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金融的背景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北京;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目前,多数金融行业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低碳经济背景,经常出现阻碍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无法提升环境保护效率,这对国家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

1低碳经济下国家绿色金融发展重要性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利用新能源、技术、金融机制等进行创新,使金融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降至最低。在金融行业明确此类定义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就要对国家低碳经济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加以了解,可以看出:自从1997年开始,国外就将低碳经济中的气候变化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纳入了金融行业发展责任中,推行了自然灾害证券,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直到2002年,国外还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并且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核心工作。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成功地研究出新的金融机制,并且此类结构可以全面地实施碳排放交易工作,进而制定完善的体系[1]。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家必须要借鉴国外的低碳经济实例实施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能够有效降低国家的发展压力,促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各类矛盾进行缓解,例如:高污染与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耗能之间的矛盾等。另外,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国家对消费形式进行调整,进而提升国家发展效率。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国家金融行业绿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与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此类问题重视起来,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2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国家金融行业以及环境保护的进步,对其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具体问题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在低碳融资方面,无法得到金融行业的认可,无法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对国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国内低碳服务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导致出现较多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最后,国家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并且绿色金融产品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政府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扶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绿色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3]。

3基于低碳经济下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国家经济体系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的矛盾,必须要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号召,保证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上述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制定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策略。(1)对于绿色金融内部环境情况而言,其他发达国家比我国的低碳绿色金融发展要提早很多年,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初步阶段,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保证能够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更好地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效率[4]。①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响应国家号召,还要积极研究绿色金融行业创新方式,研发污水治理的技术设备,不断促进企业调转生产的发展,使金融企业能够向着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生产、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升绿色制造的转型效率[5]。②绿色金融创新管理机制。低碳经济背景之下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在绿色金融创新的情况下养成较为良好的自律性特点。同时,对于管理制度而言,要对其进行绿色优化配置,适当地减少企业经营活动,进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要对银行信贷进行绿色化创新,完善管理机制,摒弃传统的不良习惯,科学、合理地认定绿色贷款申请,避免因为管理机制过于简单出现绿色金融创新漏洞[6]。③树立责任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金融行业发展较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风险,主要因为其缺乏良好的责任感,不能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发展效率,并且影响绿色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可以有效提升绿色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将危害问题加以解决。(2)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政府要重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加大扶持力度,不仅要在政策上进行支持,还要出台一些保护措施,以便于能够打破金融行业的传统模式,在创新金融行业的过程中,避免受到经营风险的阻碍。①建立完善制度。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金融创新经验,不断地对我国传统绿色金融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同时,还要对金融保险、金融信贷、金融银行等加以联系,使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努力将绿色保险、信贷以及证券推行在市场中,同时,还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保证各个企业之间可以有效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行业更好地发展。②创新管理控制制度。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绿色金融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积极引进绿色金融观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绿色车险、绿色旅游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完善国家金融产品功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分析而言,国家应该出台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利用管理控制制度,激励金融企业创新绿色产品,促进国家低碳经济背景下金融产品的发展。③风险控制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金融行业向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不会出现影响国家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同时,国家还要颁布一些法律法规,然后根据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完善。对于金融行业的责任保障,必须要推行绿色化发展,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④社会效益性研究。国家在对金融企业进行绿色化规范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地分析社会效益,并且能够使低碳环保行业能够得到更好的风险控制,进而提升社会效益,促进低耗能的稳定发展。

4结语

在国家实际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低碳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使其符合绿色化要求,减少国家出现的经济损失,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毕伟乐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邹兆仪.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2]胡晓娟.碳金融发展的思考——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191-191.

