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考察报告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1

调研地点:XX镇中心小学

采访人物:吴校长

调研目的:了解当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发展现状、发展困难;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食堂情况,学生基本营养状况。

调研结果:

学校基本信息:XX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25年,是XX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是一所县级示范小学。现有10个教学班,1、2、3、4年级各一个班,5、6年级各3个班。学生共有529人,学生主要来自附近的前畈村。其中住宿生278人,学校一共有12个寝室,这个学校因为有5、6年级所以住校人数较多,而且学校规定家距离学校3公里之外必须住校。学校是天堂寨镇小学里规模最大、发展较为完善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

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约7600㎡,生均占地面积约14㎡,校舍面积约3690㎡,学校操场总面积2000㎡,学校图书馆现共有各类图书2万册,学生用计算机台数12台。2012该校实施了“班班通“工程,10个教学班级目前均已经开通了“班班通”,学校老师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班级均配备电风扇。

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学校在编教职工22人,主要为扶贫定向老师、当地的特岗教师。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9人,省优秀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16人。

学校食堂情况,学生基本营养状况:学校通过自己经营食堂,招聘当地村民后勤保障,确保学校食堂的进货和卫生安全。学校每周都会制定合理搭配的菜谱,在实际走访中我们也看到学校确实为学生制定详细和科学的菜谱,并且进行公示。一荤两素一汤,米饭免费供应。在走访学校学生中我们得知,如果学生对学校饮食不满意可以直接和学校校长反映。国家目前实施了学生营养餐工程,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每个学生每天早餐补贴三元,当地结合自身实际,将该补贴用在午餐上,每个学生每顿午餐补贴三元,一周(5天)可以获得15元用餐补助,另外学生自己每天交2元用餐补贴。通过个人和财政的共同出资,确保在校学生吃的好、吃的安心。同时我们也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儿童饮食也越来越丰富合理和有营养,很少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

学校发展现状、发展困难: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学校的硬件水平在当地小学中已经处于前列。而且有县财政拨款,校园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学校目前依然面临着经费不足、教师短缺等诸多问题。因为是县级财政拨款,财力有限,而且目前是按学生人数拨款,经费本身就存在不足,财政拨款还得主要用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所以对于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条件的改善投入是不足的;教师工资、福利少。因为村子小、财力不够,教师编制少,学校教师配备不齐,平均1个老师教23个学生。老师月工资2500元,除此之外福利很少,几乎没有;当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放学出行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走访中得知有的孩子上学甚至得走3个小时左右,翻越几个山头;此外,对于的学生补助也有待提高,目前只有营养午餐和免学费两项工程,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还得依靠社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的救助。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2

考察过程及心得体会

每一天都匆匆而过,四天好像就是昨夜的烟火,虽如昙花一现般短暂,但却是那般的辉煌,灿烂.

踏上来的征途,好奇中带着畏惧,不只会遇上如何的教官.到了基地见到教官满脸微笑让我觉得生活应该不会那么苦.黄教官对我们非常好,像朋友像大哥又不失教官的严肃.第一天的军训生活让我们尝到了从未尝到的苦头,在上海的屋檐下长大的我们都要接受魔鬼般的训练.但黄教官使我们的军训变得快乐,幽默,轻松,累了休息一会儿,错了幽默一会儿,做做游戏交流介绍自己,这快乐的妙趣在我们中间洋溢起来.次日最快乐的就是方风筝.写满理想与祝福,我放飞了我的风筝,尽管那只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但在异乡放飞心中的话我心中充满的是甜蜜.第三天是我们全班最快乐的日子,这一天的体育比赛我们非常卖力,共赛了五场,我们拿了五个冠军,大获全胜的背后少不了的是教官的辅导,鼓励,黄教官的加油,支持.他的每一个叫吼促使我们前进,他的每一个笑脸激励我们不断努力.而这一天也是我们最难忘的一天,晚上的14天生日我们欢聚一堂,有笑脸,有泪水,有欢笑,也有悲伤.节目不断进行,但最让我们激动的是大家一起读信的那刻.其实每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不知道的是父母心中的话语;又有多少父母会在平时说出那些心中真正想说的话.虽然那已可让我感动,但更多的是愧疚,我真想立即向父母吐露心声.最后的节目也是由我自己与班级的同学表要朗诵,念着自己写的诗我热血沸腾《乘着梦想的翅膀飞翔》,对啊!我们14岁了,就应该乘着我们梦想的翅膀飞翔,向着蓝天白云飞行.而烟火的季节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心跳加速,看着我们的烟火,看着为我们生日而燃放的烟火我读到了"燃烧青春"我们燃烧我们的青春年华.这一个无法形容的回忆在脑海回荡.岁过剩也,但依然惊醒,清醒.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音乐考级 音乐学习 素质教育

