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党校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565-0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以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一场学习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但也应看到,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干部培训需求和学习方式变化的节奏。深入研究党校干部教育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对坚守党校作为干部教育主渠道的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的学习理论激发新的学习策略

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新的学习理论发展迅速。传统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和回忆相关信息的过程,这是简单和浅表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理解之下的、对信息重组的、创建性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个性、背景和知识结构等对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境遇主义”则强调社会、环境、伙伴、网上交互活动等对学习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境遇或社会环境的研究形成了强调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境遇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及其指引下的学习理论发展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推动了新的学习策略的形成。一是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学习者可以根据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计划。二是主动性学习,注重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避免硬性规定等强制性学习,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满足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和动力。三是交互性学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织者与教师及学生之间,以及各类人员与学习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发展组织共识。

2新技术推动数字化学习发展

在学习的方式和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了传统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催生了以多媒体、网络化、虚拟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学习数字化的进程。

2.1 Web2.0促进了学习互动

Web2.0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信息的双向流动应用到教学中,使得学习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场所。在虚拟的互动环境中,借助于微博、聊天室、BBS和SNS社区等网络工具进行联系交流,个人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个人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与提升,这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云计算实现了学习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云计算为资源的整合、服务的支持提供了有效便捷的解决方式,“教育云”的探索和研制使教育信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建立连接各级教学机构,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面向各类学生服务,实行统一管理的公共教育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2.3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无处不在了学习条件

2011年尼尔森在线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的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融入工作生活、灵活方便、按需学习、即学即用等特点。

WEB2.0促进了学习互动,云计算实现了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和共享,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在这些技术和理论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化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3党校干部教育应大力发展数字化学习

随着干部队伍愈来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校的教学对象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学员学历层次高,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二是学员个体差异大,由于学员的学习背景不同,工作岗位各异,学习需求也不同。三是学员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性强,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更倾向于研讨式、实践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四是学员工学矛盾大,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在一定时期内单一地承担学生的角色。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具有便捷、灵活、自主、互动特点。党校干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一是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场地不限,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二是学员能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大,能够因需定学、因需施教,改变学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三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四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五是学习过程有迹可寻,便于课后分析统计,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也有利于考核和测评。当前,在党校干部教育中应着力探索和发展数字化学习模式。

3.1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 超低温保存; 自体颅骨; 数字化三维重建; 颅骨修补

The Clinical Effect Comparision of Cryopreserved Autologous Skull and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Ti Frame on Cranioplasty/WANG Guang-ming, CHENG Yi ,HU Ke-li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122-125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ryopreserved autologous skull and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Ti frame on cranioplasty.Method: 174 patients with frontal temporal parietal skull defect were treated by autologous skull or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Ti frame were divided into autologous skull group (66 cases) and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Ti frame group (108 cases). The clinical datas of them was analyz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shaping satisfaction were 12.1% and 95.4% in the autologous skull group, and were 9.2% and 83.5% in the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Ti frame group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However,the shaping satisfaction of the autologous skul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Ti fram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ryopreservation; Autologous skull;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Crani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ping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57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44

颅脑去骨瓣减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常引起颅骨缺损综合征和外形美观问题,同时脑组织因缺乏颅骨保护易受损伤,需延期行颅骨修补术纠正外观,保护脑组织不再受损。临床上已试验使用多种人工材料用于颅骨缺损修补,但随着医用材料的进一步研发,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因塑形效果及组织相容性较好,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比例的自体颅骨回植,被认为是最为符合心理、生理需求的颅骨修补材料[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使用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与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颅骨修补的临床病例,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使用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与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颅骨修补的临床病例,共174例,均行去标准大骨瓣手术。根据手术方式分成自体颅骨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87岁,缺损面积8.7 cm×11.3 cm~11.7 cm×15.3 cm,缺损时间为(6.1±3.7)个月;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组108例,男78例,女30例,平均年龄35.47岁,缺损面积8.9 cm×10.9 cm~11.4 cm×14.7 cm,缺损时间为(6.3±3.9)个月。两组患者在修补部位、大小、缺损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去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于颞肌下整体剥离皮瓣,成皮肌瓣,完整保留颞肌,用人工脑膜补片修补硬脑膜。

