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科技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科技论文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1

作者:李万莲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对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红色旅游景区(点)旅游项目的构成总体持好评态度,其中选择“好”的占到46.44%,选择“很好”的占17.57%,选择“一般”的比重为22.18%,这与六安地处皖西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及区域一直重视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是分不开的,未来各景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项目的创新,以适应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另外,受访者对红色旅游景区(点)展陈方式的评价,选择“一般”的比例较高,为55%,选择“很好”与“好”的比例合计占到22.5%,反映了游客对红色旅游景点展陈的实际感知与体验不高,未来改善提升空间较大,目前调查景区和景点的区域经济欠发达,展示手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相对于都市型、主题公园等旅游高科技应用较多的旅游景区景点来说,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展陈方式差距较大。红色旅游景区通过红色旅游纪念品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载体,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受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的评价选择“一般”的占到50.41%,选择“好”与“很好”的合计占到16.7%,目前旅游商品多为社区居民销售的乡土特产,同质化现象严重,附加值较低;景区专属红色旅游纪念品较少或没有,且存在样式简单,制作粗糙、文化内涵与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未来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销售与服务的提升空间较大。受访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效果的感知情况较好,选择“好”与“很好”的游客比重达到47.2%,选择“一般”的比例为26.4%,认为“较差”与“差”的比重为22.4%。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作用与实际效果需要多方面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特别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与服务质量等,否则可能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革命历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影响到红色旅游的教育效果,最终影响到红色旅游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15]。游客对景区的总体评价受访者对参观过的红色旅游景区(点)的总体评价尚好,其中选择“很好”的比例为9.58%,认为总体为“好”的占27.92%,认为“一般”的比例占35.83%,认为“较差”与“差”的比例分别为21.25%和5.42%。在有关“您认为目前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的问项调查中,游客的选择集中在“文化内涵不够深刻”、“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及“旅游设施不够完善”等方面,是制约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与阎友兵等(2009)的调查研究结果相似。游客未来红色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旅游计划中,有25.42%的游客有意向“会”选择红色旅游,但有57.92%的受访者选择了“看情况决定”,16.7%的游客选择“不会选择”红色旅游产品。影响游客出游的因素很多,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会随选择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在政府主导下发展态势较好,已经逐渐成为吸引游客出游的一类重要的旅游形式,但是受资源品质独特、发展历程较短、细分市场特征较显著、知名度及影响力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要获得更多旅游者的认可,尚需要深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组合与创新,同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与推广策略。

红色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对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66.25%的受访居民同意“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25%的受访者“不同意”,其他居民持“中立”态度。对“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业可否增加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显示,62.5%的受访社区居民持“同意”态度,21.2%“不同意”。调查还显示,有55%的居民认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增加个人收入”,但也有17.92%的居民不认同此观点。可见,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由游客旅游消费带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红色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的正面经济效应。红色旅游发展的社会影响“发展红色旅游业对提高当地知名度有积极的影响力”的观点得到了66.25%社区受访居民的认同,有关“红色旅游的发展是否会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影响”问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对象的观点分歧较大,持“同意”观点的占41.25%,但是持“不认同”观点的比例也占到了39.58%,访谈结果显示,当地居民认为游客的进入,出现了“文物破坏、环境污染及商业化过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是否是最有效的红色资源保护及传统红色文化传承的手段”的担忧与质疑。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的进入,旅游项目的建设实施,旅游管理与发展理念的可持续性欠佳等均造成了旅游发展过程中红色文物资源的破坏、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地社区的生态环境,因此,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居民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46.66%的受访对象认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业是大多数居民受益的事业,但也有37.92%的受访对象不同意此观点。当地政府以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为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何有效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大多数人真正从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中受惠是值得持续关注的管理话题和研究命题。表5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居民对社区发展红色旅游业的重要性和积极效应持肯定态度,表明社区居民已认识到旅游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社区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认知态度将有利于经营管理部门在红色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社区支持,也将有利于和谐旅游社区的创建。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8.84%的居民认为“发展旅游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其中32.59%受访居民认为“有影响且很反感”,36.25%的居民认为“有影响但是可以接受”;旅游17%的居民认为“没有影响”;14.16%的受访对象选择了“没有感觉到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部分社区居民的传统生活模式。红色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在对“你认为发展红色旅游后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得到改善?”问项调查中,56.25%的受访对象“同意”此观点,但也有30.83%的受访对象“不同意”。对“发展红色旅游业是否能改善社区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39.17%的受访持“同意”态度,20%的受访持“中立”的观点,持“不同意”态度的受访对象占到40.83%。访谈结果反映,皖西大别山区本底生态环境质量佳,山清水秀的居住环境一直是当地社区居民世代生活的居所,红色旅游是一个政府主导下的新兴文化产业,在各级党政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在强化政府主导,加强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均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次实证调查结果显示,红色旅游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许多具体的现实问题,有待深入持续地关注,特别是涉及旅游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创新型产品设计与开发,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的有机组合和科学融合、旅游景区的品牌塑造与推广、社区居民“经济—社会—环境”复合利益的保障等,均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管理建议,供相关决策和运营部门参考。

