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1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愈发显著。本文通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总结和指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和发展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化为大学生架起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控制力、网络文化辨别力、网络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意见阐述。但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难免充斥着消极言语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更新慢;在舆情引导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缺乏约束力
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中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有经验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园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强制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监控的约束,丧失伦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的、引导与监管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第一手即时信息,致使大学生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处。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充分,对大学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网络舆情的引导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面对复杂的西方思潮,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宣传错误的西方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向歧途。其二,舆情的引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灵活、充分运用灌输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运用“创新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与接受。
(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高校网络舆情缺乏辨别力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判断标准,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关的“自我”当中,引发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鸣。盲目的感性认知混淆了网络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对于网络认识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印记。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和渗透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还未形成足够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有关网络事件的舆情真伪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不良的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的匿名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使得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的管束,引发了系列的网络道德伦理新问题,如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
3.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的网络舆情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沉迷于虚拟交往世界的大学生,不仅有交际障碍,还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舆论的蛊惑,变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高校的积极关注。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其时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队伍建设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危机管理小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分层责任制负责对日常校园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对师生的网络言行做出有效的规范;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分析,做好预警和公关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处理谣言、恶意灌水、攻击诽谤、歪曲消息等过激行为,确保高校网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发挥网上评论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动思想健康的贴文,引导舆情的正确方向,及时回帖;对于消极因素迅速回应,管疏结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智看待问题。
3.建立专业过硬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建设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社会舆情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大学生避免受网络校级、偏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网络舆情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队伍建设、客体教育建设、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2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网络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3FZ003)。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3
>>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观点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热点文件下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 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大规模文本数据情感挖掘的企业舆情研究 基于文本挖掘的网络媒体报道研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Web文本挖掘系统 基于PDCA循环的预算管理 基于PDCA循环的绩效考评 基于 PDCA 循环方法的沥青路面质量动态管理的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舆情观点挖掘研究 基于蛙鸣博弈的网络舆情与政府监管的模型浅析 基于PDCA循环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J].情报杂志,2012,31(4):54-57.
[3]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115-120.
[4]Hua Zhao,Qingtian Zeng.Micro-blog Hot Event Detection Based on Dynamic Event Model.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8041,2013:161-172.
[5]郑军.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6]陈耘可,李博,郑天翔.PDCA循环在煤炭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2013,33(2):77-79.
[7]辛敏.PDCA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医科大学,2010.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4
21世纪是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大学生也逐渐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高速的传播速度以及信息的共享性、虚拟性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舆论载体。因此,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渗透性和多面性特征,它体现了多个网络群体的舆论导向,透过社会舆情事件,将不同形态的价值观推向网络受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因此,网络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网络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由于它所承载的不同舆论导向内容,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正反两面的不同影响,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网络舆论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使得高校正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导向,警惕不良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起到的负面影响,必须修正社会不良之风,抵抗网络歪风;另一方面,它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方向,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舞台和重要载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网络舆论的优劣性
客观地讲,网络舆论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的有优劣两方面的。从优的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要形式,运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修养等教材对学生进行说理式教学。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教材更新时间不一,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二是教材偏重于说理,与社会时事联系较少,缺乏强有力的说服性;三是考试以考察教材内容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敷衍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偏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背诵,而没有对社会舆情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属于自己的理性见解,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网络舆论通常以社会舆情事件为起点,激发网络群体的热烈讨论,它更加贴近于社会实际情况,而不是教材上空泛的字句。同时,网络舆论总是以更多维的视角探析同一事件,存在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社会群体代表不同的舆论导向,呈现出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看法和理念。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论战中,假如能够坚守正义立场,倾听各群体的声音、搜集更多的信息,从多个方面思考社会舆情背后的舆论推手和背景原因,就能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步建立以及完善自身的道德理念,养成理性看待和思考舆情事件的习惯,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总而言之,网络舆论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性、传递性和渗透性,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网络舆论中,有益的教育信息的散播,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正面价值导向,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开展。网络舆论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
