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防范;收费舞弊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也得到了逐步完善与创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例如收费舞弊即是近年来许多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加强,对收费舞弊进行预防和避免,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现象的发生。

一、收费舞弊的基本概述

1.舞弊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舞弊,是指组织内部与外部人员采取欺骗或其他不法手段,对集体、组织的利益进行不法获取或损害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属于不正当利益,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所以简而言之,舞弊是一种法律与社会道德不允许的不法行为,会对集体利益产生极大的损害,并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近几年,我国的医学技术与社会保险制度等取得了较大发展,在管理中收费舞弊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医药行业中的收费舞弊等不法现象加强管理与控制。

2.舞弊的类型

一般来说,舞弊的类型包括以下几个分类:

一是退费舞弊,是指利用执行科室不在HIS系统执行的薄弱环节,趁机重新打印票据进行退费,或者直接在自编程序内进行收费。

二是利用POS机进行套现。通常情况下POS机与银行对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有时在月末才进行对账。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大额刷卡再退回的方式进行,只将所刷的单据按规定上交,而退的金额在对账之前补充到账即可,利用这一空挡挪用资金。

三是由于管理人员对票据的管理力度不足,导致有空白票据流失或被盗用的现象存在。

四是在进行预交金退回的时候,往往需要进行审核,病人故意混淆视听,导致收费员出现工作失误,或有收费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漏结等现象存在。

二、防范收费舞弊的重要性

1.控制目标

收费舞弊现象的发生不仅对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与管理有着重要的不利影响,对我国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也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的管理与控制中,只有明确具体的管理目标,才能发现管理目标中存在的风险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而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的产生概率。同时,收费舞弊现象的产生,不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得与良好社会形象的建立,也是收费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因此,对这一行为的控制与管理,主要目标应是对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规范操作流程,进而有效保证相关资金的完整性与可靠性,推动其管理制度的良好发展。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一个过程,是指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对需要面临的风险的识别与判断。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收费舞弊的操作主要通过少缴、迟缴或其他行为实现不法利益的获取。因此,缴款过程是整个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只有识别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才能保证整个收支过程的完整,避免收费舞弊现象的产生。在缴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风险包括没有按时结账、没有按时交款、交款金额不合理以及收费程序出现漏洞等问题。此外,监督人员或操作人员出现工作失误,没有及时发现不法行为作出处理;或部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等,都是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防范与避免。

三、加强内部控制策略,防范收费舞弊发生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防范财务舞弊发生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是杜绝收费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财务人员应根据目前的管理与运行现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尽量将风险和损失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积极分析与探讨,发现当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或不适应实际情况的部分,对其进行调整,包括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以及财产保护控制等内容,针对这些事项,管理人员需进行认真分析与探讨,并实现改进与创新,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与监督系统,才能保证相关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相关人员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可靠性。

2.明确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效防范财务舞弊

在日常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是有效防范收费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力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与素质,或工作能力不够导致各类不法现象的发生,包括收费部门与财务部门等。同时,由于管理制度的松懈等其他因素,部分从业人员缺乏提升自我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明确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尤其是财务人员,是有效防范财务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保障。所以可以针对相关人员组织专业知识的讲座,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以促使其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强化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强化财务工作职业道德,也是有效防范收费舞弊现象发生的重要措施。

3.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防止非法挪用、侵吞

货币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强,在流动过程中极易发生不法挪用、侵占或抽逃等其他行为。在日常管理中,强化对货币资金的控制与流动监督,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或标准执行,将管理制度的向观众责任与任务落实到具体,以确定货币资金在流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强调多货币资金的管理,还需要考虑到相应的配套票据管理体系,以及废除等制度。只有在日常管理与运行过程中,强调相关制度的重要性并予以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对收费舞弊现象的有效防范,进而促进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推进收费制度与体系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4.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制度的实施执行

强调会计与财务工作的可靠性,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防范不法行为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尤其是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任务划分,建立并保障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管理人员在制定适应的制度时,不仅应考虑到其有效性,还应考虑其可行性。将不同性质的工作划分给不同岗位的人员,避免单个人员或部门能够控制整个工作流程,并强化对相关数据与信息的保护。尤其是相关现金业务,应严格把控现金的流通范围,针对不属于使用范围的事项尽量避免对现金的需要。同时,在进行资金业务的操作时,尽量避免将所有关键数据、信息都交由同一人或同一部门管理,保障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通过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明确从业人员岗位职责、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以及制定相关制度等方式,从管理的各个角度提出了防范收费舞弊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有效减少了这类不法行为的发生。若要从根本上实现对收费舞弊现象的避免,还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更高效的管理方法,以促进收费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平.医院收费环节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5,07:147-148+152.

[2]付彬.内部控制在防范收费员现金舞弊方面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18:92.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2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1.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牟取经济利益或者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2.法律特征:研究职务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当同研究职务犯罪的构成结合起来。并力求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研究职务犯罪的特征。使职务犯罪的特征牢牢扎根于犯罪构成这一基础上。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职务犯罪。

二、职务犯罪要案多发的领域

目前。职务犯罪要案多发、高发的重点领域如下:

1.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高校领导腐败案频发,发案集中在基建、采购、招生三个重点环节。近年来,群众举报高校腐败的比例在很多地区常年高居第一,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成为职务犯罪要案多发、高发的重点领域。

2.工程建设领域。财政性投资工程建设历来是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本来靠技术、质量、信誉、资质、实力竞争的建筑市场,在很多地区和部门演变成贿赂的竞争,以致于建筑领域贿赂之风愈演愈烈,不断恶性蔓延。

