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护理本科教育 信息能力 护理信息能力 重要性 培养方案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有限网络、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递发展和普及,各种信息的传递、交互日益增多,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医疗护理保健信息系统和技术出现了快速增长,几乎所有大中型医院都开始了信息化整合进程。就护理信息化而言,如护理人员在门诊挂号、住院登记、实验室检查、科室财务管理、医嘱执行等信息录入和维护[1],等等,这些日常信息处理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护理信息化作为医疗护理保健信息系统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快速度,否则就会落后,拖后腿。这样的理念必须“往前推”,必须在护理教育阶段落实执行,从教育环节入手才能更有效率地培养护理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2015年护理学生就业现状看,护理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推动护理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护理信息能力及其重要性
1.1概念
在1974年美国政府的报告中,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它的定义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2];直到1979年,全美信息产业协会给出了信息素质的定义: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到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同时,我国学者马海群指出,信息素质广义的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对“信息能力”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解决现存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当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具体到护理本科专业,护理信息能力是指在护理专业领域中,护理工作者或护生为了能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信息的知识、技术、态度等方面优势,提供更优质、更安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护理信息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3]。
1.2培养护理信息能力的意义
护理信息能力本质上是学生对(护理)信息的获取、评估、处理、利用、创造、评价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1.2.1增强学生信息管理能力。对于学习过程而言,加强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增强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使学生在课堂过程中,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快速、准确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课堂时间后,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书籍、杂志等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合理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全方面地提高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增强学生护理信息能力可以认为是在增强学生的知识信息学习能力,能够大大加速学生正确建立护理知识体系。
1.2.2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未来的护理人员都将面临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密集的工作环境,需要获取、处理和管理多种护理信息,如前文提到的门诊挂号、住院登记、医嘱执行及患者信息等,因此优秀的护理信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优异的护理信息能力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程序中技术的使用、增强护理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护理标准化语言的发展、改进护理流程、加强护理数据的自动化收集和重复使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工作中的误差。因此,能否提高护理信息能力,关系到能否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效、以患者为中心的及时、平等的优秀的护理服务。
2.培养学生护理信息能力方案研究
培养学生护理信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对目前护理教育和环境进行多方面调整,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2.1调整课程设置
增加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Access2003基本操作》、《Excel应用》,再通过一些专门、专业的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数据库语言的入门学习,《VB程序设计》等[4];删减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与这些专门课程重复的部分。通过基础与针对性应用、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既有使用技能训练,又提高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建议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讲授中,注意区分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基本知识点主要靠教师教授;重点及难点的讲解,结合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一起完成学习过程,并在最后设置课堂实践的部分用于巩固知识点。
2.3调整教学手段
从教学手段上,注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PPT显示,Flas演示,音视频演示,等等[4],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多种先进工具,以及这些工具的强大功能,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
2.4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应当完全以纸面成绩作为标准,护理信息能力是一项与实践联系的非常紧密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考核方式应该包含平时考核、上机考核和纸面考试三个部分。
2.5外部环境建设
一所学校的信息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是否丰富。图书馆建设、网络架设和机房建设等外部环境因素[5],决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寡、多样性,对学生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3.结语
护理信息能力是21世纪护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护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国内各大高校当前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护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资源,在做好基础建设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实验获取更多信息技术,并通过这些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护理本科生的护理信息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徐荣,曹梅娟.护理本科生护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2.9(2):67-69.
[2]徐荣,曹梅娟.护理信息能力内涵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92-94.
