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要求也日益提升,在资源紧张、“雾霾天气”的大背景下,民众开始逐步认识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而对于“低碳减排”来说,低碳城市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这方面研究意义重大。

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的的意义

2003年英国政府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2007年,日本进行了“低碳社会”的探索。在实践低碳理念的过程中,城市是居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场所及主体,基于此,城市必须要做好“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融合,不仅强调低碳生产,还要强调低碳消费。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具备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具有持久的结构性调整效能。此外,城市区域性基础设施建成之后不仅是难以改变的,而且也会时时刻刻对居民的经济、生活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城市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及需要解决问题

3.1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

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

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第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转变,由以往的中心地理论变为目前的多级网络嵌套理论,实现公交枢纽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综合设置,此外,市或片区级公交枢纽与公共服务中心间的协调可以通过空间耦合度来度量。

最后,以“五面向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3.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而低碳城市在构建时是以低碳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的,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则是这二者的融合,属于一种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将低碳目标设置到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以其为指导对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规划、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落实。由此可见,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和低碳城市理念的融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入,这也是城市规划与时俱进特点所决定的。

(3)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多集中在如何做好新能源利用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领域中。以城市规划为例,一个城市能不能实现低碳这一目的和其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规模等有着极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产业发展、交通模式、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加强,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属于最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落实到操作之中,一般来说,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单项性和综合性的结合,这是指指标不仅要反映出单项情况,还要对总体情况有一定反映能力;相对独立而且确定明确;具有可考评性;指标值具有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的需求。

4、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4.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属于重点,而城市密度问题又是首要考虑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城市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进而降低出行距离,促进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无序扩张进行控制以及对城市增长方式进行调节来实现这一目的。另外,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绿带边界的控制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它能够使城市往新城区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新城和市中心之间距离变大,导致交通上的障碍,不利于低碳减排。

基于以上分析,以绿化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空间的扩张方式是最合适的,它主要是对交通便利的位置进行城市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公共交通进行组织,完成紧凑型布局,还可以于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满足人口增长不稳定所带来的需求,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

4.2城市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中再一个有效支撑就是绿色交通系统,根据研究可以发现,要想实现低碳城市,应该对出行距离进行缩短,对出行需求进行缩减,因此,使用自行车、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属于比较不错的选择。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已经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政策,但要想全面实践这一政策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我们只可以保证在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并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公共交通战略优势:对私人交通工具碳排放量进行降低,对私人交通出行次数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步行的环境,并对使用自行车进行优先考虑,然后对公交为主的模式进行提倡,最后才是改善私家车的发展。在这一思路实践的过程中,轨道系统建设可以和自行车系统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减小轨道建设的巨大开支,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减排这一目的,比如法国通过自行车出行的数量已经占到了 40%,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3城市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对于构建低碳城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碳产业的发展进行减缓,并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明确排放标准以及准入门槛。以上措施对于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轻工以及钢铁等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产业布局上来说,可以通过优势带动、转型驱动和存量盘活,集中同门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针对部分污染企业,首先要加强减排减污,其次,如果可以,考虑将其迁至市郊,并通过绿化防护带的建设起到控制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减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低碳理念逐步贯彻到城市规划日常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把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契机,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克利.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J]. 江西建材. 2011(04)

[2] 马利波,邵光平,王华治.简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 华中建筑. 2012(03)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4] 郭东旭.基于城市规划低碳理念的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2(03)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理念;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more attention to cityplanning and community-based,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model because contrary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community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value in this context.

Keywords: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city;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它代表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被暴露。如何营造人性化的社区,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面前。新城市主义针对郊区化蔓延发展产生的弊病,提出旨在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的城镇生活氛围。其核心思想中提倡功能混合,促进邻里交往与交流,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等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内涵对我国目前的社区环境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市不是“城市”与“生态”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果用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的运动规律,并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的话,其中每个参量所涉及的自由度的个数将非常之多,况且很难对每个参量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假设存在一个描摹城市的方程式,恐怕也是很难求解的。尽管人们为建设生态城市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专门测度生态城市的标准,也许这个所谓的标准永远也不会有,因为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地域性。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这一目标。例如,巴西的库里第巴市、德国的Erlangen市从交通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的一些城市则从绿化、生态恢复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走向生态城市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

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发起新城市主义理念,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目标。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有不同的空间价值观,很多学者认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就体现在具有意识形态且又能够反映社会公平的空间公正观方面。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念在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强调公共空间的公平性,不仅能够实现空间公正的规划理念,还能兼顾社区的空间功能。

以强制性适宜居住环境为标准的社会平等价值观。城市居民追求的最基本的人本空间就是城市社区空间的适宜居住性,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基础的居住空间,不会因为国家、地区不同而有所改变。

