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1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书本纸质阅读逐渐转变为网络阅读、数字阅读。所以,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势必带来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在丰富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延伸了教育图书出版的空间,拓展了图书出版的形式,满足了消费者对现代化图书的需求。因此,实现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数字出版内涵的分析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所谓的数字出版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和显示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融合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内容,并在传统教育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改进,是一种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化在出版的过程中,将所有的图书信息都以二进制码的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通过光盘和磁盘等介质,把信息存储起来,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图书信息的处理和接收。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其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也是数字化的,使得人们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也实现了数字化。虽然,数字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图书互联网络和图书期刊等新型阅读模式的潮流。
二、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根据《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中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基地的纷纷设立和行业协会联盟的成立加强了社会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了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出版业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出版本身所具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国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此外,读者阅读环境、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的改变都在不断增加着数字出版的市场容量。同时,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特质,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想实现教育图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图书向数字化的发展。
三、如何由传统教育图书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一)做好教育图书数字出版的基本准备
教育出版社要想实现图书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变,首先就要做好图书数字化的基本准备,对现有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做好各类传统教育图书的数字处理,对出版社现有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积累各类数字出版的资源,建立起专门的数字资源书库。通过这些数字化的处理,既可以实现出版社内部的资源共享,也可以为以后的查询创造条件,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便利。教育图书在向数字化图书的转变过程中,在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上都面临着困难,因此,教育出版社要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困难的工作中来,为早日实现图书数字化出版争取时机。
(二)教育图书的数字化转型要找准重点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范围非常的广泛,如果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想要实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图书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中,教育出版社还要注重数字化的形态选择。数字化出版有点对点服务的优点,可以实现读者和出版社零距离的沟通,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出版社要根据传统教育图书出版中存在的缺陷,选择合适的出版形态,从而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图书数字化的转型奠定基础。这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已经出版的中小学生教材教辅入手。按照教育出版社自主研发的知识资源库平台,将中小学的各科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转变,分别建立起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库。这样的数字化转变,既有利于实现数据的规范积累,也有利于图书的修订。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快速地发展各类同类产品,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二是从建立中小学网络教育平台入手,对纸质的图书进行广泛的宣传,另外读者可以对图书进行评价,使得出版社能够了解读者的需求,对图书做出实时的修订,使图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在系统构建上,平台可以设置图书讨论区、同步课堂、名师指导、答疑中心、试题库、课外天地以及为家长开设的家长园地等栏目。三是遵循需求导向、应用为主原则,积极建设教育服务平台,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基于Intel CMPC及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开展应用研究,注重知识点体系构建,提供电子教材、导学本等多种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和实践能力。
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2
关键词:构建;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对策;探讨
所谓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就是指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网络化发展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实际需要,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而进行的校园环境建设。当前,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措施与办法等,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深思的重要问题。
1 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的现状
1.1观念转变不够
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的建设,从物质层面来上看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从实际上来看,这应该是教育事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教育观念转变不够的问题,人们往往只重视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技术应用的不良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人们更多的是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而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来转变教育观念,往往造成了建设的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不能完全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1.2软件应用不够
当前,在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中,还存在着软件设施建设以及技术应用不够的问题,人们往往只注重软件的建设。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的软件建设投入大,效果不明显。一些单位部门配备的计算机等软件设施档次高、质量高、技术先进,但是,其使用效率不高,功能发挥不够。在很多学校,一些软件教学老师因受到自身能力素质的影响,作用发挥依然不够,教学质量与水平一般不是比较理想。此外,虽然各种硬件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但是与之相配套的软件建设则没有跟上,二者之间出现了极为不和谐的发展态势。
1.3资源利用不够
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是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的最大特征。特别是各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供共享与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层出不穷。如何共享和利用好这些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中必须关注的关键所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虽然都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依然缺乏对有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共享与利用。
