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3]宋俊.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7-9.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 黟县 乡村旅游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6-01

近年来,黟县深厚的徽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绵绵、风光旖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

一、黟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黟县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五里桃花、深冲茶香、柯村油采花、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二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民俗等方面:雉山凤舞、打食桃、赛鸟、碧山丰年祭等。三是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黟县一些较边远的乡村,仍保留有传统的耕作、劳动方式,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

二、黟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1.丰富了黟县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奇墅湖水库、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黟县西递宏村等热点景区的管理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目前还停留在初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农家乐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3.乡村旅游业政策配套还不够。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4.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够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下一步发展黟县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俗民情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要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可打造以下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五里、深冲、塔川、木坑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碧山、碧阳城郊为区域的农业体验旅游;(4)黟西北为区域的生态及户外运动乡村旅游。

2.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应在深度挖掘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3.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黟县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规模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包装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同时对黟县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黟县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3

当前,河南正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目的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怎样做,才能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依托省情,经过审慎思考后,河南选择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家庭经营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价值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途径……

2012年2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序幕。

为生动展现近一年来河南各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情况,本刊特开展“十八地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巡礼”大型采访活动,开辟专栏,选派记者深入河南各地市进行采访,集中报道各地在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中呈现出的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加快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2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动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M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5

日本观光农业 旅游业 农业 启示

一、日本观光农业的概念、类型和发展阶段

(1)日本观光农业的概念

日本观光农业既是广义上的观光农业。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的联结在一起,把农村景观和农业体系作为舞台吸引游客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极具当地农业特色的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日本观光农业的类型

1.农林业公园型。把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作为观光的热点完整的展现在游客眼前。打造开放式果园、庄园,提供水果蔬菜的采摘、观赏,农业生产过程的展示,农业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服务。

2.饮食文化型。把当地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或者制作方法作为卖点,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又传播了地区的历史。

乡村景观观赏与体验型。直接以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美景为主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玩赏,并通过居住在独具特色的民宿、旅馆中以体验当地的生活,融入其中。

(3)日本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济迅速发展,在政府的开发与经营下,民间也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高级度假村的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了。许多农民、个体经营者们在农闲阶段,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而进行开发与利用,建设了一系列围绕当地特色而精心设计的旅馆、酒店、商店、娱乐设施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访,获得了很大的效益。

第二阶段:1933年开始,日本的泡沫经济逐渐破灭。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空前快速发展。随着泡沫经济动荡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旅游环境也随之恶化。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既积极的推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并重点关注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城郊地区的果园、种植园等采摘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日本观光农业的新时期。日本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假期与休息时间,对于休闲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近一部促进了日本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观光农业的经验

1.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为推进观光农业健康发展,应对日本农业出现的种种难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向观光农业的方向有计划靠拢,取得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政府积极承担了责任,给与了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例如,组织开展了“交流往来的日本”、“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绿色旅游”等一系列活动。

另外,日本政府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计划也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上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举例说明,日本政府2000年制定了“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建设更有特色更有活力的新农村,加速推进城乡间交流的密切化、长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的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联结,实现农业多元化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与该计划相衔接的是,2001年日本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观光农业的计划、法规。有了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效果极其明显,2006年日本北海道的观光农业总获利为244亿日元,较之往年有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在其带动下,本地的其他企业增收557亿日元,对本地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占总贡献份额的7.3%。

2.完善法规体系的保障

日本在观光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上制定和实施了很多法律规定,例如,《旅行业法》、《森林法》、《海岸法》、《旅馆业法》、《岛屿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山村振兴法》、《景观法》、《温泉法》、《停车场所法》等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都是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和《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为依托制定和实施的。这些法律条文涉及了观光农业旅游问题的各个方面,从审批程序到实行流程都完善到每个细节,实用性、操作性极强,保证了整个程序的顺利实行。将整个系统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观光农业旅游在法律的保障下和谐、有序、不受阻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合法、透明的管理渠道,健康有序的进行。

继1992年“绿色观光计划”和1994年的 “促进农山渔村滞留型余暇活动的基础建设”的相继出台,2006年日本政府又对相关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定日本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针对各景观良好的农村地区,开发建设观光旅游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例如,土地利用事项、农事作业体验的设施等。各地区要贯彻和实行这些法律法规,做好具体的推进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将相关工作及时提上日程。

3.科学的规划与引导

日本政府实施了科学的规划与引导,优化了产业结构,将农业生产、旅游业、服务业三者合而为一,相互调和。给农村、农民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扩大了农民就业,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创设出一个新兴产业,促进了外部资金的流转,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关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规划还促进了城乡间的交流,将许多乡村民俗文化传播出去,增进了城乡感情和都市人们对农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农村经济与生活度注入了诸多活力。

