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1

关键字:农村公路 建设提高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农村自然条件差,农民经济总量少,人均收入低。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是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便捷高质量的农村公路。

农业生产资料的运输,农业机械的行驶,农业技术的传播,销售网络的建立,销售效率的提高,都需要有公路交通作为基础。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既促进了农业信息的交流,又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使农民改变了一家一户、以粮为主的单一模式,使种植业、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还可以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水平。可以说,没有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产业化发展将十分困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和沟通,促进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和产品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可以引导农村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小城镇功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可以改善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条件,促进农民思想的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无论是从生产、销售还是消费来说,都需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一、农村公路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通过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缩短了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市和乡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农村公路是其中关键的也是目前薄弱的环节。发展农村公路,实现农村与城市的“无缝连接”,可促使城市中的一些要素顺利向农村扩散,一方面缓减了城市的发展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周边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二、农村公路建设是完善城乡公路网络的需要

发展农村公路一方面,可以提高公路网通达面和覆盖率;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主干线公路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国道、省道是动脉血管部分,那么农村公路就是整个公路网的毛细血管部分。因此,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路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协调,提高了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覆盖区域,充分发挥干线公路网络的辐射作用,使路网的整体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更具有机动、灵活、及时、通达的特点,从而达到适应性强、服务面广、实现门对门服务的目的。

三、农村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招商引资,企业或者工厂在地方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能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每年上缴巨额的税收,还能够吸纳地方的人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工作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公路建设使得地方的交通更为发达,而企业和工厂在选址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交通状况。

四、农村公路建设有利用改善农村环境

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非常重要。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打破农村自然封闭的状态,才能使农村丰富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才能使农村蕴藏的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如此,还可以畅通与拓宽农村信息和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更好的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

农村公路的建设,无疑可以改善农村环境,有助于实线“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费方式;可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公路的建设是推动农村加速发展、脱贫的必要因素之一,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商业活动、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便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农村公路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进程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打破城市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线农村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农村公路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城镇的连接,促进城乡一体化。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农村客货运输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方便人流、物流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移动,一方面有利用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有利于城市和城镇相关产业向农村转移,从而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的政治工作,塑造乡风文明建设良好的形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2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人类社会所热切关注的一个永恒课题就是发展问题。自诞生以来,发展经济学就一直以发展为核心,探讨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不发达的困境。在此过程中发展经济学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与贡献,他们对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做不懈的探索,使得人们不断深化对于发展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新发展观。所以,梳理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 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有着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新发展观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完成了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也就是经济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明化,新发展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观念体系,包括了许多当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问题的新认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收入、财富、社会现代化、技术进步等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人的福利的。在新发展观里,发展被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其认为发展过程应该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应该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

2.发展的方式要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

3.新发展观对发展的机制、手段也做出了新的思考。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导致了政府和市场失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导致了司法成本一般都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所以,实现国家、社区、市场之间的互补结合,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作者认为,新发展观的产生不仅标志着对于发展理论的研究正朝着更大的领域扩展,也说明发展经济学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发展理论固有的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1.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科技的进步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的根源,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可见,在美国,政府始终将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因此专门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副主任由正副总统兼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有经济学家进行过测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0年里,1 /3的美国生产率的增长都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亚洲,日本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1959至1979年之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要实现转变,就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美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从其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政府具备较强的驾驭经济的能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能够进行适度干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政府进行发展管理来弥补以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政府很有必要对经济的有效干预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积极促进结构调整,适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广义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地区结构、消费结构等。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是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要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产业引导,以实现工业现代化。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是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提升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改造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投资结构的演进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具备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学研究体制应把体制作为发展的因素。这其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活动的舞台是市场,市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资源市场配置的空间和环境。市场状况、市场体系完善与否,市场机制健全与否,都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变的经验 ,也是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败教训之总结。

6.依据经济发展的进程科学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能力。研究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可以看出:人的主观意愿决定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其转换是由经济发展的进程所支配,跨越客观发展阶段而人为地进入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一国经济发展进程而言,未必是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我国,要迅速全面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渡到低投入、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李国.自主创新任重道远[N].经济日报,2005(04).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3

关键词:林下经济;存在问题;建议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节约土地资源、加快林业发展、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好丰富的林地资源,进一步加快林下资源综合开发,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1 镇巴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11年统计年报显示,镇巴县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81万hm2,涉及农户68128户,年产值达73214万元。2011年镇巴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687元,其中属林下经济收入212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4.5%。但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该县尚处于起步萌芽阶段。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林下养殖 目前全县发展种养殖业等林下经济的农户有44173户,占全县农户数的64%,年产值25482万元。主要有森林鸡、森林猪和马、牛、羊、蜂等。这些种养殖户中,年林下经济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农户30200户,占68.44%;年林下经济收入在5000~10000元的有11690户,占26.4%;年林下经济收入在10000~20000元的有2081户,占4.7%;年林下经济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有202户,占0.46%。

