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废弃沉沙池;土地适宜性评价;湿地

中图分类号:TV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73-04

1引言

位于济南市邢家渡的引黄灌溉为灌区内农田灌溉、抗御干旱、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条件。灌区在促进两县一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同时,也补给了灌区内地下水源,改善了城乡饮水条件,改造了盐碱涝洼,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是由于灌区沉沙池已运行近30多年并于2002年停止使用,因此节水改造规划采取“加大比降、缩小断面、提高流速”达到冲淤平衡、携沙入田的方案,致使灌区沉沙池约200hm2土地彻底废弃,多年来淤积的泥沙成为当地沙患的主要源头,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和居民生活环境。进行废弃沉沙池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将为灌区沉沙池土地制定合理的利用定位,为改善当地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气候调节,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功能,对开发、利用、保护与建设废弃沉沙池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邢家渡引黄灌区位于济南市北部,黄河以北,济南市天桥区小部分,济阳县、商河县大部,地处东经116°52′~117°27′,北纬36°47′~37°32′之间,含济阳县、商河县及天桥区的29个乡镇,998个自然村。灌区总面积177.6万亩,其中设计灌溉耕地面积93万亩。引黄灌区的废弃沉沙池位于黄河下游左岸,济南市区的东北方向,是济南市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山东省6大灌区之一,受益范围包括济阳、商河、天桥两县一区29个乡镇,1052个自然村,总人口81万人,年平均引用黄河水2.3亿m3,为灌区内农田灌溉、抗御干旱、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条件。其地貌类型为黄河冲积平原,全灌区地势平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1/7000左右。由于黄河历次改道沉积物质较多,形成地形起伏,岗坡洼相间,微地貌差异明显。邢家渡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右岸,济南市区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和冬季受西北高压控制,气候干燥多风,风沙大。夏秋季节受东南季风影响,炎热多雨,灾害频繁。冬季干冷。春旱、秋涝、晚秋又旱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2.2研究方法

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基础上基于ArcGIS9.3平台构建沉沙池地区空间数据库,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沉沙池地区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7](图1)。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数据源的获取

影像图的来源主要是利用Googlemap图像截获器工具获得google earth上的沉沙池地区的影像资料。得到缩放级别为19级的沉沙池影像图。对照各级比例尺及空间分辨率列表得知,数据为分辨率为0.54m的沉沙池影像,根据沉沙池内地类情况,此影像完全可以帮助本文分辨地物[6]。

3.2数据处理

利用arcgis9.3加载影像数据,分别建立点线面的图层并对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得到废弃沉沙池数字化图。对数字化图建立拓扑关系并进行拓扑检查,确保数字画图准确无误。再对点线面的数字化图进行属性表的编辑,将已准备好的数据录入属性数据库。最终得到沉沙池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GPS测点的点状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等数据。

3.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表1沉沙池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以及用地类型面积表(表1)得出,研究区的总面积为204万m2。其中林地面积为118.21万m2,占总面积的57.95%,在废弃沉沙池中面积最大,比重最高。结合实地考察资料,林地面积虽多,但砍伐现象严重,林地内植物种类比较单一,依然存在严重的生态安全。耕地面积为31.36万m2,占总面积的15.37%,但是由于当地土壤质地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农作物欠收,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到农民耕种的积极性。沙地面积为31.92万m2,占总面积的15.65%,沙地面积仅次于林地面积,是沉沙池内部面积第二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废弃沉沙池中的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对沉沙池的治理刻不容缓。大面积沙地直接给废弃沉沙池以及周边环境带来危害,如耕地面积减少、池区生态环境恶化、济南城区空气污染等。

4土地适宜性评价

4.1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按照土地质量均匀一致的原则划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位,是由对土地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各土地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是土地评价的基础图斑晰[2]。各评价单元要尽可能保证单元内土地质量、土地属性的相对一致性,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可有差异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祥查图斑法,是将原有的土地利用祥查图经逐年变更订正得到评价年份的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选取评价区域的土地,用与统计台帐相对应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3]。

4.2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确定评价因子

济南市废弃沉沙池的地类不是很丰富,每一块地类图斑内地形较为单一,土壤特性均为黄河泥沙,所以本文只选择海拔高度、土地现状、灌溉条件和表土质地四个评价因子,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4.2.2确定权重

