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内部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1
关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既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报告是否披露,以及对不同类型或特征的公司的披露情况进行比较;财务报告质量;是否受证监会处罚,同时,也有一些研究通过构建内控指数或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详细分析内控报告。随着内控制度的完善,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力度应处于逐步增强的趋势,先前的研究局限于对每年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数目总体上的统计和对比,有些则忽略了新上市及退市的公司可能对统计数据准确性造成的影响,而具体到对同一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在不同年份间连续披露情况的研究则较少。
在我国,政府监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崔学刚(2004)认为政府失灵和监管不足都有可能造成政府监管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率限度。因此在政府监管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是否切实有效?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基于我国的制度背景,公司股权性质对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影响?介于以上问题,本文从自愿性披露的角度出发,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研究契机,对2007年~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相关情况进行描述统计,由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连续性及报告质量来说明相关政策和监管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在内控自评报告披露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质量的合理建议。本文的研究对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沪市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情况的分析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自我评估报告的鉴证报告。然而,此规定并未在当年生效,而是到了2007年改为鼓励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自我评估报告的鉴证报告。为此本文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年份跨度为2007年~2009年。其中剔除07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剔除在2007年、2008年或2009年退市的公司,剔除银行、证券、保险等具有特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的公司,最后获得样本公司共计757家。我国于2008年6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且证监会和上交所在每年还会颁布一项《关于做好上市公司XX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通知》,相关政策的统计见表1。757家上市公司中有412家(54.43%)连续三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617家在2007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173家在2008年政府颁布内控基本规范后开始披露,且这些公司在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继续披露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32家上市公司(占比4.23%)从2009年开始进行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由此看出,鼓励性政策为主的监管环境下,在自愿披露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连续三年不披露内控自评报告;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以前年报中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以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指引开始逐步披露内控自评报告。这表明政府监管环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具有一定约束作用,而监管力度及制约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程度的高低。
随着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逐步完善,部分上市公司能够遵从政策监管的要求,积极配合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较为完善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是一种向外部发送公司财务报告高质量信号的方式。173家上市公司选择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后开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些公司实现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结合上交所出台的相关规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查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详细与否:(1)是否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对内部控制分别进行评价;(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涵盖公司所有运营环节;(3)是否指出内部控制还存在的缺陷、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4)公司是否设立了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的内审人员。结果发现,这些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披露的质量差强人意,仅有6.94%的样本公司进行了详细披露,简单披露的公司占到了60%以上。在这其中,指出自身仍然存在内控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的只有27家(15.6%),这说明政府监管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披露只是表面遵从,披露的内容过于简单。
三、 基于京沪地区特征的分析
在我国,地区市场化进程存在差异(樊纲、王小鲁,2009),不同地区受到政府干预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对政策的敏感性自然也就不一样。上海和北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城市: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相对市场化进程全国排名第一;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大部分政策从制定、实施到推广普及都由此开始。相比市场化进程较高的上海地区而言,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势必会受到较高程度的政策监管。基于地区特征,笔者选取地处北京和上海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对样本公司2007年~2009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情况进行统计,以进一步验证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下存在差异,统计结果发现,北京地区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力度远高于上海,连续三年披露的公司占比北京为44.78%,上海为8.4%;连续三年未披露的占比北京味19.4%,上海为61.83%。在现有研究中,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公司规模、盈余质量、股本结构、审计意见类型、公司业绩、再融资计划以及公司成长性、内审部门是否设立等。数据统计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在自愿披露的前提下,表中北京地区连续披露程度比上海高出如此之多的现象,无论从公司特征还是公司业绩来考虑,很明显无法通过以上的因素进行合理的解释。
