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2
论文关键词:企业 财务危机 类型 特征 成因 预防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
综合各方面对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财务危机的概念可以总结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活动中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资本所有者的要求(包括债权人的偿付要求和投资者的报酬要求),而引起的财务紧张和财务困难。财务危机引起的不良后果包括企业对合同违约、企业亏损、利润下滑、股价暴跌,导致企业破产清算或者重组行为的发生。
其实财务危机的界定可以从过程、属性或原因等多方面来确定,无论在理论或实务中都没有公认的规定。
二、研究企业财务危机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体制的转轨,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管理者、股东和债权人必须时刻警惕本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的危机问题。具有完备风险意识的管理者,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管理者,准确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对公司经理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其提前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阻止企业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进入破产清算或被收购兼并的境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将预测结果作为信贷决策的参考指标,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对民间审计机构来讲,可以准确判断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从而避免因未能正确披露其经营失败而招致的法律诉讼。因此,企业财务危机研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危机的类型和特征、预防作一个全面的分析,真正树立起财务危机的意识,建立起有效的财务危机预防机制。
三、财务危机的类型
一般根据惯例,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和对其处理程序的不同,通常将财务危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运营失败。运营失败是指企业收入低于包括其资本成本在内的全部运营成本。如果企业的投资愿意接受较低的投资收益率(有时甚至是负的投资收益率),并继续向企业投入资金,则这类企业还可以持续经营,还没有处于财务危机中。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扭亏为盈,而投资者又不可能不断向企业投入资本,因此这类企业的资产就会逐渐减少,陷入财务危机,最终会走向关闭。
2.商业失败。商业失败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所使用的名词,特指那种没有经过正式破产程序的企业,但却以债权人不能收回全部债权(即债权人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为代价而终止经营的情况。陷入商业失败的企业虽没有宣布破产,但企业整体情况已经恶化,资不抵债,陷入财务危机中,实质上已经失败。
3.技术性无力偿债。“技术性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运营安排调度不当、资金周转不灵造成的。如果宽限一段时间,企业可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偿清债务,那么企业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如果这种技术性无力偿债同时又是经济失败的早期信号的话,即使是暂时筹资度过了目前的难关,但也已经陷入财务危机中,难免会一步步会走向失败。
4.无力偿债。与技术性无力偿债相比,无力偿债是指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抵偿企业现有的债务,这至少说明企业有两种财务状况的可能性,即企业盈利能力或收款能力很差,企业无法采用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所获现金来偿付其债务本息;其次是企业缺乏必要的筹资能力,企业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筹集到偿债所必须的资金,而更严重的是这一状况可能并非是暂时的。
5.资不抵债。当企业总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时,企业就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了。显然,这一情况要比技术性无力偿债严重得多,常常会导致企业破产清算。但是,资不抵债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会破产。
6.正式破产。根据法律规定,因无力偿债而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为正式破产。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当同时出现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两种情况时,企业必定会破产。因此,破产是指企业的全部负债大于其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并且,企业无法筹集新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一种极端的财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债权人或债务人要求,经法院裁定,企业需要按照法律程序转入破产清算。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
一般讲,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并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企业财务危机在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但这种表现可能并不是十分显著和明显的,有的甚至是潜在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逐渐积累,一旦急速发展,就可能马上陷入完全的财务危机状态,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从实际看来,大部分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的表现都是基本相似的,它们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只是不同的企业由于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不一,所以这些财务危机特征的表现各有不同,或者更侧重于某项或某几项危机特征的表现。
按照财务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财务危机潜伏阶段、财务危机的发展阶段、财务危机恶化阶段、财务危机的最终阶段,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财务危机特征。
五、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
企业要想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本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危机的表现特征。财务危机的基本征兆主要表现如下:
1.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企业可能发现财务危机最主要的和最显著的征兆就是企业财务状况明显恶化。其中包含的内容很多,突出表现在企业的营运资金供应困难、现金周转失控、负债比例居高不下、偿债能力明显减弱、收款能力不差、风险投资膨胀而投资收益日趋下降、企业费用和成本严重超支,等等。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极易导致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彻底失败,它是企业最显著的危机信号,企业必须时刻严密监控相关财务指标的变动,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经营状况的明显恶化。企业发现经营状况恶化到演变成财务危机虽然还有一定时期,但是如果恶化累积而没有应对措施,从理论上讲就必然导致企业的财务危机。经营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销售额的非预期下跌、非计划的存货积压、市场占有率较大幅度下降、平均收账期延长、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企业自身交易记录恶化、经营管理制度混乱、客户大量流失、营销队伍不力、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等等。
3.财务制度管理混乱。企业一定时期出现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和财务控制能力低下,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失败的重要因素。
4.经营效率明显低下。如果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经营效率低下,就说明企业已逐步丧失其持续成长的能力,正在不断衰退。因为企业经营效率持续低下,说明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甚至亏损,企业的资本和净资产等都不能增值。企业应时刻关注这些指标,提高经营效率,避免财务危机。