本文主要采取主观赋权法,通过对相关专家咨询,结合沉沙池的特性,得出权重表。其中灌溉条件与表土质地对适宜性评价影响比较小,所以权重相对于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现状来说比较小。

4.2.3建立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所得建立系统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2),为适宜性评价做好准备。

4.3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4.3.1评价单元得分的计算

将评价因子输入属性数据库中,根据其属性,算出每一个图斑的得分值,转换成raster。利用累加模型计算出土地综合评价分值[1]:

S=∑ni=1WiAi

式中,S为综合分数,W为第i个因素的权重;A为第i个因素加权前的单因素分值;n为参评因子数。

4.3.2将单元得分进行分等

得到综合分值之后,利用重分类进行等级划分。本文把每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适宜性分为三等,分别为:一等(最适宜)、二等(中等适宜)、三等(不适宜)一等土地适宜性最强,一等土地是最适合的土地利用类型,二等土地为适宜性中等的土地,三等土地为适宜性最差的土地,不适合规划为该土地利用类型。。得出林地、耕地以及湿地的适宜性分布图(图3、图4、图5)。

4.4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4.1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arcgis统计分析功能得出林地适宜性分等面积表(表3),结合林地适宜性分等图可以看出林地最适宜分布在废弃沉沙池的中部以及边缘地区。其中林地一等适宜性土地的面积为116.42m2,占总面积的 57.07%。二等土地面积为56.20m2,占总面积的比重为27.46 %。其特点为一等类型的土地比重比较大,但是不适宜种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较多。但是结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现状,由于砍伐现象严重以及林地内种类单一,还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危险。

4.4.2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图与耕地适宜性分等土地面积表(表4),耕地最适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废弃沉沙池的北部地区。其中耕地一等适宜性土地的面积为36.03m2,占总面积的 17.66%。二等土地面积为134.88m2,占总面积的比重为 66.12%。根据耕地适宜性图,适合种植的耕地面积比较小,不适宜种植的耕地面积与不适宜植树的林地面积比重相当。由于当地土壤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废弃沉沙池耕地种植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4.4.3湿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湿地适宜性评价图与湿地适宜性分等土地面积表(表5),湿地最适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废弃沉沙池的中部以及南部地区。其中湿地一等适宜性土地的面积为91.07m2,占总面积的44.64 %。二等土地面积为109.63m2,占总面积的比重为53.74 %。不适宜规划为湿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为湿地。由于靠近引黄灌区引水比较方便而且受当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将济南市废弃沉沙池当作湿地来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是比较大的。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济南废弃沉沙池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得出的结论有:耕地适宜性最强的土地面积比较少,大部分分布在沉沙池北部地区,受土壤因素的制约很大一部分土地不适合种植种作物。根据耕地适宜性图可以看出,适合种植的耕地面积比较小,不适宜种植的耕地面积与不适宜植树的林地面积比重相当。由于当地土壤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废弃沉沙池耕地种植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林地适宜性最强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中部以及西南部。其特点为一等类型的土地比重比较大,但是不适宜种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较多。但是结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现状,由于砍伐现象严重以及林地内种类单一,还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危险。湿地适宜性最强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的东南部,不适宜规划为湿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为湿地。由于靠近引黄灌区引水比较方便而且受当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将济南市废弃沉沙池当作湿地来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是比较大的。

参考文献:

[1] 周建飞,曾光明,黄国和,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 评价[J].生态学报,2007,27(2):774~783.

[2] 俊英,胡远满,闫红伟,等.基于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棋盘山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94~98.

[3] 郎根栋,郭俊理.太自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5):431~433.

[4] 海辉.王鹏谨,张丽丽.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4~46.

