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文学

初中生文学范文1

一、利用开放型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考――讲――订”三点一线的固定课堂模式充斥了学生的大脑,导致学生的肢体乃至头脑的灵活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初中生文学习的自能发展能力,教师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以改变现在“满堂灌”的错误状态。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知识的搬运者,正确的方式应是设置开放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肯定都会触文生情,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分享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蕴。开放型课堂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关课件的PPT,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举行演讲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更可以开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发展,其实开放型教育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有效,也锻炼了个人修养。语文学习本就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自能发展是提高素养的必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他们的倾听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自能发展。

二、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自能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耐心,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能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改变一开始就教学生复杂的文言翻译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一些自己的幼时记趣,让学生没有拘束地在课堂上自己讨论,让学生主导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这样既能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活跃和内向的学生综合搭配,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讨论。

三、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所学内容的难易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由于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细通过定义、例题等挖掘知识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逐渐地掌握知识点,这是有利于自能发展的。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搜索斜塔上的实验具体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将课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简单的分段,这样才更容易赶上教师的上课进度。

四、营造积极氛围,建设文化校园

初中生文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兴趣 培养方法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63

初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及诗词散文等,可谓海纳百川,容量极大。它在初中教育阶段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中学生对语文范围内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与传统美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探讨从未中止过,在我国中学考试制度改革下,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初中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原因

语文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典文化和民族精神,学好语文对于个人修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师、学生整体对语文的“教与学”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等问题。第一,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对总体成绩的提高是微不足道的,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主观上影响学习效率。第二,学校中有很多非语文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传统等导致,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深入重点,缺乏创新精神。第三,目前初中教育忽视了对语文学科的资源分配,而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分配于对考试成绩上升快的理科类科目上。以上主观认识、客观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视度不高,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浅尝辄止,知识根底不牢固,最终导致语文学习质量低下。

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学语文,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良好的习惯包含规范书写、使用工具书、口头表达、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等。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兴趣的前提。

(二)合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语文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合理调配,运用足以胜任的、专业语文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学会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并不断地评价、修正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以便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人文、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引领他们品味、感悟、欣赏语文的魅力,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内,保证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对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好这些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课件资源,能够显著增大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证学生能够以良好饱满的状态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外,教师还要不断激发他们对文学知识的热度、追求和兴趣。同时,语文教学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面向社会,使学生在课外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阅读文学素材,使课本与课外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另外,教师也要辅以恰当奖励制度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保证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相应的得以提高。而兴趣一旦养成,学习语文会转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因而会自发提高语文素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瑞梅.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7).

[3]杨军.关注教师行为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学周刊,2014(1).

[4]冯丽新. 如何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5]李慧.浅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11).

[6]刘玉华.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周刊,2013(12).

[7]黄占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35).

[8]兰兆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探究[J].中国教师,2007(1).

[9]邹荣.走好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兴趣的培养、激发和维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初中生文学范文3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

初中生文学范文4

【关键词】语文学习 学习策略 阅读 作文

一、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

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和学习策略的结构问题是关于学习策略实质的两个主要理论问题: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关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因此也就意见纷纷、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能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在调控与外显方法的结合。国内学者刘电芝(1997)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方法、程序、步骤等。这种观点因为既阐明了学习策略可操作的外显特征。又揭示了其作为思维过程的内隐属性,因而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更深入、全面,因此,目前,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大多采用这种观点。

在关于学习策略结构的讨论方面,主要的观点包括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及多因素说三种。其中,二因素说的代表有:Rigney(1978)的独立策略与包溶策略;Danserear(1985)的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Oembo(1994)的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三因素说的代表有:Nisbet和Sucksmith(1956)的一般策略、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Mayer(1987)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在学习策略的结构的研究方面,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观点也就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应用,如果将学习策略的结构搞得过于繁琐,显然不利于操作:若过于简单,又难以体现学习策略的实质。

二、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适应现状

“少、慢、差、费”是多年来人们对中学语文教与学效果的共识,曹庸夫的调查表明,64%的中学生经常为语文学习困难而苦恼,调查还发现,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不能较好地进行抽象概括、背景知识存在缺陷、缺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等,而这些困难又使中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外,有些中学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养成,这也造成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在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问题,以怎样复习为例,近八成的学生选择老师要求复习时再复习或考试时突击复习,做笔记、提要是阅读中的精加工策略,但有62.55%的学生从不做笔记、提要等。对于课外阅读,38.94%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另外仅有19%的学生选择学生生活作品或文学名著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事实上,整个初中阶段,都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阅读和作文——语文学习策略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

