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现状;对策

一、引言

金融全球化对世界金融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加大风险的安全问题,对于我国而言,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也会产生威胁。面对安全风险,我们要做的不能是逃避,要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实施全面有效的安全防护对策,在保障金融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我国的金融事业。

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安全

(1)金融全球化概述。金融全球化是在全球化的一个方面,是各个国家逐渐打破金融管制而利用金融手段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策略,金融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开始就迅速发展壮大,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开放程度的提高、管制政策的放宽以及流动性和创新性的突出等。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金融全球化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是促进和机遇,还有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负面影响,包括对经济产生的打击、金融危机波及国家政局产生的动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也就是我们已经加入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中,面对金融全球化所具有的严重后果风险,我们不得不深入考量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

(2)我国金融安全的问题。金融安全是金融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金融交易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风险,这一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是由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因为发达国家金融业较为成熟,在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交易信息、交易市场等多方面都较为落后,对风险的化解和抵御能力都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而言,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金融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安全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都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我们要不断扩大金融开放与国际金融体系相融合,吸引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开放程度越高就会使得金融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现状

(1)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金融体系中银行是核心,银行的经营情况直接反映着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一旦银行出现经营风险,则会给整个国家的金融业带来连锁的风险,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现有银行经营体制中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不足,受过去计划经济影响因素还存在。因此,在市场化运营、不良资产、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其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不利的。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银行业经营的一些业务不可避免地要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时也承诺了逐步开放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并逐渐取消一些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将给我国银行业经营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外资银行具有资本上的优势,也具有成熟的经营策略和更加优秀的银行人才,利率上也会相比国内银行更低,客户的流失将会成为国内银行的最大经营发展困境。

(2)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我国的证券金融市场发展较晚,当前正是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证券投资收益率较高,这是很多的发达国家也无法相比的。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的国外资本也流入中国,但是我国的证券金融市场规模还较小,大规模的外资进入会使得证券价格被抬高,形成虚高的局面,一旦外资撤出将会给我国证券金融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还体现在货币市场,因为货币币值的变化也会吸引外资的流动,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大量外资流入我国,这给我国金融市场的融资带来了机会,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机制还存在一些漏洞,在利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存在巨大的金融安全隐患。人民币升值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会给国内市场带来动荡,这也是我国当前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金融全球化还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带有一定的冲击,因为在金融全球化影响下外汇管制必然会逐步放宽,外汇贸易也将逐步扩大,各类期货、期权贸易都会使得外汇交易量大幅上升,政府的干预也将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外汇管制的放宽还会使资本外逃更加容易,这也是严重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

(3)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宏观政策调控的冲击。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的除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金融制度体系也将接受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我国的金融宏观政策调控也要顺应金融全球化进行改革完善。这种改革往往是由于形势所迫而被动进行的强制性的改革,在改革难度上也会比有计划的主动改革更难。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调控、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等,但是面对金融全球化,由于外资银行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较大范围的传导性影响,无论是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还是央行政策的调整都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外国银行和资本涌入也会使得对资本流动风险的政策调控难度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受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上因素都会影响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调控,也加大了政策调整的难度。

四、面对金融全球化我国金融安全的发展策略

(1)稳步有序地开放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开放应当从政策上加以全面的规划,要做到以保障安全为必要进行稳步有序的开放。在具体的开放进程安排上,要在金融自由化和开放的基础性上做好保障性措施部署。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要结合我国入世时的承诺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选择有利的时间和适当的开放程度,稳步扩大开放程度。针对我国金融市场中包括银行在内的竞争实力不强的问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参与金融全球化竞争锻炼好自己,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从参与竞争中学习更多的经营发展策略和金融创新手段,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国内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提升竞争能力,为面对金融全球化做好自我实力的备战。2)通过稳步的开放金融市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开放金融市场与金融安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通过开放金融市场也能够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制度完善提供动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金融市场开放与金融安全发展上也是适用的。3)在开放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安全监管,尤其是对于大量的资本流进流出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监管是极其重要的,可以通过政策规范加以管理约束等。

