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风控业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风控业务范文1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0-0019-04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inancial derivatives business has been a new-type business for bi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 to evade and hedge against risks since 1970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derivatives and risk categories in commercial banks, and provides the measures for their risk control from the angle of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derivatives business; risk control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金融衍生市场的迅速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可追溯到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期权市场和日本的大米期货市场。而金融衍生工具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利率、汇率以及股价等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异常剧烈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转移和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问世得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市场主体的欢迎,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商业银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是推动衍生品创新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衍生品的主要交易者,多以套期保值者身份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此外,也有投机目的和出售风险管理服务,即通过货币和利率衍生产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其目的是赚取手续费收入。以美国为例,衍生品头寸集中在主要的大商业银行,有5家商业银行占整个银行系统96%的名义头寸,25家银行持有99%,而这25家所持有的衍生品组合中有97%是为了满足顾客的交易需求,有3%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风险管理需要。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以及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金融工具,其价值依赖于基础商品或标的资产的价格及其变化的一种合约。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作了较为准确的表述:“衍生工具是给予交易对手的一方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对某种基本的资产(或者是对某项基本资产的现金值)拥有的一定债权和相应义务的合约。合约须载明一定金额的货币、债券或实物,或是提供给一方履行与否的权利;可能是为资产和负债提供相应的转换;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上面定义中“某种基本的资产”就是指传统金融工具,亦称基础工具。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就是通过对这些基础工具,比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和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以少量保证金运作远期大额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产品、掉期或买空卖空的交易形式。
金融衍生业务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银行业拥有大量以各种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因而受汇率和利率变化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经济主体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而金融衍生工具能有效地规避金融资产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为银行业提供了对冲风险机制和套期保值的工具,并通过以杠杆买卖为主的风险管理,使银行业以较少的资金签订大额的衍生工具合约。将其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并以此来获得高额利润的人。以此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达到规避市场风险,满足保值的需求。比如开办外汇金融衍生业务,大大丰富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品种,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满足国内客户日益增长的外汇债务风险管理和外汇资产管理需求,加强自身的外汇资产与负债风险管理,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于银行稳定和争揽外汇存款、带动国际结算、外汇融资等业务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另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成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和证券化率的提高直接威胁着传统银行的生存,威胁着吸存放贷的传统方式,也威胁着传统贷款的发起、融资、服务和监控四个功能,使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从而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以衍生工具业务为主要的利润来源,银行业应充分认识到未来的高端客户的竞争就在金融衍生工具的竞争上,应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放在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上,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为银行创造价值。20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银行信贷业务日渐萎缩,为此,政府和美联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实行业务多元化。例如,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具有人、财、物优势的大银行,全面“转产”。开发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附营业务。正是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1990年代后半期,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203%、1993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419%。到2003年,美国商业银行业更是取得了120578亿美元这一创历史纪录的纯利,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42%,当年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接近50%。需要强调的是,大银行从附营业务获取的利润,其实远不止占总收入的50%!榜样在前,一时趋之若鹜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已成为大约100家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
二、商业银行的主要衍生业务
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金融衍生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交易类中间业务,具体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期权(包括股指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期货期权、债券期权等)。
在国际衍生市场上,以上金融衍生类产品都被世界各大商业银行所采用,在利率衍生产品方面,短期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交易十分活跃;在外汇衍生产品方面,从本世纪开始交易逐渐从相对简单的远期类工具转向更复杂的工具,如货币期权和互换;股票和商品合约方面虽有所增长但市值较小,主要因为其风险水平较高,其波动率也远高于类似利率这样的衍生品;在信用衍生产品方面,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信用违约互换。20世纪9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ISDA的“基本成员”银行中,所持有的衍生合约量已占据了美国商业银行所持有量的90%以上。而我国的金融衍生业务始自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当时的市场条件不成熟、市场不完善,因而发展十分缓慢。随着金融全球化,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因此,使得国内企业迫切需要运用金融衍生品的功能来规避汇率和利率变化导致的风险。从业务品种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基本均开办了远期外汇买卖业务、互换业务及期权业务,从交易品种的成交量看,远期外汇业务居主要地位;从交易的目的来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衍生业务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代客衍生业务,商业银行在与客户进行衍生金融业务交易,即与其他对手进行反向平盘,以消除市场风险,商业银行从交易中赚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承担很小的风险;其二是商业银行为基础资产套期保值目的开展的衍生业务,从实际交易情况来看,这类业务的交易量最大;其三是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进行的自营交易。
三、金融衍生业务的特征及风险类型
金融衍生业务在实践中具有一些突出的特征,其中投机获利性和风险性并存是最为显著的特点。金融衍生工具之所以具有投机性,一方面是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杠杆性的特点,它能“以小搏大”,即能以少量资金控制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该资金的交易式合约。一旦成功,则可获得丰厚的报酬;与此同时,这种交易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金融衍生工具在流通中出现不畅,或者由于操作者行为不当或失误,或者出现了新旧法律法规不相协调的情况,使合约无法执行,甚至,出现金融体系的崩溃,不管哪种情况的出现,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金融衍生业务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五大类风险:1.市场风险,这一不确定性源于影响衍生交易价格行为的市场条件的变化。它是指由标的资产(如商品、股票指数、利率、汇率等)价格变动等因素所导致的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主要探讨总体组合的净风险敞口。2.信用风险,这一不确定性源于当事人违约的可能性,合约的重置成本是信用或违约风险的核心。它是指由衍生工具合约的某一方当事人违约所引起的风险。信用风险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是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 (issuer risk),它是指标的资产的发行者可能出现违约给衍生交易参与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这两类风险中,前者比后者更严重。3.操作风险,这一不确定性源于体系和控制的缺乏、人为的错误以及管理失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并在无意状态下引发市场敞口风险和信用风险。4.流动性风险,这一不确定性源于无法购买或出售一定的合约,在流动性不强的市场上交易,比在充满流动性的市场上交易所需的成本更高,价格的突然变化或其波动有可能引起流动性的下降。5.法律风险,源于无法执行合约,法律风险包括伴随着文件、当事人能力或权威以及银行破产而来的问题。
从金融衍生业务交易的实践看,操作风险发生的比例最高,危害最大。著名的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事件都是由于发生操作风险而造成的,可以说,操作风险控制是整个金融衍生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
