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解决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解决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解决办法

风险解决办法范文1

一、工程简介:

本工程属于市政工程,通道主体横断面为双孔双向六车道,通道主体工程结构类型分为框架型和U型。框架型分为闭口型和开口型,编号为AS01~AS34,框架段净高为5.2米,U型段管节编号为AU1~AU20。

闭口段管节共18节,开口段管节共16节,管节长度20m/节。结构为:底板厚105cm~128cm,宽度为29.4m,顶板宽28.4m,顶板厚74 cm~95cm,边墙、中隔墙厚80cm。U型段管节共20节,管节长度为20m/节。根据不同的深度将U型段管节分为四类:一类管节底板宽33.4m,板厚105cm~128cm,侧墙厚80cm;二类管节底板宽31.2m,底板厚85cm~108cm,侧墙厚70cm;三类管节底板宽29m,底板厚65cm~88cm,侧墙厚60cm;四类管节底板宽28.6m,底板厚65 cm~88cm,侧墙厚50cm。

本工程主体砼采用C40纤维防水砼,抗渗等级为S8。通道类型管节构造图如下:

二、事情经过:

2008年10月26日在拆除AS11节(框架段施工的第一节)顶板模板时发现该段墙身及顶板外侧有裂缝,裂缝宽度约0.1mm~0.3mm,深度约5mm~10mm,随即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对已完成施工的通道开、闭口段和U型段主体工程进行裂缝普查,发现已完成施工的开、闭口段和U型段墙身及开口段顶板挡墙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缝,而且分布比较规律。裂缝基本出现在墙身中间部位且沿墙身垂直方向;顶板出现在中间部位;顶部挡墙出现在墙体转角和中间部位,间距约10米左右。见图六、图七:

三、原因分析:

砼裂缝按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结构裂缝,由外部荷载引起,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应力以及其他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力裂缝;二是材料裂缝,由非受力结构变形引起的,例如温度、湿度、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这种裂缝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环境的变化。根据本工程裂缝出现的时间和特性可判别本工程裂缝为第二类,即材料裂缝。经参建各方会议讨论产生裂缝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在砼浇注后的1至2小时内,在砼尚未凝固期间,沿钢筋的走向砼表面产生裂缝,这是由于砼浇注后收缩引起的。在钢筋的上方与其周围的收缩差而发生的裂缝,这时砼尚未凝固,在其表面又发现细微张裂,这往往是水分从砼表面蒸发而产生。其影响的因素很多,拌和物的用水量、水泥的用量、振捣情况、大气温度及其它一些因素。本工程砼浇注刚好在高温期间进行,后期养护未加强。

2、水泥水化过程中的水化热造成表面和内部的温差,砼中心温度很高而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出现温度梯度,使砼表面出现裂缝。混凝土浇注后,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水化热,而砼结构断面较厚,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发,使结构内部温度升高。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浇注初期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都很低,对水化热引起的急剧温升约束不大,相应的温度应力也较小。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的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以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便开始出现温度裂缝。

3、干燥收缩裂缝,此种裂缝由表面逐步扩展到内部,由于湿度梯度,造成砼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致使表面受到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砼的抗拉强度(轴拉、弯拉)时砼表面便出现裂缝。

4、由于钢筋进场后未做好保护,促使钢筋表面生锈,使用前未除锈,钢筋受到腐蚀造成的裂缝。

5、在施工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没能完全按设计要求控制,使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厚。

6、顶部挡墙全长约100米,厚度为40cm,设计中整个挡墙未设置变形缝,导致挡墙产生裂缝。

四、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砼裂缝产生的原因,结合我们的工程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防治措施,重点是防止砼的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由拌和站严格控制砼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优选掺合料,粗细骨料含泥量尽量减少,细致分析砼集料的配合比,控制水灰比,减小坍落度,合理掺加添加剂。具体如下:

(1)用降低水泥用量的方法来降低砼的绝对升温值,这样可以使砼浇筑后的里外温差和降温速度控制的难度降低,水泥不超过380kg/m3。

(2)水泥应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配置砼。所用的水泥进行水化热的测定,水泥水化热测定按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法(直接法)》测定,配置砼所用水泥7天的水化热不大于250kJ/kg。