[5] 徐永辉,陈文瑞.土地适宜性评价关键问题探讨[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1):13~15.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2

土地既是珍惜的资源,又是特殊的资产,土地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土地问题始终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准格尔旗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与人口、土地与农业、土地与市场、土地与发展、土地与环境、土地与法制、土地与社会稳定等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土地是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准格尔旗2003年到2013年各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应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知识,阐述准格尔旗近年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可行性对策,对以后准格尔旗合理利用土地提供重要的参考,希望对准格尔旗以后经济的发展能有帮助。

关键词:

准格尔旗;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1.研究区概况

准格尔旗位于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端,地处共和国蒙、晋、陕和内蒙古呼、包、鄂两个“金山角”核心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0°05′~111°27′,北纬39°16′~40°20′,旗境南北长116.5公里,东西宽115.2公里,总面积7544.666平方公里。全旗共辖1个苏木,2个乡,6个镇,3个嘎查,156个村,20个社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总人口约37.5万。

2.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2013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准格尔旗土地总面积为755078公顷。全旗耕地面积约为76100公顷,人均耕地0.25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0.1%;园地总面积约为30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0.04%;林的总面积约为220447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9%;草地总面积约为393679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52.1%;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18540,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5%;交通用地总面积约为8780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2%;水域总面积约为1927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6%;其他土地的总面积约为17954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4%。

2.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1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反映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公式表达为:k=(Ub-Ua)/Ua×1/T×100%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段长。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准格尔旗土地利用8种类型的年变化率如表2,10年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耕地-3.2%、园地-7.5%、牧草地-0.2%、交通用地7.9%、林地5.2%、建设用地7.2%、其他土地-5.9%、水域-2.5%。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最明显的是随着其他土地的减少,林地地面积快速增加,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而且仍有持续减少的趋势。

2.2.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构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伴随着土地利用活动而产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问题在于分析其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集中表现为其综合效益最大化。准格尔旗2003~201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如表3,分析表3,10年间耕地、其他土地、园地、牧草地、水域都有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量最大,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均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共增加了10.5百分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比例由2003年41.8∶1∶3.2变为2013年的38∶1.5∶1,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10年间农业用地总体上有所减少,而其他土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农林牧用地比例由2003年的1∶1.2∶3.4变为2013年的1∶2.9∶5.2,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研究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准格尔旗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其他土地质量相对较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若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洪安全的角度考虑,在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土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适宜开发利用。因此,就耕地后备资源而言,准格尔旗没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与此同时,准格尔旗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历来比较突出。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工业项目建设占用了部分耕地,加上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梁峁地区的农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已远远不能满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造成一部分采矿区、山区的农民弃耕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全旗耕地面积的减少。

3.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适度调整近年来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由2003年的1∶1.2∶3.4变为2013年的1∶2.9∶5.2,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耕地减少现象,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覆盖率仅为29.2%;在非农业用地中,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小,仅为1.16%,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3.3农业用地集约化水平较低,生产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准格尔旗的农业虽然从传统的低产、低质、低效农业逐渐转变为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并逐步向规模经营、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多、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真正实现高效开发、集约经营的还不多。对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的利用主要仍是分户零星经营,人工劳作、机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经营分散、粗放和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土地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发挥,土地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用地的生产水平与开发效益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4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下降,土地环境污染较严重在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使用者缺乏长远意识,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产出、轻投入,重利用、轻保护等现象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工矿企业的兴起,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地利用环境,加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当地的大气、水、土壤等土地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增多,也给周围的土地环境带来压力。所有这些,均危及当地的资源与环境安全,对全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保障科学合理的建设用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并做出总体安排,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科学配置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现状,提高建设用地整体配置与保障能力。

4.2统筹各业各类用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积极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统筹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合理城乡建设用地,按照扎实稳步地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保障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建设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度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内涵挖潜为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相对集中布局,规范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优化整合与区域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类废弃地再利用,实施“低效、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与限制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鼓励农村居民点内闲置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依法流转,大力推进城区改造,盘活各类闲置土地,提高城镇土地再利用率。规范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形成合理的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实现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4.4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统筹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损害,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开发强度。在生态环境有重大缺失和生态敏感区域,有针对性地安排生态建设工程用地,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通过开展土地复垦、优先安排生态建设和移民搬迁用地,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治理。促进以灌草为主、灌草乔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减少形成污染源的工业活动用地,预防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准格尔旗全国第二次土地调差成果报告书2011.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9-1165.

[3]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5.

[4]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与应用.地理学报.

