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1
1、卫宁健康:业务覆盖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等领域,是中国医疗健康信息行业具有竞争力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
2、思创医惠:思创医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EAS、RFID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实施和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商业智能、智慧医疗。
3、创业惠康: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有数字化医院系列、数字化社区卫生系列、数字化卫生行政系列、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列、数字化社会保险系列、数字化卫生监督系列、数字化疾控中心系列和数字化药店系列等系列产品。
4、久远银海: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医疗医保、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军民融合四大战略方向,面向医保、医疗健康、价值医疗,以及人社、住房金融、民政、工会、智慧城市、市场监管、退军事务、人大政协、军工等业务领域,开展信息化、大数据应用和云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2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3
关键词:发展现状 问题 意义 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背景分析
形势: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的高效推动。 2. 旅游服务水平提升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 3. 区域旅游和谐发展需要信息化的可靠保障。 4. 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家标准《旅游电子商务标准(草案)》和《饭店信息管理标准(草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旅游地理信息、旅游遥感信息、旅游卫星定位信息等多项行业标准陆续出台。
机遇:国家局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二)国外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旅游领域的信息化管理、电子化服务己成为本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数字化服务己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最大、最突出的部分。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进行酒店、机票预订和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早在1998年,美国就有将近半数的旅行者在网上订票,有51%的长期旅行者通过因特网获得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时间及价格。1999年,美国旅游业已有2%的收入来源于网上业务,70%的网民访问过旅游站点。
据comScore Networks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表明,目前全球旅游电子商务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度占到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20%以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最快、最突出的部分。从2004年的54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910亿美元,其中Expedia、Priceline、Orbitz、Travelocity四大在线旅行社旅占美国国内在线市场的97%,预订份额游服务约50%的业务都在网络上进行。
旅游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国内旅游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WEB网站的形式为主,通过互联网网站旅游相关信息,完成旅游在线交易。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及国家旅游局建设的金旅工程系统。
1.旅游电子商务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 1996 年开始出现,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达 8000多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三大类。
旅游门户网站典型代表有:新浪网、搜狐、网易和新华网等网站的旅游频道。
专业网站典型代表有:中青旅网、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E龙网。
地区性网站典型代表有:四川旅游网、大连旅游网、黄山官方网站等。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产业链不断演变,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积极利用网站开展在线直销业务,网络预订渠道快速发展,网络预订市场急剧增长,2009年旅游在线预订的用户规模为3024万人,同比增长77.9%;网上旅游预订市场规模为38.9亿元,同比增长32.3%。
这些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多数只利用网络介绍企业、景点和旅游线路,仅仅实现了网上订票、网上机票及基本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的功能,缺少将旅游政务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旅游信息共享的数字平台。
2.国家金旅工程
“金旅工程”是国家信息网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部门参与国家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规划建设内部办公网、管理业务网、公众商务网和公用数据库四个部分。至2001年建设以来,初步完成了国家旅游局OA系统,目的地营销系统(中国旅游网china.travel),但是一直以来只停留在测试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市场化推广,市场认知度低。
(四)现代信息化技术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对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互联网、物联网、3G/4G移动通信、云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数字旅游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为目的地营销模式、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各环节信息综合服务等领域发展创新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1.多媒体终端网络应用
多媒体终端的网络接入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趋势,今后人们更多地会使用手机、数字电子等多种方式进入智慧旅游数字平台。
2.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应用
游客在集散中心购买一个RFID充值卡,则可以在旅游相关各个环节进行消费。这些场所中的射频识别装置会自动记录每个游客的消费情况,并及时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的监控系统。
通过与GPS等设备的结合,平台会自动向游客推荐旅游线路及产品,实现个性化的自助旅游,游客旅游体现信息也能够通过平台反馈到交流网站,与其他游客分享旅游体验。
3.游客流数字化管理
每位游客都拥有一个RFID卡,可以根据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分布情况,将景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小区域一些关键的位置点设置RFID读写器,配置多对天线,将天线配置在门(或是其他关键点)的位置,覆盖关键点。当游客通过关键点时,RFID读写器通过不同的天线获取游客的ID号,这样,经过位置点的所有RFID标签都可以通过读写器获取,并在第一时间将数据发送到数据中心。系统根据读取信息的结果判定游客的进出,实时了解景点的游客分布情况,做到系统的实时监控。
