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1
1.实证研究调查范围――厉山镇简介
随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小学学校总数200所,小学生总人数14.47万人,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7万人,占所有小学生总数的32.5%(随州市教育局提供,数据截止2011年底)。
厉山镇位于随州市西北郊,距市区20公里。厉山版图面积239.5平方公里,有6.2万亩耕地,1.55万亩水面,15万亩林场。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劳动力3万人。2008年实现工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随州市厉山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年级在读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厉山镇4所小学总人数1938人,其中留守儿童55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9%。4所学校位置情况如下:厉山镇中心小学在厉山镇上,条件较好,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总数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边村子里,尤其是王岗中心小学,离镇区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三河中心小学是调点,因其留守儿童众多,存在问题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学生200人,占70%(所有数据来源于厉山镇各个学校提供,截止2014年12月)。我们走访了全部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老师,也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各个村,发现农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中务工者中30%是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打工赚得的劳务费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远离乡镇较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王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上升到88%。我们面向小学各个年级450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2.1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3 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抽样学生样本中,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看,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为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占12.3%,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类合计比例50.0%,说明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若按此比例计算,全市约有7万名6~12岁农村留守儿童。
2.2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4 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中,留守儿童平均年龄较低,为9.5岁。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在监护方面,9.8%的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15.7%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2.5%,说明隔代监护现象较为普遍。
2.3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分析
表5 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在抽样外出农民工样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6.2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说明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在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没有期望的占1.2%,说明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都抱有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随州市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年教育投资平均值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资需求显然偏低。
2.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监护人样本的平均年龄57.6岁。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比例占到82.3%,说明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表6 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
2.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分析
表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留守儿童生活关心不够,尤其对留守儿童为人处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2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逐年增多,“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随之增多。这些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而留在农村与父母双方或一方,或者是与长辈亲人、甚至其他亲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逐步到了进入大学的年龄,成为有“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到了2008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进入大学学习。在山东某些高校2008年入学的大学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来自农村,而家庭状况接近当年“留守儿童”的就占农村学生总人数47%。在对新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普查中,选取出来应重点关注的大学生中,就有80%的大学生具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伴随适龄高考的“留守儿童”数目的陆续增长,会有愈来愈多的“留守儿童”进入大学上学,成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也将愈来愈大。
(二)部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经历”可能对儿童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诸多研究者的认同。父母不在家不仅影响儿童当下的心理和行为,这一经历带来的某些问题可能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因其童年时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容易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观念淡薄。由于儿时生活环境封闭,条件有限,大多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前进的方向考虑较少,意识淡薄,人生追求和精神动力不足,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漠不关心,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缺乏全面的认识、领悟和理解,在谈及“中国梦”的相关话题时,大部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不清楚,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二是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大多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未来的人生缺乏合理的规划,学习稍好的学生尚可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大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很有可能要走他们父母的老路,重蹈覆辙,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谈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学习奋斗目标,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很少想到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自身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把奢侈、享乐视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和衡量人生幸福的标准,而“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则被抛在脑后。