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High School Politics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Shengkuan
(Chizhou No.6 Middle School, Chizhou, Anhui 247000)
Abstract High school political class teaching not only makes the students gain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manage, and more importantly students of knowledge, especially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inductive knowledg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to address the reality that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Therefore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Key words high school politics; classroom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rain
1 思辨能力的定义
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它是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分析能力、辨证看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高中生思维特点及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辩证逻辑思维日趋发展,这一时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时期如果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其终身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3 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现状是:(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思维缺乏独立性、批判性,不愿也不会有任何质疑,不主动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使掌握了一些知识也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2)辩证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容易走极端,不能运用联系、发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及事物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把握事物,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逻辑思维能力弱。课堂口头语言表达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文字语言逻辑混乱。(4)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弱。说明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思维没有深度。(5)创造性思维能力弱。思维方式单一,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欠缺,即使有认识也只是“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化,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见解。
造成高中生思辨能力弱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方面:新课改至今天,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也尝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启发,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效果不佳,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思辨能力存在困难。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更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不愿主动去思考和辨析,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方面:多年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然让学生在思维上养成了惰性,上课时一味的“等、靠、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弱,不愿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去质疑任何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尊心增强,上课想问又不敢问,怕问的不合适,会被同学和老师耻笑。不愿问、不会问、不敢想、不敢问,更不敢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没有开启,思辨能力自然很弱。
4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在教学学科中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对祖国、家乡以及科学的爱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学习习惯,树立起克服困难的精神。新课标对此予以了重点关注,那么怎样来落实和贯彻以上所谈的内容呢?我们浅谈了几点看法供大家分享。
一、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爱科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结合教本中的图、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意义的图画材料、数学史料和具有影响力的数据等等,在教学老师的编排能力下把崇尚科学、热爱祖国和家乡等内容,符合逻辑的渗透其中,进行诱导教育。例:低年级数学“准备课”时,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一些插图或者画面改编成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故事内容涉及一些崇尚科学和热爱祖国的实际内容,实现无声到有声,静态画面变为动态故事的转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如:教学8、9的认识时也可以如同上面的处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各民族团结教育。在实施“读数、写数”教学时,可以有介绍一些当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实施“应用题”教学时可以结合题中反映出的日常生活各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经过分析比较,进行五爱教育。高年级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如:第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题“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计算知道东西相距5200千米,还可补充有关我国地形的数据,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二、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是进一步学习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即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生存工具,也是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明白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时提前观察一下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带人课堂,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教学“钟面的认识”一课,应该介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使学生明确已学过的“加、减、乘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在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除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向学生介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知道原来学的万以内数还不够,需要更大的数;实施“比例尺”教学时,可以渗透依据比例尺能计算图距和实距,及依据比例尺可以绘图,和在比例尺相关知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还可以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对现代媒体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比如,网络、幻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部分学生对此乐此不疲。作为教师要仅仅抓住学生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更加浓烈,在开阔眼界,巩固知识的同时,把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