(3)掺合料及外加剂:掺合料主要是粉煤灰,其可以提高砼的和易性,大大改善砼的工作性和可泵性,同时可以代替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掺用量是水泥用量的15%,降低水化热15%左右。外加剂主要是减水剂和缓凝剂,砼中掺入水泥重量的0.25%木钙减水剂,使砼工作性能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减少10%的拌和用水,节约10%左右的水泥,从而降低了水化热。本工程砼采用输送泵输送,为了延缓凝结时间添加了缓凝剂,反之凝结时间过早将影响砼浇筑面的黏结,易出现层间缝隙,抗裂和整体性下降。

2、合理安排砼的浇筑环境,砼浇筑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由于本工程每次浇注砼量较大,底板超过600方,侧墙约240方,顶板约480方,砼浇筑量较大,为了缩短砼浇筑时间每次砼浇筑采用两台输送泵输送砼。

3、控制砼入模温度,本工程砼浇筑施工时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控制砼入模温度,有效控制了水化热的释放速度。具体措施为:一是拌合前冷水浇砂、石子,二是砼输送管道距离尽量缩短,尽量减少拐角,在管路支架上设套管,减少由管路输送增加摩擦而产生热值,浇筑温度控制在27℃以内,使实际入模温度略低于大气温度2-4℃,从而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

4、在砼浇筑前后采用JDC-2建筑电子测温仪测量砼内部温度,检测砼表面温度与结构中心温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砼施工质量,控制砼内外温差。测温时在砼温度上升阶段每两小时测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4小时测一次,同时测大气温度。所有测温点均编号,进行砼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实 图八 JDC-2建筑电子测温仪

际测温时砼中心温度高为70℃,砼表面温度为47℃,大气温度31℃。

5、为保证砼密实度采用合理的振捣方法,采用行列式或梅花式进行振捣。在每次浇筑时设4台振捣棒,一台在浇注点,两台在振捣流淌部分,一台在后面补振,振距为500mm,振捣上层砼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砼至少50mm,使上下层结合成一体,振捣时间在20s~30s,待出现反浆后,砼不在下沉为准,防止漏振和过振,顶板还利用平板振动器振捣,提高砼的密实度。振捣密实后,将表面的浮浆进行清理,用抹子和长木刮平,压实3至4遍。

6、根据等面积代换将通道主体墙身的水平分布筋由原设计Φ16@15cm(见图一、图二10号筋)调整为 Φ14@11.5cm,并将其位置由分布在竖向钢筋内侧移至分布钢筋外侧,以提高砼表面的抗裂能力。

7、通道开口段顶板上挡墙的水平分布钢筋由原设计Φ12@15cm(见图四2号筋)调整为 Φ12@10cm,并将其位置由分布在竖向钢筋内侧移至分布钢筋外侧,以提高砼表面大抗裂能力,同时在挡墙的转角处和间隔10m处设置后浇带,以减少砼温度和早期收缩裂缝。

8、保温保湿养护作好养护工作,采用蓄水方式进行,并在砼表面覆盖一层麻袋片,同时根据温差情况及时对砼表面覆盖厚度进行增减,砼内外温差及砼表面温差与大气温差均不得超过25℃,当发现内外温差达到25℃时,应立刻增加覆盖,当温差降到20℃以下时可拆除部分覆盖,以加速降温,如此反复,速率不大于2℃/h。

在接下来的其他管节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了上述措施,未发生开裂现象。

五、施工总结

1、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加强科学施工,施工前编制可行的施工方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风险解决办法范文2

关键词:融资;中小企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概念是宽泛的,比如工业企业人数要在2000人,资产要在四个亿,销售收入要在三个亿,这三个指标同时具备才算大企业,有一个不具备就算中小企业,这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其实中小企业的定义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领域都有更加详细的说明。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极为活跃的力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约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上缴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65%的发明专利、75%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完成。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为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然而融资困难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大批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渴求资金,另一方面则又有大量银行资金贷不出去。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政府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一、融资过程分析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创立期、成长期、稳定期和扩张期。中小企业在创立时期,由于资产规模小、缺乏业务记录和财务审计,企业信息是封闭的,再加上此时市场信用尚未建立,无法取得资金“外援”,因而外源融资的获得性很低,企业不得不主要依赖内源融资;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与技术创新,因而资金始终是短缺的。此时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在进入稳定期和扩张期后,企业已通过自己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建立起了良好的市场信用,具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此时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发行债券、票据融资、上市融资,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

