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1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许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坚持科学洗手,不仅能让我们美观大方,心情舒畅,还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它看似简单,其中的学问大着呢!于是我们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从《洗手的学问》开始,去调查研究身边的洗手现象,了解洗手的学问,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二、学习目标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条理的收集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实和素材;初步学会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和层次;了解科学小实验的一般步骤;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实践方式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实验。

四、方法引导

如何分析、表述问题;知道每个观点要有事实或资料作为依据;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上网查资料。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研究准备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和层次;

2、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3、有条理的收集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实和素材。

(二)确定主题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而且也对我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下节课我们就以《洗手的学问》为主题进行研究,去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识,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第2课时 研究实施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洗手也是有学问的,并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识,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2、了解科学小实验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二)制定研究方案

1、在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各种各样的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坚持科学洗手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好方法。

2、接下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做生活中的“小学者”吧!先来制定出“洗手的学问”研究方案。

通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围绕主题制定出《洗手的学问》研究方案。

(三)实施方案

1、搜集资料

(1)大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来了解洗手的方法。

(2)除了以上这些方法,还有一种就是上网搜索。

2、调查小学生洗手现状

(1)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2)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3)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统计表,并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3、宣传正确的洗手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同学都成了“洗手问题”的小专家。用不同方式向大家宣传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洗手方法。

宣传的方法:(1)开班会(2)观看视频

时间安排:下课活动课时间

注意事项:(1)在观看视频时要注意安全(2)宣传要做到全面

4、洗手与节约水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可利用的水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每个人每次洗手都能注意节约用水,那将节约多少水资源呀!

第3课时 总结与反思

(一)汇报与展示

1、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2、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的成果:①动手写了一份调查报告。②把洗手的方法教给了大家。③坚持科学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二)评价与反思

我们初步完成了《洗手的学问》主题研究,填一填评价表。

学生填写《洗手的学问》活动过程评价表,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接近尾声,学生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1、正确的洗手方法

(1)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双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内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钟才冲水。

(4)用流动的水冲洗至少10秒钟。

(5)完全擦干净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6)用干毛巾或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以干手机吹干双手。

(7)双手清洗妥当后,别再直接触摸水龙头,防止再度脏手。应以抹手巾包裹水龙头,或在水龙头上泼水冲洗干净,才把水龙头关上。

2、格言:你洗手了吗?

3、我的收获

我学到的新知识:我学会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我获得的新方法:我会上网查找资料。

我遇到的难题:在小组分工的时候,没有分配好。

我是这样解决的:发挥合作的力量,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我的感受:通过本次活动,我知道了在开展活动之前要有合理的研究计划;在上网查找资料前要有明确的方向;在进行调查前要设计好问卷;在进行正确洗手方法的宣传前,要制订好宣传方案。这节课让我懂得了洗手的重要性,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对学生评价与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虽然刚开设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孩子们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这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搜集和整理信息,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这次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深入地思考:

(一)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和同学的支持,才能保证实践活动有序地进行和完成预期的目标,要让家长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二)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2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会计专业;职业适应;自我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6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4-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就业压力日趋突出。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由于其介于研究型大学与技能型学校之间的特殊性质,颇受争议。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全面了解与认识自身的特点,增强自我培养意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适应与自我培养的关键。而会计是一门操作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需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该专业学生有更强的危机意识,对自我要求更高,更注重自我培养,因此,以该专业为代表对本项目进行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研究方案设计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实证分析和文献法等方法,查阅了大量文献,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走访了部分企业及一些独立学院学生和老师,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与数据,并将收集到的资料做了统计与分类整理,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数据基础。

1.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在研究方案的设计问题上,本课题研究的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适应与自我培养现状调查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为了符合课题要求,得出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结论,从而确定了将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经过组员的商议,并与导师深入讨论,一致决定以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课题的调查研究,并设计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其中,问卷的设计符合目的性、可接受性、顺序性、简明性、匹配性等原则。

