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高校;虚拟团队;科研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63-02
当今,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科研组织不仅丰富和改变了科研活动的面貌,也使人类社会的列车开进了新的轨道。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的生力军,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技术与智力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研组织在实践中使用成熟的数字网络技术,用富有弹性的团队模式将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为了同一目标的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科研组织形式――虚拟科研团队来进行攻关。虚拟的科研团队突破了组织边界的限制,非但没有削弱自身的研发功能,反而由于组织柔性的增加而夯实了科研开发的底蕴。
一、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产生背景、形成、特征、成员、原则和联结
背景。团队的工作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它们在工作中反映灵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企业中的团队研究,已有诸多的成果。而虚拟团队是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共事的一群人。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动的技术彼此联结的。
形成。高等学校中的课题和研究目标等,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甚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突破,也需要像企业团队一样具有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即高校中的学术团队。虽然在前也有类似如实验室等的组织形式,但学术团队更适合于攻破难题,它集中了许多企业团队的特点,把企业团队的许多运作规律应用到了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之中,为高效科研打开了一扇高效之门。
特征。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 (1)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2)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 (3)采用电子沟通方式;(4)宽泛型的组织边界。高校教师由于自身的工作特点,很难集中到一起就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虚拟科研团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因为一个共同的科研选题而集结为一个科研团队,克服时间、空间的隔离,采用创新的技术、提供丰富的沟通渠道,促进分散性成员间的任务协调。
成员。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的核心,我们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性。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自主、自我依赖,但又能相互依存。高校教师都是个专业的专家,他们既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又有合作的愿望和能力。二是领导分享。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能随着团队进程,担当领导者角色,领导者随任务的变化而变动,每一位成员在任务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三是整合水平。虚拟团队不仅仅是横向连接的团队,它必须能与组织上下连接。
原则。一般认为,在“流动、竞争、合作”已成为网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高效虚拟科研团队还是有一些指导思想可以遵循的:(1)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2)树立“学习”观念,加快科研资源的“虚拟整合”。(3)简化科研过程,将科研课题分解为并行开发的多个任务模块。(4)运行过程与新的管理技术相适应。在虚拟科研团队各方磨合过程中,这些基本思想指导着团队的行为。
联结。联结是联系,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这些联系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但总的来讲,这些联系本身是被动的。任务的结果需要某些类型的互动,互动能产生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可信任的,则其就具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关系和互动,而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互动机会,一旦明确了团队目标和成员,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为适用的联结方式与团队成员沟通,并完成共同的任务。
二、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运作
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运行过程设计的实质是对科研过程进行流程规划设计、流程调整、时间控制、过程实现的决策和调度。其运行过程划分为确认阶段、实施阶段和退出阶段。其中,确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敏捷地捕捉信息与创意,优选并分解科研课题;实施阶段则通过成员、网络的选择,协同攻关形成新的科研成果。退出阶段主要清理并合理分配团队本次运行所产生的利益,并为下一次成立虚拟科研团队奠定基础。
一是确认阶段。在确认阶段一般包括一系列的课题评价和抉择活动,步骤如下图所示:
课题评价与抉择应注意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科研课题是为虚拟科研团队研发战略的目标服务的,课题目标应与虚拟科研团队的经营目标相符。在虚拟科研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情况的变化其任务与目标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拟定的优选标准也随之变化。(2)全面评价。人们对待研发课题往往从技术方面考虑多,重视技术上的先进性多,而不注意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即使重视了非技术因素的分析,往往只重视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非经济因素(政治、社会、环保等因素)的分析。因而课题评价与抉择既要重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又要周密考虑非技术、非经济方面的因素。(3)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高校科研课题选择必须要求先进性。先进性是指所选择的技术课题应比现有的技术超前一步并有显而易见的提高,达到比较领先的程度,使其既有创造性,又有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必须结合市场的可行性,预防片面追求先进技术水平而忽视效益的现象。在识别合作机会阶段,高校虚拟研发适合于渐进的创新以及各部分工作较独立的课题。适合组建虚拟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项目是有一定范围的,便于虚拟科研团队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或中止无用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课题。
二是实施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分散式的自我管理风格给团队的控制与运行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在将科研课题分解成相应的任务模块,并对团队成员充分授权利于其能动地发挥核心能力的同时,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做到“形异而神似”,是实施阶段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实施阶段可以划分为人员选择、网络选择、任务外包、创新加速等步骤。(1)成员选择。选择团队成员是虚拟科研团队运行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选择团队成员除了要考虑潜在伙伴的业务方向符合团队需要外,更要考虑它的课题管理能力是否能满足虚拟科研团队的目标,而课题管理能力又是由潜在伙伴的跨边界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决定的。同时,后两者是建立在相应的网络连接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之上。(2)网络选择。高校虚拟科研团队这种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起来的动态合作联盟,只有建立在运行平衡、安全先进的网络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才能迅速对外界变动做出反应,才能充分利用每一个队员提供的智力,让他们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时,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项服务,以任务信息作为彼此联系的纽带,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有效地提供市场需要的科研成果。另外,虚拟科研团队的临时性,也决定了不同的成员可以很快地联合,以合作开发一个新的课题。具备资格的团队成员可以在网络开发平台上以极快的速度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使虚拟科研团队具有优秀的、机动灵活的科研能力。(3)任务外包。虚拟科研团队受行政控制的影响很小,管理人员对组建后的虚拟管理团队的运行过程控制难度很大。为避免工作失误,项目管理被普遍应用于团队课题管理之中。其中,“外包”方式广为流行。“外包”(Outsourcing)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它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整合并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外界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管理模式。网络技术使虚拟科研团队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投入到整合中,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使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