本文假定一个中小企业通过内部融资已经逐渐过渡到成长阶段。此时有一个项目准备实施,在准备实施阶段,该企业自身内部流动资金不足需要部分银行信贷,通过信贷可以加速企业经济增长,同时,银行通过信贷可以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信用度不高,规模小,管理经验不足等)银行在风险与收益中难以进行抉择。

1.信息不对称下银行对此中小企业的前期调查费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其内容是指经济交易中,当交易双方获得某一事件的真实信息的程度存在差异或者说当交易一方知道的比另一方多从而影响了信息劣势者做出决策,交易双方就存在非对称信息或者说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假设此企业存在两种情况:A高风险的项目,B低风险的项目。A每单位贷款的坏帐额为X,项目单位收益为M;B每单位贷款的坏帐额为Y,项目单位收益为N。由于银行与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要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甚至该企业家的个人能力等进行调查评估,花费费用为P。此时银行若评价为高风险的项目,银行不会发放贷款;反之,则发放,每单位贷款收益为K。在这种不确定情况下,银行若对该企业进行前期调查,对于(高风险项目A)贷款,则银行可能的损失为P,企业收益为0;对于(低风险项目B),收益为K-P-Y,企业为N。若不进行前期调查,对于(A),银行可能损失为X-K,企业为M;对于(B),收益为K-Y,企业为N。则当X-K>P时说明银行愿意支付前期调查的成本。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对其自己的项目掌握更多的信息,供银行调查的东西或提交的数据往往是经过美化的不完全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银行的评估不一定准确,为避免这种情况,银行对所有贷款企业给予一个平均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低风险的借款人由于贷款利率高于其预期的利率水平而退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则会接受贷款条件,从而使银行的风险加大,呆账增加,收益减少。这是一种劣势企业挤压优势企业的“逆向选择”。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严重,银行前期调查成本的不确定性,提出解决办法:一是风险分散机制。主要原理是商业银行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地区,不将贷款集中于少数客户手中。二要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加强与银行的信息沟通,甚至申请银行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经营决策。这样,银行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测市场前景,能够在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三是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这种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方面有先天优势,且由于产权明晰,更有动力去获取借款方的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前期调查成本较高的障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满足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

2.当该企业项目进行顺利,需要继续投资时。假设该企业前期项目进行顺利,还需要继续投资。前期投资A(万元),其中银行贷款为X(万元),其余为企业自由流动资金。由于项目的顺利进行,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使得企业资金短缺,此时需要向银行再次申请贷款为B(万元),这时银行面临第二次抉择,重新对企业经营,盈利能力进行考察,如果银行经过调查不再投资,那么企业有可能因为这次的资金不到位而致使该项目难以正常运转,使得前一次的投资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还款更是难上加难;如果银行经过调查决定投资,则有可能造成新的信贷风险。此时,假设该项目完成后,项目高利润时为M(万元),低利润时为N(万元),在低利润时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耗费,企业有可能无力偿还贷款,则银行损失投资的本息。在这种情况下,当银行第二次以利率r给予信贷,则银行在项目高利润时的收益为[X+B(1+r)](万元),低利润情况下为-[X+B(1+r)](万元)。同时,由于上文提到的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为避免自己损失的扩大,将损失转嫁给银行,不给银行还贷,则自己的损失由A+B(1+r)减少到A-X,银行承担其余损失。针对在再次投资过程中,企业与银行间的风险,提出以下解决办法:第一,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再次投资有很好的信息情报服务工作,能更有效的了解该企业的运作情况,对于还贷能力有更准确的判断。第二,促进负债企业声誉机制的形成。对追求长期行为的企业来说,声誉资产在筹资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声誉好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利率发行债券或者低成本继续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而信誉差的企业则不能。因此,银行对负债企业的信贷申请引入偿还激励机制,诱导企业声誉机制的形成,对于银企双方来说是个双赢的最佳选择。

