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影响因素;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85-03
创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各类创业者指明了方向。作为社会就业群体中最具创业优势的大学生。应正视目前的社会现实以及面临的机遇,创新创业,奋发有为,实现人生和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据最近一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0.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有55.4%的在校大学生有毕业后创业打算,但实际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向的比例仅为15.8%,有3.3%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干啥”,1.4%的学生选择“其他”。而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并成功创业的仅为2%-3%。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在20%以上,并且成功率较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的相对薄弱,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是创业的先导,广泛的认同和扎实的基础是创业不断前行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基本满意的仅有37.9%,不了解的占30.8%,不满意的占19.7%。可见,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高,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创业资源仍未得到合理的配置。首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多还不够清晰,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和固定的教材,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不系统,与专业结合度低,并且课程的随意性较大,用创业活动代替创业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高校往往较看重少数学生的创业竞赛成绩和学生创办公司的数量,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系统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因为,在校创业并且能获得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带有功利性就不足为奇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还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其次,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本身也处于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学科地位的不确定,导致资金投入受限,影响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专职教师少或根本就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并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既有创业教育理论,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求知需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甚至会误导学生。在这种格局下,学生的创业往往比较盲目,中途夭折或误入歧途(传销、灰色中介、倒卖车票等)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思想启蒙和文化引领者的高校来说,其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更显得任重道远。
(二)创业氛围与创业机制的缺失,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在我国来说,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其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相对保守的国度来说,我国的国民创新创业意识还亟待提升。创业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既满怀憧憬又饱含艰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风险投入。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另一方面,很可能会顾此失彼,除了留下经验和教训,其他方面输得很惨。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就不看好在校大学生创业,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大学生家长和亲友。在他们看来,花钱甚至是借钱让子女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要“创业”也未必要上大学,更何况创业风险较大,即使要创业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同样,大学生创业也会有来自学校的压力。近年来,政府和高校都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主要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出发的,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有一些鼓励政策,但雷声大雨点小,大多停留在允许学生停学创业、提供办公场所上,还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实质性利好措施,如抵算学分、担保融资、校内孵化等,其真实想法还是希望大学生毕业后创业,而非在校期间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多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由于大学生创业起点较低,科技含量不高,还可能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在不少人眼里仍属于不务正业的“瞎折腾”。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自然是困难重重,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创业与学业发生冲突时,领导、教师、同学就会出来做工作,使创业的学生处在一种不利的舆论氛围和压力之中,进而使创业更加艰难。机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分散在各个地区和部门的文件中,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而且政府部门主动地宣传、服务还不够,有些政策的主体和职责不明确,可操作性差,有将近70%大学生几乎不了解这些政策,即使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清楚和很少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就更难得到其实惠了。
(三)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对大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和艰难的考验,它对创业者(团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新颖的理念、独特的项目、优秀的团队等。然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所拥有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还缺乏实践锻炼,社会阅历浅,人脉关系少,管理能力弱,对创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等,是创业大学生存在的通病。好的项目是成功创业的关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创业项目选择的着眼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运作能力,如有出其不意的好点子,有拥有知识产权的好项目等,然而这一块目前还是创业大学生的软肋。不少大学生的创业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就在于此。团队是影响和制约创业成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团队成员追求的一致性、气质和性格的相容性、知识结构互补性都直接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这对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外,社会认可程度低,也是大学生创业发展艰难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使得不少单位和个人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它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持怀疑态度,因而,大多数不愿意和学生公司打交道,认为可信度低、风险大,学生公司(学生创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殃及大学生创业,再加上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创业鲜有成功的先例,大学生创业难以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也使得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创业教育、创办企业及其运作、政策导向等重要环节有着直接的联系,梳理并反思这些环节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说创业的本质是创新,那么,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其定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应该注重两个结合:一是点面结合,既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典型的打造,以发挥其示范及辐射作用,更要注重面上的广泛受益,培养创新创业扎实的群众基础。不能只进行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忽视系统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创新创业学科地位的形成;而缺乏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延缓有创业欲望学生积极创业的步伐。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多赢格局的大好事,它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产物。因此,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首先,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不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初步掌握创业技能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更多的、潜在的创新创业者为目标,来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其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离校就去创办企业,而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一旦时机成熟,就能脱颖而出。其次,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尽快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编写本土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将创新创业课程尽快纳入正式课程序列。同时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与水平。
