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历史范文1
管理与哲学的渊源深厚,因此研究管理问题就绕不过哲学思维和理念。有关中国哲学问题诸多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该从哲学大家那里寻求答案。管理学也是一种学术,应该现有学之说,后有术之理。一如西学,西方的哲学始于古希腊,也是西方主流文化包括管理学的滥觞。而中国的哲学应该是始于先秦。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述》一书中提出:“历代学术纯为我国所创者,实止先秦学而。”由此看来,先秦诸子百家学之说算是中国最早哲学的“丛林理论”,也是中国管理学思想的滥觞。由此,我们可以对“中魂”给予概念方面内涵的界定,核心理念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表现,中国现实的管理哲学则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时代化。
中国式管理更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讲哲学是管理学的衍生物,那么很难回避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时就是推行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他的核心思想后来做了形象的解释,“大胆的假设,小心求证”,这就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在管理之初制定计划往往是根据现实的观测,收集整理现存的材料,再经过反复的斟酌分析才做出来的。而西方人可能更多的是先假设一个管理目标,经过一段管理过程之后再考察实际结果与假设目标的预测值差异,为下一次制定管理目标提供参考――中魂其实就是在管理活动开始之前的唯物主义情结,而西魂可能就是唯心主义情结问题。这是魂的核心,也是管理哲学的分水岭,或许其下才是中西方方法论方面的区别。
由此可以总结出中魂,就是“格物至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权重大一些,同时在方法论层面更多的是对当下存在的事物严格考证。以此得出结论。或许不及西方唯心主义假设来的超前,预见性、前瞻性的权重要小一些。或许这就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难有巴菲特、索罗斯的主要原因 ,在管理学理论方面也难有西方超前的创新思想提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果把管理作为哲学的衍生物,当然也包括管理世界观和管理的方法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哲学方法论的主要体现。管理这个词就已经把管理活动的目标描述出来了。“管”字在古文中是钥匙、关键、核心的意思。“理”大家都知道是原理、道理、规律的意思。管理过程其实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整个过程的规律。而规律就是事物与事物,现象与想象的稳定、必然、内在的联系。
从管理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知道,管理就是要通过对社会活动的现象分析,找出社会活动的规律所在。中国式的管理应该说也格外注重完成这两个环节。但是,西方人可能会比我们增加一个关键的终极环节,以此形成具有西方管理哲学特色的认知过程,即现象考察、本质揭示、规律发现、趋势判断。显然我们注意到,中国式管理的核心理念中尚缺乏趋势判断的权重,对管理本质性的揭示也有所忽略。这或许就是东西方管理哲学的差异。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对中魂与西魂的差异性给以理性描述,与我国当下的管理理念创新活动的关联性十分明显。应该说中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的滥觞是希腊文化,以文学和神话为其哲学基础,外显性、扩张性、前瞻性、尚武性、冒险性、自主性、经验型等是哲学思维的表象。后期虽然增加了诸多的数学学派、人际学派、社会契约学派、经济人学派等,但是基本理念、哲学内核没有发生变化,这对于西方管理理念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高校教学到社会各领域的管理模式基本是西方管理思想的翻版,很难寻到中国是管理思想的影子,导致在一段时间里人们产生中国没有自己本土的管理理论,没有系统的管理思想的错觉。
管理学的历史范文2
摘 要 鉴于目前管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各种不同管理知识相互交融,同时又相互区别,故而本文希望通过对管理学的简单梳理,对其发展性质能有个清晰地认识,对其脉络体系及影响因素能有个基本的思考。
关键词 管理学 文化 科学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推动着管理思想发展,大量的、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经过整理,形成了能够知道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人类在管理理论的指导喜爱,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着管理升级和管理再造活动的展开。
一、管理与管理学定义及理解
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过的程。关于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经过前人广泛的定义之后给定的一个综合的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始终的整体意义的概念。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
二、对管理学一些性质的认识
1.“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认识
谈到这里,难免不提及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一观点上来。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反映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与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管理源自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它是很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大师的经验总结,从而使我们后人能够尽快的学会前人栽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省去了很多时间。
管理的艺术性,正是这门科学的魅力所在之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充分体现一个管理者的决策组织领导能力。这种能力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担任管理者,无论他是基层领导,还是高层领导。因为同样的管理理论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这就意味着两个管理者在拥有相同的资源的时候,在达到或者实现组织的目标上的程度不同。
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生产力的进步既推动着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把握,但它又让人们发现管理越来越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时代的变迁往往是由重大技术的突破为其动力支撑的,从人类开始改进耕地种田、制造武器及改进纺织机械开始,技术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网络社会的形成,都在不断地促进人们对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成果作为人们认识管理科学性的工具,使得原本力所不能及的管理问题得到了深刻把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又使得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对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怀有“征服自然”的野心开始,后来演变为改造自然,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与自然界共生(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归宿。
3.管理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在对特定组织内的管理职能性的研究视野,应当充分考虑与组织外部环境的关系
虽然普遍承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却往往把管理研究的视野置身于组织这个“黑匣子”,甚至有学者把组织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界定为“经营”而非“管理”的研究范围。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之作《企业的性质》中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仅仅意味着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安排生产要素。
三、深化管理学内容体系时可以重点研究的课题
1.就研究的基本单位而言,管理学与经济学是不是完全表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组织”,研究方向是探讨组织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关系,而管理学的研究的最大单位是“组织”,其研究方向是探索组织内部的高效运营。一般地说,经济学更关注市场价格,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管理学更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重点研究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
