造地规划和今冬明春的具体实施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县区。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联系实际,拓宽思路,充分挖潜,制定具体的造田造地规划和实施方案,尽早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在造田造地工作中,要坚持加强合作,统盘考虑,市县(区)联动,采取西部山区资源与东部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等办法,加大造田造地力度,努力完成市里提出的目标任务。
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
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各地在实施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工程的规范化管理上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该项工作面广量大,部分地方管理机制不很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在少数地方出现了个别工程质量标准偏低、资金使用管理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对全市整个土地整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其一,要坚持整理标准。按照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要求,认真抓好各个施工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通过质量创优,促进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和造田造地出成果、出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二,要严格工程预、结算制。要按项目规划认真编制工程预算,严格按预算组织实施;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审查,工程竣工后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审计结算,确保项目的规范建设和资金的安全使用。其三,要加强工程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行为,对每一项工程都必须严格实行工程的招投标制、监理制和业主负责制,全方位地完善管理制度,以减少漏洞,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其四,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严格管理。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管理主体是乡镇、村,是第一责任人,乡镇、村必须要承担起对建设资金的管理责任。要认真总结资金管理使用上的经验教训,深刻查找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从制度上、机制上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切实研究防范机制。市国土、财政、审计、监察以及县区、乡镇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资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探索和推行项目资金财务监督员制度,严格监督管理,做到资金管理严而又严,资金帐目清清楚楚。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6
今年我县农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具体指导下,有战绩,有进展,也存在困难和差距,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简单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1月10日,全县共铺开各类农建工程486处,上马劳力3.8万人,上马机具1170台,其中大型机具240台,小四轮930台,共投入农建资金2970万元,(其中自筹1430万元),投工投劳56万个。动土石方744万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处,解决缺水人口2.3万人,占任务的100%,新增水地300亩,占任务的150%;改善水地1000亩,占任务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3.1万亩,占任务的118%,其中基本农田2.5万亩,占任务的166.7%,造林9万亩,种草1.6万亩;完成机耕面积32.95万亩,占任务的103%,其中深耕17万亩,占任务的100%,新育苗2010亩,占任务的105%;秸杆还田1.5万亩,占任务的100%。
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今年全县共铺开重点工程20处,概括起来为“73361”工程,即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3处综合治理工程,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1处治沟骨干工程。
7处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确立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的骨干工程。目前,7处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扩建提引水工程2处,扩建配套提水工程1处。总计安装输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总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处,管理房13间,完成投工5.2万个,工程量43.36万方,使56个严重缺水村庄的2余口人和5800头大畜的吃水得到稳定解决。
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主要是配合全县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确立的精品工程,现已完成建设总面积2.28万亩,共挖大鱼鳞坑60万个,水平沟1.3万米,植防护林2.2万亩,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亩。
3处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16万亩,其中包括水保林1.6万亩,经济林375亩,种植牧草3540亩,新建基本农田2245亩,整地6880亩,育苗20亩,打坝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万米,河道输浚3000米,沟头防护2万米。
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共完成梯田1.27万亩,滩坝地1230亩,新增节水面积1200亩,三项合计基本农田为1.5万亩,项目区内人均新增基本农田1.2亩。
1处治沟骨干工程为骨干坝建设工程,完成坝高18米,总控制面积4.9平方公里,总库容78万立方米,可淤坝地130余亩,完成投工4000个,总工程量7.1万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我们*贫穷落后由来已久,其中导致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去年以来,连续二年干旱少雨,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改善,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是关键措施、根本措施。为了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这一战略高度,在全县掀起以兴水治旱为主要内容的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县委、县政府研究确立了“以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户、专、群、干结合,多形式并举,质量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和上规模、创精品、要效益、争先进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各乡镇也相应充实了农建领导机构。并于8月7日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对全县农建工作统一进行了安排部署。地区农建动员会之后。结合贯彻会议精神,在组织农建指挥部成员、乡镇干部、农口负责人对全县农建工程开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规模、看机制、看质量、看效益为主要内容检查督促的基础上,又于10月10日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动员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重点帮助部分干部群众解决“秋收忙,抽不出劳力搞农建”的等待观望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实行四套班子、农口技术员包乡,单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层层分解农建任务,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既包进度,又包质量,加强考核,从严奖惩,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调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主动抓农建的积极性,为搞好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秋冬农田水利建设新突破。
根据地委、行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坚持把秋冬农建的重点放到兴水治旱上,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突出抓以下五个重点:一是抓好以机修梯田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全力实施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三是继续抓好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四是坚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五是努力抓好以机耕、秸杆还田为重点的旱作农业建设。并把深耕重点放到*乡镇和*缓坡地区乡镇;秸杆还田重点放在*六个乡镇;*重点完成三个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务;小寨、长畛、烈堡、红崖子重点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辅助工程、通道工程;*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乡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紧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乡镇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完成植树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项农建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结合,即农建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和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紧密结合;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开发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和近期利益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全县呈现出乡乡有连片骨干工程和重点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户户有农建任务,上下同心,齐抓共干的喜人局面,为全面完成秋冬农建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干部投身农建工作的积极性。