[5]林培.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150-160.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3

一、工作任务

总结评价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土地利用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核定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开展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按照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域,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规划修编以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二、资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的资料,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基本要求

1.资料应采用政府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准的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

2.资料数据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3.收集从年至今能满足近10年有关分析评价所需资料。

(二)主要内容

1.经济社会基础资料

在县发改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规划局、计生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经济社会发展资料。

2.现状资料

收集各有关部门行业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资料及现状图。

3.规划及专项调查资料

收集人口发展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年各部门中长期规划及行业用地、区域划分、空间布局的规划资料,尤其注意收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规划资料和相关的规划图件。

三、分析与预测

(一)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资料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对主要的综合性数据,要形成电子版本,便于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单位互通信息、数据共享。

(二)用地现状分析评价

1.分析评价自年以来土地利用的总规模、结构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与实施和用地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分析效益增量与用地增量之间关系,年均用地增加量等。

2.分析土地利用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产量、产能、产值与税收效益,以及各类型用地单位产值占地面积,并与国内外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建国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3.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投资强度、利用率、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指标预测

1.分析趋势

根据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预测规划期内用地的规模及远景发展趋势。

2.预测依据

指标预测的依据包括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上级相关规划目标、相关行业“十一五”规划、各部门专业性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等。

3.预测原则

规划指标的预测要依据定额标准进行。采用标准要充分考虑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在同一取值范围内尽可能取下限值。

行业用地指标预测应充分与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对多部门共同利用、可能产生重复统计的面积,要提出协调的意见和建议。

4.预测方法

(1)人口预测。人口规模的预测主要有自然增长法和回归分析法;城镇人口预测主要有劳动力平衡法和单因素分析法。

(2)用地预测。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预测主要有总体平衡法、人均定额指标控制法和回归分析法;独立工矿用地预测主要有用地定额法;交通、水利用地预测根据其行业标准,采用用地定额指标法;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修订〈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试行)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6号)的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进行。

(3)其他预测方法。指标预测还应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为对本行业用地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用地变化趋势规律,测算规划期间的用地需求;横向与国内相似县份进行比较,分析在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用地需求量。

5.预测结果可行性分析

要对规划指标预测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资金保障、区位条件、资源容量、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

(一)专题研究

1.专题设置

根据工作方案要求,本次总体规划共设置4个重大问题专题研究: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实施评价;

(2)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3)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研究;

(4)县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以上专题均由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承担。

2.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内容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有关文件要求确定。

3.专题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成果由专题研究报告、图件、附表组成。

(二)专项规划

1.专项规划及承担单位

根据县实际情况,共设置12个专项规划:

(1)县开发园区用地规划,由县发改局、工业园负责;

(2)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负责;

(3)县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新村办负责;

(4)县交通用地规划,由县交通局、公路局负责;

(5)县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由县水利局负责;

(6)县电力行业用地规划,由水电责任公司和郴电国际分公司负责;

(7)县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8)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9)县农业用地规划,由县农业局、畜牧局负责;

(10)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1)县自然保护区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2)县旅游用地规划,由县旅游局负责。

2.专项规划的内容要求

(1)基本要求

各专项规划主要内容:①明确规划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规划原则;②对用地数量和结构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分解;③结合部门“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土地利用区域及空间布局,明确土地用途管制要求;④提出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措施;⑤明确本行业用地生态保护及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措施和办法;⑥明确重点项目的数量、各项目的用地面积、结构和空间布局;⑦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其他要求

①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分析全县城镇体系发展历史、布局和区域基础,剖析全县城镇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确定全县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预测确定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提出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制定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应把握全县城镇体系规划要点,明确城镇村各级用地总规模,以大比例尺图件明确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新农村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步骤和优化村庄布局方案。③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应对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和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对预防整治水土流失的任务做出安排,明确水土保持监管和保护的地区和项目。④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对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耕地后备资源及开发整理潜力进行分析;对各地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和异地补充平衡提出方案。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提出全县在规划期内的生态退耕目标与地区分布,划分林业用地功能区,提出林业用地各功能区的管制规则;⑥农业用地规划应提出规划期内畜牧、水产、园地的用地总规模与地区分布,提出园地、养殖水面、牧草地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及区域布局,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专项规划成果要求

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集。

专项规划文本一般采用章节格式,要求语言精练,表述清楚,依据充分,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资料准确,数据齐全,方案可行;各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应当有准确的现状分析,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指标,有切实可行的结构调整方案、用地布局方案及切实的保障措施。