三、以身示范渗透规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数学老师的教学课堂中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较大。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风范和言行举止去不断的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简单朴素,语言要清晰,有逻辑性,不能语无伦次,板书要工整规范,教学态度要温婉,有耐心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正能量的烘托下受到自然地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听课精力集中、、不溜号,思考题意时重点句、字要圈画出来,完成作业要及时、正确;五、六级不但要求在听课的效果上要达到一定程度,而且还要养成熟记笔记的习惯,对于数学应用题型的计算,要学好利用线段图来对题意进行分析,对数量关系的内容应当理解准确,做到活学活用,用最简单的解题思路处理应用题型。对于在数学科目学习较好、作业完成及时、课上听课认真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为数学科目学习的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奋力赶上。所以说榜样与要求至关重要,不管是师生榜样还是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科目任课教师都要负起责任,逐步培养起学生严格、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用于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并培养出善于计算、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等方面的优良习惯。
四、加强理解运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早期教育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3
女娲时代与传说中的内容虽离我们远去,但有关女娲的故事,很多华夏儿女耳熟能详,并结合现实中的现象或问题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既是远古的传说,又带有时代的影子和色彩。女娲传说留给我们的精神一直值得我们深深地回味与沉思,是人类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人类的启迪与贡献也是无以能比的。严淑华教授在研究中,用现实中现象进行具体考证研究,把现象与故事相比较,历史线索清晰,现实遗留的生活景象有了扎实的来源根由,说明了文化与文明的传承紧密相联性和不可脱节性,从这些生活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农耕生活单纯的美好,并体会纯朴的情感在社会荡涤中的升华,为人们的理念、观念、行为、习惯贯穿了一条生活的红线。
从故事与传说中,严淑华教授能够进行史思结合,特别是在永久的故事传说中体味现代性,这是其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到来自各方的思潮与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渗透,社会生活正在多样化的繁衍,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远古与现代之间碰撞、融合,人们的追求与远古时代虽有不同,但从精神的层面上,还有许多交叠与贯通,还会燃化为熊熊的烈炎,让人类奋斗的激情不断迸发,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完美与幸福。
女性作用的辩证分析与考量是严淑华著作的又一明显特征。严淑华自身作为女性,并不跟从于已往研究中强调的女性地位,而是能够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和女娲时代的特征进行辩证分析与思考。女娲作为历史神话中神奇、伟大而善爱的母亲形象,昭示着人们对人类与社会的爱永远超越自身、超越家族、超越狭的意识框架,勇于牺牲,以大局意识统领一切,那种高瞻远瞩的境界、宏观大略的气魄、战天斗地勇气和精神,正是新时期前行的动能,是我国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作为母系氏族首领的女娲,其女性特有的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与发挥,与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要和其价值的社会体现紧密相关,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显现其人性的特征和作用,一个人的作用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中才能发挥出来,也才能被群众所承认并得以弘扬。诚然,社会发生了翻来覆地的变化,当代是一个男权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或压抑,但这不能改变女性为社会贡献的勇气和可能,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以此为借口,来否定女性,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然而,相对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来讲,现代女性发挥作用的条件更为复杂,但机会和可能却增加了很多,辩证看待女性社会作用,对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女性自身也应该正视自己的社会方位,找到发挥自身能量的有效途径。
女娲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随着历史变化的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其根基性、根本性和精神实质永远和时代紧紧相联,并演绎出新的动人篇章。历史条件的变化,改变不了女性的本性,女性的柔美与柔中有钢的坚韧一代一代传承,并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女娲相关研究很多,严淑华教授能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走访,采用辩证思维方式,以历史史实为基点,以历史发展状况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社会生活基础,转换新角度,发现新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第一,选题角度的基础性和现实性。女娲与女性的研究多数在女性地位方面,而严淑华教授能够从女性的生活入手,由此展开女性其他方面的研究,这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起点,是直面人生的基础。生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对女娲与女性的研究中,注重女性社会地位的颇多,而从女性生活角度和视野出发来研究社会问题的几乎为零。选择这个角度,主要在于,社会中的人,生活是其第一需要,而女性的生活更是人类社会美好与否的决定因素,女娲对于女性的昭示与感悟,不只是地位问题,更普遍、更有根基性的是生活的意义、态度和价值。
第二,社会生活意义的实在性。从女娲神话与娲皇宫的探索与研究中,领悟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历史发展状况紧密结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社会生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有自然环境、人口因素、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人与人的沟通手段和方式,以及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都是为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从娲皇宫的现实建构和女娲故事传说中,寻求社会生活的引鉴与时代的根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辩证地运用神话事件,史时结合,刻画精细,具有可指代性和可比对性,根基扎实,论理厚重。
第三,培育新观点,论证新课题。以神话故事为联想,以历史为依托,以当地调研状况为依据,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照,对社会中的女性及女性生活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一是关于女性社会地位、女性权利的问题。针对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提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向社会要求得来的,不是索求的,而是要通过为社会奉献、在社会中的自身社会价值来体现,用女娲神绩和精神引导女性价值取向,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是承认并强调男女差异的存在,提倡“机会同等、优势挖潜、最优控制下的分工协作”,强调“差异化竞争力”,发挥各自优势;
三是提倡母爱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强调农村女性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责任,以女娲的大爱与大智慧,培育母爱与母性教育的科学性。
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得,不仅说明脚踏实地进行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一个理论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才能获得更好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剖析,才能更好地建构新理论,才能把握研究的科学性,并取得可靠性的研究成果。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4
一、辩证法难在哪里?
