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四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调查四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调查四要素

社会调查四要素范文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本节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多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了解过的,如水资源的概念、数量、分布等,学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也已获知中国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以色列在用水方面的措施,但这些知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关于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教材也仅以文字表述、图片展示的方式笼统介绍,学生很难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所以本节课可设计恰当的活动系统,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过程。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活动设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其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以此为依据,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案例、活动,必要时还可搜集其它文献资料包括乡土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重构,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四要素能够渗透整个教学环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的活动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如表1所示。

二、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以色列和中国西北的气候背景分析

活动内容:①在世界政区图中描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区的轮廓,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描述两区域的地理位置;②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或两地区的气候资料),说出以色列和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找出气候特征的共同点;③从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分析和比较促成两区域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描绘区域轮廓图和描述地理位置能够使学生达到对区域的初步认知,构建区域的心理地图。两区域具有相似的气候特征,但成因不同,运用综合思维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和空间比较分析,可进一步加深对区域的认知,并对第二章“气候的形成”相关内容进行巩固,做到学以致用。

实施建议:轮廓图的绘制可在有经纬网的空白政区图中完成,考虑到很多高一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较薄弱,应提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重点让学生明确西北地区的区域界线。

活动二:以色列和中国西北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对比

活动内容:①阅读“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总结以色列自建国以来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措施;②阅读“流血的石羊河”,分析以石羊河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除加剧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外,还会对当地以及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可用关系图展示);④借鉴以色列的用水经验,为西北地区献计献策。

任务①课堂实际成果如表2。任务②和③课堂实际成果如图1。在活动二的总结中可以得出图2所示的分析思路,这也是本节课内容的统领与概括。

设计意图:以色列是世界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成功典型,“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一文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详细介绍该国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学生经过阅读后总结归纳如表2,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再从这些措施实施的时间顺序可以看出: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历程,而生产力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改善人地关系,使自然对人类的直接约束力减小。任务①的完成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理解。

同为干旱区,西北地区的“干渴”与以色列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对比强烈,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图1可以看出:①水资源短缺不仅有因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的水源性缺水,即“地对人的影响”,也有因污染排放、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造成的水质性缺水,即“人对地的影响”;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资源短缺,还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地如何协调”至关重要。综上可见,“人地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要素在此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实施建议: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①和任务②,但如何合理构建任务③要求的关系图(如图1),则需要生生、师生相互交流讨论才能更加全面合理。需引导学生关注:关系图中呈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的要素,它们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人类对“水”这一要素的干扰,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有初步认知即可。考虑到课堂时间,活动一和二可以同时开展,将学生分成两组:以色列队和中国西北队,每组学生完成一个区域的任务,最终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共识。

活动三:六安市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研究

活动内容:布置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资料,了解六安市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如政府在水资源的分配管理、水资源重复利用等方面的举措;工农业部门在节水方面的数据;公众节水意识用水行为的调查等。据此分析六安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具体活动设计如下:①了解水资源供给量: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六安市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河流分布等。学生在图中看到六安市境内有以史河、淠河、杭埠河为代表的七大河流,西南部有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等六大水库,还有依托六大水库建设的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淠史杭灌区。据此可以得出六安市水资源的总体特点是:水资源丰富(资料显示总量可达99.9亿立方米/年);水环境优越,西部的大别山是优质水源地。②了解水资源需求量:六安市人口总量为665万(2015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人均每年的水资源拥有量,计算结果为每人每年1 550m3。对照联合国相关标准,明确六安市仍属于中度缺水城市。加之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还要肩负向省城合肥及周边城市供水的重任,所以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节水势在必行。③节水在行动:2013年10月,六安市开始创建“节水城市”,2015年4月,六安市通过省级相关部门验收,成为安徽省四个“节水城市”之一。依据课前从报纸、电视、网络等搜集的资料,说说六安市创建“节水城市”的举措和成效。课后对六安市居民“用水行为和节水意识”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

设计意图:利用乡土案例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促使学生切身体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从而将“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这一观念落实到日常小事中,最终形成稳定的品格,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另外,通过搜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地理实践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实施建议: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四组。三组学生分别完成以下资料的搜集和汇报,包括:政府方面,如水资源的管理分配、节水宣传、用水督查等;农业方面,如近年来灌溉用水的数据、灌溉方式的改进、种植业结构的{整、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等;工业方面,如企业节水设备的改进、实际用水数据、水资源重复利用情况等。一组学生完成对居民用水行为和节水意识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三、活动教学反思