在资本市场上,为减少逆向选择,公司采用充分披露政策,以增加公众可获取的信息量。自愿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目的亦在于通过信号传递以降低逆向选择。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内部控制信息作为企业向外界传递公司运营情况的信号。内控质量高(比如,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置了内审部门)的公司可以将增加内控的外部鉴证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信号向市场传递管理层对内控质量的信心,从而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估值,降低资本成本。这难道说明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是在通过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来对外传递公司运作良好的信号么?然而,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仅有8.4%的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连续三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达到81家,相对较低的披露比例表明在我国现阶段,即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企业并未有效的通过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来向外界传递企业的运营状况。显然,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并非是为利用信号传递作用而进行披露。
既然利用信号传递作用的意图不够充分,为什么北京地区的披露比例如此之高?前面提到中国市场化指数中,衡量各地市场化发展状况的五方面因素中有“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一项指标,我们发现北京地区的得分为7.80(上海得分12.33),在东部地区的11个城市中排名第七,不难看出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监管的影响。经统计,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后,北京地区2007年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有51.35%选择在2008年开始披露,在东部地区各省市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也充分说明了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对政府政策监管的敏感性较高,并能很好的遵从政策;同时,在北京上市的公司中,国有性质公司占到很大比例(北京2009年上市公司共有81家,国有性质公司有73家(90.12%),其中的61家选择披露(83.56%),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性质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存在一定的影响。
地处北京的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那么他们的内控就一定是高质量么?于是根据上文提到的内控自评报告评价标准,我们对从2008年开始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经统计,虽然在2008年进行了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但披露却过于简单,详细披露的数目为0,简单披露占到了73.69%。而在这19家样本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中,有14家认为自己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如果说这些公司确实实施了有效的内部控制,那么内控自评报告模式的构建和要求亟待规范,从而能够通过评判内控自评报告的优劣来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如果并非如此,那么这些简单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便存在“形式主义”披露的情况甚至外强中干的嫌疑。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监督检查往往仅停留在“过程控制”而忽略了对会计结果――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这种监督检查的作用值得思考。
四、 基于上市类型的分析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监管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由于我国大陆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法律建设还不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相对而言,我国香港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立法,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更严格,各相关政策更为具体,监管环境水平更高,制度建设更为完善,形成了高水准的法律实施环境。因此,大陆和香港在投资者保护的立法及实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仅在内地上市的公司相比,在港上市的公司处于更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之下,公司治理者受到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的约束。由此,笔者将沪市的A+H股交叉上市、仅在A股上市、A+B股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披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详细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A+H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情况明显好于仅在A股上市和同时在A、B股上市的公司。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中,有超过1/4的公司连续三年披露内控自评报告,而仅在A股上市和A+B股上市的公司这一比例明显要低;同样从2008年开始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情况来看,A+H股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比例明显高于仅在A股上市和A+B股的上市公司。这表明在内地和香港交叉上市的公司受到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同时,A+H股交叉上市的公司对于香港和内地的政策执行情况更加良好。在自愿性披露的前提下,交叉上市的公司受到更加严格的政策指引、制度监管和法律约束,这些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动机更强。
五、 基于所有权性质的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在北京地区范围内,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了很大比例,那么基于企业的股权性质,笔者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同时将国有企业划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对全部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经统计,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以后,积极遵从政策规定并开始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73.41%(127/173)为国有企业,这些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国有企业占到全部国有企业样本的25.20%,高于非国有企业的18.18%;连续三年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公司中,国有企业披露的比例(15.87%)在1%显著水平上高于非国有企业(8.30%)。文章将国有企业具体划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央企业的披露情况优于地方国有企业,且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不同。我们暂不对这些公司内控自评报告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价,单从披露力度方面看,很明显,国有企业能够积极遵从政府监管,更大力度的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其原因在于国家持股对公司的监管力度较强,对内控要求较高,且国有性质的公司不同于其他纯商业目标的公司,国有公司,尤其是中央企业,肩负着履行社会责任、支撑国民经济、执行国家战略等任务,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形象导致了国有企业以身作则,树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