5.经营环境明显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的明显恶化,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但许多企业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六、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很多经营成功的企业总是追求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利润,因此不断的扩张成为成功企业的内在冲动和投资方向。然而缺乏明确目标和充分考察论证的扩张,必然会将企业陷入混乱,造成主业的缺失,而新的扩张和投资项目又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继而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会恶化。这不仅仅会导致经营亏损,甚至最后会出现彻底的崩溃和破产。
2.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导致管理失误。企业内部缺乏管理才干和管理经验,就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混乱,而这种混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必然是出现管理失误。
3.企业资产流动性差。一个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如果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占比例较大的话,那么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小。因为流动性好的资产本身就可以用于支付,容易变现,同时由于它们的价值比较确定,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也较为方便。而流动性差的资产,其本身的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大幅度波动,一旦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此类型的资产既不易变现也不易抵押贷款。如果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由于资金管理不当造成支付能力不足,若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会使财务状况整体恶化,诱发财务危机。企业持有较高比例的非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这些都是企业资产流动性差的具体表现。一旦债务到期,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可变现的资产用来偿债,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发生。所以说资产流动性差是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而此类企业降低负债比例是比较有效的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比例过高。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是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有资金不足,过度依赖负债以缓解其资金不足,造成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这样就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成本过高。出现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因为企业融资决策失误。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企业没有处理好融资渠道、融资额、融资方式以及偿还期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
5.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不合理。许多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基础脆弱,理财观念不科学,随意性较强。财务管理制度漏洞摆出,企业资产浪费严重。在筹资时,既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结构,造成负债比例过高,企业利息负担过重;在资金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经营秩序,也没有良好的财务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使得财务信息失真,随意更改理财措施,这样就会造成理财舞弊和理财失败,成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源。
6.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有些企业在理财时倾向于获取负债的杠杆利益,但利益越大风险就越大,如果只顾通过负债所带来的杠杆利益,忽视了高杠杆收益伴随着的高风险,当负债过度,不利因素产生后,其潜在的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债务危机,继而导致财务危机。
7.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危机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和所处行业这些内部因素有关,而且也有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国家宏观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另外,国家的产业政策会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定产业实行限制或淘汰,也可能引发这些企业的危机。
七、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危机预防机制和防范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和正确的财务观念。要做到真正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风险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的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企业领导管理层的财务风险意识,防止好大喜功、不顾成本和不看市场的盲目的管理行为。此外还应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正确的财务观念是企业生存之本的理念,再成功的企业,只要财务状况恶化,即便有再好的技术、质量和市场等,但由于资金的失控,都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稳扎稳打的经营方针和相对稳健的财务理念,应当始终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警训。让每个管理者和员工都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财务危机,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要确保企业有效地预防其财务危机的发生,就要避免理财失误,就应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监控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成熟和高水平管理企业的标志。科学合理的企业预算管理和财务监控制度应该是全方位,包括日常的营运资金管理、中长期筹资和资本结构管理、成本和费用监控、投资预算和投资资金监控、盈利水平和现金流量等有效监控等等。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还应包括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前瞻性的财务规划与控制。这一切,都应处在一个有效监控系统之中,高效率低风险地运行,如果不这样,一些企业的成功就可能是偶然的,最终面临财务危机却是必然的。
3.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一个企业发现财务状况从顺境到逆境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也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应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财务进行监测。
4.确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和实施有效管理。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来说,将完善的风险意识和财务理念贯彻到具体经营决策中,这些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质量保证、成本控制、新品开发、市场拓展、资金周转和品牌建设等等,良好的管理是确保成功和安全的前提,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短期成功是不会有长期保障的。
5.确定符合企业特点的负债比例,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企业为了得到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会增加破产机会或影响股东利益,一旦企业息税前利润下降不足以补偿固定利息支出,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因为负债利息,即财务费用是事先确定的,不论企业盈亏与否,都必须按事先约定的利率来支付债务利息。所以债务利息是固定不变的,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股收益额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企业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则会大幅度地减少股东收益。因此,企业只要确定了适合自身的负债比例,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就会增加企业的价值。
6.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企业,应首先明确自己的核心业务即主营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考虑多元化经营,合理扩张,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力,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生存基础。在扩张的同时,不能盲目,以防止主业的缺失导致财务危机。