社会调查四要素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发展评价的本质是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为发展决策服务。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以期时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日趋明显。实施高职院校发展质量全面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构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考虑导向性、科学性、简易性和对等定分的原则。尤其是要遵循科学性和简易可操作性的原则,这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关键。设计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项目,突出重点;条目力求简练,内涵明确;评价项目的选取。内涵的界定.应起导向作用。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现状:①规模快速发展,普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②专业结构逐步合理,对加快工业化道路有贡献;③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促进了区域经济统筹发展;④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成效。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规模扩大后的质量问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质量不高;②办学资源不足,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缺乏,实习实训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 ,f③产学研结合问题上,校企合作不到位;④在教育与经济特性上,办学目标不清晰;⑤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上,办学特色不鲜明。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育与发展的教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教学质量体系、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四,其中包括质量建设在内的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谋求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质量建设的基础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教学各个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制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具有明显的“企业化”的特点,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教育的竞争关键在于教学质量。引人IS09000系列标准,建立符合IS09000系列质量体系要求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有助于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从质量体系要素和质量体系环节两方面着手构建。

(I)从质量体系要素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IS09000系列标准,质量体系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四要素。高职院校的质量体系可从这四个要素人手构建:①组织结构;②过程;③程序;④资源。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资金、方法等。学校应提供各项适宜的资源以确保过程和产品质量。学校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科学、适用的教材和图书资料,高素质的教师,有良好服务意识的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良好的生源等资源,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在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质量体系要求,又要充分考虑本校的校情以满足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2)从质量体系环节构建教学质量保证评价体系。要构建较为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环节,应考虑质量策划、质量改进、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体系的构建。

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指确定质量以及采用质量体系要素的目标和要求的活动。学校的教学质量策划包括市场调查、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等。为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专业社会调查,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人才供求现状及趋势,寻找人才需求缺口,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师资、设备情况,考虑专业设置,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明确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课程设计、重组和课程改革,制定教学计划。

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的改进主要包括教学改革、管理改革、教学设备设施完善等方面。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促进教师主动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内容及方法、实践模式的改革;督促教学管理服务人员重视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手段、方法的改革;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设备,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质量控制。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定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毕业生跟踪等环节。对高职教育来说,应确立宽口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全面的课程重组,设计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计划;要制定规范、切实可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探索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经常性组织技能表演和技能比赛;要重视教风建设,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质量,积极探讨开放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加强对考试、考核的管理力度,制定较为完善的考试考查制度等,旨在教学管理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包括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关键在如何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来说,可采取建立以副院长为教学主任,由教务处负责人、质量管理员、系(部)主任组成的质量评估委员会,负责对教学质量宏观监控;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制度等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体系;实施日常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的常规教学质量检查;注重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实现动态管理;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建立规范的听课制度;实施对新教师的评课制度等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同时学校可通过提供介绍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毕业生的情况、企业反馈意见等资料,或请企业共同参与质量体系运行以及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等,建立起外部质量保证。

3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1)学历学位进修,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高职院校中教师学历结构一般本科学历占较大比例,硕士、博士学历人员较少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学历学位进修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追踪专业领域和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应重视并制定有关鼓励政策,通过积极引导教师进修学历学位,明显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

同时通过聘用、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人员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应通过在岗进修、短期培训、作为学者的国内外访问、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校外挂职、顶岗实践、带队实习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要运用岗前培训制、导师制等手段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通过实训课、理论课的观摩和比赛来带动教学改革;通过名师效应、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营造适度的竞争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教师实践技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教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更是优化和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4)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特别应注重从企业引进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与此同时,采取联合办学、互聘联聘和返聘等途径来拓宽教师聘用的渠道,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另外,也可在高职院校实现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共享。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高职院校要以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和深人地推进教育改革,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构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资源(或称条件)、过程(教育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过程)、效果4个方面。①教育效果指标(输出产品质量);②办学指导思想与办学机制指标;③教育资源指标;④教育产品实现过程(教学建设与改革);⑤质量管理过程(即教学管理)。

质量管理过程指对产品实现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步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它包括两个指标。一是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即管理队伍);二是质量管理实施(即质量控制)。另外至于就业服务与指导,即通过就业市场调研选择建立并逐步扩大目标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服务。

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量度、比较的数字和数据,为政府决策和评估高职教育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就需要要解决“用什么去评价”的问题,即评价指标的确定问题,选取哪些评价指标及如何对指标进行实际的考核测算将成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基于此,可将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工作条件、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五个指标:①就业率;②毕业生供需比;③工作条件;④就业结构;⑤社会认可度。