红色旅游亟需迎合时展和消费者心理需求,传统单一的红色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融入更多具有生活品位、人性关怀的体验型、包容开放型、度假休闲型和运动时尚型旅游产品,以丰富红色旅游的产品谱系,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因此,以产业融合为视角,深挖红色文化特色,将红色旅游与山水风光游、乡土风情游进行多元的组合与融合。六安地区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红色圣地,因地处大别山区,也是一个丰富的绿色生态宝库,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皖西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磨合、沉淀,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为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乡村旅游、康体旅游、休闲度假游等多业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基于产业融合的红色旅游产品谱系的开发与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红色旅游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而且还可以更加有效地拓宽区域生态之旅、康体健身疗养之旅的市场辐射,优化产品结构,延长红色旅游消费链。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2

(1)严格遵守配方比例施用。了解有机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科技知识,合理地将生物菌肥与农家有机肥、矿物肥、化肥相配合,坚持按“四类一体”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并按作物生长期营养需求指导施肥。实践证明:以生物菌肥1%~2%、有机质肥50%~60%、中微量元素肥10%~20%、氮磷钾大量元素肥30%~40%的配合比例最佳,增产效果显著,能提高20%~30%。由此可见,合理应用生物有机菌肥是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作基肥施并深施。一是尽量将有机肥深施或盖入土里,避免地表撒施肥料现象,减少肥料的流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二是作物苗期基肥要深施或早施,尤其要严格控制作物苗期氮肥的施用量;三要按作物生长营养需求规律来施肥,一般生长期短的作物可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生长期长的作物栽培施肥,应该分前后期来施用,做到“前轻、后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产量效果。有机肥肥效长,养分释放缓慢,一般应作基肥施用。深耕结合有利于土肥相融,促进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地改良土壤。

(3)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虽然营养元素含量全,但含量较低,且在土壤中分解较慢,在有机肥用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而化肥营养元素的含量高,肥效迅速,可根据农作物需要量的多少,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但肥效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二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在数量和时间上的需要。在施用有机肥时,为了获得高产应追施一定数量化肥,做到迟速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为补充,充分保证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有足够的养分供给,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但腐熟的有机肥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若与碱性肥料混合,会造成氨的挥发,降低有机肥养分含量。有机肥含有较多的有机物,也不宜与硝态氮肥混用。

(4)合理混施。羊粪的养分含量在家畜粪便中最高,其中N、Ca、Mg含量很高,分解速度较快,粪劲较猛,为达到粪劲平稳,应在羊粪中加入猪粪或牛粪混合施用。人粪尿是速效性有机肥,施用时应搭配粗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长期施用人粪尿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可连续使用,应间隔一段时间再用。用人粪尿作基肥和追肥时,施前应加水稀释3~4倍,施后及时覆土,防止NH3的挥发损失,且一次施用量不宜过大。

(5)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用。有机生物肥料,能活化土壤、改良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虫、抗灾能力,能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但自然界中的禽畜栏、人畜粪肥及饼粕类等有机肥必须要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用。因为许多有机肥料带有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有些有机肥料中还含有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均应经过堆沤发酵、加工处理后才能施用,生粪不能下地。经过发酵后,一是均衡了有机肥中的酸性,减少了硝酸盐含量,补充了水分,有利于与自然界土壤中微生物菌的组合应用;二是发酵后能杀灭有害生物病菌等直接给作物和土壤带来危害原粪肥中的寄生虫卵。

(6)配合生物有机菌肥施用。在现实生产中,土壤中有机质的贫乏易使作物发生病菌害、产量低。多施有机质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能使作物有抗旱、抗早衰和抗病虫害能力。尤其是有机肥与生物菌肥的结合应用,能使土壤具有较好的固氮、解磷、解钾功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节本、增产、增收的效果。

(7)因作物施肥。如人粪尿对一般作物都可施用,但最适宜的作物是叶菜类、禾谷类及纤维作物。因人粪尿中含有大量Cl,所以不宜施在忌氯作物上,如甘薯及烟草、马铃薯等作物。

(8)施用方法。作物生长期间应开沟条施或挖坑穴施,施后及时覆土,切不可将肥撒于地表,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压伤掩埋作物,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可搭配酵素菌肥,使其充分发酵分解,则使肥效更好。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3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实验教学条件欠缺。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2007、2008、2009级学生)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2)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4

本论文评选活动由评委会的专家学者及戏剧之家杂志社的审稿编辑通过层层筛选,从《戏剧之家》每期刊发的论文中进行评选,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点评,并对获奖论文给予表彰奖励!

