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1
迁移―尝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学“笔算乘法”第二课时,首先复习一位数乘法,即24×2=?然后再将它改为24×12=?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试试看?学生兴趣盎然。尝试后,引导学生将例题与复习题进行比较,再通过老师点拨引导:即用2乘24得到48个什么?那么,用1乘24得到多少个什么?在竖式又该怎么写,最后总结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这样由旧知迁移到新知,充实扩大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操作―体验。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适合选用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去进行探索,让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教学低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往往借助于小棒、小圆片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的过程体验算理的形成过程。再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沿圆柱的高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再把它合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的侧面积计算的方法,即S侧=C周长×h,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即S表=C周长×h+S底×2。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讨论―归纳。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教学时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机会,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也促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让学生计算几道商相同的除法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几个除法算式中什么变?什么不变?怎样变?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商不变性质。
观察―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师出示:3分米=30厘米=300毫米。将它们化成以米作单位,即0.3米=0.30米=0.300米。让学生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在小数的什么地方,怎样变化,小数大小才不变,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猜想―验证。学生合理的猜想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创造往往从猜想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即三角形内角和应为多少度),再让学生自己去验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等手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学会新知,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争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定能使他们学习兴趣高涨,呈现出人人想创造,个个能创造的局面。为此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创造思维,而最后达成共识。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本为什么说1/2会大于1/3?通过学生讨论、争论,使学生统一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它们标准量要相同,从而使学生认识与掌握新知。
自学―研讨。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时能让学生自学所学的内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现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如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再细读、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倍数和因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这样学生在自学研讨中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比较―总结。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总结出本质属性或结论。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的探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让学生找出1至20的因数,然后让学生进行汇报,再引导学生根据因数个数进行分类。即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概括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体化教学;操作性;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36-01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事业规模迅速扩大,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当前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训练的元素,在教材的编写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统一,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刘美玲,2008.5版为例,此教材在每一章后,都增加了技能训练章节,充分说明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并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的方法与实例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并注意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数据选择器的扩展应用中,用4片8选1数据选择器和1片2线-4线译码器构成的32选1数据选择器,当A4A3=00时,由A2A1A0从D0-D7中选1路输出,当A4A3=01时,由A2A1A0从D8-D15中选1路输出,当A4A3=10时,由A2A1A0从D16-D23中选1路输出,当A4A3=11时,由A2A1A0从D24-D31中选1路输出。本例的教学方法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中,存储器扩展的地址分配法类似,都是通过对现在芯片的功能和要扩展电路的使能端的综合分析应用来实现的,教学时应注意问题分析方法的解决,及线路设计思想和线路设计步骤的统一,从芯片的有效性选择入手,分析数据的选择路径,从而完成电路的设计,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
2 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
从灌输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多媒体、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以往黑板加粉笔的说教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让学生变得更活更实。
例如在进行集成A/D转换器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以及网络教育的手段,扩展学生的视野,常用典型集成A/D转换器有ADC0808/0809、ADC7705、ADC7714、ADC7888、ADC5320、ADC0824、TLC548/549、TLV5616、TLV5880等,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应先找到对应芯片,以及芯片在电子、机电一体化、通信等专业的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某一块芯片作为分析实例时,应具体讲解引脚定义及工作原理,在安排学生作业时,要求学生应用网络等手段,找到ADC芯片实际应用的例子,并作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检索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的典型应用。
(二)学习方式转变方法与实例
1 互动式学习方式
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主体转为主导,进而创造出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步骤式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设计思想的步骤,以学生为主体,紧紧抓住逻辑电路设计步骤,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根据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分析每个步骤完成后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下一个步骤做好准备,并以实际设计案例为教学规范,与学生共同进入到逻辑电路设计的规范步骤之中,将教师放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上,共同完成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2 适应性学习方式
当学生在学习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心理上的不适感,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能正常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
例如数字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的情况,心理上产生对知识应用的不信任,在学习上产生被动的局面,此时教师应以实例作为教学入口,深入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思想和逻辑电路应用,扩大知识面,以“从应用到理论的反向逻辑思想”作为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逻辑电路和学习方式,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数字逻辑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1 背景介绍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主要学习数字逻辑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常用数字逻辑电路和数字系统的分析及设计方法。
本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鉴于此种情况,如何让学生掌握该学科,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当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和关注的焦点。充满个性的“90后”具有着鲜明的特点――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和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乐观自信、自主意识强、勇于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配合激励考核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2 措施实施
2.1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在学时安排上,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连续、系统地掌握较多的知识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为使学生更好掌握本门课程,我们采用自编教材,合理安排学时,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如:逻辑代数部分贯穿整门课程的学习,是后续章节的基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逻辑电路(涉及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讲解;此外,对于逻辑门电路的内部电气特性以及存储器及可编程器件等内容安排学时相对较少,使学生做定性了解即可。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原来偏重于电路的原理分析,现在更多地转向电路的组成原则、构思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实际的电路示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掌握对数字系统硬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创新的能力。此外,在授课时,还应注意与后续课程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有整体的认识,最后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