3.医疗卫生领域。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成为职务犯罪要案多发、高发的重点、热点领域,社会各界对此极为关注。

4.司法、行政执法领域。

三、职务犯罪近年来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职务犯罪是腐败现象的极端表现,它直接危及政治稳定、国家政权、妨害行政管理的现代化。阻碍经济发展、诱发更多的犯罪行为,认识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前提。

1.表现: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比较普遍,呈上升趋势;大案要案触目惊心,恶性案件骇人听闻;单位犯罪遥遥上升,公款行贿时尚风气:被提拔与犯罪同步进行;班子集体犯罪,罪犯一窝一窝;丈夫犯罪。妻子子女齐犯罪;营私舞弊升级换代,假官员,弹冠相庆,,玩忽职务等等是当前职务犯罪的重要表现。

2.特点:(1)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屡屡出现。(2)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3)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4)在腐败发生的领域方面,职务犯罪广为蔓延。腐败不仅在经济管理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司法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如金融机构的公职人员利用特权之便,贪污受贿,挪用资金,案件频频发生。(5)企业中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我国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群。由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着深刻弊端。发生国有企业中的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且已构成了当前腐败现象的多发区和高发区。

四、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势头的对策

1.加强道德控制,强化“不想犯”的心理动机。道德控制是一种软约束,但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要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势头,既应重视法制的作用、强调依法治国,又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以德治官。一是要加强官德政德教育;二是要建有效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

2.加强制度控制。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对于职务犯罪要案的社会控制而青,核心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编织比较完善的使人“不能犯”的权力运行网络。这是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根本途径。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不当干预。一要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项目,必须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行政市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重大问题要严格实行民主决策,防止“暗箱操作”。提高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二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度改革。建立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制度,既要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又要把办事结果公开与事前、事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并高效运行起一套便利、管用、约束有力的监督制约长效机制。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权力监督制约。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科学分解、重组和规范各级权力,实现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理顺各权力监督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体制。强化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制衡。其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他们对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发现最早。了解最多,感受最深,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贪污受贿犯罪最知情,也最痛恨,要形成鼓励群众敢于向检察机关及有关部门举报职务犯罪大要案线索、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的良性激励机制。

(3)完善廉政法制建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加紧制订和完善有关立法,弥补廉政法制的不足。注重立法质量。不仅要实现廉改建设法制化,而且要使廉政法制走向科学化。

3.加强司法制度控制。形成“不敢犯”的威慑态势。司法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要案的最后屏障,在当前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状况下,必须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保持对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

(1)完善职务犯罪立法。国外立法和实践证明。适度扩大犯罪范围比单纯加重刑罚量更能取得遏制严重腐败的功效。因此。应考虑把过去不是犯罪的行为或准犯罪的腐败行为,纳入惩治打击的范围。

(2)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除对职务犯罪要案涉案人员处以自由刑外。还应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3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必要性;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00-02

近年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院经营管理,财务审计在完善医疗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纵观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一方面促进了医疗机构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但另一方面,在构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审计工作方法单一、审计机制不健全等。为此,立足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来探应该如何推进财务审计?应当做些什么?并就未来财务审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内部审计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从概念上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与评价的行为,以提升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1]201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再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并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所定义的“内部审计”概念基本一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突出风险控制管理与控制;二是强调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概念,尤其是在改善风险管理,优化医院治理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三是深化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突出内部审计对医院组织架构的积极贡献,特别是通过内部审查、评价方法,来规范医院财务会计活动,降低管理风险,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作为国家投资的公立医院,其公共财产及资源更应该突显其非营利性,尤其是在承担医疗服务、医学教育、重大疾病预防、突发性医疗事件救援等工作中,要承担其自身的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新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对年收入超3 000万元或拥有300张病床的医疗机构,明确规定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尽管公立医院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较早,但在审计实务中,就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能地位、审计职责等问题,一直未切实履行,尤其是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控理念下,公立医院就如何确保自身财务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真实、可靠,必然需要从财务审计创新实践中来完成。

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及发展导向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共同构成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从内部审计的产生来看,依照受托责任学理论,内部审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重认定、重计量、重报告,是实现经济监督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通过财务评价来改善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随着内部审计方式的不断发展,主要归纳为三大导向。

1.财务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从英国《股份公司注册法》(1845年)中对内部审计概念的解释,即由一名或多名股东代表,通过对单位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来考察董事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并通过审计结论让其他股东了解单位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从而满足对董事经营管理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股东代表的检查单位账务,并对单位董事及职员进行询证的行为即为审计过程。其后,随着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是股东代表,也可以是受聘的技术娴熟的会计师,从而将审计工作实现了外部化。可见,对于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主要专注于对单位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审查,其目标在于帮助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在于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2.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所谓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划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从审计学理论到审计实践,既有财务审计,也有管理审计。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当发现财务管理工作良好,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经济效益时,将会提出完善管理的改进对策。另外,从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制方式来看,一般为合伙制或独资制,而对于会计师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由此带来的审计责任,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会计责任,突出外部监管,将推进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