此外,在部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存在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使得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减弱,功利性意识增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和索取,导致了自我价值观错位,人生偏离发展的轨道。三是部分大学生因“留守经历”产生心理问题。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存在情感上的缺失,缺乏有效的教育、必要的鼓励和引导,步入大学之后,升学的硬性学习压力逐渐消失,离开了家乡熟悉的生活,城市生活的懵懂陌生加之大学生活需要一段时间进行适应和磨合,使他们成长以来累积的诸多心理问题譬如人际关系不畅、生活习惯、学习忧虑等等纷纷涌来。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依据先后顺序,很多都是并发出现,所以极易直接造成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心理与情绪方面的波动,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或疏通,就会形成易怒、易躁、易冲动的性格,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要未雨绸缪,要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制订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好人生规划,寻求个人梦想,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的“中国梦”教育将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二、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进一步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一)“中国梦”教育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它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要求每位中国人均以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创新精神力争获得美好生活。当每位中国人开始编织自己的“个人梦”,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时,中国便有了新的生命。“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所在就是让青年大学生坚信只有通过自身发奋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最后能够取得成功;就是让青年大学生坚信,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进程里每一个人均有发挥自己才干的机遇,均有可能达到自身所期望的梦想结果。在高校校园内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激励、引导那些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个人梦想,达成育人目的。
(二)“中国梦”教育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导向规范功能
大学时期是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成的关键阶段,优良的个性品格是确保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达到健康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共圆“中国梦”,恰巧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创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氛,此种气氛,对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来说,属于一种规范与导向。然而,此阶段也正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受社会思想冲击,最容易出现信仰迷失与个性心理冲突增多的阶段,因此,高校要提升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充分利用在开展“中国梦”教育过程中涌现出的学校内部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引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重塑价值观,让“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首先得到他们思想上的认可,逐渐激发他们发出内在的巨大动力,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理想、追求真理、探索真知。
(三)“中国梦”教育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凝聚功能
从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中国梦”教育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精神上追求上进的欲望,促使他们把个人梦想同整个民族的梦想相融合,有效发挥自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朝着与全国人民共同愿望一致的目标前进,充分体现凝聚力作为“中国梦”法宝的强大作用。
三、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现实路径
通过深化“中国梦”教育,引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他们的群体特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进一步激励和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并逐步形成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立足现实,勇立追梦潮头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注重强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专业特点,学会结合专业确立自己的人生梦想,或者寻求专业外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做好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实现仰望未来与脚踏实地的紧密结合,把个人理想和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进一步提升自我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刻苦学习、掌握本领、脚踏实地、奋发成才上来,努力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追梦人。
(二)强化价值观教育,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筑好青
网络平台上充斥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和社会上的不良文化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更使得一部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发生动摇,甚至产生了很大转变。而“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在校园里得到广大大学生认可后,则会鼓励鞭策着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大学生产生一种精神力量,相信只要通过自己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用形象生动且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使广大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榜样的追梦历程,通过榜样的力量来传递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净化和洗礼,继而促使自我内心价值观念的转变,迸发出为自我追逐梦想的意识,使价值观教育在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实现人生美好愿望等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引领作用。