外包是技术投资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方式,比较普遍的是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外包合作,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所积累的丰富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作为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实现智力互补。成功的外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借助信息网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遇,一旦机遇来临,双方能迅速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强强联盟,依靠频繁的信息交流来协商、调节。
三是退出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完成课题后面临着人员或团队的退出或解体,因而都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对团队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贡献的认可,分配结果直接决定了团队成员参与下次合作的机率。因此,公平分配是任何一个团队成员都追求的目标。公平分配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是指分配过程无欺诈、分配方式正当的分配活动。利益的公平分配涉及到两个层面:合理地转移科研成果和公平地分配科研收益。
利益分配过程中分配是否正当与公正,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公正,忽略参与人员加入团队的积极性和所承担的创新风险,不管个人贡献与收益的关系一刀切,最终会导致团队内的平均主义,这将降低团队合作的效益。反之,只强调分配是否正当,即各个成员的收益相对于团队的支付是合理的,一旦分配出现欺诈,成员间分配标准有差异,将给团队造成更大的伤害。团队分配也是一个谈判过程,如果两个成员的贡献相同,却由于分配标准不同造成收益分配结果有差异,这种结果注定不会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2] 李晨光,论高校科研团队.哈尔滨:科学与管理,2003. 4 (8) : 49-50
[3] (美)乔恩・R.卡曾巴赫,团队的智慧一一创建绩优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2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论文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缺乏创新
有些临床导师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而在科研课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手头没有较新的研究课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
2.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实验方法过于单一
部分临床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注重临床工作,忽略课题研究,选取的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过于简单化。
3.研究生应用写作的基本功较差
一些研究生语言文字表达欠佳,逻辑较混乱,论文的写作格式掌握较差。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
1.加强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学位论文指导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研的支持,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对研究生承担指导与引导的责任,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与学术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
2.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考核
应该将招生资格、招生名额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相结合,取消平均分配研究生数量,甚至按资排辈带研究生的做法。对于一些没有课题的研究生导师,应削减其所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建立导师负责制,牢固树立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导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并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去摸索去寻找研究课题。
3.研究生应密切跟踪前沿学科进展,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及论文写作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研究生注意搜集整理所从事学科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相关资讯,结合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这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并且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也有很大帮助。
4.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科视野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以自己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能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利用学术活动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向介绍给学生,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对他们按时完成课题和提高课题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征集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及汇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实验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5.把握研究生论文开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研究生论文质量关
首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以便研究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选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起到检验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否扎实、所选的课题是否适合做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机是否成熟的重要作用,好的选题报告相当于硕士论文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查阅中外文献,做好预实验及相关的调研工作,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在作开题报告时,需要向导师和相同学科专家汇报课题的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进度安排、课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且要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估把关。专家小组要对课题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避免流于形式。
再次,应有效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向专家小组汇报论文撰写情况,使导师可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导师应该及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相应的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应加大盲审力度,确保论文质量。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3
1.研究型学院的评价标准
