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1

从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业务经营变化来看,商业模式经历了从线下转向线上之后,进入了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广,对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是2020年高招过程中,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专业、安徽大学停招财务管理专业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财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反思。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英国商学院在应对信息技术对商科教学体系的挑战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二是开设计算机与商科交叉类专业。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提供双学位教育。英国商学院提供双学位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例是课程的数量不多,这也是为鼓励甚至要求学生接受双学位教育的前提条件。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基本上包括4门,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投资学》,其他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初级和高级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选修课程组上提供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开设了创新数字系统与服务、信息系统发展与管理、信息交流技术、数字创新研究项目、软件工程等课程。利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均开设了计算科学与商学专业(ComputerScienceandBusiness)。在接受数据科学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基础上,选择商科类课程等。整体而言,英国商学院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数量上并不多,但难度也不低。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提供的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介绍来看,斯蒂芬·罗斯等的《公司金融》、理查德·布雷利等的《公司金融原理》、伯克等的《公司金融》、滋维·博迪等的《投资学》成为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课程的指定教材。这几本经典教材采取了“搭积木”的内容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学分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甚至是双学位课程。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2

 

一、引言

 

从大环境来看,如今,全球数据量均呈现激增趋势,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这不仅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信息分析人才,也说明相关院校要加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本国国情出发,我国从工业社会向以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转变,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普及应用,对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是信息管理学科研究的新方向。以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懂经济、懂计算机同时又能掌握数据分析知识的学生在就业时有相当的优势,这恰好与我们哈尔滨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如何发挥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建成专业特色,是此次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我们这样有明显“金融特色”的院校,充分发挥在金融领域的办学优势,塑造出自己的金融特色,即:坚持服务于金融行业,跟踪IT发展的前沿,把握财经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最新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打造金融特色专业:金融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知识,精通金融学、经济学以及数据分析理论与技术,了解数据的商业价值,通晓以清晰直观的形式提供数据分析结果的方法,强调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思想,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三、金融特色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面向社会需求

 

2013年3月,IDC数字宇宙报告《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写到:预计到2020年数字宇宙规模将达到40ZB。在这样的大数据环境下,我国也必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信息管理类人才,例如,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医疗卫生、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及政府数据中心等行业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

 

所以,在此情况下,我院有必要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分析方向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确保符合大数据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大数据浪潮的发展趋势。例如,未来对具有大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数据可视化人员、数据监管人员等和大数据相关的职位也将应运而生,因此,我院应当注重培养需要具备深度分析数据能力的专业人才,使其成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付出应有之力。

 

(二)教学特色

 

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两个模块:“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数据分析课程”,其中,“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又分为“开发技术类课程”和“面向应用的课程”两个子模块,将程序设计类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课程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实施、运行与管理方法,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最终通过案例实践,深入理解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

 

“数据分析课程”又分为“数据分析方法课程”和“面向应用的数据分析课程”两个子模块,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数据挖掘是数据分析的核心课程,运筹学是辅助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工具,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渠道。

 

极力扩大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研究、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立一些针对某个合作企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在该企业的资助下开展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合作企业的创新发展。

 

四、课程设置

 

计算机程序设计在数据架构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通识课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必修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Web实战项目(Java方向)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以及SPSS、数据挖掘与分析类课程。同时,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既有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信息管理概述、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UML与可视化建模、计算机网络技术、银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含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等。以及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二选一,电子商务概论、静态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三选一,IT项目管理、系统工程、ERP原理与应用三选一,企业资源规划、经济法、经济学三选一。

 

五、强化实践性教学

 

财经类学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应该关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关键,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学科特点,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得以组合联通,长久以来,高校办学都在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学术与职业特点的融合,要将“隐性”的课外实践逐渐转变为“显性”的实践课程。在落实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引入从业资格课程、职业群集课程等等,强化专业实践,与当地的金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入“3+1”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素质以及知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加满足当今市场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同时,学校还可以构建校企联盟模式,协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以及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身职业的特点,进而有目的的投入实践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实践教学要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帮助他们更加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树立“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要注重实践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便于查缺补漏。开展实践教学,要综合多元化的实践渠道,融合先进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将课程体系内容与工作领域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职能能力得到提升。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与就业,在目前金融类学科教学中应该加以推广。

 

六、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专业,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性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系统在运行中积累的数据量已经超越管理控制能力,社会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在迅猛增长,信管专业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霍云艳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3

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投资、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放映等各个环节显现出各种新特点和新变化。

