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的可用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的可用性范文1
中图分类号:TP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022-02
该文基于某单位运行使用的特种设备监管系统、产品质量管理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举报投诉系统和机房远程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就系统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标,我们认为可以采用VRRP协议、OSPF协议等实现路由冗余,采用STP协议,以及Link-aggregation协议则可实现链路冗余。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确保数据中心网络的高效与稳定。
1网络协议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与局域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恢复性以及冗余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局域网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IETE制定了虚拟路由协议,简称VRRP。VRRP协议是一种容错性协议,改协议应用于静态配置缺省网关上的第三次交换机以及路由器上。对于依赖广域网接入的静态配置缺省网关而言,这种接入方式以及访问方式无法满足其他局域网的终端系统要求,而VRRP协议的缺省性容错能力,则能够有效地提升网络信息的交换速度,因此其被广泛地运用于大型的网络之中,从而保证第三层交换的冗余备份[2]。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简称OSPF协议是一种基于SPF算法的路由协议,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路由域是一种自治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根据相应的路由政策以及路由协议进行网络信息的交换以及处理。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OSPF路由器所承担的自制系统的数据库都是相同的,同时在该数据库存储着该路由域中所需要的链接状态信息。OSPF路由器会根据数据库内存储的信息计算出其所需要的路由表信息。其作为一种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其能够以链路状态的方式将广播数据包传递到所有的路由器上,并且这些信息也会被路由器所保存。一旦某个节点发生故障,则其他路由器内的信息则会被调用出来,从而实现网络的重建。
后者是将部分或是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OPSF的运用增强了网络的可扩展性以及稳定性,但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数据库的溢出问题,MTU协商问题,以及度量的刻画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OPSF的确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动态路由协议技术。
生成树协议,简称为STP,其被广泛运用于环路网络之中。STP的功能是建立起一个无环路的树型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与环路网络结构最大的区别是其不会产生报文的无限增值以及无限循环。STP的基本原理是将特殊的协议的报文,在不同的交换机之间传递,从而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这种特殊的协议报文在IEEE802.ID中又被称为是配置消息。这种配置消息中存在着能够却表交换机实现生成树计算所需要的信息,树型计算也就是树型网络的基本运算方式,可以避免网络中出现大面积的广播风暴,以及报文的死循环,从而造成网络的瘫痪,同时网络链路能够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避免自动连接的失败。
因此STP协议的运用,能够增加网络的自我恢复弹性,增强网络的稳定性以及功能性。
2数据中心与高可用性网络的实现
基于上述介绍的集中冗余技术,数据中心基本可以实现网络的高可用性以及稳定性,同时消除或是部分消除了单点故障对于网络的影响。以下我们将说明这几种技术在具体操作中的情况[3-4]:
2.1 VRRP技术链路备份功能的运用
VRRP协议可以将系统中的两台核心交换机组组成为一台虚拟路由器,这样的路由器又被称为VRRP组路由器,这种虚拟路由器共有虚拟缺省网关地址。这种虚拟路由器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外它们表现为一个IP地址,或是MAC地址,但是内部它们是独立的。因此VRRP协议会将其中的一台作为主控路由,而另一台作为备份路由。主控路由主要负责ARP协议,并且负责转发IP数据包。备份路由器的作用是当主控路由器发生故障时,备份路由器将在延时数秒后将成为主路由。由于VRRP的广播间隔为一秒,因此延时可以减少广播两,从而减少网络的负担,有利于网络功能的迅速恢复。但是,延长的时间不能过度,必须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
2.2 OSPF链路冗余以及负载分担功能的运用
OSPF的主要功能是动态生成路由器的内核路由表,路由表通过计算能够确定网络的目标地址、链路代价、链路类型等。完整的OSPF计算的主要分为五个步骤:
1)保存当前路由表。如果当前路由表出现无效情况时,路由表必须重新建立。
2)域内路由的计算。主要是通过Dijkstra算法在路由器网络中建立起最短路径树。
3)域内路由的计算。一般而言,只需要检测主干域的Summary-LSA,从而确定路由器所连接的域的数量。
4)检测Summar-LSA:检测Summar-LAS的目的是查看一个或是多个传输域的边界或是域边界的路由器,以确定是否存在着比之前更为适合的路径及其数量。
5)自动系统外部路由的计算。OSPF生成路由表,SA计算目的在AS外的路由,查看AS-Extenal。但是,OSPF所生成的路由表,并不用于路由器中的内核路由表,因此仍旧需要通过路由增强功能以及完成与内核路由表的交换,才能够实现多种路由协议的工作。