3.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和谐发展。银行在给予企业项目开发前的前期贷款及开发中的贷款相对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信用,规模,抵押方面的比较)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上文所提到的种种解决办法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面对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对商业银行的战略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工商银行始终把中小企业信贷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截至2004年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16万户,贷款余额9880亿元,占全部信贷资产的30%。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工商银行的重要客户群和信贷服务对象。因此,银行与中小企业不再仅仅是借贷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和谐发展,互相合作,争取达到双赢的局面主要解决方法有:第一,银行与企业的长期联系。一个企业在一家银行长期有支票或储蓄活动,或其他贷款,银行就能以较低的成本更方便有效真实的了解这个企业的情况,同时一个经常与某家银行联系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或者银行可以给予减少抵押或增加信用信贷的方式给予优惠。第二,设立中小企业开发银行。赋予中小企业开发银行以全新的组织框架,全新的运行机制,最优的政策措施。如减免中小企业开发银行税赋,减免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等。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与银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假设一个企业在准备筹建项目之初向银行申请贷款,到项目运行中间二次申请为主线,研究银行在考察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中的条件,风险以及在二次申请中,银行对于负债的中小企业给予贷款的条件,风险,还有二者的解决办法。最后根据中小企业与银行在融资问题中出现的矛盾,风险等提出应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和谐发展的关系,通过银行与企业良好的联系和政府对中小企业开发银行的支持,努力规避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时银行与企业可能的风险,争取银行与企业的和谐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对于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和谐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某个项目,某份利润的和谐,双赢;更重要的是两者长期合作的和谐,双赢,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避免中小企业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例如,企业利用银行对其资产状况的缺乏了解而制造虚假财务报表,制造亏损,以丧失偿债能力为由,转移资本,逃避偿债等;同时也减少了银行逆向选择的几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中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和谐,健康,积极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融资现状,对一个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和再次贷款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中小企业和银行融资难的原因、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概括出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大量银行资金贷不出去的困境就要构建中小企业与银行和谐发展的局面,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实现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双赢局面。关键词:融资;中小企业;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7):23-25

风险解决办法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 系统性风险 Credit Risk+模型

一、研究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风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提及,成为当前金融领域最流行的关键词之一。然而,追溯金融历史将会发现,系统性风险早在1964年就已经被当时斯坦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illiam Sharp所定义。他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证券市场中不能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予以消除的风险,也就是俗称的不可分散风险。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系统性风险具有外部性、突发性以及传染性的特点。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风险管理和支付结算将难以通过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市场予以控制。因此,本次金融危机之后,系统性风险防范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重视。

Credit Risk+模型自从产生后,很好地对各个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的经济资本进行了计量。但是,在全新的环境下,Credit Risk+模型存在着一些缺陷,使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

二、宏观经济波动条件下Credit Risk+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及解决方法

(一)债务人违约概率确定不清楚

Credit Risk+模型在设计债务违约情况时,只考虑了债务人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并将条件违约概率作为一个不变的常数,由数学公式:

(2.1)

可以看出,Credit Risk+模型通过式(2.1)直接将0-1分布近似为泊松分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似分布肯定会产生误差。通过对式(2.1)观察可以发现,当违约概率取值较小时,趋近于0,不等式两边趋近相同,泊松分布产生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取值的取值逐渐增大时,近似结果的误差也会逐渐增加。所以,当商业银行采用Credit Risk+模型进行计算组合资本时,其计算的精确度将受到违约概率的限制。

可以发现泊松分布对于宏观经济波动下的Credit Risk+模型缺乏适用性,解决办法是引入行业风险因子的相关性,使各个行业之间的风险因子不再独立,同时,对债务人的违约概率条件取值进行有效区间的限定,修正其缺陷。