六、 结论及建议
针对本文指出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程度、年度间的连续性及在不同股权性质的公司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可见在中国,监管环境、股权性质会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我们提出如下建议:政策的出台要伴随适当程度的政府监管,同时更要注重政策出台的经济后果;内控体系的构建亟待规范,统一的内控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不同,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会产生影响。笔者以为,要重视政府监管,更要注意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在制度规范的同时不忘质量控制,杜绝表面现象;要尽快出台统一规范的内控制度和自我评价体系,鼓励国有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动内控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内控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2
关键词:企业 会计内部控制 作用 问题 建设 方法
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腾飞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但造成了企业的资金流失,还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使得上级无法核实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另外,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如果没有严格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企业无法进行长期的经营活动,势必在流动资金的欠缺下退出市场。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国家出台了新《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流动资金处于流动状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会计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以企业资金为控制对象,并伴随着这些资金的流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作用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1]。进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是新《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流失,控制财务舞弊,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真实有效。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使得财务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2]。主要表现在会计内部控制过于机械性,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并在事后进行控制,不能在事前和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另外,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不全,不能实现全面控制,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难以立竿见影。
2.会计人员有待提升职业操守
现在的企业会计人员,虽然较之过去,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其工作方法仍然没有创新,工作态度仍然陈旧,不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由于职业操守欠缺,使得会计信息跟着领导走,领导让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能对其不法行为给予警告。而且在工作中过于“安分”,不能识别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完全凭借自由发展模式,运气好风险消失,运气不好,企业损失严重。
3.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化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融合已经不是新的课题。但是,目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手段仍然落后,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仍是人脑化和手工化,使得会计信息错误率很高,而且不能快速地对事件进行控制核算,影响了控制的效果。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方法
1.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控体系
建立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实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关键,能够对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事务及财会部门的工作职能进行防控、堵漏、核查,及进发现问题,防范并化解各种风险[3]。因此,企业要设立会计组织机构,确认落实企业会计的相关职能与责任。要因岗设立、因事设人、量能授权、责任与权利对等。要建立严密的控制监管制度,全面地实施现金流量控制与监管、应收账款控制与监管、实物资产控制与监管、财务风险控制与监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与监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有序健康地运行。另外,要以科学的控制手段来健全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事前监控、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核评价,对企业流动资金、会计信息、发展决策等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和控制。
2.重视会计人员的选择与培养
会计内部控制的主体是财务人员,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企业财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财务人员的职业首先素养、知识更新和业务水平是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在选聘财务人员时,要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考虑,应用一定的选拔程序,从理论知识、应变能力、风险意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选拔,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来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风险预防能力,不畏强权,在工作中能够真正履行内部控制职责,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3.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
研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精准和速度。而且企业能够迅速提取信息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这个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人员只需按照事件整个过程进行会计信息的录入,系统会自动将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校验,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就会反应在电脑屏幕上,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这个数字化系统需要设立访问密码,数据修改密码,大大减少了非会计人员的访问修改,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另外,这个系统中的数据能够随时调出,并为上级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为审计部门提供有效的会计数据。
四、总结语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还要明确岗位职责[4],通过企业各部门的能力合作,对企业的规划、流动资金、授权批准、预算、实物资产、成本、风险、审计、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萍.浅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民营科技,2010,(12).