(三)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充满激情,也会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一定程度的呵护和支持,但创业者一定要清醒地明白,激情会退去,呵护和支持也会衰减,作为创业者最终要回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实中来。“高起点、高技术、大资金、大规模”的创业模式固然好,但目前显然还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就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立足现实,紧紧依靠母校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积极寻找和打造适合自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少许资金启动的特色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公司正常运转起来,并发展下去。只有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拓展更大的成长空间,使创业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及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及质量,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第一,政府可以通过明确的导向和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来进_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如制定全民的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形成全民崇尚创业、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高校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适时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第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建立“一站式”服务,明确各“节点”职责,增加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建议、信息、指导、孵化的可能性。第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优化创业投资结构,重点应加快创业投资的发展,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第四,政府应积极建立并完善创业失败人员救助机制,设立创业失败人员救助基金,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障创业失败人员的基本生活。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中41%属于生存型创业,这部分人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比较弱,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防范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日益严峻。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切实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创业意识教育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2010年,“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对重庆市31所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还十分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毕业时主要依赖学校、家庭的帮助来实现就业这一现实状况,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其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二、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创业时间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和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反映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五种因素。健全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自信心、意志力、情感等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人格。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独立而理性思考的心理品质、敏锐把握机遇的心理品质、敢于冒险并善于驾驭创业风险的心理品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
三、创业能力教育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把已知的信息、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是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领导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挫折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决策影响能力。其中,领导沟通能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力高于其他四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有利于缓解新形势下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步伐。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
四、创业精神教育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活动的心理基础。创业者要自觉地、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包括进取精神、风险精神、奋斗精神、实践精神、守法诚信精神等五个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者应理想远大、勇于进取,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现状,这是进取精神的体现。有些人多次跳槽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那不如自己鼓起勇气踏上创业之路。创业的过程总是曲折的。创业者要做好遭受挫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善于预防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创业者要能够“吃大苦耐大劳”,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创业者要勇于实践,抓住机遇及时行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每个创业者都要依法办事。道德方面则要求创业者诚信待人,讲究“信誉”。
五、创业知识理论学习
要想创业成功不仅要有创业精神,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学学科理论知识是从事创业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理念,它赋予创业活动科学的理性,减少创业的盲目性、风险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分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可以将创业学科课程分为必修课课程和选修课课程两大类。必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心理类课程、创业者素质类课程、创业基础类课程和创业指导类课程等,选修课课程包括创业技能类课程和创业知识类课程等。开设必修课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开设选修课课程,其目的是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拓宽和加深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
六、创业实践技能训练
创业实践是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训练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是创业素质的外显、创业知识的应用、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可以分为模拟实践和创业实践两个方面。模拟实践是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公司或创业教育训练系统(如大学生创业沙盘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开设“虚拟公司”,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情况,经历创业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由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础过程,增长创业的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所学的创业理论,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创业实践可以通过创业中心或孵化器实习或借助各类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平台,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创业的真实过程,还可以通过建立创业者联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创业成功人士或已经创业的学生一起沟通、交流和学习,通过该平台让创业者学习积累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石英姿.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
[2]陈卫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刍议[J].内江科技,2006,(9).
