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教育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教育服务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 数字化 服务平台 高职图书馆
共知、共建、共管、开放、共享。共知是共享的协作基础,共建是实现共享的重要途径,共管是共享的有效保障,开放是共享发挥效能的必要方式。共享理念是贯穿于共知、共建、共管、开放服务的主线,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图书馆追求社会核心价值的最终目标。
整合职业院校馆藏优质信息资源,提高区域内用户获取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满足用户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便于任何学习型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行任何求问,都能够便捷获得区域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职教资源。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的一种服务,应成为网站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1]。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体现风格独特、主题明快、人文底蕴深厚、界面友好、交互智能。
二、高职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与建设方案
主要立足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图书馆自行加大本校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建设力度,中文MARC机读标准、电子资源组织标准,通过Z39.50协议,在OPAC2.0系统环境下,对现有馆藏中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的各型职教资源、素材,以及专业群参考资源,进行甄选归类,加快各馆职教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数据挖掘与共享建设,注重数字化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系统化组织,并能友好地归集于区域性职教资源共享平台,使之集群管理。区域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三、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技术与应用功能
(一) 服务平台技术
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应用的GLIS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为例,馆际业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业务、数据共享、馆际互借服务,有效避免单点故障。Web Service是完全基于基于SOAP协议、XML、XSD的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能够兼容多个系统平台,在跨防火墙的通信,集成应用程序等方面有极大好处,是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的最好方式。
GLIS系统内建支持多馆、多媒体资源管理,易于实现区域图书馆各馆的数字化资源聚合存储和统一检索服务。使区域内有独立服务器的图书馆由原来的文献资料原保存单位,转换为一个为本地区提供知识服务的资源平台。对于资源有限的图书馆(如社区图书室)都可以一个独立图书馆的身份通过互连网委托高校馆或区域成员馆管理。
服务平台,采用B/S结构+J2EE结构[2],支持多种层面的负载均衡和系统级群集方案,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管理系统,打破区域限制和节省资金。使得可以使用互连网的地方都可以开展图书馆业务管理与馆际资源协作共享。有优势的馆可以成立数据资源保障中心。为本区域图书馆提供数据上传、下载服务,达到共建共享,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
全文检索技术,优化了Oracle关系检索、B-tree 索引检索等不足,更好地发挥了模糊搜索,关联搜索等方面的卓越性能。支持UTF-8 ,从根本上解决了多语言文献的原语种著录问题,解决了维、柯、哈文的字体显示与处理。
(二) 服务平台应用功能
在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领导关心下,馆际技术合作紧密,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技术部同仁发挥其优势,协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初步构建了以读者或身份认证数据库、知识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凸显七个应用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功能、科研资源共享功能、在线馆务管理功能、服务评价功能、书评交流功能、咨询功能、移动短信服务功能)的服务平台。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区域数字化职教资源数据共享中心,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空间,区域内图书馆加强技术协同、服务协同,解决本馆或馆际间数据异构、数据差异问题,并向网络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实现按需教育,提高他们对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效率、准确率需求。在服务平台的运用中,区域内协作馆加强平台实时交流系统的完善与应用。利用系统交流组件以及广泛应用的QQ、MSN等实时交流软件强化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交流职能发挥,从而促进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且充分地利用。
四、高职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改进的问题
当前信息源平台共享建设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和地域共享,基于不同查询需求确立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和体系结构,构建平台网络和技术框架,选择查询策略和查询算法。因此,种类繁多的共享平台模型在数据整合、接口对接、策略融合等方面制约了数字化资源构建模式和策略选择。检索和查询渠道形式繁琐,其整体无序化问题日显突出。读者对内容组织程度不高,知识关联程度低的信息资源,不得不使用不同系统的检索方法,在信息空间来回切换,针对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共享平台的跨库检索和查询系统效率低下,不利于已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效能的持久发功。
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能力和研发水平的局限性,是当前影响着在线学习型用户对教育教学课件、视音频资料等资源在线试看试听利用的客观因素。尤其是技术平台建设,对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的要求最为迫切。技术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平台的存储技术影响着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获取技术,而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在相互影响和渗透过程中,同时又促进了存储技术的发展,整合技术是为实现异构资源的整合和深层次资源的组织及开发应运而生的资源组织技术[3]。
区域图书馆馆际间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馆企合作方面,有待积极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在技术平台中,应用数据库技术、网格技术、嵌入式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与完善中深层次的、突出的问题,诸如:整合已存储的信息资源,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法的各种异构数据库纳入统一的检索平台,以便于读者高效地存取信息;化解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方面只重视形式和数量,忽视质量和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贡献率,等等问题。
增强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开放性、可靠性、广泛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是探讨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运行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
[1] 刘春年,黄弋芸.信息生态视域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 24-27.