自体颅骨组:将开颅手术摘除的离体骨瓣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规范操作,清除骨片残余的骨膜及血块,用配制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干净,用0.5%碘伏消毒液浸泡30 min,然后用75%医用乙醇快速脱碘,放入内含超低温冷冻保护液(主要成分包括复合氨基酸,血浆等)的无菌耐低温双层塑料袋内封口,标明时间、患者姓名、年龄等身份信息,以及手术部位等信息。系上金属标签后放进金属吊桶,沉入液氮罐下(-196 ℃)中超低温保存[2]。在计划行修补术前2 h,预先取出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常温解冻,手术时将自体颅骨瓣预先放入生理盐水浸泡备用。回植骨瓣用镶嵌法,在全麻下规范操作,沿原手术入路切口切开头皮,于硬膜外、颞肌下分离皮瓣,成皮肌瓣,充分暴露颅骨缺损骨窗缘,将骨窗缘磨出新鲜板障,并用微型钻头钻孔,悬吊硬膜层,对植人的骨瓣同样钻小孔,植入自体骨瓣与缺损骨窗缘用双10-0医用丝线间断固定,皮瓣下置一枚引流管,缝合头皮,适当加压包扎。

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组:术前需行颅骨CT骨窗扫描。由厂家行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按患者颅骨缺损数据制造需要的三维成形钛网。在全麻下手术,沿原手术入路切口切开头皮,于硬膜外、颞肌下分离皮瓣,成皮肌瓣,充分暴露颅骨缺损骨窗缘,将成形三维钛网直接覆盖骨窗,钛钉固定即可。所有手术病例术中均需行硬脑膜悬吊,留置负压球囊胶管引流,并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种材料颅骨修补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两种材料的患者塑形满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塑形满意包括:外观的对称性,有无局部浮肿、发热等主观不适,有无头痛等症状,以及心理接受满意度。在颅骨修补术后1年随访评估。(2)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头皮缺血坏死、皮下积液,植入物的移位(上翘、内塌、外露、溶骨缩小),以及张口困难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自体颅骨组:从超低温液氮罐中取出标记的自体骨瓣,肉眼观察外观无明显变化。显微镜下检查无明显变性坏死,组织结构基本正常,骨细胞破坏不明显。取骨组织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本组66例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颅骨修补术后,头皮切口I期愈合,7例发生头皮下积液,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后治愈,1例在修补术后发生自体骨瓣溶骨吸收,骨瓣变小,内陷于骨窗,再次手术去除自体颅骨,使用三维钛网修补后治愈。另有2例因颜面部小块骨质缺损出现外形凹坑,影响美观,患者不太满意。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塑形满意度为95.4%。术后患者门诊电话预约随访1~3年,分别于术后半年、1年、2年及3年常规行头颅CT检查颅骨愈合情况,结果发现颅骨修补术后半年骨窗缝隙逐渐变窄,1年后骨窗缝隙消失,骨性愈合逐步形成。3年后CT检查显示骨瓣与正常颅骨骨质密度基本相同。