通过优化整合,既可保证原有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主攻方向,从课堂反映情况来看,收效较为明显。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主要研究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在授课中必须杜绝“填鸭式”的照本宣科,通过实际电路示例进行教授,培养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1 学习兴趣的激发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的知识点,以此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譬如:竞赛场上的抢答器、广告牌上的流水灯等。可由这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电路的设计方法。在掌握电路的设计方法后,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电路的改进和功能的扩展。
2.2.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灌输转变为了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减少了课堂板书时的时间浪费,增强了授课内容的连续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应注意的是,传统的黑板教学也必不可少,对于重点难点问题,适当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2.2.3 习题课与讨论课的开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但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该情况,在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我们安排有习题课或讨论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换位,讲台是学生的主场。对于同一题目,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应该肯定,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对不足的方案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2.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科学的考核体系和灵活的考试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正确的考试观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渠道之一,我们需要全面地进行考察,不能仅凭期末考试卷“一锤定音”。为了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特别突出平时考核和实验考核,另外还增加了课堂小测验,通过“考核成绩”组成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较好的解决了考前“突击式”学习的问题。
2.3 实践教学的加强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延伸。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在更好地消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任课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和弥补理论上未顾及到的内容,强化理论授课效果。在实验内容的实施上,应立足现有条件,多开设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完成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完成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实验结束时,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对相关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实验数据的来源及其他相关问题等。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积极求问,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考核的结果来看,起到了明显效果。
3 结束语
授课内容的整合,较好地拓展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缓解了教学内容的膨胀与教学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实验教学的加强,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动手能力。采用以上措施,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冯钧.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科技风,2009年20期.
[2]刘玉岩.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教学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02期.
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4
青年教师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的基本认识是内容广,覆盖面大,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难,备课难度大等。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敢于创新
就目前我院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一“灌”到底的做法已经不可行,所以要求我们找到一条符合我院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采用实际案例法,改变课堂模式,增加师生的互动。
对于专业课教学,可以引用工程实例,变抽象难懂的理论为学生可以想象到的或者亲眼目睹过的实物案例。这样可以把学生从抽象的理论中适当的解放出来,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又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知识。比如:在讲交流发电机的结构的时候,尽管这部分内容并不是课程的重点,但是我还是把它作为工作原理的背景知识讲解了一下。联系到当停电的时候,各大银行、商业网点等地方实际使用的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转子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形成旋转磁场。在这个磁场下,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三相感应电动势。那这个外力在实际的发电机中,怎么来施加的呢,我们经常看到起动发电机的时候,有人会拉一根绳子,当绳子打动的时候会带动里面的飞轮,飞轮在惯性力的作用下会带动转子开始转动。这样的举例,让学生一方面明白了工作原理,一方面也使他更好的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记忆更加深刻。并且学生能感觉到现在所学的知识还能解释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兴趣油然而生。 对于结论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这时也可以引入相关软件,对整个过程进行模拟,以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
二、善于聚焦
“沃土才能孕芳,明灯才能引航” 我始终觉得,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就像种子的发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每个人的学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采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是学习之路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课堂教学要善于聚焦。每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恨不得一堂课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讲给学生,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好,信息量太大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更是大忌。这就需要我们能对所讲的课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总结归纳,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思路。在此之前,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方面我想应该多去听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课。从他们那里多多学习自己的不足之处。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波斯纳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因此今天的我越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应该是一个行动中的思考者。以思考引领行动,在行动中引发新的思考。如此循环着一路走过教学生活的每一天,且行且思,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足迹,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正如肖川博士在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后记里写到的那样: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
三、勤于总结
一方面每次授课下来总有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做好授课记录,下一轮上课前拿出来做个参照非常有利于教学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对上课内容和表达上出现的问题,也应有个记录。对内容上的问题,在教案或者电子教案上及时作出修改,使教案能够不断完善。对于表达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整理出新的表达方式,以便于下次课能有更好的效果。
除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外,还应该为学生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对课程内容中知识点较琐碎零散的内容做一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在学习单相交流电路这一章时,知识点比较多且零散。我将这一章的内容总结为一张表,这样就把学生原来凌乱的,无处下手的内容条理化,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四、课堂动员
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5
提要:如今电子技术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了培养适合于当今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需要对电子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随着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也就急需大量的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
摈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探索适时的教学途径是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从电子技术课程及其应用实践的学科特点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始,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原理很抽象,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时会感到十分吃力,提不起兴趣,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的。