在现行的体制下,学院是高等学校以学科群划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学院实现并实践着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在研究型大学的尺度下,有关人士提出了衡量高校的学院是否具备研究型学院的基础和条件的主要指标:
(1)突出的科学研究地位。至少科研和教学并重,有些学院的研究工作量要大于教学工作量。
(2)著名的科学家。有院士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
(3)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应是一支队伍在有组织、有目的地“攻城拔寨”,而不只是孤家寡人、单枪匹马维持生计。
(4)互相支撑的学科群。较多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覆盖较广泛的二级学科博士点。
(5)国家级科研基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7)相当规模的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
(8)大量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诸如“973”、“863”、“十五攻关”和国家基金等高层次基础研究项目和重要工程项目。
(9)充足的科研经费,按在岗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计算,年平均经费额应达到6万元以上。
2.我院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基础
材冶学院在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科研总量、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申请已达到一定规模。2008年度科研总进款5640余万元,其中纵向2760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8.87%;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660余篇,申报专利43项,授权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获各级科研奖励1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
(3)全面超额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各项预定指标。目前,平台建设所依托的研究基地已增加到17个,形成了各研究方向以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的研究工作格局。
3.与研究型学院评价指标的比较
各项指标比较表
研究型学院评价指标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指标
突出的科学研究地位科学研究工作量大于教学工作量
著名的科学家3名院士、3名学科评议组成员
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省级创新团队
互相支撑的学科群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博士点,跨5个一级学科
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7个省部级基地
大量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欠缺“973”等重大项目
充足的科研经费人均6万元以上08年人均30万元以上
杰出的科研成果每年均有国家级科技获奖
从比较表可以看出,在建设研究型学院的道路上,我院既有通过多年发展建设取得的成果优势,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高层次纵向重大科研项目,即“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和重要国家级科技项目的数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大的差距在于我们还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水平博士生培养方面,与一流大学和学院相比仍有差距;在基地和平台建设方面,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综合性学科的结构调整仍有待进行。
二、“研究型学院”建设措施探析
1.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就是在学院原有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做到“瞄准前沿、把握方向、注重特色、发挥优势、重点建设、整体推进”。
瞄准前沿,就是要跟踪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学科的前沿方向发展。把握方向,就是建立有本学科特点、具有超前性且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注重特色,就是要突出学科发展,加强学院学科建设特色,有别于其他学院的发展模式。发挥优势,就是要充分发挥学院的特色,充分发挥有潜力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就是要以博士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牵引,建立以某一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整体推进,就是要通过抓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梯队、课程体系、学术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协调发展。
材冶学院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建设中,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争使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学科成为世界知名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学院要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创建热能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在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
2.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对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同样必不可少,它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和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成败。清华大学老校长梅怡奇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对一所学院或者学校而言,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是学院和学校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大师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地位的重要标志。例如,华中理工大学10年前没有院士,他们下大力量引进、申报、培养,不到10年就有了10名院士,产生了“院士群”效应,一批学科都占到了高新技术的前沿,也造就了一批创新人才。
以“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材冶学院拟定了未来几年学院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建设一支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创新、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若干名战略科学家,国家科技创新团队,以及3-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同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打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以责任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并充分利用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整合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争取重大项目。
3.“教学科研型”模式探索
相对于普通学院来说,研究型学院是以从事研究生教育和开展基础性研究与重大应用性研究为主要使命的学院。但是,由于本科教育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而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又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因此,研究型学院更要关注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对大学综合实力的比较与科研成果挂钩,科研成果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个人与学校水平的标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把科研放到了很高的地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缺乏紧迫感。