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组:出现9例皮瓣下积液,1周内自行吸收,1例出现钛网外露,手术去除钛网后治愈,其并发症发生率为9.2%。患者感觉外形不太满意,不隔热、心理对植入材料有抵触,塑形满意度为83.5%。自体颅骨组与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塑形满意度上自体颅骨组高于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骨缺损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修补材料的选择是颅骨修补成败的关键。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质量轻、延展性好、不导热、易于灭菌和保存、惰性(不易起生化反应)、射线易透性、无磁性、美观、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等特点;而且具有手术后不易变形移位,同时具有转导成骨作用和诱导成骨作用,手术后移植物反应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虽然目前临床应用的颅骨修补材料很多,但就修补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手术后效果而言,自体颅骨移植可能是目前最佳的修补材料[3]。由于采用自体颅骨材料修补涉及到颅骨保存、保存前与修补前的颅骨处理、修补后颅骨吸收与愈合等诸多问题,故临床尚未普及应用,因此临床上非生物材料仍在被广泛应用。目前采用保存后自体颅骨瓣修补颅骨缺损最大的问题是手术后骨质吸收[4]。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手术后的骨质吸收能否满足修复要求,是否会出现移植骨不稳定。鉴于此,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即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自体颅骨保存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保存法和体内保存法两种,体外保存法主要采用低温冷冻保存,体内保存法以颅骨瓣埋植于自体皮下尤以腹壁皮下常用[5],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近年来使用不同方法保存自体颅骨的临床经验总结报道较多。如在大腿皮下或腹壁下包埋自体骨瓣保存,可保持骨瓣活性。但时间不易过长,骨瓣皮下包埋超过3个月后,会有不同程度骨质吸收,骨瓣缩小、变形。因骨瓣缺损过多造成与骨瓣缺损处缝隙较大,影响术后骨瓣稳定性及外形美观[6];还有报道使用骨瓣灭活再植,但骨瓣灭活后,颅骨变为死骨,术后吸收更明显;目前研究报道显示低温保存离体颅骨瓣隔期后原位再植,应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不仅骨质吸收,骨瓣缩小、变形较少,同时避免了埋取骨瓣手术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瓣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学理论:细菌代谢是在具有生物活性的酶催化下进行,在超低温环境中,细菌体内酶的生物活性完全受到抑制,细菌代谢已处于静止状态。一般细菌的低温生存极限为-7 ℃[7],尽管嗜冷菌可在较低温环境中生存,但在-20 ℃环境中,其生长繁殖完全中止,液氮罐下(-196 ℃)中超低温保存,更能保证骨瓣免受细菌侵袭[8]。本院近几年来采用超低温保存离体颅骨瓣隔期后原位再植,再植前取出约黄豆大小骨作细菌培养,共66例,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说明使用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能保持骨瓣的无菌状态,这佐证了超低温保存颅骨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9]。自体颅骨不仅具有颅骨修补材料的全部条件,而且具有生物活性,能够解剖复位和骨性融合,其他颅骨修复材料均不具有这些特点。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复颅骨缺损的优点有:(1)自体颅骨组织相容性好、易保存;修补后能骨性愈合,具有外观良好和正常颅骨的生理功能,吸收变形少等优点。(2)手术简便,并发症少。自体颅骨骨瓣外形与颅骨缺损面积相符,无需修整。原位再植后,周围正常骨和保留在皮肌瓣上骨膜的转导成骨作用和诱导成骨作用,利用骨瓣正常的骨结构,促进新骨形成[10]。(3)并发症少:自体颅骨瓣无抗原性,不引起自身排斥反应,皮下积液少[11]。颅骨修复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皮下积液、感染等,目前认为,人工材料植入机体后周围毛细血管无法长入,局部血液循环差,抵抗力差,可能是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2]。(4)减轻患者负担。本院为患者免费深低温保存颅骨瓣,同时采用自体颅骨修复,不仅避免了用人工材料修补所需的高昂的材料费,同时避免了异物感所产生精神负担。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证明此法是可行的。然而不足之处在于,超低温也只是降低了离体骨瓣的氧化,放置时间越长,回植后骨质吸收越明显[13],因此不适合时间较长的颅骨缺损患者。

三维成形钛网是通过数字化成形技术,对CT扫描的数据使用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形处理,对颅骨缺损部位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还原缺损颅骨三维图像,建立三维成形钛网信息,然后对钛网进行三维成形,使修补材料最大程度地符合原颅骨的生理解剖形态[14]。修补后患者外观比较自然,提高了塑形满意度。因其与原颅骨的生理解剖形态一致,与颅骨缺损骨窗缘吻合良好,易固定,无需修剪,术中操作便捷,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缺点有:(1)导热,夏天头部不可长时间地暴露。(2)部分病例因头皮过薄,易刺破头皮外露,外露后易并发感染。(3)存在慢性排斥反应,本院接诊过1例颅骨修补术后16年,发现皮下积液,积液细菌培养阴性,考虑慢性排斥反应,手术去除植入钛网后治愈。(4)价格昂贵,同时人工材料给部分患者带来的异物感,产生精神上的负担。