[3]刘之鹤.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4]张永芳.“十二五”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5):58-59.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2

目前,我国已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7大新兴产业,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然成为使其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它们也正是绿色金融的重点战略支持方向。

总的来看,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第一层含义下,绿色信贷从贷款政策、对象、种类和方式上,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将环保和贷款条件和优惠结合起来,优先支持绿色产业。在保险方面,则是通过对环境高危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后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规避环境风险,创造环保价值。在资本市场方面,绿色金融指的是优先考虑环保型企业或资源再生类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

而从绿色金融的第二层含义来看,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支持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否则也会影响提高资金融通效率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3

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和遗留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1. 大气污染严重。总体上来看,三市在湖南省主要城市中均属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列。影响长株潭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量悬浮颗粒物。三市大气质量差的地区主要是在开发区和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带,也就是说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

2. 水污染严重。长沙主要是污水排放量大,饮用水源受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重金属的污染严重,地下水PH值常年偏低,总大肠菌群、锰污染较普遍。株洲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大,水质受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饮用水源水质也不能达标,石油类、总磷、汞、铜、砷等污染物已经超过湘江环境容量。湘潭工业废水排放量大。

3. 土壤污染严重。由于三市工业在全省范围内相对集中,所以土壤受工业三废污染在全省最为严重。表层土壤中镉、汞和铅等元素有一定污染,它们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湖南省和全国背景值(彭新宇,2008)。其中,以株洲市的表层土壤污染最为严重。除工业三废污染外,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污染的主要因素。

4.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但其产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长株潭地区各种开发建设,破坏了地表,扰乱了水系,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彭新宇(2008),该地区的的水土流失量高出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人为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四分之三左右。可见人为因素是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如上所述,长株潭环境污染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都与工业相关。可以说工业企业是三市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如何对工业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约束,成为该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关

键之一。

二、绿色金融及其环境保护机制

资金流是企业的命脉,怎样进行融资、投资等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投融资等都是存在于社会金融体系中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的作用,提倡绿色金融,利用绿色金融节能减排,转变长株潭地区的发展方式,更好地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一个新兴概念,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美国传统字典》提供的定义为:环境金融(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绿色金融是金融领域的创新,是传统金融意识和现代环保意识的融合。它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进而影响经济取向。它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映入金融,改变过去高能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方式,以形成有力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惠东旭,2002)。而“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正好与绿色金融的目的相配。所以,借助绿色金融的思想有利于保证“两型社会”建设快速稳步地发展。

(二)绿色金融的环保机制

我国1989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法律途径对环境进行保护,但为什么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依然很严重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环保问题上的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熊学萍,2004)。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和浪费的使用,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便是市场失灵,它需要政府的干预。但有关法律、法规及条例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且违法成本标准过低。政府的干预往往以事后处罚为主,并且会因作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办事效率低下等原因而导致“政府失灵”。同时,政府制定的某些经济发展目标,如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等,使经济主体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无形之中又加重了政府和市场失灵的程度,使“生态赤字”越来越严重。

长株潭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工业企业导致的,属于微观问题。但是,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宏观层面着眼,从整个经济层面乃至社会层面来加以防治,因此需要一个既具有宏观协调的功能,又能够从微观机制入手加以防范和治理,兼具宏观协调和微观防治之功效的综合治理方法,而金融手段正好具备以上特征。

同时,由于各污染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形式各不相同,同时污染企业为了规避监管,逃避惩罚,往往会想出种种办法予以应对,导致政府的事前预防工作量大、覆盖面广而顾及不全,出现污染事件后又往往缺乏惩治手段,起不到很好的警戒作用。但针对这些问题,金融手段会直接切中污染企业的融资命脉,运用多种多样的金融方式和金融创新,对污染企业进行事前预防和监督。所以结合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三者的力量,就能对污染企业起到很好的全面治理的效果。

最后,民间企业或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正面激励和足够的惩戒压力也是环境污染问题迟迟不能很好解决的原因之一。而金融机构一旦介入到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有利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更好解决。

总之,金融对于环境问题的介入导致绿色金融的产生,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产生极大的制约效应和经济惩罚,从而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建设“两型社会”。

三、借助绿色金融建设“两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要借助绿色金融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使正确的绿色金融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绿色金融的倡导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年的时间,但对地处我国中部的长株潭地区的影响却并不大,所以长株潭地区的金融业应加强认识,吸取以前“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发展模式的深刻教训。