1.2 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220份问卷,剔除10份无效问卷后,共有208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达到了99%。由于会计专业偏向于文科,女生占绝大多数,因此,此次调查结果当中,男性占31.25%,女性占68.75%;其中,各年级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由于调查对象适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问卷发放方式合理,问卷结果真实有效,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实证依据,为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问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2.1 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存在差异

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方面,50%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与普通本科学校存在差异。近些年来独立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在实验室、艺术场馆、图书馆、实训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和教师力量不足,造成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困难,加重了母体学校的负担、导致教学管理工作量不断加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于社会认可度问题,62.98%的学生认为相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其他高校的认可度更高。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与普通本科在层次上有差距,其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较差。45.67%的学生认为自身在学习能力、科研创新、学术研究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1.44%的学生认为独立学院的文凭含金量比不上重点大学。很多企业设置门槛较高,独立学院学生难以进入,处于尴尬的位置。

2.2 现今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的需要存在着差异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在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关注自我提升空间占51.92%;个人兴趣与专业对口占31.25%;薪酬占9.13%;就业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仅占6.25%;其他原因占1.44% (见图2)。

由此可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择业的时更多地倾向于自身发展。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初入职场时一般由基层做起,短时间内提升空间较小。

2.3 独立学院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轨不够,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少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机会的来源:62.02%的机会通过自行寻找方式获得,26.44%的机会是利用家庭关系取得,而由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仅占5.29%,剩余则以其他方式获得(见图3)。

由此可知,独立学院确实存在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轨不够以及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少的问题。

2.4 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确,职业适应能力不足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情况的调查,52.88%的学生有想过但未具体制订计划,33.17%的学生有做出清晰的规划,11.54%的学生有做出非常清晰的规划,2.4%的学生从未想过进行职业规划(见图4)。

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设想了职业规划,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定的想法,但只有近一成的学生能非常清晰地做出规划。而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模糊的,不能做出具体的职业规划。

调查中有23.08%的学生通过相关技能竞赛达到自我培养的目的,71.15%的学生以考证方式,71.15%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21.63%的学生通过考研或出国的方式进行自我培养。这说明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职业适应能力,大部分学生都从加强学习,扩展知识等方面做出努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我,并通过考取相关证件提升自身素质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3 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联系客观实际,在此对独立学院学生在职业适应与自我培养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学生自身

(1) 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大学生要放弃狭隘的择业观念和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择业不要仅限于大城市、大单位、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片面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要客观分析就业环境,明确择业发展方向。

(2)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趣。

(3) 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及时调整自我,化被动为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环境。

(4) 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应充分考虑国家的需要和个人未来的发展,针对自身需要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参加相关职业规划的培训课程,寻找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职业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

3.2 学校方面

(1) 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打造专业化强、有特色的师资队伍。聘请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并定期对其进行在职培训、提供进修机会,同时加强师生、高校、校企之间的交流。

(2)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制订与市场接轨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打造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平台;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投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为人才输送打造绿色通道。

(3)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独立学院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自主创业,为社会注入充满活力的新力量;建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支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打造“孵化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机会与毕业生规模不协调问题。 3.3 社会方面

(1) 平等对待独立学院大学生。部分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而不注重个人能力是否满足职位需求,社会应抛开陈旧的观念,公平对待每个大学生,避免歧视。

(2) 加大对独立学院宣传力度。以多样化方式宣传独立学院,让社会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特性,使企业根据切实需要满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需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4 结 语

本文在全面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独立学院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轨不够,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少,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学生、学校、社会3个方面分别给出了相关建议,以达到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自我培养的目的,改变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志远. 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 . 教育发展研究,2005(1).

[2] 陈应侠.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方案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2009(8).