而对于那些因在青少年阶段缺乏父母关爱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在人格、性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充分感受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心路历程的同时,通过具体行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给予他们生活、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关心、耐心、爱心,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确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并改正,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和憧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新认识、准确理解、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渗透到个人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为自身的文明品格,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积极构筑自己美丽的青想。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参与中调节自我,感悟梦想,勇于追梦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中国梦”教育背景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将“中国梦”的时代内涵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海报、宣传橱窗、宣传横幅等多种宣传形式,同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中国梦”教育植入大学生内心,融入到他们的大学生活中,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创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其次,结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将“中国梦”教育通过征文比赛、演讲大赛、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组织活动过程中,鼓励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融入到活动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学会调节自我,增强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提高自我成就感;力争用喜闻乐见、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使他们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中国梦”的深刻感悟和信任,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进而自觉拒绝各种腐朽内容和封建理念以及低俗文化行为,引导自觉加强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将“个人梦”紧密融合到“中国梦”中,积极自觉地投身于“中国梦”建设中。
(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增强信心,坚定地向实现梦想的目标迈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中国梦”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是他们关注的热点,如何及时地把“中国梦”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课程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就必须找准“中国梦”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用饱满的教学热情、丰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教育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欣赏、视频资料等多种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吸引广大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真正结合自身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状况的了解和认识,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真正理解“中国梦”并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增强他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切实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12]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相互沟通,了解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情况;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需求及心理状况,根据情况给予及时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伴随着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校时间的推移和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个人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对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加以适时准确的调整。
(五)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演绎出彩“个人梦”,共圆美丽“中国梦”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3
“这个世界一团糟,贫困、艾滋病、饥饿、战争……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能挽救这艘下沉的船?这个解决方案就在你身边,而你会不会对它熟视无睹?它不是因特网,不是科技,不是政府,不是金钱,它是――女孩。”
2009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大屏幕打出这么一行字。连续进行了3天关于经济危机的研讨会之后,这场名为“发展中的女孩效应”(The Girl Effect on Development)的讨论,给一直紧绷着神经的精英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欣慰。这是世界经济论坛在38年历史上首次以女孩为题开设的专场。
嘉宾们指出,不发达地区女孩的生活现状非常严峻,全球仍有6亿未成年女孩生活在贫困中,全球1.3亿失学少年中70%是女孩,而在这次经济危机中,首先失业的也多是女性。女性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困难,但是引起的关注却很少。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盖茨引用数据表明,一个女人会将她收入的九成用在改善她的家庭上,男人的这个比例只有三、四成,然而全球用于援助发展的每一美元中,只有半分钱花在了女孩们的身上。嘉宾们通过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告诉人们,在女孩或妇女身上投入资金,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社会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总是那些女孩、女人们。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目前盲数量是8500万,其中70%是妇女。而在辍学儿童中,女孩辍学率也是70%。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的研究报告,每年我国死于自杀的约有28.7万人,其中女性15.7万人,农村妇女是城市妇女的3~5倍。男人大量涌到城市打工,目前我国有4700万妇女留守农村,70%以上的农业是妇女在支撑。
达沃斯论坛给我们理解困难女性群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她们不仅仅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她们也会不失时机地证明自己的能量和价值。给她们提供一点点帮助,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河北的“生命危机干预小组”
河北正定县上曲阳村的华英一直为同村妇女所羡慕,她家境较好,和丈夫一起经营木器厂。但是没想到的是,在富裕起来以后,丈夫就在县城里包养了情人。华英为此非常痛苦,终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几次想自杀。村妇代会主任康计容多次开导她、劝解她想开点,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好的办法。康计容不能劝华英离婚,如果离了婚之后,华英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但是也没有办法改变他们家的状况。
2002年的一天,北京的“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农家女”)的项目工作人员来到上曲阳村,在村里成立了妇女健康支持小组,将姐妹们组织起来,让她们选举组长,教她们开展活动,给她们讲生活的道理,并提供书籍、DVD等设备。在姐妹们的鼓励之下,华英积极参加小组活动,还到北京参加了农家女组织的培训,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健康支持小组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在村里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尤其是小组文艺队的演出,借助艺术的形式宣扬孝敬、讽刺外遇,造成了有效的惩恶扬善的舆论环境。她们表演的小品《东哥和巧巧》直接带来了华英丈夫的改变。华英逐渐说服丈夫和情人断绝关系,两个人把木器厂承包了出去,重新开始做生意。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
