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1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创新创业为视角,通过对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的问卷调查,来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探讨高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调查;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42-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使我们的物质世界更丰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满足。创新让我们无法停住思维,也无法停止脚步,它促进我们不断前行。社会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生活需要创新,我们都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什么呢?创新需要我们,创新来源于我们――人类的思维。因此,培养人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政府和高校也全力推动,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许多好的政策和支持,积极鼓励、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如此好的创业东风,大学生们到底是什么状态呢?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助力学生的创业梦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的、兴趣、动力、阻力、优势以及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特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在校大学生、已毕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305份,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05份。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93人,女生112人;其中,学生249份,来自于33所不同高职院的教师56份。
二、调研情况[1,2]
1.创新创业目的。受访者在回答“您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答案集中在两个选项,33.8%选择“解决就业”,53.2%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外选择“获取更多财富”的占有9.3%,还有3.7%选择“寻找刺激”。这说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以选择创业,但这种创业可能会比较难以面对困难和挑战。而选择“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W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带着抱负、信心,必然会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而选择“获取更多财富”和“寻找刺激”的比较少,这表明大学生们的创业不是冲动行为,而更多的是通过深思熟虑,并把创业作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创新创业的兴趣。针对“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15.7%回答“很有兴趣”,70.6%回答“比较有兴趣”,说明在双创背景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日渐浓厚,这是一个好现象。
3.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回答“您创新创业的动力来源于什么?”时,31.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31.4%的受访者选择朋友,17.6%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媒体,只有19.6%的受访者选择就读学校。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作用依然薄弱,应该发挥社会媒体的强大作用,进一步加大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知识及案例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敢想、敢尝试,让创新创业真正走向大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4.创新创业的阻力。当问及“您创新创业的阻力来源于什么?”时,38.2%的受访者选择经济状况,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知识,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这说明经济状况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讲确实是影响理想走向现实的一大要素,没有经济的支撑,确实无从谈起创业梦的实现。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现在从国家、政府政策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银行的扶持等,都可以使这个问题不再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应该加大资金扶持方面的宣传,使大家更无后顾之忧。对于只有11.8%的受访者选择专业基础,说明大家还是弱势了知识和专业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专业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想要另辟蹊径也是无从谈起。39.7%的受访者选择社会实践经验,10.3%的受访者选择害怕失败,说明大学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有冲动的劲头,而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对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缺乏对社会、对市场、对运营等多方面的认识,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前行,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高校和社会应该更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经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5.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层度。在回答“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能力是否有了提高?”这一问题时,从学生层次的受访者来说,1.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很大提升,67.9%的受访者回答有了一定提升,30.2%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而教师层面的受访者认为12.1%的学生有了很大提升,78.8%的学生有了一定提升,12.1%的受访者回答基本没有提升,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上有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加强;第二是教师的付出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脱节现象,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提升的层度远高于实际情况,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思考,教师要从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为切入点,找到更好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6.创新创业对高校的要求。45.3%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54.7%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人选择“可有可无”或者“没必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学校有此义务,这就给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我们,应该加深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而对于课程方面,20.8%的学生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30.2%的学生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30.2%的学生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22.6%的学生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而48.5%的老师希望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2.1%的老师希望“开设独立的专业”,15.1%的老师希望“开设成全校的公共课”,30.3%的老师希望“改学制,使之更倾向于创业实践”。
7.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优势,96.2%认为是“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43.4%选择“专业素质较高”,96.2%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49.1%选择“网络信息能力强”,可见大家都意识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不止是某一种或者两种能力,而是需要综合能力,要有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网络信息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的优势,因此,大学生们应该要紧跟时代步伐,用活力和热情去挥洒青春,谱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三、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调查和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有很大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优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扶持、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路,实现创业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调查来看,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验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很大阻力。