以混合居住为主的社会平等空间的适宜居住性。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通用模式就是混合居住模式。混合居住模式是处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士居住空间融合的体现,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居住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隔膜,体现社区的融合。

强调社区公共区域各个阶层的平等可进入性。“空间错位”指的是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间设置不合理,即错配。在城市经济影响下社区的建设倾向于中上层居民的居住空间,下阶层居民的居住空间处于被中上层“剥夺”的状态之中,导致城市社区构建中空间不公正。

三、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

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将社会环境和人为居住要求、空间功能多样性以及社区平等结合起来,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居民对现实居住环境的期盼,体现了健康、平等的人为居住环境。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社会环境的协调性、空间的多样性、人文性以及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为了调节三者之间的冲突,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在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的前提下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倡在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构建具有人性化的城市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本质理念。

2.空间的多样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新城市主义倡导居住空间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即在一定范围内居民居住、生活、上班、上学、休闲和娱乐等的空间功能统一;二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阶层的多样性,即一个社区内居住的居民来自各个阶层,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减少了由于“空间错位”带来的空间歧视。

3.人文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注重实现人类生活、居住的便利性,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公共交通、体育活动设施等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社交网路以及社会就业等对人类居住生活的影响,努力构建更为合理、健康的居住环境。

4.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平等性提倡各个阶层平等使用公共设施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便利可达的公共通如公交等增加了各个阶层人群的通勤流量,最大程度上了消除了社会空间歧视隔膜,有助于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人群关系的融洽发展。还有一些公共娱乐设施如社区公园等,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中社区融合的构建理念。二是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建造了价格不同的住宅,不同阶层的人群都可支付使用,提高了社会居住空间各个阶层居民的可进入性。

四、结束语

新城市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我国城市并没有经过完全类似西方郊区迁移往返的过程,但是在快速发展条件下也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全面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新城市主义为城市提供了人文,自然和社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及社区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贤慧,沙爱民.美国新传统邻里道路设计对我国小城镇道路设计的启示[J].中外公路,2007,(3).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可再生能源;规划

在化石能源依然被我们依赖而又日趋耗尽的今天,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早已迫在眉睫。可再生能源,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它所兼具的清洁与可持续利用的特点,为我们指明了未来能源利用的方向。

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6年城市能源消耗已经占到全球总能耗的2/3,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无疑日趋加重这一趋势。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低,环境压力大,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这一方面,欧洲几个成功的城市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从德国佛莱堡的改建、英国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BedZED)、瑞典的马尔默市“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的实例,我们看到,这些城市都是一个具有理想的空间规划、交通系统、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可靠地政策及管理措施等的综合体。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无疑是个重要因素。

社会如何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模式转型,城市如何进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研究的主要话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第一是技术,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技术手段满足现有资源能够满足需求?第二是政策和社会因素,社会如何来推广这些技术,从而保证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回答第一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城市能源的规划方法及可再生能源潜力分析和系统设计方法;对于第二个问题是对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讨论。

1.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

1.1可再生能源规划方法――基于综合资源规划原理

综合资源规划方法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基于需求侧管理理论提出的,其核心是改变过去单纯以增加资源供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提高需求侧的能源利用率从而节约的资源统一作为一种替代资源。其方法如下图所示:

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具有三大特点:

(1)集约资源。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念,将需求侧的节能作为一种资源与供应侧一起进入规划,以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2)多重效益。改变了传统的追求供应侧效益的单向规划模式,以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评价标准,不仅考虑供应侧效益,还要考虑需求侧效益,协调供、需双方的贡献和利益,实现供需双赢,最终使社会受益。

(3)重在实施。将需求侧节能的实施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领域。需求侧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节能措施,必须采取实用的节能技术。

1.2可再生能源规划步骤

可再生能源规划增加了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入现有能源系统的挑战。不仅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必须要与能源系统的其他部分进行协调,而且能源需求的规模必须与潜在的可再生能源来源的实际量相互适应,不仅如此,这种调整还必须考虑不同可再生能源来源的特征差异问题。

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涉及三个主要的技术问题:需求侧能源的节约(包括各种节能措施,如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中的效率提高和用各种可再生来代替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既可以在小到在一个项目的层面展开,也可以大至城市、省甚至国家层面展开。具体步骤如下:

(1)设定节能的战略目标,做好需求侧能源预测;

(2)分析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量;

(3)选择合适的能源系统和技术线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

(4)能源系统实施保障措施。

2.可再生能源规划步骤

2.1需求侧能源资源潜力分析

需求侧能源是一种虚拟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得到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建筑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70%,以建筑为例,需求侧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完善所节约的采暖和制冷系统;

