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研究范文1
【关键词】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雷州港,古时又称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湾南渡河港口一带,即今雷州市内。宋代雷州港是随着雷州半岛开发重点由南向北逐渐转移而兴起和繁荣的。学术界仅对历史上雷州半岛主要港口的兴衰和出土文物有所研究,却少有研究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的。本文将对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发掘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
一、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有不少地方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形成港口的自然条件。唐宋时期,雷州半岛开发的重点在半岛中部海康一带。雷州港在宋代对外贸易如此繁荣与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有关。(一)优越的地理位置雷州港,古时又称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湾南渡河港头一带,即今雷州市。雷州湾外有东海岛、硇洲岛等海岛为天然屏障,避风条件好;港内水域相通,港池开阔,航道水深,且有南渡河、通明河、武乐水三条内河通往港口,海运与内河航运相连,形成港口的条件甚至还要优于徐闻港。(二)政策影响雷州港是随着中原王朝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逐步巩固和雷州半岛的不断开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于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统治较秦汉时期明显加强,特别是海南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已成为中原王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唐代海南岛属岭南道,设置崖州、儋州、振州和万安州。入宋以后,海南岛属广南西路,宋设置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和崖军(南宋改称吉阳军);元属湖广行省,元王朝于其上置乾宁宣抚司、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明清皆属广东省,置琼州府。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巩固,使得徐闻地区突出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随之消失。(三)人口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雷州半岛的人口也逐渐增加,雷州半岛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强。宋元明三朝雷州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和水利建设活动。区域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雷州港在海上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港口贸易的发展。(四)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港,早在汉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唐宋时期,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港兴起,成为雷州半岛水陆交通枢纽。
二、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于唐宋时期,此时广州早已取代徐闻为始发主港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北部七洲洋南下,往来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雷州半岛东海岸,仍是这条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半岛主港口向北迁移到雷州治所海康县(今雷州市)南渡河口南浦津,靠近雷州城,水道北向20里到郡城皆可停船。“自闽、广、高、琼到此泊舟”,然后出雷州湾,通南洋。自唐代至元代750年间,雷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出口主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1](P15)宋元时期雷州窑的规模和产量都相当大,而且雷州港“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应有一部分福建窑和广州窑陶瓷转运至此,相对于雷州当时人口来说,实在是供过于求;而其代表性产品青釉褐色彩绘瓷,连雷州半岛也发现不多。因而可以认为,宋元雷州陶瓷产品,主要是通过雷州港从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在雷州半岛周围海域、海南岛保亭、琼山海域和西沙群岛,及越南、泰国、印度、埃及的一些地方,都有雷州窑生产的青釉褐彩瓷器出土、出水或传世。唐、宋、元时期,雷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主港口。由上述两段材料可看出,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路线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福建、广州、高州、海南等中国沿海各地,而且还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印度、埃及、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为对外贸易地位。雷州窑(或称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通过“南海陶瓷之路”,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产品很受欢迎。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据嘉庆《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城附近的南亭溪西侧的僵波轩,为唐宋时期督造船舶之所。[2](P21)两宋时期,更加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雷州港(海康港)市舶事务归广州市舶司下的广南西路管辖。据《海康县志》载“:南浦津埠,县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仍通郡城”。南浦津在雷州城南二十里,接近南渡河口,从福建、广州、高州、海南来的商船,一般先到此停靠,然后溯江而上达雷州城。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一时期雷州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是米、谷、牛、酒、黄牛等。除此,随着汉人南迁,粤西沿海港埠如梅录港、水东港、赤坎港等也开始形成和发展。素习航海经商的闽人,纷纷乘船来雷州经商和定居,使雷州经广州至闽南的航线更加发展。诗人秦观也有诗云“:裔土桑柘希,蚕月不纺绩。吴绡与鲁缟,取具舡船客。一朝南风发,家室相怵迫。半贾鬻我藏,倍称还君息”。这表明“吴绡鲁缟”皆由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船贩运到雷州,而且商人还将货物赊卖给当地人,到下次来时收取货价和利息。这也说明这种贸易的稳定性和经常性。海康城附近南亭溪西侧的偃波轩,据载为唐宋时造船之所。[3](P42)唐宋时期,湛江古代主港移到海康县,称雷州港。港口位于南渡河口的南浦津,上溯而到雷州城,有腹地依托,水域可深入内地,是良好的避风港,“三十里皆可泊舟”,海道交通便利,可通闽、浙、广、潮,或下琼崖而下南洋……唐宋雷州港紧靠雷州郡城,数百年间,它对雷州半岛的社会经济促进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据《雷祖志》记载,刺史陈文玉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建郡城,至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竣工,清嘉庆《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记载,郡城建成之后,又经历了修葺和扩展,衙署驿铺大备,桥梁津渡皆通,“或上游发檄,或邻域行关,或商旅不时往返,均于此作过所”,城西南有第一桥,“舟楫运货,从桥下乘潮而过”。南渡河口为港口所在“,山程水驿从无阻绝之区,攘往熙来,并鼓康衢之腹猗欤盛哉!”其次是推动手工陶瓷制作业的发展。自唐代开始,雷州南渡两岸和遂溪东、西海岸,开始建造窑场窑群,烧制陶瓷器。至宋、元,陶瓷生产继续兴盛,窑场众多,现仍可见古窑场数百座:产品大备,并且烧制出独具特色的品种———彩瓷器。大量的陶瓷产品,除本地内销者外,还凭借港口、海道之便,部分远销边远岛屿和出口外销。目前,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发现有当时雷州半岛窑厂烧制的瓷器。