4.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物联网系统将会为整个平台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应用有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旅游资源网络数字化管理和游客流数字化管理等功能。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温度、湿度、负重程度、色泽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监测,使得管理者可以对有需要的资源进行及时维护,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旅游资源可以直接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分析,从而获取相对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办法。
二、我国旅游城市数字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数字化平台现状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旅游城市数字信息化建设主要形成了两大网站平台、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
两大网站平台分别为: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政务信息等,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链接……;旅游网,主要用于旅游相关的资讯、景区景点介绍、旅行社线路、整合E龙网站的订票系统,但是目前除了旅行社线路系统有信息更新外,其他信息内容较为陈旧。
七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分别为: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旅游财务系统、导游信息管理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地市旅游局办公自动化OA系统 产业发展处 各城市旅游局内部收发文、文件审批、信息沟通
旅游统计系统 产业发展处、景区饭店处、旅行社管理处 旅游统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旅行社年检系统 旅行社管理处 对旅行社进行年检审核
旅行社统保系统 旅游协会 办理对旅行社及出游客人的统筹保险的申报、理赔
旅游财务系统 办公室 旅游企业财务报表收集、汇总、分析
导游信息管理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基本信息、年审信息,导游证IC卡统计、审批及制作
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 导游服务中心 导游资格考试及导游年审在线审核、在线缴费、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
(二)对旅游数字化平台的需求调研
产业处对局内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旅游数字化平台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现有功能外,主要还有六方面的需求,即:景区、饭店管理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旅游在线投诉系统、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系统名称 管理部门 主要功能
景区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A评进行综合管理
饭店管理系统 景区饭店处 对景区质量、星评进行综合管理
旅游营销系统 市场处 展示宣传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提供官方监管的旅游产品营销平台
旅游在线投诉系统 质监所 实现在线旅游投诉、公示处理结果
旅游同业交互系统 旅游协会 提供旅游交流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商机交流、维护旅游单位、从业人员权益
旅游安全管理系统 产业发展处 对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综合管理
(三)存在主要问题
1.数字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的数字化系统仅仅只能满足信息、内部文件交流和部分行业管理等功能,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资讯几乎还是空白,旅游数字化平台功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采集、智能化数据储存、数字商贸、数据分析、全产业数字化集成等功能。
2.现有资源分散,数据不能有效连通
现有的七个管理系统及两大网站之间相对独立,重复投资,且各模块间不能互相连通,数据无法交换,运行效率底下。特别是OA系统仅仅只能完成内部文件的收发和信息沟通的工作,不能实现现有系统的整合及对其他系统内部信息进行更新、分析和管理,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降低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3.平台的信息量很小,更新不及时
现有旅游政务网主要用于行业新闻及政务信息,信息量不大,且更新速度慢。旅游网虽涉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内容,但是信息更新较慢。旅游统计系统、旅行社年检系统、旅行社统保系统、导游培训及考核系统等多为内部管理系统,信息数据不对外开放,浏览者很难获取到有用信息。
4.没有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互动机制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只能完成由政府向企业和消费者单向信息的功能,企业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企业的意愿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反馈到政府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总之,现有的国内城市旅游数字平台难以适应信息化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旅游需求。
三、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意义
(一)借助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契机,推动旅游城市旅游数字化管理建设
目前全国还没有较为完善出现数字旅游平台系统,借助国家两型社会先行先试契机,率先在一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功能完善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成为推行旅游数字化管理的示范城市。
(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水平与管理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使用旅游主管部门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旅游基础数据、获取更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享受更便捷地信息交流,提升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三)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市”旨在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管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城市形象宣传、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内容正好是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正好是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建设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扩大旅游消费选择范围,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数字平台在网络上发展,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拓展新市场和新的客源为旅游企业带来利润。旅游网络化必然使消费者在网上频繁接触到各类旅游信息,将使他们出游观光的愿望更加强烈,从而造就一个新型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通过网络先对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一饱眼福,可以激发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五)提供个性化、自助式旅游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达到”型,转变为对“舒适、自由”有着极高要求的“个性化旅游”。数字旅游平台能够分析每位游客的消费偏好,并为其游动推送旅游线路及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建设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的基本思路