(二)行业风险因子之间被假定为相互独立

Credit Risk+模型将行业风险因子之间设定了相互独立的条件,但是在宏观经济波动的条件下这一缺陷将会凸显。

首先,债务人之间的违约相关性大小直接影响贷款组合风险水平的高低。对于日常的投资风险,一般都会采用风险分散的方法对投资进行组合降低风险。同样,为了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需要对各债务人进行违约相关性界定,从而影响贷款质量和经济资本。所以,在对Credit Risk+模型进行建模时,如何体现债务人间的贷款违约相关性,对模型整体设计有着关键性作用。

其次,将债务人之间的违约相关性纳入模型设计内需借助行业风险因子。贷款组合内任意两个债务人间的相关性系数的估计为[贷款数×(贷款数-1)]/2。可以看出,随着贷款笔数的增多,需要估计的相关性系数趋向于指数增长。再次,Credit Risk+模型对债务人违约相关性的处理。根据Credit Risk+模型的技术文档可以发现,为了将债务人之间的相关性纳入模型的设计,需要对债务人进行行业分类。同时一个行业对应一个风险因子,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贷款组合中任一债务人的条件违约概率不但受到本行业风险因子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其他行业相关性的影响。为了将各个影响因素考虑全面,需要对各个债务人的违约概率通过来表示。这样,就可以观察贷款组合中的任意两位债务人是否有任意风险因子的作用,确定是否将他们看做是有相关性影响的债务人,从而把各个债务人之间的相关性设计进Credit Risk+模型当中。

以上分析发现,将风险因子的概念引入Credit Risk+的模型中,可以方便在模型设计中融入违约相关性的内容,弥补Credit Risk+对于各行业风险因子相互独立假设的缺陷。为此,Credit Risk+模型应该在进行宏观经济波动的设计运算中,引入变化的系统性风险因素概念。

(三)违约损失率被假定为一常数

在Credit Risk+模型中,组合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是直接将违约率的大小表现在贷款预期损失的高低上。在宏观经济波动条件下,Credit Risk+模型存在着第三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是假定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为一常数。违约损失率是《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内部评级法要求计量的四大最主要参数之一,其计算方法为1减去回收率。

为此,为了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反应宏观经济等系统性因素的波动情况,Credit Risk+模型需要改变违约损失率的常数假设,增加结果的真实性。

三、结论

本文研究了在宏观经济波动情况下Credit Risk+模型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行业风险因子的相关性、改变违约损失率的常数假设的解决办法,以为其他使用者应对系统风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吕志华.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Credit Risk+模型的重构及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D].湖南大学.

风险解决办法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现代房地产研究学家普遍认为,在房地产行业中金融就是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融通,其中房地产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融资,房地产的融资包含的内容很多,因为门类的繁多,衍生出的房地产保险、房地产典当以及房地产证券等,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评估系统。那么下面本文就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金融风险

其中在房地产行业金融中,包括了房产金融以及地产金融,两者均是对房地产资金融通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房地产金融包括吸收房地产业存款,开办住房储蓄等等一系列金融市场行为,其本身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正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同样在房地产行业金融体制也在逐渐的进行革新。

现今我国房地产行业金融事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房地产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因为相应机制的不健全性,使得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而防范系统的风险难度就愈加大了。

房地产金融风险,是由于在实施一系列的房地产金融活动中,遭遇到可预知却不可抗拒的风险因素,或者本就是不可抗拒的因素。房地产金融交易活动中,因为各种渠道引发的资金回笼困难风险,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政策风险、决策风险、自然风险和财务风险。

国家地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性,是房地产金融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行政法律法规,但法律法规中的漏洞,对于金融违法和犯罪,仍然没有合理且有意义的政策法律法规依据。因为政策的弊端,助长了金融犯罪活动,滋生了许多金融事端。

自然条件影响下,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涉及的法律和社会问题,使得房地产金融同样被殃及。房地产事业的飞速发展,房地产竞争的激烈,使得房地产行业金融发展过程中,其交易市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在逐渐加大。房地产金融中,因为经营行为的不理性及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能力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房地产的风险。