无论什么样的学院其核心是培养人,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学院培养人的定位不一样,目标不同。研究型学院正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结合我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建设研究型学院的需要,学院做法之一,就是学术带头人与教学带头人合二为一,比如象姜茂发教授、左良教授、翟玉春教授等既是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又是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这样就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学院做法之二,就是提倡以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保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突出团队精神。
另外,笔者以为,可以尝试建立“以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发展学科和专业”的新的教学科研运行模式。按照本科生专业设置,成立虚拟的、非实体的“系”,由“系”根据本科生培养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工作、分配教学任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保证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样,“教学”与“科研”相互揉和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从而更加有利于推动研究型学院建设。
4.大力推进学院文化建设
学院文化是社会、学校、校友、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认同,与刚性的规章制度相比,良好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提升学院凝聚力,工作绩效。
xx大学遵循“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办学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大人”,形成“爱国、爱乡、爱校”的校园文化内核,形成了“团结、奋斗、献身、求实”的精神风貌。学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材冶学院的文化建设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谐大气的材冶学院文化和学术精神还没有深深扎根于广大教师的头脑里。
前不久,陆钟武院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责任、信心、胆识、拼搏”八个字,应该作为我院文化建设的精髓。
只有学院的物质文化有新面貌、制度文化有新建树、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有新突破,全院师生员工才能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为建设研究型学院提供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5.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材冶学院在与国际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有着比较雄厚的资源优势。要根据学院的自身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内在趋势和规律,以开放办学的理念,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加强与社会各界包括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即与企业、政府、其他高校等的联合办学);加强校内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以此实质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使学院教师和培养的人才在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国际的视野,使学院的综合学术水平不但具有国内竞争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学院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邀请国际名校的学者和名人来校讲学,汲取新的学术信息;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去国外名校访问,引进有国外名校求学和研究经历的“海归”来学院工作,建立国际间的学缘关系;与国际名校联合办学。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以及校园内外的文化活动,论述高校形象的行为系统,提出高校要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系统、独特的文化活动来创建动态形象,参与竞争,谋求发展。
CIS是近来形象战略常用的技术,它是英文CorpoarateIdentitySyatem的简缩形式,由理念识别(MlindIdenitty一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一一BI)、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一一VI)三者构成。CIS就是整合M1,BI,VI的完整的企业形象战略体系,是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最有效武器。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台烤著名的。学者林磐耸先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MI是CI战略的策略面,是企业的心BI是CI战略的执行面.是企业的手;VI是c战略的展开面,是企业的脸,三者共同构成了CI的完整内涵。
由于CIS的广泛使用和因其简沽而产生的强烈影响,使CIS的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也用于国家、政府及一切组织。当然,进入竞争时代的高等教育也同样可以使用CIS技术,使其形象具有系统性、可识别性、快速传播性,以达到提高其竞争力与移响力,促使其快速而毯健地发展的目的。
在CIS战略中,iv最为人重视,因为它首当其冲,成为人们视觉的第一感知物,也是最能立竿见影塑造形象的手段,因此,它常为主体最先需求;其次是椒,作为一种理念和指导方针,它伴随着组织成长、成熟,并不断抽象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座右铭,也为人所熟知;而最易为人忽视的是BI,因为它涉及到的是组织的结构、休制、活动等的操作,既琐碎又敏感所以很多做c的在BI上花的时间最多,CI的含金量也往往体现在BI上。
BI即组织的行为系统。它是组织运行的所有规程策略,包括组织结构设计、行为方式、管理方法、机构设置、公益性、文化性活动、产品开发方向、公关促销手段等。行为系统是动态的识别形式,它规范着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教育以及对社会性的一切活动,实际上是企业的运作模式。通过这种运作模式,既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又产生一种识别作用。即人们可通过企业的行为特征去识别认知这一组织。
高校性质和企业不同,自然BI的内容也应有其自身特点。
一高校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及其运作方式。由此可以确定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和员工配!,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这也可以看成是Bi的静态方面。实际上,在组织结构方面,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共同模式,同时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高校的组织结构突出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共性,都设有教务处与科研处,但各个学校在教学与科研的具休运作上又都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比如说,我校在教学管理上设有教学督察组,由一批已退休的老教授、老教师组成,他们有几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某个学术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在今年教学质量年里,他们频繁听课,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指导,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多可贵的信息。但目前这还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同时这个督察组和学校另一个“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是一个常设机构,由各系优秀教师组成—在职能上存在大量重叠。
鉴于此,能否合并两个教学管理组织,建立一个“教学督导委员会”,下设“教学督察组”和“教学指导组”。
教学督察组职能:教学检查与学习检查。由退休老教授、老教师组成,他们虽有九十年串宫的教学与科研经脸,但他们毕竟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对许多新知识、新科技不熟悉,所以主要发挥他们的督察职能,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检查。
广泛听课,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比如板书、教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纪律教师的迟到、早退、旷课,学生作业、实践环节、早锻炼等等。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教学指导组汇报。他们的听课检查可以分类进行,工科、文科、艺术、经管的退休老师听本系统的课。当然,也可以交叉检查,分类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对性,交叉检查也可以在更大的层面上掌握教师的基本情况,但还是以分类听课为主。这种听课检查应该定期进行,形成制度。