(2)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效率所节约的能耗;

(3)完善供配电机照明系统而降低的能耗;

(4)用户改变消费行为所节约的电力和电量等;

(5)新建建筑由于采取了比国家节能设计更严格的建筑节能措施而节省的能耗;

(6)采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时,由于负荷错峰和考虑负荷参差率而减少的能耗。

需求方资源的类型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要进行具体分析,通常选择那些在规划期内可能实施的主要部分。

在需求侧能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和规划期内的社会发展和能源使用计划,即可得出能源需求总量。

2.2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

对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部分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每个地区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太阳能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就可能较为贫乏,农业较发达的地区生物质能利用潜力较大。

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是对本地区内可以使用的可再生能源量的详细评估,不仅要仔细鉴别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种类,更要精确算出每种能源的可利用量,是一个对资源仔细甄别的过程。

2.3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配置

能源系统配置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基础之上,根据每种资源的可用量进行的系统配置。如热电联产、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在系统设计时,可以有一种以上的组合方法,对多个资源开景进行比较和选择,主要考虑不同可再生能源的来源和组合,各类能源的资源量、生产率、经济性和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等要素,这些方法经过投资效益、环境影响等评估之后,选出最优方案进行实施。

2.4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保障

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的保障主要是可靠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多项可再生能源法律和政策,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参照欧盟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的成功之处,我国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立法,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

(2)建立切实可行的强制市场政策;

(3)继续推行各种经济激励政策;

(4)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管理体制;

(5)积极扶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

(6)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中,经济政策是重要内容,欧盟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中的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出口鼓励、科研和产业化促进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经济政策,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热情,使各方面都得到实惠,如我们天天提倡的垃圾分类,公益广告等宣传到处可见,但居民收集的可回收的垃圾能不能很方便得到回收?回收后能有什么收益呢?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挫伤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关键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基层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和细则处理好,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可再生能源规划参考提纲如下:

(1)城市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1)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意义;2)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3)可再生能源潜力;4)存在问题。

(2)指导思想原则

(3)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2)具体发展指标。

(4)可再生能源规划

1)需求侧能源资源潜力分析;2)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资源分析;3)各种技术;4)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配置;5)具体规划方案。

(5)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1)投资估算;2)能源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

(6)规划实施保障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4

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environment;trialistic theory;test index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 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 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 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 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 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 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 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 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 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 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 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 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 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 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 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 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 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 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 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 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 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 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 某大学校园概况 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 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 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 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 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设计;和谐人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6-02

1、人居环境科学概述

“人居环境科学”的首次提出是在1 993年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由吴良镛院士及其合作者所倡议,针对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此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并应用到广大领域中。

顾名思义,人居环境简而言之即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核心是“人”;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媒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以其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科学指导f城市规划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建设符合我国外部条件和内在需要的和谐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要使其能够指导人居环境的建设。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主导专业是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者处在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核心位置上。

城市规划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及应用对象,需要丰富的理论指导,适合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论的理论指导是:要在整体和整体性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融合规划设计原理,以协调控制的理论为指导,发展对规划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提高规划设计理念,更好地驾驭一般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对区域、城市、社会、建筑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发展予以协调控制。

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建立发展、动态的规划设计时间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在规划设计的整体思考上,重视各个要素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有,以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溯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大地上立下第一根木桩,彼此便再也无法割裂,我们不断地对环境进行思考,解释、利用以及改造,维持并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并引发了业内广大关注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规避,经过多年的研究,环境心理学已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对环境的心理需要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这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1 格式塔知觉理论一“图与底”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有这么一段话:“假使有一种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换而言之,格式塔并非孤立不变的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在格式塔知觉理论中,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具有格式塔性质。

图形与背景是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其中还包括群化原则(即指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与简化原则(即人们在组织视觉刺激时会采取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对象,而非所有对象,图形(ngure)即凸显出来的部分,背景(grand)即退居衬托的部分,这就是图底之分。

在环境设计中,感知对象如果暧昧难分,视知觉便会忽略不顾,事实上,应接不暇极易产生视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比如强调某些景观或建筑,使人们第一眼便可轻松发现,形成积极的视觉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底关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对城市的肌理与空间形态进行整体把握,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形态遵循的是潜在的生长机制规律,而人为规划的城市肌理

形态遵循的是几何格网的组织规律(图2)。城市肌理的清晰可以通过街区的整合度未表示,即:街区的整合度高,获得的城市肌理形态就清晰,反之,城市肌理形态模糊。

3.2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

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一书,在书中,他对在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可以使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表现在画画中。认知地图就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凯文林奇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城市认知地图的五要素: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使用的行进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等;