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以来,我们本着“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则,要求四套班子领导必须到乡镇、到工程,坚持一线指挥,为所包乡镇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在农建期间不得擅离职守,确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须向书记请假。如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下去检查农建工作时,连续三次发现乡镇主要领导不在岗位,不在一线,则取消该乡镇评比先进的资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在开展农建前即深入各乡镇了解工程的规划情况,期间又经常下去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本着严格检查、严格奖惩的原则,在农建结束后,又组织有四套班子全体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书记、新闻单位参加的检查评比工作,对农建先进乡镇奖励现金2000元,对后进乡镇除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电视曝光外,一票否决当年综合考核中评比先进的资格,并要求主要领导在农建总结会上做表态发言。今秋农建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乡镇检查了解农建4次,组织阶段性大型检查评比3次。由于方法对头、措施可行,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干部扑下身子抓农建的积极性,增强了县乡干部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恐后意识,在农建工作上,乡与乡之间自发开展了比规模、比速度、比质量、比效益的比学赶超活动,为全面完成农建各项任务创造了条件。
(四)合理规划,科学施治,确保工程质量。
为提高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发效益,增加农田基本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我们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绿字当头,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夏季由书记、县长带队,组织水利、林业、农机、扶贫办等有关领导和部分科技人员深入各乡村,在总结前几年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重新修改制订了我县远期、近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符合县情民意的分期实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3个千亩梯田片,3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气候条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优化配置,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如八角马军营流域,主沟长4公里,内有1公里以上支沟5条,流域面积18000亩,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280亩。从该流域立地条件出发,我们采取沟底打坝淤地、缓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树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广了阳坡生态阴坡针、背风向阳经济林的营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农田800亩,水平沟整地4000亩,种植柠条1500亩,种植落叶松、油松2500亩,育苗20亩,打坝2座,年内治理面积达到5300余亩。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机遇,提、引、蓄并举,全力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我们*历史以来水资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贫水县,全县有百分之八十的村庄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近三分之一的村庄祖祖辈辈饮用雨水、雪水、麻河坝水度日,群众苦不堪言。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鉴于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解决饮水困难当作大事来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资多、技术相对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县尚有100多个村、5万多口人、1万多头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解决的22个重点县的机遇,坚持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多方筹资765万元,以开发利用深层溶岩水,集中连片供水为主,提、引、蓄并举,年内铺开各类人畜饮水工程68处,其中新打机井4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21处,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处,蓄水工程46处,打旱井261眼。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现所铺开的68处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县严重缺水的93个村庄,2.3万余口人、7254头大畜的吃水困难一次性得到解决。按照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以水养水”的改革思路,转换经营机制,不但使全县8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条件,而且也为下一步彻底解决全县人畜吃水困难积累了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六)多元筹资,集中使用,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到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资金困难又是制约农建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农建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采取劳动积累工顶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职工捐一些,县乡财政挤一些多元筹资的方法,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鼓励支持农民在自觉自愿和实际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力解决自身利益投资。要求每个农村劳力每年农建投工不少于20个,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资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仅群众投入劳动积累工就达5万个,折款75万元。全县仅机耕一项,群众即投入资金330万元。二是本着自愿出钱出力的原则,每名机关干部年内植树造林捐资20元,义务修路捐资30—50元。三是县乡两级财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截至10月底,县乡两级财政已拨出200万元专款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四是严格把好国家专项资金使用关,把国家下拨我县的水利水保、扶贫专款、以工代赈、世行贷款、植树造林以及其它有关资金捆到一起,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以上渠道,全县共自筹农建资金1430万元(包括投入积累工折款8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农建资金紧张的矛盾,保证了全县各项农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特点
一是上马早。在专业队长年干的同时,八月初,三千名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村部分劳力(妇女、老人)即已投入农建工程。上马要比往年早一个月左右。
二是规模大。突出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在整体农田基本建设中,规划设计了3个3000亩以上的机修梯田片,3个万亩荒山绿化片,全长30公里的绿色通道工程,2个规模旱井旱池乡,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总面积5万余亩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农建高峰期上马劳力达到4.5万人,规模之大,上马劳力之多,投资之巨,都是近年来所没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农建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综合开发,严把质量,力创精品的治理方针,因而从效益上看,也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四是机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认真推行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如太平庄乡大磨沟改河造地工程实行以户承包,谁垫谁有,五年免交农业税和各种摊派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全乡人民的垫地热情,日上劳力540人,日上机具70多台。在解决人畜吃水中,创造了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模式,为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动员社会力量、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走出了新路。
五、问题
(一)由于大规模的机修梯田和流域治理,与机耕发生了时间上的冲突,机具紧张,难以两全,尤其大型农机具更显不足。
(二)高杆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获期长,影响了机耕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