[3] 张春梅. 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规范与创新[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4.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4

【关键词】行动研究;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48―04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勒温创建的,之后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众多领域。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的定义为“由社会(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行为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研究逐渐形成的。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事情。笔者结合所从事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实践, 开展了行动研究的尝试。基于学科的特点,笔者将行动研究概括为: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考察行动的结果,反思并修改行动方案以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

一 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1 发现问题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课程开设在大四的上学期。笔者是这门课的主讲教师,选取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著)作为教材,在教学中将研究方法的理论讲解与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并整理了很多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案例和资源主要来自于教育技术学科的论文和著作,部分选取于教育学。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依靠课后作业,重点选取几个章节来布置作业,如文献综述,调查问卷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统计分析等,以小组协作方式的完成。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1)教师教学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虽然讲授了很多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却没有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研究实践。(2)学生学习方面,提交的作业粗糙,质量不高。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有的甚至是从网上下载的,小组学习搭便车现象严重。(3)评价方面,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促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实证研究数量少、水平低的现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每年的10月底进行,从学生的选题中发现,除毕业设计等应用类选题外,理论类选题中定性思辨类选题居多,实证研究很少。开题时很多学生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胡乱贴标签,说不清自己的研究方法。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类论文中,使用的统计技术也以百分比、频率统计居多,停留在较低水平。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实证研究水平,是开展行动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 原因分析

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待提高,参考书籍、教学资源及案例的选取主要源于本学科,这就造成了视野的狭窄。研究方法体现了一个学科的研究思路和发展脉络,相比成熟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还略显薄弱[2]。另外,教育技术学是个交叉学科,教育技术研究中所采用的很多研究方法本就来自于其他学科。因此突破学科局限,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就显得很有必要。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造成了给学生从网上下载的便利。各项作业之间是孤立的,也没有与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相对应,学生无论从研究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都缺乏完整的考虑。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师也无法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小组协作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考虑成员之间贡献大小,导致搭便车等现象。

学生毕业论文多偏向定性思辨类选题,一方面与当前教育技术界“重思辨轻实证”的研究现状有关。一项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方法中定性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占了86%,定量与实证研究只占14%”[2],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多少会受教育技术学界研究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缺乏实证研究的训练有关。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尝试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加强研究方法教育, 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针对前几轮教学的得失进行思考和总结,与教授论文读写的教师协商,制定出以下方案,进行实施:

1 引入其他学科的成果, 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研究方法

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笔者除不断吸收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外,还借鉴参考相关成熟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研究方法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理论教学教材仍然选取《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李克东著),同时参考了其他优秀著作。如《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乔伊斯.p.高尔等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刘良华著),《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等。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比较研究,话语分析等,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避免盲目照搬。

案例是研究方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案例能够提供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方法的原理,领会研究者的研究精神。对案例的选取上,笔者借鉴刘良华的思路,从教育研究的进入教育研究的内部――先从人文学科中选取经典案例,再从教育学科寻找研究案例。选取对象兼顾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授调查研究时,选取了社会学的经典案例《菊与刀》(本尼迪克特著),《江村经济》(著),教育学的经典案例《教育机会均等》(科尔曼著),《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陈向明著)[3]。

为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技能,加强实证研究训练,在教学中引入SPSS统计的内容,主要参考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优秀教材,如《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著),《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薛薇著)等。

2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突破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方法重在应用,由于课时和种种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一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研究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来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先以叙事方式介绍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给出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境,将待解决的问题先留给学生。然后介绍研究方法的应用案例,解释研究方法的操作策略、适用条件和局限性。进而开展课堂讨论,让各小组针对研究情境设定的任务,讨论适用哪些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案怎么设计。最后将可供模仿和借鉴的论文形式的个案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以问卷调查法为突破点,对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训练。该方法在实证类研究方法中使用最多[4],相比其他的实证研究方法如实验、内容分析等更易于实施。具体方式是让学生以作业的方式完成一项研究任务,经历选题、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撰写研究结果的全部过程,完整的参与一项研究,以实现对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任务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成员6到7人。具体要求如下:

(1) 选题与问卷设计:选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与大学生的学习或生活紧密结合。问卷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设计,试用后进行修改定稿。

(2) 样本的选取和调查的实施:必须采用随机抽样,说明具体的抽样方法和可操作化的抽样过程。调查对象为本校学生,样本规模学生自定,但不得少于30人。

(3) 统计分析与研究报告: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

与此同时,教师也选择一个主题,以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与学生同步进行调查研究,并示范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