综上所述,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与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两者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但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认为三维成形钛网比较适合颅骨缺损时间长,以及粉碎性颅骨骨折颅骨缺损较多,或颅骨被肿瘤侵袭的患者。但其费用高昂,需预先向专业生产厂家订制成形三维钛网,患者也有心理抵触情绪。自体骨瓣具有正常厚度和颅骨弧度,不仅能达到解剖修复,而且还能骨性愈合,同时与正常颅骨融合后能继续生长,特别适用于儿童[7],对患者也无心理抵触情绪。综合考虑,采用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复颅骨缺损,应是一种比较可靠实用的方法。不仅并发症发生率低、经济实用;而且方法简便、外观恢复效果好。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塑形满意度高,容易接受。这诸多优点,证明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具有很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

颅骨修补时注意事项:(1)手术时机宜早不宜晚,一般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个月内进行为佳,长时间颅骨缺损,颅内压力不稳定,影响患者脑组织功能恢复[15]。(2)自体骨瓣超低温保存时间不宜过长。放置时间越长,回置后骨质吸收越明显。且骨窗缘板障血管长入骨瓣困难,不利愈合。(3)把植入物放在颞肌下、脑膜外并固定好,恢复颅骨解剖结构[16]。(4)骨瓣在回植前,建议在其上钻多个小孔,回植后随着头皮血管长入,能尽早改善骨瓣板障的血液供应,尽快恢复骨瓣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1]蒋福刚,熊青荣,王天易.颅骨修补材料的选择及其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6):2967-2970.

[2]朱毅,张建国,薛洪利,等.超低温保存自体粉碎颅骨成形骨瓣植入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2):893-894.

[3]于明琨.对“自体腹壁下保存颅骨瓣修补颅骨缺损”的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3):167-168.

[4]刁云锋,杨细平.几种颅骨修补材料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防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6):2985-2989.

[5]李进京,于龙,刘书深,等.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28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9-90.

[6]陈东辉,李春国,李军,等.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1):34-36.

[7]李凡,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8-59.

[8] Sudhoff H,Hoff H J,Lehmann M,et al.Skull Repair after Major Crush Injury[J].Case Reports in Otolaryngology,2011,20(11):749-750.

[9]回树新,员伟强,李光春,等.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31例临床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2):763.

[10] Liu X J, Liu H Q, Chen Z X,et al.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Mechanism after Cranioplas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2013,2(1):8-11.

[11] Paolo Frassanito,Pasquale De Bonis,Pier Paolo Mattogno,et al.The fate of a macroporous hydroxyapatite cranioplasty four years after implantation:Macroscopical and microscopical findings in a case of recurrent atypical meningioma[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3,115(8):1496-1498.

[12]孙安,毛颖,徐宏治,等.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12):556-557.

[13]郭传军,张连群,王艳春,等.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20(6):368-369.

[14]钱忠心,孙伟,刘卫东,等.颅骨修补前后脑血流变化的CT灌注评价[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2):107-109.

[15]邱炳辉,漆松涛,方陆雄,等.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7):483-485.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3

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在2010年得到英特尔公司捐赠的一批电子书包设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心课题组。积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多交流、常研究的方针,坚持以课题为引领进行电子书包项目的长期研究。

电子书包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功能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而真正的学习、交流与教学是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随着现在出版厂商及大量的企业进入教育领域,开发满足各种教育教学功能的数字化平台,带来了教与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笔者单位为浙江省首批进行电子书包课题研究的学校,对于课题的研究已经从基本的实验课教学向常态课教学转化。根据课题的实践与分析,我们在实际的电子书包教学过程中,看到了该教学方式的优势,如开拓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了教学反馈与学习效率;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学习;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但是,不可回避,在开展电子书包教学的过程中,也还面临诸多挑战。

面临传统教育与数字化教育地位的挑战

首先,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数字化教学的教育模式还在探究之中,虽然与传统教育相比有很多的优势,但其对于学生长期的发展暂时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与跟踪机制。导致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暂时无法被社会与教育部门认可并全面推进。

其次,电子书包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暂时无可完全令人信服的成功案例与教学模式的方式指导。电子书包的数字化教学只不过是教育被科技推着走到了改革的浪头上,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资源挑战、教育未知性、教学迷茫性。因此,其无法对传统教育形成较大冲击,也导致家长对于数字化教育支持力度不强。

