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1
关键词 学校 微课 课程资源 微课程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2008年,戴维・彭罗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提出Micro Lecture的概念,目的是让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国内胡铁生将其最早引进,并提出“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对微课研究的热潮,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课发展的简单介绍、微课的制作技术研究以及组织各级各类微课竞赛。目前来看,微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鲜事物,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部分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微课的推广应用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同时,当前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理论研究匮乏、认识观念片面、现实条件不足、实践过程盲目等问题。对此,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特点,合理把握微课的优劣,针对现实问题科学开发和实施微课是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学校微课的基本特点
当前不同的学者对微课有不同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虽然人们对微课从时间长短、开发主体归属、课程优劣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定义存在一些争议,但在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方面却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
1.时间短
微课的“微”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时间短。有学者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三个比较有影响和知名度的项目中的微课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微课的时长以0~10分钟为主,在调查的微课中,小于十分钟的约占83.3%[3],这相对于传统课堂授课的40分钟而言,其时间是非常短的。
2.内容精
通过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的微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均短小精悍,具有吸引力,针对性较强。每个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明确地阐明一个知识点或思想,例如淄博市的一节微课《拼音巧标调》,即用4分38秒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给拼音标音调”这个一年级的重难点,针对性非常强。
3.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目前微课的呈现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既有用摄像机录制的视频,也有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视频,还有用flash等软件编辑的视频,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二、学校微课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打破时空限制、更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微课因其自身内容的单一性、时间的短时性、载体的技术依赖性等特点,而存在功能上的局限和实施中的困难。由此,在学校微课的建设与实施中,必须灵活辩证地对待。
1.学校微课的主要优势
(1)突破传统学校课程实施的时空限制
传统教学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为了学习特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通常在确定时间、确定地点进行授课和学习。微课与此不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使得教学双边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加灵活多样。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或目的不同,灵活选择进度和内容,不必担心因一时分心而造成知识点遗漏的情况。从空间上来说,微课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不仅可以发生在教室里,而且可以发生在学生有条件观看微课的任何地方,诸如教室外、家庭中,甚至公交车上、商场、路边等等,这为学生时时处处地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2)更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几乎全员入学,加之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经验背景的差别也在扩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似乎越来越“加剧”。[1]在大班额教学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使教学充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一直是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学校微课的出现为弥补和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传统课堂的统一讲授会对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思维品质不高的同学产生压力,导致学习跟不上,然而学校微课是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控制播放速度和次数,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学习速度和频率,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第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微课不仅局限在教材的重难点解析,还有部分内容是用来拓展学生课外生活的,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性格和气质出发,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探索学习,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可汗学院的《艺术史简介》、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的《切开榴莲的秘密》等内容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有效增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而当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差异过大,不同学生享受到不同的资源,有悖教育公平。学校微课因其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有利于将各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和分享,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学习终端方便、快捷地享受国内外名师的优秀授课。就微课网来说,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感受到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一■一中学等十余所顶尖名校名师的精彩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优势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地增进了教育公平。
2.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认识片面
观念的不正确往往导致行动的不合理,因此正确认识学校微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微课在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念功利化。有些学校制作微课仅仅是为了参加微课大赛,获得奖励,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应付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忽略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观念过于功利化。第二,微课功能扩大化。主管人员对微课的优劣认识不清,只看到它的优势,却无视其局限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不顾及本土特色、学校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家庭条件,盲目跟进微课,导致微课使用效果不佳、学生和家长对此方式产生反感、耽误学校正常的课业教学等问题。第三,建设流程简单化。不少学校认为微课建设就是制作一个教学视频,供学生课下观看,只要有一个会制作视频的电教人员就可以完成该任务。事实上,微课的开发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微视频制作,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支持资源的建设、教学反馈的提供均应包含其中。
(2)资源不足