2.全球化背景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这一方面,国内管理学者比国外管理学者研究显得更为狭窄,包括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也并没有以较大篇幅来进行论述,而象斯蒂芬P•罗宾斯、詹姆斯•斯通纳、加雷思•琼斯等学者的最新管理学著作中都特别重视研究全球化对传统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21世纪的管理者必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竞争优势。
3.信息化时代对管理产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时空概念正在发生改变,“地球村”成为一种趋势。虽然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但他们都发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必备的信息。信息时代的到来,业务流程的再造(BPR)、电子商务(EC)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采用的管理创新模式,而且,我们还发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4.文化因素对管理范式的影响。相对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硬性”管理而言,一种“软性”管理因素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的注意。组织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某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行为范式。这种组织文化可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被传授给未来的组织成员,从而成为人们感觉、思考、理解相应问题的模式。沿着组织文化这一线索展开的管理学研究热点包括:文化多元化、管理伦理等。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奇.管理学(第9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3.
管理学的历史范文3
关键词 体验式 管理学教学
1 引言
在过去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管理理论抽象,本科学生没有企业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往往很难对管理学的理论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师较为单一的课堂授课中渐渐失去对管理学的兴趣。而中国的体验式培训市场,大量的培训项目和管理理论、企业运作及团队管理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这种培训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管理的认同。将这些成熟的培训项目系统地引入到日常的管理教学中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2 文献综述
2.1 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初,教学模式大多是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但此时却有一位德国教授库尔特提出自己的想法,十八世纪大学教育刚开始时是没有教科书的,学生学医从解剖开始,学农从种植开始,学哲学从辩论开始,一切知识都源于实践。
二战期间的英国战火飘摇,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德国人的攻击而沉没,大批英国船员落水,只有极少数的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磨难后终于得以生还。当人们在了解了这些生还下来的人情况后,发现了一个令人非常惊奇的事实,这就是这些生还下来的人不一定是身体强壮的小伙子,而是那些意志力特别坚强,求生欲望特别强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生存经验,有很多不一样的质量,包括团队的协调和配合。
1941年,库尔特成立了outward bound户外学校,叫做开往外地的管理培训,这种训练利用户外活动的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境,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管理两方面的培训。由于外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目前这所学校已经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
1960年,美国引进outward?bound,通过学员在高山大海的户外实践,影响态度改变,这给嬉皮士盛行期的美国教育打了强心针,也使越战后人们的消极心理得到恢复。
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最早建立outward?bound,此后香港、新加坡、日本先后引进了体验式培训方式,并于1995年进入中国。
由于体验式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成千上万的人趋之若骛,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2.2方法特征
体验式培训的本质有以下四个主要特质:
2.2.1 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
2.2.2 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并且连结当下的学习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2.2.3 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
2.2.4 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换句话说,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2.3学习流程
体验式培训的5个环节是:
体验:参加一项活动,以观察、行动和表达的形式进行。这种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体验过程结束后,参加者分享感觉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是第一步,关键是把分享的互相交流结合起来,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
整合: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以帮助体验者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来的结果。
应用:最后将体验联系在工作中。而生活本身也是体验,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
3 体验式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3.1总体设想
传统教案合理继承约50%;团队式学习;从教师满堂灌到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理论学习与实战技能训练相结合(丰富视频教学素材、情境游戏设计与竞赛)。
3.2阶段安排
3.2.1模块学习
将管理学按学习模块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考虑一到二个体验式学习项目;
3.2.2人员分组
教师制定分组规则,可多次分组;
3.2.3阶段学习
第一阶段学习任务:各个小组接受教师分配的基本知识学习任务卡,进行课外学习和准备;第二阶段学习任务:教师布置安排项目,监控项目正常实施。第三阶段学习任务:各小组汇总后分别在课堂主持相关管理学基本知识的讨论与讲解各个小组收集、整理的相关图片,制作PPT,各小组汇总后分别在课堂讲解;
3.2.4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内容的掌握:课程术语的是否恰当使用;资料搜集、文字内容和PPT的讲解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的回应程度。
学生参与程度:学生旷课率是否下降;分组学生投入到体验环节的参与积极性是否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是否主动跟老师下课交流;学生是否愿意阅读相关书籍等。
4 结论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本科学生管理学的教学中,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有限实践相结合,学生掌握的管理知识更为牢固,可以灵活应用。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是目前管理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昌,马尚才,刘小玲,肖宁.建构主义体验式教学在现代管理类课程中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53-55
[2]王国惠.案例教学及其在管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刘洁,刘冬蕾,岳华.管理学能力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6):44-50
[4]杜淑君.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课程的探究[j].会计师,2011.