三、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物品种类
宋代雷州港随着徐闻港的衰落,成为广东地区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宋代海外贸易十分繁荣,最先设市舶司的广、杭、名三洲市舶司是宋代海上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宋代广东地区较繁茂在整个国家财政贡献上很大,而作为广东地区重要港口之一的雷州港无疑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宋朝实行了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与民休息,国家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加在农村也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与商业的集镇。在这个时期,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物品种类繁多,式样精美。当时出口商品主要是粮食、海产品和陶瓷等,还有药物、铜钱和其他物品。(一)陶瓷宋代农村虽仍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陶瓷制品与烧制工艺的不断提高,这使陶瓷产品在农村市场十分广阔,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陶瓷是大宗的外销产品,这也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港出口陶瓷有两个方面的保证,1.雷州地区宋窑数量众多,在货品数量上保证了出口量。2.宋代雷州窑陶瓷质量高,陶瓷种类繁多做工精致,使陶瓷出口在质量上得到充分保证。据考证宋代时期东海岸宋窑区有湛江北洋岭宋窑(5座)、海滨宾馆宋窑(3座);遂溪县黄略镇石门岭宋元窑、飞蛾宋岭窑、北山宋窑;吴川市塘尾镇东隅旧村宋窑、长崎镇番桃岭宋窑、下庙岭宋窑等8处15座,这首先保证了陶瓷的供应量,使大宗陶瓷出口成为可能。两宋时期在陶瓷的烧制技术上,雷州制陶技术改进,制造出青黄釉冰裂碗、钵、豆等陶瓷产品,使陶瓷种类增多。雷州宋瓷除主要供本地使用外,也开始输往外国。雷州人民还在两宋时创办了本地较早的化铁炉,遗址在今海康县,他们用生铁制出精巧的茶碾、汤瓯、汤郾等民用食具[4](P15)。宋时期雷州窑大部分是陶瓷兼烧的窑口,以青釉为主要釉色,褐釉次之,各窑可视情况而定,这两种釉色比例不同烧制出的陶瓷效果不同。雷州窑还在技术上做了改进,在褐釉的配制利用不同的配方,可以烧制出褐、墨绿、黑褐等不同的色彩,这就丰富了陶瓷的色彩。宋时期雷州窑的烧制还保留了唐代风格,产品外观有大部分素面无纹,加入印花,彩绘在样式上也是层出不穷,这使陶瓷种类繁多外观精致。宋时期雷州窑种类繁多,计有碗、盘、碟、盏、杯、罐、钵、壶、瓶、枕、砚、网坠、炉、魂罐,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器皿的各种需求。在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上,宋代,尤其是南宋,朝廷既要满足对香料等奢侈品的大量需求,又要节制金银铜钱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实施过“止以绢、帛、绵绮、瓷漆之属博易的政策,这也在政策上鼓励了陶瓷的业的发展,使陶瓷成为大宗出口。以上宋代雷州陶瓷的优势有力的推动雷州陶瓷出口,也推动了松代雷州港的海外贸易。在两宋时期雷州地区手工业生产也有明显进步。雷州半岛地区地处热带地区,有适宜种植甘蔗的自然条件,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利益的推动使甘蔗种植扩大。两宋时期雷州半岛内榨糖业规模扩大,榨糖技术不断改进。雷州人民用牛拉石辘,榨蔗取汁,并改变过去用瓦锅瓦罐蒸煮的方法,改用铁锅蒸煮、分蜜、制造土糖块,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高了土糖质量,产量增长很快。除供应本地外,还曾远销罗马和波斯[4](P14)。甘蔗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种类。两宋时期,朝廷更加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雷州港(海康港)市舶事务归广州市舶司下的广南西路管辖。据《海康县志》载“:南浦津埠,县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仍通郡城”。南浦津在雷州城南二十里,接近南渡河口,从福建、广州、高州、海南来的商船,一般先到此停靠然后溯江而上达雷州城。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一时期雷州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是米、谷、牛、酒、黄牛等。(二)铜钱宋代铜钱的外流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回赐、二是博买、三是走私。”[5](P44)“宋朝规定凡禁榷货物,全部由政府收买,谓之‘和买’,‘博买’或‘合买’,也称‘官市’。”[6](P56)其中铜钱外流最主要的途径是走私。虽然自宋初朝廷对于铜钱外流制定了相当严厉的法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癸未下令禁铜钱不得入蕃界及越江海至化外。(太祖时)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五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九载:开宝元年九月壬午,诏曰:“旧禁铜钱无出化外,及闻沿边纵驰,不复检察。自今五贯以下者,抵罪有差;五贯以上,其罪死。”同书卷一九引太平兴国三年二月诏令中言及定罪的下限,即铜钱百文。简而言之,出境时携带百文以上的铜钱将会被定罪;若带五贯以上的铜钱出境,就要被处以死刑,但是并不能杜绝铜钱外流的现象。而且官员也参与到铜钱走私这一活动之中。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宋宁宗嘉定五年,雷州知府郑公明、赵伯柬曾使用铜钱博易番货而遭放罢。乾道二年(1166年)五月二十五日敕“:广南、福建、两浙路,通海去处,当职官任满,批书委无透漏见钱出外界,方许注授差遣。”[7](P6509)在官期任满后,必须经过在任时是否有走私铜钱到外国的调查方可离职。这样就限制了官员走私铜钱活动并积极地参与打击铜钱走私活动。“广南、福建、两浙、山东恣其所往,所在官司公为隐庇,诸系禁物,私行买卖,莫不载钱而去。”[8]雷州港位于广南西路“,据广州千里”,相去不便,管理较为松散。在市舶司管理薄弱的地区,常常有蕃商“深入遐瞰”,交易铜钱。而雷州港扼南大陆海,远眺东南亚,是走私贸易钱币的最好平台。官员因此利用这一便利进行协助铜钱走私,导致大量钱币外流。(三)药物《诸蕃志》记载,“番商兴贩,以脑、麝香、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马来半岛上的三佛齐“扼诸番舟车往来之咽喉”,故“东自阇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该地向“宋输出了龙涎、荜澄茄、腽肭脐、没药、芦荟等几十种药物。”[9](P42)当然,对外贸易是一个双向互动模式。有卖出就有买入。三佛齐也担当了东西货物中转站的角色。中国的黄连、良姜等中药输入该地。除此之外,“大食”也是宋朝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之一。“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宋代大食来使有三十余次,每使至,必携带大量药物。(四)其它物品雷州港“三十里皆可泊舟”,可通闽、浙、广、潮或下琼崖而出南洋。《宋史•食货志》载,雷州港集散雷州半岛的谷、米、牛、酒、黄鱼等货物。坡被贬客居雷州时,发现雷州、高、化等地“牛多且贱”,宋代雷州地区所出产的牛只,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销往邻近地区。江西赣州、吉州农民每到农闲季节,“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10](P875)据《湛江文史资料•第十四辑》记载:“南宋年间,雷州的瓷器和土糖等向罗马和波斯输出。”[11](P137)雷州铸铁在南宋初年也十分有名,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六中提及:“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用铸就。”随着茶叶大量流入西方,雷州茶具也相应地传入西方。除此之外,两广地区也是盛产稻米的地方,“稻米再熟,富者寡求,贫者富足。”[12]因而,两广地区的稻米除了供给福建外,也有一定的出口,“常岁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蔗糖也是当时出口的农产品,闽广两路都有蔗糖出口,占城、三佛齐、单马令、真腊、佛罗安等国都从中国进口蔗糖。[13]