学校微课建设资源不足体现在计算机硬件缺乏、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该类问题大大抑制了微课的有效推进。首先,计算机软硬件缺乏。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和教师具备相应的移动终端和微课制作工具,当前学校尚未能实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抑制了教师对微课的开发以及学生对微课的利用。其次,专业师资匮乏。学校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统筹规划,然而目前一般是由学校负责人兼任此任务,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导致微课建设出现零散、不系统的状态。最后,实施经验欠缺。国内微课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经验,虽然部分学校也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微课发展的一些经验,但尚不够系统,学校不知如何去管理微课;评价人员不知如何去考核微课;任课教师也不知如何常态化应用微课。
(3)自身局限
上文提及到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这既是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首先,时间短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时集中。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时间的长短问题,传统授课一般是45分钟甚至更长,而一节微课仅仅5~10分钟,前者要求学习者有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力。如若学生习惯了对微课的学习,其长时注意力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传统教学,这是微课的设计者不希望出现的。其次,内容精炼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以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认识”这一专题为例,如若分别将厘米、分米、米的特点、应用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设计,那么三个简练的微课无疑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此知识点,但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不易被学生所感知,这应当引起微课规划者的重视。
三、学校微课建设的策略
学校微课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样的挑战,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完善学校微课的评价机制、促进微课向微课程转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
一方面,鉴于当前学校建设微课面临的观念上的问题,相关人员应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组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定期研讨交流的形式督促学校人员端正建设微课的态度,全面科学地认识微课。另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对微课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实践者的启迪作用有限,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对学校微课概念、特点、优势和劣势等的理论研究,帮助一线人员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相关内容,为其实践工作导航[4]。但需注意,在对微课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应当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式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微课。
2.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
为了使学校对微课的投入有所成效,规范其设计开发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首先,相关人员应当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制作出一条符合本校微课制作的流程,明确微课建设的人员构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精选学校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分界线,提供两类微课内容,一是对课本重难点的解析课,二是对学生兴趣的拓展课,两类内容从不同的视角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便利。最后,保障学校微课的质量。学校微课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当只求数量,更应当追求质量,评价和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把守每一个微课的质量关,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3.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
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是学校微课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增强其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供充足的软硬条件。充足的软硬件可以使得教师有制作微课的条件,学生有必备的学习条件,避免教师和学生因计算机或其他各种移动终端的匮乏而丧失使用微课的权利。第二,建设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微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建立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测,也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第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的规划能力,为其更加顺利、有效地使用微课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再借以一定的教学手段,例如定期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检验,促使学生展示自学内容等方式,将学生对微课的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完善学校微课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微课的一个反馈,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校微课建设稳步前进。学校应当从评价人员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进行周密的考虑。在评价人员的确定方面,秉承多种评价主体并存的原则,既重视专家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将教师自评和家长评价等纳入其中,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保障评价更加的客观公正。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方面,学校可以参考成功案例或者直接聘请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测量的标准,为开展微课建设奠定基础。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应当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切勿走上只注重分数的歧途。总之,为了充分响应新课标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微课设计优劣的评价既应当有学习过程方面的体现,也应当有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二者应当结合起来充分考虑。
5.促使微课向微课程转变
受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等同于“课程”,因此,在微课的研究中,也经常出现把“微课”等同于“微课程”的情况。其实,二者虽然密切关联,但内涵并不相同。教育学研究中的“课”,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一个阶段;“课程”则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可见,“课”偏重于教学活动,“课程”则偏重于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文提及微课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鉴于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考虑将系列微课组成专题的微课程,将专题内容的课程分解为多个微课,既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又保留微课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它自身带来的问题。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总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我们一定要以一种敏锐的视角、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在行进中思考,不断修正和反思,使微课能够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微课;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56-02
一、引言
要探究高职院校英语微课的建设与应用,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英语”、“微课”以及“怎样建设与应用”的基本概念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微课这种特殊教育方式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探究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是怎样建设和发展的。
二、微课的兴起背景与必要性探析