1.2 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0.77万hm2,涉及农户13744户,年产值22016万元。主要林下种植品种有绿化苗木,杜仲、木瓜、厚朴、金银花、大黄、党参、天麻、柴胡等中药材及魔芋,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

1.3 林下采集 林下采集以蕨类、车前草、灰灰菜、鱼腥草等山野菜和核桃、板栗干杂果、茶叶、水果为主,面积达1.98万hm2,年产量达13872t,涉及农户50211户,产值25536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巴县发展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2.1 规模小且品种单一 林下养殖多是一些养殖散户,一方面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缺少龙头产业,无法起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

2.2 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畅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喜好追捧热点,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意识,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产品经营中,多数种养户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3 管理水平不高 大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林下种养方式,缺乏科学种养规模发展理念和技术,导致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偏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2.4 资金严重短缺 大多数农户虽然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加之贷款门槛又高,发展之初就受到了限制。而现有一些养殖、种植户,也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5 发展基础条件较差 虽然这些年加大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但仍存在水、电、路不完善、不配套问题,从而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6 指导服务跟不上 由于林下经济发展点多面广,加之技术力量薄弱,使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科技推广范围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订单林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并且农户在种养过程中因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3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镇巴县林地资源丰富,现有林地28.87万hm2,核桃、板栗等经济林达1.03万hm2,用材林8.80万hm2,竹林0.69万hm2,气候优越,发展林下经济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通过林改,把23.60万hm2集体林地的使用权交给6.9万户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单位产值和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适应于该县林下发展的产业较多,可以概括为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大类,林下种植主要种植以天麻、柴胡、大黄为主的中药材和魔芋、食用菌等,林下养殖主要养殖以森林鸡为主的禽养殖、放养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农户在实际发展中,还可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条件灵活选择。

4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4.1 搞好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宣传,让广大林农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广泛宣传引导,各级政府应倾注人力、财力、物力,从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培育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4.2 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制定长远规划,确定任务目标,避免盲目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林产业化相结合,与农林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多角度、深层次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加强引导,切忌政府包办,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致使群众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4.3 加强科技指导,搞好产业服务 要着力创建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创新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疫病预防和控制,保证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全县“科技110”的服务作用,根据季节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林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地搞好服务,手把手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同时,要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等形式,进一步减少经济损失,以带动农民靠林下经济发家致富。

4.4 健全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 要鼓励发展壮大全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林农、林下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服务领域向产前的良种供应、信息提供、产中的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和产后的加工、流通等领域拓展,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4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民日益的增收都需要进行改革,通过创新思路与技术,并积极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为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学习科技、全面对农村措施改革提高经济发展。

1 双柏县农民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民发展经济观念落后

农民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农村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硬件条件,生产中运输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生产劳动的阻碍,农家肥不能运到田地里,农田建设材料运不到田地中,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繁荣,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全县18.29万亩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5万亩,65%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差、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没有科技就没有经济,是双柏县农村生产的真实现状。

1.2 农民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民发展经济收入过程中,农村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生产与市场难以对接。由于经营规模小、没有新的科技、加之生产基础差、成本高、效率低,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的收入低。主要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使农户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新品种试验、得不到广泛应用。虽说是双柏是个农业大县,但农产品的价值偏低,农村经济不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的竞争力。当前双柏县农村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发展的起步或初级阶段,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土地难于向种田能手集中,极少土地荒芜,因此,仍然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方式分散。大部分农户仍以家庭种植、养殖等为主。其次由于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规模效益较低,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1.3 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

双柏县201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7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增长17.2%,其中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3306万元,增长2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1.8%。农产品供求关系从短缺转向总量供求不平衡,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态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低迷,从而使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使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以及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从而降低农民的积极性。

1.4 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

农村“空心化”不但直接对双柏县农村经济社会自身有影响,而且对双柏县的城镇化进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冲击。全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常住人口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农村“三化”上升,懂技术,有文化的人外出打工,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村“空心化”的现状预示着当前条件的经济约束,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将枯竭。

2 双柏县农民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2.1 种植模式传统单一,特色农作物生产规模小

人为因素不能改变环境,而人的创新发展技术能改变传统方式。双柏县受地质、地理环境影响,土地3/4的面积都是25°以上的坡耕地,有“一山分四季”自然气候,种植结构虽然在近几年有所调整,但传统模式仍处主流地位,比如以粮油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特色农产品少,产量低,特色农业产品少,经济发展缓慢。