(2)加快我国国内金融制度改革完善。维护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金融制度的题中之意。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面对金融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金融安全风险要依靠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加以防范,而不能通过逃避和排斥金融全球化来解决。金融制度的改革完善要加强金融安全的防范,在这一方向上要对造成金融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金融安全制度。金融安全制度的完善也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金融制度改革中对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和企业的体制进行创新,逐步与全球金融市场相适应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同时还要针对我国中央银行的管理进行调整,将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转为间接,在市场调控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防范。二是在金融制度改革中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制度,尤其是对于风险较高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要通过健全的监管制度加以规范,对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管理也要制定安全防范的具体标准。三是对金融机构的操作性风险进行防范,包括禁止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禁止不符合条件的市场准入,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内控管理措施的制定。

(3)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保障金融安全除了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还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信息的全面完整和准确披露。在新形势下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手段也要进行创新,包括对合规性的监管、对风险性的监管,监管的有效关键是要对所涉业务全面的监管,保持银行经营体系稳定,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部门对风险的预测分析,一旦发生风险还要有及时的反应来化解风险。监管还主要是事前的监管,事前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对新业务产品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有效措施防范。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来完成的,但是需要掌握好职能范围,不能对金融业务有超范围的干预,还要与金融政策相统一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而今后还要不断促进金融机构形成内部自我监管以及行业社会的监管。

(4)维护我国金融安全需要与国际接轨。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并不是我们一国单独面临的,是各个国家都需要进行解决的,同时这一安全问题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对于金融安全的防范一定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要通过建立国际统一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来为各国的金融安全提供保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保障金融安全时还要注意发展金融业的效率,安全是基础,效率是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萍,等.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5(2).

[2] 李慧.现代金融创新对凯恩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3).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网络时代;金融安全;现状;对策

在传统条件下,金融是指货币的制造、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活动。在那种条件下,金融活动的监管易于操作,金融安全的表现比较直观,并且通过审计跟踪等手段,也能很好地实现金融安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与此同时,传统的金融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的金融营运体系的出现,给我们如何确保网络时代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机构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和金融一体化趋势有重大关系。金融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国际贸易发展和生产一体化要求便利的跨国界服务,如资金融通和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期权、期指等金融衍生工具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由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对跨国界资本流动的有效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对金融管理工具和银行表外业务的管理,投机金融机构很容易利用保证金交易,集中大量资本蓄意攻击某个薄弱环节,从中攫取巨大利益。

一、网络时代的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

网络时代的金融电子化,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化技术与设备,提高金融活动的效率。新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融资成本,据美国有关部门测算:同样一笔交易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成本为1.02美元,通过电话交易成本为54美分,文传成本为26美分,而通过互联网只需13美分。可见,网络在金融业务中的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总起来说其主要特征有:

1.虚拟性

网络时代的金融机构通常表现为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而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首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因特网进行,没有现实的纸币乃至金属货币,一切金融往来都是以数字化在网络上得以进行,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同时也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降低,提高金融服务的速度与质量。

2.直接性

网络使得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它解除了传统条件下双方活动的时间、空间制约。另外,网络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储蓄和投资会划拨变得更有效。需要大量投资的穷国已不再受制于缺乏资本,存款已不限于本国市场,而能在世界各地寻求投资机会。“由于投资者能把自己的有价证券更广泛地分散到各地,风险也随之多样化,使得化解金融风险的难度更大”。[1]

3.电子化

国际金融体系由全球各地的数十万部电脑显示器组成,它是第一个国际电子市场。电子货币是建立在计算机空间而不是地理空间上的全球性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电子货币造成的管理方面的根本问题源自电子市场与地理之间的脱节。例如,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个概念本身就假定地理能够提供确定市场范围的有关手段,它假定经济边界是有效的;货币的跨边界流动是可以监视和控制的;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域内的货币总量是重要的。在数字化的世界经济中,所有这些假定都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

4、风险性

电子货币和数字市场的日益重要性给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控制带来了难题。它们还会使国家市场和民族国家周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容易渗透。由于电子货币发行者的多元化(既有中央银行又有民间组织)使得对参与网络交易的行为具备潜在的更大的风险,必然使我们面临诸如在电子货币发行者破产、系统失灵或智能卡遗失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客户的权益问题。另外,在网络经济中,舞弊和犯罪活动将变得更加隐蔽。