我认为,此时政府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帮扶,比如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给予场地;邀请银行给予无息贷款;邀请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倡导舆论宣传,比如请媒体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大家处于创新创业的氛围当中;请媒体邀约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让大家感觉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开设公众号,分享创业人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让大家有经可取,让大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社会经验而望而却步。再者,政府可以设立基金、项目,引导高校参与,进一步增强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高校培养广度。随着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的问题是力度还不够宽广。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选修课,以及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大多还只是浮于表面,处于摸索阶段。如何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也是根本问题,高校和老师们必须充分调研、深入思考,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范围过于狭窄。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学期间,您觉得自己对创新创业的能力是否有了提高?”@一问题,回答有很大提高的只有1.9%,而这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其他科研项目的,数量相对少之又少。这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大相径庭,我们要全面推开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使不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要提升至绝大多数的学生。
3.加深实践教育深度。要使大学生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如何增加实践教育的深度,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努力:(1)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结合专业自身优势,加强对实训条件的完善,搭建良好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想创业的同学,让大家可以参与创业、体验创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身提高。另外,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可以辅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将优秀的项目利用校外基地去实施,让大学生们真正走进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了解企业技术开发流程、参与企业运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2)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等因素,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准确清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培养方式,探索科学、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题的勇气和能力;要结合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不止依靠试卷,更注重报告、实操、论文、专利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实现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扫除专业培养滞后于创新创业需求的障碍,打破专业课程专业性强、内容传统陈旧的禁锢,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一到大三,由简入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策略地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应该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机制,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计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基础来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要鼓励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享受网络资源,满足在线学习的需求,接收所需的碎片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融合、技能的提升、灵感的碰撞。(4)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创新技能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它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创新技能主要包括熟练的实验技巧和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要充分发挥高职实训条件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实训实践环节,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以教师科研项目来引导、启发学生们根据给定范围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推广、普及创新成果,指导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技能[3]。
参考文献:
[1]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99-101
[3]都宏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5,42(15):276-277)
收稿日期:2016-11-26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79);2016年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SJB880036);2016年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级人人社科教研项目(NJCC-2016-YB-0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2
一、 调动基层妇联干部积极性,将摸底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村每一个户。
2月24日,召集乡镇妇联主席、市直妇委会主任会议,对调查摸底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会上发放了《__市妇联关于推动“女性创业就业促进行动”的通知》,要求基层妇联组织做好宣传、摸底工作。乡镇妇联主席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宣传、摸底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村。村妇代会主任要深入到每一个户将有创业意愿、有就业意向、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闲散劳动力、失地妇女、女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的具体情况,统计造册,逐级上报。乡镇妇联于3月5日前将所有登记表报市妇联办公室。
二、认真梳理,分类汇总。
这次调查活动共收到“创业就业登记表”1.3万份。登记表内容分三部分,一是拟自主创业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希望在哪方面创业和受到哪方面的培训指导。二是拟就业人员基本情况,除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调查其希望从事何工种及相关要求。三是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基本情况,除填写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调查其希望受到何种技能培训。
通过梳理汇总,我市共有拟创业人员672人,拟就业人员8100人,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4228人。拟创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35——45岁之间,拟就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40——55岁之间,拟参加技能培训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22——40岁之间。
三、多方协调,积极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2月19日在__电视台,打出滚动字幕:“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妇女到市妇联报名,参加创业项目推介会”,同时乡镇妇联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截至2月24日,已有780人报名。2月27日市妇联组织1000名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参加__市第四届城乡妇女创业项目推介会。推介会上共有100个适合妇女创业的中小项目和1000多个工作岗位,主要涉及家政服务、旅游餐饮、刺绣钩编、社区托幼养老等工种。当场坚定意向120个。
为帮助城乡群众实现就业,妇联大力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通过组织项目推介会、人才招聘会、企业家与村干部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当地拉项目,拓展就业空间,实现村企双赢。
一是变“输血”为“造血”,以创业促就业。“没想到俺们自己也能当老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现在是“巧儿擦鞋”__分店老板的该市三街村村民卞春先,曾是一名普通农民,正是由于前两年该市妇联组织的一次创业项目推介会,让她了解了这个项目,抓住了创业先机。卞春先说,现在由于生意忙,准备在这次招聘会上再招2名下岗女工帮忙打理生意。截止目前,我市共引进连锁加盟项目4家,自主创业发展农业种植、养殖、城镇社区服务项目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多人,城镇新增就业1790人。
二是借助政府服务职能,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由政府贴息,发放小额抵押担保贷款10万元,扶持5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干部创业,带动了50多人创业。
三是成立乡镇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市宜安镇探索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工业、农业及民政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辖区23个村全部建立农村剩余核动力再就业服务站,配备3至5人,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镇服务中心制定基层指导、专家培训、外出交流、法律维权等工作制度,村服务站制定劳动力管理、分析报告、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制度。目前,已筹措资金10万元,为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提供支持。
