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贸服务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商贸服务业

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1

一、全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特别是区级班子换届后,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制订了“提升竞争力、涵养软实力、增强凝聚力,为建设生态宜居城、新兴电子城、现代商贸城,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的发展战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商务局的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区里确定的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不动摇,紧抓项目不放松,全力推进“三城共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全区现代商贸得到新提升。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全市排名第一。全区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小商品市场、城北汽车市场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一期12条道路全部动工,5条道路建成通车,工程机械配件城一期、工程机械市场即将封顶,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第一期已开工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8栋建筑基本完工;城北汽车市场名车汇主体工程已完工,汽车主题文化广场完成规划设计。强化楼宇招商,引进了国内200强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电器以及珠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了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区商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区建立市场运行监测网络运行正常,坚持日常监测和节假日市场的运行监测,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达到省、市考核标准要求。积极组团参加市春节商品交易会和商务部、省商务厅组织大型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推动企业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区内企业知名度,提升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商贸公平交易环境逐步规范建立和完善。规范和完善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管理,拉动城乡消费。家电下乡销售3559万元,发放补贴金额418万元;家电以旧换新消售62449件,完成销售额2亿元,发放补贴金额1783万元。采取政府搭台、商家唱戏、媒体助推、全民参与、引导促销、诚信经营、扩大消费的形式,组织了家电以旧换新大促销活动,家电下乡金秋惠农便民活动,万村千乡农家店金秋联销活动和国光金秋购物节等,营造中心城区搞活商贸流通,诚信经营,拉动消费的繁荣景象。

二、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发展重点

按照“现代商贸城”发展定位,突出我区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主要集聚区主导地位,不断优化商贸服务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商贸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业态,促进商贸业态的商端化、专业化和新兴化,全面提升我区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功能强大、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赣中现代商贸服务业核心区。

1、打造中心城区商贸聚集区。

一是打造商贸中心区。以人民广场、文山步行街、鼎泰商业街、阳明东路为依托,努力打造高档次、新业态汇集的现代商业商务核心区。加快人民广场周边天虹商城、新世界广场、华润商城等高端商城和商贸综合体建设,建设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高端商业区;在文山步行街和鼎泰步行街、阳明东路等重点地段培育发展精品购物、特色专卖、休闲娱乐、时尚消费等商业特色街区;利用上述区域现有的商务平台和楼宇资源,大力加强楼宇招商,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建设以商务办公为主的现代商务核心区。

二是打造商贸副中心。建成一南一北两大商贸副中心。积极策应市委、市政府实施城南大开发战略,积极配合建设城南新区慢行系统;大力推进城北片区建设,在片区内配建城市商贸综合体、多功能娱乐场所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强化服务业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名商名店、大型超市、星级宾馆,建成现代时尚的商贸特色街区。

三是打造专业特色街。加大专业特色街区培育建设力度,提高市场的集聚发展能力。引导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同类业态企业入驻,在城区内建设多条业态集聚有基础、集中业态有特色、业态产品有需求的专业特色街:鹭洲路通信及现代办公用品特色街;中、下永叔路电动摩托车特色街;中山路机电和五金器材特色街;上人民路创意设计特色街;仁山坪花鸟、艺术品特色街;上后街美食特色街;仓口庐陵特色街。

2、推进专业市场建设

立足我区产业资源、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推进以市城南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的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城南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建设,用3至5年时间建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品牌专业市场,成为带动我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冷链物流建设,打造赣中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快市(吉福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努力形成集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小商品集散地;加快城北汽车综合市场建设,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会展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汽车城;加快市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建成全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大已建成专业市场的培育力度,不断优化市场布局和功能互补,引进有规模、实力、有先进经营经验的全国知名经销商投资经营专业市场,以专业特色、规模效应和现代化服务集聚客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专业市场打造成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构建城乡一体商贸市场体系

合理配置中小型商贸设施,引导和鼓励在社区和有条件的城郊居民区发展中小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便利店、小型超市等商业网点,提升改造乡镇农贸市场,努力培育农村流通合作服务组织和流通网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形成覆盖城乡的商贸服务市场体系。

4、推进商贸业态创新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示范,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新型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商贸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行效率。支持国光、甘雨亭公司等区域内优势商贸流通企业品牌输出和扩张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网上商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

1、精心制订规划和实施意见。一是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商业局会同区发改委等部门完成了“市区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二是区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完成《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上报工作,区委、区政府已批准实施。

2、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负责现代服务业发展日常工作。对服务业重点产业,建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

3、强化考核督查。制定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考核办法,加强对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重点产业牵头部门的绩效考核。对考核获得先进的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由区委、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强化统计监测。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向统计部门和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区统计局要完善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及时公布服务业数据。同时,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形势分析和监测,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

5、强化责任落实。各重点产业主管部门要落实工作职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快各产业发展,共同促进全区服务业大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全区商贸服务业全面提升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商贸经济总量偏小,中心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设区市所在的中心城区排名较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现代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偏少,新兴业态的引进和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商贸经济运行瓶颈制约加剧、融资难、征地难、用地难的问题凸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四、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商贸服务业首位度的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坚持“三个并举”,即专业市场与特色街区并举、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并举、传统商贸与现代商贸并举,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提升档次,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上提升标准,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提升追求,在破解资金难题上提升水平,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充。一要在专业市场建设上提升档资。重点按照中心城区十大专业市场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小商品市场、城北汽车市场等市场建设。生产资料市场今年要开工建设40万平米,其中钢材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今年6月底基本建军、成开业,工程机械配件城年底完工,建材市场今年建成20万平米并于10月份开业,物流市场年内基本建成开业,同时要大力引进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经营经验的主力运营商来投资经营市场,全力打造“陆路港口”;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年底开业运营,二期325亩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尽快启动;小商品市场尽快挂牌,力促一期市场开工动建;城北汽车市场要加快建设中心广场、二手车市场、汽车体验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全面完工,建成集汽车销售、汽配流通、汽车装潢维修为一体的特色商贸城。二要在改造传统服务业上提升标准。大力开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招商,全力引进1-2家名商名店、高端商城、星级宾馆;提升改造阳明商城等现有街区,配套完善鹭洲路、滨江路等专业商业街,加快推进仓口美食城和儒林里庐陵风情街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