房地产金融行业中,融资是保障其资金有效安全运行的最重要途径。融资的来源使得资本市场的发育,仍然处于较低的程度。利润的诱惑,使得企业在涉足房地产市场时,将利润作为其追逐目标,然而,能够实现融资的企业数量极少。房地产金融事业全程依赖于银行贷款,使得房地产开发中意外情况下,银行承受其压力幅度增大,资金回笼都成为主要难题。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中金融风险的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房产金融业中融资的困难问题,我们可以将资金存入房产银行,通过抵押变现,避免了交易带来的风险,对于风险理财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减其融资的压力。

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能够更大程度上为消减金融风险提供约束机制。为了形成规范化和完善化管理,对于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有了良性的约束机制。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于刺激房地产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和制订政策法规时,要避免企业的极端倾向。制订的政策法律法规,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约束,对房地产的虚拟抵押带来的风险进行控制。健全我国的金融信息信用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把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风险以及收益均进行相应的管理。

对于消减自然风险的对策,主要在于拆迁风险和房地产建设风险。对于处理这些风险,在于回避和转移风险及风险的控制问题上,都需要房地产开发商对此作出充分的分析。

对于市场风险的解决办法,就是健全竞争机制,扩大房地产企业规模效应,提升行业市场形象。就是对融资平台的构建和利率水平的变革上,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金融事业的发展。在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可持续发展中,要考虑到在企业发展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房地产金融管理中,解决效益的问题,提升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融资平台上金融风险的规避和解决对策,应将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的单一性扩大,解决其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约束机制,对于融资的期限和融资的额度,都要由相关部门的授权。对于银行的贷款,可以从各大行中进行综合融资,实施银团贷款。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困难的局面,从根本上就应该立足对分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融资困难问题。

对于财务风险的解决办法,要实现其企业的高度转型,利用政策和法规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将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其抗危机和抗风险能力。加快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进程,降低银行按揭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不但要对其自身的金融安全进行保障,同时也要对其管理力度进行加强,以能够逐步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对于房产的低抵押上,则就要对其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进行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对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对房地产金融业的融资渠道进行合理选择,要在金融体系下建立完备的房地产自控调配体系,要充分利用各种创新工具和手段,挑战和消解房地产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范俏燕.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金融风险——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谈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87-188.

[2]高鹏,李雪,董纪昌,等.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的演化博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5):241-242.

[3]郑丽松,王吓忠.信息不对称下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08(11):325-326.

[4]宋斌,郝吉.构建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均衡配置体系[J].生产力研究,2010(12):57-58.

[5]罗晓娟.信贷支持与房地产金融风险[J].西南金融,2013(3):169-170.

风险解决办法范文5

关键词 网络安全;互联网;风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241-01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也大大增加。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研究的重要难题。针对网络攻击行为,采用多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进行防护,可以有效的减少攻击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1 网络安全隐患

网络安全,不仅指网络的信息系统安全,还包括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不遭受破坏、泄漏和更改,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防止各种有害信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

企业网络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安全风险。物理安全包括网络系统中的各种网络硬件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的通信链路的运行安全。物理安全风险主要有:火灾、雷击、水灾等自然灾害,外界电磁干扰,人为误操作或者破坏,设备自身的缺陷或者弱点等。

2)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企业的信息网络安全受到各种威胁和攻击。网络入侵者能够通过系统漏洞及各种扫描工具,以攻击程序对网络进行恶意的攻击,导致企业网络瘫痪,甚至是网络信息被篡改、窃取。

3)系统安全风险。企业网络设备主要为服务器系统、路由器交换机系统。在企业服务器系统中,设有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其他应用系统等。这些系统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漏洞,一旦攻击者通过这些漏洞,可能会对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失。

4)用户安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内部人员,防止内部人员对系统和网络的误用、攻击等情况。如内部人员计算机感染了恶意软件或木马程序时,可能会造成内网的ARP攻击。

2 提高企业信息网络安全措施

2.1 网络安全解决办法

提高网络安全,是为了保证网络系统不受外来攻击和内在的故障,安全稳定的运行。而防火墙是网络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门槛,通过硬件和软件来实现网络的安全。防火墙的主要性能包括:

1)对内外部网络数据流进行控制。网络防火墙是链接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通道,防火墙的特殊网络位置特征,决定了可以有效的保护内部网络不被破坏和攻击。