[2] 胡昌平,张耀坤.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6) : 27-33.
[3] 吕莉媛,等.高校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平台系统评价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6) : 57-61.
数字教育服务范文2
【关键词】微信;公众服务;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数字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6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触屏智能手机几乎成了每个中职学生的标配,而移动互联网速度的加快以及上网资费的进一步下降,使得学生可以比较自由的浏览互联网的资讯、尽情探索需要的知识和进行网络社交活动。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急速增加,传统的课程资源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需求。
目前,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社交应用,微信公众服务功能在数字资源管理、信息传播及分享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使用简单,体验度好,本身具备自定义菜单,素材管理,推送信息,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还能通过接口开发更多的应用服务等。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运用于教学中,能解决教师在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环境分析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需要具备成熟的基础环境,其中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首先,政策的支持、微信的高用户基数高活跃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需求等构成软件环境。教育部在2012年就组织编制和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市在2016年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设定了目标,例如提升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
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信号的覆盖构成硬性条件。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 3G/4G 上网的比例为 88.8%,网民通过 Wi-Fi 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 91.8%[ ]。可见,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环境已经成熟,通过这种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均可得到释放,既有利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又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分析
1.使用门槛低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注册是免费的,通过几个步骤就能注册,如果是个人用户需要提供身份证的扫描件。因此,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在注册时如果选择注册订阅号类型的话,可以每天推送一条信息给用户,而注册成服务号类型的话则具有更好的交互性。一个免费帐号就已经基本集齐了最常用,最重要的功能,例如自定义菜单、群发信息、素材管理、用户管理等,方便用户直接使用。
2. 便捷性
相对于PC机而言,手机是用户随时都会携带在身上的工具,因此,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能够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借助微信在移动端的优势及用户使用习惯,能够为信息资源的传递带来很大的方便,例如,二维码功能使到微信用户只需通过扫一扫就能够完成关注公众号,打开文章等操作。
3. 丰富的媒体传播形式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支持网络常见的媒体格式,使得社交不再限于文本魇洌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甚至是位置等富媒体传播形式,用户可以十分方便地通过微信“朋友圈”、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将这些媒体对好友分享交流。
4.扩展性
为了使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用户使用到更灵活更强大的功能,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提供有开发者模式,提供公众平台开发的接口,让开发者通过编程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应用。所以,具备开发能力的第三方平台网站应运而生,我们通过把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口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就能实现微网站、微论坛、测验、投票、调查、报名等多项功能。一些好的第三方平台网站所开发出来的功能将会更人性化,用起来更方便。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
由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具备了上述优势,使其功能特性与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形成了高度契合。这主要体现为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关键字自动回复、信息推送(群发)、在线回复、素材(多媒体)支持和管理、实时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与第三方平台连接之后还能够扩展出微论坛、投票、测评、晒作业等功能。对比余胜泉教师对众多移动学习平台功能特点的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基本能够实现,当然,每个平台都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微信的高用户基数及高活跃度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足以说明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话将更容易习惯,和更受学习者欢迎。依据这种契合度,笔者开展微信教育公众服务平台设计的尝试。
1.设计思想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是一个平台,它本来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框架,不需要我们再对它进行开发就能够在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上使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利用平台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次,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也应该突出“微”的特点,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及资源应细小化,要做好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分割,具体可以以课程的知识点为划分原则[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学习时间灵活进行划分。
最后,平台的导航应设计尽量简单清晰,易于操作。尽可能地简化操作步骤,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内容。
数字教育服务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205-02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其实这就是目前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本质,一个是网络化,一个是信息化。就目前看来,我国教学资源普遍存在于高等学校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由于先天的优势,有着丰富文献信息和教学资源。而数字化图书馆是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大量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保存在服务器内,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资源。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教学信息资源要参与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化加工到网络上去,使得广大的师生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简单方便的获取知识,这就对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意义