社会调查四要素范文3

关键词:备课;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29-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备课就是写教案,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一种形式、任务、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备简案”或“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顶多是个教书匠、“传声筒”。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改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了。现在,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事实上,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越教越熟”对于内容几十年不变的传统课程体系来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今天的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体现出国际课程的普遍趋势,即“三五年一小改,一大改”成了事实。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职业的持续发展也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恰恰是基于教学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反思、回味而形成的,不是在职就有的。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教案十年都不变一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平时教师要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备课的内容

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备课程标准,为以后学生的生活作准备而设计好教案,以培养一个合格公民。

二要研究教材。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教师要自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

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存有“一切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教师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排体系、知识结构和重点章节,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关键,理清教材各章节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理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是备学生。学生怎么学的方便,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教师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体现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为了备好课,平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研究学生:

一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在以往备课时,我们往往只备教材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情的分析,经常以教师的水平看学生,结果有时把学生看高了,课堂上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有时把学生看低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这样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

备课时我们做教师的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如在备学生的知识基础时,若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教师应把以上工作作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开学后,对已学知识检查后,都要系统地作试卷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载入备课本,研究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在平时具体备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该讲则不讲,力求做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情分析就是要把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作为关注点,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在备学生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的掌握、经验的逐渐丰富、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备学生时,要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只有这样,备课的对象才能面向更多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备学生时,我们一要备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由此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有很多的想法在课堂上虽然学生未表露出来,但教师应该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地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也有很多的想法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提出来,教师就要运筹帷幄,通过正确引导和讨论,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二要备学生难懂的内容;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些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智力水平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可能就把学生难住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三要备学生疑虑的内容。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此时,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虑如果不及时排除,必然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生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四要备学生易错的内容。五要备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在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六要备学生激动的内容。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在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七要备学生易忘的内容。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总之,备课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的导入安排什么复习内容,新授课应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备课时,我们还要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因而,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了解学情,研究学生,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备例题、习题研究,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特别是重点知识重点练,难点知识反复练。其中,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熟练活动的过程,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平时要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显然,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五要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六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

七备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八备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一要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二要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三要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社会调查四要素范文4

[关键词]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社会评估组织;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F2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0-0074-05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一种以实现公共部门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4e)为目标的全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对于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增进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增强公共部门的成本意识,推进公共管理由“治理”向“善治”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展的途径和趋势,以推进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绩效也同时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已经开始尝试政府绩效评价的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公共部门实行绩效管理起步较晚,没有实践经验,尤其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制的实施还处于萌芽期,因此,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1. 中国公共部门对绩效管理的内涵认识不清。理查德・威廉姆斯指出“事实上,绩效管理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观念和系统,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但是绩效管理的本质含义仍然比较模糊。”英国人事管理学会通过对1 000多家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的调查发现,“即使是在那些宣称已经采用绩效管理的组织中,对绩效管理也不存在一致的定义。”①夏夫里兹和卢尔认为,绩效管理是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绩效管理区别于其他纯粹管理之处在于强调系统的整合,它包括全方位控制、监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绩效。从某种意义上说,绩效管理代表着组织全方面的管理工作,因为管理工作的目的便是提高绩效②。美国国家评估中心的绩效衡量小组曾给它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所谓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③。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将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相结合,通过持续改进的绩效考核来保证实现组织绩效,同时也肯定员工的价值。它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绩效讨论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实施绩效激励来保证组织的不断发展,通过绩效改进与培训来帮助员工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政府绩效管理是以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为目标的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绩效管理是由许多环节和步骤所组成的行为系统。绩效评估或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只有和绩效管理的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考核作用,因而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我们不能只强调某个侧面而忽略了整体。但在实际运行中,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混为一谈,有的地方仅将绩效管理当作控制员工的工具,有的地方仅将绩效管理视作员工职称晋升评定的工具等等,这些都严重背离了绩效管理的4e目标,不利于绩效管理的发展和组织整体绩效的提高。

2. 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足。一方面,其没有真正根据政府绩效管理的内涵和国际惯例建立起包括评估原则、指标设计、评估模型、评估技术和方法,即便是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原则、指标、模型、技术和方法,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往往在评价中强调经济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过于狭窄,偏重经济指标。另一方面,由于公共部门具有管理目标复杂、产品形态特殊、产品标准多维、价格机制缺乏和生产要素独特等特点,所以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难度,它往往要求研究者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同时,政府绩效管理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错综复杂,研究难、见效慢,各地实施的政府绩效管理基本上都是盲目跟风,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严重偏离政府绩效管理的本源和宗旨。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对该领域从基本概念、作用程序、实施原则、实际操作过程以及综合使用等都没形成共识,甚至与公务员考绩混为一谈。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成熟的实践经验的指导,致使中国学术界和相关机构对于政府绩效管理的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于较浅层次,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不成熟状态。