四、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
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对当地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雷州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选择和建设主港口,从而带动了港埠、都市以及当地社会的发展,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海洋性开放型特色,并为当代湛江港的选址、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对农业文化的影响
1.海洋捕捞雷州半岛海域盛产龙虾、鲍鱼、鱿鱼、墨鱼、膏蟹和海蜚等名贵海产,有时还有珍贵的白纪鳌,捕捞所获多作商品出售。2.海洋采珠据万历《雷州府志•地理志二•珠海》记载“:对乐珠池,在遂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乐民千户所城西海内。汉唐无考。自刘张置媚川都,宋开宝以还,遂置场司,或采或罢。”3.海水制盐北宋时期,雷州半岛已有沿海盐场自给本州,南宋初,雷州已发展两个盐场,在技术上先后产生了“煎煮熟盐”、“滩晒生盐”等制盐方法,[14]而且民间还长期流行“晒沙生盐”的原始生产,虽然历代封建王朝厉行食盐专卖政策,但制盐业从宋代起就已成为雷州半岛经济的重要部门。
(二)对商业文化的影响
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为对外贸易地位。雷州窑(或称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通过“南海陶瓷之路”[2](P21),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产品很受欢迎。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据嘉庆《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城附近的南亭溪西侧的僵波轩,为唐宋时期督造船舶之所。
(三)对城市建设和陶瓷业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郡城的兴建是适应雷州行政建署的需要,也是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港口的发展也推动了郡城的兴旺。其次是主港北移,郡城建成,人口繁衍,商贸需要,推动了雷州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雷州滨海,台风时作,咸潮涨溢,禾田屡被浸没,产量低下,有时颗粒无收。为改变这种情况,雷州自南宋绍兴年间开始大规模修筑捍潮防咸海堤,并制定一整套管理堤渠和用水灌溉制度,历届州府县官以此为施政造福当地的头等大事。再次是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窑瓷器,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趋于衰落。宋元时期雷州窑烧制的瓷器,已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博易物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贸易路线众多,瓷器、药物、铜钱等物品远销国外,促进了对外贸易交流。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者:申友良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应棋.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15.
[2]刘佐泉.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2):21.
[3]王为东.宋代雷州半岛经济发展浅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42.
[4]江市志总编室.湛江两千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4.
[5]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4.
[6]关履权.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C].宋史研究论文集[A].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
[7]永乐大典(卷14620)[G].中华书局,1986:6509.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王棣.宋朝的海外药物交流[J].晋阳学刊,1992(6):42.
[10]陈立新.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J].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11]湛江市志总编室.湛江两千年[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7.
对外贸易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我国外贸顺差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状况:
看上面表一,2000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41.09亿美元,2008年为2954.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2008年略有下降。但在2010、2011年贸易顺差额再度上扬。再看表二,加工贸易占了几乎我国贸易的一半,而且加工贸易的顺差额比我国整体贸易顺差额还多(即意味着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都是逆差)。我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不断增加),贸易顺差问题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成为超出经济领域的政治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1)高储蓄率与内需不足
我们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中知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顺差的本质是其国内的储蓄率过高。而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则是形成国内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一国储蓄率上升,居民的消费减少,相应就会减少进口,如果出口没有发生变化,该国的贸易余额会增加。中国储蓄率非常高,相应的消费水平很低,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出口的增加。而储蓄的增加会进一步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国内需求的不足导致唯有扩大出口,贸易顺差就会逐渐扩张。中国近年来一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关。这就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过剩的生产必须大量出口到国外来消化和吸收,因此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国家政策影响