而劣的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网络舆论助长了社会的不良之风,使得社会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就导致了负面的社会舆情事件会给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造成严重阴影。比如说,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见死不救的事件,网络舆论指责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冷漠无情。但群众的“冷漠”乃是事出有因,由最早的“扶老奶奶反被告上法庭”,法官以一句“你没有撞到她为什么要扶她”为起点,到这两年屡见不鲜的“摔倒讹诈”事件,最终酿成了佛山“小悦悦”的悲剧。网络舆论的渲染下,网民群体普遍反映见人摔倒时,最好还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笔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作了一项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都反映会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或者是等待别人出手,而自己愿意为救人者作证,但是据网络相关舆情事件反映,大学生群体中对被救助的人存在被讹诈的担心情绪。而部分大学生对于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最终失去年轻生命的事件表示不值得,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这件事体现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网络不良的舆论使得他们在不正之风的鼓动下,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缺乏了正义善良的立场,选择了成为社会冷漠的一员。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在应该做个好人的时候选择了漠视和自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1、创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维护高校网络阵地
鉴于上文提及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导向的重要影响,高校必须认识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创建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校园风、校园网为主要载体,宣传先进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高校网络阵地,保证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面积极的引导,抵制网络不良歪风的消极影响,完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高校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求成员必须高素质,不仅对网络信息技术有相当的了解,也要严守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社会舆论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以先进、健康、正面的观念剖析社会舆情事件的背景和原因,避免大学生被不良的流言蜚语及负面的信息误导。这就要求高校以校园网为基地,加强网络监管,抵制网络上的黄赌毒信息,并且为校园风、高校百度贴吧等为载体,让学生们在对社会舆情事件作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制止某些别有用心的网民对正义行为的扭曲解读。比如说,BBS、校园论坛中,总会有某些不实言论对正义行为作出了扭曲的解读,认为他们是沽名钓誉、借机炒作等,抹杀正义行为中传递的正能量。此时,监管队伍可以封杀某些恶意ID账号,或者作出官方解释,提醒同学们理性看待舆情事件,不要被某些网络恶民误导,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肯定善意,避免负面信息的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队伍要从大学生接受网络舆论的主要渠道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度,关注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基地,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2、将社团宣传活动工作与网络载体相融合,做好思政工作宣传
高校中的大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因此,将社团宣传活动工作与网络载体相融合,将是做好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高校可以将网络思政工作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引导社团开展各种与网络舆论相关的活动,以此启发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指引大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举例说明,网络上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的真身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郭美美在微博中的炫富行为,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争议,也使得广大群众表示对中国红十字会失去信心。校园红十字会社团也表示此事之后所得学生捐款极少,学生普遍表示不会再轻易相信“善款有善用”。高校可以根据这一网络舆论事件,与校园公益社团,如学校青协部门合作,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利用网络监管实现资金用途透明化管理,在校园网络中晒出费用清单,让学生们了解资金的去向和来源,并且邀请广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让学生们在网络信息的帮助下,恢复对公益活动的信心。学校的其它社团活动也可以加强网络宣传,发扬优秀的价值导向,发挥网络的正面教化优势,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将网络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依据相关的思政教材,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来讲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认为是说教式的教育,因此课堂学习效果一般。高校要增强思政工作的质量,就必须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师要关注网络上的社会舆情事件,注意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实际,将网络舆论引入到高校的思政课堂中,突破教材局限,为枯燥的教学提供更多实际案例,也帮助学生活用教材。比如说,网络盛传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可谓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双重悲剧。复旦投毒案竟然是室友作案,将毒药放在饮水机里毒害同学。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投毒学子在道德和法制意识两方面的缺失,最后造成了两家人的悲剧。教师可以将类似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的主体,转变以往授课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引导学生们从真实的案例出发,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分析网络舆论的真与伪,辨析人性的善与恶,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有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局限,引导学生们分析网络舆论,最终完善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5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集团、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广义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空领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虚拟实践活动。
从狭义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虚拟时空,遵循网络的特点以及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对网络受众进行有效地影响,使之形成适应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多向互动的交往活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思想与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生动
首先,网络语言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特点,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表现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促使大学生运用多个感官同时接收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其学习效果明显要好于仅用单一感官接收知识的学习效果。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形式来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因此,应该运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融于图文和声像中,从灌输转为互动,从单色彩转为多色彩,进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情趣,达到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便捷高效
便捷是网络传播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实现了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的全覆盖,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这就使在校大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电脑终端的地点随时接受老师的教育,获取所需的新知识,迅速了解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最新资讯。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各种信息和资源的传播利用效率。
(三)地域开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地域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创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通过每一个终端来制造、和传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享性。校园网络上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具备“全校性”甚至“世界性”,谁都可以尽情享受。特别是网络上的信息产品的供应没有配额,不受地域、人数的限制,还可以转移到其他载体,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传播。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平等交互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交互性。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平等交互性。传统媒体的运行模式大多是单向的,而网络运行模式则可以是交互式的。网络媒体是一种多层面、多向度的复合媒体,它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聊天软件、BBS等网络交互平台实现立体式交互,即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交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平等的、互相的,这样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自由沟通。
然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上述优势特点的同时,我们还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依然执着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影响力不足,主要是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构建不尽完善,以官方正统的教育平台为主,传播渠道不够多样化;缺乏规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容易受外网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措施不够到位,易出现不良信息传播快甚至无法控制的消极情况。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探索