3.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就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内部审计是“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将内部审计的职能明确为:“围绕风险来展开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的决定因素。”[2]可见,近年来在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上,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的关注焦点,风险控制成为内部审计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在提供社会公共医疗服务过程中,还需要从履行财务审计工作职责,做好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监督与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审计署制定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公立制度要求,加强对公立医院自身及所属单位财务经济活动的独立监督与审查,围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公立体系,将财务审计评价作为构建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效率性的重要内容。为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将成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及审计对象来看,财务报告既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也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会计信息。但在内部审计实务中,一些医院审计机构不仅关注财务部门的相关业务,还在拓宽对非财务活动的审计。劳伦斯・索耶(1989)曾提出:“内部审计部门尽管已经涉足单位组织中的与财务部门无关的审计活动,但对于这些审计不能走得过远,不能偏离单位财务记录及单位内部相关经济业务的审计。”[3]可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方向,更应该以财务审计为主体,并从财务审计权限延伸上来关注单位财务审计。另外,在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上,决不能仅仅满足“查错纠弊”,而是要立足财务审计实践,从解决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中,创新审计方法,特别是在财务审计实践中,要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作为常规审计手段,将基于过程的审计作为日常财务审计的突破口,以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导向为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拓宽财务审计的覆盖范围,融入财务绩效评价与内控评价机制,增强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科学性。

四、内审视角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创新对策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1.注重审计时间节点前移。从审计理论来看,内部审计所依据的财务信息多为事后审计,不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监督[4]。为此,在创新财务审计思路上,通过审计时间节点前移方式,及时发现财务信息失实并给予整改。借助于审计时间节点前移,通过对医院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审计,强调对原始性财务凭证,以及大额经济业务收支的审查,来优化财务审计重点,体现提前介入的时间特征,推进医院财务决策科学性。

2.注重对财务内部风险的评估。财务审计工作与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内控制度本身从制度、措施、流程等方面,强调了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防范风险。因此,财务内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引入内控风险评估手段,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中的重点预算项目、主要收支状况、药品采购情况、资产管理现状、工程建设项目进度,以及医院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来观察国家、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c完整,防范差错、舞弊的发生。

3.注重财务信息预警机制。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于财务报表信息、医疗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检测评估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完善医院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上,来构建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预警机制。如对医院药品、药材采购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物质库存数量、价格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进行实时管控。因此,利用内部审计财务信息预警机制,来细化医院财务收支指标,并从建立相应异动指标对比分析上提升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

4.强调资产安全及使用率。医院资产门类较多,资产管理是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如医疗设备、卫生材料采购等。通过对医院资产完整性、安全性评估,从降低和减少资产损失上,关注医院资产的合理化利用,特别是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大额投资设施的绩效评价,来提升医院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保值增效目标。

五、结论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完善医院财务审计机制,需要从审计理念转变上,明确财务审计的重点,不断拓宽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强调财务核算准确性,维护好医院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效益目标。另外,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推进医院财务审计与计算机系统的融合,提升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内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确保内审活动客观、公正性上,加强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及道德培养,真正促进医院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京英,金俊娇,徐伟锋.医院工作的创新和转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1):47-49.

[2] 张丽英,杨俊峰.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81-83.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4

关键词:收益质量评价体系上市公司

企业的收益包括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收益是会计报告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指标之一,具有决策有用性,它的高低影响着股价的高低。对于收益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能够缓解目前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促进资源流向优质上市公司,完善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目前,对于收益质量的研究不少,但是以往大多是单维度的定性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收益质量进行定量的分析。

收益质量的内涵诠释

收益质量的定义很多却没有一致的看法。如Donnell认为收益质量是一个公司公开报告的利润脱离它真实经营情况的程度,强调收益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美国US-GAAP准则认为,评价一个公司披露的收益质量(EarningsQuality)有两个原则,即公司呈报的盈余数据的客观性和保守性,当会计报表的保守性和客观性受到破坏时,收益质量就被认为是低下或危险的,基于这种质量低下的收益数据进行的公司价值评估和投资都充满了风险;周晓苏(2004)认为“从一个会计期间看,收益质量就是账面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从长远来看,收益质量表现为各期利润持续发展的稳定程度”;丁启叶等认为收益质量指收益的内在品质,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质的方面主要是考察收益的真实性和可变现性;而量的方面主要是考察收益所代表的效率和收益的持续性。

笔者认为,收益质量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真实收益的安全性、持久性、稳定性和成长性;二是会计收益数据反映真实收益(经济收益)的程度。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具有真实性、安全性、现金协同性、稳定性、持续性、成长性等六个基本的质量特征。收益的真实性指要求收益必须完整而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收益的安全性实质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的评估;收益的稳定性是指企业收益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现金协同性即会计收益的变现能力;收益的持续性是指总体盈余中将持续到以后会计年度盈余的比重;收益的成长性是指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对此,本文从收益质量的概念及它的几个基本特征出发,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收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将收益质量的几个特征划分为五个维度,假定每个维度的权重(设为σ)相同,即σ1=σ2=σ3=σ4=σ5=0.2,这五个维度用图1来表示。

(一)综合收益质量指标

1.衡量收益质量安全性的主要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短期债务现金流量比两个指标,公式表示为:

息税前收益是指损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安全性越差,但利用一定程度的财务杠杆效应是很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债务利息的抵税作用,可以扩大利润额,该指标属于适度指标。

该指标为正指标,比值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

2.衡量收益质量稳定性、持续性的主要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营业利润率与企业盈利质量成正比。

3.衡量收益质量真实性、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包括销售收现比、递延税款增加与账面所得税费用比:

销售收现比率越大,说明收益质量越高,该指标是正指标。递延税款的增加与账面所得税费用的比,如果递延税款占所得税费用总额的百分比较高,可能意味着账面会计不够谨慎,许多利润可能只有到后期才能有现金实现,或者说企业正在依赖避税计划维持收益水平;递延税款的异常变动可能代表着产生递延税款的会计估计发生了重大变化;低账面税率说明企业收益对税率可能比较敏感,或者企业赚取的收益在使用的时候会受到限制。该指标是逆指标。