出于保护本国的优质产业、提高国人就业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保证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等目的,我国在当前的对外贸易中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 ①鼓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出口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的一种外贸发展策略,出口退税是其主要手段。②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FDI的数量逐年上升,外资的引入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差转移效应、贸易顺差中的贸易替代效应、贸易互补效应等机制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③限制进口的政策。我国对进口设置了较多壁垒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中国在大量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国际顺差转移”。中国对外资优惠的政策安排及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商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进行直接投资。一方面,这些外资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且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将以中国为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返销母国,导致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而实际上,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我们所获取的利润是少之又少的。
三、改善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
(1)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改变市场的扭曲,沿全球价值链纵向攀升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凭借低级生产要素,深深嵌入全球价值链底部的生产、加工环节。“低附加值”是我国产品出口的基本特点,获得极其微小的效益的,只能依赖产品数量的出口,出现了畸形的出口现象。于是改变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格局,改变市场扭曲,走出内生性的困境,向全球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外贸出口内涵型发展的根本出路。价值链上的纵向延伸意味着从微笑曲线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逐渐向左上方的技术研发和设计及右上方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环节延伸。
(2)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给予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一定的出口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资金投入,走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并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而对于进口,国家要制定关于进口的鼓励政策,尤其要关注国内紧缺的原材料、技术、设备和能源的进口,并不断改善进口环境。只有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都得到合理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改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3)积极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
对外贸易研究范文3
近些年,伴随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屡屡遭受一些国家反倾销的制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反倾销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入手,详细阐述了诸如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足、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等反倾销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反倾销;影响;对外贸易
0 引言
反倾销指的是将一种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与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就说明这种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倾销,进口国可以对涉及倾销的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其进口关税。所谓倾销简单的说就是正常价格要高于出口价格,可被视为倾销。正常价格高于出口价格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当今经济发展迅速,反倾销就像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使我国产品在他国的竞争力受到直接影响,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国产品失去国外市场。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得全球关注,同时也频频招致反倾销问题。自从我国入世后一些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的高关税贸易政策,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逐渐兴起。其中具有方便与成效快特点的反倾销迅速引起各国青睐,在这种贸易保护措施下我国自然成为一大受害国。
1 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
反倾销不但影响了我国一些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反倾销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我国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当我国接受到反倾销诉讼时,进口国客户基于经营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会逐渐减少从我国的进口量,甚至是停止进口,导致外贸客户大量流失。正常一件反倾销案从受理到裁决至少要1年的时间,可长达5年的征税期,期满后还可通过复审继续延长,这样一来再想进入这个市场就相当困难。例如我国出口到欧美的彩电、高锰酸钾等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关税制裁都超过了10年,与立案时相比当前是出口额已大幅萎缩。