3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协作学习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学生的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组成。课堂讨论由教师事先制定课堂讨论观察记录表,根据各小组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进行评价。小组课后作业由分阶段研究成果组成,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 问卷设计和抽样方案的评价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先拟定一份详细的评价标准,依据该标准进行成绩评定,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反馈给相关的小组。

(2) 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通过随堂考核。教师对各组组长进行个别指导,再由组长负责指导组员,在上机实验时随机检查各组的进度。

(3) 调查报告的评价上,各组选派成员宣读小组研究成果,并进行答辩,根据答辩结果评定成绩。

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伪合作”现象,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改变协作学习评价机制,以成员贡献大小的方式区分小组内成员成绩。要求组长对成员的贡献进行评价,贡献多的在评定成绩上加分,贡献少的倒扣一定分数。因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协调和任务的布置,在成绩评定上向组长适当地倾斜。

4 利用QQ建立学习群,拓展教学和交流空间

在之前的教学中发现,由于课时的限制,某些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展开,师生的交流也多限与课内。教师建立QQ群,让每个学生申请加入该群。QQ在学生中使用非常普遍,每个人都有QQ号码,而且学生只要上网通常都会登录QQ。利用现有的QQ群也比建立网络教学站点或申请Blog来得便利。教师在群公告中教学通知,将一些电子教学资源如把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作业要求、拓展阅读材料、优秀的作业等上传到群共享上,供学生下载。教学资源紧跟课堂进度。利用QQ群的讨论区实现师生之间交流。在讨论区中建立各种主题的板块,如教学建议板块用于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提供反馈;问题讨论板块用于师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成果展示板块用于学生分阶段研究成果,便于各小组开展互相评价和学习借鉴;教学体会板块用于教师发表教学体会,对教学进行反思等。

三 行动研究结果的考察与反思

对于行动研究效果的考察,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对作业进行分析,即时反思并修改行动方案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整体效果的考察,以便于下一轮行动研究方案的调整。

1 行动研究过程中的考察与反思

(1) 成功之处:

1)突破学科局限,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引入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内容,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有的学生专门阅读了教师推荐的著作,并同教师进行了探讨。

2)学习过程得到监控,研究过程得到规范。通过分阶段考核的方式,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不足,及时进行指导。例如,在评价时发现学生的问卷设计很不规范,教师加强指导,将每一个研究任务的具体评价标准和研究规范放到网上,并提供范例和模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过程不断趋向规范。

3)拓展教学和交流的空间,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利用QQ群延伸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情感交流。交流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意见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2) 不足之处:

1)课堂讨论不积极,发言质量不高。在前几次的模拟研究情境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某些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而且发言的质量也不高,很少能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2)小组分组遇到障碍,评价机制仍不完善。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组员6-7人左右,因为部分学生之间存在矛盾,不太愿意接收考研学生和走读生,分组遇到障碍。另外部分同学反映,组长评价时会碍于情面,不愿公布贡献少的同学名单。

(3) 反思与修改方案:

1)加强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固然与传统习惯有关,可能也与学生知识准备不足、思考时间不充分有关。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加强指导,事先将研究任务相关的资料放到网上,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讨论中将讨论主题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实施一段时间后原有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2)修改分组和评价方案。教师随机指派小组成员,并考虑男女生比例搭配,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再跟教师申请调换。组长只负责提供本组成员分工明细,供教师评价时参考,由小组成员投票产生贡献多和贡献少的成员。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并顺利实施。

2 总体效果的考察与反思

总体效果的考察主要通过调查来进行,一是对学生的选题进行调查统计。本届毕业生的开题由于种种原因在12月份才开题,本课程在此时也接近尾声,可以认为本轮教学影响了学生的选题倾向。二是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3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成功之处

1) 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实证类选题比例增加。在80篇理论研究类论文中,实证类研究选题有21例,其中调查研究18例,内容分析3例,约占25%的比例,大大高于往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具备进行实证研究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技能。调查显示,95%的学生掌握了百分比、频率统计技术,约有66.7%的学生掌握了统计检验技术(t检验,z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2) 学生具备较好的研究方法意识。从开题报告中可以看出,对研究方法乱贴标签的现象减少,学生已具备较好的方法意识。对“你的毕业论文最有可能使用哪些研究方法”进行调查,88%的学生选择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被选择较多的研究方法分别是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观察和访谈,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现多元化趋势。