以下公布2015年07(下)的获奖论文名单,并由衷地对获奖的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专家点评(合议):

一等奖:《从到英雄:时事新戏〈二十世纪新茶花〉和福州评话〈新茶花〉对“茶花女”形象的改造》

陈 瑜(华南师范大学)

清末民初的中国,正经历着中西文化激荡融合的重要转折点,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与思维。然而,西方文化在影响中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受到时代风气的“雕琢”,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倾向。本文对这种“本土化”现象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文化融合的内在脉络。

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形象,而在清末民初,“茶花女”的形象同样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得到了全新的演绎,这一改编过程同样体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本土化”现象。本文即对这一改编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参考文献详实丰富、考据思路清晰严谨、论证精辟入理,为展示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演变,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范例,既形象直观又入木三分。此外,本文还揭示出这一改编过程对于中国传统伦常秩序的自觉皈依,以及对于当时民族救亡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可以说,陈瑜老师的选题准确地抓住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时代缩影,并能够在充分解读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体现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经过改编,“茶花女”从一个追求爱情的,变成了助夫杀敌的“巾帼雄杰”,甚至化身为亲上战场荣立战功的“女英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这一改编是“奇异”的,蕴含着独特的道德意蕴、折射出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实际上,“新茶花”的“新”字,即表明了改编者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意图。可以说,时事新戏《二十世纪新茶花》和福州评话《新茶花》除了女主角的身份以及爱情元素以外,几乎不见原著的影子。两次改编虽有所不同,但目的均在于宣扬男女平等、唤起国民的尚武精神,体现出当时的戏曲从业者引领时代精神的担当与情怀。而这一大胆改编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更值得当今的戏曲人深思――传统戏曲要在当下获得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或许不在于究竟是要坚守传统还是要迎合市场;时至今日,我们的戏曲人是否还能如先辈一样,拥有引领时代潮流的雄心与能力?在心浮气躁急于“迎合”的当下,是否应当停下来思考:也许“引领”会比“迎合”更有力量?――而这,也是陈瑜老师的论文所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特别思考。

二等奖:《传统藏戏作品的戏剧冲突及其审美内涵》

刘玉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的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更是以独特的民族风情,诠释着一方民众的精神信仰、承载着当地群众对于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少数民族戏剧不仅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更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其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以《苏吉尼玛》《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等经典藏戏为例,以精微睿智的笔触,为我们了解藏族戏剧打开了一扇明澈的窗,更像是展开了一幅幅瑰丽而圣洁的精神画卷,其中有着藏民族以善为美的心灵世界,更有着对于生命诞生的赞颂,以及对于死亡的达观;不仅展示了藏民族独特的生命意识,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藏戏与佛教的深厚渊源,彰显了作者在理论研究以及心灵体验上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论文,不仅能够让读者增长见识,更可令人得到心灵上的涤荡,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具精神高度。

二等奖:《话剧〈我爱桃花〉“戏中戏”结构分析》

潘睿杰(云南艺术学院)

话剧《我爱桃花》是著名编剧邹静之的代表作之一,十余年来常演不衰。该剧采用了“戏中戏”的创作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迷离交错的时空,展现了古今如一的人类情感困惑,具有被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本文着眼于《我爱桃花》的“戏中戏”结构,通过反复深入的观看与阅读,对该剧的剧情发展脉络进行了解读,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该剧独到的叙事结构,并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其中的戏剧冲突所蕴含的思想张力。作者思路清晰,思想颇具深度,具备良好的学术潜力。

可以说,戏剧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而高明的剧作家不仅知道该“讲什么”(主题立意),更懂得该“怎么讲”(叙事技巧)。本文不仅准确把握了《我爱桃花》的主题立意,也让我们更为深入地看到了《我爱桃花》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叙事思路,对于广大的戏剧创作者而言,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等奖:《浅析关汉卿〈救风尘〉中的批判与反抗精神》

赵培贝(广西大学)