[3]殷锡武,程江.创业教育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彭萍.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杨六栓.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5,(6).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3
张彦颖
(山西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 山西 太原 030006)
内容摘要:创业法制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有效降低创业风险。完善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开放、多元、参与的教学模式及营造法治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业 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业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经济的重要途径。法治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尊崇法律、捍卫法律应该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法治精神在推动市场经济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到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缺乏民主法治的基因,人治重于法治的封建理念根深蒂固。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尤其对于即将创业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不仅关乎自身的利益,更牵涉到企业的定位及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进行创业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创业法制教育,向市场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创业者,就能使整个市场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创业法制教育为国家培养守法的市场参与者。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市场参与者的为所欲为,法律为其设置了边界和范围,规定了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保障权利的程序以及其作出法律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乃至法律责任。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借助竞争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也不是无止境的竞争,它必须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竞争不足可能使经济缺乏活力、动力,使市场经济主体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过度的竞争也可能导致垄断,垄断一旦出现,竞争也就化为乌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会受到阻碍。将竞争规范在适度状态的最重要措施只能是法律,是既能约束市场经济主体也能约束政府的法治。让准备创业的学生懂得自由的边界和竞争的规则是创业法制教育的重要使命。
再次,创业法制教育是防范创业风险的有效途径。创业的过程都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完成的,市场经济的内容就是经济交易,有交易就有风险。而防范交易风险的有效方法便是使经济关系契约化。市场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契约要受法律保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素,而不是交易双方的为所欲为。作为即将创业的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合同法》等与市场交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而不逾矩,有效降低创业的法律风险。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创业伦理教育代替创业法制教育。现有的关于创业教育的教材中,创业伦理的论述较多,而鲜有创业法制教育的内容。孰不知,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道德是法律的哨兵,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与法律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相辅相成。道德主要靠自律,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而法律则有国家强制力做保障。正是因为法律所具有的强大震慑力,让许多人不敢冲破人类的道德底线,这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创业道德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业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为创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创业法制教育目的是为了增强创业者的规则意识,为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行为准则。二者内涵不同,功能各异,不能互相替代。2.把创业者法律素质排除在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之外。创业有成败,原因各不同。但是,创业者自身的素质高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创业者的素质评价是降低创业者盲目入市的重要手段,是理性创业的必然要求。创业者的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影响创业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评定。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体系中,心理因素、专业技能和道德自律被列为三大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创业者的法律素养却被排除在外。创业者法律素质是指创业个体所具有的能够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殊不知,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更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每一位创业者,在进入市场前,就要强化法律意识,学会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创业的每一细节。法律意识淡薄的创业者,是潜藏在每一个市场角落的危险品。在创业者的素质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大对法律素养的考核权重。3.创业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间存在差距。创业法制教育意在通过学校教育,使创业者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树立法律权威。“知法”只是创业法制教育的初级层次,“信法”才是创业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法制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因此,“知法”应该是每一个创业者终身的任务;而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法律的种子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信仰。而当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层面,忽视学生法律情感及行为养成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随着法律知识的遗忘而成为新的“法盲”。 三、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改革路径
(一)完善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把法律素质作为创业者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创业者的素质评价是重要的教育环节。在传统的素质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法律素质指标,构建包含心理因素、专业技能、道德自律四位一体的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强化学生的“规制意识”,建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法律素质考核不合格者,在创业者素质评价体系中实行一票否决制。(二)建立科学的创业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者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当前,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现在创业法制教育没有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要求未来的创业教育教材增加“创业法制教育”的专门章节,围绕创业主题选取法律理论与实践素材,按照创业流程设置教材逻辑体系。“进课堂”要求学校教务部门要给创业法制教育安排学分和课时,让创业法制教育从课本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求授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制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好创业法制教育的“三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三)努力探索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创业法制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之外,还需探索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如邀请法律实务界的人到学校举行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织学生走到企事业单位考察。当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基地。此类基地是创业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此模拟创业,不仅仅要思考管理、财务和营销,更要考虑创业过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如果创业导师能够实时指导学生解决法律问题,学生便会深化对法律的认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创新教育手段,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法律的熏陶。(四)努力健全高校管理体制,为创业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是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组织”。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赋予了高校“事业单位法人”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又是市场主体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依法治校,就是要建章立制,按章办事;民主管理 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凝聚力量。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理念一旦变为高校的自觉实践,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隐形课程将使创业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创业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育敏.创业教育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之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10月,第33卷第5期.