音乐考级是随着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反映出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和愿望。考级对社会艺术教育中的教与学都是一种检验,对普及社会艺术教育非常有益。以专业艺术院校的招生为例,近年来,考生水平逐年提高,以器乐演奏的表现最为明显。正如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所说:“这些年专业音乐院校考生质量明显上升,与考级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音乐考级不仅仅是给音乐爱好者提供权威性的鉴定,更重要的是通过考级的形式,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了全面了解社会艺术考级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暑假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并对调查内容做了分析,以期促进考级工作更为顺利健康的发展。

一、社会调查实录

1.调查对象:安徽省艺校(1所)、音乐考级培训机构(2所)、考级人员、老师及家长等。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等。

3.调查实施过程: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问卷的形式。先拟定问卷,对问卷进行审核并提出问题,确保问卷可行性。对音乐考级人员发放问卷,同时对一些老师和家长进行走访,寻求他们对社会考级的想法和意见。最后回收整理问卷,分析研究走访结果。

二、调查结果总结统计与分析

1.关于兴趣调查的结果,广大考生的社会音乐考级积极性较高。近些年,参加社会音乐考级的人数逐渐递增。调查显示,女生所占比例为56.48%,男生为43.52%。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家长认为女生性格文静,学习音乐对女生气质的培养有益;而男生活泼好动,没有足够的耐性。入门时的枯燥会让男生提不起兴趣而放弃。但也有家长鼓励男生学习音乐,对此笔者也赞同。据有关专家分析男生更具有学习某种乐器的优势,例如钢琴,成年后手掌相对宽大的男性在表现力度方面更有利,因此男生学习钢琴更有发展潜力。一些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中也以男性居多,朗朗、李云迪、理查德・克莱德曼等等。因此一些传统观念并非永远正确,家长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只要孩子感兴趣,性别不应该成为阻碍的理由。

2.关于年龄调查的结果,不同年龄段比例及不同年龄段的考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如下表1:

(图表1)

(图表2)

(1)10岁以下和20岁以上考生所占比例比10-15岁的多,最少的是15-20岁考生,这个年龄段的考生正处高中,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所以他们精力都用在了文化课上;另外有些考生这时在准备艺考曲子,没有时间去考级,所以这个年龄段考级人数最少,占13.88%。

(2)10岁以下和20岁以上考生所占比例较高,这两个年龄段考生多处小学和大学,有较多空闲时间。小学生学业不太重,到了高年级才会紧张一点,而且现在的家长很重视从小对孩子的培养;而大学时期可以支配的时间相对最多,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爱好并丰富大学生活,因此这两个年龄段考级人数比例相对较高。

3.关于对音乐理解程度的调查,根据图表2得出结论:不同年龄段对音乐的理解不一样就会导致喜爱音乐的程度不一样。小孩子的认知活动相对较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音乐的理解只是靠第一感觉判断,觉得好听就喜欢,不好听就不喜欢。通过调查发现,10岁以下考生喜欢音乐的占84%,一般喜欢的占16%;10―15岁考生喜欢音乐的是一般喜欢的大约2倍,保持中立态度的占0.4%;15―20岁考生一般喜欢音乐的是喜欢的大约1.6倍,有0.5%的考生保持中立;20岁以上考生有60%喜欢音乐,38%不喜欢,有2%保持中立。由此可见,对音乐感觉的不同致使对音乐的喜欢程度也各不相同。

