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训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培训调研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1

关键词 自我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3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ath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Self-management

XIAO M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complex, which i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ade an urgent reques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career planning,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management to analyze its use in the career planning. Finally, the specific path of development of career planning,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self-management; career planning; development path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规划,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问题。

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模糊

本文对四川某高校一文科学院238名学生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图1):从长期目标来看,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非常清楚”的只有4.13%的同学,49.59%的同学对于未来3~5年的目标是不太清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和长远合理的路径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时缺乏前瞻性。

图1

1.2 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清

调研显示(图2),“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的只有7%的同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程教育后仍有27.7%的同学对自己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意识不强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图3),学生了解职业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学校和父母的安排,如单一的从学校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信息和父母平时与自己谈论以后的工作问题处了解的信息,自己主动通过查阅报纸、杂志和书籍、互联网阅读等形式还属于少数人采用的方式,因此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方面是比较被动地接收,主观意识不强。

图2

1.4 大学生求职可能遇到重重困难

调研显示,学生认为应聘中可能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工作经验和缺乏面试技巧,比例占有37.9%,同时还认为求职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社会关系不足和知识面窄的比例也分别在10%以上。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求职中不自信,遇到了重重困难。

2 “自我管理”及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自我管理是学生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学校与教育者的管理,根本解决问题更需要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自我生活管理、自我发展管理、自我人生管理等。“他律”和“自律”是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的两个方法,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者的管理(他律)转变为管理(他律)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律)的高效结合,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新方法。

钟谷兰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求职行动和再评估。工作世界探索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其余内容均主要来自自身因素。因此将自我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模块,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实效性。

图3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径

3.1 发掘自身优势,做好自我学习管理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为学生本职工作。作为大学生的自身优势,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自我学习管理方面具有优势。问卷显示:学生认为其优势为专业知识、考试证书和技能认证、学习成绩等学习方面一共占有57.5%。同时69.8%的学生认为修双学位能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个人目标,可以合理的对第二专业进行选择,以增加职业选择广度。学生可以通知专业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发现并找到自身在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自我优势与劣势,注意在实践中尽量发挥自身优势,做到自我学习与自我优势的紧密结合,将大学时间价值发挥最大化,从而能力实现全面化。

3.2 拓宽培训渠道,做好自我发展管理

根据问卷反馈,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安排学生参加“成功企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训练课程的培训”已经不再完全适应当前新时期学生的需要,只有11.4%的学生认可该培训渠道。学生普遍希望能拓宽培训渠道,未来有机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我发展管理,主要渠道有:到企业实习锻炼,与更多名企业新人沟通交流的培训;潜力能力提升的培训;到企业人力资源专业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多方面的服务。培训是学生自我的课余学习,也是对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较好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所需能力进行对接。因此学生应该提高培训意识,根据自身规划与需要,积极主动参加相应培训,做好自我发展管理。

3.3 提高规划意识,做好自我生活管理

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管理上,因此在做好学习本职工作时,学生也需要对个人生活方面进行规划,充分发挥平时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大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具有“时间、空间、自我”三位一体的特征,随时随地从学习、生活、工作到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的建立,实行全面的自我管理。大学生学习之外的时间较灵活且充裕,因此如何更好地规划课余时间,做一些兴趣和专业之外的实践与锻炼,对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尤为重要。自我生活管理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学生个人能力是否突出的重要内容。

3.4 提高个人能力,做好自我人生管理

调研显示,35.6%的学生认为在找工作时,企业主要看重的个人能力,有19.2%的学生认为企业更看重的是履历。46%的学生认为能力中最关键的三种能力主要是英语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所以做好人生管理,在大学阶最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尤为重要。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除了以上具体能力之外,大学生还应该全面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真正做好自我人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清芳.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4(3).

[2] 刘艳,陈华平.基于“三维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2).

[3] 林胜男,王永利.“80后”大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4] 徐敏.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教学与职业,2014(4).