[2]曾朝夕,王卓宇.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艾红梅,刘荣华.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4]董青春、吴金秋.大学生创业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4
一、大学生创业现存问题
首先,较强的专业知识优势对应的是创业技能的短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并不熟悉的热门行业或没有市场基础的创业项目,所学专业知识很难发挥作用。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时空有创业意愿却无法解决创业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
其次,饱满的创业热情背后是参差不齐的综合素质。创业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整个创业过程的需要,不足以解决所有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初创时大学生缺乏市场经验,在竞争中往往被“歧视”,在产品或服务质量相当情况下,仅仅由于“出身”问题而难以被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认可。
再次,创新的优势未能较好地转化成创业的胜势。虽然现在高校作为科研的主力军,众多的科研成果可谓“玲琅满目”,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的一股新势力,时刻准备着要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片创新创业的“燎原之火”,但细细数来,真正投入生产、形成产业科研成果仍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在创业孵化器发展方面仍存在短板,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二、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1、有效创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从事专职创业教学的教师非常少,有过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更少。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也很难从有能力的企业家中聘任兼职教员,现有从事创业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或兼职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校内教师。虽然教育部从2003年起开始开展常规性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数百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但对于全国两千余所高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需求而言,要想短期内培养足够的高素质的创业学教师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如若再加上中小学对创业启蒙教育的师资需求,这种创业师资的供求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教育,有效创业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和系统框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符合本土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中,开设课程最多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修课与必修课共9门,开课最少的是南京财经大学和武汉大学,各只有1门选修课。其他的非试点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未见统计。据了解,校内教师凭个人兴趣不定期地兼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有之,未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院校也有之,其中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兼涉及创业教育内容的院校占多数。总体而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在多数高校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当前涉及创业教育的课程也往往针对性不强。
三、高校创业教育改善措施―以山东农业大学水土学院为例
1、学院完善机制,形成新型创新创业工作体制
把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探索并建立新型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和良好运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制度。学院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委员会和导师团队,在学生中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构建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和创新创业工作联合会,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制机制。
2、导师加强课程建设,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队伍
(1)创新机制,构建组织模块
一是形成了领导小组,学院团委、创新创业部、实践调研部,创新社团、班团支部,学创委员、社团成员多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二是健全创新管理办法,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规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考核表》等,有计划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利用学校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发挥校外资源,加强创新基地建设。
(2)加强指导,构建服务模块
一是重视团队组建。以专业指导教师为后盾,严格要求,指导到位。导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选题、深入调研、运用文献等,带领学生外出调查,认真审核学生作品,教师的悉心指导向学生传递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是以科技社团、创新创业实践项目、SRT和实验室全面开放为基础,做到紧扣教学科研,突出人才培养功效,紧扣社会热点,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3)突出实效,构建活动模块
一是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以科技社团为依托,科学规划活动内容与方式。二是以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专业赛事和全国挑战杯创业竞赛等创业活动为途径,做到与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创业就业相结合。三是以校级结构竞赛、技能竞赛和空间设计竞赛等校园赛事为载体,做到注重学生特点,丰富形式内容;注重学生层次,降低参与门槛;注重活动体系,探索服务模式。
3、充分利用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师资;培训;创业
一、 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有利于宣传创业,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
河北省的大学生现阶段对于创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一部分学生已经走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属于观望状态,这类同学有创业的想法,有创业的热情,但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不了解创业的过程,以至于他们不敢进行自主创业。如果我们的创业培训的课程是系统的、科学的,我们就能够让这类学生了解创业、感受创业,帮助他们将自己的自主创业的想法变成现实。
二、 引进先进的创业培训课程,培养优秀的创业培训师资
创业培训的课程的引进需要非常慎重,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培训企业都瞄准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这一巨大的市场,但是各种创业培训课程的质量是良莠不齐的,我们虽然急需引进创业课程,但是对于课程的质量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权衡,确保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最先进最科学的创业培训。
另外,大学校园要培养自己的培训师资队伍,因为创业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意识培训,它并不是随便讲两场课,搞两场讲座就能够将学生对创业的意识提升的新的高度,它是一种渗透教育,是要靠我们的教师通过日常的授课、实践、课下的辅导一点一点实现的,我们有了自己的师资队伍,就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创业培训,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以及创业计划的形成。
三、 学校应当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学生的创业实践中,我们发现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创业计划的形成,远比第一次创业成功重要的多,因为实践表明大学生第一次创业十之八九都是失败,但是如果学生有了成熟的创业意识,他们就会有继续创业的热情。
然而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校在管理学生创业时,总会设置条条框框来约束,而且一些不必要的条件限制也会损伤创业热情。既然是鼓励学生创业,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要畏首畏尾,如果顾虑太多,那么放开不彻底很有可能对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事业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学校内设置一定的区域,将营销大赛或者跳蚤市场常态化、经常化,完善管理制度,而不是一学期搞个一次两次,既不好管理,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目的。
总之,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学校的支持,教师的支持,全方位让学生体会创业的魅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才是我们搞创业培训的真正目的。
四、 通过SYB创业培训对毕业生及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
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针对2013届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这在河北省来讲是一项比较新鲜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对SYB培训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找到提高同学们的创业意识及创业技能的方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的创业培训体系,为同学们以后的创业之路提供帮助,也为我省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积累经验,促进我省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成熟。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培训的对象问题
现阶段开设的SYB创业培训课程主要是针对毕业生,旨在帮助在校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笔者作为一名SYB创业培训工作人员在培训的工作中发现,这项培训虽然主要目的是创业,但是它还具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解放思想的功能,非常适合所有在校大学生。与其在学生们到毕业的时候才开始培训,不如将创业教育平时化,将国外及国内先进的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样,既解决了集中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了解创业培训。因此我们认为,SYB创业培训不仅仅适合即将毕业的或者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它同样适用于在校的低年级大学生。