[3]徐荣,曹梅娟.护理信息能力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20):88-90.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2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问卷调查。根据地理位置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选择江苏、江西、广州、甘肃四省,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基础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共发出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本次调查还对受访人员的权威程度进行了调查。权威程度(Ca)由受访者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判断系数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系数Cs)两个因素决定,Ca=(Ci+Cs)/2。Ca≥0.70表示具有较好的权威性。根据本调查受访人员的自评,本次调查的166人的Ca平均值为0.87,权威程度较高。
1.2分析方法
回收问卷使用EpiData3.1录入,使用SAS9.1.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依据,将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归纳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5个维度,并进一步梳理出一级指标11个和二级指标20个(表1)。调查要求受访者对每项指标在护理高级职称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评分采用5分制,5分表示非常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2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2.2.1各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根据受访者对5个评价维度各项指标赋分情况,得出5个评价维度重要性的评分,护理教学维度的得分最高(4.23分),其次为基本情况维度(4.16分)、护理工作维度(4.03分),护理科研(3.75分)和社会工作(3.31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2.2.2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11个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来看,得分较高的3个指标是护理安全(4.66分)、上一职称工作年限(4.43分)、工作总结创新(4.33分),得分较低的指标是科研课题(3.78分)、论文论著(3.72分)、社会工作(3.31分)。其余指标评分分别为临床教学情况4.23分,学历4.18分,工作质量4.17分,年度考核结果3.87分,工作数量3.79分。
2.2.3各维度对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在正、副高级职称评价中5个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受访者评分的意见趋一致,均认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较为重要,而社会工作和护理科研重要性相对较低(表2)。基本情况、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3个评价维度对于正高级评价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两个维度对于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显著差异。
2.3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将医疗机构类型按照城市大医院、县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划分为3个层级。结果显示,受访者对5个评估维度在各层级机构的可行性的评估结果总体方向一致(表3)。普遍认为基本情况维度的可行性最高,达82.0%;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维度的可行性较低,分别为64.5%和55.5%。受访者对于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基本情况可行性的认可率均较高,且无差异。但对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4个评价维度的可行性认可率,均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P<0.001)。
3讨论
3.1临床护理正高级与副高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需体现差异化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所有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护理职称评价中重要性的赋分均高于3分,说明所列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评价中均应予以考虑。调查结果同时提示,所列指标对于不同级别护理职称评价中的权重需差异化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时间和经验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且贡献率高达20%以上,应赋予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各项指标更多权重[1]。正高级的评价中,对科研、社会活动的赋权可重于副高级。
3.2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临床护理人员评价标准应予区别
目前的评价标准与各层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层级的分析结果提示,对以城市大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所有指标均应加以评估;对以县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评价指标与三级医院相差不大,可适当降低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维度的指标权重;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应在二级医院的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疑难重症护理、特级一级护理、护理管理等护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而对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次数”指标,应加大评价的权重。
3.3临床护理评价不宜过于倚重科研和论文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评分仅高于社会工作维度,反映了一线工作者对评价更应侧重基本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对临床护理人员综合评价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论文数量往往是申报职称的“门槛”,形成了护理人员较普遍的“重论文、轻实践”的状况,而且,与医师相比较,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经费获取困难,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矛盾更为突出,“论文搭车”现象成风,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实践能力,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2]。
3.4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职称评价标准研究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科研管理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7-03
当今社会,医院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体现在综合实力的竞争,包括环境、设备、服务、技术、人才等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科研水平的竞争。科研水平作为新形势下衡量一个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整个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医院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能力, 通过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将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疑难杂症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开展系统性,全面性的科学研究分析,并且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的诊治过程当中[1]。这样,既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同时也能够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目前,大多数中小医院存在着片面的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科研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医院自身发展的严重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受医院自身经济基础和环境限制,没有一系列完善的科研仪器、设备和专门的实验室供临床医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二,由于中小医院自身规模有限,各科室人员配备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仅能确保临床医疗工作任务的顺利展开与完成,导致临床医生工作繁忙,没有空余时间开展各项科学研究;[2]三、中小医院的科研管理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直接由行政领导兼任,导致其在科研工作中只能从形式上申报或者管理项目,不能客观地了解项目的专业内容、进展情况和研究水平。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中小医院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脚步和进程。因此,中小医院要改变这种局面,走出医院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现状,必须审时度势,重新思考,加强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医院自身存在的各种缺点和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1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医院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依赖于医学学科的发展。管理部门要注意引导各学科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实力,瞄准本学科发展前沿,集中选择那些和学科发展趋势相一致,能带动整个学科发展,能出大成果的研究方向为主攻方向,并且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同时,对全院学科进行综合化布局,使全院学科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学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整体学科的稳定、快速发展。
1.1 开展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交叉学科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一大批新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小医院要开展学科建设,必须走交叉学科之路,推动学科开展高质量、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多渠道的科研合作。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支持、鼓励各学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策划高水平、高起点的学术活动与科研合作,促进学科的交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力求能找到新的学术突破点,并以此为基础,开拓自身学科的发展、建设。
1.2 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加强学科建设