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网络化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加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了我国的金融业也必将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当前我国的证券交易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网上炒股日益发展,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都建立了各地的局域网,其中银行已建立了以总行数据处理中心为核心辐射海内外的全辖网络化应用体系。这些新生事物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营运成本。但是,网络化的金融体系如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方便往往与安全针锋相对”,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开放金融市场,但仅在当前的低级网络化进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关系到金融安全的问题。比如,非法入侵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攻击金融组织的数据库,通过网络盗取他人股票、金钱的行为也开始出现,利用职权之便,改动网络数据为己谋利。凡此种种行为都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得国家的金融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来说,我国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依靠从美国IBM等公司进口,由于美国对其他国家实行技术上的歧视性政策,而我国目前自己的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相对落后于金融电子化发展的需要,加之不断有报道指出从国外进口的软件技术都有明显的秘密通道,所有这些都成为网络时代金融安全的隐患。

三、面对为确保我国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金融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乃至我国金融交流的国际化,金融安全必然成为国家安全中的最重要的。可以想象,在未来网络时代,任何人可以在网上自在漫游、查询、申请贷款,在实际交易中就有可能引来网络入侵者。不管是盗领还是更改资金资料,对于信用重于一切的银行都是极大的风险,而对于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

任何经济安全问题都能找到应对办法,但对金融市场的运转方式、运作技巧等,我国金融业还不太熟悉甚至不理解。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实力。应当说,这方面的较量是冷战后国家力量、国家意志博弈的重要体现,是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后者最具有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直至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相始终。因此,现代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经验的获得,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基本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之前,要把握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全球游资已达7万多亿美元,每天流动量达1万亿美元、每天金融交易中与实物经济有关的仅为2%,[2]在虚拟经济已大大脱离实物经济发展需要而存在的今天,我们应当在开放金融市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对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金融商品、金融机构、金融经营方式说“不”的勇气和决心,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国家金融安全的意识

在未来网络时代,在我们与国外的金融交往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差距势必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捍卫国家的金融安全。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国家的概念,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不会因网络化而消失,恰恰相反,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推行新经济政策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既要充分利用网络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又要高度警惕它对我们不利的一面。

2.确保金融机构信息体系的安全

据美国能源部和航天局估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具备了发动信息战的能力,还有成千上万的电脑“黑客”可能对信息系统进行攻击。“1994年美国国防部特意组织一批‘黑客’对国防部的机系统攻击,结果在被‘黑客’攻击的8900台计算机中竟然有88%被‘黑客’掌握了控制权”[3]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信息系统显得脆弱得多。因此,在推进金融网络化的进程中,必须把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信息体系的安全尤其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安全防御能力。具体地讲,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护设备,这其中包括客户端的乱码处理技术、防火墙。以及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可信赖作业系统,使得从用户的电脑端开始,资料传送就受到层层保护。对所有金融数据进行加密传输,使用户经过多级认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金融系统计算机设备要把防电脑病毒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立严格的业务操作规程,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杜绝利用金融部门计算机系统进行与业务无关诸如玩电子游戏、修改相关数据等活动。定期彻底清除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在这个问题上更要强调开发研制我国自己的电子技术产品,在硬件设备上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金融网络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3.提高摄取金融市场运行信息的准确度

在完善网络监管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对金融市场运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掌握,从而更准确地化解金融活动的风险,平滑金融振荡,以实现减少金融波动的目的。因为,网络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虚假信息经常充斥其间。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网络原始资料的判别整理,以尽可能地掌握更多、更准的信息,具体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网络金融的认证体系,扩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成员知道哪些网上银行符合网上金融经营的标准,从而保证网络金融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

4.建立电子资金转移的相关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3

入世伊始,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经济改革、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期,国内众多经济社会矛盾汇焦于金融,但是在金融危机迁延不愈的情势下,这一矛盾被国际社会动荡、经济低迷所掩盖,金融开放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金融开放固然重要,但是开放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从国内来说,金融开放应该服从国内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在合适的时间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开放。把开放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以及金融监管的能力,必然会带来金融、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混乱。

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开放应该服务于国家利益。金融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大国的金融是完全对外敞开大门的。现代社会,金融成为社会第三极权力,足以左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格局。美国著名国际战略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将“控制全球的硬通货”、“控制全球的银行体系”和“控制全球资本市场”列为美国国家所必须掌控的14个战略领域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位,而“军事控制”仅列为倒数第二位。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要排在金融开放之前,主次分明,不能维护金融安全的开放是有害的,盲目开放无异于饮鸩止渴,有损于金融市场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但是,金融安全本身也不是目的,金融安全是对“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核心金融价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价值”,表现为金融财富的安全、金融制度的维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正常运行与发展;“核心金融价值”是受金融因素影响的国家的核心价值,即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受金融因素影响的程度;“核心金融价值”是国际金融运行中本国的“金融价值”,其内容除了避免金融财富外流、外来冲击危及国内金融制度与体系,进而危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外,主要就是“金融主权”。