2)防火墙可以有效的过滤网络数据流量。通过防火墙的数据流量必须是经过防火墙认定,符合一定安全策略的才能通过,只有在该前提下,在适当的协议层才能进行访问规则和通过安全审查,对于那些不符合通过条件的报文予以阻断。

3)应用层防火墙具备更细致的防护能力。传统防火墙由于不具备区分端口和应用的能力,以至于传统防火墙仅仅只能防御传统的攻击,基于应用层的攻击则毫无办法。而新一代的防火墙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具备应用层分析的能力,能够基于不同的应用特征,实现应用层的攻击过滤,更好的针对应用层攻击进行防护。

2.2 系统安全解决办法

1)操作系统安全措施。操作系统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在局域网内建立WSUS补丁服务器,为整个局域网提供微软全系列软件的补丁。②操作系统及其各种应用软件及时更新补丁,有效防止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感染。

2)系统漏洞扫描。目前的网络和系统配置往往存在部分漏洞,这些漏洞容易被黑客利用,使系统的安全存在隐患。因此,提前发现漏洞并进行处理,可以减少系统安全威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漏洞扫描和检测工具可以对网络设备和操作系统进行扫描,对系统中存在的漏洞生成检查报告,并提示用户及时安装相应的漏洞补丁,以提高系统安全性。

3)网络入侵检测及预警。为了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完整性,使用入侵检测及预警系统是防火墙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提高了系统面对网络攻击的安全性,使系统管理员更方便的对系统安全进行管理。

4)病毒防护。计算机病毒对系统和网络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针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和扫描是系统安全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在于完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机制和防范措施。使用高性能网络杀毒软件不仅能针对流行病毒进行查杀,阻断病毒的蔓延,而且还能实现实时监控和预防,避免计算机染上病毒。

5)网络审计与监控。网络审计和监控不仅依靠网管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来实现,还应采用目前较成熟的网络监测设备和实时入侵监测,对系统中的网络行为进行监控、预警和阻断,及时预防网络入侵行为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6)数据备份与恢复。对于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应采用高速、大容量、自动的数据备份恢复。对于部分系统的备份,可以采取增量备份,只针对系统发生过更改的部分文件进行备份。

2.3 应用级安全解决办法

1)用户授权管理。实现了多级分权的权限划分机制,不同的部门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对数据进行操作,而对于管理部门,则可以跨部门或者全部操作。其次是功能权限,可以自定义的方式确定用户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权限。

2)数据安全备份。数据安全是整个系统安全的核心,是系统可靠性的体现和关键环节。为此,系统中可自定义备份策略,实现定期自动备份,也可手动备份手动恢复。

3)数据加密。应对关键数据采用了完善的数据加密措施,如登录帐号和密码。作为最重要的身份识别依据和权限开关,其安全性的重要程度在应属于最高级。软件的关键配置文档,里面有关键的参数设置,也应进行了相应的加密处理,保证的系统的稳定性。

4)操作日志。对于系统的登陆和操作情况应进行自动记录,并形成报告和日志,进行痕迹保留,对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时间等都可以进行记录。

3 结论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网络安全受到极大的挑战,黑客攻击、病毒入侵、非法访问等不断发生。因此,从企业网络信息安全需求及等级情况出发,选择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信息网络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王能辉.我国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0(7).

风险解决办法范文6

[关键词]:变电站 变电运行 操作风险 制度化 工作人员

随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资源需求量的加大,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电力运行稳定性的需要逐步提升,变电站的日常运行和操作也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从而确保电力运行和供应处于可控的安全状态。新时期变电站在变电的运行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无法根除的风险和问题,长期堆积可能造成了安全事故甚至重大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变电站的安全与电力供应的安全,必须想方设法规避和解决。尤其在新时期变电运行的操作隐患愈发突出的情况下,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 变电运行存在的操作风险概述

显然,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技术人员通过操作电力设备、线路及相关设施以达到确保电力运行和供应的目的,然而其间却也裹挟很多的风险和隐患,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变电运行操作制度不完善,责任制度不健全