(一)构架原则
1.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衔接原则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在结构设计上应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的信息化项目主动对接,在数据接口上与金旅工程对接,平台网络功能上与三网融合工程对接,新型信息化技术上与物联网工程对接,空间数据共享上与智慧城市项目对接。
2.充分前瞻、考虑平台扩展性原则
信息时代新旧技术更替非常迅速,因此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走势,架构上应遵循弹性扩展化设计原则,为今后平台功能的拓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系统功能的智能化原则
平台建设运用现有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平台的设计、建设和使用阶段都体现信息获取的智能化、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产品购买的智能化原则。
4.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架构与运作的模式
平台架构的建设思路遵循面向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原则,平台的基础数据架构主要针对各级城市。由典型旅游城市先行试点运行,然后将平台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出售给其他目的地城市使用。
(二)基本目标
以数字化服务为特色的区域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以高效、集约、低碳的方式发展。
以信息化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创新,逐步实现旅游消费全过程电子化、旅游生产经营数字化和旅游服务管理智能化,率先建设城市型旅游数字化应用平台,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迈进。
(三)功能定位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应建设为:由旅游互联网网站,手机信息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电子地图等多项应用服务组成的综合性智慧旅游数字应用平台。
(四)建设方式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相关部门及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数字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五、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初步构架
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分为:旅游政务系统、旅游门户网站、旅游移动服务应用系统、旅游数据库四大功能模块。其结构图如下:
(一)旅游政务系统
旅游政务系统是面向各旅游城市旅游局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包括政务信息的网站、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行业的管理系统构成。
1.OA办公系统―内部公文处理、信息、日常办公管理等。
2.旅游政务网―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和在线服务功能。
3.业务管理系统―旅行社监管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景区管理系统,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统计与财务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等。
4.公众旅游评价反馈和投诉―建立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系统,完善游客信息反馈分析机制,客观、动态评估目的地的口碑价值。加强旅游热线投诉、在线投诉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投诉系统和信息制度。建立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在线监督机制。
5.旅游市场运行监测和旅游预报体系―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流量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景区视频监控体系,对主要景区的游客流量、来源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实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旅游市场运行、旅游景区的实时监控和应急调度,加强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引导能力,提高对不规范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事件的监控。完善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提高旅游景区安全监控和应急调度能力。
6.实现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与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二)旅游门户网站
旅游门户网站是各旅游城市对外进行旅游宣传的窗口,拥有旅游资讯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同行业交流、会议会展、专题活动信息管理等功能。是面向游客的主要平台。
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目的地资讯―除景区(点)的图文、视频信息外,还将家庭旅馆、乡村饭店、休闲娱乐项目、交通设施等各类旅游服务资源纳入目的地旅游信息化管理范围。
旅游服务热线―旅游问询、旅游提示、旅游投诉等服务。
旅游咨询中心―通过互动展示加强对周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能力,针对休闲度假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和自助在线订购功能。
多媒体信息查询终端―加强数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制作,搭建旅游目的地可视数字资源库,促进旅游文化传播与共享。积极利用富媒体技术提升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主题活动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2.旅游在线服务市场
在线营销:旅游网络营销平台―集信息查询、投诉受理、产品推介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与客源地媒体、旅游分销渠道的在线营销合作,增强对目的地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支撑能力。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重点景区、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在线营销。依托在线手段加强目的地营销效果监测和评估。加强旅游营销机构与各类网络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的合作,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数字旅游营销渠道构建。鼓励以广播电视频道、网络媒体频道、短彩信平台、互联网门户与论坛、博客/微博客、位置服务、SNS社区等各类成熟网络渠道资源作为目的地旅游营销载体。
在线预订:旅游电子商务实现交易流程规范化和电子合同标准化,数字签证认证手段得到有效推广,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加强对旅游在线业务的监督和风险控制。
旅游点评―在线点评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评价、投诉与建议。开设旅游达人、光影播客等板块。
(三)旅游移动应用服务
1.综合服务功能―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实现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的WAP服务、短彩信服务和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
2.目的地实时资讯―应用RFID、二维码标签实现重点游览资源的标记联网,形成景区文化物联网资源库;加强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重点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信息的动态性、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需求。