1.4环境不够优化
环境不够优化,是当前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面临的又一突出困难和问题。进行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教学环境,不断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从全面优化校园环境入手,着力为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夯实基础。
2 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的对策探讨
2.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对于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构建数字化校园以及学习环境建设,都是一项牵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过去传统落后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的客观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与标准,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2统筹推进数字体系建设
统筹推进数字体系建设,是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的关键所在。在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而且要努力做到全面规划、分布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善于从全局的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尽可能地选择运用具有灵活、适用、兼容以及扩充等的对策措施,积极稳步有序地推进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生源输送、学校教育、毕业生接纳、上级有关部门管理等之间的相互衔接问题,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以及人才市场对知识人才的巨大需求。
2.3着力配齐配强人才队伍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在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配齐配强人才队伍,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深造、继续教育、外出考察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积极努力地为全面推进和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证。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有效措施,也可以聘请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加盟,甚至还可以把一部分人员送出去继续学习深造与培养,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数字化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为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充分借鉴先进成功经验
学习借鉴先进成功的经验,对于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极为重要。在我国,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学校来说,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既是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不仅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照抄照搬,而且不同学校或不同阶段的重点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学习和借鉴那些先进成功的经验,并努力做到转化为自己所用,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保持持续发展的优势,积极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3 结束语
校数字化园与学习环境建设作为一项纷繁复杂而极为艰巨的长期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范围极为广泛,而且在技术、观念、应用等方面都有着比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在构建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有清醒的思想意识,善于和敢于用发展的眼光,以现代教育理念引导数字化校园与学习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努力营造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化、高效化的环境氛围,进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3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
从2006年开始,江苏扬州市政府对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作出整体规划。针对过去各校使用不同的软件平台造成沟通障碍的问题,市教育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了“维斯特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以此构建统一的市、县、校三级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交互平台。
扬州市教育局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并要求各校按评估标准制定详细的落实步骤;学校再将任务分解到各教研组,直至每位教师。市教育局负责按评估标准给校长、教师提供培训,并组织专家进行考核。经过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已有8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数字化校园标准,教育均衡化实现质的提高。目前,可供校园内部、校际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均初具规模。
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扬州市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随着数字化校园区域推进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图1)。
图1 区域推进模式阶段示意图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蠡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蠡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图2)。
图2 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流程图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巨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图3 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结构图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
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图4 不同层面决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影响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到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支出费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
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要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的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常见的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图5 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理想模型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只有在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字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
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
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信息化精英,使其真正成为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内在推动力量。(2)区域化推进,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外在动力。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数字化校园规范化、自主化发展。与此同时,鞭策学校的当事人努力推进创新。(3)创新实力的开拓,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两点内容:一是资金。主管机构和学校定期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这理应成为一种常态。另外,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获取回报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二是人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学校除了利用本身的人才储备外,还可以与教科研单位联手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4