图书馆就一般来说是辅助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但是我们国家开办高等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图书馆对高等院校非常重要,而在目前来看,传统的图书馆已经跟不上现代高等学校的需求。我们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能够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需要丰富的图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特别是最近几年某些高校的扩招,普通的图书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网络的发展迅速,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那么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就可以把已有的资源和未来将可能出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分享,让教育资源实现开放性,并且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且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被文字资源局限,它可以看视频、音频、图片等,也不被地理位置所局限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2.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采购和质量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资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资源是否可以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毫无止境的,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根本是为了方便读者,我们不能够单单只是追求资源的数量而对质量毫不关心,没有合理的分类体系、编目控制如果资源的质量不好或者是信息资源是假的那么就会给资源的使用者带来麻烦,质量的劣质的教学资源会给利用者带来困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采购也非常的重要,因为数字信息资源有他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我们在购买的过程中应该需要什么就采购什么,传统的文献采购是一次性付款买断作者的版权,而数字信息资源的采购无法一次性买断作者的版权,而是采用连续性付款,所以在买版权的过程中要注意数字信息资源的连续性以及价格是否合理。
2.2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复问题
就目前来说各个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不统一的,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各学校都是自己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就会出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复问题这样就会浪费存储空间,如果要避免这个问题各个高等学校就要有组织有协调的进行统一化,通过互联网实现联机编目和建库,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复。
2.3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技术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技术问题有两个,一个来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个来源于软件的应用,目前来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信息非常的庞大,一般的收集分类是不能满足的,要有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方法对网络上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鉴别筛选,然后把真实的信息严格的分类组织并且设计检索,方便读者的查询使用。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数字化加工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检索存储技术可以说是较为成熟,许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软件系统已经成型并且能够通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共通的,只要在一个高等院校做的成功就可以向其他高等学校推广,所以说各个图书馆应该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2.4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色问题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注意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学生对某类型书的需求量,例如某个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管理类的书出名,这就是特色,有特色就会有优势并且我们要保证在建设的过程中保证教学资源的专业性、权威性,这样就能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大作用。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目前走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非常的成功,我们也可以学习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只有有特色才会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库有强大的生命力,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他高校模仿不了,可以充分满足个性化和专业性非常强的使用者,这样就给教学提供了高层次的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在竞争激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服务
3.1 信息检索服务
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中,有传统的藏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检索,有了这种信息检索平台就可以让使用者在哪里都可以查到所需信息的存储地址以及所需信息的借阅情况,让使用者找书借书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3.2 远程共享服务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的得到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用户想要阅读数字化文献可以不用亲自去图书馆,而是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方式向该图书馆发出阅读请求那么图书馆即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请求以数字化的形式发给用户的邮箱以及其他阅读设备,这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远程共享,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方便了读者。
3.3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的原理其实是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引导读者、联机帮助和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帮助读者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时候碰到的问题,例如读者不能够准确的查找和利用信息,读者不会使用数据库,不了解数据库的检索,数字信息咨询服务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读者准确的查找利用信息,帮助读者使用数据库了解数据库。
3.4 电子阅览室服务
电子阅览室是服务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场所,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内部联网为在图书馆里阅读的读者提供信息服务,例如:电子报刊、电子书、网络数据库、电子邮件等等,但是这些信息服务大部分是收费的,只有少部分是免费的,利用电子阅览室服务可以为读者提供休息的地方,这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服务中使得读者更加的舒适。
4 总结
总的来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利用虚拟网络建立起来的能够管理信息并且共享信息的一种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服务可以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加大学生的阅读广度,以提高起阅读深度。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纳入现行的信息网络中,建立起强大的信息资源,做到真正的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付宁.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D].山西大学,2009.
[2] 胡献芳,史兆申,.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浅析[J]. 图书馆杂志,2003(10):56-58.
[3] 韩冰,顾京.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4-16.