教学指导组职能:教学指导与科研指导。由各系优秀教师组成,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突出的科研成果,他们具体发挥教学和科研的指导职能。当得到较学督察组的汇报,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听课、坐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对教学优秀的教师进行听课确认并推荐他们开公开课,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同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
最后由教学督导委员会给教师的教学科研评分,并把评分反馈给教务处,作为教务处和各系考查教师业绩的依据。也使督察组在学院不增加部门的情况下成为一个常设机构,并且充分利用了退休教授们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同时也为退休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余热的机会。
科研处是高校另一个重要部门,它反映了一个高校科学研究的管理水平,是高校形象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并未有效地转化为价值,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因为科研处仅仅是一个管理科研项目的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科研整合的能力。
就我校而言,既有科研处又有资产管理处,还有一个校办工厂—江西核江机械厂,这些组织自身本已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但事实上却没有很好地联通起来。这是因为这些机构彼此独立、平行,各行其道,各司其职,没有建立起部门之间有效的横向协作与交流的惫识,致使资产闲1.事实上他们也可以组建一个既垂直又平行的机构,充分发挥整合的效力。如上图二。
科研处的职能有宾:一是对科研项目的调查与管理,二是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转化的可行性设想;科技市场处的职能有三:一是对科研处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用,或引进和利用外来科技成果;二是对校园产业进行管理,这包括对校园资产、后勒服务的管理,以及对犊江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和技术支持;三是科技市场调查。以前学院也曾下大力气,派专人拨巨款带专利下海办公司,但都以协痛的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大都是不通市场水性的缘故。要想出师告捷,就必须事先号一号市场的脉,惟有了解市场需求,再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才有可能成功。科技市场调查就是为我们的科技成果下海指明道路。同时,科技市场调查也可以为我们的科研项目立项提供依据。联通处的职能有二:一是对内科研协祝,有效地协润与组积各系攀术栩英,进行一些跨学科、跨纲城的科研项目研究,充分结合人力优势,做出一些大的、有影响力的项目,包括国家科研课题,结束那种科研工作单兵作战的局面。当然,有些科研工作仍然需要单兵作战,但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攻坚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合作;二是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和社会传播。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科技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如何使我们的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这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广告意识和形象意识来打出名气,创出品牌,科研形象是高校形象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就象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一样,已经成为北大、清华威镇四方的高科技品牌。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行为的源泉,是理念最牢固的行为框架。
二活动的设计
组织结构是BI的静态形式,而活动才是BI动态形式的主要体现。她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校园内外的活动上。
(一)校因内部活动
校院内部活动主要休现在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特色上。
1、学生活动多姿多彩。任何一个高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我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部门提出的“春之戏”、“夏之韵”、“秋之歌”、“冬之舞”的一年校园活动安排,就很具特色。比如,“京剧爱好者”的“春之戏”京剧表演晚会,“夏之韵”的话剧专场表演,“秋之歌”的卡拉OK大学生演唱大赛,‘.冬之舞”的大学生交谊舞、时装表演大赛。此外,各系分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结合本系专业特点举办的学术周、艺术节等活动更是各具个性,展示了各系独特的专业色彩和学术特色。比如,经管系学术周活动期间,举办了“Wix)对江西经济的挑战与对策”名人学术报告、学生论文评选、举办拍卖活动、组织以经济内容为话题的辩论赛—辩题“企业经营应取多元化(专一化)”、“市场经济必然(不会)导致两极分化”等,都体现了专业特色。学术周结束,还评出了“经管之星.,予以表彰。这种学术周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所学,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术探索兴趣。这种人文与科学并举的校园活动,是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尽管各系的学术周此起彼伏的开展,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学术之星”,可在全局上还役有整合出更大的张力,使其具有更强烈的辐射力。比如,在此基础上举行昌航“学术之星”论文报告会,“昌航学术周展示会”等。甚至可以走出学校,进行校际间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以此学术活动来张扬昌航“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
2、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活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都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时刻,而我们的大学对开学典札往往都非常重视,由院长、著名学者讲话,有校情介绍、校圈参观、专业介绍、青年志压者服务等等,不一而足,营造了浓浓的校目情。但娜业之时.却大户盛公雌慌冷冷清清。一桌散席酒、再挥一挥带泪的衣袖。学生离校之时没有一点荣粗感,也没有满怀的爱与鼓舞送他出征。毕业就象树倒湖易散,急煎煎各奔前程。从人际关系学的“近因效应”看,最后一次的记忆往往是最探刻的记忆,而且它还往往会覆盖第一次的记忆,尽管第一次印象也曾强烈地冲击过他所以要重视毕业典礼,通过毕业典礼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毕业典礼的活动不仅成为学生对母校的亲切回忆,而且成为学校形象的动态识别标志。在国外,大学毕业生都要穿戴学士服、硕士服、博士服拍照留念,这种盛装形式可以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毕业证书的颁发,也有隆重的形式,象开学典礼一样,由校长、著名人士一一亲自颁发,并热情洋滋地致辞鼓励.这些功成名就人士以他们人生的典范点亮学生们既将开始的人生与事业征程的第一盏明灯。有些话学生们一生受用.终生不忘。这些国际惯例我们倒应该接一接轨,当然,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后勤服务上,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爱与关怀,提供行李的打包、托运手续办理、运输一条龙服务,组织旧货、书籍的捐赠与回收活动,育年志愿者送行活动等等,这种有始有终的行为,将会使学生终生铭记母校,并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母校的宜传者,使学生形象在社会上远播,而且这种传播往往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是其他传播所不能替代的。
3、学术报告活动。学术报告活动是高校BI最具特色的动态形象,应鼓励和提倡教师把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作出口头报告。这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应定时定是举行,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也能让他们了解科研的方法,同时更能活跃教师的科研气氛,增加科学研究的横向交流,提高高校总体的科研水平。为此,应该形成一种宽容而自由的学术环境和言论环境,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思维与思维的交融才能结出硕果。而很多高校的科研课题结肠之后就束之高阁,很多有创见性科学设想因无人求证,或不敢求证而胎死腹中。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交流.积极推动这种科学的传播,并使其成为一种传统与风格,滋养现在,标记未来。
(二)校因外郑活动