专项规划说明一般采用章节格式,内容包括规划编制的工作过程、规划采用基础数据的来源、规划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规划用地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上级规划落实情况、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确定的原则与依据和与其他规划协调的情况等内容。

规划图件一般应包括行业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行业土地利用规划图,必要时可补充相关专题图件。规划图件编制应达到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符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件的要求。

规划数据集主要由行业发展现状数据、相关基础数据、规划成果数据等构成。

五、总体规划大纲编制

(一)编制要求

1.综合专题研究的成果。将前期工作阶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结论进行汇总和综合,作为编制规划大纲的基础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全县土地利用战略的总体思路。

2.汇总专项规划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对各行业、各部门的用地需求进行协调平衡,形成土地利用规划初步方案。

3.初步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根据郴州市规划要求,对分配到我县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并具体落实。

4.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特别是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实施的约束性、预期性目标。

5.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区域。以各专项规划的要求为基础,以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为原则,开展区域划分工作。

规划大纲初步方案要采用多方案筛选和比较,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进行取舍。

乡镇规划大纲在县级规划大纲和控制指标指导下,结合各乡镇具体情况,参照以上方法编制。

(二)大纲文本内容

规划大纲格式要求为篇章式结构。要求用词精炼,重点突出,文字规范,措辞准确,有理有据。内容应包括:1.引言,主要介绍规划大纲的内容;2.总则,主要包括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期限和范围;3.对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结论;4.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5.土地利用战略;6.规划方针、主要目标、主要控制指标和本轮规划与上轮规划的衔接等;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重点简述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安排;8.规划分区和空间管制;9.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10.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制创新。

(三)大纲说明编制要求

规划大纲说明应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重点;总结规划大纲编制的流程;说明规划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对基础数据的采用进行说明;列出主要规划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说明规划分区的方法和依据;分析规划大纲编制过程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说明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完成的主要规划成果。

(四)规划大纲成果

包括规划大纲文本、说明、图件三部分。规划大纲图件中要有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的现状图、分析预测图,专项规划的规划设想及示意图,总体规划图。

六、规划协调与平衡

(一)协调的原则

1.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为准则;

2.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分配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

3.坚持《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

(二)协调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采用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总面积、结构等标准。

2.人口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现状数据应采用统计部门的法定数据,规划数据应主要采用发改委确定的各项指标,其他有关数据应采用专业部门的权威数据。

3.专项规划用地指标。专项用地规划指标的协调以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及有关用地定额标准为基础进行协调。

4.空间布局的协调。依据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发展战略,对全县范围的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协调。

(三)综合平衡

以全县国土总面积和上级下达给我县土地利用的约束性规划指标为依据,以确保我县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准则进行综合平衡。

各项规划指标应分解落实到乡镇,并作为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四)协调平衡的方法

主要是召开专家、领导、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议,协调部门之间和乡镇之间规划出现的问题,形成处理意见和建议报县规划领导小组审定。

七、用地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产业用地布局与用地分区相结合。各专项规划根据本行业用地分区的要求,凡涉及“分区”和“区域保护”等方面内容的,应编制分区规划图,并在规划中对不同区域用地提出相应的管制规则和用地措施。

(二)用地空间布局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各专项规划进行产业用地分区时,应考虑相关规划的分区,避免造成冲突。如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域不能再设置为建设用地区。

(三)应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各专项规划应以重点项目表的形式进行汇总,表中应体现重点项目的投资额度、用地规模(特别是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数量)、用地选址、用地时序和占用耕地的补充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等内容。

重点项目安排应符合“十一五”规划,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应达到一定的额度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应符合相关限制性规划的要求,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是在城镇规划圈内的重点项目用地,不列入重点项目表,主要统计独立选址的重点用地项目,以避免与城镇规划用地相冲突,造成用地的重复计算。总体规划应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筛选各专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合理安排重点项目用地。

八、总体规划成果

(一)总体规划成果组成

县级总体规划成果由主件和附件两部分组成。主件包括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编制说明、数据集和规划图件;附件包括专项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成果。

乡级规划成果由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规划图件构成。

(二)总体规划文本

总体规划文本应采用条文格式,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正确、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措辞规范。文本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