7.培育和完善良好的环境。培育和完善企业良好的经营和财务环境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如何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与金融界良好的银企关系,确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树立企业信誉,确定良好的市场信用关系、实施有效筹划管理,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等等。总之,一个成熟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都会自觉地培育和完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关注和跟踪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有效地调整其经营战略和财务方针,达到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目的。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财务危机;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50-02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特征、原因和诊断
企业财务危机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的积累性;二是突发性;三是多样性;四是灾难性。
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企业过度扩张投资策略;二是企业偿债风险过高;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高速发展或多元化。
企业的财务危机由萌生到恶化,会经历―个逐渐累积和转化的过程,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前往往会出现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一是企业财务结构不断恶化;二是企业信誉持续降低,投资人不断减少;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四是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五是企业受到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诊断企业是否潜伏着财务危机,以便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及早解决隐患能使企业有效防范财务危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安全等级法和财务综合法。
二、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分析
企业要想避免财务危机,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就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控制和防范,但是危机一旦发生,就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手段,尽快地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一)危机的控制
1.定期进行企业财务综合分析
所谓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各项财务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说明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效益的好坏。目的在于全面地、准确地、客观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对企业经济效益优劣做出合理评价,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早期信号,将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及早解决。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综合系数分析法。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及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随时都可能会受到财务危机的侵袭,任何企业任何时候均不可回避。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预警系统可对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及时发出危机警告,督促企业尽早做好预防和应对财务危机的准备。至于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选用适合的方法。常用的危机预警分析方法有单变量模型、多变量模型等,当然,企业也可通过其外在特征及财务特征进行预测。但是不论何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应立足市场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企业所在的地域特点及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特点、满足自身需求的方法和模型并随着实际运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更新,才能达到实时监控,及早防范、避免财务危机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3.平衡企业扩张速度和稳健经营的关系
企业只有不断成长,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都会逐渐地扩大规模,并有可能涉足不同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保持稳健经营。有时经营者为了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不顾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高速扩张,导致企业扩张过度,很容易使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亏损一直持续,会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陷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地。
企业更不应该只重视经营稳健而忽略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任何企业都无法永远避免危机,当危机降临时,企业规模越小,所面临的困境就会越严重,小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很难获得市场的信任,当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度过难关时,在市场上找到强有力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竞争力,最后也会不得不被迫退出市场。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只有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才是合理的。
4.抓好企业经营中的关键控制点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作为管理者无力,也无必要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细节进行监控。应选择若干关键敏感的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所选择的控制点应当可以反映出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当这些控制点一旦出现问题,说明企业经营中潜伏着引发危机的诱因,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危机的防范
每一个企业都不希望财务危机降临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尽可能地做好防御工作就至关重要。
1.结合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企业适度发展的规模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即企业的规模。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适度扩大自身的规模,这里所强调的是一定要“适度”,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一个“度”,超过了“度”的限制,很有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反而得不偿失。同样的,企业发展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它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企业在确定其发展的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能力,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2.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机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有着丰富的融资渠道,能在需要时获得宝贵的资金,使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得以维持,企业就会较轻松地渡过难关。因此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4。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高度分离开来的,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企业利益,因此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5.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一个亏损的企业更加容易受到危机的“眷顾”,而企业亏损的―个主要原因就是费用的失控,现代企业树立成本管理观念,加强内部成本管理,根据自身的组织规模、机构设置及本行业的特征和所处外部条件,建立适当的成本管理系统。加强经济核算,加大预算管理的考核,尽可能降低各种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BP神经网络;中小企业板;预警理论
