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员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学员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学员论文

大学学员论文范文1

一、兴文化风----营造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浓厚氛围。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一部分的法院文化,主要是指以审判为职业的一群人,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审判色彩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以及承载这些精神产物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我国的法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感和先进性,是法治精神与法背后道德价值的完美结合,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领导班子和全体法官及其工作人员在理念上会对法院文化产生广泛的认同。以此为契机,结合法院工作实践,找准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主要内容、步骤方式:首先、增强"文化兴院"的意识。要充分意识到法院文化建设对改进法院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的促进作用,意识到法院文化建设对提升法院管理水平,树立法院良好形象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增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规划"文化兴院"的蓝图。通过调研制定法院文化建设的框架,将作风建设、审判业务、队伍管理等全体部纳入法院文化建设之中,制定好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再次、落实"文化兴院"的各项举措。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狠抓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建设各项举措的落实,让法官及其工作人员体验到法院作风的大改进,形象的大提升,从而激发出大家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在的能力,使“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取得有机统一。

二、树职业人----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法官成长创造平台

法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要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弘扬法院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功效,以提升人为第一要务,加强法院行为文化的培育。主要是:

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法官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文化。可以这样说,素质大提升,能力大发展,眼界大开放,学习教育是关键。要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全院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引导大家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要以“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契机,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法院志存高远,修身养廉的廉政文化。要按照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的指导思想,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在活动中为法官上好党课和廉政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执行《法官行为规范》,加大违法违纪的查处力度,强化反面警示教育作用。

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有意培植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的专业文化。坚持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双管齐下,请进来与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发挥法官论坛、理论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文化平台的作用。树典型、学榜样,引领干警提升思想境界、司法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做管理功----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法院管理夯实体制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指出:"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只有增强司法管理能力,我们才能带出一支精良的队伍,才能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使机关的工作有条不紊,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

要使“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成效持续发挥作用,制度是保障。为此,要“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过程中,注重培育人本管理,以德治院的制度文化,实现理性管理、柔性管理、长效管理,减少和避免感性管理、刚性管理、突击管理。

第一、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植科学民主的决策文化。法院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和驾驭能力,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

第二、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植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的管理文化。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反思、检讨法院的管理机制,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按照量化管理、动态管理的要求,分解权限、细化措施、加强监督,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使法院管理更加制度化、标准化、人性化。

第三、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养强有力的执行文化。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强化监督,让遵守制度成为习惯,使服从管理成为品质,在全法院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风气。

第四、行为民事----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深化司法为民举措。

大学学员论文范文2

为了加强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87年开始,我县物理学科有计划地进行“单元达标教学”试验。所谓“单元达标教学”,就是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借鉴“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制订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单元教学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质量的目的。从1990年我县高中招生物理成绩看,试验班的优生率较试验前提高20%,较对比班提高24%。差生率较试验前降低25%,较对比班降低30%;近几年来,我县高考物理成绩一直在全区ll个县(市)中名列前茅。

我县的教改实验充分证明,实施单元达标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做法是:制订教学目标体系,建立统一具体的教学标准。在省课题组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我县学生和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别制订了高、初中各年级各单元及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系和目标测试体系,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明确的层次要求和测评措施,把原来抽象笼统的教学目的变成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化的教学目标,把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变成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统一控制下,能动地主导教学,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能够激发达标欲望,及时了解达标情况和调节学习活动;教学目标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我们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构建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目标,诊断补偿一展示目标,指导自学一依据目标,点拨讲解一紧扣目标,反馈矫正。具体他讲,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实施定向教学,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进行“引导自学,启发点拨,讲解归纳,达标练习”,构成环环相扣,秩序渐进的“小步子”教学序列。

快反愧强矫正,实现单元达标。在单元达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我们把反馈矫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诊断测试,实现课的反馈,及时进行补偿教学;通过课堂提问和形成性测试,取得课堂反馈,及时发现缺陷和差异,进行矫正补救,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实现了当堂消化当堂达杯;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测试,师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实现单元反溃对未实现达标的学生,强化矫正补救措施,采劝个人自学、独立矫正、小组讨论,互相矫正;群体训练,变式讲授”等形式,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矫正补救后,再进行本单元的平行性测试,90%以上的学生实现达标,才可以进行下一单元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控制体系,把握着学生的参与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确保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大学学员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项原则 四个关系 重点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培育、教养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如何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人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高校,因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及社会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上的差别,会表现出类的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属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却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职能,服务是职能的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价值,在大学校各项职能中,始终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园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来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讲,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发挥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教之教化。最后,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对能够启迪、感化学生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审美,学生能够将个体耳濡目染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认同,成为约束和指导个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灯。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摆正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组织的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2.在特色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盲目从众,满足于借鉴他校现成的经验,自主与创造不够,致使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始终形不成对校园文化具有统领作用的学校精神。