1.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指标控制下,确保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对不同条件下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指标进行分类控制,提出与之相应的用地要求。

2.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现状指标和规划指标,明确规划期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和规划目标。

3.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对耕地的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并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制定合理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4.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土地用途管理规划政策。实行用地区域性重点控制,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逐个控制,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对基本农田、各类园区、各类保护区等要按区域进行用地规划控制。

5.实行用地指标控制。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乡镇。

6.落实用地项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用地规模及耕地占补平衡方案。

(三)总体规划文本说明

“说明”是针对总体规划文本的说明,一般采用章节式结构。在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规划修编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基础资料的来源、指标分析、方案的形成、规划方案论证修改、协调与平衡、公示与听证的过程、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等进行说明的同时,应着重对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和指标落实的情况、反馈协调情况;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指标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用途分区及其管制规则、管制用途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的依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的依据;规划供选方案的论证和评价;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

(四)总体规划图件

包括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县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分区图(2006—2020)。

1.土地利用现状图

现状图应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面积和分布范围,其它内容应适当综合,各地类的现状面积应为经过核定的年10月31日止的数据。成图制作中,按比例尺调整的技术要求进行各要素的综合处理。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规划类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等。应主要反映各类土地利用区,重点项目,城镇、集镇、交通、水域、水利工程等用地规划的位置、面积及范围。要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反映规划期内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要以核定后的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位置和范围等主要规划内容准确地标示在图面上。成图制作中,以保证定位准确为原则,增、减底图地物信息,同时按图面信息负载能力,附以标准详细的文字注记。

(五)总体规划成果的公示

总体规划成果形成后应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审查,对主要规划指标的方案实行听证、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技术单位根据公示期间收集的意见,经过筛选整理后,选择合理的意见修改完善成果。

九、规划数据库建设

规划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实现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成果内容。本轮规划要求建立覆盖全县的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一)成果内容

1.图件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县、乡图及国际标准分幅图)、城镇规模控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其它专题图件。

2.数据成果:含数据库体、标准分幅数据、指标数据。

3.表格成果:各类指标表及通过数据库输出的成果表格。

4.文字成果:技术设计书、技术报告、工作报告、自检报告。

5.部分建库中间成果:作业情况记录等。

(二)数据库建设成果要求

数据成果:文件命名、属性结构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关键字段值不为空且字段数据正确、内容齐全;要素采集误差和接边误差符合精度要求,无图形错误和矢量化丢漏现象;要素分层正确;图形拓朴关系正确;数据库运行正常,查询、统计、分析结果正确;图形、属性不重不漏,数量齐全。

图件成果:符合国家及省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图内要素描述正确,图外整饰规范。

表格成果:表格种类齐全,格式规范,内容正确。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测绘技术 土地利用 潜力调查 问题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91-1

0前言

为了执行好国家的土地政策,加快促进经济发展,达到耕地不被破坏、有效的缓解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我国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只有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完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才可以推进,也就是说要提前采用一种高效的测绘手段,使得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得到很好的完成,这样,基础图件、数据才是准确无误的,从而为高效地完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提供一个技术保障。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技术路线

利用统计分析是实现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必要的一个手段,通过此手段可以分析数量分布,而后再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统计分析,这样就可以分析空间分布,通过以上的各种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布情况就可以被合理的表示出来。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价,通常我们采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几个方面的数据。

对于人类来说,土地是非常珍贵的物质资源,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所获得的纯利润;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生产的产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土地的开发利用对生态平衡做出的贡献。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技术路线

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评价方法:单指标评价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主要是为了克服单一分析法带来的一些弊端,不能够全面、客观的反应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潜力如何,采用两种方法分析可以做到全面、详细的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为开发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很好的依据。

在进行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首先制定了严格的计划方案,对于解决好土地功能与适宜性的匹配等问题,我们运用先进的3S技术进行研究,进而得到了高精度的地籍测量数据和成果。并得到这些数据后进行现状分析,进而对开发区的用地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功能分区。对于功能分区来说,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针对不同功能区的用地,采取了不同的潜力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样就避免了评价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从多角度对土地的使用功能进行分析和探讨,更加实际地将土地使用功能与适宜性相匹配。