1.2 影响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为了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拓展市场。但因我国产品所具有的较大竞争优势,使得反倾销调查在一些亚洲、南美洲国家不断被提起,甚至我国产品一旦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国家的同行业竞争者就要求它们的政府对我国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许多国家所采取的反倾销政策多为歧视性的,征收的往往都是高额反倾销税。伴随我国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针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国家是越来越多,大量反倾销调查的兴起严重阻碍了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1.3 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因国外采取反倾销的措施,使得国内大量积压出口的产品,这就必然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的饱和甚至严重过剩,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市场经营秩序和销售平衡,并将严重威胁到现有的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阻碍了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
2 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反倾销问题
2.1 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并非依据我国国内的产品价格,其倾销幅度是以替代国为计算标准,同时在选择替代国时做了一些手脚,有意选择那些与我国实情差距较大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其执行的反倾销政策具有歧视性,这体现在执行一国同一税的政策,进行无差别裁决。正常情况,在对倾销产品确定反倾销税时,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以不同企业对同一产品的实际出口价格而进行差异化的征税。当我国被视为倾销时,就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我国产品在该国市场被迫退出。值得我国重视的是,确立的替代国标准,不但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产生影响,还会严重阻碍我国引进外资,因为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产品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待遇,有可能还会背负巨额的反倾销税,这对我国的投资环境会造成直接影响。例如欧盟对我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诉讼时,替代国的产品价格选取的是新加坡国内的彩电价格,这种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新加坡的事实,导致我国彩电被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44.6%,其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彩电在欧盟市场全面退出。
2.2 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经贸部颁发了《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案件的反倾销应诉规定》,明确规定了生产商和出口商针对反倾销案件要积极应诉,没有对反倾销案件进行积极应诉的要予以通报批评,甚至会取消外贸经营权并且予以罚款。但是实际应诉情况并不乐观,外经贸部在九十年代末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的通知》,可我国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应诉的情况。诉讼反倾销的高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企业不愿去承担高额的诉讼费用。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反倾销案件都是败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企业指控我国反倾销的行为有恃无恐。我国缺乏健全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一般都是国外对我国开展反倾销调查时才知道,这就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我国信息不畅通,对国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搜集,加上我国企业自身缺乏对倾销、反倾销足够的理解,一旦遭遇反倾销问题就无所事事,可见我国企业也缺乏与进口商充分合作。尽管国外的反倾销是针对我国的,但对它们本国的少数企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了一些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可后期并没有充分维护好这种关系,当我国遭受不合理的制裁时它们也“无计可施”。
2.3 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
国外在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方面中介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与其对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是下辖于各部门的事业单位,仍然深深的烙印部门分割的情况,人为造成反倾销应诉时分工不明确,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正常交流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有的企业希望参加应诉但是缺少相关信息,而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缺乏基本的帮助和指导,对应诉的活动无从下手。另外,协会、商会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也限制了它们提高服务能力。在经费的来源上,行业协会比商会还要少,问题尤为突显,难以组织企业应诉。
3 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3.1 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
以往欧盟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税收待遇。近些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西兰、欧盟等陆续将我国改为市场经济国家,在判断我国产品是否属于倾销时采取分别处理、个案对待的办法。只要我国企业在证明自身符合欧盟相关规定时,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具有说服力,就会享受低税率的裁决。日后针对反倾销问题还需要加强后援支持工作,尤其是政府后援支持工作,我国坚决反对以倾销的形成来扩大对外贸易,同时也坚决反对他国借助反倾销的托词,本质是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政府要以此为前提,积极实施多边磋商,尽量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为我国开展对外贸易营建更好的国际环境。
3.2 强化企业维权意识
反倾销是国际上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使国际贸易秩序得到规范、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采取的通用手段,但在现实中,我国许多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缺乏对倾销、反倾销的足够认识,甚至有些企业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反倾销的或应诉。有的企业知道在国外因反倾销问题使自己的产品受到损失,但因涉及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比不大,对其没有引起重视;有些企业放弃应诉主要是不想因此负担高额诉讼费;而另外一些企业想“搭便车”,指望其他企业来,等到胜诉后就能坐享其成,如果败诉自己也不用承担任何诉讼费。所以加强企业维权意识迫在眉睫,有关企业须抛弃以上想法,合理运用反倾销的规定,例如把出口的产品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先将零部件出售到进口国,然后再组装,或者是到进口国建分厂、联营生产等,对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采用恰当的措施合理有效的规避反倾销调查,从而能够合法扩大出口规模,保护自身和国家的利益。此外,还要大力落实《会计法》,尽快让我国的会计术语、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样能够极大方便我国企业开展反倾销应诉的工作,有助于在反倾销调查取证中我国企业能够进行有效抗辩。