(二)推动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知名服务业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2、保障项目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统筹考虑其所需用地指标,满足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地需求。对列入国家和省鼓励类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用地上给予倾斜,特别是对大型专业市场、重大商贸设施、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企业、四星级(含)以上宾馆项目以及列入省调度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在用地上给予优先保证。支持取得工业用地的单位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条件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服务业。

3、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排忧解难。一是安置问题。小商品市场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征收农房的安置,建议政府依托吉福路西延工程项目,纳入其安置范围内统一安置政策,并就近选址进行安置。小商品市场居住在企业自管公房的职工,建议市政府将他们纳入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安置范围进行妥善安置。二是用地指标问题。小商品市场项目一期用地指标已经批复和落实,二期还需要解决用地指标256亩,需请市有关部门协助我区向省里申报争取尽快解决,以利于该项目的建设。

4、破解融资难题。建立服务业项目与商业银行的沟通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发放贷款,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开展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解决中小服务企业融资难题。

5、强化财税扶持。从2012年起,要建立市区两级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薄弱环节、新兴领域、龙头项目和知名品牌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和放大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对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在本区注册纳税的服务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缴纳的建安税,按区级分成部分的50%奖励给投资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开业起五年内,经营过程中缴纳的所得税,按区级分成部分前两年100%、后三年50%奖励给企业,用于培育企业发展。

6、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支持利用企业品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7、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面向全国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引进服务业发展所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引导和联合大中专院校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服务业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实现我区服务业向高技术密度、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方向发展。

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2

一、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1、指导思想:围绕服务一二产业、服务城乡统筹、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加快规模集聚、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在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2、主要目标:从今年起到2010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以上,初步建成与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和谐城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行业齐全、业态先进的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

3、重点任务:加速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提升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二、政策措施

(一)鼓励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大项目

1、鼓励商贸服务业上规模。凡属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商贸服务领域,对年度经营规模(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长10%以上,且综合实力跻身省内同业排名前100名、绍兴市内同业排名前10名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3万元、2万元。

2、引导商贸服务业提升档次。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新建、改建、扩建商贸服务业项目,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出让金)分别在1000—2500万元(含2500万元,以下同)、2501—5000万元、5001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励投资业主20万元、40万元、80万元和100万元。若经营场地采取租赁形式,建成并开业的面积分别在3000—5000平方米、5001—10000平方米、10001—20000平方米和20000平方米以上的,分别按8万元、15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奖励。

3、鼓励市内外企业来*落户、经营。为优化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对新建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予以优先落实;对符合规划并对*经济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大型物流和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对建城区内属“退二进三”性质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并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给予企业在用地价格上优惠,充分调动企业“退二进三”的积极性。

4、每年确定一批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营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商住楼投资),对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且原有企业规模排名全市服务业企业前20位的,以上年实缴税费为基数,增加10%的超额部分,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小,由市政府确定给企业适当奖励。对新办服务业企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必须上交上级的以外,一律免除,期限三年。

5、鼓励服务业企业落户城北新区。为鼓励服务业企业入驻新城区,对从2009年1月1日起,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落户在城北新区的服务业企业,在原投入奖励政策基础上再加奖30%。

6、对新设立的商贸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3年内:商贸零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3亿元、0.8亿元、1亿元,住宿餐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1亿元、0.2亿元、0.3亿元,并上缴各类地方税费达到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对企业经营者按年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10万元。

7、商品批发企业年销售额(指主营业务收入,下同)在1亿元(含)以上,商品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0.8亿元(含)以上,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在0.5亿元以上,住宿、餐饮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在0.2亿元(含)以上,当年实际缴纳地方税费环比增幅在15%以上的,每家奖励8万元。

8、投入2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采用“一场一策”或“一企一策”。

(二)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1、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投资新建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网络、商贸企业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其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按5%的标准予以奖励。

2、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以产业基础为依托的区域物流节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由其总部统一纳税;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享受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现代物流企业用地,在城市物流规划用地上给予相应安排,按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占地较大的,且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的,按实际投资额的5%标准给予奖励,其投入的设备比照工业企业享受技改贴息。

3、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凡符合全市商贸发展规划要求建设的专业特色街(专业特色街标准另行制订),按照乡镇(街道)实际投入额给予3-5%的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4、支持发展连锁商业。凡在本市由总部统一配送结算的连锁(直营)企业新开设连锁(直营)店,实际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一次性奖励业主2万元;实际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奖励业主1万元;新建符合商贸流通规划的配送中心,实际投资额在1000—1500(含)万元的按3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1500万元以上按5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以上投资总额不包括土地价格。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凡已注册登记,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年固定在30人以上,每年给予1万元的奖励。物业管理规范,住户满意度较高,且获得绍兴、省、国家级先进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当年分别按1万元、2万元、3万元的标准奖励物业管理公司。

6、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凡新办独立核算的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技术、教育、外贸等咨询中介服务企业,经批准,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鼓励企业品牌创新

1、鼓励服务企业引进名牌,凡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服务企业(按国家商标局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品牌所列为准,国内前10位、国际前100位),投入在500万元以上,且经营在5年以上,除享受投入奖励政策外,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引入国际高端品牌(详见国际品牌目录)投入50万元以上,且经营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鼓励企业新创服务品牌,凡创绍兴名牌奖5万元,创浙江省名牌奖20万元,创全国名牌奖100万元。