四、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控制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是开衍生工具之先河者,目前已形成了对衍生市场的“三级监管”模式,即政府监管、行业协会自律和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控制。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衍生市场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承袭了美国模式,实行“三级监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对衍生市场的监管基本上也在走这种模式,应在制定有关法规条例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建立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效可行的金融衍生市场监管体系,保证我国衍生市场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防患于未然。
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应该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
(一)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从事衍生业务的监管是防范风险的有力保障。衍生品的高杆杠率特点,决定了其名义价值往往数额巨大,某一家金融机构的问题,极容易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为此,中央银行必须严格对商业银行从事衍生业务进行监管,比如,美联储要求各银行将使用衍生工具的情况对其报告,此做法可为我们借鉴。具体内容包括:
(1)按预计到期日分类,列明预期现金流量表。
(2)根据假设市场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分析各种衍生品可能出现的亏损、合理价格或现金流量。
(3)根据一段时间内市场价格运动的概率,公布衍生工具的潜在亏损、合理价格或现金流量的风险值。
(4)报告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管理此类风险的措施。
2.银监会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关,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交易风险的控制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其权威性和强制力是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交易方面规避风险的有力保障。
(1)通过在金融衍生产品领域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各商业银行在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时能够有法可依。
(2)加强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使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做到有法必依。
(3)加快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的改革,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强与国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及时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衍生交易风险管理的经验,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交易风险控制方面得到不断的完善。
(5)督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使之做到全面、真实、及时、持续,以利于市场参与者客观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银行和客户之间建立更加良好的信用关系,有利于银行一定程度上防范信用风险;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方式、程序等,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一套互动协调机制,以消除信息披露规范上的不一致,避免由于监管标准的冲突而带来执行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各种风险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内部严密的风险管理系统
1.健全有序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应设有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利用内部监控系统来掌握、控制、降低整个金融衍生业务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以达到控制交易的风险性和破坏性的目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应由银行决策机构构建,最高管理层具体负责风险管理决策,董事会对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制定和修改,按时听取实时风险暴露和相关政策及过程的评估报告。高级经理承担操作性的工作,保证有及时、适当的政策和流程来处理衍生产品的操作,有充分的风险管理强度,有足够的资源和管理人才。交易员严格执行决策层的投资策略,确保资产安全,有效控制风险,一切需依章而循,使交易、结算与监督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2.完善严明的内控制度
商业银行在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中,应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交易策略,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内控制度主要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监督机制。在实施金融衍生业务交易前,必须对各种风险做出预测,提出防范和应急措施,并作出书面评估报告,银行管理当局应认真讨论和研究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协调各个部门,制定交易方案,再交有关部门执行,其目的在于使银行上下在事前对风险具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同时,在风险管理中应重视风险的定量分析,有了量化分析,就可以在风险的识别、度量上精确掌握银行承担的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情况,及时做出补救方案,规避风险。此外,银行内部应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业务人员应正确看待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自觉地识别风险和科学地评估风险,不要认为考虑风险管理就会阻碍业务发展。
3.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业务交易的过程中,应培养大量高素质的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应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特性、风险的计量方法和管理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对银行有强烈的责任感。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有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专家,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也应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操作及风险的基本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具体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有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专家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进行测量和控制,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对冲。金融衍生业务的交易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衍生品的交易技巧,能灵活地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等交易活动。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相对于银行其他业务而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要求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拥有此类专业人才是银行开展衍生业务交易的基础和保障,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银行也采用足够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和稳定留住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定性、定量的风险测量技术
商业银行在开展衍生业务交易之前,应详细分析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特征,选用有效的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测量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1.市场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测量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通常可用三种方法:风险价值法(VaR)、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gsis)和压力试验(Stress Test)。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目标时段下某一投资组合或金融资产预期的最大损失,该方法是测量市场风险的最主要方法。敏感性分析指影响组合内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因子变化时整个组合资产价值的改变。压力试验主要针对那些不属于日常风险监控范围的极端市场变化。试验的基本方法是由风险管理者预先确定某些主要的市场变量,如利率、汇率等,然后假设这些市场变量未来的变动情况,再按照预想的变动对交易组合重新估值,就可以评估出特定市场变动幅度对交易组合价值的影响。对于衍生产品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应根据交易员的不同级别设置不同的交易权限,并建立实时监督机制,从而保证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总是控制在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在进行定量计量衍生产品风险的基础上,银行应确定一个自己能承受的最大风险限额,限额指标主要有衍生交易敞口额度、止损额、VaR、持续期等。这样可以在进行新的衍生品交易时保证风险总量不超过总规模,又会在日常市场发生波动时防止损失超过预定的风险限额。
2.信用风险控制
金融机构的历史记录表明了信用风险的重要性远高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没有进行分散化是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首先应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资金规模进行严格限定,并确定每个交易对手的信用额度。其次,对于部分交易对手,银行会要求对手提供担保、备用信用证、保证金等方法降低信用风险,或与对手签订净额结算协议,即一般组合风险将比单个信用风险的总和小。再次,银行可在金融衍生业务合约中加入“降级触发”等条款,在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下降时合约提前被执行,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信用风险。一般用违约概率乘以违约金额来测量衍生产品信用风险。
3.操作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应主要利用风险管理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控制,明确交易员的权限和职责,建立相互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对衍生产品的实时监控。巴林银行的倒闭和大和银行的亏损案在一定程度上出在交易员既负责前台交易也控制了后台部门,这充分暴露了风险管理上的薄弱。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具体体现在:
(1)制定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政策,明确的操作风险政策有助于风险管理人员采取一致行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不同银行可制定适合各银行自身的政策。
(2)建立风险识别的统一标准,在一家银行内部,操作风险识别的标准应当是统一的,这有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理解。
(3)对每项业务绘制业务流程图将有助于风险管理人员识别出衍生产品交易各个环节存在的操作风险点和管理操作风险。
(4)对操作风险进行界定和分类有助于银行识别和评估操作风险,并使用标准框架来定期进行评估。
(5)准确报告操作风险敞口,并及时采取适当行动对风险进行保值。
