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厌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厌学论文范文1
首先,表现在不爱学习,交朋友搞人际交往。有些蒙语汉授大学生不但专业课不学,其他课程也不想学。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中有的倾向于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人际交往,因为他们认为交朋友比学习更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有的则热衷于做点小生意,在实践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这类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当主业,而把学习当副业。学生社会性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基本的知识和必要的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的社会性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蒙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体现在课上做笔记和出勤率上,蒙生中表示自己经常逃课的人占45%,有一半以上的蒙生没有课上做笔记的习惯,有的会课下看其他同学的,有的压根就不会做,也不会去补笔记。访谈中发现,蒙生课上不做笔记原因之一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依赖心理,认为自己不做定会有其他人做,考试前抄一下就可以了。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的厌学,它带来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的不扎实,实际上就等于没有完成大学的培养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同学们专业知识肤浅、职业素质欠缺,毕业后自然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同学们长期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带来孤独、焦虑、忧心忡忡、情绪反应激烈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及不良的人格特征。其次,从学校来讲,由学生厌学而引发的学风不正,必然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到学校下一步的招生工作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们的教学情绪,从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消极影响。再次,从社会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且不说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单是将这样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于学校的形象,更会给工作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育学专业蒙古族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学们在经历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通过对某大学教育学专业部分在校大学生厌学情况的访谈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分析,对于造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学院忽视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绝大部分的高考考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了解的领域,特别是冷门专业,心理便承受上了一定的挫折感。教育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当属冷门,而教育学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再加上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学生们对于教育学专业也始终持怀疑态度。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又往往放在对学生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鞭策上,却忽视了在此之前应首先对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当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仍在想着“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最后导致蒙语汉授大学生的厌学状态,轻则在学习上盲目、被动,重则不爱学习专业课,甚至根本不学习。
(二)学校、学院划一型的培养模式,不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习
首先,在我国,每一所含有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在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上都大同小异,整齐划一。学校没有特色,专业没有特色,导致教育学的毕业生们也没有特色,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但我国高校培养的教育学人才却是一个模式,这样的划一性教育难免使同学们感到厌倦。其次,从学院管理制度方面来说,对于那些逃课缺勤同学的督查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任课老师也不闻不问,使得部分同学有缝可钻,助长了同学们逃课的侥幸心理。由于放松管理,缺少自我管理的大学生越来越放松自己,日久天长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起,逐渐厌学。总之,学校、学院的培养模式过于死板守旧,几十年来都是用同一种模式,缺乏新颖,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院校没能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很难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背景,使得部分蒙语汉授生对于学习探究缺乏激情。
(三)教育学专业本身的局限,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教育学科地位不高,教育学专业甚至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谓,并不时地遭受着社会各界鄙视与怀疑的目光。使得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备受排挤,对教育学专业有厌学情绪,也是无可厚非的。其次,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条条框框,倾向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同学们自然对这种枯燥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再次,在课程设置上,教育学专业过度重视理论课而忽视技能课和实践课,使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教学中很容易脱离实际。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怀疑、厌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再次,教育学专业在办学上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没有很好地解决教育学专业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教育学专业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教育学专业更加难以维持。教育学自身的危机尚存,同学们对其的不满和厌倦自然不可避免。