2.2 养殖种植规模小

养殖出栏、出笼上市率不高,特色种植产品规模小无法及时投入市场,基本还是自食为主。双柏县养殖种植资源比较丰富,但没很好的开发利用,个体小养殖场近几年小养殖虽有所发展,但缺乏集约经营、达不到政府扶持项目,种植没有新技术和贮藏运输工具,形成了农民养殖、种植范围逐渐缩小了,科学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没有得到更新。

2.3 农民打工经济以劳力输出为主,技术含量低

随着社会信息化环境的改善和进步,山区农民近几年来素质上虽然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但思想观念较发达地区农民要落后很多,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落后,人为地扩大了支出成本,它们除维持基本的生活外,还有许多开支项目,其中很多支出是很不合理的。一是国家机关的罚没支出,许多农民因政策和法律观念不强,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机关对其制裁方式多是缴纳罚金;二是婚丧嫁娶的浪费开支,山区农村婚丧嫁娶搞攀比,讲排场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农民资金的浪费。三是部分人好逸恶劳思想严重,有赌博的恶习,信奉封建迷信,导致资金不能正常循环。四是农村人际关系中请客送Y等不合理开支往往超出农民自身的支付能力,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让农民生活增加了困难。

2.4 农村自然灾害频发,避灾能力弱

一是自然灾害,如果当年不是风调雨顺,遇上冰雹和严重旱灾,投入成本收不回且不说,还需吃老本甚至借粮借钱度过;二是患病灾害,如果家庭成员中一人致病,小病还算幸运,若遇大病,新农合报销部分外还会花掉大部分积蓄,甚至变卖家产举债治疗;三是意外事故,因农村大部分劳力都在外打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高危险性的,若遇到不测,家庭主要创收人员丧失能力,则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滞断,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脆弱,遇灾害必然导致返贫,缺乏有效的保障。

3 加快双柏县农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3.1 加大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科技水平

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科技水平,一是搞好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子女学费重的问题,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三是开展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新型农民。

3.2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历史必然性,也是共同富裕的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后工业化、城市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为减少农民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大ε宓耐度牖累了资金。

3.3 坚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是关键,只有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从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农村道路通畅、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美观富有地方特色;实施农村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将居住环境条件差且又分散的零星农户实行移民搬迁;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在工作方法上创新突破,由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注入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4 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发展新科技

只有增强农村科技推广,才能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推广的方式,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等形式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二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小型农用机械,认真贯彻落实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作业。以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5 不断提高农村规模经营体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化经济组织

转变农民思想观点,不断探索现行经营体制的创新实现形式,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组织管理农业,引导农民走上新的联合的合作之路,以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并通过加强舆论宣传、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鼓励和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村能人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充当农民经纪人,成为联结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2.宜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1.1白酒行业的原料适于发展循环经济

白酒酿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原料来源于土地,酿酒后的丢糟历来都是家畜饲养的饲料。目前,规模化酿酒后的丢糟,则采取工业化加工为丢糟粉、麦可利动物保健元素等饲料原料,饲料饲养家畜后的粪便,又是极好的有机肥,最终又回到有机原粮种植基地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发展途径。

2.1.2白酒行业是个小污染行业,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酿酒企业的主要污染物为丢糟、黄水、有机污水、燃煤烟尘。其中:丢糟、黄水已完全循环利用,仅考虑如何提高其加工深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技术附加值,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有机污水可以处理到符合养鱼的质量而排放,循环进入大自然,还需研究其回收利用途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燃煤烟尘通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但未能循环利用,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对燃煤设备进行技改,才能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2.2必要性分析

2.2.1反哺农业的必要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是推进工农业相融互动、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近年来,宜宾市凭着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反哺农业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优扶强,落实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产一斤酒约需三斤粮,全国白酒现在三分之二是液态酒,人们消费需求由液态酒(酒精勾兑酒)消费向固态发酵酒(粮食酿造酒)消费转变,使酒用粮食需求增加,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宜宾大量酿酒用粮需外调,酒用粮食零星种植,原料供不应求,宜宾红粮缺口20万吨。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增加劳务收入。据统计,2009年翠屏区16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有4794名固定职工,其中23010属于农民工,同时每年季节性用农民工2000多个,仅此一项将每年为农民工带来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

2.2.2促进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

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参观游览,参与生产过程,学习管理经验,购买产品等,容知识性、观赏性、商品性于一体,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带给人们温馨愉快的生活感受:传递丰富新颖的知识、展示激动人心的场面、提供货真价实的白酒产品、让人们体会富有成就的喜悦。还能让人们了解白酒的生产过程,这些特征表明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另一方面,白酒工业旅游的发展依托白酒企业现有的设施条件,同时增加完善部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设施和内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白酒企业增加利润和收入开辟新渠道。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白酒企业的就业容量,降低了就业门槛,这对于就业负担过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就业替代效益。而且,白酒企业开发和利用白酒旅游资源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人,会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尤其为白酒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寅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 1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基础