科研课题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学科的水平、学科的知名度,是靠有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及其后续成果来体现的,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课题作为依托,不能高质量地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科建设将无从谈起,因此,中小医院应加大科研课题的申报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一系列科研课题申报知识讲座,或者组织临床表现出色,勤于思考的中青年医生到各大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学习,以弥补以往这方面能力的不足。
1.3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带动学科建设
高等级的科研成果是评价学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发展壮大、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中小医院必须强化前瞻性意识,对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分析和阶段性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3]。对于具备以上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组织申报军队和国家各级科技进步奖或申报专利,使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与科研成果的申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临床诊治过程当中。
2 重视加强人才培养,创建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临床医生一直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他们开展科学研究、承担科研课题和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自身科研水平的高低都直接成为衡量现代化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多数中小医院的医生临床工作繁忙,失去对科研的兴趣,逐渐忽略科研的重要性。医院应当通过引导机制提高临床医生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指导机制加强资深医生对青年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指导力度;通过激励机制加强对临床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培养[4]。使临床医生的科研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整个医院的科研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1 通过引导机制,提高青年医生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医疗需求是科研的动力,临床医生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从中发现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科研成就。医院应当引导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善于总结,启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发掘医学的新特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将这些视角逐步融入到科研工作当中。
2.2 通过指导机制,加强对青年医生开展科研的指导力度
青年医生在医学院校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医院科研的基本程序,具备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但由于青年医生主要将经历放在医疗诊治方面,缺乏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加之各大医院临床任务的日趋繁重,使青年医生对科研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对科研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相对陌生。医院应注重以老带新,实行重点帮带,加强岗位锻炼,给青年医生压担子,使他们得到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
2.3 通过激励机制,加强对青年医生开展科研的支持和培养
医院在为临床医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应当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但要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更要从精神上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临床医生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当中。同时,医院还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对于研究型青年医生,注重培养其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让他们参加国家统一考试,以全脱产形式接受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青年医生,通过边工作边攻读研究生课程,加强在职培训;对于科研能力强,具有培养价值的青年医生,可采取重点培养,把他们送到国外深造或当访问学者,加强培养,提高他们的科研敏锐性,增强对科研工作的信心,(标准逐层递减) 真正将科研活动渗透到各项医疗活动中去,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医疗工作,逐步提高群体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3 加强科研管理部门建设,改善管理滞后于科研的现状
在目前国内医学管理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中小医院科研管理队伍人员组成良莠不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较好的医学专业知识,但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另一类具备良好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无法把握科研领域的前沿和动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医院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因此,中小医院的科研管理现状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等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综合采取决策、计划、协调、控制、奖励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以便有效实施科研计划,提供信息情报,组织学术交流,进行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人员的管理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应是调控、服务和保障的关系。在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应当注重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一切活动围绕科研人员的研究,创新等工作展开,尽可能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为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把工作重心放在服务环境和学术氛围的营造上,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3.2 加强学习,丰富管理经验和医学专业知识技能
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送科研管理人员外出参与系统的专业培训,造就全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一方面使科研管理人员能够把握与本单位重点学科相关的国内外科研与学术的发展前沿,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科研信息,并在科研选题方面当好参谋,把好关,确保科研选题的高水平性以及可执行性;另一方面通过经常性地举办和参加一些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加强与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从别人的工作经验中学习和总结,并丰富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这是科研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3 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人员要尽量从一般行政性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多花精力开展调研活动,重点研究和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科研队伍建设和多学科合作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科学、合理的科技水平评价办法和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的科技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创建一个有活力的科研激励机制,把广大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医院也应当建立适当的奖励制度,在政策和物质上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工作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以确保医院科研管理事业取得更多的业绩。
总之,科研工作是医院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赢得主动,医院必须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从各个方面着手改善目前科研水平滞后于临床医疗水平的现状。将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真正发的结合起来,促进医院的基础研究在原创性上攀高峰,应用研究在实用性上创效益,从而推动医院学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沈其蓉.关于如何推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47):133-134
[2]赵志勇.完善管理制度,搞好科研管理工作[J].内蒙古中医药,2009,12:80-81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科研;体育教师;普通高校;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80-04
普通高校科研工作既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又担负着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体育科研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担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科技进步的重任,同时又对全面推进运动训练科学化、提高体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在广东体育科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还远不能适应“科教兴粤”战略和“科教兴体”战略的需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广东省体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以加快“科教兴粤”战略和“科教兴体”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广东省普通高校办学层次以及地域分布的不同,抽取具有代表性的28所普通高校(广州体育学院除外),分别对所抽取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以及330位体育教师(教授26名、副教授75名、讲师145名、助教84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64人、本科学历265人、专科1人)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院长、主任调查问卷》2份问卷,于2006年6月分别对所抽取的28所普通高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院长、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亦对所抽取院校50%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师问卷调查。其中,院长、主任调查问卷共发放28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347份,回收率为96.3%,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1.7%。2份问卷均采用了专家逻辑检验法和小范围的重测信度法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良好的有效性。并利用电话和走访等形式与20多位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教授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本校的体育科研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对所获得的资料和回收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部影响因素