4.关于学习音乐原因的调查,考级学生选择学习音乐的原因有以下四点:自己的兴趣爱好、遵从爸妈意愿、成为明星和目的不明确,所占比例分别为:60.19%、15.74%、13.89%、10.18%。由此可见,考级中大部分考生是自己感兴趣才选择学习音乐的;遵从爸妈意愿的考生所占比例不高,也许只是想应付爸妈才勉强学习,自己真的不感兴趣;想成为明星的考生要注意,因为通过考级取得的成绩跟成为演奏家或演唱家没有切实联系,有梦想固然是好,但也要切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还有一些目的不明确的考生要尽快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有动力继续学习,在音乐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5.关于教师家长支持率的调查,在学习上,老师是良师益友,而家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表3)

(图表4)

由图表3可知: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持支持态度,当然不排除一些不支持的老师和家长。

首先,文化课教师不支持的原因:

(1) 一些初高中文化课老师他们认为这个时期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学生一定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上,争取考入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这样的人生才算完美。就算这是老师的用心良苦,但学生本身也面临着升学、竞争的压力,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有必要。

(2)一些老师认为学习音乐浪费时间,不如好好学习。有的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其学生获得的荣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学习艺术与文化课并不冲突,只要安排合理,可以做到二者兼顾。

其次,家长支持的原因:

(1) 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有些家长把自己年轻时未能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喜欢那再好不过,如果不喜欢,家长硬逼着,这样可能会导致家庭关系的变化,甚至会耽误孩子的未来。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曾有几个孩子告诉我,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希望每次考级都能通过,否则父母就会不开心,担心父母因生气不再爱自己。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心声,勿让小小的心灵承受莫大压力。

(2)有些家长做法很好,因为他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有兴趣,条件允许的家庭应该尽量满足。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一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会一直陪着,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还能对家长进行艺术熏陶。这样看来岂不是一举两得!

6.关于考级科目的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社会上现已开设的考级科目达三四十种。通过调查,由图表4得出结论:考级中,钢琴和古筝受到广大考生青睐。被誉为“器乐之王”的钢琴,除给人高贵的感觉外,能让人在学习一些特殊的指法时很好地开发大脑智力。古筝在民乐中占较高地位,从最早的《高山流水》到现在的《春江花月夜》、《将军令》、《战台风》等,一直受到广大好评。那为什么钢琴比古筝更受欢迎呢?随着社会发展,部分国人有了崇洋的思想,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所以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外的东西。这只能说明他们不够了解中国文化。近年来,学习钢琴和古筝的热潮有增无减,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而且对开发智力、丰富课余生活也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乐器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它是一个全面的音乐教育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热爱音乐。再通过考级给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做一个评估,在予以肯定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和不足,以激励学生进入下一个更深层次的学习。

三、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存在的问题

1.各考级单位自成体系,存在考级门类交叉,考级标准不统一等现象

由于考级单位自定教材和考级标准,如在一个考级单位四级没通过的考生,在另一个考级单位却通过了五级,这使得考级单位的信誉度大大降低。所以相关部门眼下当务之急不仅要监管各考级单位的运行,更重要是统一各考级单位的考级标准,以提高其信誉度。

2.艺术考级以“升学及特长生”为目的的人数占较大比例,不容忽视

目前许多学校拥有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出于学校艺术团队建设的需要,近些年来对“特长生”的招生有增无减。尽管考级成绩已不再与升学挂钩,但在招生中考级所获等级仍是录取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成为“特长生”就能进入理想学府等功利性目的就造成了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原因。对于这一点,走艺术之路的考生应该更有体会。

3.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健全复审机制,对考级单位无法有效监督管理

有关考级单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随意变更考级等级、提高收费标准等,已严重影响到广大考生的利益。在考级中,由于没有健全的复审机制,无法对考官进行判定,一些考生对评定结果提出异议时,投诉无门,合法权益难以维护。这种对考级单位和考官监督的漏洞,将继续严重扰乱考级秩序,影响各考级单位信誉,有损考级权威性。