对于辩证法部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大家的问题:大家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更熟悉。
根据大纲,形而上学的思维是“孤立的”和“静止的”思维。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政治复习中不要背,要理解。
形而上学式的思维,第一个要点就是给一些具体事物下定义,列概念。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就是从这些有形的事物之中总结出一个很空虚的东西,这就叫“抽象”,例如“概念”一词。以水的概念为例,在生活中可以指出很多东西是水,但是如果用辩证法来看,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水”这种东西――这里可能会让很多人疑惑:难道我喝的不是水吗?其实,这是我们的思维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大家喝的的确是“水”,但并不代表“水”就是指大家喝的“这种东西”,海里、河里的也是水,冰川融化也是水,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没有纯净物水。因此可以说,我们在自然界中无法找到一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水”的概念的物质。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认为“水”是无处不在的呢?那是因为,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形而上学的方式下定义,从而“孤立了”水这种物质和其他物质的联系。我们习惯于在联系中看到水,就像刚才提到的自然界中水的混合物,如“冰融化产生的物质”,或“我喝的是水”(将“我”和“水”用“喝”联系起来)。一种事物被孤立起来的时候,它就会静止。实际上,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我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房子”这个概念:我的一位学生是一名设计师,他告诉我,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子是20世纪在西班牙首先设计并制造的“现代公寓”。而之前的“房子”是指什么呢?是现在的别墅。在中国,房子包括土楼、四合院、大院等,这些基本都是20世纪以前的房子。他还告诉我,如果没有发明钢筋混凝土,也许现在公寓也还不多,还是“房子”的时代呢!在英语中,一般的房子叫做cottage,而公寓叫做apartment,房子的统称叫做house,同时,house还有家的意思,并非完全是房子的意思。可是,现在当我们买房的时候所说的“房子”主要是指公寓式的大楼了。仔细审视一下我们对房子看法的发展,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直接将房子“定义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忽略了100年前房子根本就不是指这样的东西,甚至当年,这种东西还没出现。的确,我们的定义随着时间变化,指代的事物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一旦我们将它们孤立地定义起来,我们就忽略了它们的发展,使之成为“静止的”。
由此可见,辩证法难就难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的打破。形而上学思维向来是我们日常思维的主体,而辩证法的思维往往我们看起来“很不正常”。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区别就是:辩证法思维的主要特点是“联系的”和“发展的”。联系的就不是孤立的,发展的就不是静止的。
进一步分析,对于辩证法思维,“联系”有三重含义: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如若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我们眼中的辩证法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里的世界叫做“系统”。“系统”这个词主要指的是那些由很多元素组成的,相互之间有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即将我们眼中的一切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来看。在这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最大的不同是,形而上学将事物单独出来考查,而辩证法之中的事物是和它身边的背景链接在一起的。这就是辩证法思维的第一步:“联系”的思维。
而发展地看事物,则与之不同。发展的眼光中,世界叫做过程。如果说形而上学所代表的是孤立的话,那么连续起来的发展便是过程性的了。一提到过程,同学们一定要想到过程的特点,那就是有头有尾有中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初始,也会有一个结束,当然,在初始和结束之间,是不断的变化。只有能在这所有的变化和过程中看到的事物,才能称为是过程的。这就是辩证法的第二个特点。
每当谈到辩证法,千万要避免的错误就是将矛盾、对立统一当作辩证法。实际上,上文所提到的联系和发展地看待事物就是辩证法。
二、厘清知识结构、概念细节,击破辩证法难关
看完前文,你应该对“辩证法”这三个字认识更深一些。辩证法本身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它的知识结构。一旦我们建立了前文所述的正确看待辩证法的思路,剩下的就是将辩证法知识体系中的各个小段拼接起来。
总的来说,辩证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答案不言而喻,联系的和发展的。那是不是整个辩证法都可以总结为这样的回答体系呢?我将这样的知识整理为下表,请大家结合大纲进行深入理解。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对各个知识块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对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原理进行细节性的阐述。当我们顺着哲学的思路学习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上图所阐释的问题,仔细想明白。如果考生能够用书本知识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对着自己或者自己的同学讲明白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的话,那么基本上研究生考试的题目是很难难住你的。
例:(2005年16题多选)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试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当我们看到这道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本题考查的是辩证法的特点。如果此时你已经仔细思考过我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比较中所提出的很多问题。你会发现辩证法是无法定义的,因为,一旦辩证法被准确定义下来,它就变成了形而上学。那么解题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棘手问题,我们主要采取的是检查题目选项是不是符合我们正在讨论问题特点的思路:当我们看到A选项的时候,可以第一反应发现它是正确的。而B选项中,联系是人为的,这并不正确。当我们用辩证法看待世界的时候,世界本身就是普遍联系的,那么怎么会联系都是人为的呢?B选项排除。C选项,乍看上去,“中介”在我们的学习中并没有见过。那么我们暂且不做判断。D选项,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中,是不是存在着不是信息的联系呢?当然存在!这本杂志正在你的手上,而杂志和你的手并不是信息联系,它们是单纯的物理联系。D选项排除。现在我们已经选出了答案,AC。
其中C选项如果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组在“中介”一词上使用了引号。这个符号让许多考生在考场上慌了神。实际上,加上了引号的中介可以指代传递联系的任何东西。世界本身虽然是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联系都要借助于事物之间的中间物。例如,力和力场、电和导体等。C选项中,普遍联系更加突出了这段表述中针对并非直接联系的事物间联系有“中介”的表述。所以,C选项没有错误。
对于辩证法知识的学习,最后一个突破口在厘清概念细节上面。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六年级在教学“利率”时,可以介绍“利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可以介绍它在农业和农业实验方面的重要作用等,从而渗透热爱祖国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三年级教学中,估算的份量大大提高了,在介绍估算方法时,强调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在我们生活中遇到有些数的问题时,许多时候都只需估算结果,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随时随地伴随在我们身边,通过对估算的认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目的。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数学家,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欧洲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要早一千年。还有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知道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知道他们的伟大,感知数学的奥秘无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主题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主题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一年级下册教“元、角、分”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还要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在教学“时、分、秒”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针、分针、秒针,还要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不仅让学生懂得株距和行距,还要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启蒙教育。