(四)部分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的缺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拥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素养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往往倍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师是同学们难以接受的。在针对身边出现的“专业选逃课”现象的访谈中了解到,同学们有这样一种观点“枯燥无味的专业理论课本来就很难使人产生兴趣,有些老师却只是照本宣科,那与其去听倒不如自己看书呢!”足见同学们对于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的麻木与厌恶,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敷衍行为。鉴于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们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故教师素质如不加以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法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教育学专业教师教学多采用汉语讲授,部分语言又过于学术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许多蒙语汉授生来讲不但乏味更是难于理解,因而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排斥教师,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在课堂上顾虑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理解的慢,因而很少叫蒙生起来回答问题,对蒙生的态度只是能够老老实实听课就好,不要求蒙生积极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回答问题的总回答,不回答的永远都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的往往又都是汉生。同时任课教师的检查和要求不严也容易导致蒙语汉授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蒙语汉授生本身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之教师的放任就更加助长了学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
(五)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特点来看,走科研之路是该专业领域的一种倾向。因此笔者对于同学们是否有参与科研的愿望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们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们是有参加科研欲望的,也希望通过一番努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同学们得不到良好的指导,而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加之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致使学生们参与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不能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无所事事的大军中,形成了不良校园风气。总之,产生这一现象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及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解决教育学专业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改革思考
厌学情绪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厌学问题和原因做如下对策性思考。
(一)明确学校、学院的办学宗旨,为学生打造专业学习的平台
作为高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一切工作都为这一宗旨服务。第一,学校、学院要重视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摆脱划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减少教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阻力是同学们一直期待的。第二,学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要加大对部分学生高考挫败感的疏导力度,降低并逐渐消除高考给同学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针对学生们对于即将涉猎的专业不甚了解的状况,要指导学生们明确所学专业的背景及前景,让学生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不至于使同学们在怀疑和模糊中盲目学习,最终造成更加迷茫而难以自拔。第三,学校、学院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学校有必要拓宽科研渠道,打通学生们参与科研的道路。学校要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挖掘同学们的内在潜力,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以免同学们在日后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科研锻炼而丧失学习的欲望。
(二)提升教育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因材施教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专业学习
蒙语汉授生的厌学,通过以上分析,其中与教师的,特别是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密切相关。蒙语汉授生与汉生不同,他们通常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不足,而且教师又因为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语言沟通困难,不想难为他们,怕他们站起来答出丑,而忽视这部分群体在课堂上的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面面俱到,应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教师应该给予蒙语汉授生适当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缺乏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点名回答问题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些同学不回答问题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大家面前急于表现。此外,点名回答问题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当中来,而不是感觉课上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第二,如果蒙语汉授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教师不能急于让他们坐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教会同学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不是一再地依赖于老师和其他同学。第三,教师可以向蒙语汉授生提一些难度适当的,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可以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为此,学校应根据当前的专业需求,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对教师们进行经常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自我提高,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对教育学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拯救教育学的命运,无疑要以重塑教育学学科形象为前提。教育学专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交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切实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做到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的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学之所以遭受歧视,主要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乏力。其实,教育学有很深厚的实践渊源,比任何学科更能指向并服务于实践。教育学欲走出困境,则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第二,协调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的关系。依据社会需要确立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对于教育学专业来说,其改革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确立培养目标与招生规模。做到专业办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不至于因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周期性过剩而陷于“发展-调整”的循环中不能自拔。第三,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学专业必须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教育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员,其教授内容应该是先进、灵活的,故教育学的教材需要定期更新,从而不断地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教育学的教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应是教育学学习和研究的背景材料,所以教育学专业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跨学科课程。