四、推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尽快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依靠优秀培训机构,合理安排各考级单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艺术考级逐步的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势在必行。切实规范考级工作,认真审查考级结果是基本要求,保护考生的合法利益是最终目的。据有关调查显示社会上许多艺术培训学校规模、店面设施、教学队伍不合要求,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安全保障。因此在鼓励艺术考级单位自办或配合其他单位协办的同时,以各大艺校为依托,合理布局和规划,这样既能体现考级单位的实力,有能提高考级单位的信誉度。

2.引进科学管理方法,鼓励考级单位走出去参与国内外艺术考级活动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同样,各考级单位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引进科学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发展优势。为了与国际艺术接轨,各考级单位应充分了解社会最新资讯动态,利用掌握的资源,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多展示平台,鼓励他们走出去参与国内外的考级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还能更好地传播艺术考级的魅力。

总之,艺术考级作为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的一条重要渠道,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切实了解掌握社会艺术考级情况,用平常心对待,不要为了证明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争得面红耳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艺术方面的才能,提高综合实力是作为一名现代化接班人和艺术传播者的必备能力。最后,我们还要善于运用艺术考级中的积极因素,推动民族音乐的教育,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音乐文化,让中国的音乐文化之花开遍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4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扎兰屯、阿荣旗、莫旗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市前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将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我们此次考察看到的扎兰屯的“灯竿报警”、阿荣旗“一网式办公”和莫旗的“执法规范化奖惩绩效考核制度”就是解放思想的成功典型。我们到扎兰屯等地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自觉融入和服务大局、敢于创新进取、勇于探索担责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公安事业发展的最前沿。

(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载体。阿荣旗提出的“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即创新公安情报工作,强力推进“大情报”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力推进“大网安”格局;创新打击犯罪新举措,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创新和谐警民关系途径,强力推进“户籍服务一网办”,都是以信息化手段为基本依托。扎兰屯市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和莫旗的110指挥中心建设也都是如此,我们此次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

与信息化工作有紧密关系,给我们最大的直观感受也就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先进经验,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强警意识,切实提高全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运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公安工作的流程再造和效能倍增。

(三)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如扎兰屯市针对周边农村案件高发的态势,针对结构复杂的现实状况,研发出了一套“灯竿报警”系统和农村110流动警务车,大大提高了公众安全感;莫旗公安局以“实战、实用、实效”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阿荣旗更是紧紧抓住社会管理创新有

利契机,破解了一系列社会管理难题,从队伍规范管理到信息化应用都取得了较大成绩。莫旗公安局从狠抓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学习三地先进经验,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工作作风,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确保出台的制度和制定的文件附有操作性、针对性和生命力。

(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争取重视和支持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5

考察的内容与背景: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每天都要看书,也经常买书。我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购书越来越便利,我已经很久都不去书店买书了。传统实体书店受冷落,图书销售额下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书店何去何从,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多元化的转型,成为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和组员们就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考察。

考察方法与过程:

本次社会考察中采用了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1、观察法(我们来到了位于市中心的新型实体书店:读者书店)

(1)观察书店装修风格以及各种特色增值服务。

(2)观察店中顾客的消费行为。

2、问卷法(7月15日,收到有效网络调查问卷239份及现场调查问卷4份)

(1)针对“阅读习惯改变,实体书店多元化转型之路”,设计了一份共15个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各题百分比。

(2)根据统计结论,分析消费者对购书方式的转变及看法。

3、访谈法

(1)就实体书店如何进行多元化转型。采访了一位10-20岁的男性学生顾客,两位20-30岁的女性上班族顾客,以及一位30-40岁的男性上班族顾客。

(2)针对一位20-30岁的男性上班族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个人专访。

考察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我得出以下结论:

1、实体书店的缺点是:书籍价格贵,购书的来回路程不方便。而这些恰恰是线上购书的优点,线上购书正是以便宜和方便取胜。

2、成功转型的新型实体书店,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装修风格,以及特色的增值服务,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

3、顾客去实体书店的目的,早已不局限于看书买书,他们多数是享受书店里宁静的读书氛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处理事务。

鉴于以上情况,我建议:

1、实体书店需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公众号、线上书店等网络渠道,一方面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增加销售额。

2、实体书店需要在店内提供查询系统,供顾客查询,方便买书。

3、在阅读区域设立独立的私人空间,供顾客阅读。

4、提供有特色的增值服务,例如:咖啡吧、文化空间、明信片留言等。

5、多举办线下活动,比如:邀请专家进行主题沙龙,作者签名售书,组织读者开展读书会、朗读会等等。

6、大力发展自有品牌,推出自有品牌的文创产品,并根据年轻读者的喜好,设计出独特、新颖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这些利润率高的产品,能为书店带来更高的收益。

7、一旦品牌拥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可以发展连锁经营,提高门店的数量,降低采购成本,在规模上占据优势。

考察的学习体会与思考

通过这次考察,我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从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到最后与他们侃侃而谈,克服了原先的心理障碍。

社会考察报告范文6

这一次斯文赫定是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开辟柏林至上海的空中航线作一次横贯中国内陆的考查。中国西部对赫定来讲并不陌生,他自1890年第一次进入中国西部,曾前后四次在那里探险近十年的时间。赫定这次要带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和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计划像以往考查一样,带队进入中国西部的大漠。

然而赫定没有想到,这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和的洗礼,中国学术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精神,此时的中国已非彼时的中国。赫定的考查活动遭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抵制。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中国学者与斯文赫定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这个协定曾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戏称为“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它是现代中国学者公认的、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背 景

19世纪中期,西方探险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欧洲、北美洲的考察,南美洲、非洲、澳洲以及西伯利亚等广大地区的地理概况也逐渐为学者们所熟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东亚及欧亚大陆腹地作为仅有的几个未知领域,引起了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地理考察的进展,西方学者逐渐把目光集中到亚洲腹地,尤其是中国的西部地区。

中国在东亚、中亚占有辽阔的疆域。这里不但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有丰富的文化景观。中国人对西北边疆地理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张骞开通西域后,国内介绍中国西北地理概况的著作不断问世。到了清代,西北藩乱不断,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建设,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研究更加丰富。

经过清代几百年的经营,中国人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已经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并出现了大量的西北边疆地理著作。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有徐松的《新疆识略》和《西域水道记》、椿园氏的《西域闻见录》、祁韵士的《西域释地》和《西陲要略》、张穆的《蒙古游记》等。但是中国传统的西北边疆地理研究多以地方官员、僧人及流寓边疆的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直到19世纪末期,还没有科学意义上的探险和考察。

从19世纪的最后10至20年开始到20世纪初期,中国西北边疆地理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形的外国人云集这一地区,其中既有带着侵略目的的政客,也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地理学者和地质学者。俄国军人普热瓦尔斯基(H.M.Przewalski)和他的学生科兹洛夫(P.K.Kozlov)曾在中国西部地区考察,并掘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标本和西夏文书;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德国人李谷克(A.von Le Coq)等人,也都曾劫掠过中国西部地区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这一时期,有数百名来自英国、法国、瑞典、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来中国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广大疆域,考察报告和相关论文、论著数以千计。这些成果有些在中国发表,更多的则发表在世界各国的科学杂志和著作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在众多的科学探险考察中,最著名的有美国地质学家庞培烈(R・Pumpelly,1837~1923年)于1862年至1865年的横穿欧亚大陆之旅,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i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于1868年至1872年对中国的广泛考察。他们掀开了中国近代科学考察的序幕。尤其是李希霍芬提出的“震旦纪”、“黄土高原风成说”、“丝绸之路”等概念和学说,曾在中外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几十年以后,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再次来到中国,计划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赫定签署的协定及中国学者的反应