3.沟通知识联系,进行辩证法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一个科学规律;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渗透德育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时事政策 思政教学 教学探讨
引言
时事政策教育是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会飞速变化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社会背景下,掌握社会发展走向,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又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从而调整自己的定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对不久的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思政课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效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良好习惯,提高思想政治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时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时事政策教学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全局思维的人。时事政策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人生历练不够,对问题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甚至容易出现极端认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时政教育的思辨性对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全面思考思维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时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事新闻是社会现状的动态反映,折射出社会的人情冷暖,刺激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主动寻找事情发生因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是一个避风港,相对于社会隔绝,感受不到社会的问题、压力,容易形成一种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病态价值观。时政教育是现实的一面平光镜,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条不紊地自主学习,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二、时政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状
(一)对时政教学资料选择随意。
时事热点丰富广泛而繁杂,变化迅速,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点。如何筛选符合教学标准,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信息,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必须考量的问题。其中很多教师选择材料十分随意,教师中存在对新闻热点不关注的现象,导致时政资料过时、缺乏时效性和教学性。对资料不加以整理、分类,时事与教材之间、时事与时事之间缺乏关联性和规律,照搬照宣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产生时政知识并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形式创新性不足,欠缺实践教学。
时政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课程,没有具体课本章节可以遵循,时政资料的广泛性依赖于教师的甄别和整理。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当堂讲述和分析,全程都是教师阐述事实,没有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了解,资料的选择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导致教学资料缺乏适用性。教师的侧重点在于教导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缺乏对时事新闻现象的本质探讨。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使用同一个案例,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时政教育实践性强。高校思政课时政教育通常是封闭式教育,局限于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缺少社会实践检验,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停留在表面,必然导致学生对实际问题思考的偏颇,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三、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措施
(一)增强思政教学素材的针对性。
思政材料的选择影响学生积极性和整个课堂质量。教师要增强对时事的把握力度,关注重要的、权威的媒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政课教学要求,筛选出有价值、与课程内容关联度高的内容,保证信息的准确度、代表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环节。
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健全了教学硬件设施,运用科技性强的教学硬件,通过电子白板或者多媒体创设情景模拟事件现场,将时事热点以更加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事件的敏感度,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另外结合小群体教学模式,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成几个辩论小组,选择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话题,开展正反方辩论。通过举办辩论赛刺激学生主动查找信息,寻找支持论点的材料,在辩论过程中增强辩论能力和论辩思维,学会辩证思考。
设立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题研究,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户外,让扁平化的本本教学转化为立体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时政教学方法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语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有助于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通过时政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现状、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国家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并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当前我国国家进步与不足,如就业问题、房价问题、问题等。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时政教育科学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玉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4,08:278-279.
[2]孙悦,常玉华.对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9:121-123.
[3]廖珊珊.新课改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时政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