33S技术在潜力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3.1利用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遥感(RS)技术已经在监测、矿产资源勘查、海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成熟度已经很高。RS技术有很多的优点,利用RS技术可以快速并且动态地将地球表层的信息进行获取,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人力成本,并节省大量的时间,可以获取影像资料进而非常直观的把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显现出来。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解译技术也逐渐产生。目前,由于遥感影像存在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精度不高等问题,因此,人工目视解译法应用的比较普遍,并且较为成熟。在进行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调查中,有效的发挥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经验,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法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判,之后在进行矢量化操作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调查的准确度,减少调查的工作强度。

3.2应用GPS技术准确地获取像控点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空间坐标

1958年,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美国诞生,从1964年开始使用,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来建设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扩展到了很多领域,例如航天、信息、卫星定位等。由于GPS具有很多优点,如定位精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等,可以为遥感数据提供空间坐标及建立实况数据库,从而提高了遥感数据分析和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在进行像控点的空间坐标的获取操作时,要利用高精度的GPS接收机,并且要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这样获取的空间坐标准确度会更高,得到的数据也会更精确。而进行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空间坐标获取时,需要选择的GPS接收机具有如下精度,在1m之内可以满足野外动态测量的要求。

3.3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设

1967年,全球第一个真正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加拿大得到成功应用,最初也只用于一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GIS不断扩大了应用范围,涵盖了资源信息学、气象应用学、测绘技术学等领域。应用GIS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可快捷地实现面积汇总、数据查询输出、图件编制等诸多功能,改变传统的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不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误差的产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4结语

为了有效的做好土地整理规划建设过程中如土地整理的潜力调查、专项规划以及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土地信息的采集工作,需要我们利用现代先进的3S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规划决策的实效性,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预风,王彬,李刚.遥感影像解译算法的研究进展[J].交通与计算机.2004,(4).

[2]马克伟.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3]白亚,胡石洛.试析土地变更调查中3S技术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1(14).

[4]尚雪巍,李文慧,曹玉琴.应用3S技术的第二次土地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10(31).

[5]剑曾毅,刘庆元.基于3S技术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灰色预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建设用地的旺盛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根据相关统计,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是17,245万人,占当时人口比重的17.92%,城镇建成区面积约为17,245平方公里。到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60,667万人,占同期人口总数的45%,城镇建成区面积为36,295平方公里。除城镇区域外交通、水利、矿山等建设用地外,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仅城市化推进用地就达5,000多万亩。城市化的加快,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使得城市居住用地需求剧增;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园林、公共绿地等与之配套,使得城市公共建设用地需求量加大。但是,土地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稀缺资源,特别是在国家强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下,使得城市建设土地资源愈发珍贵。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规划不到位,就会出现道路拥挤、交通混乱、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没有规划的乱建可造成5%~10%的土地浪费,甚至会加剧我国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而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因此,对城市土地需求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在大量搜集和整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重庆市未来几年城市土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分析,为正确制定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重庆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重庆市2003~2008年全市建成区面积及各主要功能区建成区面积如表1所示。(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纵向来看,在每年建设用地面积中,居住用地面积占的比例最高,2008年达到37.9%,其次是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横向来看,在过去6年中,重庆市建设用地面积和各功能区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是居住面积,6年之间增加了79%,年平均增加13%,其次是工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各个功能用地增长曲线图如图1所示。(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大,使得城市居住用地需求剧增,居住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2、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用地面积需求量稳步增长。这种趋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这点从道路广场和公共设施建成量不断上涨的趋势上可以得到证明。

与重庆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加大的趋势相反,重庆耕地面积却在逐年下降,虽然在国家加大了对耕地保护的力度后,相对于2006年以前,2006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有所减小,但整体上呈现的还是下降的趋势,如图2所示。(图2)

二、重庆建成区土地利用预测分析

为了测算出在现有发展状况下重庆土地未来的需求量,需要以现有数据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模型对未来需求量进行预测。由于土地需求量的统计工作量比较大,相关数据获得困难,因此这里借鉴灰色系统理论,运用GM(1,1)模型进行重庆2010~2020年十年建设土地的需求预测分析。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有效控制。GN(1,1)模型可以弱化原始序列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为灰色模型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所揭示的原始序列呈指数变化规律。(表2)