[5]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2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更好地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IT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与市场相协调、与高校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IT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天津部分毕业生、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IT;需求;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调研的重大意义

有数据表明,我国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9年将达到600万人。如何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千家万户。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更好地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IT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与市场相协调、与高校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IT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调研的基本情况

2.1调研对象、方法

多层次、多角度选取调研对象保证了调研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搜集具有普遍性的数据,涉及大学生求职意向、目标期望、就业服务、生涯发展等内容;访谈提纲包括毕业生、高校院(系)和用人单位两个部分――与毕业生进行网络联系或谈心方式,院(系)访谈主要采取座谈方式进行,对企业访谈则采取个别了解普遍需求、专业需要等,保证调研的点、面结合。

调研的结果如下:

(1) 我们联合天津香农有限公司,在天津各高校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5份。其中南开大学73份、天津大学29份、天津师范大学33份、中国民航学院25份、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5份。

(2) 对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名学生进行了2次问卷调查。

(3) 与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座谈。

(4) 面向企业开展访谈活动,包括天津香农有限公司、北京软通动力有限公司、斯坦德、天津方卫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豪峰动漫游戏公司等。

2.2调查结果

企业针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情况(2008.5)

问题1、你觉得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如何?

A、很难34.8% B、有些难度47.6%

C、容易 15.4% D、很容易2.2%

分析: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在这点上尤其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尤其是文科类的本科毕业生。

问题2、你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困难?

A、没有问题,很容易找到工作18.4%

B、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58.4%

C、困难很大,可以先就业后择业18%

D、不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5.2%

分析: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但同时可以欣慰地看到,虽然大学生认为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都有不断努力的思想准备。

问题3、你就业时重视用人单位的哪些方面?

A、高工资、高待遇18%

B、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17.4%

C、工作比较稳定20.4%

D、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3.2%

E、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8%

分析:天津大学与中国民航学院学生更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其他院校学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天津师范大学更为重视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

问题4、你求职的薪水要求是多少?

A、1000以下 无 B、1000―2000元25.8%

C、2000―3000元40% D、3000元以上34.2%

分析:2008上半年,1500―2000元是大部分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底线(除去某些热门专业,他们的底线可能会大大高出这个水平)。因为尤其对于外地学生来说,租房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所以过低的薪金水平可能会对他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问题5、你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

A、没有想过39.4%

B、想过,但感觉不具备条件53.2%

C、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6.2%

D、决定毕业后就自主创业1.2%

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时机不成熟,所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还比较困难;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会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创业。

问题6、就业中你首选哪类工作单位?

A、国家机关19.2%

B、外资或合资企业37.2%

C、私营民营企业2%

D、国有企业18.2%

E、医疗、教育等事业单位17%

F、自主创业3.8%

G、其他无

分析:外资或合资企业因为具有薪金水平高、管理规范、积累个人经验等优势,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问题7、你是否会选择去规模小但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A、是64.2% B、否35.8%

分析:大学生较为关注公司的发展潜力。

问题8、你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哪些方面最重要?

A、学习成绩5.4%

B、学历背景(包括毕业学校以及双修等)14.4%

C、专业21%

D、办事能力38.8%

E、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证书10%

F、性格与公司要求是否符合9.4%

G、其他1.6%

分析: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认为办事能力很重要,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越来越多的公司更为重视实际能力。

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原因分析

3.1择业观念落后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一是“铁饭碗”观念,部分毕业生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为保险;二是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层次一直较高,而就业形势的变化让大学生不适应,仍抱着狭隘的“精英”就业观;三是学生及家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择业范围限定在公、检、法和党、政机关等部门,区域上圈定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就业拥堵,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寄托在子女身上,也希望他们找到轻松、体面、待遇好的工作。

3.2结构性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要实现从劳动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但是,高校设置专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并不是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专业设置和结构比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

3.3实践能力差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现行的大学教育普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死记硬背的多、灵活运用的少,教材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而不受企业欢迎。

3.4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影响大学生就业

用人单位的期望值随着毕业生供大于求而水涨船高,出现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同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4天津IT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是学校最大的“顾客”,是学生培养的参与伙伴,也是办学中重要的受益者。因此,校企合作又被人们称之为“企业眼中的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也是企业,人才培养特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企业需求驱动、企业价值导向和企业介入。

4.1与IT相关用人单位合作,积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可以就合作培养、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就业实训等方面,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桥梁,达到各取所需、双赢的局面。“量身定做”毕业生。