[关键词]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20-01
一、构建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的意义
1.构建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是指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终身教育资源的综合,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方便,使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单独学习,而是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的协作学习的一种资源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基本要形成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必将是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实行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人们终身学习。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由于其处理技术的数字化,处理方式的多媒体化,在学习上具有多媒化、即时化、协作化、研究化等优势,便于传送和共享,相对于纸质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构建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是促进市民更好地投身终身学习的需要。地市一级可以连接基层的市民和农民,建设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和普及终身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是为广大市民和农村突破固有的教育环境、时空限制,提供“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学习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市民素质的重要平台。
3.构建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是服务湘潭“两型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湘潭市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湘潭依托湘潭电大建立健全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不仅关系到慕名来电大学习的学子,关乎他们的成长,更会直接决定着成年学子对电大的认同度和对自己来电大读书的满意度,建设得好,可以推动湘潭教育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建设,可以助推湘潭教育强市战略,更好的为湘潭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的特征
1.数字化。“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与传播,基于信息化环境传递的终身教育资源。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依托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功能特性,能满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爱好和时间,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学习方式的需要。一旦建成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每个学习者就可凭“学习卡”上网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名师授课,获得课程辅导老师的指点、解惑,使终身学习更便捷;以“终身教育网”为平台可实现对每位学习者终身学习活动情况的网上管理,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加强联系沟通。
2.协作化。电大学生是社会中人,能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提高学习效率,协作学习非常重要。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是地方电大学子协作学习的基础,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中包含有大量的文、图、声、像等学习资源,学生和渴望学习的人士可围绕学习主题,搜集、整理、应用这些资源进行协作学习。建立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更是进行学员之间协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建设并完善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有助于学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的协作化特征,将促进学习者之间在没有学校环境的支持下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使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在其他学习者的帮助下得到及时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使终身学习成为有高效率的学习。
3.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终身学习更是持续的、经久的过程,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而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作支持和保障。终身学习者所需要的资源往往具有量大、层次多、深入性的特征,传统的学习资源模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而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可以储存大量的终身教育资源,以多元化、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多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除了有文字和图片的内容呈现形式之外,还有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呈现形式,能从视、听等多方面调动人们的感官接受信息,能充分、准确、有效地呈现信息,具有丰富性的特点,人们利用它学习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且方便检索,易于获取,能很好地适应终身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需求。
4.时效性。传统教育资源更新速度慢,更新周期长,如一本教科书从构思、撰写、修改定稿到出版再到发行,通常所需要时间要以年计,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经过如此长的周期奉献给学习者和读者的信息,有相当部分已不是什么新的信息了,甚至于部分信息已经过时。而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可以为终身学习者及时提供最新的、权威的学习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实时性传输,可即时地将新的内容上传至网络,只要需要,可每时每刻地更新数字信息资源库,确保展现给人们的学习资源信息不是过时的。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的时效性,将助推终身学习,为终身学习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学习内容。市州可以利用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5.实用性。终身教育是居民出于兴趣和需要自愿参加的非正规学习活动。因此,市州要在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上坚持多样化原则,采用“需求导向型”的模式,即以学习者个体、市州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州在资源模式建设方面,要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需求实际,为此,我们应主动加强需求研究,准确把握需求导向,以有助于合理配置终身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适合市州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同时各市州开展终身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各市州要面向居民提供文化修养、道德法制、职业技能、生活休闲等各类数字教学资源。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必须突出实用性,实现资源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力戒形式主义的表面应付,要真正使居民愿学爱学,学有所用。
6.艺术性。终身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国家作出的战略决策。适合于终身学习的市州网络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建设要以愉悦学习作为追求,建立艺术性网络教育资源,尽可能建设能让学习者沉浸于其中的资源,使学习者能深深陶醉于学习中,从容逡巡于字里行间,不时迸发新的想法。市州在建立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模式时要追求学习资源的艺术化表现,力求使资源赏心悦目,做到言简意明、重点突出、科学准确、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引发思考,可追求故事般的情节、说书人的语言、散文般的优雅、游戏般的趣味,使所建设的资源是较长时间学习也不容易疲惫的绿色资源,最终在市州建设一种能让学习者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的学习资源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凡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
[2] 陈琳.有效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研究[J].情报杂志,2011,(1).
[3] 陈琳,王矗等.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1,(12).