当斯文赫定于1926年再次来到中国时,中国的科学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时不但出现了像中国科学社这样的综合性学术团体,而且已经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专业性的学术团体十几个。中国学者“历观前事,痛国权之丧失,恐学术材料之散失”,早就希望组织学术团体协会,以便联络各学术团体,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赫定的到来,成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成立的催化剂。

赫定来到北京后,首先寻求瑞典、德国驻华大使和北京政府的支持。他的计划似乎进展得十分顺利。不但西方的驻华大使表示全力相助,赫定的考察计划还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支持。赫定为了考察事宜曾拜访了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顾认为中国政府肯定会同意考察计划中的驼队探险,但计划中的航空探险,却要得到中国军方的同意。为此,赫定又拜访了航空署长刘光克。刘对开辟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航线很感兴趣,但他提醒赫定在驼队探险结束之前不要提出飞行的请求,否则捅到报界,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为了避免麻烦,赫定决定先进行驼队探险,并取消了在中亚建立无线电台的计划。

在赫定的努力下,北京政府同意了他的考察计划。当时驻扎在北京的奉系军阀亲自接见赫定,为赫定出具介绍信,并打电报给新疆军阀杨增新,通知他探险队的抵达时间和目的。

在争取得到北京政府应允的同时,赫定也在积极准备具体的考察事宜。他派随行的西方学者前往包头筹建考察团总部,并准备购置考察用品。

正当赫定认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事态却发生了突然的转变。

事情起因于1926年底赫定与北京政府农商部下属的地质调查所签订的协议。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考察工作,赫定在当时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的建议下,与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达成了合作协议,并草拟了探险大纲。协定的原始文本现已无从考证,但关于协定的具体内容,目前中国学术界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协定要求赫定的考察队吸收中国学者参加古生物考察,考察的结果将发表在中国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考察团所有的采集品均留在中国。考察团定名为“中瑞联合考察团”;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协议规定,考察团采集的所有地质、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物先送瑞典研究,“一俟中国有相当研究机构,再送还中国一套副本”。中国派地质工作者两人伴行,负责与当地各级官厅接洽,到新疆后即返北京,由瑞典人前去接替。而考察队的名称是“斯文赫定中亚远征队”。尽管目前无法断定上述两种说法哪一个更符合事实,但毫无疑问,1927年3月中国各界听到的是后一种声音,于是“全国舆论大哗”。一时间,北京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了赫定带来数架飞机,当局无法阻止赫定偷运文物的消息。

不但中国报界反应强烈,中国学术界更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反对赫定的考察活动。

1927年3月5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召集各学会代表二十多人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第一次联席会议有两个主题:一方面是促进筹备建立永久的机构,进行学术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筹划发掘采集国内各种学术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反对外国人私入中国境内收集资料。在第一次联席会议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瑞典远征队来华。

在3月19日召开的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决定将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改称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并将其确定为永久机构。与会代表拟定了14条《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章程》,并于5月2日呈报教育部。章程规定,协会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中央观象台、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清华学校研究院、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图书馆、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地质调查所等14个学术团体及学术机构组成。

学术团体协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与赫定谈判考察事宜。

谈判的经过及协议的签署

自1927年3月5日,第一次学术团体联席会决议公开反对赫定的考察计划后,又于3月10日在北京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宣言》,反对斯文赫定的中亚远征计划,并致函中国外交部,要求停发斯文赫定等人的护照;11日,又致函甘肃、新疆等地的相关机构,要求阻止斯文赫定前往。

赫定不希望与中国学术界发生冲突,另外当他得知北京政府可能因为中国学术界的反对而收回曾经承诺过的支持时,赫定为了解释情况和平息事态,于3月9日致函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表示这次考察并未打算携带古物出国,并愿意与中国学者合作。10日赫定与安特生到北京大学面见沈兼士等中国学者,解释这次考察的目的,并商谈合作的可能性。

为此,学术团体联谊会于3月13日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赫定的来信,并于14日复函斯文赫定。信中认为,赫定信中提出的合作办法,与第一次联席会议中提出的由中国人主办的方法相违背,因此不能接受。但信中仍向赫定表示,愿意与他“作友谊的晤谈”。