南部边陲的“妇女禁毒会”
或许你还记得《玉观音》中那位叫安心的女警察是如何在禁毒第一线与毒贩斗争的。其实,在南部边陲还有许许多多女性在和斗争,但她们不是职业民警,而是普通的民妇村嫂。她们竭尽全力将自己的孩子、丈夫从飘飘然的幻境中拉回寻常人间。
云南省盈江县姐帽乡芒拱村,是一个青山环抱、绿水萦绕、风俗淳正、民族杂居的半山坡寨子。全村共有56户人家316人,人均年纯收入1300多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村贩毒猖獗,吸毒成风,吸毒人员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有的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2004年2月,该村经过群众选举,产生了“妇女禁毒议事会”。13名具有号召力的妇女进入“妇女禁毒议事会”,24名青年人组成“青年十户联防小组”。“妇女禁毒议事会”郑重向村民承诺:“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为了芒拱的子孙后代和美好家园,誓与斗争到底。”针对本村禁毒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她们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订立了对群众负责、让大家信服、人人都能遵守的《村规民约》、《芒拱禁毒公约》、《禁毒小组职责》等规定。
她们深知,要遏制蔓延必须首先要进行清剿。2005年6月23日,当吸毒人员张麻翁兴冲冲地来到村民尹老四家买了返回时,小组长余文刚发现他形迹可疑,便对其进行搜查,当场搜出海洛因两克。余文刚押解着张麻翁直赴尹老四家,现场搜出海洛因5克、毒资600元。半年时间“妇女禁毒议事会”共处理贩毒事件8起15人,收缴海洛因18克、毒资2300多元,7人被扭送公安机关。
为了帮助吸毒人员“脱瘾”,“妇女禁毒议事会”鼓励吸毒者参与本组的各项事务或文体活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戒毒禁毒的决心和信心。劳作之余大家排练节目、唱歌、跳舞,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加深了感情。
另外,她们还尽力帮扶困难家庭。村民兰芷的丈夫因为吸毒,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钱购买种子和农药化肥。农时眼看就要被延误,而她家的早稻还未种下。“妇女禁毒议事会”动员全村为她家筹措资金,为她家及时购买种子和农药化肥。兰芷对此深受感动,逢人便说:“妇女禁毒议事会真是我们村民的贴心会”。
从2006年开始,海南省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不让进我家”的活动,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的村委会、居委会创建妇女禁毒会”的目标。妇女禁毒会由妇代会主任任会长,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任顾问,挑选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禁毒工作的妇女作为骨干,较好地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无毒家庭”、“无毒社区”、“无毒村庄”的创建。截止2008年底,海南省已成立3012个妇女禁毒会,建立了一支由1.7万多名妇女组成的禁毒队伍,初步建成省、市(县)、乡镇、村(居)委会四级妇女禁毒工作网络。
妇女禁毒会在云南、海南、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存在,在禁毒、戒毒、防毒工作中起着骨干作用。她们筑起家庭防线拒绝,提供线索打击贩毒,感化劝服涉毒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女性保卫家园、子孙的力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是妇女自发开展禁毒?
在南部边陲乡村,男性吸毒已经蔚然成风,就像吸烟、喝酒一样,成为男子气概的象征;泛滥却直接摧残着群众的家庭生活,吸毒的人要么是丈夫、要么是儿子,有什么比剥夺女性的家庭幸福更能激起她们的反抗呢?妇女们与作战,便是捍卫自己对美好生活期待。
布依族的“妇女合心会”
长期研究乡村治理问题的学者贺雪峰,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贵州省布依族广泛存在的合心会,贵州省长顺县凯佐村大补羊寨的妇女合心会,是妇女组织互相帮助、改善生活的一个典例。
合心会是布依族人为了获得融资而组成的自愿组织。凡是参加合心会的成员,轮流办事情,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就将难事对付过去了。按她们自己的说法叫做“集中小钱办大事”。“融资”的需要很大程度上跟布依族的习俗有关。虽然布依族一般只在红白事和新房落成时才办酒席,但因为参加酒席人员众多,办酒席的规模都很大,融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但在实际运作中,融资反而变得不重要,而强化会内联系变得十分重要。正如“合心”二字所表明的,“合心会”是关系友好合得来的同龄人组织。合心会不只是融资,还要出力。
乡人大代表罗二芬所在的合心会很有影响。罗二芬50多岁,是一位能力强、公益心高又有威信的能人。她所在的合心会已有七、八年时间,一直是8个妇女。如果罗二芬的弟弟结婚,要送1000元的大礼,罗二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就会让合心会成员出钱(当地叫“抬钱”)。合心会的另外7个妇女有义务陪罗二芬去送礼,还要一起去吃酒。
据大补羊村人说,合心会是最近10年才流行起来的,时期没有合心会一说。除了以合心会为单位的活动之外,全寨妇女经常在一起举行其他的活动。每年农历6月6日的种苗会,是布依妇女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天,全寨妇女都会约在一起“凑钱打平伙”。往往是在前一年6月6日种苗会上确定10个妇女承头负责筹办本年度的种苗会,到了这一天,承头的妇女每家收钱,然后买鸡买肉,买香买纸,下午聚餐。寨子的妇女们还自费包车参加地方各种热闹的文化活动,每次外出都是盛装参与。
正是因为这样,大补羊妇女的精神面貌不错,大补羊的村寨和谐而安定,寨子中没有不孝,没有非正常死亡,没有调解不了的纠纷,更没有偷盗。少数民族的妇女由于有着更多的文化习俗作为依托和载体,比如传统节日、传统爱好等,从而更容易组织起来。
阡陌上独行的“留守妇女”
现代农村中的多数男性青壮年都奔向城市“打工”,这些农民工的妻子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留守妇女”。
河南省新安县太平村人的宁湘(化名)年近50岁,结婚已经25年,丈夫外出务工10年。她有3个孩子,两儿一女,大儿子20岁出头,小儿子和女儿都10多岁。在农村,抚养3个孩子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父母都要考虑将来给孩子结婚娶媳妇的事,丈夫在家又没有资金做生意,只能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来源。当时公公已经去世,婆婆有病需要人照顾,3个孩子也需要照顾,宁湘只有留在家里。
家中房屋比较破,厨房是用茅草搭建的,因此宁湘也不敢让孩子帮忙做饭,怕他们不小心把房子给烧了。孩子上中学,离家远,所以很少跟孩子老师联系。她既要干农活又要干家务活,根本没有时间辅导他学习,而且也没有能力辅导。
她一个人种四亩地,农忙时找邻居帮忙,有时花钱雇人帮忙。婆婆还能够帮她干一点家务活,但是80多岁的老人,也干不了什么活儿。去年家里才买了个小灵通,一般与丈夫半个月通话一次,聊聊家里的基本情况。农忙时,丈夫几乎每天都打电话,问问吃的什么、秧栽好没有、累不累等等。由于丈夫胃不好经常胃疼,宁湘很担心丈夫的身体。丈夫在水龙头厂工作,活重,上班早下班晚,她总怕他受不了。有一次丈夫在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电话突然断了,等了十几分钟才打过来,他说是胃疼晕过去了。那几天宁湘每天都担心得独自垂泪。
宁湘的生活状况是我国农村4700万留守妇女的写照。2006年~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开展了“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生产技术不够、抚育压力大、安全感缺失等问题。62.9%的留守妇女遇到劳动力不足问题,33.6%的留守妇女没有掌握生产技术,沉重的农活和繁重的家务劳动使超过3成的留守妇女身体状况较差,更加容易患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疾病,如腰腿疼痛、风湿等。另外,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大减弱,留守妇女易遭到骚扰和欺负,经常感到害怕和恐惧。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调研组负责人叶敬忠说:“目前针对留守妇女主要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也就是集中在家庭、邻里、亲戚、朋友之间的帮助,以社区、政府和社会名义专门针对留守妇女的正式社会支持几乎没有。这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有其局限性,比如,互助很不稳定,留守妇女需要帮助时得不到帮助的情况大量存在,还会因为双方劳动付出的不平衡导致相互的不满意或不信任,而且从外地嫁过来的妇女自己的社会关系较少,因此获得的帮助也比较少。”
社会要给农家女一个助力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强妇女的社会联系呢?中国 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在河北省易县坡仓乡开展农村发展活动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经验。农业大学的项目工作人员去当地考察后发现,当地农村妇女之间交往很少,希望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她们的联系,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后来就开展了扭秧歌活动。项目工作人员整平一块场地,然后买些扇子、VCD、碟片等,然后走家串户请大嫂、大妈们参与,没几天她们就会自动过来扭秧歌。现在,这项活动一直坚持了下来。