3.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考核评估设计的内容和体系不够科学,评估指标难以量化。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制度和机制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它的核心是政府绩效考核和评估。政府绩效考核和评估,就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有力工具和手段。但是政府绩效考核和评估这一领域又是政府绩效管理的世界性难题,对于绩效管理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就更是如此。首先是政府的产出难以量化,给绩效评估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难衡量性,其次是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有时也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比如地方政府若在教育投入多,那么社保、医疗就要投入少),再就是政府因素的多元性,有施政者和被施政者、有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不同的利益集团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等等,以上因素都加大了建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难度,使评估指标难以量化,导致实际操作中一些公共组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过于繁琐、不科学、不合理、不严谨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影响了实际考核效果,加大了考核成本,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压力,人为地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4. 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够,缺少战略规划和管理。中国的政府绩效管理多处于自发和半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评估的内容设计和评估构建等几乎都是基于政府本身需要而定,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也没有形成制度化,更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有的地方实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成绩甚至都是事先定好,然后布置下去,这既反映不了政府本身的问题,更谈不上以社会和公众意愿作为客观衡量标准;再者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往往都是短期行为,即使针对一项行为考评也往往是“运动式”的,组织者难以从绩效管理的宗旨角度得到全面的反馈。这不仅给下级单位造成负担,有些考评更为一些人收受礼品、甚至收受贿赂提供了机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这些现象都亟待改变,当前主要工作是制定相关制度和法律,努力实现绩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5. 缺乏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绩的机制,绩效评估体系维度不健全。绩效管理本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大都采用360°考核法④,注重顾客或服务对象的考核反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也应该吸纳借鉴此种考核方法,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当前应该贯彻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引入和完善公众或服务对象对公共部门的考核,加大公众或服务对象考核的比重。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完整机制,缺少一个把政府绩效考核作为专职工作的机构或者委员会。现在涉及政府绩效的部门有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监察部门等等。但是,一方面,各个部门所涉及的考核权力很分散;另一方面,各个部门之间又不能组成一个有机的考核体系。同时,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单一,多数是政府内部评估,而且大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部门的自我评估较少,更缺少群众参与的评估。有些地方即便是采用了群众参与评估,即所谓的“公民评议政府”也很不完善,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仅无法进行评价,而且各个部门由于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材料的收集还是处理分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暗箱操作”现象,从而影响整个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特别是缺乏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由于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掌握专业知识,信息面较广,又与被评价者没有利益冲突,更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第三方评估虽然在部分省市已有了雏形,但相对于成熟、发达的政府绩效管理国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6. 实际应用方面有误区,绩效评估考核的功利色彩太浓,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的程序,对政府的实绩和结果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政府的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绩效评价作为目标管理重要内容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员工和基层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估,寻找组织战略管理的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实施步骤,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大战略失误。但目前中国绩效考核的功利色彩太浓,如将业绩评价考核与评定职称、加薪晋级等个人利益挂钩等。由于业绩评估指标量化程度较低,又事关员工的切身利益,所以无论是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都感到为难,要么在人情因素作用下,导致“皆大欢喜”的结果;要么强制规定优良等级比例,这样做往往容易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绩效评估考核本应致力于为每一位员工追求公平合理的发展提供空间,如果其结果不是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而是挫伤了积极性,甚至引起人际纠纷,那么绩效管理就与其初衷相违,反而成了“鸡肋”了。

7. 绩效评估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绩效评估的结果会显示员工绩效的优劣,其着眼点则在于发现制约其能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这部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为了实现或强调员工之间或者这部分员工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差距。因此,绩效评价考核是促进员工发展的管理手段,需要强调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充分沟通。沟通体现了对不同权力主体、不同利益群体的尊重,是在组织氛围中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表现。但当前各类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一般遵循组织结构内的权力路线,基本属于一种体现行政权力的组织行为,普通员工绩效评估接受上一级领导的指导与监督,但组织领导的绩效评估一般不受员工的监督,在这种评估活动中,组织沟通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由于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高层管理者一般难以收集到基层员工对组织战略管理方面的宝贵建议,同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沟通,绩效管理往往还会带来不良后果。