一是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扩大影响力范围。第一,利用网络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例如,各行业或有条件的单位可先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中小型专一性的信息库,如网络道德教育信息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库等;然后,再由教育部门或其他有条件的部门将这些信息库分门别类、形成索引,建成大型综合性信息库,以提供全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满足高校教师、职工、学生等各层次网络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需要。第二,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平台,例如,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板(BBS)、电子新闻组(zaker)、实时聊天系统(QQ、wechat)、公共平台(微博、人人网、微信服务平台)等教育信息载体来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不仅包括网上教育的交互,还应包括网下教育的交互,从而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结合,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实时关注、全程覆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二是要扩大高校网络教育信息的传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不断广泛和深入,校园网络已经进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形成了具有高校特点的网络亚传播圈,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网际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为上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这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会保持和发展自身文化的产物,它承载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推送与传播,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要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机制,加强规范化引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活动,因此高校应当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构建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网络文化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当建立起规范的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对大量垃圾信息进行过滤,减少外网有害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另外还要进行实时网络舆论监控,防止在民主自由开放的条件下一些异化的有害信息扩散。
四、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1.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2.实现资源共享,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效用。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在经济价值的再创造。
(二)政治价值
1.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政治角色。
2.维系校园内政治舆论的正确导向。
3.培养高校师生的政治文化素养。
(三)文化价值
1.弘扬主流的价值观念。
2.培养先进的时代精神。
3.激发多样的创新意识。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网络文化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网络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该将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
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高校加大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大网络产品提供力度,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新形势。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网络优势向国内高校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在网上集中反映,对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情绪情感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方面,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前瞻性缺乏,对网络时代的适应性不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提升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校园网络发展迅速,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意见表达、娱乐生活等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高校也不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但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仍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和选择的环境,提供了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在现实环境的知识获取和网络平台资源教育的作用下,学生不断成长,随之,又会对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伴随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不断增长和变化。二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抱有部分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传播制度,缺乏对网络信息内容主动研判的能力,不能达到健康有序网络平台的建设目标。这种情况的出现,制约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2.2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其承担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主要供给者的角色。高校也在不断总结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规划,优化技术,加强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互联网络的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校园网络在建设中也需要跟上互联网络的节奏,满足网络使用者的需求。然而,现实中高校部分网站内容还显得比较单薄,枯燥乏味,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网络平台更新速度慢,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建设自己特色的网络文化平台,但是有的高校还未形成特色的栏目和网站,对网络优势的利用不足。实践中,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思想教育平台远不如信息交流平台、交友联系平台等吸引力强,高校BBS、红色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还赶不上商业网站和专门的新闻网站,教育主题的网络平台和客户端的使用程度不及普通交流的客户端的使用频度高,等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3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加强,高校及校内各个部门都在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网络平台搭建、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上,也存在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资源整体统筹不足,管理流程不清晰,部门协作不顺畅等问题。在网络文化建设实践中,学校部门、各院系,甚至各个学生组织都建立自己的主页或者网络平台,数量多,宣传力度不一,普通同学面临信息接收混乱的困境,无从选择,网络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往往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和管理人员,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队伍、各个板块的合力尚未形成。
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3.1增强意识培育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满足广大师生需要为目标,不断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二是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网络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要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意识。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深入研究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去考虑。同时,网络文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高校要主动开展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努力掌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开展研究,重点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法和策略,强化网络平台的主动教育,让网络文化引领校园高校文化。
3.2强化内容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繁荣网络文化内容,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就要不遗余力地繁荣网络文化内容,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在网络平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要拓展网络文化功能,把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成为融思想性、学术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等功能于一体,既要建设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和各类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也要建设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园微信公共账号,还要打造数字图书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吸引力。
3.3完善建设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都有职责。高校要建立学校统一领导、各部门通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应该在技术和资源、传播、监管、操作、保障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资源统筹合理、建设职责清晰、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程序科学、部门协作有效的局面。另外,要保证高效网络文化建设机制运行有效,必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高校要广泛吸纳和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有政治觉悟的网络文化工作人员,包括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等,并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其网络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4结语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巨大。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丰富高校网络建设的内容,并完善体制机制。根据互联网络发展趋势,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使用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技术,建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研究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