据中国农大的调研,加强妇女的社会网络有很多种办法,其中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多活动,为农村妇女的交流创造一个载体。其实组织活动并不困难,只需要提供一个推动力、一个物理平台就够了。这些村委会和基层妇联都可以做。还可以成立妇女生产生活互助合作小组,农忙时可以互相帮忙照看孩子、换工做农活、交流经验,闲暇时可以互相聊天互相倾诉,集体进行一些娱乐活动等等。但是如何形成一个稳定、成员间互相信任的组织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4
关键词:生物专业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C
大学生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夯实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加强实践,读好“无字之书”。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展才华、炼品质、做奉献的平台。多年来,全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文化。在不断推崇文化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创新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当代生物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结合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探讨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
1 社会实践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近二十年来,全国各高校结合“三下乡”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活动,常见形式有便民服务、义务支教、法律宣传、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文艺下乡、环境保护、考察实践等等。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探索出一些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无法将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保证,值得不断实践和探讨。
2 生物专业特点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研究与生物相关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是一门多彩、有趣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专业课程大多包括了野外实习实践环节,但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课程内容的体验,后者则有助于思想教育和素质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和职业。
3 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和创新经验――以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园艺四个专业,是一个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学院。2013年和2014年暑期分别组建了实践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泗渡镇、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成果,笔者认为,生物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要与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又要注重实效,切实促进实践地的发展。
3.1实践队员师生比例合理,人才结构科学化
科学合理的实践队伍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和收获实效的保障,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师生结对、本硕联手、党团共建”的复合型人才结构,在思想引导和专业指导上都可以开展工作,极具科学性。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社会实践队共选拔23人,其中教师3人、研究生2人、本科学生18人、党员10人、团员12人。
3.2实践内容注重结合,实践成果讲求实效
3.2.1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调研,注重实效
生物专业知识多为理论基础知识,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生物等产业。生命科学学院针对性地开展了“泗渡镇果蔬合作社体制调研”、“盘江镇自然资源调查”、“生态民族旅游与农村新风貌调研”、“农业发展现状与绿色环保农业调查”等调研,通过查阅资料、科学实施、悉心指导、认真总结、形成报告,为地方政府更新了大量数据,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3.2.2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科技支农,注重成果
生物专业是一个科研性较强的专业,利用这一特点,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将生物知识具体化,将专业技术灵活应用于农业发展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生命科学学院实践队针对泗渡镇辣椒病虫害极为严重的现状,开展“辣椒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利用基因克隆、生物标记等技术,探索出预防和治理辣椒病虫害的方法,最终研发了专用检测试剂盒(验证阶段)。此外,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帮助农村朝向绿色、生态、高效、可循环农业方向发展,充分搜集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民举办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
3.2.3立足两个根本进行教育关爱,注重细节
社会实践要立足于中央文件精神和学校属性两个根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实践重点是教育关爱。因此,实践队根据盘江镇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数量多、受教育受关爱不足的情况,除开展传统的爱心捐赠和学习辅导外,还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生物活动,包括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动植物标本、地方资源图片展览等,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3实践成果注重总结和推广,强调长效机制
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成果的科学利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择业和创业工作。实践队开展课题调研后,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形成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实践队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成“生物科技农业扶持基地”,实现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形成长效机制。基地工作依赖于实践队员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更是督促学生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5
关键词:民族高校 青年志愿者工作 实践 探析
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更是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保公益、抢险救灾等领域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大学生也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锤炼了本领,不断历练成长。
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社会声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
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组织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高校共青团的具体指导下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实现自我发展的先进性青年群众组织,它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行政化指导和管理模式。青年志愿者工作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理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青年志愿者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服务学校、奉献社会的具体过程中,这种不计报酬、利他性的志愿服务,彰显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由在校大学生群体构成,是一个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结构相对单一的群体,是我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民族高校育人平台和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特点