在电影投资领域,电影与资本实现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交融,电影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从个人投资、版权预售、政府出资到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电影基金,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积极开拓金融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长期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得到逐步改观与缓解。

在电影制作领域,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产业化发展和改革之后,中国的电影制片企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制片企业开始活跃在电影界,为制片业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企业的精心运作下,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电影类型片脱颖而出。2013年,《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几部国产电影先后获得了口碑以及票房佳绩。这些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巨资,却十分贴近目标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在市场屡获成功,更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市场正日趋成熟。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领域,伴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的发行和放映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截至2012年底,全国电影银幕数突破一万块,达到13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约占91.5%。2012年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全国新增银幕10.5块,且全部为数字影厅。在影院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影院经营管理也更加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同时,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给观影体验带来极大提升。

在中国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与海外市场的国际合作与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一个重要的话题。此前,小马奔腾成功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公司AMC;中方与美国梦工厂合资组建东方梦工厂……这些都被看作是中国电影加强与国际合作,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性事件。

中国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努力迈进的征途中,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在电影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和矛盾。具体来说,当前电影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了解电影特点,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职业会计师、职业审计师以及懂得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媒介推广、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二是紧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和国际知识,又精通电影传播业务的对外经营传播人才。这三类人才的短缺也成为了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构建灵活、务实、多元的教育格局。全面加强电影各项专业教育,如电影艺术创作、电影经营策划、电影院线管理、电影市场营销推广等课程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电影项目运作管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同时,与国内外著名影视机构合作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与影视公司合作微电影摄制、与电影院线公司合作影院假期实习等等,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成长,培养出既懂艺术创作又懂市场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战略

目前,上海和北京、深圳三地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竞争激烈。建设金融中心,关键在于能否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本文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金融中心的人才需求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地人才开发战略。

一、上海金融人才资源现状与趋势

1.金融人才数量与质量现状。目前上海与世界上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在很多指标上均有较大差距。但是,最令人担心的差距还是在人才方面。从总量规模上来说,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从事金融业的人口达10%以上,而上海只有1%。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有35万,而上海不足20万。从质量和结构上看,上海基础金融人才总体来看还是供大于求,但高层次尤其是关键岗位的金融领军人才极其缺乏,主要表现在金融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营销管理、大额资金管理和保险精算等领域。既缺复合型人才,又缺相关专才;既缺理论人才,又缺实务人才。仅以国际公认的注册金融分析师为例,美国目前有25000名,香港、新加坡各有1000名,而上海才几十名。金融人才缺口超80万。目前金融人才市场的状况是:一方面金融人才缺口达几十万;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金融人才培养状况。目前,上海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主要来自各高校、商学院、银行系统以及民办金融学校,其中又以高校创办的金融或者经济学院为主。如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上海交大的经管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商学院以及金融与统计学院、上海大学的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银行系中最为典型的是上海金融学院。上述这些机构,仅仅培养的是中低层次的金融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真正最后成为高端人才的凤毛麟角。

3.金融人才需求趋势。调查显示,中资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才2003年~2005年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在5%以下,而高级专业人才近3年的平均流失率则在5%~10%。这两类人才的流动去向都大致为同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或者同行中外合资企业。2007年4月,东亚、渣打、花旗和汇丰四大外资银行在华正式亮相,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各境外银行和境外投资机构厉兵秣马抢滩中国。随着金融机构的扩展,这个庞大而新兴的行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一轮竞争——人力资源已经开始。

据一份外资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35家外资银行将有7家预期雇员会在2008年以前增加50%,13家银行预计将以两倍的速度增长。东亚、花旗、渣打、汇丰在最近两年内至少增员1000名以上,汇丰银行则表示95%的员工将来自本土。据上海期货同业出具的数字显示,目前2007年仅浦东期货师缺口至少在1万名以上。

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上海最缺的是银行家和金融家,特别是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金融人才和专门人才,如大规模的投资活动,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管理分析及决策人才,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活动和金融创新,需要大批合格的金融监管人才。

二、上海金融人才资源开发展略研究

针对上述形势,上海应加快进行金融人才开发,形成金融人才开发战略。

1.高级人才跨国培养与引进战略。在高级人才方面,建议先进行内部培养,制定跨国培养战略。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金融业内部良好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人才竞争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在高级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能力还不足,上海可以学习纽约、东京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的人才培养经验,与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建立金融业高级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把上海具备潜力的中高级金融人才送到世纪著名金融中心实际锻炼、联合培养。

