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铁路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铁路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换思路、强作风首先从班子做起
该局党委经过研究一致认为,“学、建”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领导。只有从领导做起,始终把学、建活动挂在嘴上、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才能调动民警的积极性,投身到创新发展中来。因此,在班子中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建立一个联系点。选择一个基层所队作为联系点,积极指导帮助开展“学建”活动,通过真抓实干建成全局的示范点。同时,还要作为找准制约发展突出问题、攻坚破解“瓶颈”的突破点,为活动的整体推进发挥引领作用;二是为民警上一次辅导课。既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群众语言,从全局的高度讲深讲透科学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又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公安工作实际,引导民警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破解制约发展难题的紧迫性,使每一名民警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引起共鸣、参与活动更加主动。三是确定一个调研专题。结合岗位特点和工作实际,找准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做法、机制、体制等作为专题进行调研,力争通过探讨研究探索推进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局党委,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搜集一次促进公安发展良策。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要深入到基层一线和广大民警中去,通过恳谈、交心等,使广大群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积极为公安工作献言献策。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创新,进一步提炼、总结和完善,形成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地发展思路和举措。
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孔宪国同志还自加“承包田”,主动把辖区天马淀粉厂作为自己的调研点,连续一周蹲点调研,充分征求企业需求和对公安机关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中细节问题。
为经济建设护航是重中之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维护经济发展秩序公安机关责无旁贷。
作为国家“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武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元氏全境。为保障施工安全顺利,元氏县局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专门印制、张贴《元氏县公安局关于保障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环境、维护工程建设治安秩序的通告》1000余份,号召广大群众配合、支持石武铁路建设,积极与一切破坏活动做斗争。同时,抽调专门力量积极化解工程建设中涉及地界权属纠纷、征地补偿和用工进料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耐心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讲解,依法依规参与调解,耐心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共调解因占地费用、拆迁、过路等引发的矛盾纠纷12起。
该局还向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派驻警务室,加大治安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哄抢、盗窃、破坏铁路建设工程材料、设备、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制止阻挠和影响工程建设的各种行为。
该局不仅把大项目作为保护重点,对中小企业同样尽力护航。制定实行了服务企业发展的十项措施,不断优化企业周边治安环境,包括:与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活动等。辖区崔某因与爱心纺织厂老板发生矛盾,遂于3月17日,纠集东北籍关某、李某等十一人,分驾两辆汽车,到东张乡东正村“爱心纺织厂”寻衅滋事,先后踢坏厂区大门,殴打工人,并扬言要挑了老板的脚筋。接警后,元氏警方立即出击,及时拦截准备逃离的违法人员。当场缴获匕首一把,镐把五根,抓获嫌疑人11人,并依法拘留。有效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群众安全。
重视大事大案,更要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小案
细节体现作风。群众所经历的治安案件、矛盾纠纷,在民警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老百姓而言却是头等大事。他对民警在处理中的效率、态度的评价,可能会记上一辈子可能。针对这一民警容易忽略的问题,元氏县公安局不断强化民警教育,充实认识“100-1=0”的道理,统一全警思想,不仅关注大事大案,更要关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小案,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公安工作始终。
铁路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问题;对策
2005年10月27日,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与全国其他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自然条件特殊,柴达木盆地作为青藏高原唯一一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殊,盆地面积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8%。二是资源组合配套,试验区内蕴藏了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各种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间的关联性强、融合度高,是国内少见的资源能源集中地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走向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重大转变的科学发展新阶段。但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底子薄、基础差,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加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从总体上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依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电网覆盖程度仍然不足,至今一些重点工矿区还未实现大电网覆盖,电力保障能力极其薄弱,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制约。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仍待改善,试验区内道路均为简易便道,资源、产品运输难度大,成本高。铁路未能全线开通,有的尚在规划阶段。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区内的资源和产品运输压力日趋突出,资源、产品的运输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严重。目前试验区区域内急需建设的水库因无资金来源尚不能开工建设。格尔木万亩灌区改造工程因资金不足,进展缓慢。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综合开发水平偏低。试验区科研力量还较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难题还未解决,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与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生产工艺方面的关键性技术至今未能取得产业化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低级阶段。
第三,地质勘查严重滞后,资源保障程度低下。区内地质勘查基本上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查水平,资源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等勘查严重不足,资源勘查十分滞后,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不能适应试验区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矛盾突出。随着近年来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陆续建成投产,高耗能工业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能耗呈持续上升趋势。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后,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增加,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增大。
第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已出台,但促进的政策措施尚很笼统,难以操作,缺乏具体的产业、投资、财税、信贷、环保、资源配置、土地等方面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和政策不能满足加速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亟待解决。
二、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诸多难题,为进一步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
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支持、服务、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二)强化组织领导机构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领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推进。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改进干部考评机制,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
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应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解决利益调整分配问题为重点,制定并实施科技扶持及废物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确保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在用电、用水、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剧增,迫切需要加速推进铁路、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建设方面:应做好格尔木物流园等站点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支线铁路规划建设进度,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公路建设方面:由于公路建设投资大,资金筹措难,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应考虑采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成功经验,允许试验区或企业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效加速区内特别是矿区公路建设步伐。电网建设方面:应协调有关方面将矿区纳入全省电网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推进电网向重点工矿区延伸,解决矿区的用电问题。水利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申报将柴达木水资源开发列入国家发展规划项目,努力争取重大水利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抓紧柴达木绿洲灌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要重视加强节水利用工作,加快园区供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障能力。