(1)科研队伍结构特征。
科研队伍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的状况,直接影响其教学、训练、科研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主体,断层现象有所缓解,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30岁以下占26.67%,31-40岁占40.00%,41-50岁占26.36%,5l岁以上占6.97%;职称结构中高职称比例(教授7.88%、副教授22.73%)基本达到教育部的规定(30%-40%),各职称间的比例为1:2.9:5.6:3.2,与适宜的比例(1:3:4:2)相比,讲师和助教的人数偏多。这与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增多有关;从学历结构可以看出,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仍是以本科为主(80.3%),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19.4%)远低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60%)。因此,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已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2)教师科研动机。
在对“您进行科研、撰写论文、著作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见表1),“评聘职称”是绝大部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因为职称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职位的晋升等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晋升职称,教师必须搞科研。“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这说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已开始认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因为这与我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改革有关,要达到某一级别,必须在规定层次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取得相应的成果,职称越高,要求达到的标准也就越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工作起来就会,废寝忘食,投入的精力多,出的成果也多些,但在“兴趣爱好”一栏中,只有4.85%的教师选择。
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其中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的目的更加功利化。为了纠正体育教师的科研动机,各普通高校的体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科研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同时在进行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时,应增加对科研论文的要求。此外,各普通高校可通过提高教师的学历、充分发挥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教师科研态度。
教师对于科研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的科研态度,若教师对科研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则科研态度自然不是很积极。
结果可见,77.57%的教师对参与科研的必要性持肯定的态度,教师应该参与科研已经成为教师的广泛共识。这说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已基本形成,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已经广泛接受了应当成为研究者的观念。
在对“如果没有外在压力,您还会主动进行科研吗?”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能够认识到体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参与科研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只有24.24%的教师在没有压力下仍会进行科研活动。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科研重要性认识和参与科研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体育教师实际科研与科研认识上的矛盾。分析原因可能与科研的艰巨性和教师自身能力欠缺以及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不愿为实现理想做艰苦扎实的工作。
(4)教师科研能力。
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科研能力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科研能力较好以上的只有31.82%。另外,从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成果的情况调查显示: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平均每人每年0.776篇、出版专著与教材0.076部、申请课题0.125项以及科研获奖0.113次,数量偏少。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提醒各普通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当然,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除了应
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外,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更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学习。
2.2外部制约条件
(1)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的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指从事科研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全局性的组织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的总结。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管理由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广东省高校体育社科规划办和广东省各高校对其进行宏观的管理。本文着重从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调查阐述。
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普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整合研究团队的调控手段都比较弱,校、院、系多级科研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科研队伍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普通高校的科研优势在于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但因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难以组织整合跨部门的团队,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实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部分高校特别是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体育部门科研管理组织不力,或有名无实,缺乏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和梯队建设尚未形成;与校科研部(处)、省市科协、体育科学学会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科研工作仍处在一种自发状态。因此,各相关体育部门应紧密结合上级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出自身的既有方向上、总体上的政策文件,也有关于科研管理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规范化,形成有效全面的制度体系。
(2)科研经费投入与分配。
经费投入与分配结构问题是制约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保证体育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质量的物质基础。
在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部门“院长、主任调查问卷”中发现,广东省普通高校75%的学校体育经费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校总经费的1%),而且体育经费大部分都用于体育教学,那么,用于鼓励科研的经费就寥寥无几了。
在进一步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近5年来得到学校科研经费支持的教师只有22.42%,而且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经费来源除自筹为主(72.12%)外,其它大多为学校(15.45%)和校外的课题立项(13.94%)。可见,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经费严重不足而且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单一。因此,如何增加和拓宽体育科研经费的来源及其合理使用,应引起广东省各普通高校及其体育部门的领导的足够重视。
(3)科研设备与图书资料。
1)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图书、期刊资料拥有情况:体育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是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重要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因此,体育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是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最主要的文献参考来源。从对广东省高校体育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广东省普通高校校园网的建设普及面太小,只有35所(占37.63%)高校拥有上网图书馆,能顺利查阅广东网络电子图书馆的各类期刊资料。在对这些高校进一步的调查中还发现其多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的普及率为93.93%),而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只有6.67%的普及率。而且就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来看,存在信息资源比较单一的现象。
对各高校体育部门拥有纸质期刊、书籍的调查后发现,除体育专业院系以及部分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重点院校(占32.14%)订阅的专业书籍种类相对较全,数量较多以外,其它院校(占67.86%)均严重缺乏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可见,广东省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图情资料缺乏。