四是全力提升农村妇女和返乡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应聘成功率,该市广泛开展送知识、送技能、送项目、送信息等活动,积极组织城乡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和再就业水平。今年以来共完成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980人次,免费再就业培训600人次,免费创业培训200人次,提供用工岗位4004个。
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是妇联通过创办女性创业论坛,激励广大妇女要敢于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束缚创业的思想障碍,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看家守 业、固步自封等陈旧观念,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自信地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立大志,创大业,争一流。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3
关键词:低收入人群 就业现状 城镇 新创业方向
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构成主要基于三个部分:一是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背景下,一大批原本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其收入来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二是原城镇居民中的普通劳动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他们的收入却与时展的步伐成反比;三是城镇下岗职工,下岗后,他们难以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后的生存模式变革,从而导致其徘徊于新时代的边缘,难以与时展的步伐相匹配。城镇低收入人群是目前中国亟需关注的群体,他们在中国的总人口比例中占据了约8%,加强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关注,是实现中国梦,和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城镇低收入人群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标
了解中国城镇低收入人群的就业现状,了解造成其低收入的主要根源,并制定应对策略。
(二)研究方法
对本县的多家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低收入人群的分布。同时,采用电话预约的方式对本县和临县的多个家庭进行实地采访,了解他们身边的低收入人群,以期掌握最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此外,运用E-mail对全国多个家庭、企业、单位等发出调查问卷,了解更多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状况。
(三)低收入人群评价对象
对于低收入人群的评价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群体。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人或有法定赡养(抚养)人而无赡养(抚养)能力的城镇居民。
2、在职或退休人员领取工资或退休费用后家庭月收入仍然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城镇居民。
3、收入仅能维持生活最低标准的外来人口。
4、家庭月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原农业劳动者。
5、家庭月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下岗职工。
(四)研究进展
本年度5月确立研究课题,随即开始通过网络途径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制定拜访表和E-mail联络表。5月底正式展开调查活动,7月底调查活动结束,为期4个月。8月初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制作相关图表,截至8月底,整体总结工作结束,为期1个月。9月初开始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包括再次确认数据的真实性,总结结论和撰写调研报告。
(五)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中国城镇的低收入人群大多由农民群体构成,占低收入群体总人数的48%。在这一群体中,具有中等学历和高学历的低收入群体分别占农民群体的4%~1%。进而,城镇低收入人群中的少部分来自下岗职工群体,约占低收入群体总人数的42%,而其他低收入人群则分布于各个领域。
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新创业方向探讨
基于上述论述,表明中国的低收入人群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个体。然而,当前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提高我国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集中在政府层面,都是建议政府应当如何制定针对性策略。笔者认为,导致低收入的根源诚然与我国的政策存在着关联,然而,归根结底,还是低收入人群这一特殊群体自身存在着不能满足新时代需求的要素。因此,要改变低收入人群的现状,减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数量,还需要低收入者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对此,笔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全面分析新时代需求,确立正确的创业方向
截至今年,中国建国已有60多年的时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许多国人在基于对时代需求准确分析与准备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当前我国城镇的低收入人群应首先学会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时代的需求,确立正确的创业方向。例如,当前我国的技术人员紧缺,尤其是建筑行业和市场营销方面,因此,学会一门技术就代表了明天已具有希望。
(二)热门行业不代表没有市场,营造特色才是生存之道
当代是网络时代,当前中国的网络行业已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然而,这是否就表明了投资网络市场已没有意义了呢?答案是不!这需要创业者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即便中国的网络商业遍布城乡,然而,中国的网络市场却依然匮乏。例如,在硬件方面,中国许多的企业都以粗制滥造来保障效益,而国人需要的是具有质量保障的硬件,因此,只要能够营造特色,对于低收入者而言投资网络市场也仍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再如,中国的餐饮业当前已处于高度发达阶段,然而,用上述理论来描述中国的餐饮业仍然适用,而其中的关键,即在于特色。
(三)投资自身素质建设,是摆脱低收入状况的良策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社会潮流如何变幻,无论市场竞争如何激烈,个人综合素质都是最重要的未来保障。严格来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投资自身素质建设是当前新形势下的一种良性投资,虽然眼前看不到效益,但却等于为未来的发展道路而开辟了一条坦途。这需要低收入者在当前事业能够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仅就中国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现状与未来创业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然而,这绝不是全面的。要想为城镇低收入人群创设一个更为全面的未来,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低收入者自身的努力。只有让自身能够适应时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向,才能摆脱低收入这一局面,而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为自己创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放,沈忱.城镇低收入群体状况及原因探析――对南京市低收入群体的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23(2):34-38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4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模式;相关性分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24-02
机械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当今中国制造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术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未来30年是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市场调研方案设计
(一)市场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有3项:(1)掌握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初始岗位及1~8年后的岗位)变动情况与特点;(2)预测企业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包括岗位、工程技术能力等);(3)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探索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式。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选取的调研企业以本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东三省和近3年就业比例增多的大连、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业为主,包含大、中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部分中、小型私营先进制造企业,以及少量机械制造行业相关外资企业(调研企业分布见图1)。
调研的人员对象选取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方面,选择长期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大中型各类企业的专家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等进行专家咨询,主要调研我国机械类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另一方面,选择本校历届毕业生、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人、人事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调研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薪酬和岗位变迁情况。调研对象基本涵盖了本行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研方式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调查数据运用软件和图表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对近8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分析,发现如下规律:
1.高职学生毕业后前三年,基本从事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设备的操作、维护及检修工作(91.68%),经过3—5年企业综合锻炼,部分毕业生开始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改造及车间班组等基层部门的管理等工作(37.17%),且随毕业年限的增长从事技术岗位的人数逐年增加(见图2、3)。
2.绝大多数从事技术性岗位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综合素质较高,普遍学习认真刻苦,善于钻研,能熟练应用UG、CAD、CAE、CAPP等软件。
3.小型企业、私企中从事技术工作毕业生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的毕业生,这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专家咨询分析
1.未来我国机械行业的大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家型技术工人队伍:工程技术能力出众,作风严谨,吃苦耐劳,善于解决问题。
2.企业招聘员工中高职毕业生已占半壁江山,未来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3.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本科、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知识的全面性,广泛的适应性,很强的可塑性,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随着企业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对一线员工的自主性学习,开创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三)机械类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我们将调研的毕业生分为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再加上随机抽取的在校生对照组,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观察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我们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未受培训毕业生的对照组与在校生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由前测结果可以看到两组的方差差异不显著(Sig.=0.547),即方差为齐次,均值也不显著(Sig.=0.647),这表明未经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参见表1。
2.毕业生创新设计能力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由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毕业生的方差分析(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到两个组的方差差异显著(Sig.=0.01),即方差为非齐次,均值也显著(Sig.=0.041),这表明在经过创新设计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开始出现显著差异。
该检验验证了经历了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数比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高8.319分。
3.对照组创新能力培养测评配对检验
为了检验创新能力培养对高职学生的作用,我们还对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的毕业生进行了配对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可以知道,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Sig.=0.001),而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照组变化不显著(Sig.=0.478)。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具备较全面的创新能力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这种变化体现在这些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准确预测把握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这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加大力度,采取合理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上下大力气,不急功近利,不争一时之需,放眼学生就业5—8年后的发展,要有“前瞻性”,以先走一步来主动应对未来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1.建设高职数字化创新设计平台,打造创新设计体系
建设高职开放式数字化设计平台,增加三维数字化设计理论与软件使用技能的相关课程学习,对于高职层次技术教育具有显著意义,可将学生从烦琐的设计计算过程中解脱出来,集中有限时间到创新分析、调试调整等关键项目上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武器。
2.开展项目式教学方式
应考虑在不明显削弱传统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选择服务生产实践的科研项目,将其拆解成若干系统并与相关课程衔接融合,以课程项目的方式穿插实施,突出导师的导引与学生的实践,这种培养应贯穿于学生3年学习过程始终。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学生未来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社会的欢迎。同时探索高职教育四年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
3.以各级技能竞赛为引领,兴趣小组、学生专业协会组织等为依托,个性化发展为主线,开展个体化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几年时间企业培养,约37.1%高职学生会走上技术、设计、管理等技术性岗位,因此高职教育要突出个性化发展、个体化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以各种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4.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工程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才强。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来,从最基本的测绘、建模入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结语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可知,高技能型综合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职人才的培养能抓住此契机,建立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溪娟.上海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岗位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和分析[J].技术教育研究,2008,(3).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5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自身层面的特点,结合时展的背景,只有不断地对于其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发展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主要在以下层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分析。
(一)理念性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概念有着深刻地理解,这就主要体现在理念层面的教学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念性的特点,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是创新创业时代主题出现之后的教育跟进,因此教育开展过程中,重点要进行理念层面的教育。例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思维观念上不断地进行转变,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重点就在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1],任何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不是教会学生怎样创新,而是不断地给与学生方法和思路,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层面的创新创业,这同样体现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性特点。理念性的特点,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其具有了理念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思维理念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素养层面的促进作用是十分积极而有效的。
(二)实践性
通过对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展,均与生活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使得大量的理念,知识,方法能够在生活生产实际寻找到相应的体现。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现,培养学生不断地养成发现意识,创新创业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就是使得学生转变思维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具体教育教学开展的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中,大量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这同样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实践性的特点。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中,许多实际中的创新创业案例均成为了教学案例,如科技层面的创新,共享经济理念的出现等[2]。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其基本层面的属性,即创新创业是基于实际出发的,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开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探究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要着重实际的层面出发,不断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践性,实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程度地促进。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分析