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5
我有五点感受:
一是协同创新。我向来赞成这样的观点:学习型社会是个新的社会发展理念、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学习型社会建设不只是教育改革课题,更不只是技术应用课题,可能首先是个社会发展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学习,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探索和创新空间。而要想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数字化学习的作用,如果不能建立时下正在大力倡导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不可能的。若再进一步说到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恐怕更是如此。对于协同创新,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似乎有些不同理解和阐释,实践中有时也很难避免成为“口号”或者“标签”。有论者指出,“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可以说,广州市在推进学习型社会中对数字化学习的创新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协同创新”的鲜活案例。所谓“广州模式”,首先值得注意的可能就是对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尽管其经验和成果还只能说是阶段性和形成性的,但却为今后的持续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探索,“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发力,以及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等方面的尝试,现在应该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我还特别注意到普通高校的参与――虽然目前还是相当有限的参与。如果说普通高校对于所在地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应承担一份责任,数字化学习港有没有可能成为普通高校服务于所在地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广州市的创新探索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当然也会涉及一些很有意思的课题。
二是深度融合。开辟数字化学习新疆域,重点是在实践中探索数字化技术为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以及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还有逐步实现这些新的可能性的现实载体和推进路径。套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也就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深度融合进行创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提法,可能是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移植过来的。遗憾的是,虽然都在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但什么是深度融合,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当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什么,怎么才算是实现了深度融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不能说已经受到了足够的关注。我曾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将直接决定未来远程教育包括开放大学“价值链”和“生态圈”的形成。但我个人其实并不很赞成深度融合的说法,总觉得还是说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似乎更加平实和靠谱一些。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建设学习型社会,数字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首选,学习形式的信息化成为必然,包括学习系统、学习资源、资源交流等方面的高效整合。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在这些方面基于应用所作的努力,包括对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尤其是区域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探索,以及这些创新探索所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可能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所谓深度融合的理解。党的十政治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报告中有19处提到信息、信息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在终身学习领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恐怕还有必要从这个层面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就是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要特别强调社会成员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数字化学习肯定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是突破瓶颈。在探索数字化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协同创新也罢,深度融合也罢,显然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梳理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对于数字化学习的探索,可以清晰地看出是个通过实施相关项目,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过程。这些具体项目所能实现和取得的自然只是有限目标和阶段成果,非常重要的是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且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进而付诸解决问题的实际努力。几年前,我曾主持实施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验收时我提出有4个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面向终身学习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面临困难;政府投入和引入市场机制缺乏明晰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制度保障;对“数字化学习港”多元化发展趋势还缺乏指导与协调;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目标缺乏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支持。广州市的创新探索在这几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如果我们承认远程教育领域似乎越来越显得浮躁和充满喧嚣,那不能不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创新探索实在难能可贵,在急功近利的现实环境中很有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亲历者清楚。在我看来,他们的创新探索可能有这样三个特点:不做表面文章;不是短期行为;总是“带着镣铐跳舞”。
几年前,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张尧学院士在谈到中国远程教育和国外的差距时说,首先是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家几乎没有。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教育家呢?这里我想引述陶行知1919年的一段论述:“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在陶行知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哪两种要素呢?陶行知说,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这次学术圆桌的主题“开辟数字化学习新疆域”,就是从陶行知这番话生发而来的。推进数字化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呼唤“创造的教育家”和“开辟的教育家”批量涌现。至少,需要更多的人像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那样,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去“创造”和“开辟”。我们讨论“广州模式”,恐怕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创造”和“开辟”,以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对于“创造”和“开辟”的坚持。
四是重视研究。这也是广州市创新探索的一个特色。广州市教育局围绕所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倚托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等八个攻关项目以及一批子项目,均着眼于研究解决数字化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前些时,我曾谈到《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所揭示的趋势,“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已取代“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教育研究不再着重于得出结论(理论、一般概念等),而是注重面临的问题和决策者、教育者的需要,“对教育研究的需求程度能如实反映出决策者对变革的一般态度”。这次学术圆桌呈现的攻关项目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体现出的正是“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的特点,有理由予以更多的期待。
五是战略转型。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中心任务,简言之就是“办好开放大学”――推进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实现将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战略转型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基于开放大学的宗旨、定位、功能及其对于质量和特色的追求,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功能作用,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开放大学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和公共教育资源,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应该而且能够提供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开放大学的发展也将越来越依托社会化服务。对于这个课题的探索,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是先行者、引领者和示范者。广州市注重发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辟数字化学习的新疆域。“广州模式”所呈现的主要是广播电视大学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探索,显示了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可能发挥的独特功能作用。用个未必贴切的比喻,如果说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探索总体上说还是1.0版,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探索或许可以说是2.0版,而且有些方面的探索现在看恐怕还是“超前”的,比如从其体现的理念及架构设计看,甚至可以说体现出了3.0版的特点。多少有点遗憾的是,今天的研讨没有涉及社会化服务的创新探索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的基本建设,包括对于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有可能起到什么作用。似有必要把推进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创新探索,置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来进一步探讨其现实价值和样本意义。说到底,对于数字化学习和社会化服务的创新探索,应该能够提高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综合办学能力。事实上,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对于数字化学习的创新探索,对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有些方面的作用包括其持续和潜在的影响,我们囿于现在的认识水准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中心城市因其对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较大地域范围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职能及枢纽作用,在整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有研究成果指出,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与形成,可以有效地发挥其引领性、辐射性、服务性、基础性等功能,从而有效地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当然,城市的地位和功能等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正在出现许多深刻变化。比如党的十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信我国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将成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的角色。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进程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可能涉及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具体到某个城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包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创新探索,恐怕还要关注不同城市的不同特征。比如,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以至气质等等,肯定会在其学习型城市建设中顽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有专家提及的所谓学习文化的形成。而独具特色的新的学习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标志。“广州模式”最重要的内涵,很可能就是所谓“学习文化”。