标志具有明显特征并且充分可见的参照物,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节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具有相对性,如大学里的宿舍区,城市中的大学城;

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线,包括河岸、围墙等不可逾越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等示意性可穿越界线。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空间问题,例如指引寻路可通过绘画来解决;建立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以及促进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城市公共意向,这就要求我们的环境具有可识别性。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所在环境的理解(图4)。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人的知觉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设计中应当注重城市的结构层次清晰分明;节点位置塑造标志物;加强区域共性,比如统一色彩、风格,添加符号等使其与其他区域区分;保留城市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片段。

3.3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与场所

我们知道,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下的直接产物,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关于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1)环境刺激可以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唤醒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活动的提高,行为上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环境刺激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情感偏好甚至工作绩效;

2)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应激反应,应激物包括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以及背景应激物;

3)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过多的刺激会导致信息超载,令人难以负荷,失去控制。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提供有利合理的刺激;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应激,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刺激的有效选择与控制。

以上所述为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行为场景论,非个体行为,我们将场所与人的行为共同构成行为场景。建筑现象学认为:好的场所存在着丰富的场所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地景、建筑及人的塑造,同时也将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城市是为人而建设的,场所的建立即是关注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和联系,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达成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活力空间(图5)。场所的建立要求其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材质相近、造型和谐、功能呼应)和文化特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或伦理功能)。

3.4 不良刺激――噪声、拥挤、空气污染

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背景应激物,背景应激物即指持续重复的干扰,在城市中,噪声、拥挤、空气污染是普遍存在的背景应激物,人长时间在这种条件下生存,极容易引发生理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在设计中,我们应当给以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规避。

噪声,简单的说就是人们不爱听的声音,不断地噪声会使人失去控制感,心烦意乱,降低绩效,甚至减少人与人的交往,危害到身心健康。在城市中必须通过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限制施工产生的噪声、治理避开商业噪声是人们远离噪声带来的危害。

拥挤,在当今的中国最普遍也最使人头痛的便是拥挤问题,交通拥堵、排队困难、车厢拥挤等等(图6),拥挤会使人感到个人领域受到侵犯,行为受到约束,因此,设计中必须考虑一设计的手法减少拥挤,合理的布置城市路网综合考虑缓解交通拥堵、在人口集聚的地方应当设置足够的疏散空间(集散广场等)等候或休息的座位、一定的分隔阻挡等。

空气污染,“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在许多城市都已成了过眼云烟,空气污染的问题是复杂的,不是个人可以简单控制的,城市应该远离空气污染源,将污染隔绝在城市之外或者避开。

4、结语

我们知道,进行城市建设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加强对城市文脉延续的考虑,加强对地区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组;在对城市建设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造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经济、历史、生态等诸多因素;忽略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毁灭性的自由创作,最终会使城市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热滑试验;最优回路

中图分类号:TL353 文献标识码: A

一、最优回路理论简介

最优回路理论首先由中国数学家管梅谷先生提出,指邮递员从邮局出发投递信件,需要将管辖范围内街道至少走一遍,如何能够选择一条最短的线路将问题。由此问题衍生出的理论即为最优回路理论。解决此问题首先构造无向带权图,则此问题转化为无向带权图回路所带权最小的问题。若此图为欧拉图,则最优回路为任意一条欧拉回路,若此图不为欧拉图,则需首先消除奇度顶点,即增加重复路线,使得所有顶点均为偶度顶点后,进行最优回路运算。关于最优回路的算法较多,较为常用的算法为J.Edmonds和E.L.Johnson提出的复杂度为的算法,其基本思路如下:设带正权无向连通图,n为G顶点数。首先判断G中是否存在奇度顶点,若不存在奇度顶点,则直接求得该图欧拉回路;若存在奇度顶点,则借助Dijkstra算法求得奇度定点之间最短路径,并以G中奇度定点集为顶点集,()为最短路径权,得到完全带权图,接下来只需求得中最小权完美匹配,并将其中最短路径边加重复边,得欧拉回路,即为最优回路。

二、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首期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首期工程东起白云区浔峰岗站,西至天河区长湴站。线路全长24.5公里,包含六组联锁区,分别为浔峰岗、坦尾、如意坊、东湖、黄花岗及长湴联锁区。全线辅助线含渡线4条、联络线1条、存车线6条及折返线2条。全线均采用单开道岔,共37组。道岔分布呈“东西密、中间疏”的趋势。