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实施重点主要体现在大型赛会、假期社会实践及各项公益类活动中,如扶贫助残、社区支教、科普宣传、文明礼仪、环境保护等方面。青年志愿者进行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利用课余时间、教学实习、寒暑假等时机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到社区、街道、农村、企业等单位,结合所学专业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实际、了解基层,从而抛弃“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个人奋斗思想和自我表现意识,培养道德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和振兴民族经济文化的热情,最终达到转变思想,增长才干的目的。
近年来,在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中,逐步呈现出一些较为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开展志愿活动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相结合,促使大学生文化视野扩展,夯实业务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志愿活动与道德观察、文化宣传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通过志愿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达到谋划青年学生未来职场的目的。总之,青年志愿者工作在民族高校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日益突显,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然,民族高校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认识和定位不清;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志愿工作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工作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思考解决,以促使青年志愿者工作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探析
伴随高等教育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青年志愿者工作: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
新媒体(网络、微博、微信、微邦等及时通讯工具)是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渠道,这种“短、平、快”的信息媒介符合时代特征,易为青年大学生掌握和传播。因此,民族高校需建立起专门的志愿者工作门户网站,通过新媒体吸收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依托新媒体运营平台充分展示和宣传志愿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优秀典型,弘扬志愿精神。此外,要逐步完善志愿云系统管理平台,推进全体团员青年注册成为网络实名志愿者,依托大数据为志愿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及时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反馈服务效果,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团中央主推的青年之声网络互助平台,也将作为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交流互动的主要阵地,不断发挥作用。
(二)建立合作,持续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的志愿项目、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等状况,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帮助。因此,为促使青年志愿者工作朝着长期化、纵深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民族高校可结合实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等定向合作、互通有无,促进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走向更高层次,扩大影响力和增强社会效应。如:对于长期结对子帮扶共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可建立教学培训基地,让志愿者定期接受教学培训,提升教学技能,丰富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支教志愿者的教学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长效化,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调研课题能持久坚持,以取得实际成果。
(三)整合资源,挖掘志愿者工作品牌项目
民族高校有自身的特色资源、专业优势及区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品牌项目,拓展工作内涵,才能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中大展身手。为此,可以结合学校长期积淀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效果及发展道路等方面作手,打造自身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工作品牌,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与专业学习、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从而传承好校园精神文化。如:民族高校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在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保护、扶贫帮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挖掘公益项目,形成普法志愿者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志愿服务,形成合力,铸造品牌活动项目。
(四)细化志愿者工作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志愿工作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及分工日益细化,如何在志愿工作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给民族高校志愿者工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发挥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大学生的作用,分类指导,为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陪护、互动交流;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情感疏导;对孤寡老人提供爱心热线咨询等等。这样能使民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更好地辐射校园、社区、街道等不同领域,志愿服务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适应社会变革而不断前进。
三、结语
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关系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到来,对于青年志愿者工作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民族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者从实际出发,不断延伸服务空间、拓展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不断的推陈出新,形成品牌,使青年志愿者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社会调研范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小学 管理