1.微课的兴起背景。微课最早兴起于美国。21世纪初,一位优秀的教学设计者戴维・彭罗斯第一次在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大学提出了有关微课教学的思想。微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教学设计简单且精悍,教学者通过简短的视频形式的教学设计,传递出其所要表达的关键信息、重点内容,从而使得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来学习和思考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微课所提出的建设主义教学思想、在线教学、移动互联网教学等教学理论逐渐得到了教育界人士广泛的认可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以及网上教育模式的逐渐兴盛,我国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信息化模式下,课堂整体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优化分配。微n不同于以往机械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重点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结合传统的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突出。通过课前预习、教案设计、课堂讲授、教学评估与反思等基本的教学过程创建出一条学习的主线,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课业任务的能力。
2.大学英语微课建设的必要性。(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他们节省一定的课余时间,主要表现为在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的同时,实现对零碎学习时间的有效整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大学英语课程而言,英语不仅是实现国际化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且大学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进行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相对独到的学习见解,还要具备机敏的学习思维和进行深入探索的能力。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传统的“一对一”的教课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英语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发展要求。(2)提高学习效率,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微课教学,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如果遇到不懂的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视频的二次回放,或者是通过查阅教师授课的重点笔记,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通过课上教师的正确点播也能得出问题的相关答案。微课可以不断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思维力和良好的综合学习技能。通过视频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在“互联网+”发展领域的影响下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势在必行。
三、微课的建设内容
1.微课自身的特点。(1)授课时间短:微课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时间大约只占传统课堂的三分之一左右,授课时间通常设置为15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因此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利用零碎化的时间。(2)内容针对性强:由于微课的上课时间相对较短,这就决定了微课的授课内容针对性都很强。通常情况下,微课一般都会重点讲解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首要内容,而且讲解内容力求简短、精悍,重在单独关注一个知识点或者两个知识点,便于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解与消化吸收。(3)授课直观化:微课是基于视频进行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视频一般是通过生动的实物展示或者电脑模拟课程来进行相对直观地讲解,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不仅能丰富多彩,而且其展现形式也比较生动直观,而这正是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2.大学英语微课的主要类型。(1)理论导向型:理论导向型“微课”主要以传递语言信息为主,授课形式以口头传递法居多,另外辅之具体的教授法、提问解答法以及启发讨论法等。理论导向型微课这一教学模式适合以教师为授课核心,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主要的掌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搭建出一个针对性较强的英语基本概念的学习平台。(2)实践讲解型:不同于中国汉语“意”合的教学思维,英语教学讲究“形”合,讲究“听、说、读、写、翻”五大部分的有效结合。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的讲解、练习、操作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展开实际的微课课堂教学。
四、大学英语微课的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
1.进行英语微课课堂的常规化建设。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微课主要通过竞技性的比赛获得。比赛中的作品大多是通过严格的挑选而得出的。同时,比赛中选出的微课视频,大多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虚拟获得的。因此,微课制作成本较高,制作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外,这种形式下产生的微课视频大多是零碎的、杂乱的和不成系统的,所以急需对英语微课进行常规化的建设,以便扩大英语微课的使用广度和深度。
2.英语微课建设需要进行整体考虑。所谓微课就是针对某一个基础的知识点或者是重点的学习内容进行独到讲解的过程。虽然微课授课的时间较短,但微课的授课资源却非常的丰富,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微课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英语的本身特点。大学英语不同于初级阶段的英语课程,大学英语更讲究英语的语言点、知识点和长难点的有机整合,因此学校应该提出明确的建设方案、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良好的技术支持,以便保证微课资源开发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3.合理整合微课资源,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微课建设方案需要合理地整合各方的资源,因此微课的建设过程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大力支持,而且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技术团队对微课进行系统地开发与讲解。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方式的不断改变,大学英语微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培养一些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及技术团队来进行适当地开发与应用。
4.增加微课教学的资金投入。目前,许多高校开始将微课应用于更多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但往往由于微课的开发成本高,资源整合困难,最终导致许多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教学的资金投入,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可以使教师群体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
五、结语
鉴于微课的诸多学习效益,本文在大学生英语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上进行了相对细致地探索。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因此,我们更要有顺应潮流的勇气和迎接一切学习困难的决心。本文从微课的背景与特点、重要性以及怎样建设与应用上进行了个性化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英语课堂学习的灵活性,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共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微课教学就成为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学模式的主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雪营.河北省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3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大行其道的今天,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与分享,不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从而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教师开始尝试以“微课”的创新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不失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在传统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
二、“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运用的意义
在我校,微课处于爆发前期,相关的理论实践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微课资源建设也处于刚起步阶段,探索“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运用有着重大意义。
(一)对学生的学习