(6)定性、定量测度操作风险。目前有分析收益波动法,此方法建立在操作风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这一定义基础之上;还有人提出使用VaR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测度,如同市场风险一样;此外,保险精算模型也用于操作风险损失的衡量,即损失分布法,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通过两个独立的随机变量来衡量,即损失发生的概率与损失严重程度的乘积。
4.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控制
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可进行现金流缺口管理,确保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保持平衡。由于银行持有的合约数量与合约的流通量和未平仓合约的比例大小直接影响到合约的流动性,银行都应设立持仓比例限额,规定在投资组合中拥有的某一期货合约的数量小于市场每日成交额的一定比例。
对法律风险的控制,可通过机构的立法委员会并与风险管理者及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商后制定法律政策来控制。银行应该确信在协议到期之前与交易对方签订的协议能够被执行。银行还应与交易对手签订《掉期及衍生产品总协议》(ISDA协议)。ISDA总协议可以有效降低交易双方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使双方的金融衍生交易能在符合国际共同遵守的协议下进行,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使用统一的法律协议进行处理。加之,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是全球化的,真正要对之实施有效监管,必须有各国货币当局参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管辖和国际协调。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乔瑞,陈跃等译.风险价值VaR[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
[2] (美)勒内M・斯塔茨,殷剑峰,程炼,杨涛译.风险管理与衍生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3](美)约瑟夫・F・辛基,潘功胜,樊志刚,张伟武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5).
[4]潘淑娟.金融发展、开放与国际金融衍生工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何树红,王善民.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6]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7]钟振汉.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及其风险管理[J].华南金融研究,1998,(3).
[8]明交国.观西方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防范[J].中国外汇管理,2005,(3).
金融风控业务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会间接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金融危机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项目,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体上影响了经济体系的架构,使企业在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保守,这有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进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掌握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生成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投资活动有所限制,某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风险来临,但为时已晚,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将会直接地受到风险的影响,以致企业管理人员出现盲目投资、盲目管理等现象,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2.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
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和经营中,应当被管理经营者重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和增长企业效益。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综合型活动,因此,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运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所以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企业各种风险现象的综合表现。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要想正常经营,想要生存下去,每时每刻都有风险存在,只有处理好企业正常运营与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此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在运营的同时,每一个发展的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保证企业是否盈利,所以正是因为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财务风险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是造成企业的亏损和倒闭。
(二)企业的风险控制现状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企业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风险,认为只要在资金上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就会让企业顺利的度过。但是企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和国际社会接轨,不再是原先的“闭关锁国”,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环境的改变会严重地影响企业合理地发展,所以虽然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会使企业深陷于泥潭,从这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企业仍对外部环境有过分的依赖问题。此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个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需要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中,三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严重。即使目前国内的某些企业开始模仿国外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监事会,但是监事会的真实作用并不是很大,形同虚设。治理结构的不完整,会使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不稳定,财务风险几率大,企业损失率较高。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一)加剧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银行的放贷行为,由此造成了企业在资金方面很紧张。当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的业务活动,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倒闭。当金融危机过后,每个企业都开始认识到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企业也开始对企业各项资金作出一些必要性的使用制度等,保证企业资金充足。造成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著名的雷曼公司破产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会影响央行的有关政策,不断地调整利息利率,进而使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会将国外的支付能力拉低,这就会间接影响到国内的出口贸易经济,导致国内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当市场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时候,筹资风险也会进一步的加深,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每次金融危机的覆盖面都十分广阔,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所波及,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国内企业也很受其影响,所以企业和政府都应当时刻的避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所谓的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财务投资的原因,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风险也随之而来,这种风险就被称为投资风险。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会造成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承受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会造成企业一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投资风险会带来运营风险,最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者需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相关的投资活动。此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房地产,原油,股票等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由此看来,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投资者本身的判断能力,这样会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加剧投资风险,当企业没有办法承受风险的时候,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大,国内的证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极不稳定,造成了许多企业的倒闭。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要十分的注重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进行盲目,没有预期的投资,这样会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认真的思考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有计划的进行风险规避。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同时,银行,社会和企业的客户等也会无法保障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企业整个的运营生产计划。企业在有计划的经营时,在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流运转。同时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所以,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行业圈子,致使企业不能将结算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前我们国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6万亿人民币,接近于总企业资产的30%,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更大,已经超过了60%。这就说明,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对资金流的控制力较低,使得企业受到资金流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坏账损失,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对大型企业来说,也会影响其生产运营。