经过实证研究,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策略应多集中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这些策略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并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策略一:初中语文阅读中要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则是先看编辑说明和日录,再浏览具体内容。初中语文阅读策略二:从阅读条件的角度提出在阅读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以便在阅读中思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卷入阅读,还要给学生平等融洽的气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中释放激情、自由发挥。有些研究者从阅读策略研究的另一个层面——认知理论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认为精加工提问策略是能够提高阅读成绩的有效策略,而且这种提问井不拘泥于白问,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问。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的部分。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呢? 作文策略一:作文“三段”思维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即作文的第一步是仔细地审查、分析、研究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意义和要求,并确立土题:第二步则是根据主题运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策略,广泛展开联想,多途径表现主题,井注意评价联想内容是否切题;最后一个阶段是作文的反思思维策略,在该阶段中,学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检验、评价、修改作文。作文策略二:针对作文修改提出了一个“二步评改法’,他认为学生评改作文能促进白土学习,而初读、圈划一细读、补划、旁批一复读、总评是修改作文的有效策略。西方学者在探索写作的自我调控策略方面成效显著,Flower和Hayes(1980)曾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写作的认知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写作由作者的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三种主要成分构成,其中,写作过程作为重点又被分解为三个基本成分:计划(也作构思)、转译(也作转换)和修改(也作检查),这三个基本成分紧密相联,井需要认知监控来调节。以该模型为依据,研究者实证研究了自我调控如何影响写作过程,发现了一些对写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起作用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策略。作文是语文学科中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的一个环节,亟待以有效的作文策略来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的兴起与发展[J].学科教育,1997,(l).

[2]赵恒泰.中小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6).

初中生文学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作为语文老师,每当我接新的班级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来自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学成就璀璨夺目。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长知识,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来源于自信。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夸奖,而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主要地位,为他们的点滴进步喝彩,这样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学习自信心就会增强。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涉猎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斯宾塞:“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自我进步,培养自主精神,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体现在语文中就是课前预习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堂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后复习巩固的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营建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向高一层次的学习阶梯迈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可以夯实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带动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写作等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诵读课文、诵读名言警句的习惯

课本所选文章,是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典范,是历代仁人志上不朽的生命,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多年经验表明,利用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感。优秀课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取向。

课本中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到了遇到困难,可以把大困难转化成小困难,一个一个逐步突破解决困难的人生哲理。席慕蓉的《贝壳》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是短暂有限的,关键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加一丝不苟,使自己活得充实、有价值……我利用这些知识教育同学们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怎样让人生过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通过学习,学生获益匪浅,思想境界也有了提升。

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的斗志。如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诗人普希金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障碍。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学生不仅理解了英雄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深入理解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巴丹曾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语文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相关。事实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的阅读量成正比。新课标明确要求每年读2―3部名著,初中阶段阅读量达260万字。因此,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讲,阅读往往具有局限性:①片面性,阅读面较窄,大多数学生将兴趣放在读武侠言情小说、网络小说卡通漫画等方面;②肤浅性,阅读时只注意涉猎情节,不关注作品的有价精髓;③艰巨性,因为面临升学压力,作业负担重,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或者得不到父母,以及一些任课老师的理解……总之,学生的阅读情况差强人意。

我曾经对所教两班学生暑假课外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学生中经常看课外书的仅占13%,偶尔看看的占57%,从不看的占10.9%。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被电视剧、网络占去了,据统计,假期间看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占91%,在家用电脑或用手机上网的占67%,学生平时不玩网游的少之甚少。假日、课余就如此打发了,学生厌学逃学就成必然。再加上农村家长重视不够,不懂得引导与约束,所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势在必行。我经常有选择地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些有益书籍,使他们养成一有空就读书看报,并且养善用常用工具书的习惯;成边读边摘记,读时作眉批的习惯;读后写体会,并写出自己的见解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善于利用课余时间的习惯,等等。日积月累,知识面窄的农村初中生的头脑就会逐步丰盈充实起来,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五、做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

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农村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佳作?