一、引言
中小企业板块市场自从2004年5月成立以来,相继发生了琼花事件、威尔事件、高新张桐等事件。这明确地给管理者、投资者及相关部门发出了不好的信号。所以企业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能够及时预测、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尤其极易导致企业破产失败的财务风险。因此,拥有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提前预测出其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选取和指标的选取及优化
通过对2007―2010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查找分析,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符合本文财务危机定义的公司为33家。并随机选取的33家健康公司按一一配对原则组成训练组,用其发生财务危机前一年的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本文初步确定财务危机预警的17个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分别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找到几个能够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原始信息本质特征的因子,然后再用这些因子建立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然后在对样本做因子分析和方差解释后,再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各个预警因子的表达式,进而得到各个样本5个预警因子的具体数值。
三、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
将由33家财务危机公司和33家健康公司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相关数据成的训练组导入前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
通过对训练组样本公司检验结果分析可知,构建的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财务危机公司预测的准确率为81.82%,对健康公司预测准确率为84.85%;实践证明BP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适用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对其财务状况的预测。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财务状况逐步变坏的过程,通过对财务状况周期性的监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发现其财务上的弊端。
1.举债规模过大。通过对训练组样本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财务健康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0.44078,财务危机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0.38301,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财务危机公司比健康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高出15.08%。
2.现金流量不足。资金短缺是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分析训练组样本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发现,健康公司的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为0.6144,而财务危机公司的平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仅为0.0459,很多公司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甚至为负。
3.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分析训练组样本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发现,健康公司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1.3191,财务危机公司的平均银收账款周转率为9.9814,仅为健康公司的46.82%。这对本来资本就不充分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伤害。(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裴玉,唐文彬.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纵向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J].会计之友,2007,4:24-26
[2]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4.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财务危机 主成分分析 Logistic分析 财务预警 财务指标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开放度的不断加大,使得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给不少上市公司带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而陷入经营危机的上市公司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以出现财务危机为征兆。
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按照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论文。选取了30家ST和30家非ST的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其中15家ST和15家非ST的上市公司用来构建预警体系,另15家ST和15家非ST用来进行验证。通过该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上市公司对财务预警的重视,及早诊断出财务危机的信号,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理论分析和模型自变量的确定
2.1 理论分析
2.1.1 财务预警的概念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财务预警由财务危机和预警两个词构成。它要求管理人员依据相关指标的变化来预测企业财务即将呈现的问题,及时向利益相关者提出警示。企业的支付压力和支付能力的脱节是财务危机的表象,资金配置的失效是财务危机的实质。财务危机事实上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
2.1.2 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
企业预警理论是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管理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系统非优理论。
2.2 系统样本的选取
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3月16日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变处理方式的通知》,要求证券交易所应对“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行股票的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简称ST)。我国证券市场上被ST的股票大多是由于“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1元)”,即财务指标的恶化是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内研究一般把被ST作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准,本文也将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非ST公司作为财务安全公司。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时,由于同一指标在不同行业之间往往有不同的标准,因而在确定研究样本时,最好仅选取某一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不同行业的数据可比性不高而导致的模型实用性不高。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13个上市公司行业大类中,制造业所占的比例最大,经过分析比较,最终将我国沪市A股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当中采用配对的方法,从沪市的上市公司中来选取样本,即选取近被ST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危机样本组,共30家。同时选取与财务危机组30家上市公司同行业,资产规模在10%差异之内的30家非财务危机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
2.3 变量的选取
本文在参考了众多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获取现金能力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的5个方面出发,考虑了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并结合了以上原则,选取了以下15个指标来建立指标体系做为分析的起点。如表1所示。