(四)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业管理规范化

1、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新组建或改组的商贸服务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商贸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按所募资金万分之二(不足100万元的按100万元)予以一次性奖励。

2、鼓励发展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凡新组建的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经市民政局、市商贸办审定,且运作规范正常的,每家一次性补助工作经费3万元(组建时补助50%,正常运作时补助50%)。

3、引导企业管理上层次。对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通过SA8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

4、加快高级服务人才引进,特别是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业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用于对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努力构建商贸服务业安全体系

1、积极创建“放心店”工程。对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完成政府下达任务指标达100%的,每建成一家放心店,经市工商局验收合格后并挂牌经营的,奖励商品主配送企业300元;在验收合格的“放心店”工程示范商店中,按1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示范放心店,给予一次性每户1000元的奖励;按10%的比例评选出农村维权优秀监督员,给予一次性每人500元的奖励。

2、加快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对经有关部门验收达标的规范化农贸市场(规范化农贸市场标准另行制订),一次性按10万元标准给予奖励;对列入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计划,创建活动中设施改造投资规模在150万元以上的,每家再给予3万元奖励。对个别基础设施特别陈旧,通过改造达标的农贸市场,经审核后报市政府研究同意,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3、凡从事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的厂(场)购置用于机械化屠宰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本辖区生猪屠宰率达100%,按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万元);新建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屠宰(场)项目,征用土地按工业性用地指标征用;相关地方性建设规费按照政府性投资项目予以优惠。

4、对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已登记的运送鲜活商品的小型货车,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给予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直营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登记、许可证等手续,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并报所在地部门备案。

5、对商贸流通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优惠性政策扶持上,参照工业企业优惠性扶持政策执行。

三、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商贸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全市在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贸办。各相关部门要对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乡镇、街道也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商贸服务业健康发展。

2、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广泛进行宣传,强化新闻。大力宣传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一、二产产业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舆论载体,通过不断宣传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件,大力宣传从事服务领域的突出单位和优秀代表,提高企业和群众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企业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完善统计制度。建立科学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切实抓好服务业普查工作。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业各类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反映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4、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切实承担政府对企业的部分管理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5、实施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乡镇、街道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服务业考核细则。

四、其他

1、加大商贸服务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意见的奖励、补助项目。并设立突出贡献奖,在商贸服务领域的批发、零售(连锁)、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中,开展“*市十强商贸服务企业”、“*市十优商贸服务业优秀经营者”评选活动(具体评选办法另行制订),对当选企业及经营者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相应奖励。

2、享受本扶持政策的商贸服务企业(含集贸市场),必须是财务制度规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企业。企业所获得的奖励资金必须用于扩大再生产,并纳入相应的财务科目。涉及新建、扩建的投资项目,其实际投资额不含征地费,奖励项目不重复计算。对一个企业享受上述所有奖励项目的奖励资金总和,要以该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为限。对存在偷漏税、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企业,以及当年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一律取消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资格。

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3

商贸服务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积极实施“商贸活镇”战略,进一步加快我镇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营造发展商贸服务的良好环境,实现商贸服务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着力培养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现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1、在商贸服务企业中,被评为市“十佳商贸服务企业”或“十佳商贸服务业优秀经营者”的分别奖励当选企业及经营者5000元和3000元。

2、鼓励企业上规模。对2005年起注册新办的批发配送、零售连锁、餐饮服务等商贸服务企业,凡年营业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镇财政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情况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3、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重大改造。凡2005年1月1日后立项,重新装修在200万元及以上(以工程决算财务实际支付额为准,下同)扩建、改建投资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商贸服务企业,每家分别给予奖励5000元或10000元。

4、新办符合规划要求的商贸服务企业、市场,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按实际投资的0.5%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15万元。

二、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对列入市信息化工程试点,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且运行正常的企业,其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上的,每家奖励5000元。

三、大力扶持特色明、档次高、集聚力强的商品批发市场

各类菜市场被评为市重点市场(或二星市场)、省级重点市场(或三星市场)的,分别奖励投资者5000元和10000元。专业市场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且增幅达到15%以上的,奖励20000元。

四、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培植第三产业新增长点

1、凡新办经济社会需要的会展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及以上且当年有会展成果的,奖励5000元。

2、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凡在旅游商品特色街(正蒙街)内,新开设相关旅游特色商品专营店的,凭工商营业执照,每家奖励2000元。

3、鼓励发展现代中介服务业。从2005年度起,凡新办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工程管理咨询、科技法律等中介服务企业,凭工商营业执照,每家奖励2000元。

4、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凡注册登记商品、服务业商标被授予市级及以上知名、著名、弛名商标的,分别奖励5000元、10000元、20000元。

5、引导服务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对新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服务企业,每家奖励3000元。对新通过SA8000系列认证的服务企业,每家奖励5000元。

五、其他规定

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4

(一)基本情况。

服务业经济期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已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由年末的59.02亿元增加到年的13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以上,占GDP比重由年末的14.8%提高到年的21%,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以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2.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保险、科技研发、评估咨询、信息软件、物流运输、文化产业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年生活业、生产业、公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2%、39%、19%,生产业和生活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体。

3.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期间,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纷纷启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服务业固定资产每年增长超过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项目投资为179亿元(含基础设施),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8.8%。