一、引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14.5万所;农村初中减少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减少近7万个。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在看到布局调整带来的显着成果时同时也应看到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花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增长,那么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赖着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这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心理上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布局调整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去解决,这样学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他们寄宿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山区寄宿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们同城镇学生一样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承载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们走出贫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改变命运,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负着这种期望的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却受到来自城镇学校的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城市趋向问题十分严重。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为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读妈妈”,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长此一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寄宿学校来说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新形象才是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改变现状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设计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逻辑分析,而是依循实践,即通过实践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呈现出一些情景化、脉络化的问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基于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对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现状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有利于山区年幼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一些探索,关注的焦点在于广大农村小学生以及他们寄宿生活遇到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献法:搜索、阅读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关的文献。②社会调查法:实地走访、考察,与教师、家长、学生谈话,并设计问卷调查。③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实施较好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 选择湖南省绥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团队有两人就生长在此地,对周边环境颇为熟悉,特别是对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比较了解。选择在此地做调查,访谈容易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较丰富。绥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汇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多种地貌。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中部纵向隆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森林资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内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在对偏远山区撤除教学点后,寄宿制成为偏远山区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绥宁县的100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个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相关学校进行走访与观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32名,二年级学生15名,三年级学生23名,四年级学生30名。 通过对绥宁县农村寄宿小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山区寄宿学校凸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山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地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硬件设施方面来说都是以前农村地区教学点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复杂起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导。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据我们的访谈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2、生活方面 :刚刚远离父母的寄宿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转变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如果缺少学校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区,学校的生源地区跨度较大,环境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帮派,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对寄宿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些寄宿学生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学校特别的关注,教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家里面,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如何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42%的学生表示,晚上上厕所会很害怕;17%的认为有时害怕,有时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学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学生的住宿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我们调查的一百名学生来看,33%的学生住在6~10人一间的宿舍里,28%的学生住在10~15人一间的宿舍里,39%的学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这样的住宿环境如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面的图示2更清楚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住宿条件。 如此多人间的宿舍过挤,易引发矛盾,78%的学生表示有时闹矛盾,5%的学生会经常闹矛盾,只有17%的学生从不闹矛盾。 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少,可能因为是农村孩子, 68%的学生换下来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学生带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学校一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些学生又年龄尚小,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会因为经常性的想家而孤独、寂寞,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误入歧途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寄宿制学校关注。根据调查有45%的学生很想家,53%的学生有时候想家,只有2%的学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家长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长有事才去学校,13%的家长去过几次,9%的家长从来没去过学校。这些学生大概6~11岁,他们这么小的年龄远离父母,住在十几人的宿舍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许多的山区寄宿小学住宿条件差,住宿所需资源配备不足、住房拥挤;其次,山区寄宿小学餐饮不卫生、食物严重缺乏营养这易导致学生生病。