首先,要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一提写作,部分学生就头疼,无所适从。要让学生对产生写作的欲望,教师要关心他们,呵护他们,了解他们,做好思想工作,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对写作产生自信。这样,学生才敢于写,乐于写。其次,让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源于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这样,双管齐下,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再次,贴近生活,重视个体体验,抒发真情实感,凸显人文关怀,这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回归真情、回归个性,让作文再现学生的生活,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最后,无个性,无创意,难成佳作。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应捕捉新元素,挖掘新亮点,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英国教育家普德曼说:“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收获一个命运。”在素质教育前提下,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使其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生文学范文6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他就愿意在此方面下工夫,也就愿意观察,愿意探索,愿意思考。那么,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顾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映,就无法与学生做到真正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做了下面所谈的几点尝试:

1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如同“头三脚”中的第一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的设计导入,不能总是说:“今天我们学习××课,大家把书翻到××页……”,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比如:为了调动学生求知欲,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新课的教学难点突破,可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新课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运用经验导入,举例导入。所以说,教师如果在讲授新课前,导入新课导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厌学情绪的产生。

2 努力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人都爱听评书,其原因除了表演者绘声会绘色的语言,故事的曲折动人之外,还有评书在关键时刻来个“咱们下次再讲”的悬念,使听众焦急地等待“下回分解”。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很平淡,学生就必然在无味的课堂中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厌学也就不足为怪了。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悬念了。

3 适当引入竞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竞争。因为每一个同学都不想在众人面前丢面子,都想在同学面前,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所以活动时都能够争着抢着参与。有一次,我在班级搞了朗读比赛,分四组进行。具体做法是:第一轮比赛每组推荐2人朗读,第二轮集体朗读,并相应地制定评分标准,确定几个学生评委进行打分。比赛时,气愤相当紧张,不论是个人读,还是分组读,简直像一场战斗,连平时好溜号的同学也都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4 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处理突发事件

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备课再充分,意外的情况也可能在课堂上发生,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适时诱导。因为课堂上出现了突发事件,尤其是恶作剧,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放下全班同学而进行训斥,这样做,不仅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加深师生间的裂痕,甚至导致个别后进生真的厌学。另外,有些厌学的同学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放弃了学习,就必然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更有甚者想拿“怪招”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说,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而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控管理,那么学生就会佩服你的教学艺术,也很有可能被感化过来呢。

5 真正面向全体,实施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班的班额如果是太大,要面向全体不是太困难的。面向全体并不是单纯的个个学生都回答问题。而是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划分层次,进行分层次提问,分层次学习,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的所得。不仅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的学习这样做,就是语文活动也要积极参与。前一段时间的一次语文活动,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以“学生不可以顶撞老师”为主题的辩论会,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出了正、反双方辩手,记时员、10名学生评委,有的同学看没有“差使”,差点哭了,其余都为评委。这样一来,辩论会中,学生“各司其职”,进行得相当顺利,辩论会后,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空前的浓厚。

6 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与自己的智力背景接近,那么学生就容易掌握,因此我们要尽量把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钩。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鲁迅的一些杂文《论雷锋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只要能联系得一定要联系,并适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生的厌学的思想,因为做到了联系生活,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也正由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好懂好学。

7 搞点游戏,换换口味

初中生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如果教师看不到这一心理特点,就会压抑学生的天性。有一次,一个同学向我诉苦,说某同学编自己的瞎话,大家都信以为真,并且时不时地挖苦、讽刺。我考虑了一段时间,就在一节课(复习课)前搞了一个游戏“传话”,写好四张纸条,每张纸条抄上一段话,然后布置给每组第一排的四个同学限时记忆1分钟,收回纸条后,让限时记忆的同学向后传话,等传到最后,最后一排的同学依次口述传话的内容,再与纸条所写内容相对照,结果大相径庭。我于是适时地教育大家不要传瞎话,那样会害人的,使大家不仅在游戏中增进团结,也在游戏中教育了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8 控制情绪,创造和谐气氛

有一位学生在开学不久,告诉我,“老师您太严肃了,我们有问题都不敢问您。”听到这,给我很大触动。于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用适当的微笑感染学

上一篇临床医学培训

下一篇交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