4.在组织管理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只视为某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能,没有发挥和调动校园人(教师、职工、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1.坚持传承原则,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近代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以1862年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发为标志),比欧洲(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晚了数百年,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却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遗失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就是要坚持文化传承原则,认真梳理、发掘和反思办学历程,正确处理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广大校园人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坚持时代性原则,处理好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显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嬗变。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即是一个营造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创新与跨越,而且这种创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学校园文化就越富时代朝气。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就在于她不断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潮流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敢为时代先的文化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站在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进作用。

3.坚持多元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域外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日渐走向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正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声音。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为现代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青年学子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餐。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趋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正确对待域外文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唯有如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4.坚持区域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切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也无不打上她所在区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学,其时代气息和前瞻意识要强一些;而地处经济偏远地区的大学,则更贴近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港湾。因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区域个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能吸收她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园人的个性品位。

四、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1.凝心静气,突出学校精神的培养。

学校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是由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名师、名生的品格、修养、社会影响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色,反映着校园人群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办好一所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鲜明的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和求实、辩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无不都是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层面的凝聚和结晶。

学校精神主要是通过校训、校风、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校训是一所学校传统和特色的简要概括,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自觉发扬,从而演变、升华为代表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成功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从别处移植而来,只有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经过校园人(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倡导、践行、提炼、升华、结晶而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要潜下心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认真总结和梳理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集、挖掘、设计最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并在实践中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大力营造学术自由和科学、民主之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学术腐败等不正确文化的侵蚀和蔓延。引导广大教师潜下心来做学问,管理人员专下心来做管理,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做功课,为学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奋斗。

2.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从事教学、科研、文体娱乐及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能动反映,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在师生员工个体及群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养成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对当前我国高校由外延型扩张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言谈举止、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等方面强化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而系统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精神风貌、敬业态度、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形象;广泛而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教育,促使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形成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工作作风。

3.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属于高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群体。较高层次的智能型知识文化是大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局限。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智能[2]。这不仅为教学策略,而且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自觉实现由学生的控制者向学生的观察者转变;由学生的监护者向学生的协助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情景的提供者转变。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牵头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外,还要组织起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努力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确定好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和资金投入,使各项活动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围绕着大学生智能活动的开展,优先配置好各项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

大学学员论文范文4

当今文坛,文学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标志是:文学阅读人数锐减,文学期刊举步维艰,文学经典遭遇恶意调侃,文学研究浮躁庸俗。曾经作为“武器”“轻骑兵”“代言人”在中国现代社会历次变革运动中风光无限的文学,何至于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的边缘化是命该如此,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正常现象,因为过去把文学的地位抬得太高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科学技术必须优先发展,以往被不适当地拔高了的文学艺术向后站一站、边缘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文学边缘化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就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有两点。第一,市场经济的商品消费导致文学边缘化。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物体都可以变成商品,物物交换刺激着人们的消费观,使物质追求压倒精神追求成为社会观念的主流,文学也被商品化,成为消费产品。这样,文学传播不再是传统深度式的文化思想交流,而是现代快餐式的文化产品流通,缺少了思想内蕴和艺术性的理性审视,光凭感性的流行色彩来消费文学,文学被异化为商品代名词的同时,也加速了自身危机。怪不得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边缘化’实质是文学性的危机,即:在市场化与消费主义的策动下,虽然文学的某种形式与名义仍然存在,但其‘文学性’已经在整体性的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了。”第二,视像化时代的图像霸权导致文学边缘化。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手段的结合,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文字阅读的“读图时代”。首先是摄影技术的发明,出现了光学图像,接着是电视的发明,出现了电子图像,最后是微型电脑的发明,出现了数码图像。尤其是数码图像,其制作能力之强,复制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清晰程度之高,互动性之深入,改变了人们以往认知世界和欣赏文学的传统模式。据统计,现代读者在业余时间里大都是看画报、看电视、看网络视频,这些精心制作的图像借助它们的视觉优势使人们在感官上赏心悦目,迷醉其中,很少有人费神费脑阅读文学作品,那些自觉捍卫“文字魅力”的人显得“物以稀为贵”。就文学内部原因来说,文学自身的非功利审美性导致文学边缘化;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在于非功利性,与其他意志形态的区别在于审美性。文学创作和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正如前苏联文学理论家阿•布洛夫说:“艺术引起人的一种我们称之为审美的状态,而根据艺术家本人证实,艺术创作本身的特征首先是具有这种状态,没有它,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不可能被创造出来。”作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创造出一个充满真善美品格的艺术世界,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想象、再度创造、把握住作家的情感和美的意蕴,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文学非功利审美性既是文学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发挥特有的美育功能,缺点是不利于人们直接去实践应用和创造物质财富,不如自然科学那样实用便利。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自身劣势暴露无遗,原有的本性、旨趣、功能通常会发生根本性逆转:由张扬审美理想、呼唤自由、批判现实转向媚俗堕落、哗众取宠、追求功利。这样的年代,文学不再神圣崇高,而是稗官野史,遭人亵渎轻视。