上文中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其自身层面的特点,探究其发展方向,主要就是结合时展的背景与趋势,重点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层面的特点,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方向分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做出积极的指导。
(一)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
新教育理念下,使得我们认识到了教学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实践新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素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更加适应今后的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引导性教学模式构建。首先,构建引导性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教学举例,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思维意识,而是不断地结合实际案例,如,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故事,人工智能的出现等。通过实际案例,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形成对于创新的理解。其次,开展任务型作业,大量的布置相应的开放式作业,使得学生不不断地进行实践层面的调研。例如,针对学校层面,调研当前学生教学中的限制性因素,调研学校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的地方,针对社会,调研共享单车当前的使用现状。不论是引导性教学方法应用,还是任务型作业开展,都是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结合实践开展思考,能够积极适应今后创新创业环境层面的发展变化。可见不断地构建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能力层面的引导,是今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创新创业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对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技术层面融合与引入,当前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这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技术层面的先进性,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可见将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不断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等,不断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例如,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新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基于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其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建立相应的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系统的层面上,进行学习的开展。例如,学习系统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养成十分关键。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所在,我们应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开展的质量水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根据实践创新而开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模式本身就是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为了紧跟这种模式层面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防线,就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先,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开展相应的研讨教学,使得学生通过?τ谙质蛋咐?的分析,来不断地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基于学校的层面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竞赛形式的开展,通过竞赛主题层面安排,引导学生基于实际进行问题的调研,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创新创业策划书的写作,来增加自身层面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地引入创新创业模拟软件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长。总的来说,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首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紧跟创新创业模式层面的发展,再者不断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层面的能力,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积极促进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教学反馈机制形成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在高等教育开展中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不断地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优化,即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反馈机制建立就是不断地收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例如,不断地通过面谈,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根据问题的收集,老师以及学校层面不断地展开对于问题的了解,进行相应的优化策略应用,实现对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一教育自我完善的思考,通过不断地优化限制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应当不断地进行应用层面的推广。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对于整体层面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供给侧;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引言
十以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国家改革的重中之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蓬勃兴起。高等学校作为改革的排头兵,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联动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要紧跟时展步伐,找准定位,积极践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环境
每一项成功的举措都有其良好的实施环境和生长土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驱动,拥有良好的政策背景。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从高校层面来说,双创教育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改变以往注重投入、数量及规模的需求侧发展转向注重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效益及创新发展上,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利于将潜在的智力支持转化为促进国家经济改革发展的持久动力。从学生层面来说,高校双创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高等教育需求侧带来的毕业生数量逐增,2016年达到765万人,就业岗位的供需严重不平衡。因此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意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双创教育已在全国高校中大范围开展,且初步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发展困境。为此,特以徐州市四所高校(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为调研对象,采取了发放调研问卷与师生访谈相结合的形式,研究探讨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30份,有效填写229人次,总回收率达99.6%。调研问卷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视角,包括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知、需求、参与、效果四个方面。从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64.19%的同学认为创新创业即开创一份事业;第二,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浓厚兴趣,需求旺盛,仅有18.3%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不感兴趣;第三,学生真正参与度较低,就“是否参与过徐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本校的创新创业大赛”题目来看,只是听f过的占42.79%,不知道的占5.24%;第四,双创教育一定程度上获得学生认可,但缺乏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44.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双创教育缺乏系统的培训、实践体系等问题。