4.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期间,全区加大区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初步形成金融商贸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活配套服务五大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我区服务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依然较低。跟市总体水平及市其他地区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呈现总量偏小、增速偏慢、GDP占比偏低的特点。二是行业结构仍偏传统。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现代服务发展不够充分,尚未有效形成规模优势。三是知名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开放程度低,现代服务业外资企业进驻较少,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带动作用强、服务业增加值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区内服务业发展布局不尽合理,除中心城区基本形成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占比偏低。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我区服务业三年跨越发展计划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三区三城”总要求,围绕“争先进位”总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科技服务业和以区域制造业为依托的物流业,提升发展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创新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集聚发展能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2.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较快提升。到年,占GDP比重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以上,总量达到3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2%;

贡献份额显著增加。到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5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年,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结构,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每年服务业招商引资规模占全区外资招商30%以上,内资招商的60%以上。到年,引进大型商贸项目10个,总部经济项目15家。

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到年,新建4个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年,形成10家市级服务业标杆企业,10家市级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三、重点任务

实现我区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是一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积极有效地依托资源与优势,切实加大服务业投入,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实现重点行业突破,以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来全面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统筹产业布局,加快服务业集聚工程建设

围绕区域空间格局,通过集聚化战略,采取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模式,科学有效地配置服务业资源,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即形成“两核、一带、四区、多中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围绕商务商贸区和科技城科技服务区,打造商务商贸、科技服务双核心。

商务商贸核心区。以街道、街道为主的中心城区,围绕“T”字型发展主轴,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加大金融、保险、中介、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以大型金融业态为主的狮山路沿线金融产业带,以绿宝广场、天都广场等商业载体为核心的长江路沿线商贸集聚带,以创业园、财富广场等创新载体为核心的竹园路沿线科技创新创业产业带,以永利广场、赛格电子市场等为核心的运河路沿线商贸配套产业带。提升的商贸服务能级,成为辐射全市的市级商务副中心。

科技服务核心区。围绕科技城软件园、微系统园、软件实训基地、医工所、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科技载体,整合全区科研服务资源集聚,为全市、地区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包括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交易与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创业服务等),形成科技服务核心区。同时,配合区行政中心西移,加快科技城形成商务、商贸、金融新的集聚区,一方面成为次级商务中心,另一方面为科研提供中介、商务等综合服务。

2.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带

物流集聚带以运河、铁路、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为轴,涉及、开发区、。在该地区,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实现聚集效应,充分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加强物流通路建设,力争实现内陆区港联动,形成功能上的“自由贸易区”。以该集聚带为中心,向西向南逐渐拓展,多点布局配送中心,从而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立体网络框架。物流集聚带以浒通片区中心为核心为工业企业提供商务办公、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功能,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国际货代等现代物流服务,配套发展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企业咨询、职业中介服务、贸易经纪与服务等。建设市现代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分中心。

3.构建四大生产配套服务区

依托工业园、通安科技产业园和工业组团、枫桥工业园、开发区阳山科技园和工业组团,构建四大次级生产配套服务区,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引入国内外高水平的生产业企业,重点建设各种门类的专业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品质检验中心、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租赁中心、样品制造中心、工程设计咨询中心、产品试验中心、高技能人才中介中心和循环经济服务指导中心等。为全市、同类型工业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促进中小产业集群的形成。

4.建设多中心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围绕建材区、汽车城、创业园、环保产业园、财富广场、树山养生休闲基地、刺绣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风光带等核心区块,重点建设若干特色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新型专业市场服务、科技创业服务、旅游休闲服务、文化服务的高地。

(二)明确实施要点,实现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突破

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结合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资源,聚焦经济增长贡献高、自身增长潜力大的服务业重点行业,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提高总量,提升质量。

1.加速发展科技服务业

一是整合利用科技城、创业园、高新财富广场等科技载体和平台,以一流的创新载体集聚一流的创新资源,到年研发及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00家,部省市科技项目超过1000个。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担保、科技保险和种子基金、VC基金等科技金融业态,私募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引进具有深度研发设计的高科技生产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溢出和产业链整合作用带动我区服务外包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充分应用省市服务外包相关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位居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迅速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到年,引进和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20家,建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功能载体180万平方米,全区接包合同额达到1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7亿美元。四是加快建设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易程产业园、中科协鑫()工业研究院和职大工研院,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年,集聚一批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创新型企业。五是引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专利中心,提供专利数据咨询、业务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发展科技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

2.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是加快综保区建设。发挥综保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以及国际配送业务,积极研究空陆联程中转的操作模式,加快引进内河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内河集装箱港。发挥京杭大运河的水运优势,力争实现与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通过水路进行对接,大幅提升在海运转运方面优势。通过改善区域物流环境,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到年,监管货值翻一番达到600亿美元。二是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基地。加快中外运高新物流中心、方正高新港、普罗斯物流园、明德物流园、华润北药等物流基地建设。三是发挥中外运物流、大田物流、开元物流等省市重点物流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骨干型物流企业,到年,培育3-4家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现代物流重点企业。

3.集聚发展商务服务业

一是加快狮山商贸区建设。充分利用在建和建成的天都大厦、高新国际商务广场、人才大厦、润捷广场、新地中心等大型高层商务载体,集聚企业管理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各类商务企业。通过加快退二进三,挖掘土地潜力,加快搬迁狮山路两侧工业企业,利用中心城区内退整理出的土地资源,重点打造“狮山中心核”。二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着力引进企业营运总部或分公司及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到年,引进和培育总部机构15家。

4.整体提升商贸服务业

保持消费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一是健全商贸服务业网络。重点加快美罗、亿株美亚、绿宝广场二期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吸引一批名店名牌入驻,加快引进大型家电商业企业,提高业态整体水平,扩大商贸集聚规模,形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商贸核心;二是实施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提升计划。到年底,创建由市政府命名的市级商业特色街区6条,完成3条由国家命名的“中国特色商业街”;三是结合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加快推动老镇改造,加快社区商业、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到年,新建6家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成2家省级、1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金屋地板市场、枫桥汽车零配件市场、红酒市场等市场建设,提升国际汽车城、横塘建材装饰城、通安钢材交易市场、高新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刺绣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增强对外辐射能力。到年,培育2家交易额超50亿的市场,5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市场,年总成交金额突破200亿元。