在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的笔下,有着众多经典鲜活的文学形象,值得人们反复品鉴、深入解读。经典的魅力在于其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不仅指向现实,也指向未来,因而是常读常新的。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关汉卿的《救风尘》也一直得到了不同的解读。赵培贝的论文从《救风尘》的创作背景、角色选择、批判与反抗精神等角度入手,对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关汉卿的创作主旨也有着较为深入的解读。文章将赵盼儿定位为“普通人物当中的‘英豪’”,对赵盼儿作为普通底层女性的英雄气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在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于关汉卿“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的响应,体现出论文作者较为敏锐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相对扎实的学术功底。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如教学《两种命运的决战》时,我把搜集到的去重庆、和合影的照片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创设了历史情景,强化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改进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拓展思维,我还展示了一张连战与握手的照片,使学生的思维跨越五十年,在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科学习兴趣基础上使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求知欲,还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历史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由教材呈现或由教师讲授,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接受和掌握知识,忽视和冷落了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历史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历史学习主体的“学”;过分强调学生个体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内心情感体验,使其历史学习仅仅成为直接被动地接受与记忆书本知识与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在被动的灌输下,逐渐养成了不爱问、不想问、不敢问的习惯,形成了盲目崇拜书本和迷信教师的倾向。以至许多学生不会学、不愿学或带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痛苦地学。这不仅仅使教学效果受损,而且造成教师辛苦困惑、学生压抑痛苦的尴尬局面。这种历史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感,摧残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熄灭了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潜能

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后,教师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因特网上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运用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新手段,制作精良的网页和CAI课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址、文章、素材等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展示自己的网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由于媒体感染力强,形象思维的材料多,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注意力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得到强化,充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同时利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灵活自由的人机交互、生动民主的在线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表述独到的见解,展现独特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从而激发创造动机,开发创造情感,发挥创造潜能。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有利于探究式学习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有了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结合。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使每个学生都尽其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如《蒙古的统一与元朝的建立》一节课里,教师先设计一些问题,如: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以学为主的学习过程,对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自主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多媒体教学应该避免的误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阶段,教学系统非常注意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但在多媒体中教师们很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中有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但网络教学、网上课堂出现,许多课的内容都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授课、听课、交流、评价、作业都在虚拟世界里。没有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讨论、咨询。部分学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次要内容上。这样便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历史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

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有的老师在一些超级链接处设置怪异的“咔,嚓”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中学生来讲,这种设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极不利于课堂教学。有的老师用flash或director等制作课件。学生们爱听的和注意的是好听的歌、潺潺的流水等,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从中并不能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感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所以这种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是亟须纠正的。

3、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

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才真正发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2]王耘.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6

2013“中国知网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发展与服务网络大赛就是一个让员工尽展创新才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参赛者们谱写着绚丽的创新乐章,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们创新的热情。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有大型中央企业,中国最大的基础化学的制造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其主业为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研发基地,有106家生产经营企业,3家直管单位,6家海外企业,以及24个科研、设计院所,是国家创新型企业。

该集团公司在收到大赛的红头文件后,就通过集团的OA平台了大赛公告,对各下属企业单位和员工进行了大赛通知,随后还积极动员组织集团各企业员工参与本次的科技创新大赛,集团下属报名企业和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如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开始报名起到2013年10月22日,总下载已达843篇,总使用次数也达到了13750次;而四平吴华化工有限公司、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昊北方涂料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也已有数十名参赛员工进行了报名参赛,并提交了水平较高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论文。在各企业和员工中都掀起了一股创新竞赛的热潮。

赵伯平,陕西煤化集团快化公司化肥厂的一名资深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化装置的工艺操作工作。在中国知网看到大赛的消息后,他立即进行了参赛报名,在大赛活动的促使下,他在科研创新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提交了《多元料浆气化炉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案》、《三流道单喷嘴多元料浆气化存在的问题及处理》等在内的5篇科技创新成果和论文,表现出了极高的自主创新热情。

刘杰,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年轻的“85后”技术人员,由于日常工作的技术科研需要,他需要掌握大量的相关技术信息动态和竞争企业信息情报,所以在得知本次大赛的消息后,他即刻进行了报名参赛,积极进行“专业知识检索能手”奖项的竞选,截止10月20日,他已进行了8300余次检索,下载专业知识相关文献近400篇,在比赛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个能够充分学习的机会。

大赛具体奖项设置:

1项团体奖——“优秀组织单位奖”共10个。企业或单位组织员工集体报名参赛的,可以获得单独的CNKI企业机构馆账号,并进入到该奖项评选。

7项个人单项奖(共160名)——

①“专业知识检索能手”10名:以下载使用量为评选标准。②“优秀管理创新成果奖”、“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班组管理创新奖”、“优秀管理/技术论文奖”各10名:成果、论文提交进行评选。③“中国知网最佳读者奖”(“我推荐的化工电子期刊/论文”抽奖)100名:推荐期刊/论文。④增设“优秀组织个人奖”10名:以组织参赛人数多少为评选标准。推荐5人以上参赛就有机会获得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