管理学的历史范文4
关键词:辩证法;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239-02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用辩证法透视管理、揭示管理规律,并运用于管理学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学》与对立统一规律
1 工作报酬(赏与罚)。给每个职工以合理的工作报酬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工作报酬的作用来分,可分为正报酬(赏)与负报酬(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赏罚,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赏与罚是对立统一的。对员工以一定的奖赏可以反应其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使其内心得到很大鼓舞,从而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然而,过度奖赏则会使职工造成自满心理,失去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对员工以一定的惩罚可以“惩前毖后”,提高“火炉效应”。但是,过度惩罚会使职工产生畏首畏尾的心理,失去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正确使用奖惩这两种工具,做到“赏罚分明,赏要合理,罚要合情。”
2 教与学。在管理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按照教师说的去做,是教学的客体。管理学教学要想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实现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客体,还要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主体教学意愿和学生客体学习效果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为实际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打下基础。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不是教师生硬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和教师积极配合,以达到教师启而学生发的目的,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严厉和沟通交流的关系,在沟通交流中体现严厉要求,严厉要求要借助沟通交流的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一种师生沟通交流的民主教学氛围,在一种民主的气氛中去体现学术的严厉,而不是横眉冷对,恶语相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师主观教学意愿和学生客观学习效果的统一。
二、《管理学》与量变与质变规律
1 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容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和法国的法约尔。泰罗详细阐述了他的管理科学理论,提出了思想科学管理原则。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管理问题,补充了泰罗管理思想理论的不足。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是强调理性和科学性,而对人的因素较少关心。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从人的行为的本质中激发出动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概念、新观点,为在管理科学中形成为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当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它主要包括: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管理。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西方管理理论从量变到质变,在逐步完善。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如图1)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没能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系统除了包括开环MRP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MRP系统。但闭环MRP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MRPⅡ将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了集成。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ERP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资源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它揭示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的定向积累才会引起质变等。
三、《管理学》与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
l.MRPⅡ的工作逻辑。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Ⅱ)将企业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计划思想的根本转变,规范和完善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划分了的计划阶段和工作中心等。
由图2可知,在MRPⅡ的工作过程中,每一步的运行都是在可行与不可行的反复控制下进行的。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之后,才进行采购和生产活动控制。MRPⅡ的工作过程渗透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实现制造业企业整体效益的有效管理模式。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一查验你所做的并更改不符合的”(此步骤在第一步和最后一步之间不断反复和循环),这三步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
写你所做的。根据每一节课授课对象的特点,有选择性的使用案例,在课前教师要做好详细的备课准备。为了授课时能够得心应手,教师的备课笔记应该像一部电影一样,能够做到从授课的第一句话,到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句话,尽量的详尽。
做你所写的。上课时在备课笔记的指导之下,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如果一开始就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那么以后就很难激起他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授课的第一个五分钟内就要做到激发起同学们的兴趣。
管理学的历史范文5
关键词: 体育管理学 现状 趋势 前景
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
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体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
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
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
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四、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汉超,谢英.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构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张瑞林.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体育学刊,2003(1).