数字教育服务范文4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探究了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最后提出了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希望能促进我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开始数字化,正在由传统的物质社会向编码社会转变,人类生活印记的载体也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这种虚拟的、有意义的数字资源又被称为数字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数字文化遗产保护重任,这对我国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让后人通过数字编码来解读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
1.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关于数字文化遗产的研究,最早来源于联合国颁布的《数字遗产保护章程》,以下笔者对数字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
1.1数字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文化遗产指从内容角度出发,具有一定审美与文化价值,并且能够起到文化传承作用的数字资源。实际上,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两个概念极易混淆,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数字文化遗产一定是数字资源,但数字资源不一定能够成为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数字文化遗产的内容广泛,包含人类世界的各个领域,此外,数字文化遗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片、影音视频等。②增长速度快。据统计,2007年的数字文化遗产数量为4,700万,而2015年则迅速增长至1.7亿。③消失速度快。数字文化遗产的消失受到技术手段影响,随着相关软件、硬件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数字文化载体遭到破坏和淘汰,导致数字文化z产消失速度快。
1.2国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美国是最早重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美国政府制订了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保存计划,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保护工作,截至2014年,该计划已经覆盖了25个国家,形成了190个数字文化遗产保存网络。此外,欧洲各国对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的保护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欧洲国家图书馆会议倡导并发起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网络化项目,该项目得到了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支持,创造了数字文化遗产的欧洲联盟体。亚洲方面,日本图书馆制订的网页存档计划,加强了日本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该项计划重点收集与保护学术信息,同时规范了数据保护的流程。
1.3我国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带头发起的“中国信息博物馆项目”,以及中科院关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都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然而,我国数字文化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尚存在诸多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技术都还不够完善。
2.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国外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启动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具有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充分实现特色资源共享、建立整体数字遗产环境三方面意义。
2.1依托图书馆技术优势,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
相对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来说,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能够采用现代数字整合技术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妥善的保存与管理,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而数字文化遗产又能够在精神层面推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给公众以更直观的感受,相对于苍白的言语教育,数字文化遗产可以充分调动公众的爱国情怀和历史素养,促使青少年读者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总之,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完善数字遗产的技术转化和保存,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
2.2借助地方数据库展示,充分实现特色资源共享
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一项遗产是必不可少的,即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物。不同城市不同年代的建筑物都有其特殊内涵,对了解我国发展和体会我国时代特征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通过展示地方数据库,将城市文化遗产系统地收录其中,可以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在线查询,实现特色资源共享,并使数字文化遗产的获取更加简单、准确和便捷。此外,地方数据库的建设还可以将地方的优势体现出来,带动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2.3发挥图书馆整合作用,建立整体数字遗产环境
公共图书馆能够发挥资源整合的功能,建立起广泛的数字资源库,并通过形成保护与防护保护两方面人手,实现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交互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调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吸纳数字文化遗产,对于已经在保护的数字遗产,要完善其保护机制,对于可能成为文化遗产的资源,则要着手防护措施,避免资源的损坏和丢失。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打破它们之间固有的界限,扩大信息资源的来源,这样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数字遗产保护策略,建立整体的数字遗产保护环境。
3.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
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是重视数字文化遗产安全体系的守门人,也是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责任人,更是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的科研人。
3.1守门人: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安全体系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做到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安全防御体系,承担消除信息隐患的责任,因此可以将图书馆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守门人。首先,图书馆有责任维护与保养资源读取设备,并按照规则使用,避免人为操作不当的数据损害;其次,图书馆有责任加强网络的自然灾害抵抗力,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如数字文化遗产的保存介质应是耐湿耐潮的;再次,图书馆有责任开发先进的防火墙技术、数据秘钥技术等,保证数字文化遗产不被侵害与盗窃;最后,图书馆要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修复与处理,由于存储数字资源的介质易损坏,图书馆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处理,并定期检查或更换,提高数字文化遗产的信息稳定性和介质材料耐久性。