[2]褚国晶.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08).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3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 管理控制 实施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淡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模糊,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有的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财务会计信息控制、准确性及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内部监督等,有的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有些企业的会计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会计职务分工不明,财务票据没有统一管理,人为篡改财务数据,虚报企业利润,假造会计数据,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一个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财产清查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明确。一些企业制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这都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
2、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健全
多数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味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一些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的制度还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虽然有相关的几条规定,但缺乏实质性细则和完整性;许多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是在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之后才采取的补救措施,没有真正起到预防作用;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财政和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对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上级部门对此也缺乏必要外部监管,最终导致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
3、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
内部控制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对于一个具体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存在以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 这就造成了领导审批,会计必须直接执行的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局面。有些企业虽有监督部门,但不是专业的监督部门,而是由财政部门承担监督任务,这就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外,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势下,要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做到: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内控意识,进行培训教育,让其改变传统的内部控制观念,使其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经营和高速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教育,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律法制观念,应当如实的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信息,避免财务造假的现象发生,为内部控制提供专业人才,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繁荣稳定。
2、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企业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对企业的组织部门、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的优化整合,使其相互制约、通力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于提供执行、规划、监督和控制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结构框架,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果以及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通过设计和控制业务流程,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3、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企业管理层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企业各项管理水平。注意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运用和改进,在坚持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主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和评价有关项目、预算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并防止失误,在审计技术上,要积极探索审计信息的自动化管理,适时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模块。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审计的主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主要目的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企业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内部的监督功能,建立健全内部的审计监督部门。
三、结语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度建设对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产、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问题博大精深,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必须确保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和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8
[2]吴俊.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及执行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2-25
[3]薄乃霞.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期刊网,2009;8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4
通过制度建设化解内部审计与管理层、职能部门、被审计部门之间的冲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顺利。王光远认为,内部审计可以视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进入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等较高层级。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指出,内部审计的功能就是支持审计委员会实施监督职责,内部审计机构应设置在审计委员会下。布鲁斯•亚当麦克等认为,适当的文化基础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并促使其逐步增强,构成内部审计部门文化支柱的有信任、情商、业绩、勇气、支持和经验分享。还有很多学者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从以上观点来看,对内部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研究,学者们基本是从组织内部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公司治理机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如何解决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在企业内部产生的、企业内部又无法化解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跳出组织层面,从企业外部找寻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发挥的解决办法,本文将对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的途径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监督来促进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二、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是国家实现良治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范畴,占有大量的公共资源,并受托对其拥有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不可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也难以阻止。企业治理是国家治理这一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提高其运行绩效是实现国家良治的基本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确认”与“咨询”,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功能,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实现增值和有效运行。在中石化“天价茅台”等事件曝光后,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国有企业监管的呼声很高。由于政府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监督的时间间隔较长,加之政府审计是外部审计,不能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通过事后的审计监督,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不能起到预防的功能。可见,政府审计的劣势恰恰是内部审计的优势,但是二者的目标一致,因此,政府审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运行绩效的监督,就需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来实现。只要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国有企业的有效运行才有保障。2.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化解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所产生的内部冲突。IIA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不论受雇于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必备条件,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提供客观、公正的确认、咨询服务。