2)广东省高校体育部门的实验室情况。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中心,是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晶,其规模与水平既能反映高校的重大项目科研能力,也能反映高校的科技资源集成力量的水平。
在对“贵校是否拥有体育实验室”的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体育实验室的学校只有32.14%,而且这些高校中设有体育院系的学校就占了77.78%,余下的22.22%的学校全为重点院校。可见,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体育实验室严重缺乏。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好的实验室,作为以公共课教学为主的高校,也应该建立一些适合自己研究范围的特色实验室,以提高学校的体育科研水平。
(4)科研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人员的激励,是提高全体活动效益的根本前提。因此,高校只有重视发挥科研管理中的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广东省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均要求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且随着职称级别的升高,科研成果的要求越高。对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院长、主任问卷调查了解到,广东省普通高校在岗位聘任中有89.29%的学校明确规定,体育教师在聘期内要完成一定的科研成果,而且超额完成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我们也看到还有部分普通高校没有此项的规定,这将不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广东各普通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管理条例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广东大部分普通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研激励制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激励的形式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微不足道;激励的手段单一,忽视精神激励作用;激励的力度偏小;奖励重个体,轻团队以及忽视了环境激励的作用等。
3 对促进体育教师科研发展的建议
(1)广东省各普通高校要发展体育科研,除应加强体育教师科研队伍的思想上和制度上的建设以外,还必须加强体育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广东省普通高校可从强化教师培训、加强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及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等方面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改善广东普通高校体育科研队伍的结构。
(2)建立校、院、系多级科研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院系的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处之间应能有效合作沟通,形成完善的体系。高校应按照上级相关政策与规定,制定出既有方向上、总体上的政策文件,也有关于科技管理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管理岗位规范化,形成有效全面的制度体系。
(3)在体育科研经费上各高校应积极筹措与合理使用,而且除国家应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外,高校必须利用学校体育科研走向市场的诸多优势以及继续面向社会,开辟其他门路,增加收入,多渠道地获取科研经费,作为财政拨款不足的补充。
(4)广东省普通高校特别是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大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以及加强体育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和完善体育科研的设备和图情资料,以利于体育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医学;教育;科研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教育与科研是高校运作的两大主要职能,教育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也是一种教育。
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分析
(一)科研促进教育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有效运行。医学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根据医学教育实际,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医学类知识、医学教学、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科研依据。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与科研工作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学院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实施医学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熟悉学术前沿状态,能够获取和创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育带动科研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往往忽略了科研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面对每天都在变化的科学技术,作为医学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作为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其实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在搞好医学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搞好,可以说,不去科研只注重教学的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深入了解,其教学水平也不会太高,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科研工作搞得好的教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观念相对超前,在教学中往往更加主动,能想方设法地去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以此来熏陶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
(三)二者共同发展
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都是医学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内容。所以,对于医学高校来说,教育与科研同等重要,应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二、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科研工作投入大、周期长,所以,许多医学高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费和精力。在医学教育中,作为管理者认为只需要开展好医学教学工作即可,认为科研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由于医学高校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即便是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在投入方面不到位,导致科研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制度建设不全
我国医学教育采用的多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许多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都缺乏标准依据,操作不规范,有时甚至是凭领导、专家个人的意向来决定,没有严谨的制度做保障。在科研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重复申报、轻易结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检查流于形式,导致教师科研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挫伤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三)科研管理欠缺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开展的质量。目前,许多医学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缺乏。一方面,已有的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亲自参与课堂研究的实践经历少;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工作量大、程序繁琐的科研管理工作。而医学高校则缺乏这种能够胜任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质量。
(四)缺乏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在科研领域缺乏政策支持,使得科研工作一直处于高校教育的边缘地带。尽管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于科研项目申请者的资历规定和科研经费投入规定等问题,都需要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三、促进医学教育与科研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医学教育过程中需要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开发,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高校管理者应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来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将自身的医学知识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教师参与科研的次数与成就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医学高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在经费投入和职称晋升上给与科研工作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参与率,将教育和科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医学高校需要在教育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上做文章,积极协调和服务好教育科研工作,为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得教育科研相关人员的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改进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创新科研工作。医学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四)改善政策环境
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做保障。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必须积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学者从事科研工作,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科研已成为衡量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科研活动必不可少。只有正确看到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采用有效措施去改善科研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在科技进步中所占的份额愈来愈大,科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利用科研信息启发创新思想,加速科研创新。文章介绍了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基本内涵和重要性,论述了信息素养的构面标准及不足,并对如何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构成;重要性;培养