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6
学习型城市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的使命相辅相成。广州电大在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以价值理念为引导,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对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体系、模式、特色品牌、长效机制、服务标准的构建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关键词】 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17―05
建设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重要决策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电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2002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以来,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陆续启动的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广州电大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正在引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及开放大学的使命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7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旨在创建“教育型城市(Educating Cities)”的行动计划。当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英国、奥地利、日本在内的7个国家的城市参与其中。[1]1990年,在巴塞罗那市议会举办的第一届学习型城市国际会议深化并发展了学习型城市的内涵。1993年经合组织“面向终身学习的城市战略”报告,将“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ies)”定义为,其社会成员视学习为改变自身未来的途径并尝试学习的城市。[2]此后,学习型城市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进下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我国,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起,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渐开展起来,上海、大连、北京等60多个城市在2003年12月召开的“中国学习论坛首届年会”上联合发表了《学习型城市发展宣言》,倡导以人为本、全民学习、教育终身化等九大理念。[3]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京沪等城市掀起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新。
同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一样,广州较早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4]并以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为主题,积极开展了各种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港”,[5]为市民终身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终身学习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11年,广州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如何抓住智慧城市的发展契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慧应用服务的机遇,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做优、特色做特,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拓展服务领域空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中的使命
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广泛认同,才能持续发展。[6]政策支持、资源动员、各类组织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教育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州电大认识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责无旁贷,确立了充分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主动服务与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即:广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广州学习型城市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
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7]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8]及工作任务分工表,广州电大提出了服务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组合要素、建立体系阶段(2010年-201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初步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整合资源、优化体系阶段(2013年-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运行“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集成创新、全面建设阶段(2017年-202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效运转,全面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
(一)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通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12月,广州电大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分中心,是国内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分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汇聚各方力量,吸收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综合性教育资源体系,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权威实用平台,成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二)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
以2002年“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为基础,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广州电大同步启动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由政府支持,以广州电大为主体,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构建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和公共服务。并于2011年12月成为教育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三、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创新成果
(一)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其核心是全体市民的学习。[9]基于此,广州电大以主动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以增进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锻炼学习者的意志和品质、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追求“教育为本、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服务是本质所在,先进技术融入其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应用技术而不唯技术,始终坚持教育为本、学习者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全力帮助学习者实现价值和创造新价值。
学习型城市也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广州电大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数字化学习氛围,实现教育零距离。广泛深入学校、社区、行业、企业、机关、军营和家庭,在距离学习者最近的家门口建立星罗棋布的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促进数字化学习在广州城乡落地开花。目前,在校本部建立了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在广州市十区两县级市设立了50多个分校、工作站和学习中心,建成示范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2个,以及覆盖广州城乡的数字化学习网。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复制和推广数字化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模式和示范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为基地,以社区为基础,以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的“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普适性的数字化教育及公共服务,让终身学习逐渐融入城市每一个市民和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市民身边的大学,惠及市民,走近百姓。
(二)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广州电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环境,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一流硬件设施、超大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多样化教育项目、大规模可靠数据管理、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高品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育服务支撑能力SSRCS,二是合作支撑环境T+P。前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根基,主要包括系统网络服务(System)、软件服务(Software)、资源服务(Resource)、渠道服务(Channel)、客户服务(Service)五大要素,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实现对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可为教育主导部门或教育需求机构开展规模化教育培训项目,提供从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从软硬件支撑到教学组织量身定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项目顺利运转后,将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交给对方,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后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土壤,T、P分别代表教学服务(Teaching)、合作伙伴(Partner),整合利用包括2,800多人的社会优秀师资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联合50多个教育主导部门、培训机构和运营单位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体现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的专家名师,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施展教学技能,体现专业价值。所有教育主导部门或行业机构、教育服务提供商、软硬件运营支撑服务商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合作发展成效最大化。