再次,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已经呈现其良好的优越性,但在传统教育占主流的情况下,其教育比重在学生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这会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差异性被拉大。学生会在小学接受数字化教育,到初中又不得不回到传统教育,这就导致所谓的数字化教育不过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反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知识的探究热情消退,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面临资源与数字化平台缺乏的瓶颈

电子书包从诞生开始,资源与数字化平台一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首先,教育教学资源暂时还没有完全电子化,导致学生无法在正常学习中灵活运用并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学习资源开发无法跟上,导致学生学习仍旧处于半数字化学习、半课本学习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无法达到真正的电子化。再次,大量的互联网厂商涌入教育领域进行数字化平台开发,却没有相应的教育经验,导致数字化平台无序竞争、重复,甚至误导学生学习,无法形成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这些资源与数字化平台缺乏的瓶颈导致各校及部门的电子书包教学研究在进入一定阶段后,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这是开展电子书包研究的最大挑战。

对科技与社会的挑战

电子书包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是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必备用品,这对科技与社会形成了新的挑战,如电子书包所需要的无线环境架设及硬件成本对于社会或教育部门的承受力的挑战,以及随着电子书包的研究推进提出的对于科技提升的需求。

现在,随着3G网络等各种有偿使用无线网络的覆盖,上网环境已经解决。但是,对于学生及家长而言,有偿网络的费用较高,现阶段并不适合运用于学校教育中。解决的方案,要么国家提供教育相关的无线网络服务,要么由学校建立起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而电子书包教学对于无线网络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实现常态化教学,按照小班化教学30人一个班,全校在同一时刻就将有大量的电子书包在请求无线网络连接的服务,学校的相关设备无法支持,这会导致学校在进行电子书包教学中无法大刀阔斧地推进。

同时,电子书包的设备使用寿命及费用,教育部门与社会环境暂时还没形成良好的协同,现在的情况是部分地区实现教育部门统一拨付,部分地区实现教育部门与家长平摊,极少部分地区实现家长承担。但无论任何一种,都面临家长对于电子书包教育的高期待及对数字化教育于学生成长优劣势的广泛讨论。

对学生成长影响的双刃剑导致社会的支持矛盾

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数字化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优势,是教育及相关部门推进研究的重要动力,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社会特别是家长对于电子书包的反对。

首先,电子书包运用之后,信息的参差不齐引起社会争论。虽然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更加丰富而多样,但是电子书包直接与网络相联,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内容诱导,对其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电子书包运用之后,带来的身体健康引起社会反对。利用电子书包学习,学生的各项运动时间减少,同时,对于学生的视力等相关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这成为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影响了社会对于电子书包教学的支持。

再次,电子书包运用之后,学习负担加重担忧引起社会支持矛盾。现阶段的电子书包教学模式仍旧只是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参加传统教育学习,更要参加数字化教育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使得社会对于电子书包教学的支持止步不前。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4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

1 研究现状与应用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我国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有5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知识仓库等,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内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电大在线”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

4)院校之间主动提供资源和主动争取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5)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简称CORE,是一个以26所IET基金会会员学校及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基本成员的联合体,以推动全球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携手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

2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能顺利实现,我国各级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在技术规范方面,教育部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做了统一。另外,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3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1)多从经验和实际出发,缺少从理论角度研究共享的必要性;2)研究的范围涉及共享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共享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对共享机制和模式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及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共享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p#分页标题#e#

4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1 共享架构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过程中涉及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将“机制”引入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非是将共享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各要素相互促进以发挥最大功效,并最终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运行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能保障共享有效稳定地运行,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协调,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政策及测评体系作为促进。由此,共享机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 高校网络校际互通

高校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已基本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保证信息传输的顺畅。

目前在高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之一,CERNET占有明显优势,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招生远程录取、数字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科研任务。

4.3 共享模型

1)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学校通过一定的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全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根据各类用户需要指定权限,将资源提供给校内用户使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各部门和用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益。

2)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全球用户,资源极为丰富。也正是它的极大限度的开放性,往往重复的资源大量存在,有效资源较少,安全性较低,对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

3)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共享模型介于上述两种模型之间,既能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大量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提高用户效率以及安全性等。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但欠缺可行的共享模式计划,而且各个院校也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有效的共享机制。