(四)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态度
学生厌学论文范文2
2.设计相关实验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凋亡相关理论提出检测方法,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验证假设,并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重难点问题,完善设计方案,并最终确定实验的主要仪器(倒置荧光显微镜、凝胶电泳和成像系统)、流程和可能的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行性。在给予必要的协作基础上,给学生留有积极思考的空间,注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3.按照预定实验设计方案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预定实验方案,对已经过小分子药处理的LL/2细胞凋亡进行初步检测。带教教师采用引导和提示形式参与实验过程,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LL/2细胞D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本实验的重难点,为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带领学生观看DNA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幻灯片,强化学生对该部分实验的操作规范化。
4.记录实验流程步骤,完成实验,撰写报告。带教教师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待实验完成获得结果后,协作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解释,最后撰写并提交报告。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流程步骤、结果的呈现形式、分析与讨论,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体会整个实验过程的科学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其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厌学论文范文3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教师设置的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烧杯底部,然后将一杯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同时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蜡烛火焰的变化,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通过创设的这个趣味实验,通过现象学生增强了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各种现象的发生是化学知识的验证,只有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才能进行大脑思维,才能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的实验教学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每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制作演示实验时我是这样做的。我把实验装置装备好后提示让学生注意试管的倾斜角度为何向试管口一方倾斜,注意观察实验产生了什么新的物质。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我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试管口处生成了水珠,在集气瓶内收集到了气体。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能够很快解释原因,试管向试管口倾斜式为了防止试管口的水珠倒流,集气瓶内收集带了气体是因为观察到了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实践证明,借助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每次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我都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个操作我边观察边指导,比如酒精灯如何点燃、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怎么倾倒、滴管如何滴液、气体怎么收集、如何解释实验产生的现象等等。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人人操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还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课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组成,也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到操作步骤、观察顺序、记录要点等各方面去考虑,家庭小实验的用品应该是家居生活中较常用、常见的。例如,父母蒸馒头和面为什么要用碱面水、洗刷厕所时用草酸清洗、清除水垢要加酸水、洗衣服用洗衣粉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家庭小实验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家庭实验明白课本里的知识,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样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让学生在家里亲自操作一下蒸馒头的全部过程。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这些小小的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营造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大胆创造。如学“分子”一节时,可以在教室内喷一些香水,让学生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香气,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从“粒子”和“粒子运动”的角度还是能作出解释的。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比如,教师在讲授碳酸钙和水的反应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家里盖房之前买来了生石灰放在大锅里然后加上水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很快会回答上来,紧接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此时学生们对碳酸钙和水的反应会完全明白。这些实验情景的创设为教师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探究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在创设的实验情景中得到培养。
六、结语
学生厌学论文范文4
(1)实验室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需要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通用技术,是学生将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而现行化学分析实验室硬件水平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
(2)实验室与教研室的分离严重制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为海南省重点学科,又为我校硕士点建设支撑学科,我校从2014年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缺少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同时也作为教师科研场所。教研室与实验室的长期分离,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少教师的课题研究需要到校外实验室进行,这与未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在学校中的教学角色不匹配。