(三)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
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不断拓展教育服务的重要纽带。作为广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广州电大以此为契机,以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大规模培训项目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业务定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以“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项目开发与拓展模式,在远程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教育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自2003年以来,相继开发了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等7大门类200多个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项目、7,200多项超过3万学时达10TB的各类原创网络课程资源(课程超市),面向广州市各类社会成员和特定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开放教育、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职工教育、职业资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均已形成品牌,正在产生品牌效应,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员所关注,被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所赞誉。
还对各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在开放教育(远程高等学历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职业拓展”培养模式;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历教育要求,主要采取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公务员等政府行业培训中,主要围绕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者认识水平、业务知识和能力为重点,按照每年72学时的培训要求,采用完全的网络教学模式,集“讲学练”于一体,引领学员方便、快乐地学习,实现“大规模培训、大幅度提高素质”的培训目标。在职业教育中,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实施“职业导向式网络理论学习+学习中心实训/企业自主认证实训”的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随报随考、培训和鉴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力促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互认、互通,以学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认证,即“一次培训拿双证”。在中小学校外教育中,以“综合能力提升和小初知识衔接”为目标,实施“诊―讲―练―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故事化情景教学,让学习无负担。此外,还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和“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服务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是保障。突破“学校教育”的限制,创建了“政府+电大+远教中心+学习中心”的“四位一体”业务管理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正常运行,体现出多方分工协作、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特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导力量,负责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开展宣传并制定相关措施,激发行业人员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数字化教育应用项目的开展。电大办学系统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负责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及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中心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机制,承担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广工作,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中心作为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推广和具体教学组织实施,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根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10]建构了“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的项目组织和运行机制,健全了“财政投入+运营自筹”的“双管齐下”经费保障机制。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构建广州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港、学习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2年市财政投入2,5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环境、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低收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及服务,自筹教育项目运营经费,保障教育项目的正常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了“硬件、软件、资源、运维”的“四位一体”技术保障机制,保障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运行的高效率。
(五)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
随着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建设的深入,新考验、新问题、新难题层出不穷。结合《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开展,广州电大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梳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立了包括“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广州学习型社会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学分银行的项目应用及规划实施”、“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及其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资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开放学习机制研究”、“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广州学习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推广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在内的八个攻关项目及一批子项目。以解决终身学习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为终身学习咨询决策和推动终身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标准和服务规范为重点,争取出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广州制定并实施数字化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本。
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是广州电大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攻关项目遵照统一的要求,聘请知名专家担任顾问指导,广泛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开放学习机制”项目组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了与开放学习机制构建相关的开放学习机制等概念范畴的界定与理解、开放学习内部机制构建、开放学习外部机制构建三个领域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关于开放学习机制的认识及其构建思路,为广州开放学习机制建设提供了思路借鉴。
四、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证
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统筹组织和调度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议继续强化政府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责任主体和核心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电大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主多元”型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和制度创新,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深应用”。
(二)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是前提
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其中涉及各种利益组织和群体,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力量、智慧和能力,以平等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等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或多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发挥各自品牌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服务范围,为谋求共同的利益,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是核心
当前数字化教育出现了学习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云平台海量资源有效存储利用等新趋势,学习者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迫切要求电大根据新需求,适应新趋势,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广州电大将以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网络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教育项目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为“四抓”,凝聚力量,全面提升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支持服务、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支撑能力,高品质、高效率地服务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数字化学习品牌形象建设和宣传推广模式,推广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大规模应用,并将数字化教育项目与移动终端和电信产品融合,创新供给和服务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成员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