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1

金融科技强调的技术赋能金融其实只是开端,技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商业、生活才是真正发展的方向。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会变得更加全面,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会更加丰富和细分。科技将成为金融业务、金融公司最基本的内核,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更加成熟。

就目前来看,金融业正在进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驱动的新一轮发展期。在资本的逐步介入及推动下,金融科技技术升级的速度得到明显提升,很多实践应用均进入商业验模阶段。

虽然长远来看,金融科技会对现有的金融市场格局形成冲击,但行业与机构仍然积极拥抱新技术。比如,银行业、支付与转账、权益交易等领域在区块链应用方面已走在市场前沿;机器人顾问正在逐步取代基金经理和股票分析师;大数据技术被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过程中,帮助用户便捷、安全地实现财富增值。

以九斗鱼为例,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区间用户的投资偏好,并基于此进行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化。近期,九斗鱼经过大量用户调研发现,年轻人都很会使用APP。但是真正有较大额投资需求的中老年人,因为年龄问题,不太会使用APP,所以九斗鱼开发出“家庭账户”新功能,一个界面操作家庭成员多个账户,让年轻人帮助父母或家人实现便捷理财。可以说,“家庭账户”是九斗鱼基于大数据分析等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产品与服务体验优化的一项创新。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未来才有竞争优势。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2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历史发展及其演进

回首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金融电子化阶段、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以及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金融电子化阶段

中国金融电子化阶段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将原来的手工工作电子化,实现柜台服务自动化,进而升级为基于服务器的中型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当时,国内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之路。首先在各行网点安装计算机设备,在网点实现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经过第一次大联机,中国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当时,银行业务网络局限在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中各营业网点的信息孤岛问题初步解决,但是对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仍然停留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原始的柜台电子化状态,运作慢、数据散、可控度差的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此外,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无法进行业务整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即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约到2005年前后结束。主要特点就是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省外扩张,实现省际互通互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中国金融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而金融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成为支持改革深入发展的动力。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的电子联行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原有的省级集中的IT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数据大集中就是把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和处理。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从而实现了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和IT基础架构集中,使得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整个银行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中国银行业IT水平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从2001~2005年,中国国内银行业着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包括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网络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实现业务创新,走向混业经营,进而改变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这离不开新一代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当前,金融领域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时期即将结束,如何结合IT技术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为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银行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在积极、稳步的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同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层次多样性、经营品种多样化以及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的要求,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也正在加快速度。

中国工商银行将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统一到了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全功能银行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国银行不仅启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工程,同时还完成了缺口信息分析系统、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国内授信审批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另外,在原来各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规范,实现了统一的本外币清算平台。交通银行国际结算处理系统已推广应用,全行统一开发的以分行为中心的电话银行系统也已在全行全面推广,目前在分行层面上,基本完成了系统上线工作,实现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即ATM)的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了随业务需求变更的中间业务、业务标准化处理平台。招商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已完成基础平台主体、公共支持模块、核心柜台业务及新旧系统客户信息对接。在继续推出新产品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同时,也全面启动和加快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个阶段,IT技术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体系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机房达标改造、网络资源优化整合、灾备系统建设部署等“十一五”金融信息规划确定的目标,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信息化高速公路基本铺设完成。

二是数据大集中工程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完成上下级数据(即总行与分支行之间数据关系)中心技术框架搭建和业务平台整合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后集中时代”的科技管理探索与研究工作,以集约型信息化建设助推金融业升级转型。

三是大批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上线应用并平稳运行,在持续提升金融业务工作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区域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前进的步伐。

四是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成型并壮大发展,在金融业务运营与科技应用不断加深融合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加快速度实现由单一型IT执行者向复合型IT决策者的转变,成为推动金融业务与信息业务有效融合的主要力量。

信息化已成为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重要手段。2010年9月,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简称“SAFTI”) 在北京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SAFTI由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炬新联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7家金融信息化知名企业发起,并汇集行业领军企业日本NTTDATA中国有限公司、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东南融通(中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通邮集团等企业组成,联合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启明星、上海微创、成都中联信通、VMWARE公司、重庆沙海信息等行业精英组成产学研核心团队,旨在提高中国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增强金融信息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可预见的将来,SAFTI将对行业形成四轮驱动的变革局面:

一是围绕金融信息化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保证知识产权共享;

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SAFTI建立将打破过去金融信息技术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产、学、研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形成健康、良性的配合、协作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SAFTI目标是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国际同行比较,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而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硬件和技术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和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和平台尚未有效形成。

其三,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金融信息系统和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因此,中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至今悬而未决。

其四,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直面的一个关键问题。

软件服务建设和投资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速度。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投资相对于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比较而言,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这种投资结构错位反映了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定位不准确,网络建设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价值潜能。

第二,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需要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核心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同时,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也主要采用国外技术方案,既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也不利于国内金融信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在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正在进行以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即集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增值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与国际同步水平。但是,在这些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中,用于数据交换、存贮硬件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IBM系列设备,核心和骨干路由器基本上是思科(CISCO)和IBM对分,而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的是IBM、甲骨文(Oracle)等大型数据库系统系列。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主要厂商包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安永(Ernst&Young)以及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等机构。

第四,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这种明显的对比差异说明中国金融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准确。伴随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0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为465.3亿元,2011年预计为480亿元。在经历了2009年的适度紧缩后,增长率由2009年的-0.4%上升到2010年的3.3%。金融行业IT投入恢复增长,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0.4%,成为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发展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运用IT技术来单纯地保存和处理数据转向直接面对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二是信息技术采用托管,软件开发采用外包;三是银行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要变化,按照就近原则,这些数据中心互为备份中心,即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各中心的信息完全共享,一个中心发生业务,其它各中心都同时进行了备份;四是信息中心建设越来越强化,金融机构诸如生产运营中心、开发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建设和管理都得到高度重视。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仍然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第一,制定和完善发展战略规划,重组管理架构和流程。从中国金融系统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整体的IT策略、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协同关系、建设步骤、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部署。同时,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和改造,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第二,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化不仅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的标准化相对容易,我们可以先期推进。而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则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

第三,注重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建设。随着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但是,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在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第四,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社会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在发达国家,IT行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行业都高度发达。这为它们之间合作提供了技术和物资基础。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正是符合社会化分工和协作的趋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而且使得银行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第五,注重客户及业务需求分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中国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业在开发层面和设备技术投入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金融信息化建设重点,并进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

第六,注重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银行业通常模式是业务部门提出业务目标和业务流程,再和IT人员进行沟通,但这不符合金融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从业务、管理到决策的所有环节,从渠道、核算到设计所有领域,无论是设计业务产品、客户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还是现有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都需要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高效完成。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3

而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农信系统的金融创新开始格外引人注意。

农商行作为长期根植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创新水平低是业界对于农商行的印象。农商行的科技创新并不被行业所看好。然而,近期青岛农商银行的“互联网小微云支付”产品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创建的新型金融生态模式,真正实现了接地气,解决了线上金融的现金、成本、媒介、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破解了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难题,让人眼前一亮。

基于此,值此青岛农商银行改制三周年之际,本刊特走访了青岛农商银行,并与该行董事长刘仲生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

青岛农商银行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原青岛市联社以及青岛辖内八家县级联社(农村合作银行)以新设合并方式改制成立的商业银行,其前身是有着60余年发展历史的青岛市农村信用社。2012年6月28日,原华丰、城阳、黄岛、即墨四家农村合作银行,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四家农村信用联社及青岛市联社共9家单位组建成立青岛农商银行,整合优势迅速聚生巨大能量,青岛农商银行一跃成为青岛当地资产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现有网点数量340余个,从业人员5000余名)。然而,青岛农商银行坚持不断夯实农村市场,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努力践行社会责任,不断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服务渠道,先后推出社区银行、电商平台、微贷中心、财富管理、三大集中、FTP等十大创新项目,走出了一条深耕市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成立至今只有三年的青岛农商银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5年6月末,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544亿元、1295亿元和934亿元,分别较改制之初增长2.03倍、2.16倍和2.25倍;连续三年上榜“世界银行1000强”和“中国服务业500强”榜单,均居山东省上榜法人银行第1位。