3.旅游位置服务―加强电子地图、定位导航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有机结合,适合游客在途应用的旅游地理信息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旅游位置服务应用;
4.智能化自助旅游服务―推广基于旅游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二维码电子门禁和智能化自助导览应用;
5.虚拟旅游互动体验―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旅游测绘,利用卫星遥感、36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线上虚拟旅游,增强城市和景区的互动式营销体验。
6.旅游团队管理―推广集群通信、数字对讲技术在旅游管理、团队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7.景区智能化管理―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在景区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
8.企业能耗远程监测―在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推行智能化能源控制解决方案,实施旅游企业能耗水平动态抽查。
9.景区环境实时监控―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应用遥感测绘、视频监控、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测;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通过动态分析技术对潜在的环境变化进行及时预警。
(四)旅游信息数据库
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在旅游基础数据库与各应用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步更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建立基础数据库与各类信息渠道主体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有机整合。
(五)平台内部管理关系
1.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核心
在旅游政务系统中,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整合平台的管理核心。各主管部门只需在OA系统界面就能够对旅游门户网站的数据、各部门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管理。
2.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
各部门的管理系统需要对企业或个人提供相应的访问接口,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一定途径修改系统内自己的信息。
3.与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
平台内部分功能可以与其他成熟的信息平台合作降低建设成本,数字电子访问系统可以与有线电视部门合作,手机服务平台可以与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合作、电子地图可以与3D城市网站合作、电子商务的支付平台可整合现有比较成熟的网络支付方式,如支付宝等。
(六)硬件支撑
平台的硬件由外部访问者设备、管理者设备、物联网感知设备和主机设备四大部分构成。外部访问者主要指游客和企业用户,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接入平台,介入时信息需经过防火墙过滤。旅游局内部管理人员直接通过OA系统接入平台。物联网感知设备主要包含GPS、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设备、激光扫描设备等。主机设备主要由WEB服务器组、应用服务器组和数据服务器组等构成。
六、智慧旅游数字平台运作分析
(一)平台运作方式
前期政府全面协调、资金引导,建成后逐步进行市场化过渡,以后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二)产品运作方式
平台由热点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并投入使用,然后将平台进行商业包装,向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推广,整个平台的框架打包出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购买平台后,将基础数据信息替换为本地信息后即可正常使用平台。
在大规模推广使用后,可构建全国旅游服务信息数据的检索网站,将全国的旅游信息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共享,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网络。
七、对推进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几点建议
1.成立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工作专班。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组建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循环机制,争取成为国家局“智慧旅游”创建工程试点示范城市。
2.迅速开展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的全面研究。包括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功能结构、系统构架、访问者体验及界面设计等专项研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
3.政府和企业有效互动,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合作,组建政府控股的旅游数字平台商业运作公司。
4.加快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
5.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旅游城市旅游信息化管控中心,在景区及重要城市节点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视频实时监测系统,构建泛在、智能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应用开展奠定基础。
结语:
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涉及领域都十分的复杂,所以这必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需要结合以上的关键要素,切实的使建设过程科学化,最终实现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与运转。
参考文献:
[1]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12-14.
[2]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1,(5):21-23.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4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经营粗放、污染加重、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依靠新方法、新技术,创新发展理念。以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智慧农业理念,是解决当前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土肥,农业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关键也在土肥。发展智慧土肥对农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土肥”是基于土、肥、水、气、作物、气象条件等全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的土肥智能管理与智能服务,实现土肥技术“高效、安全、简便、实用”,就像测土配方施肥一样把复杂的施肥技术物化成一袋子肥,便于农民易学易用。
“智慧土肥”的目标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土、肥、水进行精准管理,强化土肥的基础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方法与机制转变,不仅要保障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还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使土肥隐性的功能得到扩展与外延,并显现化、可视化,增强社会认知度,促进社会更加关心、热爱、支持、参与农业,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农业的良好态势。