(五)加大试验区地勘投入力度
面对盆地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地质依据不足、后备资源保障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应把加强地勘工作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商业性勘探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为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资源保障。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柴达木盆地地质勘探计划,在积极争取国家地勘投入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部门的地勘投入也要向试验区重点倾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矿产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要矿种、重点矿区的地质勘查中,加大对重要成矿带以及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力争在重要区域和重要矿产上实现新突破,提高资源勘查储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同时,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融资勘探、商业性风险勘探等有效模式,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地勘队伍参与柴达木地质勘探,鼓励和支持区内有能力的企业自筹资金和集资合股勘探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矿产,多方加快试验区范围内地质找矿的进度,夯实试验区发展后备资源保障的基础。
(六)创新试验区资源配置模式
目前,资源的配置权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上,因此导致区内招商引进的强势企业拿不到资源组合、综合利用所需的资源,不利于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形成。同时现行资源配置实行划区成矿配置方式,导致拿到配置权的企业高度垄断相关资源,自身不利用也不让他人利用,也影响和制约了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发展,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主要办法:一是资源的配置权应适当下放,给试验区一定的资源配置发言权和自,赋予试验区按照资源组合和循环利用的要求,自主配置一部分区内资源的权限,形成资源配置上下联动的机制,以有利于试验区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促进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完善。二是应积极探索按矿产元素配置资源的新模式,使更多的企业得到资源配置,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更加有利于加速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减少有效有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益。
(七)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关键控制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技术体系,提高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发挥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同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八)重视强化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缓解适用技工紧缺问题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归根到底要靠科技人才的聚集和支撑。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试验区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智力支撑。从目前情况看,在多种形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着力强化试验区适用人才培养的力度,加速解决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是应加大区域内各级职业学校建设的力度,在职业学校开设柴达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快培养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二是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柴达木地区发展急需人才,或依托东部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方式,借助外力加快培养所需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三是在试验区设立高等院校的分部,积极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有效缓解试验区人才紧缺和留不住的问题。
三、结论
通过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力发展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应根据本地区特色,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柴达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和永续利用,走出一条具有青海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锺瑛.青海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J].2005国情调研,2007(1).
2、石金友,杜广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发展思路与框架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8(8).
3、王礼茂.柴达木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盐湖研究,2001(1).
铁路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
2011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增长稳定、质量提高、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统计,2011年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46.1亿元,增长14.3%。
2011年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一是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77.5亿斤,增长10.6%。二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高于全国平均5.1个百分点。三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64.1亿元,增长3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四是区域布局调整深入推进。西部地区重点产业加速向沿黄沿线地区集中,沿黄沿线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65.8亿元,增长35.1%,占西部地区全部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86.7%。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3万人,完成计划的105%。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5万套,开工率104.5%。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
2011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较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一煤独大”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非资源型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运力明显不足,重点路段拥堵仍然比较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与全国平均仍有一定差距;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二、2011年发展和改革工作回顾
2011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区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履行参谋助手职能,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加强对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适时提出宏观政策建议。
一是争取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若干意见》,为我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贯彻落实好《若干意见》,我们争取国家发改委协调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重点工作的部委分工方案。加强落实《若干意见》的督促和协调工作,国家9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文件。代拟了自治区落实《若干意见》分工方案,已上报自治区政府。
二是强化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按月度进行经济形势分析,全年共完成11期全区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其中,一季度、三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及2011年经济运行情况和2012年经济工作安排建议向自治区党政联席会议做了汇报,上半年的分析报告在全区经济形势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专题通报。完成了上半年社会形势分析报告和《2010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11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三是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农牧业、生态等39个重点专项规划,其中20项已经政府审批公布。按要求修改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编制形成了《呼包鄂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上报自治区政府。组织编制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呼包鄂地区能源发展规划》、《自治区“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呼包鄂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等一批规划,有的已经政府批转实施。
四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研究提出了《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部分已上报自治区政府,有的已经批转实施。完成了《自治区物流业情况报告》、《服务业发展报告》、《热电联产情况调研报告》等18个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二)着力抓好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37亿元,发行企业债券总规模120亿元。生态方面,落实退耕还林建设任务6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33万亩、退牧还草1765万亩、天然林保护166.8万亩、“三北”防护林197.5万亩。交通方面,共争取国家批准重大交通项目4个,其中,铁路项目1个、建设里程286公里,高速公路项目3个、建设里程691公里;自治区按权限批复了铁路项目10个、公路项目23个、公路客运站项目13个、民航机场项目2个。水利方面,落实了5个大型灌区续建及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黄河近期防洪工程、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海勃湾水利枢纽和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能源方面,共争取国家核准了14个能源重点项目,包括1个火电项目2×66万千瓦、3个风电项目70万千瓦、4个煤矿项目3800万吨、6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486公里;自治区核准风电项目178.2万千瓦、太阳能项目2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2×1.2万千瓦、煤矿升级改造项目1050万吨、天然气输送管道项目310公里、成品油输送管道项目321公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解决了1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6.2万户,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959个。