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处于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的职责与整个组织有关,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须对董事会、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自己的部门等负责,其身兼多重角色,而且这些多重角色之间往往相互冲突,使其承受角色压力,从而制约或损害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目前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政府”格局依然延续,政府与企业,尤其是与国有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出的表现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仍然是通过政府任命,还没有摆脱“准行政化”的治理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制式的管理不可避免,在实践当中,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管理层,发生的冲突主要是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很显然,这种由于压力给内部审计人员所带来的冲突在企业内部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这就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制度、准则等公共资源进行引导甚至进行一些必要的干预。审计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由内部审计工作所产生的企业内部冲突,应当由既有专业性又有权威性的政府审计部门来协助解决,化解内部冲突,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3.审计机关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业标准和报告要求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按企业内部分工组织或参与组织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并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对本企业及其子企业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等”。尽管有内部审计准则等约束,但事实上这些都是“软”约束,是要求企业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没有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去做,审计方法是否科学,审计质量是否可靠,审计的职能是否得到发挥,外部机构没有实质性的审查与评价。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时,虽然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其审计的范围,是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服务的,不是对内部审计工作专门进行的评价。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导致了现实中内部审计的不作为,也就制约和影响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
(二)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为全民所有,其经营管理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追求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追求社会效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政府审计对其监督,代表的是公众的利益。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行,除了自身内部审计监督之外,还需要政府审计进行外部的再监督,以形成审计监督链条。从理论上来讲,政府审计源于公共受托责任,有义务按照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从审计实践来看,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上,内部审计属于第一层次的监督,政府审计属于第二层次的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政府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内部审计的审计结果可靠、有效,政府审计在再监督时就可以充分地信任、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结果,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李金华(2006)提出,希望学者、专家、教授要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理论,不要照搬国外的东西,借鉴是可以的,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在目前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形势下,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具体应用,既有法律保障,又有理论支持与实践需要,是现实可行的。
三、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制度鉴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实质性的外部审查与评价,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借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建立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制度。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检查,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水平和质量,使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其“免疫”功能。这样,也可以使政府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中解脱出来,转而评价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提高了政府审计工作的效率,也解决了企业制度层面的问题。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健全、有效,就会为企业良治提供了保障,政府审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监督企业的目的。
(二)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向公众公布,通过社会舆论监督达到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刘家义审计长强调: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前提下,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推动公共资金的来源、分配、管理、使用、审计等情况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可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政府审计推动国家良治的一个重要途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腐败止于公开。国有企业属于准公共部门范畴,其财产所有权归社会公众所有,其对公共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情况,社会公众也应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效仿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建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有企业对公共资源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将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对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有着较强的威慑力,督促其及时整改,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中来,真正实现所有者权利;另一方面,使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同时,自身也接受了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提高审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务操作中,首先,公告的程序: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需要经审计机关审核后才能予以公告,以保证不涉及国家的安全和秘密;其次,公告的内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应包括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方法、过程、审计查出的问题,以及作出的审计决议等,对于整改落实的情况也应在审计结果公告后适时予以公告。
(三)建立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业务协同 关键点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中施行。各类企业致力于建设一套以标准化流程为载体,以风险管控为导向,以授权管理为约束,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内控评价为手段,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将风险理念和管控要求融入企业流程、制度、职责、考核、文化等方面,由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全过程的一系列管理工具和方法,其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促进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建立一套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奠定坚实的内部控制建设基础
(一)要塑造一种先进的、渗透内控理念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打造一种健康的氛围来影响整个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树立自我控制意识,使每个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担起执行、维护和改善内部控制的责任,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觉性。
(二)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利于沟通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员工需要辨识、取得信息并开展沟通,令其能履行其责任。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为实现这些沟通提供有利条件。企业建立一体化的企业级信息平台,有利于公司内部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各部门协调办事的效率,促使企业内外部信息能及时有效的实现一体化;有利于企业所有员工清楚地从最高管理层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有利于与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沟通。不少企业都十分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有些企业对其管理较为薄弱,一是信息提供不全面及时,一是沟通渠道不顺畅,这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因此,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必须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环境,还要做好企业风险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人本思想的贯彻等。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营造良好的内控建设环境,为内部控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各专业业务信息系统,加强跨层级、跨专业的业务系统协同管控
(一)依托信息系统平台,推动业务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实施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过程,企业要协同推进内部控制体系与各业务体系建设,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满足业务管控与内部控制合规要求。企业必须依托“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建设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后勤综合管理等涵盖公司业务范围的各项业务应用。
(二)强化业务线上协同,实现流程跨专业、跨层级贯通