“智慧土肥”包涵内容很多,具体来说有四点:首先,推动土肥水精准管理。推动智慧土肥发展,就是要借助智慧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种植以及种养结合的土肥水精准化定量化管理,避免以往粗放管理导致的耕地退化、食品污染、生态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其次,加强耕地质量智慧监测。充分利用智慧技术,建立耕地质量现代化动态监测体系,适时了解耕地基础地力、营养水平、健康状况,发现耕地质量存在的退化、污染问题,为耕地质量的红线预警管理提供智慧决策支持。第三,促进土肥投入品智能监管。利用智慧土肥技术,在肥料产品上加封电子标签,将肥料零售机构联网,对肥料销售及使用进行监控,可方便掌握一个区域的用肥状况,为肥料资源的区域管控提供高效支撑。第四,提高智慧土肥信息化服务水平。土肥信息智慧服务的基础信息,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环境信息、预测预报信息、疑难问题的咨询和解答、智慧施肥信息、土肥技术培训信息和土肥投入品溯源信息等。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5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设计和三维技术,全方位引入无人机、远程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向未来的电网建设,提出以“七可一充分”为主要内涵的电网工程智慧工地建设目标。通过对平台和机制建设2个方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管控效率,提升基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而向未来的电网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
1 指挥监控中心
建立指挥监控中心,综合采用无人机、远程监控和RF工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监视”和“可管控”功能。
1.1视频监控
利用视频监控设备,通过监控画而和数码图像,形成对现场的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感知。
变电站视频头的布点以固定和移动摄像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启动阶段,在500 kV, 220kV, G工S和周边区域进行固定摄像头布点。施工期间,在重点施工区域设置移动式摄像头,以补充固定摄像头的监测死角。线路视频头的布点以移动式摄像头为主。在重点施工阶段和高空作业期间,由施工人员佩戴头戴式或胸戴式移动摄像头,将视频信号实时地传递给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人员。在施工场地的四周布置可移动式固定视角摄像头,对周围人员、车辆、机械、物料等进行监测。
采用外网和内网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传递。对于实时性监控要求较高的敏感点作业信息,优先采用外网进行传输,以便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缺陷。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或安全级别较敏感的监控信息,优先采用内网进行传输,以提高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外网租用成本。线路施工地点往往位于偏远地区,不利于内网铺设,因此采用外网进行信息传输。
利用工程视频,结合进度、安全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远程视频检查(“四不两直”检查)、人员行为、标准化工地和关键工艺节点监管。深化视频识别与分析能力,实现工地违章智能识别和场区视频定位联动,辅助监控中心人员决策,提高监管效率。
1.2无人机监控
利用无人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人员数量、站位、到岗情况等关乎到安全施工的关键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现场高空特种作业监控和导地线展放过程监控。
制定有序、规范的无人机管理规程,落实责任负责制,无人机和操作人员“一对一”。落实飞行操作工作票制度,详细记录每次飞行的目的、时间和飞行监控内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针对问题和风险点实现闭环管理。将每次飞行监控的视频进行备份、存档,便于日后查询。
2 远程跟踪
利用电子地图、视频跟踪技术使远程与现场建立实时可视化无死角沟通,加入即时会议,实现对现场工作的远程实时监控。
监控端采用基于空间和时间相关性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视频跟踪。引用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界而,在跟踪目标丢失时,可以依靠人机交互的方法重新进行目标定位。监控端的视频数据经高速无线传输网络传送到服务器端用以实时观测监控端的视频数据。
2.1人员管控
在施工现场的重要关口如施工场区出入口等处设置人员门禁,通过人员考勤系统将人员出入信息传递到指挥监控中心,实现对人员有效管控。
门禁方式采用工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不同类别人员采用分类门禁方式通过闸机。工程管理人员采用人脸或虹膜识别的门禁方式,以提高工程管理的安全性。常规人员可采用二维码、RF工D等门禁方式,以提高通过速度,减少滞留时间。闸机与消防系统联动,当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闸机转入紧急通行模式(常开),方便人员紧急疏散。对于无法显著设置出入口的施工现场,采用移动考勤机进行出入考勤。
2.2资源管控
利用标识与识别设备和定位设备,对于各类建设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材料、工器具、施工机械等生成数字标签,利用资源识别,记录其在重要关口进出行为,并进行实时位置跟踪。设置GPS定位电子围栏,通过资源定位,对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监管,当人员、设备或材料无故离场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并做报警处理。
2.3 环境监控
在施工地点布置扬尘噪声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的在线动态监测和综合管控。
对地域、时域离散的建设工地、拆迁工地、堆料场地等监测地点实现动态监测,监测信息综合上报,在监控中心集中显示。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全天候24小时全而监控现场扬尘和噪声污染情况,自动上传到监控中心,数据超标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短信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在线监测扬尘、噪声、气象数据,综合报警抓拍图片、实时视频图像的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为环境监测与考核提供多维度佐证。综合多维度数据订制数据应用模式,实现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多部门联合监管。
在施工现场布置除尘炮雾机,实现监控、管控措施联动,一旦发现扬尘数据超标,立即启动除尘炮雾机。
最后,通过建立并完善值班和巡检制度、视频布置监控制度和人员资源管控制度,对施工现场360度和24小时监控,实现人、机、物的“零误差”管控。
3 通信办公云平台
构建通信办公云平台,布置省公司一指挥中心一项目业主项目部三级视频会议[c]和OA办公系统。综合采用光纤通讯、5G, WiMAX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通信”功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线路工程通讯困难问题。提升信号传输速率50%以上,降低故障中断率到1%以下,确保施工现场与项目部、项目部与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省公司的“0延时”高可靠性通讯。
3 .1智慧工地的机制建设 数字化设计和施工机制建设
推进三维设计在初设和施工图阶段的进一步应用,并将三维技术与B工M技术和激光点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工地‘可推演”和“可复制”功能。
通过进一步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大幅减少初设和施工图出图时间,提高材料、物资和施工量招标的精准程度,将设计误差约束在合理范围以内。通过三维设计与B工M技术融合,开展全过程的模拟推演,提高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效率。通过三维设计与激光点云技术融合,阶段性对现场整体、细节进行“复制”扫描,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效率,将施工安全隐患的前期识别率提高50%以上。
3. 2智能化成本管理和施工机制建设