2.3 STP协议功能的运用
1)STP协议能够建起了一个动态的拓扑网络结构,在这个结构中STP根据LAV的设备要求以及链接状况分配其所需要的链接信息。数据库会根据指定的桥接器及其端口发出指令,非指定端口则会被过滤,因而不会影响到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非指定端口只能接受BPDU数据,除此之外的信息将无法被接受。STP建立的动态拓扑网络能够将每个桥接器进行路由标识,由于桥接器与端口是对应,也就意味着每个端口也可以被标识,因而STP能够计算出桥接器与端口之间的最小路径值,从而确定端口与桥接器的配置。桥接器启动后,便可以向与其相连的网段发送BPDU数据。在接收到到相应的数据之后,该网段便能够时间数据交换。BPDU数据中包含了桥接器的信息以及与其他桥接器交换所得的信息。
STP的基本功能如下:首先,STP算法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桥接器的标识,从而确定根桥接。并且计算桥接端口,从而确定根桥接的路径值。根桥接的路径值一般是整个网络中,所有桥接器路径值中最低的。一般而言,每个网络中都会设有一个根桥接器,而根桥接器都会相应设有一个根端口,BPDU数据则会通过指定端口传输,从而确保了稳定性与准确性以及高速性。如果存在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端口,STP将自动比较其中那个端口的与所在的桥接器更为匹配。
2)STP的配置以及拓扑信息的。上述算法主要通过BPDU在不同桥接器的交换来实现。BPDU数据发送的方式比较特殊,由于每一个桥接器都将其自身默认为根根桥接器,因此,BPDU的数据也被视为是根数据,并且会定时向所有的LAN拓扑信息。桥接器接受信息后,会自动与其自身的配置信息比较,然后保存更为高级的拓扑信息。
3)重新配置STP。如果网络的拓扑结构被确定了下来,那么桥接器的将监听到根桥接所处处的BPDU包。如果桥接器没有收到相应的数据,那么该桥接器便会自动发送SNMP的trap数据,因为其会自动认为已经失去了与根桥接的联系。各个桥接器在接到了BPDU信息后,会从其缓存内查询元拓扑结构的状态信息,如果发现改信息的确不存在或是已经被更改,则会重新配置STP的状态,重新建立起拓扑结构。
3结束语
通过各种网络协议建立起数据中心网络管理,能够有效地保障与提升网络的可用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这方面的技术,从而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军峰.企业虚拟化数据中心平台搭建及高可用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2]许鑫,苏新宁,吴乃冈.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6).
网络的可用性范文2
关键词:矿用调度;通信网络;建设可行性
1 矿用调度通信网络建设的系统选型
传统的矿用调度通信方法,是应用电缆通信和光纤通信的手段,这两种监测监控方式需要通过复杂的布线,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一直以来都不能满足矿山生产和安全管理的矿用调度通信需求。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进行重新选型。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必须满足功耗小、体积小、应用方便、信号覆盖面广、抗干扰能力强、成本费用低等。为了适应矿山的矿用调度通信需求,这种类型系统的结构要安全可靠,而且技术先进,同时具备系统开放性、设备可扩展性、价格经济性的基本条件。鉴于矿山的复杂环境,在矿山恶劣生产环境影响下仍然能够安全生产,并且满足矿山近期和远期的产品发展技术升级需求,需要在矿山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以上矿山的危险性因素,要求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在选型的时候,进行无死角全方位监控,笔者认为可采用视频监控、环境参数监控、关键设备监控、地压监控等矿用调度通信方式,全盘掌控矿山生产相关的炸药室、提升运输系统、风速、风压、温度、风机等情况。以此为依据,系统的监测监控要求具备综合性能力,譬如矿井,考虑到布线的复杂性和设备安装维护的成本费用较高,采用Zigbee无线通讯技术通信系统,将矿井采集终端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分别传送到地面监控分站和井下监控分站,经综合整理之后,通过光纤传输到光端机,最后监控中心将信息经过整理后,以监控大屏幕、打印机、互联网远程监控的方式,实时展示出来。这种矿用调度通信方式的即时性特征非常明显,而且信息的处理速度快,在目前国内外很多矿山开发中被广泛应用。
2 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方法
为了提高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在矿山开发中的应用水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相关应用方法进行捋顺,在设计好系统通信网络控制点之后,布置好通信网络基站,以及做好通信网络系统的安装维护工作。
2.1 矿用调度通信网络控制点
首先是视频调度通信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提升系统、关键地点、有害系统,通常安装在井口调度室、提升绞车房、井口、井底、调车场、炸药室、采场入口等,这些地点的事故发生率高,而且伤害程度高,其中提升系统和关键地点视频通信网络控制点设计的要求是能够确保系统性能的稳定,而且不影响监控通信的清晰度,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启动夜视功能,而有害气体的视频通信网络控制点布设要求是能够24小时不间断监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并且在达到安全浓度之前,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其次是环境参数动态调度通信网络系统。这种系统主要监测风速、风压、温度,应用于回风港、测风站、终端采场、炸药库等,其中风速和风压的通信网络控制点布设,是将风速传感器布置在采区无分支风流和无拐弯位置,其参数是CO浓度0.0024%、CO2浓度为为0.5%、风速小于0.15m/s,而温度通信网络控制点是将传感器垂直悬挂在与顶梁和巷子壁一定距离的位置,而且不能够影响框架作业的行人和行车安全,其参数是室内温度保持34℃。