这些业绩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本刊此次专访就是为了探究青岛农商银行快速发展的其中奥妙。经过几天的调研、学习,除了员工的朝气蓬勃、创新氛围浓厚以外,本刊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刘仲生董事长对于行业把握的精准与青岛农商银行自身定位的准确,为青岛农商银行制定了一条科学、有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刘仲生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人民银行、银监局及山东农信等金融系统工作,具有丰富的金融理论政策知识及金融管理创新实践经验。2011年1月来到青岛农联社(青岛农商银行前身)工作,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带头完成青岛农商银行的改制,于2012年6月挂牌成立。

在监管机构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其看问题眼光长远、对于形势判断准确、制定战略有高度。青岛农商银行改制之初,青岛农商银行就严格按照上市银行的标准规范整个改制过程,青岛农商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是最接近上市银行的(改制前,青岛农商银行的股东数量多达3万多户,经过艰苦的协调,最终降到只有1000多户。股东结构上,企业股占到80%以上,个人股在20%以下,而且个人股中员工持股在5%以下)。

相比于其他农商行,青岛农商银行改制时间最短(大连农商行改制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效果最好。原因在于青岛农商银行的战略方针――科技引领实现转型,通过“一体两翼”的战略来达到规范、高效、稳健的现代地方法人银行。“一体”是指以大零售为主体(占到青岛农商银行业务总量的60%以上),大零售战略体现了青岛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经营方向,重点打造市民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为老百姓服务。“两翼”则是指公司业务、国际业务为一翼,金融市场业务为一翼,积极适应金融转型变革的方向。青岛农商银行的公司业务在青岛地区非常有特色;而其国际业务结算量居长江以北中小银行第一位。

最能体现刘仲生董事长战略高度的地方还是在于其对于科技的高度重视。“青岛农商银行成立三年以来最值得回忆、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上找到了一条推动金融业务发展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道路。对科技高度重视,对于一个银行来说,特别是目前的市场经济阶段,科技是生产力之上的生产力,是推动业务发展的新引擎,这个引擎对于银行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层给予科技团队非常高的政策支持和自由发展空间。尽管是‘农’字头的银行,但是青岛农商银行关于科技的思想、观念、产品以及实践不亚于大型股份制银行。‘小微云支付’只是青岛农商银行科技领先战略的一个主打产品,产品背后凝结着青岛农商银行对于科技的重视、投入,科技团队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当领导层对金融环境有新认识、新想法时,都会想方设法通过科技手段来转换为现实的产品。目前青岛农商银行仍有很多新的产品正在研发过程中。”

近年来,青岛农商银行以前瞻、科学的眼光加大互联网、移动金融等新兴渠道的建设和市场的拓展,不断将银行传统业务与业界先进技术应用融合,科技创新成果颇丰:初步建立了涵盖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全方位、多渠道、多类型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并基于此建设了网上商城、手机商城、ATM云购物平台等一系列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与人民银行、银联等跨行清算机构的线上交互。

青岛农商银行科技创新的明星产品大致包括以下三种:

互联网小微云支付

互联网小微云支付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成本低、覆盖广的特点,通过智能终端全面整合互联网安全、移动终端应用、互联网企业应用、大数据运营分析等功能,以银行支付结算为核心,简便易用,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通过移动终端成功地融合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运营管理,在提供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等基础金融服务外,更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定制个性化、模块化的专项服务;整合农产品产业链及金融生态圈,建立了以银行支付结算为核心,银行、小微和“三农”产业及广大农户“多位一体”的新型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综合运用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客户交易及日常管理信息,为银行及小微企业决策分析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该产品在安全设计上采用基于国密算法,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的交易认证和安全保障机制。

ATM云购物

ATM云商平台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云技术,通过广泛聚合各类互联网的服务资源、商品资源和资讯资源,借助青岛农商银行广泛布设的ATM渠道为广大客户提供覆盖生活圈的全方位“云购物”享受。ATM云商平台这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将ATM电子商务体验从理念推向现实,不仅在山东省银行业属于首创,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

网上商城和手机商城

青岛农商银行推出了“鑫动青岛”电商平台,实现了包括网上商城、手机商城等多渠道服务,是面向青岛市民和青岛本地特色商户推出的“一体化金融电子商务综合平台”。该电商平台立足于青岛市,整合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