从预测表上来看,如果保持现有的供地制度,未来十年重庆市建成区的土地面积仍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在减小,如图3所示,从增长趋势上看,2020年以后建成区面积将保持稳定。每年建成面积稳定在1,320平方公里,是2007年的1.5倍。这说明在未来十年,城市建设依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图3)

从建成区的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公共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面积在2015年之前逐年增长,2015年之后则保持稳定;而居住用地面积则保持相对稳定,十年之间仅仅增长了23.8平方公里。

三、主要结论

1、重庆未来十年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需求仍然旺盛,这是与重庆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和城市建设环境相匹配的。重庆一直都把建设成为西部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城市的现代化意味着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环境质量和经济水平等各方面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需要有大量的城市土地作支撑,国外现代化城市建设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主要功能用地面积变化预测图如图4所示。(图4)

2、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仍然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主要部分,所占比例超过50%。从增长速度上来看,居住用地基本不变,而工业用地也在2019年后保持稳定。这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达到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稳定”并不是达到“饱和”,而是“增量”的稳定,即每年需要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量保持不变,大概稳定在400平方公里和300平方公里的水平。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灰色GM(1,1)预测模型;总量预测;分解预测;土地利用规划

随着赣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的趋势日趋加速,经济发展与用地需求增加日益呈现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与土地稀缺的矛盾也日益加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进而使得城市居住用地地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城市要相应配套更多的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园林、公共绿地等,进而使得城市公共建设用地需求量加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土地就更加是城市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就显得愈加珍贵。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规划不到位,就会给城市的正常发展造成诸如道路拥挤、交通混乱、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长此下去,就会加剧我国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而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因此,对城市土地需求预测的方法进行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赣州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赣州市2004~2009年市区建成区面积及各主要功能区建成区面积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各年建设用地的组成部分中,居住用地面积所占的比例最高,最高达到34.49%,其次是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此外,在2004~2009年过去6年中,赣州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总面积是逐年增加的,各功能区建设用地除仓储用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外,其他各功能去用地面积也是逐年增加的,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公共设施用地,6年间增加了8.29平方公里,其次是工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6年间各功能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趋势变化图如下图1所示:

从对上面表1和图1中赣州市中心城区2004~2009年这6年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各功能建设用地量面积变化趋势分析可知:

(1)随着赣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大,使得城市居民的居住用地面积需求增加,而从表1可知,居住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主要组成部分。(2)赣州作为全国稀土矿和钨矿的重要储量地,决定了工业用地面积需求量的稳步增长,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保持这种增长趋势。(3)伴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就需要更加齐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城市道路、居民休闲广场等)与之配套,这从图1中公共设施用地与道路广场用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与此同时,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导致耕地面积的缩减,虽然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如确保一定的耕地保有量),但近年来赣州市的耕地面积总体上依然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赣州市区建设用地预测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来对赣州市区2010年到2020年这11年各年的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的。20多年来,灰色系统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它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其中灰色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实现对系统的运行行为、演化规律进行正确的描述和有效的监控。预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假如保持现有的土地供应,在未来十年赣州市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依旧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较前十年更快,这跟赣州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快速增长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从各功能区建设用地的预测结果看,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速度是较快的,十年间就增长了103.39平方公里,而其他功能区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是十分缓慢的,其中增长最大的对外交通用地十年间也只增加了13.4平方公里。

三、研究结论

1.通过对赣州市区未来十年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预测研究,可知赣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未来十年的需求旺盛,并且这种需求趋势与赣州市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建设是相吻合的。近年来,赣州一直在加大市内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内交通、环境质量和经济水平都在不断的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土地为支撑,具体如下图2所示:

2.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成为赣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远超过50%。从它们的增长趋势来看,居住用地增长十分缓慢,而公共设施用地增长比较快,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用地需求已大致趋向稳定,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增长迅速与赣州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3.从图2可以看出,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占绝大比例,远远超过75%。因此,对这四种用地进行利用规划应该成为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内容,应根据实际制定专门规划。

参 考 文 献

[1]曾黎黎,张春艳.重庆市建设用地需求分析预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张永康,李世平,夏显力.宝鸡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灰色系统模型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