3.2责任人: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不仅要明确责任主体,还要做到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因此,图书馆又被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人。由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图书馆有义务公开其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国家财政部拨款给公共图书馆后,图书馆要将物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并进行相应的数字化、特色化馆藏构建工作,开展相关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以及资助数字文化遗产生产主体津贴与补助。总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更多地体现在对资金经费的负责方面。
3.3科研人: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
由于我国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要从事数字资源的采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数字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因此还将图书馆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人。在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上,图书馆要尽力避免重要资源的遗失,对不同的网站和资源要进行周期性的采集,关注数据的标准规范和系统层次,还要探索数字遗产资源的命名格式,便于元数据编码的检索与传输。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探索方面,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推进资源呈缴计划,力求形成一种强调法律责任与义务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促使我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良性的循环轨道。
4.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根据上述对公共图书馆与数字文化遗产的分析,笔者提出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即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寻求合作,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合作网络;对症下药,对不同数字文化遗产制定不同保护策略;重视产权,构建有序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4.1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
公共图书馆保存数字文化遗产,首先要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概念,正如上文所述,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在具体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重视数字文化遗产和数字资源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一刀切,排除原有的一切数字资源,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将所有数字资源都进行保护,而应该对二者M行严格区分与筛选,真正保护那些对人类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的数字资源。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
4.2寻求合作,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合作网络
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项目,虽然公共图书馆在其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必须要认识到,单靠图书馆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实现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求广泛合作,如吸纳新闻广播、高等学校、互联网络等多方力量,通过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起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互助、互信以及合作的网络联盟。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网络联盟的主力军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组成,仅局限在文化服务机构方面,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未来的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图书馆可以将合作关系延伸到非文化机构方面,甚至延伸到个人,毕竟在网络环境下公众已成为数字遗产的重要生产者。
4.3对症下药,对不同数字文化遗产制定不同保护策略
实际上,数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并非一概而论,是有所区分的。公共图书馆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可根据其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见表1)。
4.4重视产权,构建有序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公共图书馆进行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然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平衡知识生产与数字遗产保护,是图书馆面临的艰巨挑战。从社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数字文化遗产的版权主体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生产、保护同步进行,不能仅将保护工作甩给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图书馆也应在保护数字文化遗产之前,明确数据的生产主体,涉及个人或企业公司的要根据法律法规获取其生产人的授权。从国外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来看,明确数字资源生产者与图书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数字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负担。
数字教育服务范文5
【关键词】教育; web技术;信息服务;博客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广泛而自由的信息交换创造了条件。互联网络上的传统展现信息的方式,主要采用单向传教式的数据流向。大多数时候,都只能由网络门户或网站决定信息内容,用户属于被动的资源接受者,无法形成互动的资源交流与更新。因此,以往的远程网络教育、网上课堂、教育培训服务等,大都还局限于网络教育资源提供商的“供应”能力,无法充分发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习人员的积极性,满足学习人员的特定需求。随着新一代web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种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充分挖掘与丰富教育资源内容,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类人员的教育服务需求提供了技术手段。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将博客、RSS等最新web2.0、web3.0技术与传统Web服务相结合,分析了其在面向个人与社会主体的个性化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潜力,突出了自我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方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人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个性化信息交流渠道。