金融危机还会导致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不断变动,会使企业没有办法做好预算,在短时间内,企业的融资能力较低,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对现金流的控制力减弱,因此,金融危机会影响企业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四)金融危机对汇率风险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外部环境,如国际汇率问题,就会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金融危机会使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浮动,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判断,严重的可以导致企业在业务操作时,发生巨额亏损或者是破产。某些公司在国际交易的时候,由于汇率改变的问题,原本获利的交易,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元等货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致使企业在交易时发生经济损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这三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都会改变当时的经济体系,汇率的上下浮动较大,同时还具有不稳定性,很多的公司在汇率问题上都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损失过多地资金,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国际性企业要十分注意汇率问题,尽可能的较少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对金融危机进行规避,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预警金融危机。财务预警机制指的是以企业的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并给与一定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提前处理危机和风险。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使企业有更长的时间对金融危机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处理,并能够在财务问题处理方面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本质属于一种货币危机,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过度的负债,致使企业没有更多的流动资金维持运转,进而造成企业损失或破产。合理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解决企业较差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好的完成业务流程。企业在运作的时候,财务风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这是对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当今国际市场经济体系随时都在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也越来越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多,建立一个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
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就是因为资金能够在企业中不断的循环和流动,这个过程中,货款回收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控制资金流动线的通畅,在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环境不断地变化,所有的商品没有很好的贸易流通,使得企业面临着资金不流通的困境,没有资金的周转,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要重点把握各类关键信息的收集,时刻对市场进行监测和观察,进而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资金控制机制,时刻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监控并加以管理,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充足,防止资金流失或不通畅。
(三)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率
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好事,在某种情况下同时也是企业的累赘,所以负债是企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促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金融危机或是企业财务风险来临时,很容易造成资产的负债率过高,使企业净资产收益降低,所以当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时,企业基本就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因此,企业在正常经营的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负债率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计算,设置企业负债底线,企业运营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能低于这个底线。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进行合理优化,当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整,降低负债比率,进而降低债务风险,当资本回报率升高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增高负债比率。所以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及时的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资产负债率,让企业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
(四)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机制。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要以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为主,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做到明确和了解,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方面,要做到尽职尽责,明确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等环节上,不断降低出错率,并明确其责任,从内部逐渐形成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会有效的较少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间接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五)谨慎投资,规避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势必会随之增加,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现如今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在一些领域甚至是下跌的状态,所以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冲动和盲目,在投资的时候,以一颗谨慎小心的心去面对企业的运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且是与机遇并存的,所以,企业要严格对内部进行控制,同时保持当前良好的状态,寻求和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规模和业务上的突破。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要时刻地注意资金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得顺畅。总而言之,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都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只有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规避,才能使企业顺利地度过危险时期,并进入很好地发展状态。本文就金融危机条件下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进行简要的叙述,说明了目前企业在金融危机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同时还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以生存,并能良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2]张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3]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
[4]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7).
金融风控业务范文3
关键词:金融企业 财务风险 内控 管理
一、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我国的经济性质、经济水平及经济结构,国家经济政策是国家为调控经济水平及经济结构而实施的政策方针。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的发展。如果金融企业无法适应外部经济环境,那么必定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严重风险。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可能会影响银行贷款,导致企业资金短缺,若资金匮乏,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另外,央行为稳定经济也会实行加息政策,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和筹资风险。金融危机也会影响投资者的资金行为,从而增加金融服务企业的投资风险,难以实现预期的投资项目。由于经济全球化,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加大企业财务风险。金融危机还会影响国内外消费者的资金行为,一旦消费者减少甚至停止购买行为,那么企业产品的销售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从而影响商品资金的转换。金融危机也会造成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计划,造成资金短缺,使金融服务企业无法将结算成本转换为货币成本。金融危机还会影响各国商品价格,影响汇率,有可能因此而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金融危机很容易使金融服务企业处于资金短缺时期,降低企业偿债能力,而且还会降低企业的信誉,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三)银贷融资困难
银行贷款融资是指企业向银行贷款,筹集企业运营所需的资金,主要包括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银行贷款是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由于中小型企业抵押物少、折扣率高,评估部门资产评估服务不规范;中小型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差的企业不能做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不愿给自己添麻烦;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存有恐贷心理,害怕追究信贷责任;中小型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遇到风险很容易逃债,所以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1、 货币政策紧缩
货币政策是由政府或央行控制货币供给、调控利率,影响国家的经济活动,从而稳定市场物价、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影响着金融企业的投资行为及日常运营。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增加融资难度,若信贷额度受到控制,则银行为了优化贷款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就会提高贷款利率,减少可贷资金,加大贷款企业的审核力度,那么资金就会更多地流入信誉度高、效益好的企业,而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生存的金融服务企业就会增加融资成本,削弱偿债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缓投资进度,一旦企业融资行为受到控制,则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已确定或即将进行的投资项目不得不因为资金问题而搁置,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影响金融服务企业的日常运营,若企业的预付账款及存货占用资金增加,则企业日常运营的资金流动性也会下降。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金融服务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还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若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部门之间的资金管理及利益分配存在严重问题,则资金利用率就会非常低,且资金流失严重,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有效运用,无法保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目前,我国企业基本上处于滞销状态,一些企业为销售更多的产品,不断使用赊销方式,扩大市场和社会库存占有率,最终造成收账困难的局面,甚至有些公司还出现了因财务管理不当而造成严重投资错误,导致企业资金遇险。