4.衡量现金协同性的主要指标,包括会计收益现金比、现金营运指数:

收益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净收入。三者对应的现金流入分别为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及处置固定资产净现金流量等。该指标显示了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差异程度,这样使得收益更具稳定性,该比率越高,收益质量就越高。

该指标是正指标,指数越大,收益质量的现金协同性就越好。

5.衡量收益质量成长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说明该公司收益的成长性越强,收益质量越高。

(二)收益质量的评价

根据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通过计算得出收益质量的指标值(设为A)。以行业平均指标值作为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指标的评价标准,确定各指标的满意值(设为B)。

将各指标值除以该指标的满意值,即,求得满意值指标(设为C),针对具体的满意值指标要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正指标如销售收现比等,如果计算得到该指标的满意值指标即Cn大于1,则说明公司该指标高于行业平均值,得1分;如果在0与1之间,按实际得分计算;如果小于0,得0分。对于适度指标如财务杠杆系数等,如果计算得到Cn大于1,则说明公司该指标高于行业平均值,得0分;如果小于1,则说明该指标低于行业平均值,得1分。对于逆指标的Cn如果大于1,则说明公司该指标高于行业平均值,得0分;如果小于1,则说明公司该指标低于行业平均值,若满意指标在0.5和1之间得1分,在0和0.5之间得2分。

将所有得分折合成百分制,计算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指标的综合评分值,即:

CEQI=σ1C1+σ2C2+……σ5C5

由此来评定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高低,具体的评价等级为:CEQII即收益质量指数90-100;CEQIⅡ即收益质量指数80-90;CEQIⅢ即收益质量指数70-80;CEQIⅣ即收益质量指数60-70;CEQIⅤ即收益质量指数50-60;CEQIⅥ即收益质量指数50以下。

经研究,柳钢股份(601003)2006年每股收益是1.18,收益质量综合评分是76.88,处于CEQIⅢ等级;同比马钢股份(600808)的每股收益只有0.353,但是收益质量综合评分却是96.51,处于CEQII。因此,每股收益高的企业,收益质量却不一定高;每股收益不高的企业,收益质量不一定低。仅凭每股收益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内部治理情况是片面狭隘的。仅从利润角度看一个企业是很片面的,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的收益质量,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结论

文中定量指标的选取和衡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人为赋值的方法,受主观性的影响比较大。综上,本文一方面从外部使用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的角度,建立一套容易理解和解释、并且有针对性的中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估和分析体系,从而提高报表使用者分析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外部和内部治理,从而对管理层的收益呈报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本文仅从定量指标方面对收益资产质量进行研究,而事实上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以完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峰娟.浅议会计政策选择对收益质量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1(3)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5

近年来,着眼于以企业不幸事件和会计舞弊等为背景的会计伦理研究,引起了会计研究生院中伦理教育重要程度的增加,在本科教学中会计伦理教育实践的必要性也被提了出来。据对实施伦理教育的调查(浦崎直浩,2006),对开设伦理专门课程的回答,本科和研究生院的共同特征是,讲授与企业伦理、经营伦理相关的课程的比例相当高(本科64%,研究生76.4%),而与会计职业伦理相关的课程的讲授率在本科减少了一成,在研究生院勉强超过50%。

在本科教育中企业伦理教育比率很高,而会计伦理教育却非常少,其理由是,除了审计学和企业管理学等课程已涉及伦理问题之外,对作为独立课程的伦理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人从事伦理教育,关于会计伦理的专门课程在研究生院职业伦理教育的开讲率最高,但是在分析调查时收集到的职业伦理教育的教学大纲时发现,回答其讲授内容充实程度时大都依赖于会计研究生院负责人的关心和研究经历(浦崎直浩,2006)。

现在,会计伦理教育要求的不是伦理哲学专家向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讲授伦理学,而是要在会计学课程中引入会计伦理教育,构筑作为终身学习的伦理教育的系统的实践方法。本稿的目的是立足于这一问题的意识,论述会计伦理教育的框架。

二、簿记教育的学习目标和伦理教育的意义

(一)簿记的教育目的

谈到簿记教育的目的时,将会计教育中学生学习到达程度按照句法、语义学有如下说明方法(井尻雄士,1984):

第一阶段,将会计作为“数与数的关系”来把握阶段;第二阶段,将会计作为“物与物的关系”来把握阶段;第三阶段,将会计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来把握阶段。

第一阶段与人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一样,相当于不问其含义如何而熟练背诵阶段。以语言学的语句为中心。第二阶段是能够理解“数与数的关系”,意味着“什么的”阶段,相当于能理解会计含义的阶段。第三阶段从“物”是由“人”来处理的能够将会计理解为“人和人的关系”的阶段,知道语句的含义,相当于能理解说者和听者的人际关系的阶段,这是以用语言所说的社会学为中心。

以上说明是对应人们的语言学习阶段来说的,将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来把握时不论经验也好直观也好就能明白和容易说明。就是说,现实中的会计程序是以“人物数”的关系来活动,但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相反的“数物人”的关系作为学习成长过程来说明,即在簿记教育的初步阶段,解决簿记的计算问题时,能充分理解和解答账户的含义,学习者能把数字和数字弄一致、能计算就非常快乐,是喜欢追求数字与数字的阶段,这称为初步阶段。