5.做强做大休闲旅游业

一是着力打造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带、姑大阳山休闲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刺绣文化旅游区、树山生态旅游区、太湖湿地公园配套工程、大阳山公园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发掘整合区内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二是围绕乐园啤酒节、白马涧冰雪节、刺绣文化节、树山梨花节等节庆活动,积极造节造会造势,增强区内外影响力。三是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与商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创新盈利模式,开辟利润增长点,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年,达到60亿元。

6.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以打造“真山真水宜居城市”为目标,合理布局房地产。加快西部生态城、科技城、浒通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到年,全区房地产业投入总量达到150亿元。大力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国内著名房地产企业数和开发量由目前占总企业数和开发量的17%提升到30%以上。扶持培育本土房地名品牌和规模企业,走出,成为省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7.推进制造业分离服务业

以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以主辅分离、整合提升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莱克等重点制造业企业将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等环节进行分离。用足用好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对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的跟踪服务,积极提供税收、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三)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坚持“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聚焦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到“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三年时间,排出总投资879亿元的97个服务业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切实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1.着力打造大物流项目

充分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物流园等综合优势,加快国际物流大厦、高新港码头二期工程、中外运四期、普罗斯物流园、华润北药医药配送等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的建设,打造配套合理、衔接有序、货畅其流的区域物流中心。

2.着力建设大商业项目

一是加快赛格电子市场三期、横塘地板、灯具、陶瓷等5个建材市场的综合改造,建材市场、枫桥红酒交易市场、东渚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承载能力,增强对全市的辐射能力。二是加快天都广场、绿宝二期、滨河世贸中心、狮山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建设,加快形成商贸核心圈。

3.着力完善科技平台项目

加快中科院医工所二期、医疗器械科技园、浙江大学工研院、协鑫工研院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全面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新能源、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崛起。

4.着力构建公共事业项目

重点实施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实验中学,学府初级中学、科技城医院、明基医院、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的问题

5.着力加快重点企业培育

加快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注重发挥高新集团总公司、博济堂科技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元集团、欧索软件有限公司、仕德伟网络有限公司、乐园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好、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推动上市、资金奖励、财政资助等方式做强做大。

四、保障措施

1.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

按照全区统筹和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一方面对于区域内具有全局性的大型重点服务业载体和项目,从招商到项目建设,由管委会统筹协调,切实保障龙头项目的强势推进,形成对服务业发展强而有力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各镇、街道、开发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和力量,因地制宜,形成集聚,促使服务业在全区范围内蓬勃发展,实现提升跨越。

2.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优化提升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各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近期加快出台和完善物流、房地产、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计划。

3.强力推进载体建设

继续加大服务业载体建设力度。重点加强狮山商贸中心、科技城、综保区、西部生态城等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科技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发展软环境,着力建设和完善科技、旅游、物流、社区、信用等公共服务平台。

4.优化专业招商队伍

继续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由管委会统筹招商资源,用好“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老镇改造等土地优惠政策,提高生产业用地比例。优化服务业招商队伍、充实服务业招商人员,要重点突出按服务业行业招商,加快建立与行业协会、境外机构的招商合作机制,及时招商信息,拓展招商渠道。

瞄准服务业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关键环节,着力引进金融保险业、证券业,形成集聚效应,成为市保险、证券核心区。积极引进物流、专业配套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探索引进与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相关的服务业。重点加强对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引领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和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力争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业项目落户我区。

5.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高端服务人力资源储备库,重点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商业人才、物流人才、科技服务人才以及各类中介经纪人才。通过强化政策激励、人才专项、项目申报、资金跟进、平台搭建、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6.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建立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又要加强政策的扶持。一是对国家、省、市、区最近几年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整理汇编,对出台的引进外资、民营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涉及服务业的进行梳理归并,对我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如物流、保险证券等)出台具体扶持办法,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型业态的发展。二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级出台的相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规模,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列入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资金扶持计划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1:0.5以上的配套资金扶持。三是对列入省、市、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打造服务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土地供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特殊项目、重大项目应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灵活把握政策,敢于突破,切实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对成功申报省、市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示范区的单位给于一定数量的财政奖励。对省、市服务业积聚区内的企业、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投资计划。

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5

关键词:多向性影响力 量化识别 商贸流通服务业

影响力的量化识别一直是服务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中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例,重点探讨如何量化识别服务业包括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在内的多向性影响力,基于投入产出法和产业关联分析,得出商贸流通服务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逻辑传导关系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建议。

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界定

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界定,学术界一直未有明确的结论,多数情况下使用“流通产业”、“流通业”等较为模糊的提法。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的明确提法是“商贸流通服务业”,简称“商贸流通业”。根据对流通范畴的认识不同,学术界通常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外延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方法,狭义的定义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以及运输业、仓储业,广义的定义包括商业、物流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

本文认为,界定商贸流通服务业应以流通为基点,应包括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部门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部门,前者是批发业和零售业等商业部门,后者是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专门为商业服务的部门。因此本文定义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以及为专为其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己经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但多数学者都使用的是“流通产业”的提法,重点探讨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就业、消费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学者对“流通产业”统计口径的处理是不统一的,其中部分学者将餐饮业也列入流通产业的统计范围。