三、热滑试验简介

热滑试验,是指地铁施工中各专业施工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使用电客车在带电状态下按规定的进路和不同的速度等级,对地铁供电、信号、通信、轨道、机电等系统设备进行全面检测的一种试验方式,其主要目的为全面了解机车受电靴运行状态。热滑试验主要步骤如下:

对热滑试验工程车及电客车完成车辆准备工作,并于车辆段待命;

工程车按照设计进路对全线热滑区段进行压道;

压道完成后,由供电专业对热滑区段接触网进行送电;

热滑区段完成清道,具备热滑条件,按照设计进路开始热滑试验;

热滑试验结束,并由相关专业人员确认受电靴磨耗情况。

在压道、热滑试验过程中,由于工程车、电客车进路需要覆盖全部全热滑区域,并且尽量确保热滑进路最短,道岔调整次数最少。所以说,工程车、电客车进路设计优化对于保证热滑试验的全面性、高效性及准确性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四、基于最优回路理论的热滑试验进路模型的建立

由于热滑试验进路需要覆盖全热滑区段,故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行进,道岔调整次数最少,并尽可能不重复进路则成为了设计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次进路设计采取“先正线,后道岔”的设计思路,基于最优回路理论对道岔区进路进行设计,并通过比对道岔调整次数,确保试验高效率完成。

简单道岔进路模型

对于较为简单的道岔组,如直接以欧拉通路模型进行进路设计,则较为方便。六号线首期东湖、如意坊及黄花岗连锁区道岔组形式相同,以东湖联锁区道岔组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图1)。东湖联锁区内含道岔5组,存车线一条,根据最优回路理论,道岔组简图转化为带权图(图2):

图1.东湖联锁区道岔组示意图

图2.带权欧拉连通图

经转换,以道岔作为顶点,被道岔分割开的进路作为线路的连通图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电客车、工程车行驶进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电客车完成道岔区行进后,需要返回车辆段,也就是说进路为回路;第二种情况即电客车、或工程车完成道岔区进路后,需要对下一组道岔进行热滑,进路不为回路。对于第一种情况,可借助正线建立欧拉回路,图中借助轨道左线P1302与P1308之间正线进行设计,由于道岔P1310与道岔P1306为奇数点,度数分别为1和3,则联接P1310与P1306,构成欧拉回路。则任意方向驶入进路均可得到最短进路。以从P1310驶入为例,则设计进路为P1310—P1306—P1304—P1302—P1308—P1306—P1310,总行驶最短距离为625.8m。道岔位置需调整4次;针对第二种情况,首先判断相邻顶点间最短径权,显然存在于P1306—P1308间,故选取P1306—P1308为重复行驶边,以电客车从P1302驶入为例,进路排列为P1302—P1304—P1306—P1308—P1306—P1310。总行驶距离352.9m,道岔位置需调整3次。

复杂道岔进路模型

图3 浔峰岗道岔区带权通路图

以浔峰岗连锁去道岔组为例(图3),由于道岔较多,故无法直观设计进路,故采用最优回路算法如下:

1、将道岔区进路转化为带权无向连通图;

2、标明图中奇度顶点,并求出所有奇度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3、以图中奇度顶点集建立新顶点集G,各边的权为顶点路径间的权,并得出完全带权图;

4、求出完全带权图中最小权完美匹配;

5、以最小完美匹配结果为准,在原图中加入重复边,即可得到欧拉图;

6、对欧拉图中各条进路进行比对,取调整道岔数最小方案,即为最优进路方案。

由图3可见,奇度顶点为P0110,P0106,P0108及P0105。可得到完全带权图(图4),接下来得最小权完美匹配为。则将P0110,P0108及P0106,P0105最短边重复,即可得最优回路。

图4 完全带权图

以电客车从P0104驶入为例,经比对及结合前后进路设计,得到最优进路为P0104—P0110—P0103—P0105—P0108—P0106—P0108—P0110—P0108—P0105—P0101—P0102—P0106—P0104,总行驶距离1231.8m,道岔需调整6次。

五、总结

本次热滑进路设计重点针对道岔分布较为密集的道岔区,对简单道岔及复杂道岔热滑进路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并基于最优回路理论,比对道岔调整次数,对热滑车辆最优进路进行设计,并得出相应算法。此算法同样适用正线、辅助线混合热滑的进路设计。对于只含有一条存车线的简单道岔区,建议直接采用最短路径计算,而对于较为复杂,含有多条存车线、折返线的道岔区,建议采用最优回路算法对进路进行分析计算。对于电客车热滑进路设计,由于电客车需采用低、中、高三种速度进行试验,故建议在低速进路中可采用正线、道岔混合进路的思路进行设计,中、高速试验中只需对正线进行行驶即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