第二阶段,一看到数字就能看到数字背后活动的物,看见数字就能理解数字背后活动的物,这就进入了簿记的下一阶段。就是说能理解账户的含义及其所表现出的交易,换句话说,要养成分析交易事实关系的能力,能够完全翻译更好。

最后阶段,是看到数字及其背后物的活动,就能理解物背后的人(个人、组织、公司等)的经济活动的阶段。看到数字并理解与其相关经济活动有关的人的活动,就可以把握人与人的关系,簿记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笔者从伦理教育的观点试图再加上如下一个阶段:

第四阶段,将会计作为“诚信与诚信的关系”来把握阶段。

就是说,交易之所以成立是由于人与人的诚信关系的存在,如果看数字就是看到了“诚信与诚信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用账户翻译成会计数据加以抽象的过程,对大学一年级初学者来说是极其费解的,在高等学校学习簿记学时更是如此。考虑到这一点,本分的学校在一年级会计学基础讲授时,作为学习动机就要强调“诚信与诚信的关系”,即促使学生理解“会计是构筑人与人诚信关系的工作”,特别是要强调解释会计是联系我们生活的经济社会的纽带这样的社会功能(职能)。

详细说明这一点,就要对企业会计是构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诚信关系的工作展开说明。企业从股东及银行募集了经营资金,雇用了员工,添置了生产设备,开始经营活动。从供货方购入了原材料,组织生产加工,将加工完成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并获得收入,这一系列的企业活动就是股东、债权人、员工、供货方、购货方等有关利害关系者与企业进行的交易。企业活动进行顺利的企业就可以发展,企业务必要和这些利害关系者构筑诚信关系。

将这样的会计职能从社会的观点来理解,就可以促进理解复式簿记应当发挥的作用、企业会计利害关系调整功能及信息提供功能,积极理解学习复式簿记的程序及标准的意义,并激发、提高学习兴趣。

(二)伦理教育的意义

企业会计是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报表中再现出来,将其传递给利害关系者的过程。企业经济活动是股份公司这样的组织为完成业务目的而经营的,这些业务活动及会计行为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信息网络予以支撑。关于企业活动的这些方面当然一直要以人们的合理判断为前提,但是,现实中在组织内部或者社会之间发生不正当行为,就成为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看一下近年来企业不幸事件就可以明白,这是企业忘记了如何守法的精神,轻视了利害关系者所致。学习会计遵守标准、遵守法律的意义,学习人们行为的诚实、公正性就是伦理教育的目的。通过人们诚实、公正的活动,就产生了社会的诚信。会计专门知识和技术由具备诚实公正判断力的人们来行使,就会对社会发挥有益的效果。学习伦理的理由有以下五点:

第一个理由是,每个人的伦理信念有时会不正确,就是说,每个人的信念在复杂的困境状况下有时不可能以单纯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得恰当。关于伦理的研究是探讨对复杂问题采取何种原则是有效的,为人们解决这些复杂问题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个理由是,在某种状况下,由于伦理原则对立,决定应该做什么有时是困难的。这时,在对立原则之间应该怎么裁定需要洞察,某种特定程序怎么期望能通过其他程序来表示。

第三个理由是,个人具有某些不适宜的信念,并且有时对不适宜的信念很执着。信念或者价值若进行伦理性分析,可以自觉发现其不适宜,在某个时点认为是不好的但现在又认为不是不好而接受下来,或者发生相反情况。直率点说,就是在伦理教育之后关于伦理的信念自己的观点发生改变。例如,现在采用“买方风险负担原则”减少,把制造业者有责任提供有关买方潜在危险信息当然地看作是采用“卖方风险负担原则”。

第四个理由是,自身见解是否具有持续价值,并且为什么自己的见解理解为是有价值的。在人生根本的目标和价值观与职业上的责任直接对立的状况下,或者家族责任和职业上的责任对立时,伦理教育就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第五个理由是,要学习明白行为所应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什么。伦理教育,培育决定应该完成什么的本领,为理解为什么应该完成是这些发挥作用。直接面临困难伦理状况时能够应用伦理原则,需要学习支配人们行动的伦理原则。

伦理教育具有这么多意义,本文的主题――会计伦理教育并不是来解决这些的,与其他伦理领域相关联来探讨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从经营股份公司的观点来论述时就是企业伦理,从论述股份公司会计行为就是会计伦理,说到企业信息系统时就是信息伦理或者网络伦理。

从这些观点来探讨会计伦理教育框架时,企业伦理可理解为“追求赢利,并且整个组织的方向是以伦理的价值来引导的形式,从最高层的经营判断到员工日常的业务判断都渗透着伦理的价值判断,结果是整个企业的行动都会收敛在一定伦理允许的范围内,以此组织为目的,对企业行动就是一个实践的控制方法”。按照这一定义,会计伦理,就是指赋予会计能够合理合法进行会计判断的方向性、实践性控制的方法。综合这些定义来看,伦理教育的目的,最终可归结为提高企业价值。

三、会计伦理教育的方法

(一)会计伦理教育的意义

会计行为可定义为:“企业利润赚取的物的、经济的事实关系(如购买商品进行销售这样的事实关系),通过一定的计量标准(会计处理原则、程序),以货币、经济的数量关系(会计报告书)重现出来的活动”。会计人员在这些会计程序中,通过会计环境所赋予的动机,以一定目的输入会计事实,从可选择的多种程序中选择符合该目的的最合适的程序,用该程序将会计事实转换为会计数值。