下面提出借助绿色金融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长株潭地区金融业自身改革

与国内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该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有限。为更好地推行绿色金融,必须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新的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形成以区域央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区域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等银行机构为基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吴大庆,2008)。为此,还要大量建设各类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多元化的渠道,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样,使得金融业通过投融资方式能影响能多的企业,更好地将环保措施推行出去,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建立“绿色”信贷体系

首先对企业、银行、投融资公司可以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判体系中,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的贷款可以提高利率;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不对其贷款;对贷款之后才发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停止对其贷款,并提前收回已贷的款项;而对有良好环保记录的普通企业则提供优惠贷款;对企业贷款用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的贷款项应该予以支持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能很好的引导企业走上环保之路。同时,对于银行和投融资公司来说,把环境因素考虑在风险评判体系内并不是单单为了支持国家的环保政策。从长远来看,环境友好型企业更能长期成长,盈利。而从短期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对长株潭地区的“两型社会”的重点建设,势必对该地区环保产业的投资加大,环保的总需求变大,导致环保产业产值变大,更能使银行,投融资机构对环保产业的贷款成为优质贷款。

其次对个人,要鼓励其“绿色消费”。虽然,国家为了扩大内需鼓励个人消费信贷,但是,站在环保的角度,并不是对所有消费品的信贷都一视同仁。对公众购买环保型消费品,如环保汽车、家电等,银行可联手商家推出贴息甚至免息的消费贷款鼓励其消费;但是,如果是购买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则可以不予贷款从而抑制消费。

(三)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对于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由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环保债券来解决。所筹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对企业来讲,在当前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的背景下,企业可以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缩小新一代能源(如生物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的高贷款利率与普通项目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成本。这类债券在国外已有成功先例,如根据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08)提供的信息,加拿大酝酿发行“绿色债券”,而2007年6月份,欧盟曾发行过“绿色”的“气候意识债券”,筹资约合15亿加元。

其次,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推出绿色基金。绿色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事业发展的公司股票的共同基金。

虽然从短期来看,绿色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不如一般的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这类基金的投资目标更加合理,并且能够规避环境风险,因此从长期来看总的投资收益反而有可能高于一般投资基金。国外的很多的实证研究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类基金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再次,可以开发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种类是比较少的,地处中部的长株潭地区则更少。但这也说明该地区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力大。与建“两型社会”密切相关的就是绿色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排放减少信用。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实际排污量与允许排污量之间的差额)。在美国,法律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且储存的信用可以用于出售转移到其他工厂。类似的产品还有天气衍生品。国外的天气衍生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交易量显著增长,交易品种日益多样化,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现在国内已经在进行有关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的试验(魏加宁,2008),长株潭地区应加快步伐,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实际情况,开发出更多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

除上述金融创新外,还可推出绿色保险产品和发行绿色彩票。

绿色保险是企业就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风险在保险公司投保,有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它能跳出传统的“企业赚钱、政府买单、群众受害”的怪圈。同时,保险公司可以聘请专家,帮助企业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从而实现相关各方的多赢。在国际上,绿色保险已经是一个通行保险品种,国内2008年上半年也出台了相应环境经济政策,而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另一个区域的武汉城市圈也于前不久开始实行绿色保险。长株潭三市应该加快脚步,吸取国外成熟的经验,按照国家政策法规,推出绿色保险产品,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步伐。

彩票是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是政府筹资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不需要还本付息。同福利、体育、足球彩票一样,长株潭地区可以考虑发行绿色彩票,为生态建设投资,所筹的资金,除上交国家税收和以资金形式返还消费者及部分成本外,其余的全部用于国土绿化、建设生态工程,专款专用;同时,审计、财税、林业、监察等部门要依法监督检查,保证用好所筹资金,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四)支持绿色产业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

发行股票作为上市企业的一种主要的融资手段,对还没上市的企业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如果把环境质量评估作为企业上市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有很大的市场导向作用。例如,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即使其他指标都达到了,还是不允许上市;而在同等条件下的环保企业可以考虑优先上市;对已经上市,但出现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考虑停牌等等。同时还可以发行绿色优先股,用于专门建立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体系。这样就能在环保方面,约束所有的上市和期待上市的公司。