3、 企业财务决策
企业财务决策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正确的财务决策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若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只凭主观意识而导致错误的决策,那么很容易就会引发财务风险。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
,切忌主观臆断,盲目投资,造成企业无法挽回的损失。
4、 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缺乏认识和重视
对于金融服务企业来说,只要进行经济活动,那么就会存在财务风险。但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财务风险,认为管理好企业产销资金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这种财务理念是无法适应企业风险管理需要的。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重视投资发展指标,轻视财务风险指标,从而积聚了大量的经营风险。另外,管理者没有将财务风险意识灌输到财务工作人员的思维中,以至于忽视了日常经营细节所暴露出来的风险预兆。
二、加强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控管理
搞好企业,简而言之无外乎“软硬结合、开源节流”八个字。下面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谈一下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的措施方向。
(一)软件措施
1、建立独立的财务监控牵制的风险管控线条体系:
以经营高管为首的企业经营线条,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和执行中,应重点加强和践行“效费比”分析及反馈,以降低效益回报风险。与此同时,应建立以财务高管为首的独立的财务风险监控线条,进行日常定期式和对重点客户、重大项目的节点式财务风险分析及反馈,以降低财务运行风险。当两个线条的分析相冲突时,提交企业最高控制者,并优先依照财务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决策取舍。
2、强化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1)设立专人专岗即时跟踪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发展状况
在财务团队中,设立专人专岗即时跟踪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发展状况的动态,分析各种变化所造成的现实或潜在财务风险,借鉴先进国家的风险控制理论和技术,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对策,不断强化企业对经济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风险管控体系有效运行。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财务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服务企业必须设置高效的组织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组织机构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对标式管理职责。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赊销管制政策,完善财务管理战略,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和制度体系,针对关键环节,设置多层防范机制,增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内控和防范能力,保证财务系统有效运行。
(3)加强资金流动控制
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应保证资金流的效率,合理规划企业现金流量,保证企业日常运营通畅,合理安排资金的投放,降低资金占用率,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还要科学预测中长期的资金流量,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另外,企业在进行借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做到合理负债经营,对于即期债务和利息应有足够的偿还能力。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差,不能按期偿债,则潜在的财务风险就会变成实际的资金风险,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4)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
企业的财务决策决定着财务工作的成效,为了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影响财务决策的各种因素,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分析,选择最优决策方案。当进行筹资决策时,企业应根据运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动态变化曲线,评估筹资风险,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案,以降低决策失误。
(5)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管理层及财务人员必须时刻具备财务风险意识,熟悉与企业业务相关的财务风险各个关键控制点,强化财务风险理念。另外,企业还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监测、评估、预警和决策。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对风险指标进行统计和预测,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变方案;通过预警,可以根据当前系统运作情况以及专业知识规则,提示风险信息;根据不同的警报水平,可以辅助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包括控制政策、控制程序及控制环节等,提高金融服务企业运营的安全性。
3、强化上游客户体系建设
(1)持续强化银企关系,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
任何银行扩展业务皆需增加存款,企业在资金充裕时增加存款,可以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有助于加强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支持。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制度进行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改善财务状况,并实事求是地向银行通报经营情况,如实提供财务资料,
合理接受银行监督,给银行留下好印象。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一定要努力争取,一旦贷款成功,要按时还息,把握企业资产盈利率、负债率及信用偿还率等指标,提高自觉还贷意识,奠定企业的信用基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银行,使银行真正感觉到企业经营目标明确,运营管理科学规范、信用等级趋向性良好,可以放心贷款。
(2)合理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率
金融服务企业不仅要防止资金链断裂,保证日常运营,还应增加融资渠道。金融服务企业的融资对象除了银行,还有民间金融组织、创业基金等,可以通过租赁融资、发行股票、债券及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运营多角度筹措资金。另外,金融服务企业还应加强投资管理,控制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持续跟踪、分析投资项目,及时处理闲置和亏损资金,清理贬值和不良资产,回收滞留资金,避免不当投资及扩张。
4、强化下游客户体系建设
金融服务企业应以专人专岗建立起针对下游客户的资料信息和经营状况的动态化档案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商务回报评价和财务信用评价同步并行的双线模式对客户进行定期评级管理。该客户动态评级和跟踪管控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若双线评价结果相冲突,则执行以财务信用评价结果为主导的财务风险防控优先模式。
(二)硬件措施
1、强化电脑系统软件的建设和应用
随着电脑科技进步,金融服务企业均已普遍应用了fms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而在条件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更进一步地应用crm客户管理和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系统,把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指导思想以科学的硬件手段加以固化,提升管理的客观化水平,降低管理的主观性成分。在此条件下,应在系统软件中,以具体的量化指标,在不同端口环节设定财务风险数据的自动报警功能,一旦报警则按事先的程序设定,进行纵向向上和横向相关式地节点式提交,使管理层和独立监控人员得以及时、实时地知晓风险状况,并进行后续决策处理。
2、使用科学管理工具进行运营风险分析
随着管理科学的进步,金融服务企业亦应在日常运营中引入和利用好科学管理工具,定期进行运营风险的有效分析。例如,可以对整个企业进行麦肯锡swot对持矩阵分析,定性评估企业的运营和决策方向;可以针对客户群或经营项目群,灵活设定纵向和横向数据体系,进行变种的bcg波士顿矩阵定量分析,在效益和风险的不同象限结果中进行决策取舍。而针对企业财务风险内控体系的执行过程,在整体层面和局部环节中,均应普遍贯彻pdca戴明环管控体系,以做到风险控制过程查无遗漏的循环及闭环控制。
三、结束语
在中小型金融服务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必须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市场动态的了解,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制度,扩大企业筹资来源,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和资金有效利用率,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防范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孔晔.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
[2]刘娜,曹瑜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
金融风控业务范文4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金融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金融企业的发展,其内部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并且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值得我们广大工作者进行探究。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于2008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金融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探究,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解析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所谓财务风险指的就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无法预料或难以控制的因素使得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或一定的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不能与预期的经营目标相一致,最终导致企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或失去更大经济收益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是贯穿于企业的起步、发展、壮大等一系列的过程之中的,其中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情况有多重,例如筹集资金、长短期投资等。所以,企业本身应当注重产生财务风险的多重可能,当然包括企业外部原因及企业的身原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认识,谈一下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种因素:
1.关于企业财务管理在宏观环境下具有复杂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而我国很多金融企业的管理系统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多种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对于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我们一定要明确,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发生财务活动就一定存在财务风险。然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有很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成因之一。
3.容易出现财务决策失误
现阶段我国很多金融企业的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容易出现财务决策失误,这是令企业财务出现风险的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清晰
据笔者调查,目前在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对于资金管理与相互利益的分配关系都不够清晰,当然这也导致了权责不够明确、管理不力等诸多情况的发生,从而致使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低、流失严重,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解析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原则
要想有效控制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要加强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那么,建立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合法性
合法性是进行任何工作、建立任何制度的基本前提,金融企业建立财务控制制度也是如此,一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要在国家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财务控制制度。
2.整体性
整体性强调了金融企业是一个整体,其制定的任何规章制度都要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前提,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容,财务控制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也要注重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并且还要与企业的其它方面相协调一致。
3.一贯性
一贯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制定的财务控制制度一定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可轻易改动或朝令夕至,一定要确保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4.适应性
适应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制定的财务控制制度一定要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变化对财务内控情况进行调整,在最大程度上使该制度处于最优化的状态。除了上述的几项原则外,还有很多需要遵循的原则,如针对性、适用性、经济性等,由于篇幅原因,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解析我国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因素有待加强
影响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的内部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企业的财务活动等。然而当前我国的一些金融企业对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因素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片面的重视企业的发展规模而忽略了能够对资产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的内部控制因素;还有一些信托公司对自身的经营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对公司进行长远的目标规划,不能充分的认识其资本覆盖的财务风险。
2.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够,业务水平不高
我国相关部门于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人在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自我评价系统等都会对金融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较高技术性要求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如管理学、金融学等多种知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并不具备如此广泛的知识面,使得我国的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举步维艰。不仅如此,与外国的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相比,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财务控制的警惕性也较低,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不畅、国家化程度不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指出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及时、通畅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要利用相关信息在金融企业内部进行各个层次之间的传递,然而实际的操作中,我国很多金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并不通畅,存在很多问题。举个例子:有一些信贷方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准确的了解企业实际拥有的融资及资产储备情况,也没有跟工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最终导致影响了整个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效率。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金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在一些金融衍生品及创新方面没有做出突出贡献,这些都导致我国的金融财务机制不够完善。
四、解析加强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1.努力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进入21世纪便进入了信息时代,金融企业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金融企业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要在该系统中建立一系列的流程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等,并且把这些步骤产生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并且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为金融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建立起相应的风险反馈机制。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一定要广泛的应用各种计算机技术,使计算机技术为金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决策、业务改善等方面提供战略机会,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检查等作用。
2.强化金融企业财务管理职务的优化配置
现阶段,我国很多金融企业存在不相容职务的情况,要想不断加强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就一定要进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问题。所谓不相容职务就是如果某一个人担任了某一项职务容易出现或者出现错误,同时又可能出现掩饰其错误活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要求单个人或者部门的工作一定要与其他人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并且要受到其监督和制约。金融企业在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时要注意以下几种分离: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人员要与执行该业务人员的职务相分离、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人员要与专制出纳人员的职务相分离、会计记账人员不能与审核人员为同一人、现金盘点时的出纳人员不能与银行对账的出纳人员为同一人等,除了上述要求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原因,笔者在此就不进行过多的论述。
3.加强会计系统的控制问题
金融企业一定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会计制度,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及会计工作交接办法。会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财务报告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会计报表、成本报表等,并且一定要保证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对外报表一定要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其次,金融企业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会计制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政策;还有就是要注意会计核算工作。金融企业一定要完善账务处理体系,对会计记账程序进行有效控制;最后就是要注意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人事安排问题。金融企业为了激发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适当的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工作热情高,态度好的员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不断提高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陆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及对策研[J].科技致富向导,2013(02).
[2]贾婷婷.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金融风控业务范文5
目前,包括江苏省在内的我国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普遍缺乏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运作的经验,在诸多h节上存在着风险,阻碍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在此前提下,银行机构、物流企业和农业企业等合作各方,需要将风险环节转变为业务能力,加强对应的业务运作,提高相应的业务水平,才能逐步克服和抑制风险,确保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其中,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成效进行准确、合理、有效地预测,才能减少业务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发生,避免风险损失。
在国内外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研究中,通常根据风险大小的相对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级风险管理。笔者根据综合权重系数可知,在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过程中,可以将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分为五个级别:一级风险包括质押货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二级风险包括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诚信风险,三级风险包括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商品监管风险,四级风险包括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企业发展潜力风险、宏观环境风险,五级风险包括质押物存量控制不当风险、行业环境风险、管理与监督体制缺失风险、管理层决策失误风险。其中,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分别包括质押货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要素,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和企业诚信风险要素,企业组织机构设置风险、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和商品监管风险要素。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合作各方而言,为了提高业务的运作效率,需要逐步加强各风险所对应业务能力,即提高质押货物合法性和仓单管理安全性,增强法律法规适应性、质押物选择合理性、质押物市场价格预测准确性和农业企业诚信度,改进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物流企业员工素质和物流企业商品监管能力。