处理好金融开放和安全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把握好安全与开放的平衡,实现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的统一。要认识到金融开放是手段、金融安全是重点、维护“核心金融价值”才是目的;其次要清楚金融开放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化,完全的自由化是用来哄小孩的旧把戏。

金融开放有风险,风险需要被正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若要动摇一个国家的社会基础,破坏它的通货体系乃是最精妙、最有效的办法。

首先,传统的政治风险不容忽视。金融作为一国经济核心,成为影响地缘政治的战略要素。在美国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与美元霸权体制之下,美国不允许有挑战他的第二个金融大国出现。历史上,美国曾利用各类金融手段牵制前苏联、降伏墨西哥、惩罚东南亚、遏制日本以及应对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美国金融机构在东道国落地生根后,利用该国的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漏洞,通过一系列金融操作制造金融动荡,吸食该国财富,商业与投资银行提供杠杆资金,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资银行提供信息,评级机构提供与创造契机,对冲基金则实施攻击;美国不断以贸易逆差与“操纵汇率”等为借口,制造摩擦,逼迫中国接受新的“门户开放”(1899年是商品市场的开放,如今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施压人民币升值;美国金融机构很多背景复杂,在中国境内活动日趋频繁,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已经掌握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的主导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会计审计业已经形成垄断,由此涉猎大量政治、经济、商务乃至国防工

转贴于

业信息;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投融资以及进行其他金融交易时不断遭受非议、歧视甚至讹诈。

其次,新形势下国际风险传播需要重视。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如火如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发不可收拾,世界经济很可能出现“二次探底”,这预示着发达国家主导60多年的世界经济秩序面临瓦解的可能,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剧变,国际市场风险加大,在高度关联的全球经济中,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全球流动性再次过剩。信贷的枯竭以及经济的失血,使市场对通胀的担忧退于次要地位,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加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冲销外债,而更多的新兴经济体面临“保增长”的压力,也加入到货币政策“宽松阵营”,全球范围内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在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特殊时期,加剧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引起国际游资泛滥,全球的股市、房市、商品期货市场大幅震荡,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发达国家债务缠身、增长疲弱,势将恶化全球经济环境,2010年12月份,欧元区通胀率突破欧洲央行设定的2%警戒线后,一路攀升,今年9月份达3.0%,亚洲地区2011年通胀率预计为5.8%,其中印度通胀接近两位数。通货膨胀之下,资源价格大幅震荡,金融风险跨国传递;资本流动更加不稳定。经济的强劲复苏使大量资本涌入亚洲,未来资本流向难以判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成为对冲基金攻击的对象。

再次,国际金融的监督、协调机制值得怀疑。国际金融监管滞后,国家间金融协调乏力。金融资本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工具,堂而皇之的外表难以掩饰其掠夺性的本质。一方面,“华尔街”通过操纵金融市场,不通过生产环节,就可以巧妙盘剥全球;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沦为“附庸之国”,自愿消耗本国资源、污染本国环境和用本国低廉的劳动力,为发达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恶性孳生,导致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大幅推升资产价格。不设防或防范不严的发展中国家,资金“大进大出”导致内外经济失衡,最终出现金融动荡乃至金融危机。

最后,关注复合性金融风险的持续积聚。一是外在风险内部化。随着中国金融不断扩大开放,外部金融风险通过多种渠道传导至国内,对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巨额国际游资在获取巨额收益的驱使下,投机人民币升值,通过多种渠道入境,加剧资产泡沫,扰乱经济秩序,威胁金融体系稳定。二是内在风险外部化。一些“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由于鞭长莫及与内控不力,原先潜伏的金融风险迅速暴露。2002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被重罚,2005年中航油和中储棉投机巨亏,2006年“国储铜”投机巨亏等,中资企业不断违规经营,参与海外投机,损伤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信誉,甚或对东道国以及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开放下的金融安全离不开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业的发展。实业为金融之根本,金融开放固然重要,所带来的财富效应确实诱人,但是脱离实业而过度虚拟化,必然带来资产投机泡沫,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虚拟经济膨胀惹的祸。在“金融万能”的假象之下,全世界都在试图挤进产业链的高端,实现经济金融化,这就使实体经济被倒逼,不断失血萎缩,金融投机泛滥,资产泡沫膨胀,形成“倒三角”的畸形经济结构。