3月17日赫定再次致函联席会议,进一步解释考察的目的及与中国学术团体合作的办法。赫定还就中国学者反对中亚远征队的名称问题,提出可将考察队定名为“北京学术团体联合组织之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或者其它中国学者认可的名字。

在3月19日的第三次联席会议上,中国学者详细讨论了赫定的来信,决定推举周肇祥、刘复、袁复礼和李济四人与赫定接洽,并建议赫定于3月20日下午到北京大学第三院研究所考古室面商此事。

3月20日下午四时,赫定偕同当时担任农商部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北京大学邀请四位代表到六国饭店举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谈判。

这次谈判,中国学者主要关心的是赫定此行的目的、是否涉及军事内容、西方考察团的成员是学者还是军人、考察路线、时间、经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赫定一一作了说明。他尤其介绍了考察的目的主要是地理、气象、天文及地磁学,而考古及地质学是附带目的,如果中国学者反对,可以取消相关的考察内容。谈判结束后,赫定向学术团体协会提交了他整理的14条会谈纪要。

就在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考虑如何与赫定合作的问题时,《顺天时报》以“瑞典考古队已首途赴新”为题,突然报道了赫定的考察队已经出发的消息。中国学者大为惊异,于是再次致函赫定,请他“诚意答复”,并同时致函绥远都统,请他们在协会与赫定谈判没有成功之前,监视考察队的行动。3月22日赫定回复中国学者,称报上的消息不准确。强调只是部分人员先到包头做准备,他本人将留在北京商谈此事。赫定还专门请安特生向中国学者解释此事。

3月24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赫定整理的第一次会谈的14条内容。经过仔细商议,与会代表向赫定提出11条合作办法。办法的内容包括:考察团的名称应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察团的具体事务由协会组织理事会负责;所得物品应全部交与理事会保管;不得毁坏沿途古物建筑;不得以私人名义向当地居民购买古物;不能够绘制比例尺超过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等等。会议还决定由周肇祥等六名学者继续与赫定商谈。

3月25日,六名代表与赫定进行了第二次谈判。

这次商谈的内容涉及中西方团员的具体人数、薪金,经费的来源及使用办法,气象台的设置,团长的人选,出版考察报告的方法等具体的合作内容。会谈结束后,赫定要求中国代表将所提条件以西文形式送给他,并于29日复函,大体同意中国学者的要求。但赫定提出,在中方的要求中,理事会的权力太大,并希望在采集的古物和考察报告的形式上,中方能够有所退让。

就此,4月1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五次会议进行讨论。会议提出八点决议,表示,名义上可以商量,但在权益上不退让。

4月2日,中国学者与赫定举行了第三次谈判,逐条讨论中方的意见。会谈中讨论了双方团长的权限、理事会的作用等问题。

就在中国代表与赫定商谈合作办法的过程中,各大小报纸不断有关于赫定组织的考察团已经出发的报道。一时间消息混杂,难辨真伪。为了更好地交流与合作,第三次谈判结束后,中国代表仍以电话或书信等方式与赫定交换意见,并又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各项内容。最后,赫定基本上接受了中方的要求。

在与赫定基本上达成共识之后,中方推举徐炳昶、马衡、刘复三人负责起草合作办法,李四光、袁复礼、李济三人负责合作办法的翻译。

4月20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十次会议,讨论新起草的合作办法。23日周肇祥与刘半农带协议征求赫定的意见。赫定提出考察团的名称应由“学术团体协会组织考查团”改为“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博士共同组织考查团”、外方团员应该由赫定任命而不由协会任命等意见。在24日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国学者同意了赫定提出的要求。

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4月26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代表周肇祥和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至此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谈判终于以中外合作、并以中方为主的形式圆满结束。

1927年5月9日,外方团长斯文赫定和中方团长徐旭生共同率队,自西直门火车站离京前往包头,开始了首次中外合作的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