3.3 积极发挥商会作用
我国进出口商会的建设要远落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些工作本应由行业协会去统筹管理的却无法落实,导致了不良后果。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商会可以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规范行业的经营秩序,以防企业间为了竞争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尽量减少无谓的内耗,通过共享市场份额使得企业能实现共同发展;其二,政府可依据商会自身的特性,推进商会、企业及海关的有效沟通,在其中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对于需要出口的产品,只有符合商会规定的行业协议价格海关才同意出口,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混乱现象就能有效遏制。一旦遇到反倾销诉讼时,就能随时提供有利的证据,为抗辩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改以往被动应诉的局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反倾销面前要勇于积极应诉,这就要深入研究反倾销问题,打破以反倾销为借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强化企业维权意识、积极发挥商会作用等措施,只有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应对,才能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秩序,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宏兵,刘卓林.《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M].人民出版社,2004.12
对外贸易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对外贸a易经济增长资源型商品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观点
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1937 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
二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成长侍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方面,对外贸易并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而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是“经济成长的侍女”。
三是“中心―论”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对发动机命题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论”,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带,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普雷维什的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要远远超过对其国内资源带来有效配置的好处。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得到证明。但是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程度到底有多大,从对外贸易的结构来看,是否所有产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都有同等的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二、目前中国资源性商品的对外贸易情况
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知,目前我们经济发展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每年我们的资源性商品有大量的出口,特别是石油和煤炭。另外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大量出口,一方面加重了资源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种情况的对外贸易是否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值得研究。
三、资源型商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1.资源型商品对外贸易与通货膨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从石油、煤炭、铁矿石的进口也超越了出口量。输入性通货膨胀,随时会影响着中国工业品的价格。PPI持续推动CPI的趋势就已很明显,它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上游国际产品输入通胀的阶段,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已初步威胁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平稳良性发展。上游资源型国家大幅提高资源价格对于以中间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是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当下游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提升空间日趋紧缩的今天,中国经济消化了上下游两头的巨大压力。一旦成本价格超出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均将面临严峻局面。
在以原油为代表的资源型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大量进口,出口资源型商品,对我们目前的通货膨胀无疑是火上加油。 尽管我国现在不断加大对“高污染、搞耗能,资源型商品”,如石油、粘胶、氨纶、晴纶、高效无毒农药、天然橡胶等出口的控制,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以限制,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状况。
2.资源型商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安全
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难题。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资源非常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可以说在未来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资源与经济安全问题,我们的经济不可能再像近三十年快速的增长。