宜宾除五粮液、五粮春等全国知名品牌外,还有叙府、竹海酒业、梦酒、故宫御等区域性品牌,具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只要善加扶持、精心培育,其品牌价值会快速提升,届时,宜宾将成为中国名牌白酒荟萃之地。优先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白酒生产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积极探索库存原酒抵押贷款等模式,扩大对白酒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白酒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上鼓励企业技改扩能,通过技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在税收政策上建立激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机制,将本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纳入招商引资政策管理,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少相关税费,降低白酒生产税赋,提高中、低档白酒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3,2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只有立足特色,发展产业,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以工哺农、兴企富民。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笔者认为,宜宾作为中国酒都,应以白酒主业为龙头,实施四大措施:

首先,向饮料产业延伸。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既与白酒生产有着“不解之缘”,又在我市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白酒企业应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真正做到反哺农业。

其次,向饲料产业拓展。如前述“循环经济”模式,笔者建议投资一定数量资金筹建有机饲料加工厂,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生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这一产业开发,将有力推动该地区农民规模化养殖的进程。 第三,向养殖业扩展。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饲料工厂还应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投资资金在宜宾几个县镇建立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一定数量的奶牛、年产一定数量的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优种后备奶牛;二是投资金在部分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经济”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可创造不错的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最后,向有机肥料产业推进。投资兴建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基地,按照“工业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方式,将禽畜粪便等加工成有机肥料,为茶农生产有机茶、菜农生产有机菜和农民种植粮食提供肥源。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对“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环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偏离产业化路子便成为无源之水,而农业产业化离开循环经济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企业反哺农村,最忌拚资源、盲目上项目和搞短期效应;只有走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困境;思路

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

1.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要实现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对企业支持力度还不到位,再加上中小企业把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问题,还未达到融资机构的现实要求,也就是说不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其不得不将资金来源转向民间资本,这将使企业发展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2.贸易担保机制与第三方服务配套体系配备有待完善

首先,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担保机制还不完善,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需要去面对汇率风险等诸多涉外经营方面的风险,但是,贸易担保机制建设不完善,这不能为中小企业贸易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第三方服务配套体系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有关知识产权诉讼、反倾销等方面的事情,但是因为本身诉讼成本高,他们一般会放弃开展诉讼,这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诉讼合法权益未获得保护。如果中小企业要开展对外贸易服务,需要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但是这方面建设也较为迟缓,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一个系统,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对外贸易服务支持。

3.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小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来源是科技创新,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出产的产品模仿情况比较严重,并在贸易中实行的是低价策略,这也导致国外对中小企业反倾销调查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迈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4.缺乏高素质外贸人才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生产,依靠原来的经营条件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不管是对经营者,还是对所有者来讲,中小企业内的作业人员还存在经营管理方法滞后、科技知识匮乏、管理方式落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经营者因为缺少管理知识,只是依靠管理来完成,这样就容易出现问题。中小企业因为资金上的压力,也不能很好吸引大批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其不得不依靠其他对外贸易公司来开展经营,这样外贸人才缺乏成为当前面临重大现实困境。

二、构建破解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困境的路径

1.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破解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难的困境,需要创建融资体系,以县域经济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困境。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创建政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三者协调机制,实现政府、银行与企业三者密切合作。二是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需要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全面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担保体系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创投机构,通过有效完善市区两级的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三是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政府成立中小企业基金会,并设置专项资金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对发展中小企业创新融资服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金融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2.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加大对社会上为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专业化组织的建设支持力度,协助中小企业创建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商会、金融服务等服务体系,政府还需要结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其在发展对外贸易中提供必要的引导服务与法律咨询服务,创建贸易、市场等信息为一体的信息数据库,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和各大高等院校的对接力度,为各大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好高校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采取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从科研机构中选拔优秀人才,搭建技术服务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检测等相匹配的相关服务,解决中小企业本身不足的一些现实困难。

3.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在一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协调并配备一些高素质科研人才,将先进的科技转变成生产力。其次,指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适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当前的中小企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加快企业结构调整进度,利用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外部科技的引入,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力。最后,中小企业要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好环境。营造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研人员营造好的发展环境,解决好科研人员的实际困难,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加快科研突破进展,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4.加快高素质外贸人才培养进程

高素质外贸人才对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来讲非常重要,因此,加快高素质外贸人才培养进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既要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文化素质,调整知识结构,熟悉国际外贸市场环境,还要在通过专业性的培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其次,学校要制定适宜外贸人才培养的计划,开展订单式培养,将中小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外贸人才及时输送到期内中。最后,还要从当地中小企业外贸方向出发,做好技能培训工作,满足企业人才需要。同时,制定利于企业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干事创业的活力,更好为中小企业外贸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