作为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承担者,金融机构应具有业务成功的预测能力,根据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来实现对业务成功的合理预测,才能将物流金融的业务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经验,这是确保农产品物流金融从萌芽到成熟转变的关键性措施。
一、风险控制视角下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成效预测模型设计
线性概率模型(linear probability models,简称LPM),是指因变量为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该模型也可以理解为,在给定的条件下,因变量所代表的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在线性概率模型中,因变量具有二分性质,仅要求回答“是”或“否”。在这里,虚拟变量是指取值是0或1的变量。
基于线性概率模型(LPM)理论,在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到重要风险的影响,构建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成效预测的线性概率模型如下式所示。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β8x8i+β9x9i+ui]
在这里,当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取得预期的成效时,[y]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即[y]是二分变量,或虚拟变量。
在这里,各类变量名称所对应的变量符号、变量性质、对应系数和系数预期符号等模型信息如表1所示。
二、数据收集
笔者以江苏省境内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事件为样板进行数据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资料,实现对各项指标的测评。对于解释变量,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法取值。对于业务的有效性,根据金融机构的收益来判断。如果金融机构按期收回本金,则说明该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是有成效的,业务有效性取值为1。相反,如果金融机构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则说明该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缺乏成效,业务成效值取值为0。
本次数据调查自2015年11月11日起,至2016年2月20日结束,历时100天,收集有效样本59份。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模型检验
本研究拟采用后向淘汰(backward elimination)回归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成效的线性概率模型进行检验。后向淘汰回归分析法,是逐步回归分析法的一种常见形式。在计量经济理论中,逐步回归分析法也称逐步选择法,是为了达到选用一系列有用的预报变量子集的目的,不断在初始模型中剔出或添加变量。
逐步回归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是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用户事先设定的界值,即设定的“α(Alpha)值,或F值”标准,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引入或剔除满足这个标准条件的自变量,从而最终建立起只含有对因变量有显著作用的那些自变量、而不包含对因变量没有显著作用的那些自变量的“最优”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如果采用逐步添加变量方法,就称为前向选择回归分析,如果采用逐步剔除变量的方法,就称为后向淘汰回归分析。
基于样本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得到各变量的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在该协方差矩阵中,尽管各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程度不等的相关性,但从协方差矩阵的整体上看,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因而不需要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第一次回归分析中,法律法规适应性[x3]的回归系数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删除后进行第二次回归分析。在第二次回归分析中,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性[x7]回归系数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删除后进行第三次回归分析。在第三次回归分析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因此,回归分析结束。
在第三次回归分析中,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55.6%,总体检验也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其中:仓单管理安全性[x2]和农业企业诚信度[x6]的系数值较高,对业务成效的影响较大;质押物选择合理性[x4]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x8]的系数值次之,对业务成效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质押货物合法性[x1]、质押物市场价格预测准确性[x5]和物流企业商品监管能力[x9]的系抵到系停对业务成效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风险控制视角下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改进策略分析
首先,着力提高仓单管理的安全性,并培育农业企业的诚信度。农业企业诚信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不采取循序渐进的培育措施,必将长久地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银行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服务中,应对农业客户进行诚信宣传,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诚信促进措施。仓单管理水平主要受制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因此,物流企业应将仓单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来对待,制定专项仓单业务规章并进行严格监督。
其次,重视质押物的合理选择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开发。在现有的业务运作中,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关注了质押物的季节性,没有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政策影响等因素,导致质押物价值往往低于信贷额度,诱发了农业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倾向。江苏省物流企业在招募员工时,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低,但是,由于不注重员工的培育和学习,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导致员工业务能力无法跟上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金融感到陌生,致使在许多业务环节上产生漏洞。
再次,关注质押物的合法性、质押物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和物流企业商品监管能力的提高。在江苏省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调查中,发现多起由于质押物不合法所引发的产权纠纷,最后导致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利益受损。如果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能够对质押物的合法性进行适度地关注,诚信意识较差的农业企业就很难蒙混过关。质押物市场价格的预测,不仅是物流企业的责任,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结合两者的力量,才能实现对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合理预测。在实现运作中,金融机构很少参与质押物价格波动的预测,反而为自身带来不确定风险。农产品质押物的监管不同于其他产品,且各类农产品的产品特性也存在着差异,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对大宗农产品制定特殊的监管策略,尤其加强变质、发霉、脱水等自然属性的监管,才能在实质上提高监管能力。
最后,探索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并及时出台一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两个要素是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尽管在江苏省现有的业务中尚未体现,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潜在的风险迟早会发生或爆发。随着各种新型物流业务的兴起,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势在必行,如果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就会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江苏省尚不存在专项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法规条例,从长远看,必然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形成制约。
参考文献:
[1]张璐.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J].对外经贸,2014(01):78-79.
[2]J Coulter, G Onumal. The role of warehouse receipt systems in enhanced commodity marketing and rural livelihoods in Africa[J].Food Policy,2002,27(9):319-337.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5):116-119.
[4]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82-86.
[5]李巍.浅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金融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9):44-45.
[6]袁玉春.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60-18861.
[7]屈晓娟,张臻.因子分析视角下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的风险管理[J].物流技术,2014,33(3):163-165.
[8]郭薇.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发展模式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时代,2014(23):30-31.
[9]梁志红.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有关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10-211.
[10]Bertil Sylvancler, Nathalie S B. The strategic turn of organic farming in Europe: from a resource based to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of organic marketing initiatives[M].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6(8):1057-1922.
[11]杨蕾,张义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82-4284.
[12]许红莲,邓超.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9-72.
[13]许红莲.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分析[J].系统工程,2010(03):123-126.