(二)、SYB创业培训能巩固促进高校教育体制与市场要求的接轨
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着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实,在校大学生对于职场教育、职业培训、创业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有着非常大的需求。我们在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150名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中做过调查,96%的同学希望高校能够加大职业省规划课程的比例和增加创业培训的内容;在对大概3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全部用人单位都认为现在的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创业教育。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具备了高教改革的机遇。
从SYB创业培训的教学内容来看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它里面的部分内容也包含了职业培训内容,例如第三部分内容认识自己的市场、第四部分创建自己的团队这些内容对于同学们毕业以后进入职场也有很大指引作用。它也可以帮助同学们灵活的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所以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更具有促进高校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功能。
(三)、SYB创业培训的内容应当予以改善
笔者在进行大学生创业培训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的SYB创业培训教材中虽然对原来既有的教材针对大学生进行了改变,但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1、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除了详细的讲解还必须安排实践环节。例如对于市场营销的概念的阐述,仅仅通过讲述不能够完全其解释清楚,而大学生对于市场营销的概念普遍比较模糊,在掌握了书本知识以后,必须通过模拟实践,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市场营销的意义。
2、现在各个学校的SYB创业培训采取的方式大多为集中培训,这样高强度的创业培训,可以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接受培训的创业能力,但对于接受培训人员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并没有多大的益处,针对大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笔者认为培训时间应当适当延长,增加巩固环节,大量加入模拟实训内容。这样才能更完善SYB创业培训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
创业素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使之完成创业过程并取得创业成功的内在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大学生创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能够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完成自身从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所应具备的素质,它一般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四个部分。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改革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不如普通高等学校,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创业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还缺乏专门的指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主要以创业教育讲座为基本形式,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面向毕业生展开,或者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规划和科技创新活动,或者结合某些创业成功的案例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目标,完全依附于就业指导,缺乏独立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把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创业素质教育开展不够深入,甚至将创业素质教育等同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是突出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这种模式很难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更谈不上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了。
2.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和科学性
创业仅有创业意识肯定是不够的,大学生更需要在创业实践中增长见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时更多地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阐释加上一些并不一定切合大学生创业实际和当地创业环境的案例,课程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缺乏创业的实践性环节。另外,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内容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等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教学评价也没有实现科学化、标准化。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创业素质教育,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还只是学校,政府、企业等有关社会力量的支持比较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或者虽然政策已经出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或不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在与学校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方面也表现得并不积极。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大学教育,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虽然各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创业素质教育模式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专门化和科学化的体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改革创业素质教育的模式。
1.教育内容从创业形式的突破转向创业心理的突破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使更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但是,真正创业成功的并不多,因为创业就意味着冒险和付出,甚至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所以很多大学生只是在条件具备或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时才选择创业。许多创业成功者在总结自主创业的经验时都认为,创业的心理品质是尤为重要的,如能吃苦、讲诚信,务实、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创业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使大学生具有敢于行动、敢冒风险、富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善于沟通交流与合作、善于发现的行为品质,具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教育模式由创业课程模式转变为创业氛围模式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其课程具有指向性、综合性、活动性、多样性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仅要在创业课程实施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还要通过营造学校的创业文化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综合素养。因此,创业文化氛围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氛围,努力实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加强创业意识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校报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宗旨,使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鼓励和倡导成立有利于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社团,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定期举办创业成果展览,营造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加强校园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创造条件。
3.教育方式从学校教学方式转向社会教学方式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高职院校创业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想要创业并能积极探索创业道路的人才。因此,学校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创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功创业者创建企业的实践经历,还要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及创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知识,其中包括准确的市场分析能力,敏锐把握商机的能力,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商业计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创业融资等方面的知识等。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授课教师不仅应包括学校的专职教师,还应包括社会的精英师资,包括经济理论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学校应聘请这些社会精英及创业成功人士通过开展讲座、演讲等形式,担任创业素质教育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要。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创业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培养具有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歙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丁桂苏.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