二、文学边缘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文学边缘化意味着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教学难免遭受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的知识工具化和学生学习的实用功利化。美育是大学语文独特魅力之所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实施美育首先用诗歌来激化人的志向,再用礼来促进人的自立成长,最后通过音乐来完善理想人格。这说明文学对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理想智慧等方面有着难以估量的基础作用。但是随着实用主义的盛行,工具技能的强调,一些大学语文教师误以为多讲些理论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从而把大学语文当作一种知识工具来看待,忽略了课文的审美属性。课堂上张嘴就是这个理论那个观点,闭嘴就是这个空前那个绝后,课堂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的知识教学。原本鲜活的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淹没在理论知识的泡沫中,大学生情操不仅得不到陶冶,反而会钝化。难怪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颇有感触地说:“有些学生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挺有灵气,有悟性,但训练了几年,似乎占有一些理论,但文学的想象力和悟性反而减少了,离文学也远了。”如果说知识工具化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状况而言,那么学生学习的日益实用功利化也是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功利性阅读和学习,成了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很少有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将读书当作陶冶性情,享受艺术之美的方式,而更多把学习作为一种寻求更高社会身份与经济地位的“敲门砖”。在大学校园里,复习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占据着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考研、考公务员是学生学习的理想目标。语文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呵欠连连,考证辅导班上则是耳、眼、手三箭齐发,有板有眼做笔记。学校周围的书店里,各类考试用书热销到断货,而文学作品堆放在角落里,备受冷遇。无论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工具化还是学生学习的实用功利化,都毫无疑问表明文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身份地位,大学语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门学科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文学日益边缘化所造成的冲击,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美育作用

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传统语文教学是以课本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由学科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以社会服务为宗旨,注重课程与社会市场需要的联系,这一转变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审美教育的忽略。正如有学者说:“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市场化了。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在这里“清静思维”隐含的意思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视美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美丑,防止现实世界急功近利思想的侵蚀。基于此,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情况下进行语文教学,发挥美育作用是关键。

2.挖掘思想内涵,注重人文情怀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崇高理想的培养、人格的熏陶、良好习惯的养成、视野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久以来,人文教育一直被许多教育家看作是智慧启蒙、理想开发的教育和大学永恒的使命,如英国教育家纽曼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博大知识的固有性质。它们正是一所大学的目标。”可见,与美育一样,人文教育对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功利心理、精神危机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课文时,挖掘人文思想,注重人文情怀也是教学的关键。

3.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大学学员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文化教学原则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Schumann(1978)划分了三种接近目标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试图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采用和利用目标文化的某些部分。虽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它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当我们强调文化教学中的同化原则时,我们应该对机械吸收外国的东西引起重视。目前对向外来者学习有两个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移栽一切,不论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条件。这种观点并不好;另一种是学习适合我们情况的东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经验。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采取的。

(四)宽容原则

《当代英文朗文辞典》(1995)对“宽容”一词的定义如下:宽容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即“愿意接受或允许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信仰﹑风俗等,没有反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优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默契”。现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宽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时,他们的文化宽容意识。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宽容,即我们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种族优越感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态度,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敌视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认同。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寻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社会规则的环境里;我们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国人并且融入他们。为了应付不断的和不可避免的共处,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表现出宽容。

在培养学生文化宽容时,对他们来讲首先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们需要知道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它。那就是说,如果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正视它,那么你就迈进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门。第三,克服对不同文化的消极看法,尽可能采取积极公正的态度。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三、结语

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弥补了最关键的语言交际能力。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是否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另一个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必须有系统地教导。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andSusan,StempIeski.CulturalAwarenes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Byram,Michael,andVeronicaEsarte-Sarries.Investigating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1.

[4]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5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Lado,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nnArbor[M].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6]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大学学员论文范文6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独立学院认为自己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因此要不走寻常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显得相对散漫,不够重视,所以落实起来效果并不显著。

2.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无法保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大硬伤。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然而现实中,某些利益相关部门把这一“有利条件”视为直接获利的途径。所以,独立学院更多的倾向于关注数字,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不浓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浓厚的校园环境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优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并且起到相互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这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是一个软环境的建设,但很多忽视了这一点,显然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建议对策如下:

(一)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独立学院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平台,对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工具,在校园贴吧、BBS以及博客等载体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一个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当包括独立学院的相关党政负责人、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两课”教师(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班主任等,他们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这样才能胜任这一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队伍着手,首先做好班级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然后逐渐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从而不断夯实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当加强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开展。其次,要切实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切忌纸上谈兵。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在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后,就要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这对独立学院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意义重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