3.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
本文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以上所收集的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警模型。
3.1 因子分析
在上文确定了15个财务指标用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这些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并引进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通过因子分析,找到较少的几个因子,进而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原始信息的本质特征,然后用这些因子代替原来的观测量进行其他相关的统计分析,建立预警模型。
下边对研究样本在被宣布ST处理的前一年的15个财务指标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得到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由表2 可知,KMO值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得出,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在对研究样本的15个指标完成因子分析计算后,可以获得15个特征值。本文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6个因子变量作为下一步研究所用的变量。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这6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123%,即这几个变量已经包含了原来15个财务指标81.123%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6个因子变量基本反映了原有的财务指标的综合差异。
3.2 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结果
3.2.1 逻辑回归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最普遍使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它根据样本数据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参数值,经过一定的数学推导运算,可求得相应变量取某个值的概率。
逻辑回归模型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可以等价的表示为:
在这里,P表示某件事发生的概率,ai为呆估计参数,Fi为自变量。
3.2.2逻辑回归分析及预警模型的构建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60家上市公司的六个因子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可以建立相应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1)模型判别分割点的选取
在建立逻辑回归模型时,首先必须确定所要建立的模型的判别分割点。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均衡的,即两类公司的比例为1:1,故采用0.5作为分割点。因此,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某公司的概率大于0.5时,那么就判定样本公司为ST公司;反之,视其为非ST公司。
(2)分析结果及构建模型
将研究样本前一年的6个因子变量输入SPSS统计数据中,选择逻辑回归法,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方程中的变量
从上表可以看到F1、F4、F5、F6这因子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进入了最后的模型中,而x2、x3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模型中最终只有4个因变量。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前一年的逻辑回归模型:
P值的范围在[0,1],该值越大,表明公司在未来一年内发生财务危机可能性越大,反之,这表明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安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小。由于此模型是以0.5作为判别的分割点,因此当P值大于0.5时,在未来一年内将会被判为ST公司;反之,我们将被研究公司判定为非ST公司。
由上面的表达式可以得出企业的破产概率与F1、F4、F5和F6这四个因子成负相关,即该四个因子越大,企业的破产概率就越小。其中,F1主要由总资产的收益水平、销售的净利润以及现金的回收能力决定,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现金的回收能力;F4主要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决定,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F5主要由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决定,反映了资本的营运能力;F6主要由总资产周转率和以及资产的增长率决定,反映了资产的状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的破产概率与企业的现金回收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的营运能力以及资产的应用能力负相关。
3.3 预警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3.3.1 模型的检验
将研究样本前一年的数据代入逻辑回归模型中,然后根据判别分割点的标准,我们可以得到60家公司的判定结果,如下表7所示。
从判断结果汇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1)从整体预测率来看,预测的准确率为80%。
(2)横向比较:比较模型中的两类错误可以发现非ST公司被判定为ST公司的概率要大一些,为23.3%。另一类错误为17.7%
3.3.2 模型的评价
经过因子分析法和逻辑回归法建立的预警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3.3.1 全面性。本文所见的模型包含了15个财务指标,浓缩为6个因子变量。这些变量基本上包含了企业所有的财务信息,分别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以及现金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了公司的财务状况。
3.3.2 可操作性。逻辑回归模型通俗易懂,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或不可量化的指标,不仅专业人士可以借鉴,一般的投资者也可以利用。另外,在运用该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测时,由于SPSS等统计软件的辅助计算,是这种预测变得相对简单可行,可以在实践中运用。
3.3.3 灵活应用性。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不仅可以对非ST公司变成ST公司作出预测,而且还可以对ST公司变成非ST公司作出预测。
3.4 相关的结论
(1)在构建该体系时,应采用对财务指标分布无要求的统计方法(如逻辑回归方法)。因为研究样本的财务指标并不一定符合正态分布。
(2)SY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因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财务指标的变化来预测公司的未来财务状况。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ST公司的大部分财务指标在其被特别处理前一年会计年度内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ST公司与非ST公司财务指标之间所呈现的差距很大,这使得财务与危机预警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3)本文将现金流量的因素考虑了进去,因为现金流量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样使这些财务指标能够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4)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和逻辑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这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指标较多,需要因子分析法进行浓缩;同时,逻辑回归在对财务危机企业进行研究过程时,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合使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预测结果。
(5)有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的破产概率与企业的现金回收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的营运能力以及资产的应用能力负相关。即企业的现金回收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的营运能力以及资产的应用能力越强,企业越不可能破产。
4.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沪市制造业的60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一定的研究方法,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并进行了回代检验,最后的检验结果显示了该体系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可见其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王莹. 浅析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4).