工业和服务业方面,落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8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64项、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19项。高技术方面,落实中央投资高技术项目33项。城建和环保方面,开工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57个、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34个。民生和社会方面,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6.5万套,建设了97个教育项目、1067个卫生项目、63个文化项目、7113个广电项目、7个养老设施项目,落实了12个基层就业社保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启动了乡镇干部生活设施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投资项目管理。为准确掌握项目动态情况,坚持对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按月调度、按季通报的制度。加强项目监督检查,配合国家发改委稽察工作组对中央扩大内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卫生服务、水利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项目开展了专项稽察和整改复查工作,按照自治区政府的安排,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检查。对全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开展了专项稽察,督促有关地区和项目单位进行整改。
(三)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履行节能减排综合协调职责,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
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经过积极争取,国家同意将我区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由原定的16%下调到15%,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由原定的17%下调到16%。制定了“十二五”盟市节能降速指标分解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盟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分解了盟市2011年度节能目标,落实了责任制。
二是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起草形成了《自治区2011年节能降耗应急方案》,提出了对电石、铁合金限产限电和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主要工业产品耗能限额管理办法,制定了全区排污权交易试行收费标准。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节能方面,争取到国家节能技改资金7090万元,重点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既有建筑改造等一批节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50项自治区“以奖代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减排方面,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燃煤锅炉改造项目建设,争取到国家对91个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重点领域治理的支持资金11.66亿元。
四是积极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草上报了《“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总结》,制定了《2005年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对外合作和战略能力建设。
(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改革开放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修订完成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除国家明确要求由自治区核准备案的项目外,其他一律下放到盟市核准备案。稳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工作,新开工内蒙古医院门诊楼暨C座住院楼、内蒙古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楼两个代建制项目。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出台了《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26所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25所旗县级医院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三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稀土资源税由0.4元―3元/吨调整为轻稀土60元/吨和重稀土30元/吨。研究拟定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相关规定》和《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征收标准》,自治区政府已经下发执行。积极探索资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开展风电开发权、煤炭矿业权拍卖试点。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成功组织参加了“西洽会”、“科博会”和“东北亚博览会”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投资洽谈活动,达成经济合作项目21项,协议引进资金177.1亿元。二是区域经济协作取得新进展。建立和完善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推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协议》等2个合作协议和《携手打造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行动计划》等4个行动计划。与天津市、山西省、浙江省、江苏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河北省签署了《建设临港产业园和港口项目合作协议书》,启动了园区规划和港口可研编制工作。三是“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效。全年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30家,股权变更增资项目1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5亿美元。满洲里、二连开发开放试验区实施方案上报国务院。
(五)加强价格和收费管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和管理,清理和规范收费秩序,切实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切实加强价格调控和管理。制定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电价,提高蒙东、蒙西火力发电机组上网电价,对市场交易电煤实行最高限价。切实降低流通环节费用,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对农贸市场水电热价格实行优惠政策。加强价格监管和监测预警,制定了《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实施方案》,启动了每周两报农副产品应急价格监测制度,开展了商品零售企业价格欺诈和商品房明码标价专项检查。
全面清理和规范收费秩序。在国家取消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取消和调整行政许可项目262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65项。按要求暂停审批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和服务价格,对新申请立项的收费严格成本监审,尽可能从低核定收费标准。配合交通部门制定了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已完成调查摸底和自查自纠工作。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针对价格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问题,8月份启动实施了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孤儿、五保供养对象、“三无”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价格补贴3.15亿元。
三、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主要任务
从当前形势分析,2012 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严峻。国际方面,存在世界贸易增速放缓、欧美债务危机扩散、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三大风险。国内方面,面临经济下行、通货膨胀、节能减排三大压力。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2012年我区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一是宏观政策方面,明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26亿元,比2011年增加200亿元,中央银行广义货币发行量预期增长14%,比2011年实际增长高1个百分点,资金供给将比2011年相对宽松。二是2011全国出现大范围缺电现象,华北、华中、华东电力供需紧张的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我区电力供应富余,价格较低,为争取国家对我区煤炭、电力外送通道建设的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三是最近两年我区企业效益普遍较好,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70.9%,2011年1-11月份增长41.4%,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四是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产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综合研判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们确定13%的增长速度,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与“十二五”规划充分衔接。我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12%,2012年安排13%,将为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奠定较好基础。二是体现稳增长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国家要召开十,中央强调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增长”是首要任务,我区13%的目标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前列,可以为实现国家稳增长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为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我区是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外需份额很小,世界经济不稳定间接传导我区有延滞效应,按预测2012年我区经济增长可能达到14%以上,安排13%目的是为我们调结构、转方式留出必要的空间,把各方面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上来。四是稳定社会预期。2011年年底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对今后5年的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各地新的领导班子都对今后的发展满怀信心,安排这样比较积极的速度,就是为了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各方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