以上是调研问卷从学生角度所反映出的发展问题,另外从校方整体角度来看,发现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访谈发现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了特有的“三三三机制”--学校、政府、社会三维度保障;普及式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个性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战型创新创业实践扶持“三层次教育”点面结合;竞赛活动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实训基地平台“三类型平台”有条不紊开展,初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圈”。但理想模式与实际现状总是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双创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新的问题,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综合实际调研访谈,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双创教育理念陈旧,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目前,随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双创教育在高校的改革发展战略中颇为重视,但其教育理念陈旧,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从课程设置上可以发现,高校虽然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公选课以及创业精英班的专项课程以及定期的知识普及讲座,课程设置虽多样化,但大多采用了传统的“满堂灌”、“报告式讲座”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人数众多的大课,与重视体验式教学、重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素质的创业教育并不相符。其次,课程设置并不系统合理,未能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其独立于专业教育成为第二课堂的专项教育,而且更多的关注了少部分对创新创业有强烈意愿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大部分学生群体仅停留在听说过创新创业,却鲜有接触,普及化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2.师资队伍配备不完善,轻实践教学
从师资力量配备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创业导师多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企业家或高管较少。校内教师理论知识虽丰厚,但创业实战经验相对来说缺乏,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理论式教学[1]。对于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能接受企业高管的亲身体验教学,获得一些实习机会,以拓展思维,深化对创业概念的认识,学习企业运营和实操技能。创业精英班某同学在访谈中就提到:创业班主要是老师教学,我们希望可以请一些公司的经理来讲授或者到有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增强实践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计划对学生的训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学生过多依赖于指导教师,一些竞赛仅依靠项目书评选,偏理论化,学生的真正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这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创业想法上存在了一定局限性,偏理想化,脱离技术支撑,模式也较传统,待到真正实践阶段,可能会出现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很难得到持续发展的现象。
3.社会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内涵式发展受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学校、政府、社会三者协同参与。由政府引领方向,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搭建平台;学校负责具体实施战略,重视科研创新,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双创教育的浪潮中,培养双创人才;企业提供资金、师资、孵化项目平台以及相应的锻炼机会。三个主体之间有机配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双创教育的改革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学校与政府的联系较密切,学校与企业合作却寥寥可数,仅停留在邀请人员开展讲座,象征性观摩等层面,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高校虽作为双创教育的主体,但其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还较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一方面来看,这不利于重视人才、结构、质量、协同创新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受到阻碍。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
“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强调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高校师生作为微观主体,其巨大的人才资源便是引领创新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2]。所以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路径势在必行。
1.更新双创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双创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专项教育,而是应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角度,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首先,改革专业教育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打通一级学科或者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2]。其次,建立起具有创新理念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与交往的形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分享创新创业想法和实践经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3]。第三,提供双创教育的多样化平台,将普及式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结合,试点推动,以点带面,带动高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2.完善师资力量,重视实践教学
师资力量是促进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来说师资配备大多停留在了校内导师阶段,故应不断完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如创业成功者、企业高管、风险投资人等)相结合的师资力量,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将课堂讲学与实战环节相结合,小班式教学,体验式实习,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其对创新创业有深入的了解,对未来发展有一定的方向及风险评估。换句话说,这样可以倒逼学生在实战中带着问题去学习,找寻灵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此外,在注重扩展校外师资力量的同时,巩固提升原有的教师资源也必不可少,校内导师理论知识充足,可适当给予其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将理论与实战经验充分的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予学生更实际有效的教学。
3.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例如成功创业者的经验分享,做成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为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打造实时互动交流平台,实现跨区域、跨专业的思想碰撞以及创新创业资源的动态传递,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借助此平台市场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学生找寻新的创意点,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其就业渠道,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完善产学研联动机制
高校双创教育发展需要政府支持,高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同时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因此,推进政府建立创新创业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形成知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互利共A的产学研联动机制刻不容缓[4]。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注重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鼓励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人才资源,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合同,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需求难题等。
四、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利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其开展过程仍面临诸多困难,高校可以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思想以及政策红利,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创新格局,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信定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项勇,卢立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分析[J].高教学刊,2016(19):19-21.
[2]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6-35.
[3]王守刚,厉东伟,王铭,张书毕.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为例[J].测绘通报,2016(08):131-134.
[4]荆彦丽,何云峰.“众创”时代的创业教育机遇、困境及破解[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