4.2进一步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陈旧,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参加专业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低,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而企业也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拿出相当一段时间培养学生。

因此,积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企业不仅可以在相应院(系)设定企业奖学金,达到宣传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还可以与各校院(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现订单培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培养培训。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校企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比较深入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五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课题、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培养学生的模块分解,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放在校内,把与企业接轨的技能培训放在工厂。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循环的学习,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企业也可在培训当中选取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人才。

(4)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4.3积极与企业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基地

各院(系)应结合专业优势和特点,利用高校科研服务功能,打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通过这样的环节,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要技能,进行有目的的锻炼,企业针对需要培养和检验毕业生,达到“三赢”。

4.4与人才交流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联手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铺就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我校与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联合服务毕业生10项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全程性、宽领域、多层面、高质量的优质服务。这10项服务涉及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相关政策的指导、档案保管、户口落户、创业相关服务、提供实践机会、进行职业培训、开展职业测评等内容。通过这样的就业工作,真正实现服务功能。

4.5积极做好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

学校各院(系)不仅要就毕业生情况、就业服务等方面及时征求企业的意见,还应定期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学生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及时改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还可以针对社会需要培养学生,不断完善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总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联系企业进一步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岚. 谈高职院校“外语+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 曹瑞明. 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12).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3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意义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系统阐释。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以新常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研究如何稳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多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7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预示着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1-2]。然而,虽然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很多,但是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3]。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不多,相关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的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及对策研究并不多见。同时,搜集一手就业资料及数据,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并不多见。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而就业去向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4-5]。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统计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提供重要参考[6]。其次,学校统计并公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便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反馈,知道与自己“相同水平”同学的就业去向,调整学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同时可获得校友的积极支持[7]。目前,专门针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很少,本研究通过实证的调研方法,广泛调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以其得出规律,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提供资料和思路,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工作满意度调查。课题组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调查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的占30%,“感到比较满意”的占23%,总体满意度为53%。满意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水平高”、“企业公众形象好”;不满意的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二)从业稳定性。被调查的学生毕业后“从未换过单位”的占55%,其中38%是在银行系统工作;“换过一次工作单位”的占19%,“换过2次及以上工作单位”的占26%。调查换工作的原因时,从事柜员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人员普遍认为“工作内容枯燥”、“工作压力大”,从事证券、期货交易及保险等岗位作的人员,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

三、大学生就业去向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调研了河北省1所院校的基础上,在河北省高校中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就业现状对相关结果和规律进行分析。从以下4方面因素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第一、职业价值观因素。第二、学习因素。第三、兴趣因素。第四、实践经历因素。第五、家庭生活因素[3]。

四、对策

针对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现状,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应该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丰富课程形式,包括课堂讲座,公司实习,精英演讲,工作培训等。从而使学生们按照自身的个性和特点选择好将来从业的方向,然后不懈的努力。其次,高校要转变育人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常态。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独立性。所以不同的高校在定位上要加以明确。第三,调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就业的主体,进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实现自主就业。第四,鼓励大学生创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动能,大众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府应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努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RS-2015-1038)。

参考文献:

[1]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4]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曹洪军.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4

一、大学生村干部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从不会干到干得好,精神和能力两方面得到升华。

大学生村干部要想干得好,必须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干部”与一般“村干部”相比较,有他的特殊性。“大学生村干部”既不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是协助、配合“两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大学生当好“村官”的前提。刚到村里时,应该迅速认识、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多向村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争取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目前,我镇首批大学生村干部均有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大多数村官认为在日常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第二,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第三,富民强村的促进员。第四,群众事务的代办员。第五,弱势群体的救助员。第六,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大学生村干部是个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借鉴,通过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深入实践,我们发现以往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对象及基本条件狭窄,缺乏从实际考虑。由于各村发展状况层次不齐,经济发展的近期倾向对村官的要求也不同,比如该村的实际情况是农业较发达,选派专业背景是工科的大学生效果就不如专业背景是农学的大学生。