对该会计数值要求有真实性及有用性,但由于会计舞弊等,将会发生不能确保这些质量特性的情况,其中伦理问题就成了非常关注的问题,即使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也难以完全抑制这些舞弊行为。因此,对于以健全的会计判断为前提的会计人员来说,需要实施考虑该企业所处条件等伦理教育的指导,而在本科、研究生中开展会计伦理教育的实践就更不用说了。

会计伦理教育的主题是健全的会计精神的养成,实务中可以理解为以开发能够公正应用会计技术的判断能力为目的,如果为了获得信息的可信性而进行事后验证,要求会计人员要能正确地实施以下五个判断:一是关于会计环境的事实判断;二是以此为基础为实施会计行为的价值判断;三是以该价值判断进行会计事项的输入;四是为进行该处理的合理程序的选择;五是处理结果的正确表示和传递。

关于会计环境,会计人员的事实判断是构成会计行为动机的重要部分,如随着1980年到1990年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进展,企业环境从实体经济变为金融经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难以把握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广泛地应用风险管理,1999年与金融商品有关的会计准则以前,就已经明白了以内部管理为目的进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公允价值计价的风险情况。

因此,会计准则完善之前阶段,会计人员对以外部报告为目的的会计环境的事实判断应该如何进行呢?会计准则、法令虽然没有要求,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利用者的要求,对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价,积极揭示其损益信息的判断在伦理上是妥当吗?或者说,由于会计准则、法令没有要求,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处理,认为不需要公布企业风险管理在伦理上就是错误的吗?

关于这一点,作者以现在观点解释如下:会计人员构筑企业和利害关系者的诚信关系是职业责任和义务,并且,投资者如果依据自己责任的原则考虑对企业投资,会计准则、法令虽然没有要求,为了满足投资者要求而提供信息是会计的妥当判断,没有披露的判断在伦理上推测是错误的,其理由如前所述,会计人员所做的提高企业价值的事实判断在伦理上是正确的。

包含前述的几点,会计人员陷入伦理困境的状况是会计判断、估计过大或过小所引起的事例(稳健原则乱用、不能回收债权的估计、投资账户非临时性时价下跌的经验判断、现值计算中折现率选择的恰当性等)、会计准则允许处理的范围过大或没有准则可依、利用脆弱的内部控制、关联方交易的本质含糊等。

企业会计中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具体可解释为在这些判断中偏离了标准。因此,会计伦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按照会计原则、准则等标准必须怎样进行会计处理,提高分析不遵守会计标准会造成什么影响的能力将是重要课题,开发不存在没有可用的标准时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的判断能力也是伦理教育的课题。

(二)伦理教育的框架

探讨伦理教育的框架时,首先可以看一下日本职业专家团体的伦理规定。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伦理规则”的基本原则中列示应当诚实性、公正性、专门能力、守秘义务地履行职业专家的行为。日本税务师协会“税务师伦理纲领”中提倡公正独立性、秩序、信用、品位、资质提高等。公认会计师法和税务师法规定了作为职业专家的全部使命,该使命是职业专家以独立立场为公共利益诚实、公正执业,服务于社会健康发展(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伦理规则”的主要目的和精神)。

作为这方面职业专家的使命如在本稿中论述的会计教育的目的那样,说明“会计是构筑人与人诚信的工作”,这是向初学者解释职业专家使命的内容,实现这一使命的行为表现在伦理方面的基础概念就是诚实性(有时表述为廉洁性)和公正性。在伦理教育方面理解伦理行为的质的特性的这些基础概念,并以求提高在现实中加以应用的判断能力。

因此,为实现如前所述的伦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怎样实践伦理教育呢?在这里作为实践伦理教育的例子,可以列举的是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以下简称AESB)2006年9月的公开草案“专门价值、伦理及其形式开发与维护的方法”所提出的伦理教育的框架,并对其特征加以说明。

该公开草案列示了在继续学习过程中作为伦理教育框架的四项内容,作为伦理教育的目的假定如下:

阶段一,提高伦理教育的知识;阶段二,开发伦理教育的感悟性;阶段三,改善伦理的判断;阶段四,维持面向伦理行为的持续诺言。

阶段一和阶段二以为取得资格而学习的学生为对象,是资格取得前的教育;阶段三以学生和取得资格的职业会计人员为对象;阶段四意味着对取得资格后的职业会计师的整个生涯所进行的教育。就是说,伦理教育框架的特征是,伦理教育要从资格取得前计划初期开始,到整个职业会计师职业生涯结束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责任和义务为前提。该公开草案四个阶段所构成的伦理教育是连续学习的,各阶段要求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在该阶段的学习计划的焦点中做了记述。

1.阶段一的目的:提高伦理教育的知识

伦理教育框架中的阶段一是传授作为专门职业的价值、伦理及其姿态有关的基本知识的阶段。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伦理概念及理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等)知识,并通过获得职业会计师业务的知识,证明阶段一的能力。一般伦理原则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伦理准则所记述的职业伦理基本原则,作为专门职业的伦理决策和行为开发是必须的。在这一阶段期望将伦理学等作为单独科目实施。

2.阶段二的目的:开发伦理的感悟性

阶段二,要将学生具有的基础伦理原则应用到与会计有关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伦理教育计划应当以伴随对伦理的感悟性和伦理威胁的正确认识而开发的作为专门职业的责任意识为焦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会计学领域能够识别伦理问题及其威胁的感悟性来证明这一阶段的能力。