过去,在美国,金融资本复辟,“摩根主义”替代“福特主义”,华尔街银行家将道德、法制、资本主义的契约精神一股脑地抛到脑后,将金融职能从配置资源转化为转移财富、从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转化为主导国民经济的工具,将低劣的垃圾债券包装成为优质资产,进行大规模金融欺诈,给自己带来一时的暴利,却给美国乃至世界引致无穷的灾难。这种环境下,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实体经济的财富创造,转而依赖虚拟经济的投机,过剩资本从工业转向金融,企业只能通过资产负债表的高杠杆化维持运营,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更多的工业资本试图通过“金融化”恢复过去的利润率,运营风险显著提升。

如今,在中国,虚拟经济膨胀,导致金融风险积聚,经济乱象环生,社会矛盾重重。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实业利润难以弥补融资成本,大量民企老总不堪重负,毅然跑路或海外移民。遭受危机打击的美国,正吸取虚热实冷的教训,重回实业,寄希望能够实现“再工业化”,提高就业率。因此,实体产业是根,虚拟金融是叶,开放下的金融安全就要求先练好内功,练好基本功,再谈利用金融开放获利。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4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而造成我国金融风险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信用风险。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银行信用规模快速扩张,而相应的信用制度却不够规范健全,随着银行信用规模的不断发展,由信用风险而引发的金融风险也随之而来,从而危及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因此,加强信用档案机制建设,通过对金融活动中各信用个体的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定,能够有效促进信用个体提高履约水平,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二、信用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档案建设的意识较为薄弱。在信用档案建设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各级部门的认识还不到位,制度还不完善,立法保护还处于空白等等。大力宣传信用档案的重要性,提高管理者的认识,树立和强化全民的信用档案观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信用档案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2.征集的信用档案信息较为陈旧。从对各档案信息网站的信用档案信息调研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信息未及时更新的问题,缺少对个体信用行为的有效和及时的记录,同时,信用档案征集的范围也较为狭窄,种类单一,由此造成对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不够完整,加之数据库中存储的信用档案信息陈旧,在提供信用档案利用服务时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难以满足利用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较为滞后。信用档案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法律予以有力支撑。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征信的法律法规,而征信活动必须以原始档案信息的获取和积累为基础,相关法律制定的滞后给信用档案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信用档案共享机制较为缺乏。我国现有的信用档案信息都散存于街道、公安、医院、银行、保险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且各部门对信用档案信息尚处于封锁保密状态,缺乏有效的机制使这些信用档案信息能够进行有效传递和流通,对我国信用档案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加强信用档案建设的有效对策

1.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无论占有多少物质资料或技术优势都是暂时的,只有信用是保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不竭资源,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得诚信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除了每个个体实际体验之外,政府还需要大力宣传建立信用体系和信用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2.努力实现信用法治。法律是信用档案建设的可靠保障,信用法律是否健全和有效执行,决定着信用档案建设的质量好坏,也决定着信用档案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国家和地方都要重视信用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规范信用档案工作。首先,要建立《信用档案法》来约束各信用主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其次,要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确保违反信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惩处,以此来保障信用档案的权威性。

3.妥善管理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信用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超前意识,对信用档案管理实行“前端控制”战略。即从一开始就要将信用档案纳入计算机管理的大系统,实现信用档案征集和管理的网络化。另外,在建立信用档案的过程中,档案部门要引导档案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信用档案的建立打好基础,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控制权股权安排

一、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背景

2010年7月,农行A+H同步发行上市,至此,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上市。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自2003年开始进行的股份制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仍未达到国际上银行业认可的水平,短期内国有商业银行也根本不可能靠积累利润弥补资本缺口,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率太高而自有资本不足、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贷款、财政无力追加投资,以及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大量外资银行涌入的情况下,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势在必行。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权安排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表现为一种金融业为银行业所控制、银行业又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控制的垄断体制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革必然涉及到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事关全局、意义深远。鉴于国有银行的性质、地位、规模和发展现状,关于股份制改革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其中,国有独资银行控制权问题是关键。