[2] 王亚.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 2009,(02) .
[3] 杨哲.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探讨[J]. 煤炭经济研究, 2009,(01) .
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因子分析;财务危机预警;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92-04
纵观国内外所有关于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二是预测变量(判别指标)的选择和预警模型的建立(企业财务危机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并直接表现为绩效指标的恶化,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财务指标来构造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我国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以及不容易获得或者暗箱操作较多等原因而不作为分析的依据),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以上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一、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
结合前人的分析,并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公司)认定为公司发生了“财务危机”。理由如下:
第一,尽管将企业依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标志是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做法,但在我国虽然《企业破产法》早在1986年颁布,1988年11月1日开始试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破产的案例,况且在现阶段,上市资格仍然是一种珍贵的“壳”资源,即使上市公司面临破产危险,也会有其他公司将其接收(即所谓的买壳上市),不大可能出现申请破产情况。因此,在目前阶段用破产申请来界定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是不适宜的。
第二,“特别处理”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在实践上有很高的可量度性。
第三,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财务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的帽子,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因此,本研究将上市公司股票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视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将其确定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Logistic回归对于变量的分布没有具体要求,适用范围更广,而判别分析则要求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这在现实中一般达不到。
第二,Logistic回归建立好模型后,具体公司代入模型得到的是一个概率值,给人直观明了的感觉,在实际运用中非常简单、方便。
三、预警指标和模型
(一)样本的选取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公布其当年年报的截止日期为下一年的4月30日,故上市公司(t-1)年的年报和其在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这两个事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Ohlson(1980)的研究表明:采用破产之后获得的信息来建立预测模型会高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因此本文采用的是上市公司(t-2)年的财务信息建立模型来预测其是否会在t年因财务出现困境而被特别处理,这样做可以避免Ohlson所指出的高估模型预测能力的问题。
本文根据需要从我国A股市场上2002年首次被ST的公司中选出14家,2003年首次被ST的公司中选出10家,2004年首次被ST的公司中选出4家,一共28家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简单记为ST公司)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选取ST公司的年度为3年,这样可以避免单期财务数据的偏差。样本的界定依据是:(1)连续两年亏损,包括因对财务报告调整导致连续两年亏损的“连亏”公司;(2)一年亏损但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即“巨亏”公司;但不包括以下公司:(1)上市两年内就进入特别处理的公司,排除原因是财务数据过少和存在严重的包装上市嫌疑,因此与样本中的其他公司不具有同质性;(2)因巨额或有负债进行特别处理的公司,排除原因是或有负债属偶发事件,不是由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与其他样本公司不具有同质性;(3)因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进行特别处理的,原因同(2);(4)某些财务指标数据不易获得的公司。再按照同行业、同时期、相似资产规模(资产规模相差不超过10%)的原则选取与其相对应的28家未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健康公司(简单记为非ST公司)。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个容量为56的样本组。
(二)财务危机影响因子(变量)的选择
因子分析是通过构造几个不可直接观测的随机变量((因子)去描述原问题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达到对指标进行降维、简化、综合的目的,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深化。其方法是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求出指标变量的相关矩阵R,再根据相关矩阵R解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使因子之间尽量不相关,根据不同因子得分求出原始样本组样本个体的综合因子得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众多关系复杂的观测变量进行结构化处理,并最终归结为少数几个主因子(不相关)的高效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或主因子。
本模型的构建是在财务比率的框架内进行的,考察了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研究变量选择的情况,虽然在理论上没有一套“合适的”比率,但以往的研究发现合适的财务指标组合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完整、客观的评价。借鉴以往的研究,结合我国财务管理实际,本文从长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水平、发展能力、股东获利能力等6个方面选出21个财务指标来构建评价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体系,作为研究中使用的初始变量,这21个指标分别是:
流动比率(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X2)=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流动负债,