(五)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的监督机构

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性。目前,对于国家2007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少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落实较好。这就会导致污染企业即使在上述银行贷不到款,也能转移到其他银行进行贷款,达不到真正地对污染企业进行约束的目的。所以,应建立相关机构来监督金融机构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和环保行为。比如,可以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对相关措施落实到位的金融机构评较高的信用评级,反之,则降低其信用等级。这样就从融资环节对金融机构施加了压力,迫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服务。

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的刺激计划,但是,截止到2008年底,就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远远超出国务院所设想的计划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强调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地区的环境现状,发现企业污染是导致该地区环境状况不佳的首要原因,然后结合新兴的绿色金融的思想,提出了该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然,要地方政府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做到以上的措施,是不大可能的。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认识到,要建设好“两型社会”,单单只靠金融方面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社会的各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发动全民参与到建设“两型社会”的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惠东旭,2002.绿色金融[J].商业时代,(18):28-29

[2] 李明贤、匡远配,2008.“两型社会”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5):110-113

[3] 李树,2002.金融业的“绿色革命”及其实施的策略选择[J].商业研究,(6),80-82

[4] 彭新宇,2008.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问题综述[EB/OL].省略/blog/pxyeco.htm

[5] 魏加宁,2008.发展“绿色金融”助力“两型社会”建设[EB/OL].cfy0510.blog.省略/blog/static/309903892008517103934260/

[6] 吴大庆,2008.构建长株潭区域金融中心促进“两型社会”建设[J].金融经济,(6):151-152

[7] 熊学萍,2004.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11):62

[8] 张宗成,2008.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武汉金融,(4):8-11

[9]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2008.加拿大酝酿发行“绿色债券”[EB/OL].省略/information.do?method=detail&id=124672&fitem=2&item=59.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4

在此双重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金融”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多年。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件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挺进环保市场奠定了基础,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且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因此,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低经营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而绿色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向导、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前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就我国目前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研究发展新的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单纯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而低碳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其次,从金融业本身来看,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也要考虑其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企业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赤道原则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最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金融机构要在以往“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新金融的需要。

“绿色金融”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为金融业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也只有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中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金融业特别关注潜在的市场机遇,即市场的创造与开拓。目前,我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供给国。同时,国家产业政策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型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只有节能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人。另外,单就银行业未来发展来看,由于政府投资主导难以长期持续,再加上房地产业也要有一个调整期,银行在房地产上面也变得更加慎重,因此绿色金融给银行业提高发展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变革服务理念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如前文提到,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在银行的绿色信贷,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理论上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拒绝向污染企业贷款,避免企业遭环保部门查处而导致贷款不能收回之风险;二是获得收益,银行可以通过抓住环保带来的机遇,参与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来获利。然而这两种理想状态却由于种种现实的体制和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从体制方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一些悸染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银行难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污染主体行为的私人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当前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一部分风险仍由地方政府承担着,而对企业来说,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同时,污染企业因为少了治污成本,经营状况反而可能好于普通企业;而一些环保项目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甚至有些经济效益不太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追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中,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

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另外,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推进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银行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难以有效吸引商业银行支持环保项目。

第三,环保机构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金融部门获得及时和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阻碍了企业相关环保记录的传导和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不高。环保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的新的浪潮,有赖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又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来相应。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多层级金融支持体系,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础政府方面,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保、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向环保企业倾斜。环保部门方面,要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评价指标。金融监管部门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例如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行业类别监测绿色信贷;对于违规性污染严重企业贷款的银行坚决惩罚等。

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不仅有针对性地修订制度,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而且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放贷时的考察范围之内,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引导资金投向,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巳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环保信托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但我国总体来看,金融产品创新仍很不够。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都很不足。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虽已开展,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范程度不高,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因此,要努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导向和经济补偿功能。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计划、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通过与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惯例来实现自我约束,并强化绿色概念的实施。同时,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进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准,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兴业银行在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还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本金损失分担,大大促进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