1.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2.“微课”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
3.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二)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
1.教学目标清楚,加深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2.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心中有学生。
3.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
4.为拓展知识点,就必须查阅资料去充实内容,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上升过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三)对教育自身的发展
1.现在的“微课”,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过去录制的大量“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大而全,难以直接加以使用。
2.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共享。
三、思想品德课“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开发目标,突出重点
“微课”以短小而著名,却以精悍而取胜。切不可因其“微小”而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甚至背离教学终极目标。
(二)切入课题要迅速
微课要求的时间短少,要求切入课题必然要迅速,如,可设置一题目引入课题;可以温故知新,由以往的课题引入新的课题;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去引入课题。另外要求切入课题途径、方法吸引眼球,力求新颖的同时,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密,迅速切题,因为余下不多的时间要分配给内容的讲授。
(三)讲授线索要清晰,尽可能只有一条
微课中,讲授线索除了要清晰,还要尽可能只有一条。在线索上展示最重点、最精彩的内容。
(四)收尾要快捷并回味无穷
一节课小结,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是进一步突出所讲授内容。好的总结可以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刻印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思想品德“微课”,教师一次精心的讲述,将被多次播放学习,从而避免了重复解答,及时解决学生疑惑问题,使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知识,学习连贯性增强。师生在“微课”平台上也可以进行线上互动沟通,成为现有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今后将逐渐完善思想品德科“微课”视频,并成为一个宏伟的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1]杨正群.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12).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62-02
随着网络时代不断发展,出现了信息泛滥。面对海量信息,人们接受信息量有限,由此出现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大量无关信息干扰人们注意力,使教师和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有必要课程“微”型化。微课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方式,它适应了快速发展的E-Learning、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网上精品课程相比,其教学时间较短,通常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其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主题明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正因为微课的这些优点,其逐渐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国外公开的微课网站如萨尔曼.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已经让微课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在国内,中国微课网以全新的分享学习理念为引导,精确整合微课、检测、疑难问答多个学习环节的专业化中学生学习网站。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已经作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
一、微课知识管理
微课是当前高校教学的一种趋势,然而当前很多精品微课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管理,造成微课资源的巨大浪费,难以形成有效知识体系。如何对微课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和资源共享是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对知识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有效的课程知识管理,能够有计划建立学科专业知识体系、针对性地吸收补充所需专业知识资源、持续更新和提高课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取所需专业知识资源以用于实际工作、结合学习过程提供相应知识资源、有效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学习者可以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可用思维导图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举例说明,现有教材介绍的语法知识和教师传统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均是上下的“层次结构”。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画出每章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将本章各语法知识点、所涉及的下一级知识点、各知识点问的联系等,使其与人脑存储知识类似,便于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可对微课的知识点以如下方式进行管理,可以将课程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以线条来表达某课程知识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微课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知识点和微课之间是一种映射关系,可通过在知识点上链接所对应的微课。层次性的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将各自有效资源以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的形式连接起来作为网络课程主要内容。当然有些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也是作为将隐性知识表示的一种资源存在。专业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对学生提交的隐性知识进行审核。
二、微课资源共享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当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逐渐采用云计算机技术来共享教学资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如下:节约购买与维护更新计算机成本;减少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费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解决资源不足与不均问题;提供安全数据存储中心以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学模式落后;重学习内容呈现,轻学习情境创设;知识建构并不理想;缺乏个性化学习设计;评价方式单一。云计算技术对微课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教师与学生分别成为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主体。将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优质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与原来的网络教学平台相比,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资源共享、集体思维和平台开放,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优质微课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迅速获取新技术、减少重复浪费,增加竞争力,以适应高校战略联盟的发展。文献[7]提出了利用Google App Engine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云平台,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检索和知识共享,可将该体系结构应用到基于云平台的高校微课资源的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或PC终端访问,通过RSS订阅和用户上传共享实现微课知识获取功能,可为学生学习提供课程订阅功能,用户可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学习主题和学习资源,并参与学习。通过Blog、Tags、标志分类存储实现微课知识组织功能,围绕某个主题建立的个人或群体Blog,借助于Tag可以让更多对此有兴趣的用户参与进来展开交流、评价与讨论。通过云服务器分布式存储实现微课资源存储。通过Google检索服务实现微课资源检索功能,包括资源搜索和学习主题搜索。通过多用户共享访问实现微课资源知识共享功能。
本文首先主要介绍了微课产生的背景、概念及特点。之后,探讨为什么需要对微课资源进行知识管理,并介绍运用思维导图方法进行知识管理。最后,介绍云计算的优势,给出云计算技术共享微课资源的一种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8);163-165.