2.校企共建战略,提升金融人才教育模式。目前,国内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专业化的财经院校和其他类高校共存的格局。专业化财经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的来说比较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特别是缺乏国际经验。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业界和教育界的脱节造成的。因此,要建立起能够促使各类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教育相互合作的互动机制,防止教育培训与人才使用相分离、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金融教育机构要与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密切协作和配合,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人事、培训、使用一体化。校企共建,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及时了解金融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高校人才及时、稳定地获得实践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3.金融人才再培训战略。针对目前企业不重视在岗人员培训的现象,政府金融主管部门应要求各金融单位建立系统的金融人才再培训计划,并定期上报、检查,开展培训。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招聘和引进人才水土不服问题,也有利于从整体上建立金融企业内部的人才职业发展计划,对提高已有人才整体能力形成激励作用。首先,要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通过多元化的培训筹资途经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要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超前性、预见性培训。第三,人才培训要讲究投入与产业的效益,就必须有针对性进行适应性培训尤其是进行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新制度等内容的培训;同时应摒弃形式主义的考核办法,推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制度。

4.金融人才市场开发环境战略。首先要实现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建立职业化的银行家队伍。其次,要建立综合的、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根据金融人才市场行情制定薪金政策,逐步推行年薪制。第三,加快推行人才资本化,采用股票和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鼓励个人持股,实行期股奖励。第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制度建立,进一步拉大级差工资,增强对中高层次金融人才的激励和吸引力度。第五,建立健全金融人才,特别是要建立中高级金融人才的开发使用机制。建立健全中高层金融人才,特别是银行家的生成、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机制和选拔考核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5

曹卫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全省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形成了有江苏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建设新局面。在推出文艺精品方面,全面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广播影视动画精品、品牌出版物等工程,精品佳作和优秀人才大量涌现,美术、书法、文学、民乐、戏剧、民族民间艺术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重要影响与地位,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电影华表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国际级奖项。在改善文化民生方面,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范围达到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广播电视覆盖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农家书屋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积极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人故居古民居抢救保护、大运河申遗等工作,一大批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保护。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别达到107项、369项,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发展新兴业态方面,一手继续壮大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优势产业,一手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全省建成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影视基地、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揭牌。全省文化产业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增加值超1200亿元。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完成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我省及13个省辖市全部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电集团、广电网络公司、演艺集团连续入围第二、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发展,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2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项目。

记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眼下,江苏“十二五”文化建设的蓝图已经展开,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曹卫星:目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转型的攻坚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六个注重”新要求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认识更加深刻,对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更加深刻,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的紧迫性认识更加深刻。面对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为实现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两个率先”提供强大支撑;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和引领能力,大力宣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特殊作用,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渗透,努力把江苏的经济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格局;必须高度重视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热切的期待,把文化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不断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文化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创有江苏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记者:您曾经在全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讲到,当前江苏正处于科技创新活跃期,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连续二年位居全国第一。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激发文化创新的潜能?

曹卫星:现阶段,我们正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文化强省建设新引擎。从江苏自身条件看,人才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科教优势也是最可依赖的优势。要认真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和全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江苏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促进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各方面的创新,在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同时成为文化发展新亮点、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鲜明特点。推进内容形式创新。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推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原创文化产品和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自主文化品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更多更快“走出去”。推进传播方式创新。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切实加强传统媒体建设的同时,增强对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在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动漫引擎、网络媒体等领域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确保文化自主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此外,针对文化企业可供

抵押的担保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等问题,认真落实我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创新,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健全文化建设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记者:“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两点最突出的标志:一是“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全国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全国只是提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面对这样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新目标,我们将如何确保目标的实现?

曹卫星: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

一是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重点支持苏北地区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推进江苏大剧院等重大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确保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同时,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强化农村基层重点。狠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地面数字电视、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研究实施一批新的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财力,通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在特定时段、以特定内容、向特定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基层服务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服务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着力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面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推动优秀文化遗产走近群众、走向市场,实现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

二是着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其尽快成为支柱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增加供给的有效手段,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抓住我省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尽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创业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精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逐步扩大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大力发展一批显示度高、影响力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特别是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和扶持,开辟其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产业等为契机,加快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应用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动漫、内容创意等三网融合新业务,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教育、旅游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运用,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坚持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确保按时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任务。着力推动已转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尽快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发展战略;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国家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社会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节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技术科学、名师讲堂、“名师导航”系列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