1、对外宜传。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处于卖方市场优势地位,使其不重视对外宜传。例如,我校在南昌市上海路建校巳有50年,可是其知名度远不及开店才两年的邻居“北京华联超市”,很多南昌市民都知道华联的所在,但问起南航都借然不知,常常是我们向人解释“南航就在华联隔壁”。在竞争时代的今天.这种“新旧”的错乱并没有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更有甚者,行驶在上海路的”路公交车,硬是把原来“南昌航院站,,的站名改成了“华联站”。对他人背地里动的手脚,我们依然表现出貌似宽容的麻木。但周样11路车,行驶到南昌大学时,站名是“天虹商场、南昌大学站”,一睡一醒,睡梦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必须打破一年一张纸(招生广告)的简单低级的对外宣传形式,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技术与手段,形成系统而立体的对外宜传活动,通过对外宣传使大众了解学校的历史、成就、知名学者与校友、校园环境、系部建置、专业特色、校园文化等等。很多民办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他们很善于使用对外宜传来创建知名度,甚至塑造形象大使来建立美誉度。比如,江西蓝天科技学院的于果校长—中国十佳青年,学生(已留校任教)成洁—中国的典子,就是蓝天的形象大使,他们的事迹不知感召了多少人投奔蓝天。无论什么时候,翻开报纸我们都可以看到连篇累犊的蓝天报道与介绍。去年九月.蓝天8000名新生的开学典礼在省体育馆举行。8000学生整齐着装,高举蓝天的校旗,一路向十多公里开外的省体育馆走去。这一路上所经各处,都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蓝天无疑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轰动性的对外人际传播活动,造就了他们的高知名度。民办大学对外宜传的主动性所以强过公办大学,是因为他们打一出生就必须自立,如果公办大学能放下高贵的架子、向民办大学学习,再加上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办高校的形象与发展将会真正地与时俱进,而不仅仅是利用政策的优势挤对人家。: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5
“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Researcher)目前已经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广为传播,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作为教与学的研究者这一角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表面上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从中小学一线反馈的信息可知,众多教师中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的人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认识不够
教科研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又有区别。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教师通过研究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完成培养人的任务。但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和教师把搞教育科研当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课题立项。把学校有没有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看成是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否浓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否强的标志,所以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得科研课题,但课题拿到之后很少开展行动研究,而只是组织一部分教师做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即使有些科研课题是根据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但成果却遭遇了“结题”即“结束”之命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轻成果推广、淡化后续研究的问题。二是过份强调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运用,有管理探索,有教学反思。撰写一份典型案例,体验一次教育经历,组织一次校本教研,都是教育科研活动。但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叫研究,而面对学术期刊用稿的要求,教师们所认为的教育科研成果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有课堂教学一线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研究。三是视教育科学研究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这些看法致使许多一线教师畏惧研究、拒斥研究,认为教育科研只是专业人员或者少数骨干教师所做的事情。而教育科研的内在特性要求我们.“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严格的学科规训,来规范教师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和水准。”
2 教师的科研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由于科研素质不高或者缺乏研究经验,感觉到无从下手。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教师习惯凭直觉或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一些现象或问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敏感性。所以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却感觉找不到研究的问题。二是缺乏理论支撑。教师总觉得教育理论是形而上的东西,与教育实践是两回事,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研究难以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三是不熟悉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如何撰写研究成果?很多教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很清楚,以致于面对丰富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而感觉到无从下手。
3 教育科研的支持环境有待优化
很多学校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多数教师仍然对教育科研一头雾水。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一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工作量大,不少教师日复一日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忙于应付学生管理和竞赛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评职称、评优秀规定了课题、论文,但对于实实在在的研究却不太重视,学校很少围绕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所以教师把研究的重心不是放在课堂,而是放在如何获取课题、如何上。三是教师缺乏研究经验和专业指导。普通教师参与教研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即便有一些机会,但培训的费用自理,培训的内容不适合,教师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指导。
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可以看出,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否有必要,二是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否可能。要真正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理所当然应该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价值所在
1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自身的要求
教育情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发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之中,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指向我们理想中的未来;既关乎个人发展的问题,也是一种产生社会性后果的“社会活动”。教育对象——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尊严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即便是同龄学生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教育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组和改造的结果,融入了教师的智慧、情感和思想观点,所以,不同的教师根据相同的教材展示给学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为了真正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必须基于他们对实践的深思而作出许多决定,对自己行为的目标及其可能的后果进行审慎的思考和判断,而不仅仅是某种抽象指令的简单执行者。
2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在对照教师职业与“专门职业标准”之后与其他众多的课程研究者提出,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所界定的专业特性——诸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它的内容包括把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批判地、系统地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有力保证。