[2]刘雪美,张晓辉,苑进.高校融合思维导图课程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高等农业教育,2007,(7):67-69.
[3]魏方田.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81-83.
[4]邓瑞新.“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构建的思维导图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1,(8):96-99.
[5]王玉芬,郭晓娟.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影响解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11-113.
[6]程文.利用Google App Engine打造个人知识管理云平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00-101.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5
关键词:微课;ARPC;数字化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109-02
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Web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流动传输、服务提供和业务聚合的平台。虽然数字化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正逐渐走入建设的“高原期”,以“工程测量”课程的资源建设为例,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已建成数字化教育资源访问量、利用率低
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学资源因“粒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在课外“无监管”的状态下学习,也不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自学;二是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上,基本上依靠“教师―用户”之间的纵向交互实现信息交流和答疑解惑,而用户之间的横向交互很少,无法实现协作式、参与式学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能导致学习进程无法继续,最后不了了之;三是现有资源在建成后,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资金、时间有限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进行维护和更新工作,在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必然会陷入被遗忘和淘汰的境地。
2.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改革意识
目前,“工程测量”任课教师虽然能利用社交软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工程技术人员解决施工一线遇到的问题,但只限于点对点交流,并未充分利用社交软件强大的由点及面辐射信息能力,将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典型案例这种工程技术人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传播和推广。再有,教师可以广泛接触到各类课程教学素材,但是不能灵活充分地将其运用于网络供学生课堂或课后学习,如在仪器教学初期阶段,学生会出现各种操作不规范或错误问题,很多教师只是不断在当场指出并纠正,而没有将这些错误制作为图片或视频,及时在个人教学空间或学生QQ群中供学生自学,缺乏一种将素材进行加工转变为教学资源,并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意识。
3.缺少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Web2.0时代,微课被认为是符合“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等时代特征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这就需要将传统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进行重构以符合这些特征,但这一关键工作还缺少理论层面的支持,导致制作内容基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难易程度、熟练程度“随意”决定,已有微课资源离散,制作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同一个知识(技能)点的微课被大量重复制作,这种低质量的重复建设,使资源浪费现象不断发生。
研究思路与对策
针对目前资源及建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已有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测量课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经验,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云平台的“APRC”微课资源建设方法。APRC――Architecture(框架结构)、Polymeriz(聚合)、Radiation(辐射)、Common(共同),即“核心框架、广源聚合、多维辐射、基于社交共享共建”。社交云平台是指由大学城空间、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账号构成的去中心化的社交云平台。“广源聚合、多维辐射、共享共建”是指在社交云平台上,为高职院校师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等“多维”用户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技术支持等“多维”服务的同时,将在校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聚合在云端,将平台上的知识资源、技能资源、案例资源、智力资源等通过教师甚至是用户的搜集、整理、转化开发为更多、更好的微课,实现资源可持续的共享共建。下面,笔者以“工程测量”课程为例,谈谈此建设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构建核心框架,完成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在开始拍摄微课资源之前,应根据微课本身“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的特点先规划好本门课程的“知识地图”――即知识、技能的核心框架,避免因碎片化学习导致“熊掰玉米”的现象出现,将之前的模块、单元结构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一步细化为点,同时绘制出这些点之间的关系图,根据此图,微课资源建设者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学习者来说,他们可以按图索骥进行课程的学习。
2.以测量实训实习课为切入点,逐步完成课程系统微课资源建设
教师可先根据课程核心框架中规划好的技能点制作微课资源,以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复习等形式供学生使用,以此检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适合“工程测量”课程的微课拍摄手段和方法,拍摄脚本模板,微课资源的其他构成要素、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其他知识点和技能点微课资源的制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微课资源。
3.构建社交云平台,辐射教学服务,聚合教学资源
首先,通过合适的方式在课程教学微信公众号、教师个人QQ空间及大学城空间课程数字化教育微课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堂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材中,或在测量实训现场,在实习指导报告中以添加二维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训的同时,了解知识和技能在施工测量一线的实际使用情况,拓展其知识面,进一步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教师可以将与学生、技术人员交流的经典案例通过社交软件,如公众号推送、微信朋友圈、QQ空间日志或大学城文章等进行,然后通过“粉丝”的转发或转载,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向外辐射教学资源,使得高职院校中从事测量课程教与学的师生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都关注教师个人或团队社交账号,进而在众多社交账号构成的去中心化的社交云平台上实现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互,研讨测量教学中和一线施工测量中的问题,为制作课程微课资源提供实时的一手素材,从而使得课程微课资源与时俱进,并提高学习者使用和访问课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思想认识、共享平台建设、资源规范和利用效率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微课作为一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课程教学、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因此,加快课程系统化微课资源建设,搭建微课平台,在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2]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05):70.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6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微学习