上述的感悟性是指,(a)伦理威胁或者认识问题的能力,

(b)引导伦理的解决策略的替代行为方针的自觉性,(c)各个替代行为方针包括对利害关系者有影响的知识。阶段二是将阶段一引入的基础伦理原则应用到会计有关职能领域(如审计、税务、财务控制)阶段。该阶段的伦理教育计划应以伴随伦理的感悟性和伦理威胁的正确理解而开发的作为专门职业的责任意识为重点,因此,期望在簿记、会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整合实施伦理教育。

3.阶段三的目的:改善伦理判断

核心的伦理价值是作为专门职业判断的基础。以IFAC “职业会计师的伦理准则”中记述的基本原则进行选择,就需要与伦理有关的知识和伦理的感悟性。阶段三是应用阶段,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职业会计师,为了在获得合理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要学习如何整合运用伦理知识及伦理感悟性,他们以理解应用伦理知识和伦理感悟性为基础,通过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证明在该领域的能力。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该阶段伦理教育计划应当以通过伦理决策技能锤炼改善专业判断为焦点。

4.阶段四的目的:维持面向伦理行为的持续诺言

职业会计师必须处理伦理准则所示的遵循基本原则的伦理威胁,并能选择行为方针。为了做到这一点,阶段四的伦理教育计划应通过CPD(持续职业研修)在专门职业生涯中开发并强化面向伦理行为的诺言为焦点。在该阶段,通过理解组织和状况,并将IFAC的伦理准则的伦理知识、感悟性及判断应用到行动中,可以证明该阶段所需的能力。

在日本的大学,关于阶段一,考虑作为一年级的教养性课程,和从事伦理学、哲学讲授的教师协商教授对应内容。阶段二、三考虑的是会计学研究者紧迫的课题。据去年调查,学院实施会计伦理教育的比率非常低,需要一般性伦理教育的系统教材。

该公开草案从2007年6月25日到27日在布拉格(捷克首都)召开的IAESB会议上,确定并全部审议了国际教育实务书(IEPS)4号“专门职业的价值、伦理及姿态的开发和维持的方法”,需要若干修正和确认,所以先行公布,到2007年9召开公益监视委员会会议上认可后再公布。

四、结束语

本文围绕在日本开展的会计伦理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结果,就今后我国应如何开展伦理教育进行了探讨,这一伦理教育框架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伦理教育调查研究的提案,可以作为全球可适用的一个标准模式来评价,但是,最重要的伦理的定义在IEPS4的最终草稿中也没有。这是因为由于国家、地区、文化、宗教等的不同,人们对伦理的理解存在差异,伦理的前提及人们的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状况下对与商业和会计有关的伦理怎么定义,如何界定具体内容笔者认为都是研究者的重要课题,如开发阶段二、三的教材是当务之急,为进行伦理教育事前要掌握学生的行为特征,如何改善学习后伦理感悟性和伦理判断能力都需要客观评价,这将是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范文6

【关键词】 煤炭集团企业; 转型发展; 资金管理

一、煤炭集团企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资金管理

(一)资金管理的概念及其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地趋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新理念也在不断发展,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金管理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资金管理概念涵盖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集团内部的资金划拨、使用和分配等,也包括与集团外部的资金交流。狭义资金管理主要是指集团内部资金的计划、分配、使用和监控等过程。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资金管理更多地体现为宏观上具有战略意义的资金运营。因此,本文着眼于全局,采用资金的广义概念。当前,在国家煤炭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背景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更加要求其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

(二)煤炭集团企业资金运营的特点

煤炭集团企业有其行业特殊性,从业务运营的角度划分主要有两大资金运营职能:一是产煤卖煤;二是煤矿持续经营与维护。产煤卖煤是资金运营循环系统,而煤矿持续经营与维护应当是一个投入资金使其价值增值的资金运营过程。

从其运营职能不难看出集团企业资金需求主要有两大来源:

一是集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销售货款的回收与税金的缴付、工资的支出、必要的政府收费以及修理费等其他费用,都需要集团企业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资金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二是企业进行持续经营与安全建设的需要。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加强安全投入和可持续经营是煤矿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

(三)煤炭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

煤炭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同时也构成了资金管理中的重点。第一,资金筹集系统的管理方面,煤炭集团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有资金不足成为潜在风险。煤炭集团企业应结合筹资结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几个预期的决策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能够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案。第二,资金投放系统的管理方面,煤炭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投入具有数额大、周期长的特点,充分考虑自身的收益情况和投资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为企业整体营造长久的竞争优势。第三,资金运用系统管理方面,优化资金配置,合理利用煤炭集团企业资产,增加企业集团的资金净流量。第四,资金分配系统管理方面,煤炭集团企业的内部资金收益的分配须建立在合理平衡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基础上,形式多样,层次鲜明,初步形成主要依靠按劳分配,同时实施形式多样的分配方式,基本上能够体现个人能力以及所作贡献等特征的分配格局。

(四)煤炭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风险

煤炭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着多种风险:煤炭集团企业中大量资金的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资金安全方面的控制,挪用资金、携款潜逃的行为以及对外出借资金、对外担保等事项的发生,使得集团企业资金损失的风险增大;同时,煤炭集团企业在资金集约化管理体系建立之前,受资金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制约致使资金的可调度性降低,产生支付风险,使得企业经营风险上升;煤炭集团企业因其行业特殊性,大量资金的沉淀和周转不灵将会使货币资金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

二、煤炭集团企业转型发展中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日常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市场因素对煤炭集团企业的影响渗透程度正在不断扩大,多渠道筹资和多样化资金运作成为主要趋势。这就对煤炭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集团企业由于受行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加上管理者缺乏创新的管理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直接导致资金管理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方式落后