(2) 不足之处:

1) 统计原理的掌握不足。对于SPSS统计分析技术的应用,35%的学生表示掌握统计方法和适用条件,62%的学生表示只掌握方法不知道原理,3%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掌握统计分析技术。

2) 小组学习仍不完善。对于小组学习的评价方式80%的学生表示满意,仍有20%表示不满意。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得知,不满意的原因是过度分工以及伪合作现象仍未消失。

3)学习兴趣不高。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25%的学生表示很有兴趣,课前会做好准备工作,听课很认真。72%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听课较认真,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听课不认真。

(3) 反思与修改方案:

根据一个学期行动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建议和调查结果,对行动方案进行适当修改,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实施。

1)增加统计分析的课时分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初级统计技术掌握较好,中级及以上统计技术仍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逐渐引入较深层的统计分析技术,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另外掌握统计的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学生比例不高,对统计原理和适用条件的讲授需要加强。

2) 探索并完善小组学习评价机制。小组协作学习仍存在弊端。一方面搭便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采用按照贡献大小的方式评定成绩,仍有一些学生很少参与到研究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希望通过分工合作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但结果却是部分小组过度分工,某些成员专门负责任务一如问卷设计,另一些成员负责任务二如统计分析,违背教师初衷。考虑减少小组成员为3到4人,增加小组分工透明度,加强组员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3)调整教学计划,转变授课方式。

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兴趣不高,一方面课程开设时机不当。多数学生反映,本门课程无论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还是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应在大三开设。大四面临考研、找工作等诸多问题,很难投入很多精力到该课程的学习。而且毕业论文的开题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应在此之前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虽然笔者做出了种种努力,但课程的吸引力一般,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为此教师将尝试转变授课方式,少讲理论或者精讲部分理论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总结

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行动、反思、批判,解决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教学理论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研究实践中来培养了研究兴趣,对研究的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本轮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方案的预定目标基本得到实现,一些问题将尝试在下一轮解决。行动研究没有终点,一轮行动研究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轮行动研究的开始,笔者将尝试行动研究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春萍.教育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4.

[2] 胡来林,安玉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14-17.

[3]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4] 朱书强,刘明祥.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32-36.

Action Research in the I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Method

SHU Cun-y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17, China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is a kind of reflective study, which is made by teacher in re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an action research mad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Some details how the research is put into practiced are provided. Moreover, the plan about next research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instructional quality.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课外探究活动 意义 方式 注意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广大教师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对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一、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1.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探究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满怀着期盼、愉悦的心情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之中了解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验证所学理论,这既是巩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次实践活动,又是缓解学生身心压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的延伸活动。

2.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拓展生物教学空间。45分钟的生物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生物学习需求,也无法全面展示生物科学研究的精彩。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能够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拓展了教学空间[1]。

3.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课堂侧重于知识点掌握所不同的是,课外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相互协作等形式,验证、发现和归纳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方式

1.运用校园生物园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开辟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生物园地,有的是专门服务生物教学的场所设施,也有的与学校苗圃花房等综合利用。校园生物园地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有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内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验证光合作用的趣味小实验,既可以是简单易行的,又可以是稍微有难度,具有一定科技性的,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开展分析研究,强化他们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过“植物相片”的小实验活动,这样的趣味实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研究的神奇性和形象性,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2.结合生物学习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紧密,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例如,在教学《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以6人为一组,开展现代生活中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设计出调查研究方案,对调查时间、调查指向群体、调查方式方法、人员分工、成果梳理等环节进行了细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社会生活、家庭社区之中,开展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他们的视角分析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不仅巩固了生物学习内容,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总结梳理能力。