在综合分析上述共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图2)。在这种共享方式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公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各类高校的资源信息。该共享平台可由教育科研网或共享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厅等部门负责研发,向用户提供注册认证、目录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及用户培训等信息服务。

5 共享方式

首先,确定合作的高校,在确定共享的规模时,应尽量将规模保持在能取得最大效率的范围,尤其是同一地区内的高校更具备共享条件。其次,高校间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现有资源,扩充所需资源。对于各高校需要的资源,经过协商之后可统一购买,共同使用。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基于各高校资源需求的差异,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尔需要这类资源,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

6 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资源共享平台,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享交流,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方面,要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机构,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来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依托,各机构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享的稳定运行。

6.1 管理决策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对共享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根据各高校及用户需求对共享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个共享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共享协议,规划资源的综合配置、管理经费等。

6.2 共享监督测评机构

该机构在对高校共享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共享资源及共享平台进行测评:检查参与共享的各个高校和部门机构执行相关共享协议和制度的情况;评估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评价共享平台的运行绩效;提出科学的测评结果;等等。

6.3 共享调解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设合理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可以统一管理,宏观调整,各个部门机构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使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有条不紊。 #p#分页标题#e#

7 保障机制

要真正领导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干预机制。建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设直属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导中心,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经费进行调控,管理与规范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务,正确处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8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为了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鼓励共享行为主体积极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共享机制中还应指定共享激励机制,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

9 总结

本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稳定运行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障碍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2]明均仁.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5-28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5

以应用为核心,统筹建设与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层面,那就是教育云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最终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人们都将区域的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应用是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与发展的起点、目的和归宿,居于核心地位。但是,当前我国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仍然存在平台建设与教学应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实现智慧云教育平台的价值与效益。

在经历了一轮硬件投资热潮之后,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当前,我国智慧云教育平台应用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重建设轻应用。很多地方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用在装备采购和架构搭建上面,把云作为一种争取上级资源和财政投入的概念。区域或学校在智慧云平台的建设中更强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强调软件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购买了平台之后却常将其束之高阁,往往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和花架子。第二,重管理应用轻教学应用。由于决策权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层,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更多地是从管理便利的角度出发。除了一般性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外,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最广泛使用的是管理型平台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各地在建设智慧云教育平台时出现的重管理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即使有的学校购买了网络教学平台,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工作以及有效的制度支持,也导致难以普及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用的核心地位,统筹考虑智慧云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1]智慧云平台建设的应用导向是贯彻建设环节的最高宗旨,为了应用而建设才是智慧云平台良性健康发展之路。特别是,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化教学创新反过来倒逼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创新是一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变革,将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彻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等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慕课”和翻转课堂将会带来中小学教学的一场变革,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教学改变,而是在外部和内部共同压力之下的一种变革。数字化教学创新要求智慧云教育平台必须提供相应技术环境,其建设自然围绕着应用而展开。

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良性发展生态

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智慧云教育平台其实是由社会环境、硬件设施、师资、配套软件资源等构成的有效资源系统。智慧云平台面临着一次性投入而后续跟踪应用不够的困境。特别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以工程和项目为主要形式,而工程和项目的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建设必须禁锢于项目拨款的周期,尚未形成循序渐进和持续改进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为了突破我国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机制,那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制度,使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区域级别协调管理机制。第一,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需要建立以教育部门领导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的机制,形成一个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安排落实各项经费的划拨,保证资金“输血”功能的畅通。第二,要规划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既要统筹考虑管理、教学等诸多方面的需求,还要综合考虑硬件、软件、资源和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另外,还要预留出发展空间。第三,要厘清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教育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各自的职责。智慧云教育平台的全部职责不能都由教育部门承担,否则会造成体制僵化,也会使教育部门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第四,建立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的考评机制。任何新事物在发展初期都需要制度推动,智慧云教育平台建设也需要得到制度支持和鼓励。

突出文化内化,走向数字化文化

智慧教育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教育生命体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智慧进化的体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 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比较分析;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东部高校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东西部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对西部高校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如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对口人员技术培训、免费特色数据库赠送、人员交流等形式加强对西部高校的支援。此外,东部高校可以开发资源共享系统,直接将电子期刊、专题网站等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高校,这对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的西部高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