(一)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所有者对银行的控制形式,是一种产权约束制度,表现为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执行机构(以行长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和监督机构(监事会)的总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但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缺陷,与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相联系,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设置以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决定,董事会监视会形同虚设。这种产权和责任区域无法界定的状况,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产权主体虚设,所有者不能行使和转让权利,经营者缺乏利益机制驱动而缺乏发展动力,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行利益的激励兼容,导致银行经营缺乏内在力量。

(二)保证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控制权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对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具有的重要性,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权牢牢把握,是保障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必要手段。这主要是因为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家必须兼顾国有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国有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更加突出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银行业有着内在的脆弱性,公众的信心对维持这种特殊的获取风险收益行业的经营至关重要。而国家强大的信用支撑是维系公众对国有银行信心进而是金融体系稳定的砝码,这种隐性的信用保障是监管部门的金融监管和政策性银行无法取代的。

第二,增强对外部意外冲击的防御能力,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动脉,金融体系的稳健、有序、高效和可持续性运行,对一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金融安全的真正涵义。

三、保证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控制权的股权安排――相对控股

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并不属于国家必须垄断的部门,其资本运营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或商业性活动,因此在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国家没有必要一定处于垄断性控股地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革,如果过分强调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权而且是绝对控股,这与原有体制下的国有独资银行不会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很有可能再次导致旧体制的复归,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的状况将死灰复燃。

显然,能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率,而股权多元化才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只有股权多元化才有可能使内外资本融合并以此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由此激发出自身的活力,促进高效运作,使防范风险具有坚实的基础。但出于银行对于金融行业安全性的考虑,股权不宜太过分散,要保证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防范风险,可以在相对控股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国家利益。

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多元化,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多方持股。可以设立集团公司股、机构法人股、公众股和外资股。其基本思路如下:第一,“国家股”,它没有必要占据绝对控股地位。一般30%-50%为宜。第二,“法人股”,允许业绩优秀的大企业集团参股该股份有限公司,以股票为利益纽带,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协调银企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允许金融企业相互持股。第三,“个人股”,利用个人股权这种终极所有制形式的资本内在增殖机制对整个产权关系所具有边际调节力,使国有独资银行资本与个人资本有机结合。第四,“外资股”,所占比重不大,主要起到促进与补充作用,以便于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各股所占比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真正的金融企业,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但如果改革一味追求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可能会超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整体制度安排的现实条件,甚至会造成金融风险,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而如果过分强调国家的控股权,则又可能由于政府“一股独大”导致回归原有体制,重蹈证券市场上许多国家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覆辙,改革的结果也只是“形似”而不能做到“神似”。

但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尚不成熟初期,目前国家绝对控股的股权结构是国家经过充分考虑后必然的安排,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股权结构也仅仅只是是目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一种最优制度安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应当逐步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逐步向国家相对控股甚至不控股的股权结构转化,从而使公司自身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实现真正的公司治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战略投资者,实现战略投资者,政府和银行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余龙武.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年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范文6

信用体系对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信用是一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信用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信用行为的发生、阻碍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限制社会分工,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1.建立信用体系是金融经济稳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扩展和复杂化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相制约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得到充分发展,并维系着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支持并促成规范的市场秩序。可见,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存在的基础。同时,信用具有货币属性,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功能,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企业是社会信用活动中最活跃的层次,是巨大的信用需求者和供给者。企业进行转产改制和科技创新,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的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但由于信用缺失行为大量存在,使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企业难以通过正常的信用渠道获取生产发展资金。因此,要扩大市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3.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而信用风险是目前我国最大金融风险。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信用规模快速扩张,信用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造成的。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增强借款人偿还能力和提高偿还意愿,促进借款人提高履约水平,能够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如何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形成完整、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承担着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要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提供信用信息,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2.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是信用信息服务业即征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规范信用机构和征信行为,还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需要,促进信用业健康发展。二是征信与保护隐私的关系。发展征信业务必须建立在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基础上,注意平衡信息披露和信息保护的关系。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隐私保护、信用征集等许多方面要区别对待,各有侧重。三是信用活动与其监管的关系。必须明确哪些机构或行为需要监管、谁来监管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四是注意衔接配套,注意与现行法律法规相互衔接配套。3.要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

本文作者:梁志华工作单位:阜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