结语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环境保护;低碳经济;金融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英国政府于2003 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浪潮,“低碳经济”正逐步兴起。

在哥本哈根的气候峰会上,我国政府作出了减排承诺,展大国远见,更给国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全球经济复苏、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找寻新经济增长点的核心领域。低碳经济催生低碳金融,同时低碳金融赋予低碳经济新的内涵。“面对低碳经济,金融如何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低碳经济催生低碳金融

低碳经济将促进环保立法、规则的变化和相关技术的国际转移。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20 多个碳交易平台,交易标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08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规模为1260亿美元,是2005 年的100 多倍,预计2020 年将达到3.5 万亿美元。可以预计,低碳经济将促使人类在解决全球公共物品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机制,更多的低碳经济方式将被创造出来。据统计,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中国当前已签订的碳交易项目收益可达20 亿美元。中国也在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化机制,2010年6月3日首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自主开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并为首批项目37.59万吨自愿减排量提供电子编码和公示服务。中国将是未来数年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市场。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迎接挑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随着碳排放权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其为核心的世界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实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等的买卖。低碳金融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环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国外金融机构作出了创新尝试。他们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担任企业碳交易中介机构、向清洁发展机制(CDM) 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产生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设计碳金融零售产品、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等多个领域。

三、我国低碳金融尝试及创新

在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技术的投入。因此,金融对于低碳经济的支持,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国有商业银行应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宏观政策,把握碳金融所带来的商机,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实现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根据中国国情,笔者就国有商业银行可以从政府、企业、金融创新等几方面入手作些有益探索。

1.契合政府低碳经济政策,打造碳金融服务体系

以充分依靠和运用金融对环境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为手段,以契合政府的政策引导为方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配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根据政府对环境建设融资、资金管理、生态建设、环境市场管理等服务需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创新,为环保客户,乃至其所挂钩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覆盖面广、适用性强、扩展性好、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产品。

2.关注低碳概念的企业客户,建立绿色贷款模式化授信机制

审批机制上,向绿色贷款倾斜,努力建立绿色贷款长期扶持机制。确立行业信贷制度,信贷资金是稀缺资源,一个行业占比高,必然会挤占其他行业的额度,为确保与低碳相关的绿色行业规模,对高耗能行业实行限额管理与退出机制;构建节能减排专项支持,根据中小低碳企业的规模,开发出针对低碳生产企业的银租通融资模式,针对低碳企业的科技孵化融资模式有可选择的融资模式。对于污染严重、浪费高的行业一票否决,对于钢铁、电解铝、焦炭、火力发电等六大行业严格准入,确保宝贵的信贷资源向低碳行业倾斜。建立低碳金融产品交易体系。优化信贷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关注以下两类低碳概念企业:(1)新能源板块:包括核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2)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变频器、余热锅炉、余压利用、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板块。结合国家扶持低碳经济政策,把这两类客户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对象,设立环保行业“绿色信贷通道”,坚持有保有压,优先满足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的信贷需求。拓展低碳项目的筹资渠道,降低其筹资成本。

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6

(一)环境金融作用

1、合理调节资金、配置资源作用。环境金融对于环保、生态、可循环发展的生态企业和项目优先配资的倾向,将会促进资金和资源的绿色流向,对企业发展和企业资金的配置起导向和约束作用。利于我国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2、优先管控环境风险作用。经济人具有逐利、驱害的本性,通过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态金融项目风险,而绿色生态金融项目正好是环境风险极低的投资方向。可以通过投资环境金融,挖掘新商机、走向新征程。3、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作用。当局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可以促进高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企业向环保、生态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投资,规范企业健康经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金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力量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是对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战略的反思和补救。环境金融是补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碳金融正是环境金融的具体内容体现。3、是解决环保筹资难题、调剂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资金需求量大、筹资难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环保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搭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逐利本性的社会资金来说严重缺乏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维持环保投入常出现资金瓶颈和产业困境。而环境金融的投资能够获取良好收益和政策扶持,这将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环境金融创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