这些产品不仅代表了青岛农商银行的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青岛农商银行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更是作为一个“农”字头银行业机构对于“普惠金融”的重视,是从“三农”实际业务需求出发,结合科技手段,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而创造出来的金融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赢得普惠金融必将在金融竞争格局中抢占制高点。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创新力度,抢占先机。移动金融凭借成本低、覆盖广、发展快的特点,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佳载体。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移动金融是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移动金融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拓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青岛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的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通过将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与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相结合,打造方便快捷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让小微企业、广大乡镇、农村甚至是偏远地区可以享受到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扩大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易得性,降低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致力于打造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的良好合作伙伴。”

目前,青岛农商银行的科技创新产品已经逐步渗透到青岛市城乡各个地区,智能终端在全市农村社区、超市、品牌店、专业市场、小微企业等场所布设1800多台。2014年全年,实现账户类交易笔数458万余笔,涉及金额29.7亿元,查询类交易300余万笔。

当前中国银行业最重要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有效整合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科技引领是银行创新的重中之重,是创新求变、实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手段。对于农商行来说,基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层面,以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为出发点的科技创新更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4

8年间,这支银行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大型银行项目。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柯莱特的金融团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肯定。

目前,柯莱特公司已成为一个汇聚国内外人才精英、拥有多项独立的知识产权、在中国5个主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经营的知名科技企业,与IBM、SAP、Accenture、HP等世界级的著名公司形成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公司拥有包括Oraele实施顾问、Sieble实施顾问,SAP顾问等专业咨询师在内近两千名顾问的专业IT服务团队,并且拥有国内强大的一支SAP实施外包服务团队。此外,柯莱特公司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解决方案如MES(制造执行系统),适用于钢铁、汽车、电子和烟草等行业。柯莱特公司的顾问平均拥有5年以上行业经营、咨询的经验,涉及行业包括财务、销售、物料、生产计划、客户关系、工厂维护等。柯莱特公司顾问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包括制造、物流、能源、化工、电子、汽车、零售等。

据IDC报告显示,2005至2007年,柯莱特连续3年成为ERP/SAP最大国内服务供应商;2005~2007年连续3年居中国区ERP/SAP顾问人数第一;2005~2007年连续3年居中国区ERP/SAP参与项目数全国第一;2005~2007年连续3年顾问上项目率全国最高。权威的数据也是对柯莱特在IT外包行业专注投入和迅猛发展的高度肯定。

柯莱特公司在软件外包和应用服务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就在大连设立软件开发中心,专注子对曰的外包服务。随后公司在上海和北京也分别建立开发中心为欧美和本地客户提供软件开发服务。除此之外,基于公司强大的开发和企业应用软件(ERP)实施能力之上,柯莱特在上海建立了应用服务支持中心向客户提供应用管理服务(AMS)。整个服务体系是建立在国际标准ISO20000之上,确保客户的服务得到及时响应和确保服务质量。目前支持中心服务的SAP客户达到2。多家,客户的续签率非常高。

柯莱特公司拥有行业知名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一支专业化的IT顾问团队,始终将客户最满意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这一切造就了柯莱特公司众多的成功案例,从而积极地推动了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而这正是柯莱特公司的目标和责任。柯莱特提供的主要专业服务有ERP咨询外包、银行业务外包、软件开发外包、CRM咨询外包、企业IT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业务流程外包等。

提供的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协助金融客户引进世界先进的金融数据模型;指导并配合金融客户在金融数据模型下载发新的应用系统;改善既有金融客户的数据模型,并将差异分析与修改工作具体量化,按步实施由旧换新的数据结构;利用各家金融机构实施的结果给客户最佳的成功经验;对金融业务与IT人员培训如何利用金融数据模型。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fundamentally broken the traditional paper-based carrier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mode in the filed of information storage,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applied in the financial sector,which brings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but also it appeares a number of new problems.This article analyzes China bank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latform.