3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这些为人们传诵的关于教师形象的表述,一方面说明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对教师内在的尊严与劳动欢乐的淡漠,对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与教师个体发展的忽视。“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极大的空间。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则使教师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可以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从而持续地成长与学习,享受到提升教育理念的乐趣、发展新知与技能的喜悦以及教学相长的益处,从而享受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无疑需要经历一番努力甚至苦恼,但问题一旦被解决.就会增添教师的胜任感、愉悦感和幸福感。许多教师也正是在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最终解决自己面对的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因此,教师的研究活动就是“成事”,并在“成事”的过程中实现“成人”。
4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教与学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多,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变动性增强,教与学的环境更加丰富多彩。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研究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要用先进的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把问题解决的方案融人教学实践,使整个实践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反思、自省、总结、提高的过程。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基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这种整体性的认识是对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性理解,适应着当今时代的需要。强调教师获得研究能力、成为研究者绝不意味着对教学的忽视或削弱,而是在根本的整体的理解中把它们视为同一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因为与研究融为一体而获得内在的、根本的推动力量。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
1 教师具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愿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感觉到已有的理论和固有的经验难以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要促进学生发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反思、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同时,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能够找到更多教育自觉和教育自信,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的个人愿望。
2 教师具有广泛的教育科研机会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拥有广泛的研究机会。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
3 教师具有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学研合作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4SCG076)和2013年度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课题“基于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联动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PCSR2013010)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85-02
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创新性科研团队建设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研组织工作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近年来,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取得初步成效。笔者现对产教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工作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3年,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园区与企业和高校的互动情况以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课题组在浙江省内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访谈,其中包括浙江省高职院校中的20个科研创新团队,浙江省内的5个产业园区管委会,以上5个产业园区中的20家企业。
抽样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开展了有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座谈会和实地调研活动,期间发放问卷20 份,最终回收18份,有效问卷16份。在两次发放问卷的统计中,共发放问卷130 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样本率为 90.8%。
基于问卷数据,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团队人员结构亟待优化。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与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有显著区别,前者是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而后者则主要集中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主要立足于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为产业及地方发展服务,为产业、企业及地方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人员结构必须符合高职特色,体现出多维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非线性特征,更好地服务产学结合。而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在人员结构上普遍不合理,在团队形成之初很少考虑到与产业加强互动,往往出现纯粹由校内教师组成的现象。通过数据统计可知,在受调查的20个科研创新团队中,有11个全部由校内教师组成,有7个团队吸纳了企业研发人员,仅有2个团队中吸纳了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科研的管理人员。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思维容易受到局限,整个团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科研成果远离产业及市场,最后难免会步入为科研而科研,为评职称而科研的歧途。
2.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缺乏长效机制。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一般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产业服务型科研服务平台,科研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及密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难以与产业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具体表现在: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多的是与单个企业合作的“点对点”,少的是与产业园区合作的“点对面”。团队与单个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本上是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由团队的核心人员所主导,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最后校企合作组织横向课题研究。从受调查的科研创新团队了解到,90%的团队没有与产业园区管委会建立任何联系,受调查的产业园区中仅有20%的园区与高职院校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这种“点对点”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双方的合作往往随着科研项目的结题而告结束。而与此不同的是,团队如果能与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由园区管委会作为中介机构和合作平台,将园区的中小企业以“打包”的形式与团队建立发散性合作关系,同时再建构一定的合作保障机制,这种合作无疑更具可持续性。