8. 绩效评估主体方面存在问题。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主体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参与主体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绩效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及评估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四个方面。现代绩效管理要求对员工的绩效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绩效评估应该实行所谓360°评估,这要求评估主体应该不仅包括被评估者的上级,更应该包括被评估者自身、平级员工、下属、服务对象(顾客导向)和公众等,但是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目前只注重上级的评估,对其他主体的评估重视不够,服务对象和公众评估尤其缺乏,更不用说评估主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了。绩效评估要达到公正公平的要求,必须要求绩效评估主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主体总是缺乏独立性,评估者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在评估过程中,长官意志严重,评估主体往往要看上级眼色行事,难以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而且由于中国公共部门工作的透明度不够,工作分工和责任不够明确,新闻媒体等大众传媒的监督渠道不畅,同时也由于上级评估主体存在、走过场,各参与主体独立性不足造成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等原因,评估主体和被评估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也难以保证评估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三、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就本质而言,政府绩效管理是一种工具,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怎样用好这个工具。中国政府绩效管理虽然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但发展较快,政府绩效管理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 主体多元化,实现顾客导向,实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文化再造。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中国政府绩效考核主体主要是政府内部主体,缺少多方位立体考核,尤其是政府服务对象的考核,这往往降低了绩效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要完善政府内部评价机制,建立多重绩效评估机制,并吸引有关部门(如党委组织部、财政局、智囊机构等)参与评估。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专门的社会评估组织,鼓励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团体对各级政府绩效进行科学的诊断和评估,将政府自我评估、上级评估与专家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相结合,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政府绩效评估要贯彻顾客导向的原则,要再造政府内部文化,实现政府文化由“统治型”观念向“服务型”观念的转变,深入开展公民评议活动,将管理和服务对象纳入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增加公民对政府绩效考核的比重和范围,评估的内容、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为公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促进民主政府、服务政府的形成;要通过社会调查、民意调查等方法,定期调查公众对政府施政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评估要公开透明,要做到内容标准公开、过程公开、评估结果公开;同时要科学地使用评估结果,将政府绩效评估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准的奖惩制度。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理论和实践技术不断成熟。注重实践导向,以学科研究的发展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以建立符合各级政府实际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又一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会必将更趋完善,更符合各级政府实际,也更易于操作。中国各级政府的绩效管理正在不断完善,学科研究方兴未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也不断进步,今后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一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有经济指标,也要有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指标;既要考核已经表现出来的显绩,也要考核潜在绩效;既要考虑当前,也要考虑未来。二要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绩效评估主要评政府该做的事,评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的程度,政府越位、错位的工作不能纳入绩效范畴。三要体现当代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四要体现中国的国情。中国地区差别很大,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政府绩效指标的设计也要体现其特点。同时,建立电子政府以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等也必将有助于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完善。

3. 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政府行为有效性的持续提高,还有待于从体制上着手,健全政府体制。换言之,在从技术层面入手的同时,政府还必须从体制方面的改革入手,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低效问题。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制度化,从制度层面来建构多元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相关立法等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实际需要。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总结各地近年来开展的“目标管理”、“效能建设”、“行风评议”、“万人评议政府”等实践经验,加强政策研究和宏观指导,及时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指导各地更好地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鼓励地方政府大胆探索政府绩效管理和考评的新模式,新方法,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学习。同时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对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和考核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用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发展。

4. 公共部门流程再造。公共部门流程再造(BPR)是今后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流程再造是改善政府管理的两个有效工具。所不同的是,绩效评估侧重于结果评价,而流程再造则侧重于过程控制,但两者可以实现有机的结合,共同提升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再造者都发现,使用绩效管理可以使政府的生产率获得显著、持续的增长”⑤。同时,他们在政府管理实践中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涉及到如何引导政府权力重新组合的问题,其应用势必会涉及更大范围内的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无论是绩效评估,还是流程再造,不仅要有制约,也要有适当激励,“要使用绩效管理,就必须设计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制度设计不仅要着眼于控制和约束低绩效或无效的行为,也要从积极角度激发公务员主动实现高绩效的行为。因此,绩效管理必须与公共部门的主体目标相结合,从公务员的职务、物质(工资)、组织氛围(例如营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等方面建立绩效激励措施。

5.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科学的绩效管理创造环境和条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作为一种从技术层面改善公共行政、推动政府绩效的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引入和借鉴这种先进管理理念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体制障碍。要借鉴国际行政管理的有益经验,改变目前对政府绩效考评职能不到位,权力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状况,研究建立直属于政府的专门的绩效考评机构,统一集中行使对政府各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工作绩效的督促检查和总结评价职责。有关部门应将政绩考核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要将考评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奖罚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绩评估的宣传和引导,建立科学考评政府绩效的氛围和环境,为社会各界评估政绩创造条件。

注释:

①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②付亚,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③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