近年来,有些煤炭集团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少漏洞。企业随业务量的逐渐加大,现金周转量也在逐渐增加,但是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企业的内部财务部门在资金筹措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没有严格规范,进而导致资金管理方面的秩序混乱、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核算原则不统一、资金预算数和实际数不相符等问题。

(二)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控,风险意识薄弱

部分煤炭集团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在经营活动中不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缺乏全面的资金管理意识,限制了自身的能力和发展需要,不顾国家宏观导向与企业长远利益,盲目投资,难以把握投资方向。另外,煤炭集团企业缺乏对资金管理的有效监控,表现为忽略事前以及事中的监控,偏重事后核查,进而导致资金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这不仅影响到了资金的有效运用,甚至还会威胁到企业的资金安全。

(三)资金占用多,使用效率低下

有些煤炭集团企业,因其有庞大的组织架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库存产品积压,储备物资闲置,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内部物流系统薄弱、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全面、货款资金结算不及时等都产生大量的资金沉淀,不仅降低了集团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加了资金成本,而且造成企业支付能力弱化,加大了财务风险;多头开户现象普遍存在,资金分散,使煤炭集团企业对资金的数量及其流向很难控制,进而使得煤炭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难度加大。

(四)债权债务管理不到位

煤炭集团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激增,造成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债务相互交错、资金分散、控制力度不够,集团企业的赊销总量居高不下,应收账款余额在流动资产总额中比例过高等问题。这都是由于集团企业缺乏对账龄的管理意识,在催款、追款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不能全面及时掌握债务企业的有关信息,追回账款错过了有利时机,从而形成呆账、坏账。特别是近年来,绝大多数国有大型煤炭集团企业并购重组的资金是通过负债筹集得到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同时集团整体不能有效统筹资金和投资理财,导致筹来的资金效益不高或筹资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五)对资金预算不重视,资金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由于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资金预算编制粗糙,执行偏差大,使得一方面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程度低下,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各子分公司只重视各自的局部利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动,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和不集中,导致集团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掌握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六)职责不清,职业道德匮乏,缺乏责任心

一些煤炭集团企业由于组织架构庞大、层级模糊、职能交叉,导致投资受益主体责任不清,又缺乏实质的监管,形成资金信息管理断层。同时,由于个别管理人员及相关责任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与素质,不注重工作效率和质量,缺乏责任心,在资金管理运营中形成松散的管理格局,给资金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强化煤炭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优化资金管理模式

解决资金管理问题,制度保障是根本。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要对资金的筹措和有效管理、使用金核算以及资金预算和制定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规定,使资金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只有充分地保证资金管理制度能够全面落实,才能使资金管理落到实处。

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是集团化集中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煤炭集团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资金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

(二)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降低理财风险

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通过“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完善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机制,实施对下属分、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从而强化事前、事中监督,也确保煤炭集团内部财务政策的统一有效实施。

另外,财务部门设置资金管理相关岗位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合理设置会计以及相关岗位,从而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降低理财风险。

(三)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煤炭集团企业资金运营的特殊性,在集团企业的资金中非现金资产占用了很大的比例,必须提高资产周转率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常通过减少集团企业内部的流动资金,主要是减少应收账款、材料存货等以及控制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

同时,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的账外循环;集团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要利用信息优势合理调度资金,并根据集团企业发展和优化资本结构的需要,代表集团统一筹资、担保和贷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力,完善账款清欠平台

一方面,煤炭集团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经营特点,建立财务模型——资本结构模型和成本分析模型,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和企业生产经营所需最佳现金持有量,保证企业资金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应本着主次分明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上,凭借差别优势占据竞争有利地位。

煤炭集团企业应通过建立资金控制信息系统,将各企业、各单位或个人的债权债务等财务信息整理到企业的数据库,从而明晰煤炭集团企业与外部公司的财务关系,针对不同的对象灵活采取不同的清收对策,并将与集团企业有相互债权关系的公司债务进行抵销。

(五)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形势,科学的财务规划、持续深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首先建立和完善年度现金预算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资金预算;其次,建立和完善月度和季度的滚动现金流预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调整不合理的年度预算;最后,建立科学的现金流分析体系,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资金有序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实现资金集约管理

煤炭集团企业要树立和市场同步的理财理念,加强资金投向的研究,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把握微观理财,使企业资金投向与国家提倡的理财观念相协调,进而步调一致;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从各个方面分析企业内外部投资的商机,筛选出新的财务资金增长点;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将引进外部技术与自主开发知识产权相结合,提高企业理财的科技含量,增大附加值收益。

另外,煤炭集团企业应通过建立以下三个平台来实现资金的集约管理。

1.资金归集平台。利用网银等业务,通过金融机构网络技术,实现资金的归集。

2.资金运作平台。全面实现会计信息化,利用更先进的财务软件达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集团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全面管理和配置全局信息资源,使信息得以高速传递。

3.资金安全监控平台。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实时监控和掌握集团各单位、各账户的资金运作和结存情况,便于管理者作出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王会艳.浅谈煤炭企业资金管理[J].时代金融,2011(7).

[2] 郭建华.煤炭企业资金管理及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1(3).

[3] 李丹.山西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山西大学2010.

[4] 李凤清.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0(11).

[5] 高智.探析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当代经济,2011(5).

[6] 常延玲.浅谈煤炭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7).

[7] Karen M Kroll,Best Practices in Cash Management[J].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are Key,Business Finance,Feb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