变电运行的日常操作必须在严密、完善的制度约束下开展,这样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当前很多变电站只重视日常从业务工作,不重视变电运行操作的制度建设,导致变电运行的大部分操作都是随机、自发开展,相关约束、监察制度不完善,从而埋下了操作的隐患。此外,责任制度、追究处罚制度不健全,导致工作人员在变电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操作过程与步骤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漫不经心的操作行为往往引发安全风险。因此,加强变电运行操作制度的建设是变电站工作的当务之急。

1.2工作人员素质降低,业务水平较差

变电运行的操作需要工作人员熟悉操作流程,电力设备的运行技术指标与安全制度的细则等内容。当前很多变电站的基层值班员大都是“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和教育,对于很多电力设备的操作技术流程不熟悉,完全是由老职工指点几句就上岗值班,其间存在的操作风险可想而知。另外,很多操作人员不重视安全问题,不懂电脑操作,甚至出现了操作记录填写错误等一系列问题,给变电站的变电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使得变电站设备、工作线路与设施的操作难以得到安全保障,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各类事故。

1.3监管机制不健全,设备操作与检查不科学

变电站的电力设备操作是确保变电运行的核心工作,也是操作风险最容易出现的“地带”。当前很多变电站在电力设备的操作监督方面确实存在工作不力,监管不严的情况,导致了操作漏洞的频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此外,很多工作人员违法电力设备操作章程违规操作,不仅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类似的问题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变电站屡有出现,必须引起变电站的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我国当前大面积使用的二次设备也是导致变电操作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由于一次设备通常都是采用组合密封的模式,尤其是一些国外先进的设备这些都是可以很好的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但是二次电力设备的存在就可能带来一些隐患。

二、 变电站运行中操作风险的规避举措

诚如前文所述,当前变电站运行中操作风险和隐患频繁出现,严重威胁了变电运行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努力加以解决。

2.1建立健全操作规章制度,开展制度化有效管理

变电运行的操作尤其是电力设备的操作行为,必须在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开展。基于此,变电站要大力进行制度化建设,开展相关制度细则的建设和解释,重点做好制度落实与执行。如,制定《电力设备操作制度》、《日常操作安全规章》、《操作处罚制度》、《日常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制度》等,以此加强操作人员对电力设备操作的细致度、科学度和严谨度。对于存在的操作隐患和风险,要依照制度严格处置,绝不可姑息懈怠,以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设备操作制度》作类似规定,高压设备的导电部分发生接地故障时,在室内不得接近故障点4m以内,在室外不得接近故障点8m以内,同时排除周围的导电物体及相关障碍,确保安全。

2.2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和教育,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下、业务能力不足是导致变电运行操作风险频发的重要因素,必须从工作人员入手,切实提升整个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如,要结合所属变电站的实际,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运行分析、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工作。工作人员要在自动化系统出现障碍情况下,完成所属相关变电所的现场主变调压、电容器投切、有关断路器、主变中性点闸刀等的操作;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负责所属相关变电所的现场监视工作。

此外,变电站的经常性工作有交接班、倒闸操作、设备验收、巡视检查、设备维护等,要据此对操作人员开展设备操作方面的细致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和能力。再如,为了防止误操作,国网公司在防误闭锁装置的运用上投入了很大的工作支持,业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有效规避因误操作而引发的各类问题。

2.3加强对变电运行风险的评估,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变电运行的操作风险可能因操作人员的一个工作细节疏忽而导致,所以随时加强监督、排查,做好对风险的评估,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就显得极为严重了。如,当前对于变电站值班人员的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都是采取的动态管理,虽然说这些风险值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会十分的稳定,定期的评估、督查还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在一些独特事故发生以后,需要对这些操作任务进行新的风险评估,以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在当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电网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需要开展专业、定期的评估,技术人员必须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工作,切实保障风险评估的效果,同时降低操作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新时期变电站的变电运行存在一系列的操作风险,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制度缺陷的原因。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做好人员工作,可以有效规避变电运行操作风险,从而确保变电站整体工作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秀珊. 变电运行操作的新模式探析[J]. 科技资讯. 2009(10)

[2] 金海英. 试论变电运行操作的新模式[J]. 科技传播.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