科学研究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对信息进行创新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取、使用、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前沿科研信息的敏感意识;对信息的基本操作能力,即能主动、有效地检索信息、对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提炼和整合后充分应用;信息创新能力;信息道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能否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准确评价和充分吸收信息,不仅对本身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校整体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素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一个创造性、探索性和累积性的工作,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信息的使用。可以说科研信息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协助科研人员寻找突破口,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产出率。
(一)选题阶段,促进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
准确的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良好开端,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在选题阶段,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地、准确地对他人所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计算,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劳动。同时,认真检索本研究领域中已获得资助的项目信息,找出尚待研究的问题,确定选题,以及对此选题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和分析来证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具体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从而完成课题论证工作。此阶段是科研人员已具备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才能节约时间,目标明确,少走弯路,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二)研究阶段,保证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研人员所开展的每一次科研工作,全过程都离不开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应用。科研人员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随着课题的进展情况,有步骤地查找、搜集、提供参考数据、工艺、方法、标准等有利于扩展思路的有关资料,与课题研究密切配合,同步发展。占有的资料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最新理论与发现,代表学科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料,保证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如果研究有实验阶段,这时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外同研究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实验方法和手段等,需要追踪同类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来证明原先设想的正确性,以期得到创新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的信息对科学研究起到启发、调整、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三)总结阶段,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获取的信息,一方面促进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对比分析客观评价成果的水平。在此阶段,科研人员要按照研究预定的成果目标和水平,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包括对比资料,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信息,高标准对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从而阐明该研究成果的水平、意义和价值,为研究工作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也同时促成科研人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成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研究工作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信息素养构成标准及存在的不足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4年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素养标准》(草案),该标准用以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描述了五方面标准: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明确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准确评估所获取的信息和它的出处,进而决定是修改最初的检索式,还是寻求另外的资源,以及是否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四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要能够认识与信息使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观点,有效地、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五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和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可对他所在领域的最新进展保持了解的必要性。
虽然这个科技信息素养标准是主要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科学、工程与
编辑整理本文。
技术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而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也是根据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过程的特点,所以也同样适用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构成标准主要是:一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从完成科研任务的角度重视信息能力;二是能够了解和确定信息源,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通过信息检索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地使用获取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信息的创新;四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合法使用信息。
目前,虽然信息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因为教育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不太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的忽视,使科研人员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缺乏敏感性,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整理信息;或者研究方式观念陈旧,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单一,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信息技能不高。大多数科研人员虽然有信息需求意识,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不了解检索系统结构,使科研人员不能充分准确表达自己的信息要求,造成检索效率低。三是信息综合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组织、处理等综合分析,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
因此,只有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强化其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其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科研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
三、培养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优势,是渎者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对科研人员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途径、技能和策略,使其具备快速、准确、精确获取信息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信息鉴别、选择、分析、有效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科学研究开展以高深信息理论和高级检索方法为主的高层次教育,重点是各种高深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与方法、整理与利用以及高深信息资源的二次、三次开发等。
(二)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讲授文献检索课的教师积极沟通,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需求,制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信息素养教学体系。主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的基本技能、技巧教育,旨在让科研人员熟知获取各种信息所需的常用检索工具或途径,注重进行各种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对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三)积极开展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来讲,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研讨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如开展针对某一类型和某一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和使用的专题讲座;对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结合科研实际进行的专题讲座;对刚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展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的讲座和研讨;等等。
李晓航,科研项目立项的主体要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ALA/ACRUS科技领城信息素养任务组[J]。李玲,张冬荣,译,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赵志宏,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