1.基于新一代web网络的教育资源服务
从资源管理体系来说,基于新一代web网络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围绕信息资源处理主体(个人或教育机构)进行,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资源服务思想,各类资源除部分根据需要组织开发或合作伙伴提供外,其它主要都是由注册用户自己通过教育服务平台产生与管理,因此,基本解决了资源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提供的资源搜索引擎系统, 又把各种资源进行过滤、分类、检索,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检索服务,方便用户查询与交流,突出了“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强调了个人服务的核心,提高了用户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丰富与完善。从Web服务体系来说,通过把传统的WWW服务、SMTP服务、FTP服务等与新一代Web服务技术,如:博客(Blog)、内容聚合(RSS)、及时消息(IM)、社会网络(SNS)、等相结合,为网上用户提供方便的信息、管理、讨论与交流、网上交易服务。
与传统门户主要为浏览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不同,基于web3.0时代的教育资源服务网,将承担以下的功能:与传统门户相同的内容服务功能;激励或激发专业博客生产内容;提供全息信息,聚合各方信息的功能;信息互动的功能;梳理、搜寻信息功能;促进、激励博客、维客群形成的功能等。
2.Web3.0技术介绍
2.1 博客及微博与教育信息化
最近几年来,WEB3.0应用及相关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运用,博客/微博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网络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博客/微博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使用者的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萃取并联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传播的结构更加扁平化。教育博客从2004年以来在国内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师生、教育行政管理者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博客。在各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中,几乎都加入了使用教育博客的模块,在Blog上彼此交流、记录下自己人生中闪光的思想,Blog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与传统博客的长篇大论相比,微博的字数限制使得用户更易于成为一个多产的博客者。微博正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他们能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感想,甚至灵感,与他人分享心情与资源,第一时间查阅教师、同伴、其他人的最新更新的信息,并及时与所关注的人进行交互。处于不同地方的学习共同体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得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更易于实现。微博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了表现自我、关注世界的舞台。为微型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平台,即贯穿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活动”的理念。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博客/微博在教育资源网服务中的两大作用:一是从媒体传播角度考察,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对传统媒体工业的运作模式形成挑战。二是从知识管理角度考察,代表着个人知识过滤与积累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对于企业、政府、学校等组织和机构来说,博客/微博的应用价值主要是作为内部新型的知识积累、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方式。
2.2 内容聚合RSS
教育资源服务网中通过采用RSS技术,以XML标准定义内容的包装和格式,使内容提供者和接收者都能从中获益。对内容提供者来说,RSS技术提供了一个实时、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信息渠道;对内容接收者来说,RSS技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阅读体验。
因为RSS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定义格式,所以任何内容源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信息。而在用户端,RSS阅读器软件的作用就是按照用户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来源“聚合” 到该软件的界面中,为用户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 服务。
同时,教育资源服务网通过RSS技术秉承“推”信息的概念,当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时第一时间被“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此外,服务器端内容的RSS包装在技术实现上极为简单,而且是一次性的工作,使长期的信息边际成本几乎降为零,完全是传统的电子邮件、卫星传输、互联网浏览等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3 Wiki技术的运用
Wiki技术实际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在教育维客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会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或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BBS以话题为主线,博客以个人为主线,维客以知识点为主线。例如可以通过维客把教学课程或是知识点公布在网上,学生通过上网,一起对各个知识点发表意见,大家合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和传统课堂模式有类似的地方,但有着更强的参与度。
3.总结
信息化时代Web3.0技术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智能化、个性化和聚合性”为主要特征的Web3.0技术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以上博客、内容聚合、维客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充分整合这些新应用技术,立足于教育资源服务市场,面向庞大的教育群体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完全符合互联网应用发展的技术潮流,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信息资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忠梅.基于Web2.0的大学网络德育模式设计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110-113.
[2]卢和.微博客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78-80.
[3]柴阳丽.国内Web2.0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0,9:115-117.
数字教育服务范文6