(一)电子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老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深造,丰富知识体系,并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1、教学内容应体现“新”。所谓的新,是指知识的更新。通常教学采用的教材一般变化更新较慢,普遍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着知识老化和知识面窄等问题。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不断涌现,陈旧的教材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因此电子技术的教学也应对教材进行适时更新,剔除过时内容,引领新的知识点,让电子技术的教学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多介绍一些现代的较实用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实用的书刊,要与时俱进,面向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引入新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技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2、提高动手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综合型教师很缺乏,比例偏低,某些教师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只擅长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因此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专业课的教学,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引导有方,教有所长。
3、电子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当今社会对电子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不断出现,新型仪器设备不断的更新发展,电子技术也不断向深层次、高技术含量领域发展。电子专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电子专业教师应本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要经常阅读专业杂志,了解一些最新技术动态;另一方面要寻找机会主动参加、接受一些相关的业务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积极掌握新技术。
(二)加强学生相互间合作交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现在的教学纲要就要求学生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听的局面,进行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提倡同学之间要有合作精神,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实验课和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分组,提供机会让他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重要的是知道合作的力量和精神,这些都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同学之间可自愿找合作者,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手段。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出不断的发展进步,而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信息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多媒体如今已大面积地走入课堂,它可以生动、形象、清晰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省时省力,又有利于教师分析。对于电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直观地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知识环境和虚拟实验环境,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教学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通过多种多样的资料,自己动手实践,把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了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不再觉得理论课枯燥。另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理论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延长对该课堂有效注意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课的学习建立在基础课的学习之上,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重视新旧知识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由于开始不了解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学习基础课时,由于感觉枯燥,一般基础课程学得不太好。在开始专业课学习前,应适当对基础课的相关部分原理进行复习,再逐渐进入专业课程的原理讲析。教学模式应该要求学生提前课程预习,这是教学容易忽略的问题。专业课教学往往速度快、跨度大、内容多,所需知识面广,从章节到全课程,再到相关学科需要学生做到提前预习准备,这样能让学生针对将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来听课,其效率大大提高。要求学生课后认真完成好教师布置的包括实验操作作业,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资料,培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对所学的知识逐步地消化吸收和巩固。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养智,周小方.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7.
[2]扬志忠编.数字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数字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国;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77-01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观念,力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主动钻研、勤于探索,从而更好掌握新知识。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主动、深入地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去发现,去探索,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基础,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以感受学习的乐趣为导向,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就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爱学"'到"能学"和"会学"。这都与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离不开的。
2.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自强、自尊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一个人只有自重、自爱,才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我们老师重在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产生自豪感、自信心,自愿参与学习,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自信心、自尊心是在真诚的关怀下产生的。"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经常被训斥、责备,就体会不到老师关爱,个人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对课堂上调皮捣乱、做小动作的孩子,要有宽容心;对经常不做作业的孩子,你要有耐心。教师的"博爱",对学生既要真诚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在学生需要时要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帮助,但绝不能包办代替,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必须要他们自己做。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地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3.创设情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拓展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经常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情景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创设人文化的情境。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比较注重算、练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害怕数学,甚至厌恶数学。有的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排斥数学学习。
新课改教材注重了人文性,如阅读材料中经常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用"数学书写的人生格言",介绍了名人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精妙,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介绍,则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3)创设趣味性的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信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如:在《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圆锥体的积体计算》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实践。
4.鼓励质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高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觉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反之,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学习情绪低落,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感受不到,进步缓慢,学习效率很低。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五种好习惯,即预习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独立作业习惯,探索研讨习惯,积累资料习惯。
6.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自我评价,调整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学习行为作出调整。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心得,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体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则随时了解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高夫立 - 《科教导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