如果通过进口国内稀缺的生产资源,解决了供给中的瓶颈制约,通过出口过剩产品扩大了市场需求,这时对外贸易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而在资源短缺、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的供给约束型经济条件下,出口扩张,尤其是短缺资源的出口,将进一步减少供给,引致供给瓶颈,导致生产减少,经济衰退。所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不仅与国内所处的经济条件有关,而且与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关。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13 亿人口的大国,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无比,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像一些小国一样将“贸易”作为立国之本,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离不开外部市场,但基本的立足点应该在国内市场需求,这是由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我们经济的发展过多的依赖于对外贸易。特别是资源型商品的对外贸易,出口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不要在单纯为了GDP的增长,为了地方部门的利益,而不顾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口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型商品。
参考文献:
[1]郑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4).
对外贸易研究范文5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8~32
对外贸易研究范文6
【关键词】gdp;对外贸易;辽宁;山东
辽宁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4374万(2011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下同),1978年gdp总值为229.2亿元,对外贸易总额为15.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5.2亿美元。山东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9579万,1978年gdp总值为225.45亿元,对外贸易总额仅为8.7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8.36亿美元。但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无论从gdp总量,还是对外贸易额都远远超过辽宁,成为仅次于广东、江苏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强省。而辽宁仅维持在七、八名左右。下面从一组数据来看辽宁、山东两省近十年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
在过去的10年里,辽宁与山东两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十五”期间,辽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43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累计完成800亿美元,年均递增16.2%;而山东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452.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累计完成1479.4亿美元,年均递增24.4%。2002年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辽宁省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出口额123.7亿美元,增长12.4%,当年实现贸易顺差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而山东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出口额211.2亿美元,增长16.5%,贸易顺差8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23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27倍,年均增长14.5%。其中,累计出口额1822.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28倍,年均增长12.9%;山东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793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7倍,年均增长19.7%,其中,累计出口额4108.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78倍,年均增长17.66%。无论进出口总额还是出口额,在“十五”初期,山东稍高于辽宁,但差距不是很大,2001年进出口总额相差90.5亿美元,出口差额也只有70.2亿美元。但在“十五”后期,特别在“十一五”期间,山东的对外贸易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为23.9%、28.7%、29.0%,出口增速均在23%以上;而辽宁这三年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18.0%、22.9%、21.8%,均低于山东省,而出口额增速只有2007年达到24.7%,其余两年均低于20%。金融危机过后,辽宁虽然加快了对外贸易的步伐,2010年进出口总额及出口额增速均超过28%,但山东省的两者增长速度却达到了35.9%、31.1%。
二、出口商品及贸易方式
纵观两省的出口产品,共同的特点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初级产品及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在逐步下降,而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中,以农产品和服装纺织品为例:2001年辽宁省出口额为35.12亿美元,占比为31.6%;山东省出口额为96.4亿美元,占比为53.2%。到了2009年辽宁省两种产品出口额为61.6亿美元,占比为18.42%;山东省两种产品出口额为239.8亿美元,占比为30.2%。从两种产品占比下降速度来看,山东明显慢于辽宁,主要原因是山东人口高出辽宁近一倍,其合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但从出口额增长速度来看,山东明显快于辽宁。
虽然在2002年中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但从近10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辽宁经济虽有些复苏,但与山东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慢些。“十五”期间,两省的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差距很小,2001年--2004年辽宁的高新技术出口超过了山东,但从2005年起,山东的出口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两种产品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3.1个和11.7个百分点;而辽宁分别上升9.01个及1.16个百分点。
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两省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均衡发展。辽宁省200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48亿美元,
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0.3亿美元;到了201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222.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40.3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59%、14.83%。山东省200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3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8.9亿美元;到了201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64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58.3亿美元,十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63%、20.17%。