金融风控业务范文6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集团管控理论,结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其管控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初步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化转型 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的理论内涵
根据企业管理理论,集团管控的核心含义是指集团总部对下属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采用的管理控制方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化集团的规模经济、协同经济和范围经济等效应。
集团管控主要包括管控平台和管控模式两个方面。管控平台包括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建立管控平台是实施集团管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企业运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相当于企业生命的DNA,企业运行所涉及到的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权利体系和利益体系全部是从公司治理这个中心延伸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搭建完整的管控平台,必须建立多个子系统进行支撑,建立与母公司管控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如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和矩阵制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等多种形式。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集团管控类型划分方式,是战略管理大师古尔德等人最早提出的“集团管控三分法”,即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运营控制型。这三种管控模式各有特点(见表1),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并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进行动态调整。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状况和未来战略定位
2007年以来,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改变原来单一的专业化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经营格局,努力拓展多种业务模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管理为主,拥有金融租赁、证券、信托、保险、基金、房地产等多个子公司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摆脱了对政策性业务的依赖,为商业化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根据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现状可以判断,未来通过商业化转型和改制,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继续加强资产管理者和综合金融服务商的建设,最终向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在此战略定位下,商业化转型后的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在治理结构上建立符合现代公司的治理准则和规范,在组织架构上突出主业,对办事处和子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专业化组织协调和管理,在管控模式上根据内外部具体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财务控制等方式。
商业化转型中资产管理公司的管控困境
(一)母子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达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较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单一股权问题仍未解决。其他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还处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单一股权结构和行政色彩较浓的管理模式决定了它们还不是完全商业化的经营机构,仍待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治理结构。
(二)集团主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近两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商业化转型,市场化运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业界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外成熟金融控股集团相比,集团主业在相关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主要由于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十年间,大多数地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降至低位,且大多数银行自身也逐步具有管理不良资产的机构和能力,不良资产的市场释放量大大减少。因此,以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为单一主业来支撑中国华融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赋予资产管理业务新内涵,不断拓展辅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新手段。
(三)总部管理和服务未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拥有多家子公司平台和办事处、营业部,子公司平台涉及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明显扩大,办事处商业化发展势头迅猛,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各家公司总部的服务、管理、资源调配和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未能充分满足办事处、子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如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还未建立起系统的集团风险指标体系,在风险价值计量、风险识别、分析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在经营授权方面,办事处接受总部下达的收入、利润等自负盈亏指标,但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在经营上缺乏一定的自,各类业务均需报总部或子公司审批,降低了业务流程的效率。
(四)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金融控股集团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获得协同效应,要实现这一效应,除集团各组成部分应密切协作外,还需要母公司具有强大的横向协调能力和信息共享服务能力。而这对于拥有众多控股子公司、办事处以及管理层级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加强的能力,但当前各家公司的业务协同效应仍未充分发挥。如总部对不同业务和经营主体还缺乏有效协调,综合经营效应不明显。子公司和办事处单体经营联合的特征还比较突出,综合经营和一体化管理优势不明显,在简单的合作中还不能有效地将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延伸为产品链、价值网,实现综合化效应最大化。
改制后集团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选择路径
(一)公司管控的总体目标
综合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有效管控的总体目标应是:在组织上减少环节,实现扁平化管理;在执行上强调统一、高效,保证运作效率;在资源整合上,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在风险控制上,主动、高标准地适应监管要求,实现公司的稳健发展。
(二)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1.符合战略规划原则。集团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必须遵从以上关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各主体的功能定位,才能成为公司战略发展框架下的有机组成部分。
2.符合公司现状原则。优化集团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公司必须切实考虑转型发展目标对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要求,根据内外部具体的约束条件,灵活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模式。
3.符合灵活性原则。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演进的。在向目标组织架构迈进的过程中,需要有过渡期方案,保证组织架构的平稳演进。
(三)改制后公司组织架构设计
参照信达改制后的模式,改制后资产管理公司的办事处可全部转型为分公司,集团公司既包括按区域划分的分公司,也包括按不同行业划分的子公司。从组织架构服从集团战略的角度考虑,可借鉴德意志银行模式,将总部部门分为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职能部门两大部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集团业务进行梳理,对办事处业务按集团业务条线进行管理,并将子公司纳入业务条线协调管理。改制后公司的组织架构可采用图1所示模式。
(四)改制后管控模式选择与实施途径
1.总部对办事处(分公司)的管控。根据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业务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在项目审批、财务资源经营、人事管理等方面分类适度放宽权限,给予办事处(分公司)一定自,与其商业化考核任务相匹配。对办事处(分公司)的考核政策更加细化且符合业务特点。总部可进一步修正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办事处(分公司)通过多做精品项目,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收入,尽快实现由处置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经营资产实现利润的发展模式。在资源配置方面,建议根据业务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办事处多元化、综合化、创新性开展业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战略管理方面。在战略制定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对战略选择进行决策,制定领导各金融平台的中长期战略,审批金融子业务的战略方向,将整体战略分解为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及将战略举措转化为金融单位的经营目标。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应干预个体的经营策略,包括金融单位贯彻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金融单位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经营计划。对于战略实施效果定期进行测评和反馈,并根据测评结果对战略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应当建立集团总体风险管理战略,通过全面风险管理,从集团战略上进行风险控制,确保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有效搭建公司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应包括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日常管理机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体系―包括各业务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部、审批中心、法律部、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各子公司、各岗位)。母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重点应有所区别。再次,明确主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主要以业务线为基础对公司风险分别进行度量与管理,加快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发。最后,还需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火墙的设立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努力实现既能合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又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财务管理方面。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整合财务资源,对子公司和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更多深层次的指导,从集团角度控制财务风险,达到集团利益最大化。因此,集权的财务管理是资产管理公司适合选择的模式。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有效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对子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信息管控方面。在公司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下,公司信息科技部门应始终围绕公司商业化业务转型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构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三大体系。采用相对集中的IT管控模式,在集团建立信息管理中心,作为全集团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负责全集团信息系统的规划、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新技术平台的研发、信息运营维护、基础架构服务和数据管理分析。
协调子公司与办事处(分公司)的业务合作。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应从完善组织体系与管理机制入手,制定适应交叉销售需要的整体策略,从而有效实现业务协同效应。如总部相关协调部门可积极引导各子公司及办事处(分公司)之间开展合作,并引导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在集团内部及时交流金融合作经验和金融产品设计经验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