多数学者分析流通产业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使用的基本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尽管各位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例如,冉净斐(2004)运用菲德模型证实了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栾晓梅等(2007)用包含流通要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证批发、零售业对增长的贡献;唐红涛(2009)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商品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王锦良等(2011)利用面板协整、面板修正方法分析了商品流通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长期、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王春宇等(2009)利用聚类分析法判断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态,通过协整检验表明流通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长期原因,但影响程度具有地区差异。李佛关(2012)的实证研究表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效率高度正相关;王德章等(2007)使用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流通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刘天祥(2012)分析中国256个城市的商品流通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王晓东等(2010)用偏最小二乘法证明了流通业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

部分学者单独针对物流业的影响力开展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例如李冠霖(2001)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物流业是逐步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宋则等(2008)编制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并据此分析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韩嵩(2011)的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属于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感应度系数高于平均水平,价格波及效应明显,就业吸纳能力强。

事实上,服务业本身对其他产业存在潜移默化的外溢效应,顾乃华(2005)通过实证检验表明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沿着这一思路,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展开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外溢效应的研究。例如,李宏(2007)和袁建文(2009)从投入产出表和协整等角度探讨广东省工业和商品流通业之间的关系;胡永仕等(2011)的实证分析表明鉴于流通产业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流通产业可能发展为福建省的主导产业;林文炼(2012)的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省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需求率低于50%同时中间投入率低于50%的行业;谭

盟盟(2010)分析了流通产业对服务业的直接与间接贡献;宗颖(2012)发现江苏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王俊(2011)发现流通规模扩大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李晓慧(2011)的两部门模型分析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赵霞(2010)的实证结果表明商品流通对制造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存在并呈现地区差异;庄尚文等(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商品流通的结构和效率对工业产出存在多重影响。

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提法,最早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8),课题组认为流通业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流程、增加社会福利、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的间接贡献,远远大于它所提供的直接贡献。宋则等(2009)使用实证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增长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贡献。赵凯等(2009)的实证分析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力低于其间接影响力。赵萍(2008)分析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得出流通产业的间接贡献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产业地位的结论。宋则等(2010)认为流通业本身固有的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应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的结论。

关于流通业对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徐从才等(2000)通过实证测算论证了国内贸易活动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及其影响途径;赵德海等(2004)分析流通业与三次产业的相关程度并据此认为流通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郑凯华等(2011)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论证了流通业发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吴沉等(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流通业对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优化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刘宁等(2007)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国的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之间都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石明明等(2009)的实证分析表明流通部门是介于消费者与生产部门之间、拉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稳定国民经济波动的关键环节。

综合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已有一定的研究,虽然分析角度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是肯定的,并且大部分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认同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存在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但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止步于对间接贡献的定性描述,鲜有关于其间接贡献的量化识别分析。在统计口径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并不统一,多数学者使用“流通产业”这一较为宽泛的提法,但是在实证分析方面涵盖的统计范围却偏窄,仅限于批零产业或者物流业。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根据单一的截面数据做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非常少。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量化识别

如前所述,已有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思路,但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现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为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相对比较少,无法解释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变动的情况,无法解释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历年来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经济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反映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性质、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应的变化,由此反映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产业性质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根据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可以计算单个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并由此判断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间需求率是某一产业对某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的比值。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中间投入率反映某一产业的中间产品投入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反映该产业对相关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

根据产业划分方法,以中间需求率为横坐标,以中间投入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产

划入4个象限,第ⅰ类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提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第ⅱ类产业是自身对原材料投入存在需求同时产品被各产业广泛需求的中间产品型产业;第ⅲ类产业是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的最终需求型产业;第ⅳ类产业是较少需要中间投入并且大部分产品或服务用于最终消费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40或者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突出研究对象,本文对部门进行了归类合并,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归总为“商贸流通服务业”,将第二产业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供水业”、“建筑业”四个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餐饮和旅游业”、“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由此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合并为9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合并后的9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年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见表1)。

由表1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中间投入率由1997年的0.4701提高到2007年的0.4725,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中间需求率的指数由1997年的0.6432提高到2007年的0.7211,中间需求率的不断增大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

据此对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性质进行判断,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商贸流通服务业正在逐渐成长为对上下游产业都存在较强的带动能力的产业。按照产业划分方法,1997年和2002年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投入率小于0.5而中间需求率大于0.5的第i类产业,即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2007年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投入率大于0.5而中间需求率大于0.5的第ii类产业,即中间产品型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供给和需求、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常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

产业的前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将其产品或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其他产业的影响,可用直接分配系数来反映前向关联效应,即某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分配给另一产业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的价值在该产业总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可用j部门的总产出(xj)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分配给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来计算直接分配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i,j=1,2,3,……n)

产业的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为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其他产业的影响,可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后向关联效应,即某产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的数量,可用j部门的总投入(xj)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来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i,j=1,2,3,……n)

本文分别以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40或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分析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前向关联指标可知,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总的直接分配系数达到0.7左右,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存在非常显著的支撑作用,存在较高的前向关联度。

具体而言,1997年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前向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依次是制造业(0.3842)、建筑业(0.0841)、商贸流通服务业(0.0841)、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0.0536)和农业(0.0411)。2002年的直接分配系数发生一些变化,直接分配系数依次是制造业(0.3313)、商贸流通服务业(0.0889)、建筑业(0.0793)、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0.0542)和农业(0.0428)。2007年的直接分配系数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一些变化,直接分配系数依次是制造业(0.3145)、建筑业(0.1013)、商贸流通服务业(0.0890)、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0.0472)、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0.0270)。换言之,199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有53.4%流向了制造业,11.7%流向了建筑业,11.7%流向了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7.4%流向了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有48.4%流向了制造业,15.6%流向了建筑业,13.7%流向了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7.3%流向了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值得注意的是,4.2%流向了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