(3)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难以开展
目前生物化学实验与其他3门实验课程整合为一门化学分析实验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化学分析实验室负责人,课程规划、实验室规划都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实施。然而化学分析实验课程中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每次课程大纲修订、实验教学项目更改都需要由课程负责人跨院系召开不同教研室教师会议,难以实现多部门协调。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严重落后,学生毕业后真正能用到的知识不多。而如果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实验项目更新,又很难得到实验室的支持。例如近年来被认为在实验教学中有效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目前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尚未开展。
(4)实验室规划及设备更新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实验室规划和设备更新都由课程负责人提出并执行,因而难免受到负责人本身专业背景的影响。近10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所需仪器仅对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更换,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所需设备没有添置和更新。
(5)实验室教学辅助人员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实验室目前隶属于药学院,因而生物化学实验员无法参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以及教学任务、科研课题的承担,严重影响实验员的职称评定和专业能力提高。
(6)成为急诊医学等新办专业评估的“硬伤”
新办专业首届学生毕业前,教育厅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而近年来新办专业评估时对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生物化学实验室提出较多质疑,这会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7)教学实验室在课余向本科生开放受到影响
尽管学校提倡开放实验室,促进大学生创新实验开展。但实验室的开放需要实验教学人员和工作人员配合,因而目前进行的大学生生物化学创新实验并没有在化学分析实验室进行。
(8)教研室和实验室工作协调困难
由于教研室与实验室隶属不同部门,涉及的跨院(系)实验室较多,而学校规定教职工奖金津贴由各院(系)独立核算,这些都使得教研室和实验室之间工作协调困难。
2结语
学生厌学论文范文5
1.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知识。
生物学科的科学性很强,有的规律看似很平常,但是实际上都是通过大多数生物学家经无数次实验证实总结而来。实验是生物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也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吸收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问题时,有水、空气、阳光等条件,但是具体的关系并不明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情境,选择三粒完好的玉米粒,然后分别用细线将其绑在三根相等长度的木棍上,选取三个不同的部位,将木棍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玻璃杯中,使玉米粒分别处于未淹没、半淹没、淹没状态。然后将它们放置在相同外界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三粒玉米粒的发芽情况,同时应分析发生这种现象的条件,总结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通过实验,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仍然偏向于形象思维,因此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而且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任何有趣的现象和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实验教学的探究性、趣味性较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并且指导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在这个生态瓶中各种物质(包括非生物物质以及生物物质)的变化,最后做出自己的总结。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性,养成独特的学习习惯。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边学边实验。
所谓边学边实验,主要是指在实验室里,由学生自主实验,而教师在一旁指导。这种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并且享受探究出实验结果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如进行观察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中,在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洋葱表皮细胞的获取方法。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旁巡视、观察,一旦发现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出面指导,帮助解决,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生物中到处都有实验,在教材课本上列举出来的实验仅仅是生物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实验素材,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作业,让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当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明一些小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不管学生的实验是否可行,或者最终实验是否成功,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学生做的实验失败,协助学生共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再次实验,一直到实验成功,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的严谨性,养成乐于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实验目的,进行实验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总结,这样才可以确保实验的效果。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鼠妇,并且密切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总结鼠妇的生活环境特点。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学生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无法保证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够成功,但是整个实验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在错误中反思、总结,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肯定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三、结语
学生厌学论文范文6
一、扣住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翻奇出新
题者,额也;文题,即文章之额。观人,先从额上着眼;作文,宜在题中用意。大凡写作高明之人,常于此上费心良多。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从字面上看,“文学与出汗”实属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细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劳动者,“文学应表现劳动者的生活”这一命题则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说:美人当美目,妙文有妙题。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多引导学生在文题上多事稼穑之功呢?请看下面三道作文题:
《说习》《也谈泛滥成灾》《发愤读书之我见》