营运资金比率(X3)=(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应收账款周转率(X4)=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期末余额,
存货周转率(X5)=销售成本/存货期末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X6)=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期末余额,
资产负债率(X7)=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所有者权益比率(X8)=股东权益合计/资产总额,
流动负债比率(X9)=流动负债合计/负债合计,
营业毛利率(X10)=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总资产净利润率(X11)=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
股东权益净利润率(X12)=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3)=(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年初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年初主营业务收入,
综合杠杆(X14)=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每股收益(X15)=净利润/总股数,
每股净资产(X16)=股东权益总额/普通股股数,
资本积累率(X17)=(期末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
总资产增长率(X18)=(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
净利润增长率(X19)=(本年净利润-期初净利润)/期初净利润,
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X20)=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负债权益市价比率(X21)=总负债/权益市价。
根据以上财务指标体系,可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完整、客观的评价。我们本部分的目的就是选出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区分能力最强的指标变量,并且这些变量之间尽量互不相关。但由于我们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个数(变量)比较多,并且这些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使得选取的样本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另外,当变量较多时,在高维空间研究样本的分布规律比较复杂,势必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我们选用较少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又能够尽可能多的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并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以上我们介绍的因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三)因子分析
我们运用SPSS软件(SPSS10.0 For Windows)对样本中的56家公司前两年的21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过程及结果如下:
第一,由于我们所选的财务指标数据具有不同的单位(如有的是比率,有的是次数或者倍数)因此在进行数理统计之前,往往需要进行处理,使数据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分析,故首先应该对所选去的数据进行标准化。
第二,利用因子分析计算KMO值和Bartlett检验值,如表1。
KMO是Kaiser-Meyer-Olkin所提出的取样适当性量数,当KMO值愈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专家Kaiser(1974)观点,如果KMO的值小于0.5时,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此处的KMO值为0.672,表示适合因子分析。
此外,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s卡方检验值为1053.064,显著性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三,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为主因子。如表2(总方差解释表)。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总共有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这样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6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74.489%。
第四,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必要时旋转),如表3。
为了直观的显现各因子与财务指标(变量)的关系,我们省略了表6中载荷的绝对值小于0.5载荷值。
由于在主成分因子中载荷较大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主成分因子的经济含义,因子载荷越高,表明该因子包含的该指标的信息量就越多。因此,我们对上述因子的财务特征进行了如下归类解释每个因子的含义。
z1(因子1):反映公司的长短期偿债能力,Z2(因子2):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Z3(因子3):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Z4(因子4):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Z5(因子5):反映公司的风险水平和长期偿债能力,Z6(因子6):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
第五,建立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如表4。表7显示了每个因子和各财务指标的线性关系,也就是每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
利用因子分析法将零乱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结构化处理,既降低、简化了观测维度,同时也保证了原始数据的信息量,为逻辑回归分析提供了准备。
(四)模型的构建
1.Logistic回归模型的原理:
设事件Y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发生(记为Y=0)和不发生(记为Y=1)依赖另一个不可观察的变量V,而和我们使用的预测变量X有一定的函数关系V=f(X),为简单设计其为线性形式:
参考文献:
[1]吕长江,周现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99-109.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3]王满玲,杨德礼.国外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进展评述[J].预测,2004,(6):15-20.
[7]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