3.团队的产学研合作缺乏科研创新平台支撑。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最早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题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式》(1999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师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受调查的企业了解到,70%的企业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信息不畅问题,难以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寻求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工艺等难题。从受调查的科研创新团队了解到,95%的团队认为所在学校需要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二、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职高专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只有组建优秀、高效的科研创新团队,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整合、优化有限的基础资源,凝聚科研力量,承担更多市场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工作。近年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符合高职特色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即以“多维开放为导向、政校企三方人员为主体、校地校企合作为动力、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校级科研机构为抓手”的产学融合型团队建设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政校企三方联动,形成了产、学、研良性循环,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引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具体的产学融合型团队建设过程中,一是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我校立足产业地方特色和优势,围绕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等需求,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首先是积极投入新型政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打造产学研服务产业和地方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主动服务宁波发展,加入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在我校设立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同时,还实施“搭船出海”战略,加强校校合作力度,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建立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基地、宁波生物医药研究所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促进校企密切互动。我校牢固树立“融入产业,服务地方”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新理念,迎合和满足产业企业的客观需求,正在探索建立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把学校办在企业,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可以简称为“1+N”,建设思路是做大并依托学校本部(1),同时在宁波、杭州、台州、绍兴等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区域设立实训基地(N),并努力整合资源,建立起具有产业政策服务、区域性教学、联合培训、检验检测服务、科研服务、创就业服务等“八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绍兴、台州实训基地已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绍兴实训基地项目建议书已获省发改委同意批复。通过产业服务型实训基地群建设,我校与相关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了解和信任,校地校企合作逐步深化,一些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科技服务及研发的相关人员,也被吸纳到我校科研创新团队中。三是整合设置校级科研机构。我校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科研优势,整合资源,凝练方向,成立了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功能食品研究所、医药经济研究中心、生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地产药材资源开发研究所等5个校级科研机构,充分发挥校级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据统计,2013年度5个内设科研机构到账科研经费金额合计为79.66万元,纵向课题立项数为10项,横向课题立项数为12项,建科研平台1个,发表学术论文共33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成果鉴定2项,获厅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2项。
三、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启示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如何与行业企业及地方发展相结合,服务于行业企业及地方的需要,既是高职特色科研创新团队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发挥自身优势、有别于普通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现实需要。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更能体现高职特色,推动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增强团队的生命力。以下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产学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1.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及地方需求。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行业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建设,为行业地方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企业研发人员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反馈的市场要求和发展动态能够使科研团队更加迅速准确地把握正确的科研选题。产学融合型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要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更多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从而使团队建设不断注入“源头活水”,确保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同时,还要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拳头和品牌。
2.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平台与团队良性互动。科研创新平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是构建团队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不同情况,统筹建设多形式、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促进科研创新平台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良性互动。其次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高职院校科研实力较弱,一般不具备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因此,较难汇聚优质的科研资源。所以要通过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借船出海”的方式,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与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团队建设。如我校药学系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依托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宁波工作站暨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与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的相关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与宁波立华植物提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近期,该团队已经结题的“中药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横向课题,不但有效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中药废渣再利用的技术难题,而且进一步锤炼了团队成员跨专业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