3.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初中生物教学与当前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连接这些方面,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开展专题实践活动是承接这一任务的较好载体,例如在教学《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运用课余时间从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并走访社区群众,了解他们对当前环境保护状态的满意度及需求,上网搜集资料撰写有关本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及改进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的撰写既可以以学生个人名义,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笔者还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了交流评比,筛选出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完善,最终形成对本地区环境保护状况的深度调研分析转交给有关部门,受到了好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4.利用课余生活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生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生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与生物有关的兴趣小组并给予指导,要求他们拟订科学的计划,有序开展各类研究活动,重点了解当前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状况、科技成果,以及生物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运用,让他们感受到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生物科学与生活同在。在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了解将更深入,学习兴趣也更浓厚[2]。

三、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注意点

生物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活动的实际成效,又要注意安全等各方面因素。一是要充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把关及活动的指导,都要注意尽量避开具有危险性因素的内容与环境,让学生远离意外伤害,选择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活动,或是教师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二是要制订切实可行实施计划。在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将活动分解落实到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之中,与教学进度同步推进,做到有序开展、重点突出,切不可盲目跟风。三是要发挥学生团队协作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中,更多的是应当倡导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以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整合活动资源,同时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外探究活动的作用,充分认识并有效推进这一工作,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个人调查研究方案范文6

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孝,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现在,我们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忠"?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尽心尽力"。对谁尽心尽力?传统教育中的"忠"是对国家尽心尽力。此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

何为"孝",词典上解释为"顺从父母"。我的理解是听从父母的管教,使父母放心,使父母愉悦为天下第一大孝。深入到班级的管理和教育中就是"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

"忠与孝"本质是一种责任教育,要培养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人,一个对父母负责任的人,一个搁在哪里都让国家和父母放心的人。

孝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也是维系家庭、企业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与坚韧纽带。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的支柱、道德的规范。孝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情感意向、价值尺度、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执行文化源于优秀的职工文化,执行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公司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成败。

中国是个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的观念规范着中国人的生命行为和政治方向。它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它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价值,甚至超乎宗教,成为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

"忠孝文化"铸就马灌中学教育人之魂,是"马灌中学教育精神"的核心。"忠孝"既代表着马灌中学师生诚实、守信和服从的品德,也代表马灌中学教育人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教师塑造人的灵魂,对道德要求较高,当效"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以厚重的孝道力量,去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以优秀的品格去陶冶人,以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人,以渊博的学识去培育人,以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人,真正做到为人之师,为世之表。

"忠孝之光"体现马灌教育人之道,是"马灌中学教育精神"的特质。"笃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尚行"强调运用知识服务社会。作为马灌中学教师,当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心无旁骛,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迷,不为虚荣所动。以蜡烛精神自励,不惜燃烧自己,惟图照亮别人。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传人以德,授人以智,育人成才,出色完成"忠于职守,忠于事业"的光荣使命。

用"忠孝文化"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作,感谢社会信任支持。让每一个学生善其性,美其行,健其体。

二、实施特色学校创建理论研究和特色创建两条主线

(一)研究的目标、重点、思路、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探求忠孝文化对中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兴趣方法的影响。

②挖掘提高学校文化,提高人本主义管理水平。

③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让忠孝文化入脑入心,内化为行动准则,内化为行为规范。

④将忠孝文化深入课堂,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⑤呼吁全社会净化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研究重点

①侧重于学生生活状况能力现状的研究。

②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③侧重于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研究。

④侧重于留守儿童生活生理心理关爱的研究。

3.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立足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关键,联系校内外,采取个案研究,调查法研究,行动研究法研究,从学生行为规范、校园环境建设,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矫正行为偏差学生的行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体系。

4.研究过程

①收集有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内涵和目标。

②拟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具体实施措施。

③以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进行相关调查分析。

④学生行为偏差与忠孝文化的偏离。

5.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方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案例研究法。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特色学校酝酿阶段。2012年11月,课题组采用调查研究法,对马灌初级中学七至九年级1700多学生采取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中学生13至16岁各个年龄阶段,探寻找学生生活能力学习方法的现状摸底。建立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卡片。提出特色学校创建机构和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