二、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希望能够继续留任,但是普遍对待遇保障表示忧虑。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第一批即将期满的大学生村干部来说,有90%的人希望政府能够拿出一定数量的基层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此批大学生村干部定向招录;有85%的大学生村干部愿意继续任职;有10%的大学生村干部表示要到社会上另谋职业;有5%的大学生村干部打算利用政府推行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干部都纷纷表态,如果能够继续任职,一定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协助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并积极配合两委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谋求更多的福利。

目前,大学生村干部的政策待遇和保障普遍偏低。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今年的工资基本在1500元左右,工资水平和本地的企业员工收入有点差距;并且在当前乡镇机关、事业编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干部的“身份”问题难以落实下来,这也使大学生村干部对未来感到迷茫。

三、严格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优秀者优先续聘。

我市XX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干部聘期将满,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可以对任期满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考核主要应该围绕“德、能、勤、绩、廉、学”六个方面,“村官”们撰写述职报告后,所在乡镇(街道)召集考核对象进行集中述职,考核组现场对其进行评分。此外,考核对象所在乡镇(街道)将召集其所在村支部书记(主任)、干部和党员群众,分别对考核对象进行民主测评,按4:3:3汇总得出民主测评分。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民主测评占总分的60%,考核组评分占30%,考核对象互评占10%。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等,60分以下为不称职。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任用、考录、奖惩和解聘的重要依据,考核优秀者将优先续聘。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5

唐宇和

冯文轩

邱伟佳

张浩迪

[摘 要]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针对警察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采访,通过总结分析,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与建议,包括: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协调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建立简单数学模型的方法分析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现行的高等警察教育提出意见与建议。

[

关键词 ]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知识;有效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项目“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的分析” (编号:XYX201227)的成果。项目负责人:唐宇和;项目组成员:冯文轩、邱伟佳、张浩迪。指导老师:董宇坤。

作为当代警察大学生,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愈加复杂的社会状况下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如何在大学里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合理有效地协调起来,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当代警察大学生在学校里较难将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因为是大学生,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又是警察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警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现在很多在校警察大学生认为自己十分缺乏警察职业意识,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以及实习活动来锻炼自己,希望通过在校的机会接受更多的警察职业能力训练,但又因此导致他们有些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很困惑。所以,针对为数不少的警察大学生难以适应这两者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难以有效将校园里的所学知识与职业要求相结合的问题,我们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采访,得出了一些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一、调研内容

为了对“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有效协调”问题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本课题小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活动:一是以在校警察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活动;二是以警察工作基层单位为调研对象,通过采访获取真实资料。

1.对在校警察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四川警察学院和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2012、2叭3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270份问卷有效。问卷所提核心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1)警院大学生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在近300份的调查问卷中,有90%的学生认为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由专业技能培养、体能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培养三部分组成。这与专业领域的人们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人民警察所需具备的知识、业务、伦理三种基本素质基本吻合。

(2)警院大学生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在如何看待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关系这一问题上。60%的学生认为对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者应该辩证看待,即两者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中50%的学生认为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素质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就是单纯的课堂学习,与警察职业素质培养没有直接的关系。

针对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国际上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各国的模式各有不同。在英国,警察由社会人士和大学毕业生组成,没有专门设立的警察大学或学院,不进行专门的警察高等学历教育,经考试招录的警察在上岗前会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化培训,因此,英国更加注重警察职业素质培训方面。而美国则与之不同,美国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才可以报考警察职位,美国还拥有专门的系统的高等警察院校,其它一些知名大学中也设有警察学院,为美国培养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高的合格警察。再来看看与我国同属东亚的韩国,它更是采用军事化的标准来培养高学历的警察,警察职业素质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共重,地位平等。

(3)警院大学生如何将警察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有效协调。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关键之一就是时间的安排。在仔细分析调查问卷时,我们发现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平时的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有30%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但有待改进;有20%的学生认为合理。比较集中的问题体现在学生普遍认为早晨起床早训的时间太早,影响睡眠时间,导致上课时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无法专注地投入到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中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对这两方面的重视度,总的来说可分为四类:①两者都很重视( 75%):②偏重职业素质培养(10%);③偏重专业课的学习(15%);④两者都不重视(5%)。