最后,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遥远,年幼的小学生在路途中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学校食堂伙食方面 ,学校也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根据调查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还行够吃;18%的学生认为不好吃,5%的学生认为饭菜不够吃;45%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好吃,大多时候不好吃;22%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而且饭菜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学生食堂大多是由当地的村民承包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明,也没有按照物价局的统一规定来收取费用,这些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人身安全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学校始终如一的管理重点。他们才刚刚走出父母的“襁褓”,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打群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健康快乐的融入到学校的生活环境中去,对学校,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学校校舍、体育设施等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交通安全方面,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当地政府、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实际走访调查,我们对改变农村寄宿小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希望我们的建议及对策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以帮助,使这批小学生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1、安全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的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学校来实施的。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确保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人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寄宿学生的港湾。学生寄宿学习,安全第一,学校就必须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1)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舍,设施和设备,体育、实验器材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标准应比一般的场所要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其组织管理规范应更为严格,且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易于操作和遵守。对于校外团体和机构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和安装的设施设备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对用于学生的食品,其安全标准和准入条件应更为严格,监督机制应更健全。学校小卖部需有卫生许可证,采购和出售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时应检查供应单位有无卫生许可和安检证明。学校自己加工食品、饭菜提供给学生,必须保证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环节符合有关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否则,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2)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住宿的管理,特别是要根据山区寄宿小学的特点、山区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家庭条件、山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良好作息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例如评文明宿舍,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创建成充满活力、充满爱意的温馨式家庭。让山区小学生能在这“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山区小学组成少先队这一学生团体,让学生中的少先队员起带头作用,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如何生活得有条理。
(3)在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学校也应给于高度的重视,要么学校自己购买符合有关标准的校车接送学生,要么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请当地政府派专门的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送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安全到家,安全到校。总之,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使他们高高兴兴上学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区寄宿小学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年幼的他们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
(1)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关怀。基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他们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现情况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另外,山区寄宿小学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比其它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学校及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生活上,要经常给他们以关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上,要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上,老师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同学。同时要注意到年幼的学生很多都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他们谈话,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让他们愿意和教师谈心,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山区寄宿小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小,生活易变得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而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集体活动中可开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并辅助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保证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为了确保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每位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综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创造尽可能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在本次调研中,虽然本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同芳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农洪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不容忽视[J].贵州教育,2006.
(4)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
(5)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号 .
(7)郝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观点教育纵横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10)赵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挑战教育公平 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