企业通过整合、完善、改建和新建的方式,完善各专业信息系统功能,消除由于业务信息系统协同不足而产生的跨专业管理壁垒,实现跨层级、跨专业间的协同管控,这将极大提高内部控制体系运用的效率和效果。如物资部门借助信息系统固化物资合同签订流程,完善授权委托、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协同财务部门统一原始凭证格式,并在系统中固化,通过多方协同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又如财务部门借助信息系统固化检修、技改项目的成本结算和转资流程,生产管理部门在信息系统中进行项目结算和资产新增、改造或处置,协同财务部门统一业务原始凭证,同时满足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大力运用在线监控
(一)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机构实现内部控制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监管首先需要设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构,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职能,集团公司及其二级单位都应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来保证内控工作独立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管要贯穿于企业日常业务流程之中,并且与企业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及财务审计过程结合起来,对内控制度不健全和存在缺陷的内控薄弱环节,内部控制职能部门需在相关报告中予以披露并限期整改。
(二)大力运用在线监控,实现内部控制全过程管控
实现内部控制流程的在线监控,使内控的监督范围更广泛,过程更透明。比如对采购和付款业务,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公开物资采购的计划、采购、签约、履约、配送、检验、储运、验审、退库全过程执行信息,利用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监督管控平台,实现物资采购流程“阳光”操作,实现物资采购业务的在线监控、预警和评价,使企业采购行为更加规范,采购过程更加透明,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发挥内部控制作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企业要营造渗透内部空控制理念的企业文化,要促进业务协同、实现流程管控,要加强内控监督、加大在线监控,根据自身及所在行业特点,建立适用于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也要随着市场条件和大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让内部控制免于流于形式。只有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内部控制才能使公司的运行得到更好的实现,公司的战略得到更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企业内部监管范文6
关键词:内部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发展
一、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首先,企业内部关系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制定严密的预算管理。做好企业预算管理是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企业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指标,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地实现现代财务管理体制。而目前,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上存在着三大致命弱点即缺乏强硬的预算执行力度、财务预算编制过于简单以及缺乏整合预算目标的方式手段,由于三大致命弱点的存在使财务预算管理无法有效地进行,也是引发财务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中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企业资金管理上缺乏有效地有效的管理方式以及手段,企业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资金周转慢、资金脱节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现象,导致这些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缺乏严格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监管措施;再次,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产权不清晰。现代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上过多的放权,财务人员所行使的权利过大,没有完善的约束机制,因此,使得企业处理资产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引发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
受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有些企业以及部分企业部门为其获得平稳的收益或者使得部分部门有着好的发展形式,故意将其收益高低的年份相互调整或者是虚报企业财务信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决策判断,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发展以及壮大。
3、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观念较落后,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受政府大力扶持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这就为企业进行营造新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原始的管理观念滞后且缺乏科学性,使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的需求,严重制约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以及演变启示
1、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探索
财务关系为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表里,财务管理的不同,定然会造成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同。构建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财务关系顺畅以及企业进行正常的财务活动。构建新形势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应从多方面的考虑以及分析、审核,即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强弱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繁简程度等等。因此,为加强企业内部关系的财务管理,保证企业内部各财务主体之间经济往来,企业应根据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为其构建一个既满足自身需要,又能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2、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量、质量、工时、设备利用、存货的消耗、收发、领退、转移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建立先进、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定额管理的范围;制定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以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预算标准的依据、方法、程序;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的具体办法;建立各项定额的定期修订制度等;建立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检测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校正、维修等要求;严格规定企业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转移,产品的入库、销售等各个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建立验量和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制度等;建立财产、物资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明确各项财产、物资的转移、调出、调入、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规定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岗位责任制,以及工具、器具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财产物资盘存制度,所有企业在编制年度决算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并且明确规定重点清查的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建立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大中型企业应明确建立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包括制定计划价格的依据、方法、实施范围和计划价格的管理等。特别是对各种在产品、半成品、备品、配件、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工具、动力、劳务等制定统一计划价格,有条件的小型企业,如需要,也可以实行厂内计划价格制度;明确编制财务预算的要求。包括明确财务预算编制办法程序;计划期内预算调整的程序和方法等;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报表的方法等。
3、强化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处于财务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依法理财。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类培训,拓宽财务人员知识面。针对企业中一些财务人员生产知识较为匮乏等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不定期到生产一线蹲点、整理生产工艺流程简本等方式,使财务人员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演变启示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财务制度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结晶,该体制严重受社会经济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的制约。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经济以及企业制度经历了许多年的洗礼,从计划经济时候的传统企业制度到现代的市场经济的实施,其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之中,一跃成为现代企业制度,该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使企业经营的好坏完全于自身的发展与生存相挂钩,这样将出现专制化管理以及决策,无异于给企业前进道路上安置了一颗定时炸弹。所以,目前,应采取一切的有效措施,运用科学知识,仔细的对企业内部关系的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审核、调查以及分析,以此,为企业构建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价值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三、总结
伴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混乱,企业将面临的环境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做好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门户,更是企业实现良好企业管理的指明灯,故而,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构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为促进我国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为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新梅.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策略探析[J].金融经济, 2011,(06)
[2] 赵秋杰.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 2009,(20)
[3]王靖.谈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J].中国集体经济,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