一、微课与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首创,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以“微教学”为主要驱动力,以课程重难点为中心,以师生高度互动教学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等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图中上半部分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是教师提供的相对静态型的技术化资源;图中下半部分的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是微课在组织微课教学活动和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智慧型资源。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微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制作,轻内容
优质高效的微视频是高职院校微课建设的基础,教师要有较熟练的微视频制作技术微课教学资源的核心是“短小精准”的微视频,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地创建教学视频,但现阶段,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通常制作一个十分钟左右的视频至少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有些老师反映说要花上三天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较精致的微视频。因此,教师的大部分精力被消耗在视频制作上,而分散了对于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2.重建设,轻使用
微课作为区域教育资源的一个新趋势,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积累的阶段,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微课资源,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是随着新的微课的不断开发与拓展,如何整合和利用已开发的微课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新的微课资源和老的微课资源大多相对孤立分散、互不相连。而且目前微微课主要应用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观摩和学习,使用随意,缺乏理论和方法指导;由于微课的应用主要以教师为主,使用仅仅局限于教师之间,对学生的启迪和帮助不是很大,利用效率不够理想。因此,提高微课的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3.重课内,轻课外
微课教学采用了多种的新媒体教学形式,如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的内容直观形象。但如果仅仅使用其代替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反而因其缺乏互动而使得学生不愿思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学生不再注重内涵的理解,而更关注形式的欣赏和知识的记忆。因此,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微课视频的播放,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
三、完善“微课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1.形成专业的技术团队
要加工出画面清晰、音质优美的微视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提升视频拍摄、录制、剪辑与加工等技能;第二,由各高职院校提供微视频制作技术培训,让教师快速掌握简便易用的视频制作技术;第三,由专业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完成微课视频的创建:专业教师提供微课的教学主题、细化知识点、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并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则完成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及视频的后期编辑与加工;第四,通常视频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微视频质量的高低,除了依赖微课制作者的视频编辑处理水平,还与硬件条件极为相关,建议由学校统一提供录制微课用的硬件设备或专用教室。
2.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合
“微课”教学模式属于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是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传统多媒体教学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微课”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探讨,使课程教学能够突出重点,加强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建议“微课”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而是只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发有针对性的“微课”片段。“微课”教学模式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引入翻转课堂
在微课学习之后,翻转课堂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在独立学习微课之后,以独立、协作或者集体学习的方式完成预设任务,并梳理问题和困惑,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决策,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小组的讨论、协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及困惑。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交流的深度比传统课堂更为深入,学生暴露的问题也更彻底,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理解的反而更加透彻。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论有多精彩,都与现场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感,它缺少了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的氛围。微课教学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微课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顾、课前预习及课中知识点的归纳与提炼,也可以在课程的结尾采用交互式的微课程来实现巩固学习知识的目的。
四、结语
在推进课改、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渐被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替代,新的教学方式更加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那么,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形式也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微课教学是教学改革和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需求的产物,在传统的教学中,应将微课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从而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3]袁小红.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学,2011,(9)
[4]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
[5]李俊.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视界,2013,(2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