三、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辽宁与山东两省无论gdp还是进出口贸易额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山东紧随广东之后,一直与江苏、上海、浙江相左右。而辽宁在近20年里出现了经济滑坡,虽然在2001年中央提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计划,但经过十年发展,与山东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力吸收fdi获得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
在2001-2007年,辽宁与山东实际利用fdi相差不多,山东略高于辽宁。2008年,两省基本持平,均为120亿美元左右。之后辽宁加大引进外资力度,超过了山东,2011年,辽宁fdi实际到账额为242.7亿美元,而山东仅为111.6亿美元。但2011年辽宁进出口总额仅为959.6亿美元,而山东为2359.9亿美元,为辽宁的2.46倍。出现这种差距原因有:首先,辽宁的gdp远低于山东。2011年辽宁gdp为22025.9亿元,山东gdp为45429.2亿元,是辽宁的2.06倍;其次,外资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从近三年来看,辽宁省fdi主要投向房地产和制造业,2009年、2010年及2011年的投入额为105亿美元、146.4亿美元、183.1亿美元,分别占fdi总额的68%、70%、75.4%,而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投资比重很少;再次,投资的地域不平衡。辽宁实际利用外资额50%以上投向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两市实际利用fdi之和占比都超过了60%,其他城市利用外资较少,有效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优化外资结构、合理投放外资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四、出口企业经济类型
从两省出口企业经济类型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比50%左右,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出口额之和占比约50%。从近几年来看,辽宁省国有企业占比始终在25%以上,而民营企业出口占比2009年最高为24.59%,2011年为24.47%,也没有超过25%。相比较而言,山东省国有企业占比份额持续下降,而民营企业占比份额逐步上升,2008--2010年都超过30%。而从刚的“2012中国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也得到了印证:山东省有12家民营企业,而辽宁省只有大连万达集团进入大榜。所以,构建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政府要调动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采用兼并收购、承包或委托经营、参股投资、租用等多种形式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
五、出口市场份额
从出口市场来看,辽宁“十五”期间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沙特阿拉伯及香港等。“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出口贸易伙伴已达210个国家和地区,比“十五”时期增加20多个,出口国别由集中向分散转变。对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五大主要市场出口比重为73.3%,比“十五”末期下降5.7个百分点,而对俄罗斯、朝鲜等周边市场以及中东、非洲、拉美、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比重逐步提高。2011年全省实现贸易额959.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10.4亿美元,出口额排名全国第八位,日本、(下转第16页)(上接第13页)美国、欧盟、东盟、韩国、香港是辽宁省的主要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73.4%。
山东省在“十五”期间先后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国际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2005年,对美、日、欧、韩四大四场出口额总计31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4%。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所占比重有所提高,对非洲、拉美、俄罗斯、东盟和中东地区的出口额平均为“九五”末的4.3倍,所占比重提高了5.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虽然贸易伙伴国减少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却成为中国第三个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的省份,保持了中国对外开放第一梯队的发展态势。2011年进出口额达到2359.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257.9亿美元,紧随广东、江苏、上海、浙江之后,仍保持第一梯队
优势,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美国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65.88%,同比增长16.7%;对新兴市场开拓进一步提升,如印度、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中近东、非洲市场的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7.3%、17.6%、50.5%、25.8%、34.2%、30%。
从出口市场来看,辽宁与山东都在保持原有市场情况下,积极开拓新市场。但对新市场占有额的发展速度来看,山东的步伐比辽宁的更快一些。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辽宁与山东的对外贸易存在着一定差距。为缩短差距,辽宁省于2012年2月7日在沈阳召开了全省外经贸工作会议,并于4月17日刊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其主要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2530亿美元,年均增长27.4%,进入全国出口前6强省份。但从辽宁省10年的外贸发展来看,除了存在上述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如政治生态、精神状态、发展目标极其战略、企业家及企业成长环境也影响着外贸的发展。要实现外贸大省,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快调整机电、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着力培育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创新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坚持对外贸易发展与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实现全省外贸、外资、外经在更高层面上互动,实现建设对外贸易大省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洪艳.山东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