关键词:银行业;电子信息平台;电子银行

Key words: banking industry;electronic information platform;e-banking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250-01

1我国银行业电子信息平台现状

1994年是为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元年,当年在全国多个城市实现了异地跨系统资金汇划和资金清算同步进行。各专业银行也采用专线或公用电话网为传输介质,建立了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了系统内联行对帐、信用卡授权及各种报表信息的传输。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还实现了系统内储蓄营业网点的通存通兑。到1995年末,我国金融系统已安装大中型计算机近300台套,小型机和超级微机五千余万台套,多用户和单用户微机应用正逐步扩大,随着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同城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系统、会计业务处理系统、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同城行内对公系统、同城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全国联行对帐系统、报表处理系统、ATM联机处理系统等应用,使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当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在金融领域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金融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内的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效率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内容,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提高效率提供了便利,使人们的个人理财、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三防一保”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电子计算机、摄像机、监视器、报警探测器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而组成的银行保安电视监控报警系统,受到了金融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普遍欢迎,为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安全保卫,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降低营运成本,扩大收益来源,增强银行的总体实力,也有利于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树立良好的金融形象,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电子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电子银行是指用电子的手段来进行银行业务,即银行的交易记录、信息及资金的转移、存款的吸收、贷款的发放及各种银行业务的进行采用电子手段而非人工手段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互联网以及手机来实现的。

电子银行是为了适应客户逐渐提高的要求而出现的高科技产物,是电子信息应用于银行业的最重要的产物之一。电子银行的产生,标志着银行交易方式的全面创新。

2.1 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是指银行通过移动电话,利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中文短信息方式为客户提供账户查询、账户转账等银行产品的一种业务。手机银行采用加密传输,从技术上保证了安全性,而且操作简便,方便灵活,可以为客户提供不间断服务,业务提示均通过移动电话网络的中文短消息系统,客户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在业务处理中的各项文字提示,比普通电话银行业务的语音提示更直观、方便,成本也更低廉。

2.2 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机构概念,一种是业务概念,做业务概念时俗称网银,,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网上银行更多指的是业务概念。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功能已经相当强大,可以实现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还可以实现购物、订票、证券买卖等零售业务,也包括商户对商户模式下的网上采购等批发业务的网上结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网上银行的业务也在逐步完善和拓展之中。

如今电子银行正逐步向纵深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办公自动化、银行间的信息交流与结算上已趋成熟,网络银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而且电子银行已经从多渠道、多平台,向多渠道、单一平台方向发展,将所有渠道的信息都综合到一个信息平台上,通过这些网络的连接,银行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即时的银行服务。

3我国银行业在电子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电子信息技术为银行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服务效率,但是在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3.1 银行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而现如今电子银行业缺乏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金融科技人才,难以担负起全部计算机业务的管理与维护,也难以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处理之中。保障银行网站建设的质量及水平,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至关重要。

3.2 金融监管的力度急需加强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各项金融业务,这给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实现对金融电子化的有效监管,以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各项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有效防止通过计算机处理而造成的各种违规、违纪和违法行为,维持正常金融秩序,保证金融业稳健运行。落后的手段不能去监管先进的业务,不能靠手工方式去监管金融机构的电子信息系统,而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监管体系。

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文6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群体。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需要有大量的研发投入,且运行风险较大,融资难一直是困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高[2015]3号)明确了要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模式创新,支持网络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网络金融超市、大数据金融等新兴业态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新生业态和金融新模式,是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创新要素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之一,有力地促进了现代金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带来了金融交易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让融资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实现了融资多元化、支付电子化、需求多元化,对缓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态势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应用工具是互联网,核心是强调大数据征信和用户体验。按照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形式,一般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1 以阿里小贷和京东商城供应链为代表的网络贷款

主要是指互联网企业将电商平台上积累的客户信用数据和行为数据作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批量发放小额贷款。从阿里小贷既往数据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平均一年借款4.7次,平均每次借贷一个月,碎片化的借贷方式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效率。从2010年成立至2014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突破2 000亿,服务的中小企业达80万家,不良率不到1%。贷款额最低仅为3 000元,最高也只有100万元,这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做到的。