由此可见,相对于1997年和2002年而

言,2007年建筑业以及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讲,建筑业相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而言的直接分配系数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以及商业地产的迅速发展存在关联,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分配系数的提高则说明商品和人员流动的速度逐渐加快,消费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兴业态和服务的出现导致商贸流通服务业与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关联度迅速提升。

对比1997、2002、2007年各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3)可见,1997-2007年第二产业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相对应地,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199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服务和产品主要分配在第二产业,有71.8%分配在第二产业,11.7%分配在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10.8%分配在除商贸流通服务业以外的第三产业,5.7%分配在第一产业。整体而言,2007年的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商贸流通服务业主要分配在第二产业,分配了69.5%,说明第二产业的生产需求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分配了13.7%,再次是除商贸流通服务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分配了13%,第一产业分配到的流通产品占3.8%,这说明第一产业的生产需求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随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分配给第二产业的比例的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相应地下降,同时,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分配给第三产业的比例的上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相应地上升。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比例的变化与产业结构比例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各个产业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需求的变化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由表2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总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47、0.3688和0.4725,说明总体上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并不太强,但仍保持着增长趋势,随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会逐渐加强。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后向关联度最高的是制造业,商贸流通服务业有近50%的中间投入来自于制造业。除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以外,第三产业中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后向关联度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2002年而言,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相对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增长了1.2倍,餐饮和旅游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增长了1.8倍,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对餐饮和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耗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除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 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后向关联均强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其他部门,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强。

综合分析1997-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普遍高于后向关联效应,且前后向关联均保持增长趋势,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高于带动作用,且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在不断加强。

(三)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波及是指某一产业部门的变化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并导致与后者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变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影响逐次传递并消减的过程,产业波及效应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可用j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除以该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

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的比值,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最终使用所导致的某一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可用j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和除以该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里昂剔夫逆系数矩阵第i行和第j列的数值。

本文分别以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40或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分析我

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如表4所示。

由表4的测算结果可见,1997、2002、2007年的各年数据均显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高于感应度系数,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通过分析商贸流通服务业感应度系数的变化可以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约为0.8,这说明国民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低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拉动作用不强,但由于感应度系数本身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感应度指数的下降并不表示商贸流通服务业并非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停滞发展,而表示相对于高感应度的产业而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相对较低。同时,1997-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大约为1.1,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产业波及影响程度高于其他产业的社会影响平均水平,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的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

比较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感应度系数,即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高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因此,应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通过主动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应将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感应度一直比较稳定,在三个样本年份均位于国民经济9个部门中的第四位。相比之下,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不仅总体上要高于所有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而且始终要比它的感应度强得多;根据计算结果看出,影响力系数在不同年份波动较大,影响力最强的年份是2002年,位居所有产业部门第二位,另外两个样本年份均位于第四位。鉴于我国在1997-2007年恰好处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大幅扩张的时期,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变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重心的迁移和发展瓶颈的制约状况。

综上,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1997、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因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的发展,从而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政策建议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应采取主动发展和扶持发展的模式

根据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量化识别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大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因此,商贸流通服务业应在产业发展次序中作为优先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对象,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在税收制度、规划用地、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着力提升商贸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见,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在各部门中仅次于制造业、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直接消耗较高,效率仍然亟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继续提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运行效率。为此,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事实上,信息化是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高效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自身应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同时借助政府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实现信息平台的对接来改善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切实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量化识别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为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为吸收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更为深入地体现为对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的深刻影响,因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的发展,从而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商贸流通服务

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对其他产业存在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最重要的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高于其所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此,应进一步采取技术手段,切实推动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量化识别研究,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四)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财政、金融和土地支持政策

积极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加大中央政府的相关投资,通过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将投资重点投向商贸流通信息化建设、公益性流通设施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发展融资租赁、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实现跨地区发展,通过完善流通业税制、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的方式,切实有效地减轻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整体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冉净斐.从先导到创新:流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2)

2.栾晓梅,毛义友.现代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经济师,2007(8)

3.唐红涛.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天府新论,2009(2)

4.王锦良,宋国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技术经济,2011(11)

5.王春宇,仲深.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9(1)

6.王德章,宋德军.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7(10)

7.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财贸经济,2010(2)

8.刘天祥.东中西部地区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分位数回归分析—基于中国地级市市辖区的数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2)

9.李佛关.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作用的实证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5)

10.孙畅,吴立力.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

11.富原.流通竞争力提高对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商业经济,2006(4)

12.吴航,赵文丽.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的分析为例.浙江统计,2008(2)

13.张建民,张建中,朱晓影.湖北省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10(12)

14.李冠霖.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1(6)

15.宋则,常东亮.现代物流业的波及效应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

16.韩嵩.北京市物流业波及效应研究.中国统计,2011(9)

17.张光明.广西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特区经济,2012(5)

18.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5(12)

19.袁建文.基于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广东省流通产业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

20.胡永仕,王健.福建省流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1(9)

21.李宏.广东省流通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动态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5)

22.林文炼.广东省第三产业关联度及波及效应分析—基于200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外资,2012(16)

23.谭盟盟.流通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商界,2010(4)

2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5)

25.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1(1)

26.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11(27)

27.赵霞.流通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

28.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6)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8(3)

30.宋则,赵凯.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贡献.经济研究参考,2009(31)

31.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财

贸经济,2009(1)

32.赵萍.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现代商贸评论,2008(1)

33.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0(8)

34.徐从才,石奇.流通支持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2)

35.赵德海,邵万清.对流通地位的再认识.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1)

36.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财贸经济,2009(2)

37.郑凯华,柏庆国、孙颖慧.基于灰理论的现代流通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菏泽学院学报,2011(5)

38.吴沉,王传维.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2)