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0],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可挖掘”和“可交互”功能。充分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业务数据,挖掘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并利用其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控、施工和监理过程的人机交互。为监控人员提供智能化建议,为施工人员提供在线化监测,为监理人员开展便携化检验。采用VR技术,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施工意识。通过智能化成本管控和施工机制建设,降低施工工时,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
4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网北京电力在国内电网智慧工地方而走在前列。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全而推广建设和应用基建工程“智慧工地”系统,各级管理人员登录“智慧工地”应用软件,就可实时查看来自变电站的视频监控摄像机、人员实名制一卡通系统、现场环境监测装置等采集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还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即当前电网智慧工地的建设还处于“七可一充分”中的可监视、可管控、可通信“三可”的范畴。随着三维技术在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将继续沿着可推演、可挖掘、可交互和可复制的方向发展。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施工现场资源更为有效的管控,是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
数字化智慧监管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农业装备;现状;发展思考;措施;建议
“数字农业”是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在1997年正式提出,它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四个方面。我国于2019年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要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数字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情况
兰溪市和东阳市是金华市探索和推进数字化农业装备应用的先行者。兰溪市农机管理站于2017年在“兰溪市农业信息中心数字农机信息系统”开设了“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子系统,分别在46台拖拉机、13台插秧机、34台收割机共计93台大型农机具上安装北斗数字终端,实现农机作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等功能。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以“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收集的数据为依据,推行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按作业服务面积,水稻机插补贴750元/hm2,油菜机收补贴600元/hm2。东阳市农机管理站也于2017年应用“北斗终端”解决农机作业服务监管问题,实现对所有132台水稻插秧机机插服务的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地块、作业时间、作业图片等信息的监管,农户、乡镇和市级农业管理部门都可以在手机微信端或电脑端点击查看所有的情况。除了上述先行者外,全市各地都在努力尝试农机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结合。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安装了一套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配置了光照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养分含量传感器和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设施大棚内的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
2发展思考
2.1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2.2推进畜牧业智能化
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
2.3推进渔业智慧化
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3问题分析
3.1投入成本大
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控制设备、传感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支撑,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还不包括运行成本,对于一般中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作为农业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成本核算,投入和产出的快速对比,使得经营者在经营规模不足和经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就不愿意考虑对这些设备的投入,只有在政策扶持和生产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入。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于2019年底一次性投入49万元安装了这套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的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
3.2应用要求高
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离不开操作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真正要达到数字农业装备应用的良好效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此方面的专业背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还不多,一些农二代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等。如在调研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就表示应用还不熟练,虽然操作还容易,但对于数据结果应用还有一定难度。
4措施与建议
4.1政策推动
以全市各地出台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基础,加大数字农业装备应用和示范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扶持比例,降低农业经营者的投入成本,提高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全市“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动数字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
4.2合理布局
依据金华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根据全市各地现代农业及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对数字农业装备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有效推动数字农业及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具体建议如下。(1)粮食:全市地域,重点推广水稻生产智能农机装备(北斗数字终端应用系统、无人驾驶高速插秧机、自动控制的耕整地机械装备、可控施肥装备等)、无人机智能控制技术(无人机播种、施肥、喷药装备)等。(2)茶叶:武义县、磐安县、东阳市等区域,重点推广茶叶智能生产与加工装备(如智能耕整地机械装备等)、无人机植保技术与装备、水肥药精准施用数字化控制装备等。(3)蔬果:浦江葡萄、金东草毒、兰溪杨梅、永康方山柿等特色产业,重点推广水肥药精准施用数字化控制装备、设施农业环境数字化控制装备、智能控制栽植与收获机械等。(4)食用菌/中药材:磐安县、武义县、东阳市等区域,重点推广食用菌/中药材智能生产与加工装备、设施农业环境数字化控制装备等。(5)畜禽水产:金东区、兰溪市、婺城区、武义县等区域,重点推广畜禽养殖环境智能装备,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推广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智能控制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等数字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