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文题的含义,综合学生之见则为:《说习》的主旨谈学习的重要性,《也谈泛滥成灾》的重点谈×××的危害,《发愤读书之我见》一文应主要谈“如何努力,才能使学习有成效”。然后,我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作文思维上的两点不足:一是“熟”,新意不多;二是“直”,作文思维上没有层次感。接着,我引导学生查辞书,查检、了解“习”“滥”“愤”的字义演变。最后,学生明白了:“习,数飞也。”小鹰经过反复的练飞后,才学会飞翔;滥,河之源也,河源涨水,下游成灾;愤,怨也,发愤读书,就是把心中的怨悱泄发出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来学习。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一下子就被放开了,被激活了。
所以,扣准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来翻奇出新,既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又不失为拓开作文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二、扣住文题所蕴含的逻辑关系翻奇出新
人们常常说,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审题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应该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次地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其内蕴的逻辑关系的注释、阐发,增加文章的说理力度和思维深度。
如作文题:《对症下药之我见》《也谈负荆请罪》
学生在审题时,一般都局限于成语“对症下药”“负荆请罪”的字面意义,形成一个思维漩涡,既转不开,也转不出。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失时机地点破学生: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存在,在“对症”与“下药”之间,在“负荆”与“请罪”之间有什么潜在的逻辑联系呢?顺着教师启发的思路爬梯,上到高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的眼界一下开阔了。非常清晰地把握住作文题内的逻辑关系。
“对症下药”所内蕴的逻辑关系为:对于“下药”来说,“对症”是关键,找准病因,是下药的前提;对于“对症”来说,“下药”是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下“准”药,下“好”药,是治病的机要之所在。
“负荆请罪”所内含的逻辑关系为:“负荆”是“请罪”的方式,“请罪”是“负荆”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廉颇要采取“负荆”的方式去“请罪”呢?深挖深察之后,廉颇的胸襟、品德就一下凸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学生在作文审题时,一要把握文题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既拓深了作文的思维层面,使论证说理更缜密无隙,又可使文章在立意上翻奇出新,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扣住文题的隐含信息翻奇出新
作文的题目常常让命题者“拈断数根须”,是经过反复推敲后才“吟”定的。因此,文题的隐含信息丰富而幽微,这就要求作文者披迹寻求,准确捕捉,并能一语道破,翻奇出新。
如作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
仔细审题,从名句“梅花香自苦寒来”立意,首先就要确立文体,写说明文,则需运用植物学的知识按照合理的顺序说明即可。如果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则文题的隐含信息就很值得研究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个比拟性文题,我们在作文前必须把这个比喻的本体找出来,是什么呢?诗的上句说“宝剑锋从磨砺出”,“谈磨砺”就应该是这个文题的隐含本体了。有一个同学在作文时,从“锻炼身体”到“磨炼意志”来展开思路,深入阐述磨砺在人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完全切合命题者的初衷。一个比拟性作文题,绝不止一种隐含意义,我们作仔细的揣摩玩味,就会发现它的隐含信息还有:成大事的人,都会经过种种磨难挫折;事业的成功,都是不断失败的结果……事实上,只要我们在审题时能把握住这种比拟性文题的隐含本体,就等于找到了一把开启思维之锁的万能钥匙。
再说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这是一道高考作文题,它隐含着一条与文题相反的信息,即“因打翻了牛奶瓶而哭泣”。如果在作文构思中,面对打翻了的牛奶瓶,先“驳”哭泣的态度,再立“不哭泣”之精神,一驳一立,反中取正,就能拓开思维的论证层面,达到“翻奇出新”的目的。
要之,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常可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正面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如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即是;二是反面的,具有对立性的特点,如文题“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只要我们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在审题时准确把握文题的内在信息,就能洞察文题的命题主旨,扣准“要求”作“文章”,就不悉作文不成功了。
四、供料作文,必须挖掘出材料的主旨,在立意上翻奇出新
1978年后,供材料作文一直主导着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章熊同志曾说过“几年来的作文试题都尽量设计各种限制条件(即所谓的‘给材料作文’),并且偏重于议论文”,而命题者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常常蕴含丰富的信息,甚至于把材料主旨隐蔽在其它干扰信息之内,造成考生的错觉。因此,对作文材料的隐含信息的捕捉,就一定要费一番思量。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第一,排除干扰,准确把握材料所寓含的主信息。
如例:有一位女同学想报考师范学院,主考老师问她为什么报考,她笑着说:她小时候幻想自己成为伟人,但觉得不现实;后来她幻想成为伟人的妻子,也觉得不现实,最后她又决定成为伟人的老师,这是她毕生的追求。可以想象,这个普通的女学生日后一定能成为一位好老师,她所教的学生中也一定会出现伟人的。
这个材料的隐含信息是比较丰富的,粗看材料,常常会被一些干扰信息所迷惑,造成学生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失误。一般人都认为“放弃幻想,面对现实”是这个材料所蕴含的主信息,因而就此立论,敷衍成文。其实,学生在把握材料信息时,忽略了这样一个前提:主考问这位女生为什么报考师范。女生的回答很巧妙,巧就巧在她一语道出了两层含义,其表层含义为“当教师是现实的选择”,深层含义为“教师是培养伟人的职业”,也就是说,女生答案中的主信息应该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懂得了这一点,学生立论就可以排除干扰信息的误导,披沙拣金,从而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立意。
第二,反复筛选,准确把握材料寓含的多信息。
如例:斑羚的飞渡
狩猎分队的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夏洛山的伤心崖上。这伤心崖是两峰之间的断崖,崖底深不可测。斑羚在这里陷入绝境:眼前六米外,是充满生机的另一座山峰,身后几十米是凶残的猎狗和摩拳擦掌的猎人。前进有生存的可能,后退只有死亡。斑羚别无选择。
斑羚善跳,但它们的跳跃极限也只有四五米。一只勇敢的斑羚奋力起跳,想为羚群探出一条生路,离对面山峰尚有一米远,它像流星一样笔直坠落。
然而,它的牺牲不是无谓的,有了这慷慨一跃,斑羚得到了可贵数据。不一会儿,这群羚羊迅速分成两队,从体形上看,大约是中年、壮年、老年的站在一边,幼小的和正在发育的半大羚羊站在另一边。所有的斑羚都在哀鸣,同时调整着队伍,两边的羚羊数大致相当——惊心动魄的一瞬开始了:半大的斑羚跃起了,紧跟着,老斑羚跃起,一先一后,一高一低;就在小斑羚坠落的瞬间,经验丰富的壮年斑羚恰好落在它的身下——犹如空中平添了一块跳板,小羚第二次起跳,奋力一蹬,余下的一米距离轻松跃过,就这样,成对儿起跳,约半数斑羚成功飞渡,站到了郁郁苍苍象征着生存乐土的对面山头。
材料所描写的场景是悲壮的、感人的,也是发人深思的,它给人的启迪不只是情感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深层的理性思考:面临绝境,斑羚能生存吗?试跳斑羚的坠崖有价值吗?中壮年斑羚作为幼小斑羚的生命跳板,为什么能配合得如此默契?……通过反复阅读材料,不断拓深对材料主旨的多角度认识,从而把它所寓含的多信息点都挖掘出来,如学生命的作文题:《绝境与生存》,从“死地后生”的角度,谈绝境与生存的关系;《可贵的牺牲》,从种族繁衍角度,谈个体牺牲的价值;《默契的生命跳板》,从生存发展的角度,谈配合默契的重要性。
因此,对一个材料的阅读理解,不能只限于某一思维,应放开眼界,反复思考,多角度把握材料隐含的信息点。
第三,逆向挖掘,准确把握材料寓含的反信息。
所谓反信息,就是指与平时所形成的对某个事物的固定认识相反的再一次认知。如例:
有一个瞎子,晚上出门时,一手拄竹杖,一手提灯笼,有人讥笑他是白费蜡,但瞎子笑而不答,晚上出门时,仍一如既往提着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