管理学的历史范文6
论文摘要:激励机智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和鼓励,催人奋进。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备件。结合分宜中学的实际做法,从思想激励、信任机制、目标机制、物质激励、关爱激励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了如何建立学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机制。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激励,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的始终。激励机智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激发和鼓励,催人奋进。它是取得最佳领导效能的前提与条件。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激励机制,是值得校长们深思的课题。校长们在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须轻重适宜,权衡得当。几年来,我们学校认真运用学校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努力培养一支肯学习、敢尝试、重在参与、不断进取、敬业爱生、奋发向上、士气高昂、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在队伍建设中熔铸学校精神。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的。
一、思想激励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我们的群众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思潮的影响,甚至是一些不链康的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校长要千方百计的从思想政治方面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绝不能忽视政治学习。我校每两周召开一次校务会议,每两周召开一次年级组大会,由年级组长和分管领导传达校务会议精神,组织全体老师开展政治学习。学校还利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会,由备课组长带领组员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
我校实施的名师工程,每年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予以表彰,并委以重任,从而在全校形成一股学名师、创名师的良好风气。聘请本校及外校的特级教师和模范教师宣讲先进事迹和优秀经验,让全体教师聆听大师教诲。通过学习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优秀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职工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树立乐观向上的思想,养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用平常心、喜悦情、快节奏、高效率的主人翁心态做好自己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工作,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思想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领导的身体力行、模范带头作用。在学校里,校领导是明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你要求教职工要按时到校,你自己得做到;你要求教职工要履行因事请假制度,你自己也得做到。为此,我要求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带头执行学校的考勤等各项制度,做全体教职工的表率。
教师精神上的享受重于物质上的享受,尤其珍惜自己的成就和荣誉,这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需求。因此,要在教师中形成一种比学习、比上进、比贡献的局面,对教师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和效果要通过种种方式给予积极的强化,给予肯定和奖赏,以增强教师工作的行为倾向和增强教师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力。学校领导要鼓励并且正确引导教师问的竞争,强化竞争意识,形成竞争风气,采取措施,为竞争创造条件。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校都举行隆重的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嘉奖,优秀教师大幅像片张贴在学校的玻璃橱窗内,成为全校教师的学习榜样。
二、信任机制
诸葛孔明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相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以及古人的“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彼此信任的心理力量是巨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治国安邦的道理也适合于我们的学校管理。校长的信任,会激发出教职工的内在动力,使教职工发挥自己的潜能,感到自己价值的存在,从而形成一个团结一心、协同作战的集体。我校选拔一批年轻人担任年级组干事,参与学校管理,既细化了管理目标,又体现了年轻人的价值。年轻人有朝气,接受事物快,往往有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他们感觉到了学校对他们的信任,更加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还让年轻人担任重点班的科任教师。他们感到既光荣,又紧张。都想要努力把工作做好,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校领导的随堂听课有时会让上课的年轻老师感到紧张,这时,我们的一个微笑可能化解所有的紧张。是的,有时一句“相信你会于好”,甚至是一次点头,一个微笑,都会如春风般沁人心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目标机制
校长要帮助教师确立明确的目标。校长要带领各处室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使每个教职工明白自己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怎样去奋斗,怎样才能创造性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目标既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就会按照所规定的目标具体的、有效的去完成各项指标,就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同时,这个目标是有目共睹的,是一把尺子,它可以科学准确的衡量每个人的工作情况。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如《分宜中学教师十不准》,《分宜中学坐班制度》以及学科平均分相差5分要当作教学事故处理等。我校建立了长期的高考目标和思想道德目标培养机制,将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班、每个教职工身上,完成了给予一定的奖励。我校改革考试制度,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改为段考制,订立帮扶目标,完成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要素。校长要作到目标面前人人平等,谁走在目标前列,谁就是标兵,就该褒奖,要克服漫无目的凭印象的激励方式。
四、物质激励
过去,对教职工进行精神鼓励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励,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给校长管理学校带来了问题。在经济社会时代,精神鼓励不能满足激励的需要。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能有最大的激励力量。其中只要有一个处于低值,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推行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使教师得到的物质报酬与教师付出的劳动相当,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教师就会增强工作动机,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努力去完成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学校在精神激励的同时,积极开展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实施多劳多得的结构工资制,提高课时工资单价,从而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工资不搞一刀切,每学期期末考试根据老师的教学平均分在全年级的排名,确定等级,按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根据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确定班车任津贴等级,拉开r班主任的收入距离。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论功行赏”,使教师认识到,工作的好坏,贡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从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工作上。
当然,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是相辅相成的。如派老师去参加培训、学术会议,把握好教师的晋级、评优等,这本身既是对教师的精神鼓励,又隐含着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