1.2 以“人人贷”和“拍拍贷”等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

将资金的需求方信息和资金供给方信息直接在互联网上,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联系,为用户提供直接投、融资服务,其本质可以说是线上的民间借贷。据统计,2010年我国P2P平台仅有20家机构,2012年P2P平台在全国迅速扩张,进入2013年更以每天3~4家的速度增长,至2014年底,P2P网贷平台的数量突破了1 400家,全年总成交量达到2 400亿元。目前国内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300家,如宜信公司成立8年来先后为50多万个客户提供信用金融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建立了实体的信用服务网络。

1.3 以“点名时间”、“淘梦网”为代表的“众筹模式”

利用社会网络服务,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向公众展示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众筹模式具有低门槛、多样化等特点。

1.4 互联网金融服务

包括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第三方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拉卡拉等。互联网金融门户的代表有融360、格上理财、平安陆金所等。第三方支付行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日渐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截至2014年7月,央行已发放269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3.3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不是颠覆传统金融,而是金融与信息的融合,是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探索新的思路。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金融业与信息业充分融合,金融业的利润最多能达到现在的9倍。

2 互联网金融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亟需破解

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具备互联网和金融双重属性,互联网金融不仅会面临传统金融所面临的风险,还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暴露出超越传统金融的新问题。

2.1 互联网金融面临着法律监管与保障缺乏的困境

2.1.1 缺乏相应的法规规范,容易出现法律纠纷

如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

2.1.2 未纳入风控机制,存在监管真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网贷平台没有银行牌照,都是通过担保途径放贷,未纳入风控机制,导致监管难度加大。

2.2 互联网金融使安全风险、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

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信息技术安全风险,如计算机系统、认证系统或者互联网金融软件存在的漏洞,会让互联网金融潜在的安全风险显现。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监管等风险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会更复杂。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数据呈现几何级的增长,由于技术的缺陷或者操作的不当,都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丢失和损坏,甚至导致不可预期的损失。

②目前互联网金融缺乏信用评估,违约成本较低而且较隐蔽,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问题。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正利用监管灰色地带“打擦边球”,甚至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进行诈骗。也有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等机制,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创造条件。

2.3 互联网金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亟待模式创新

①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提供的服务,如网络小贷是以电商交易为基础的模式下运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机构主要依靠网上交易数据以及评价模型来进行流水线式的审批,中小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贷款是基于定量化的数字模型进行判断的,很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差异化对待,实行信贷配给。

②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别于一般的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存在知识产权层面的内容,如采取股权质押、技术入股等,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待于探索股权质押贷款及其他的风险分层技术等一系列金融创新。

3 推进互联网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事物,要宽容鼓励其发展,也要加强监督规范、兴利除弊。从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政府三个方面来推动互联网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发展。

3.1 互联网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3.1.1 互联网金融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量身构建新的

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绕过商业银行等传统中介,建立起投资者与中小企业直接对接的融资制度。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要求网络小贷、P2P、众筹模式有效结合,发挥网络小贷的数据优势、P2P与众筹等三方机构的平台优势,形成一个大平台。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量身构建新的融资平台,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利用网络积累的中小企业信誉数据库资源,并进行相应的授信、信贷可行性分析;P2P、众筹等第三方平台借助网络支付工具实现贷款收回,并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最后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快速匹配,也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最终创建一个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组织体系。

3.1.2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不断推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

的金融产品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构建一个综合的服务体系,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产品,这种新产品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个性化融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这就需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认真研究,探索进行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及其他的风险分层技术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选择的贷款模式,不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提供全方位服务。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便捷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具有超前的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捕捉能力,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机构所提供的融资平台,获取企业所需的资金。敢于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去逐步积累自身的企业信誉,不断挖掘潜在的融资途径。换句话说,探索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首先应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入手,让其充分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不断提升自身信用水平和主动融资能力。

3.3 政府不断推进管理与服务机制创新

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在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在宏观指导、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充分保证市场机制在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等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

①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各类行业准入许可。支持企业在名称中使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字样,解决企业实际运营中的工商登记问题。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批结果核准经营范围,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准入服务。

②推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牌照及资质认定,建立分层监管机制。包括技术监控、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推行互联网金融企业牌照制度,对于“无资质、无牌照”的违规经营机构进行依法取缔。

③尽快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从业资格、业务范围、义务和责任,明确企业及个人的权益保障、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