科学的规划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还带来了生态效益,为了吸引游客与投资,在开发观光农业旅游的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了改善与美化,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完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是非常强大的,因而我国政府在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经济方面能发挥的扶持作用更大、更有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观光农业视为一个重点的新兴产业进行推进与发展,使其在本身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一个强大助力。政府应及时的提供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提供从技术到人员配置各个方面的协助,为观光农业旅游创造一个绝佳的发展环境。

2.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前景宽广的新兴产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许多其他产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拥有一个良好有序的法律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规范从事相关产业的从业者的行事程序,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加强审批和核查。对于开发观光农业的地区和管理者进行细致的核查和规范,并且制定安全方面的法规以对游客和从业者进行保护。

建设一个和谐的法律保障体系,使整个流程趋向规范化、合法化,对观光旅游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3.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既旅游业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压力。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6

形成竞争僵局,突破竞争僵局,形成新的竞争僵局。如此循环,中国营销就是在突破竞争僵局中形成飞跃,得到提升。

现在,再一次到了讨论突破竞争僵局的时候。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再次让中国营销进入僵局。无论是《销售与市场·评论版》第8期关于“消费疲软”的话题,还是《销售与市场·渠道版》第8期关于“库存危机”的话题,无论从企业的应对还是专家们的思考,都缺乏主动应对而普遍陷入被动应付,缺乏正向解决办法而只能采取负向解决方法。当企业营销集体束手无策时,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营销面临着新的竞争僵局。

然而,此轮新的竞争僵局与以前多轮僵局都有重大区别,以至于突破僵局的思路可能要发生重大变化。

以往突破竞争僵局的思路有着重要的相似性,基本上遵循下列逻辑:首先,传统市场空间的成熟和饱和,成长空间受限。竞争手段和策略同质化,陷入竞争僵局。其次,某个或一批企业率先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创新营销手段和策略,带动中国营销整体进步。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普及,再次进入竞争僵局,如此循环。比如,渠道重心的持续下沉,现代终端的递次推进,新品类的不断创新等,都为突破竞争僵局拓展了新的营销空间。

可以这样说,以格局突破僵局,以新空间突破增长的极限,是以往突破竞争僵局的基本特征。或者说,以往突破竞争僵局是以巨大的市场空间为前提的。

此轮竞争僵局,企业面对的形势截然不同,主要表现缺乏市场新空间,无法通过“开疆辟土”突破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外贸依存度已经从历史最高67%下滑到50%左右,虽然国际市场绝对空间在扩大,但相对空间在缩小;第二,中国告别“保八”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调整到常规增长,缺乏了宏观增长,微观增长速度也会降低;第三,除少数相对落后的行业外,多数行业成熟度已经较高,产业集中度亦较高,行业成长空间被压缩;第四,经过多轮市场重心下沉和现代终端挺进乡村,通路空间已经高度压缩;第五,中国的板块式崛起经过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原崛起,板块崛起的空间已经较小;第六,经过数轮消费浪潮,中国目前城市消费的大类商品结构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第七,最大的市场空间可能是“新农村”和“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新的市场环境预示着:以寻找新市场空间突破竞争僵局,以新空间换取销量增长,这样的营销推进模式已经到了尽头。当空间突破和销量突破破解僵局模式不可行时,以结构调整破解僵局就成为不二选择。目前,中国很多行业正从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过渡,规模越大问题越大,单纯的增长已经无法破解目前的难题。

从宏观层面讲,中国面临着“中产陷阱”的世界难题。“中产陷阱”是由经济增长模式向结构模式调整失败形成的。从微观层面讲,企业同样面临着类似的“中产陷阱”,粗放式的销量增长遭遇增长的极限时,结构调整如果失败,过去形成的销量可能“归零”。

10多年前,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的老板给营销队伍提出的任务是:销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结构以每年5%的速度调整。目前,这家企业销量增长10多倍,结构绝对良性。我一直很欣赏这家企业老板的超前眼光。

在快速增长中调整结构,相对容易。然而,陶醉于增长的企业有多少意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现在,当经济下行时,企业再次遭遇竞争的僵局,而且此次无可逃避地要调整结构,被动调整要痛苦于主动调整,萎缩中调整要痛苦于增长中调整。

我们把企业分为增长依赖型与结构依赖型,当增长放缓时,增长依赖型企业可能轰然倒塌。企业史上最有名的案例就是PC龙头企业康柏遭遇增长的极限时,被结构依赖型企业HP收购。日本和韩国的不少企业曾经通过规模收缩达成了结构调整目标,在良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