教学参考资源服务(以下简称“教参服务”),是由美国学校最先实行的一种方法,具体是指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摒弃原来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参考课本。现今,网络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相融合后,形成了电子教参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正在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方式[1]。
图书馆提供的教参服务不仅有利于学生便捷地获取专业资源,而且有利于授课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能促使图书馆向专业服务、创新服务方向迈进,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完善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1 教参服务发展现状
1.1 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参服务由来已久,一开始就伴随着严格的版权控制,其还对教参资源的版权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且建立了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国外的教参服务系统有以下两种:①公司研制的商务系统。如Xerox公司研发的Xerox-Digital Curriculm软件等和其他许多公司专门研究的系统软件[2]。这些系统的制作都比较完善,应用起来也十分方便。②高校研制的系统。其主要应用在教学辅助方面,如美国洪堡州立大学图书馆自主创造的ONCORES系统[3]。
1.2 国内现状
对于我国来说,电子教参服务的发展时间太短。1996年,我国才开始对教参服务进行研究,之后许多地区的学校也都开始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我国教参服务系统的研造主要有两种方式:①许多学校联合建设。复旦大学牵头专门研发了一个关于教参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4],这个项目的开发联合了许多其他学校,需要多方共同提供相关信息去完善这个系统。②自主研发或者依靠其他商业机构的帮助研发。四川大学等许多大学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5]。
1.3 我国现有教参服务中的不足
1.3.1 课程与教参资源未紧密结合。当前的大多数教参平台未与教务系统实现连通,资源与课程数据匹配度不够,缺乏实用性和便利性,影响师生利用的积极性。
1.3.2 操作流程设置不规范,没有参考相应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标准。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参服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教师参与度低,系统操作流程不合理。除此之外,系统在建立时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完全依照的是自己的研究理论,这就导致其在数据等许多方面存在误差,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数据也无法完整地保存下来[6]。
1.3.3 资源种类不多,服务方式太少。普通的参考书服务、参考目录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7];而且电子教参资源利用模式较为单一,急需加入如移动应用、社区服务等新的服务方式。
1.3.4 功能模块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现有的学习需求。教学参考资源是教参服务系统的主要部分,但教参服务系统不应当只包含教学参考资源,也应当设定诸如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各类支撑模块。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教参服务系统建设实现创新应用要考虑的主要问题[8]。
1.3.5 教参平台不能适时调整,加入新技术元素。现在的网络技术、信息传递技术越来越普及,许多学生都很乐于接受这些新技术,因此把教参服务系统与学生手持设备相结合,也是教参服务系统拓宽服务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服务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在多样性方面尚有欠缺[9]。
2 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教参服务系统开发实例
在教参服务发展的大环境中,在学校对学科服务大力扶持的背景下,2014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负责组织建设的“电子科技大学自主学习系统”正式面向读者开放。目前,该系统平台资源包括4,885门课程,74万种电子书和6,201集视频;2015年总访问量为95,240次,是2014年的4.7倍,月最高访问量达到16,542次。该系统平台的建立为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为保证资源的合理性以及读者信息与其他部门的一致性,该系统平台每学期会跟教务数据同步一次;同时,其与学校门户统一了身份认证,保证了用户登录使用的规范性,有效降低了恶意推荐、过量下载等不良行为的出现。该系统平台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势。
2.1 规范的资源脉络
为保证资源分类与知识划分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该系统平台依据“学院―年级―专业―课程”的方式整理和组织教参资源。具体做法为:①从教务系统中导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这些信息包括教学安排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名称、性质等。②将教参资源与课程进行匹配。③将这些信息导入系统平台。
2.2 多样的资源内容
为了使教参资源库更加多样化,该系统平台除了增加各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还提供学校精品教学视频和其他学校的教学视频,同时还链接了互联网、数据库等其他渠道的教学相关资源。此外,师生也可以荐购教材教参、视频和参考资料。
2.3 围绕学生的多角度主题模块
为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学习需求,该系统平台专门开设了4个不同主题模块,分别是“四六级”“考研部落”“就业指导”“出国专区”;还提供“网站信息”等新闻专栏,教育部、教委等部门和本校的各种考试权威信息。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系统平台还建立了“博学堂”专栏,精选重点高校开设的且适合本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视频提供给本校师生学习,并推荐给教务处作为通识课的开设参考(见图1)。
2.4 便捷的知识发现功能
该系统平台能够更加迅速、高效地寻找出学生所需要的资料,并且以清晰的脉络展现出课程、资源、作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把网上的资源一并呈现给学生作为参考。其课程还模糊匹配了本校图书馆的纸质藏书,以便师生查找借阅纸质书。课程还关联了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已购买的本地镜像电子书库和超星读秀图书。借助知识发现功能,师生能全面获取到该课程海量的教参资源。
2.5 个性化服务
2.5.1 学习社区。个人主页用于记录学生自己的学习历程,这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学号、院系、班级、个人照片(头像)、邮箱等。其中用户可以自行修改的信息只有个人照片(头像)和邮箱。②个人隐私设置。学生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空间访问权限。③我的课表。即学生每学期的课程表,包括课程名称、上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学生也可以自主添加个性化的讲座和课表。④学习日志。学生可以撰写自己的学习日志和学习心得,并可以设置自己可见、好友可见或共享等。⑤个人收藏和订阅。在教学参考资源库中,学生可以对课程和资源进行收藏和订阅。⑥个人共享。学生可以管理自己共享的课程资源。⑦动态。显示好友最近做的一些事情,如好友发表的一些日志、收藏的一些资料、关注的人等。
2.5.2 学习小组。默认的学习小组是按照课程来分的,参与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将会被分到同一个学习小组中。学生也可以自主建立学习小组,邀请其他同学成为小组成员。学习小组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以论坛的形式,即一个人发起讨论主题,其他成员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