(4)学生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是否知道如何针对此类职业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被问及是否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时,90%的学生回答自己将选择从事公安或司法系统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但对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学习,很多学生直接表示不知道,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大概了解,但了解不深,仅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根据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如课外学习相关知识弥补不足,有意识地阅读报刊杂志,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主动进行身体素质锻炼等。

2.对警察工作基层单位的调研。在调查问卷工作完成之后,我们又利用假期时间采访了一些地市公安局的部分领导,并对采访之后归纳的信息总结成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当代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的评价:①总体评价:上手快,业务较为精通,能够将部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上。②综合素质较高,细节把握不足。③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很多都不能运用到岗位中,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不足。④沟通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警院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着与同事、领导沟通和交流中的实际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工作时与同事、领导问出现隔阂或障碍。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论。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经过研究与讨论之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当代警察大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警察的工作职责,什么是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察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和技能。

(2)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进行的分类问卷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了解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其中能具体回答对本专业了解多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仅能答出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大类或一级学科的大概信息,而对于自己到底要学些什么,本专业有哪些主干课程则知之甚少。

(3)大多数警察学院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这两方面都应重视,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在两者都应重视的情况下自己如何具体去做。

2.数学模型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图来表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关系,如下图,横轴代表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纵轴代表职业素质的培养时间,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要使OXP的面积最大(OXP代表知识掌握总量)。就要使P点位于(9.9)坐标点处(9在图中假设为每天学习时间的最大化),随着图像曲线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长时间学习会导致同学们学习效率的不断下降(即曲线斜率的减小),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OXP的面积仍在增加,即知识掌握量在减速增加。

这个粗略图不尽完善,还有如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不同等诸多因素没有考虑,但仍然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它说明了唯有同学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付出时间和汗水,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它不仅对中小学生实用,对于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大也同样适用!

3.存在问题。结合调研结果和上述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警察大学生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就要着重解决以下三点问题:

(1)学习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重点大学或知名大学的学生相比,警察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2)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当代警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存在心理问题的警察大学生比例呈增长趋势。

(3)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当代警察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专研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三、建议及希望达到的效果

1.建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细致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①应在高等警察院校中继续推进和增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民警察。②加强警察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加强体能训练、擒拿格斗术、防身术的学习。③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课程学习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警察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保证警察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顺利进行。④协调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学习与培训,按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同学们自身的把握和对时间的安排上。

据此,我们建议警察类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职业素养培训课程的学习及训练的时间,并将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心理素质训练及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更多地结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①提升警察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每日生活学习的时间安排。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课堂上会出现打盹甚至睡觉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在严格执行晚就寝制度的基础上,将早训时间延后一小时,这样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质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课程学习,可近一步提升警察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②提前制定学习目标,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将来希望从事职业的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贵精而不贵多。③提升警察院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对警察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增强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④提升警察院校的科研创新水平,重视并大力支持警察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竞赛及创业竞赛,在校内形成积极活跃的科研学术氛围。⑤改善警察院校的相应硬件设施,保证警察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加优质先进的教育,保证警察大学生的职业化训练的实效性。

2.希望达到的效果:①帮助警察大学生解决难以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协调的问题。②有利于具体分析警察和司法系统中相关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不相适应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③有利于在校警察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认识。④有利于推进我国警察院校的专业化课程改进,培养更具专业素质的预备警官。⑤为警察大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将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到实践中去提供有效信息。⑥为我国警察院校的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及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当代警察大学生,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警察大学生更加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处理专业知识学习和警察职业素质培养不协调的问题,让警察大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毕业后更好地融人到岗位中去!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 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 抽样个数 比例(%) 省份 抽样个数 比例(%)

东部 81 52.3 北京 20 12.9

辽宁 7 4.5

福建 4 2.6

浙江 3 2.6

山东 10 1.9

河北 8 9.7

广东 3 6.5

江苏 9 5.2

上海 10 3.2

天津 4 1.9

海南 3 5.8

中部 41 26.5 山西 15 1.9

吉林 5 6.5

江西 4 2.6

河南 4 2.6

黑龙江 8 2.6

湖北 5 2.6

西部 33 21.3 重庆 4 4.5

广西 3 3.2

陕西 4 1.9

甘肃 7 1.9

四川 5 5.2

内蒙古 3 1.9

新疆 3 2.6

云南 4 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