39.刘宁,杨以文.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

现代商贸服务业范文6

一、总体要求

围绕建设国际化工城的总体目标,抓住“大桥经济”与“世博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合理引导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打造与国际化工城相匹配的、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于人民生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依托大化工优势,大力发展与化工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的生活业。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提升发展商贸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突破发展旅游休闲业,有力发展房地产业,构建西南翼、杭州湾北岸现代新型服务业集聚新高地。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35%以上,形成以生产业为重点,商贸服务业配套较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

(一)坚持为产业经济服务,培育发展生产业。

加快推进生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是依托大化工、大产业,着力打造“金石湾国际化工生产业集聚区”,集聚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入驻,形成化工制造、研发、销售企业的总部基地。

加快推进化工区物流产业园建设。对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要强化“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信息统一”的理念,在提升产业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化,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启动建设,积极引进与发展更高层次的物流企业,使园区形成集物流仓储、物流商务、物流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体系。

加快市化工交易品市场建设。加快化工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努力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配套服务体系。以成为化工产品交易价格的“晴雨表”为目标,积极发挥“纽带”作用,着力构建化工产品的上下游客户群体,争取建设成为环杭州湾化工产业带化工产品交易的主中心。

加快完善化工专业孵化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平台的作用,积极支持国家级研发机构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项目产业化,为精细化工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建立辐射长三角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让国内外更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为建设服务。

(二)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

加快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住杭州湾大桥建成通车和铁路支线改建实质性启动的契机,依托滨海城市、沙滩旅游等资源优势,在新城规划建设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商务区、杭州湾大道新兴商务区、滨海旅游休闲区三类特色服务业功能区,引导形成功能明确、业态新颖、产业联动、空间集聚的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中心城镇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枫泾、朱泾、亭林等镇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打造镇区亮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一镇一品”或“一街一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

完善“为农便民”的商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便利店。提供健康、安全、质量有保证的商品和服务。

(三)以推动人气集聚为目的,突破发展旅游业。

完善景区景点,打造知名品牌。整合跨区域的资源,做精做强旅游三大板块,打造一至二个品牌。北部民间文化旅游区要完善枫泾古镇景区,重点打造中国农民画村、枫泾南镇休闲度假区和朱泾东林街历史风貌区。中部生态休闲观光区要以农为本,着力打造乡情浓郁、产品丰富、服务完善的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南部滨海观光度假区要把城市沙滩建成时尚和浪漫、文化和动感交融汇集的世界一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加强区域合作,组合全新线路。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纽带,发挥旅游在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中的“链接”作用,积极与周边景点进行捆绑组线推介,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四)以路网优化与人口导入为契机,有力发展房地产业。

积极培育“中高档生活区”。充分利用媒体树立形象,以人居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价格优势明显的新城区及中心镇区为重点发展房地产,提升房地产业在经济总量及税收中的比重。吸引国内外著名开发商投资,大力发展精品住宅小区,打造以吸引长三角地区人口导入为主的,适宜人居住的“中高档生活区”。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按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房地产开局。一是新城区内严格控制零星开发,注重住宅小区在档次、外观方面的整体性。二是枫泾、亭林、朱泾地区,要抓住区域位置和交通组织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亭林镇要结合城际列车站点设置,及时调整镇区规划,适度开发吸引导入外省市及市区人口相结合的房地产楼盘,体现房地产的后发优势。三是有序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的意愿。

(五)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推动专业商贸市场健康发展。

相关部门要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通过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式积极主动对上争取支持,突破一些政策限制,化解影响建设进度、正常开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快推进专业商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要在业态定位、规模水平等方面加强引导,积极为开发商搭建招商平台,提高开发商投资成功率。要加强对专业商贸市场的政策扶持,推动其健康发展。

四、工作措施

我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加经济总量,优化内部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承接、辐射、拓展的功能。

(一)优化结构,提升总量。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生产业,作为我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措施。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明显提高,争取达到或超过市郊平均水平。

(二)加快桥头堡建设,形成特色。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加强业态调整,加快项目引进与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建设成为真正的“桥头堡”。

(三)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带动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和服务创新。

(四)突出重点区域,加强规划引领。根据市政府对郊区九个新型城市规划的要求,要全力执行《新城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做足“海”的文章,提升“城市沙滩”的品味。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大型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场所。以东林文化街改造为契机,保留原有历史文化风貌,挖掘佛教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特色,打造东林历史文化旅游街区。通过枫泾古镇老街古迹二次开发,依托老镇区改造契机,挖掘以江南水乡文化和海派民间文化特色主题项目,推进商旅结合的特色服务业发展,恢复枫泾江南民间文化古镇风貌。

(五)政策配套扶持,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定引导、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政府各部门要积极地提供良好的服务,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来投资创业。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外,一律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

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支持建设生产业集聚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利用原有老厂房,发展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项目。

培育品牌,打造特色。鼓励引进“老字号”,发展“精、特、优”品牌,建设“特色街区”。

实施人才战略,培育专业人才。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创造商贸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大力引进服务业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优秀专家、留学人员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人才自我提升,培养现代商贸业综合管理人才、专业经营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业态管理。进一步探索建立业态管理与调控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传统商贸业,在功能上要不断引导其向集约化、规模化、档次化、文明化方向推进,在布局上要相应调整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相对集中的专业服务区域,在发展总量和规模上要宏观控制,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使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优胜劣汰。

(七)突出重点项目,完善跟踪机制。

近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四个一工程”,重点推进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商务区、海岸线开发建设、东林街历史风貌区、枫泾南镇改造、化工生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打造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八)完善统计体系,加强信息管理。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健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报送系统,提高统计质量和效率。完善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和统计信息制度,促进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为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