再次是关键设备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包括开关量和水位,前者主要监控风机、水泵、提升系统等设备的开关,其布设的基本原则是能够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况,并且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后,自动发出声光兼备的报警信号,而后者主要监控对象是井下水仓的水位,通过控制水泵开关,旨在掌握水仓水位的情况,其基本参数不能够超过警戒水位。最后是地压调度通信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应力监测和位移监测,应力监测根据矿井下的生产情况,譬如采掘作业的工作面顶板、间柱、围岩等位置,实施监控采掘范围的变化情况,其参数是应力值大于临界值,而位移监测是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中段大范围顶板冒落,将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安装于采掘区域,对变动位移值进行监测。
2.2 矿用调度通信网络基站布置
首先是安全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中心基站,设置在行政办公楼的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室,一般需要具有高性能水平,而且稳定性相对比较高的PA工控机2台,其中一台用于活动监测,另外一台用于备份。在矿井作业的同时,将矿井的信息通过系统的共享和远程传输功能,传送到安全监控中心站,生成数据、报表和图形,以供矿用调度通信人员展开矿井安全信息的分析,判断矿井作业的安全状况。其次是地面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分站,即在地面通风机房监控室、地面生产系统控制室等,设置地面分站,通过单元传输的接口,形成覆盖面广的矿井安全监控调度通信系统联网,是矿井作业规模扩大之后必须设立的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分站。再次是井下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分站,设置于井底车场等位置,与传感器的距离保持在300m以内,而且要方便工作人员的调试、检验和观察,分站位置干燥和无杂物,可以采用支架方式安装,也可以吊挂在巷道中。最后是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的应用,离不开科学的安装维护,需要安排专业的检查维修人员进行定期维护,包括井下各个传感器、声光报警器、系统传输信号电缆、地面通讯线路等,而且矿井内要安排24小时的值班人员,负责每天对矿井生产矿用调度通信网络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控制系统存在的误差,以及协助安全监控调度通信网络部门进行故障排除。
[参考文献]
网络的可用性范文3
关键词:图像分类;深度信念网络;特征提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7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图像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而图像分类是图像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对海量图像进行分类并提高其准确度,是当前图像处理领域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包括张旭、付仲良x、Mariusz Myllarczuk等在内的许多研究者在图像处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深度信念网络是一种典型的深度学习算法,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将深度信念网络应用于图像分类中,可以用于多特征融合及深度信念网络进行了植物叶片识别、深度信念网络识别了手写数字、深度神经网络在小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等。
传统的岩石图像分类是人工提取特征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效率低下,而深度信念网络能自动提取图像的特征,克服了人工提取的不足,为图像分类奠定坚实的基础,可用于大量图像的分类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1受限玻尔兹曼机(RBM)
1.1受限玻尔兹曼机简介
受限玻尔兹曼机可看作一个两层的神经网络,遵循神经网络的一般特性。相比于传统玻尔兹曼,RBM的特点是层间神经元全连接,而层内神经元无连接。它的结构如图1;
如图1所示,RBM结构由可见层v和隐含层h构成,并且是对称结构。在一个RBM中,给定可见层,隐含层可以服从任意分布;相反地,给定隐含层,可见层也可服从任意分布。
1.2训练受限玻尔兹曼机
1.2.1神经元之间的独立性
在RBM中,只有层间的对称连接,故,若给定所有可视层节点的值,则每一个隐藏层节点的取值是互不相关的,即,反之亦然,即。
1.2.2RBM的使用
正向传递过程:
假设已经训练好一个可使用的RBM,权重矩阵为w。正向传递是在已知可见层节点值的条件下求隐含层节点开启的概率。同普通神经网络一样,首先计算出每个隐含层节点的激励值。如图2所示,以含有4个可见层节点、3个隐含层节点的RBM为例。每个可见层节点值x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之后将这四个值(共四个输入)相加后再与偏置6相加,以此作为该隐藏层节点的输入,最后在该隐藏层节点上通过激励函数的作用得到其输出a。
然后,标准化每个隐层节点的激励值。具体操作是用式1所示的sigmoid函数作用于该激励值,将之转化为0到1之间的数,并用该值表示隐层节点开启的概率。
(1)
最后,抽取[层节点。将计算出来的隐层节点开启概率与设定的u值进行比较,最终决定隐元开启或关闭,如式2,其中u值是从0,1分布中随机抽取的。
(2)
反向传递过程:
RBM最显著的性质就是无监督地重构数据,即在可见层与隐藏层之间进行多次正向传递和反向传递,而不加大网络深度。反向传递是对前一次正、反向传递后可见层结果的重构过程。
如图3所示,反向传递过程是在已知隐含层的条件下求可视层,将正向传递之后隐层节点的结果作为输入,如正向传递过程一样,这些输入值又与同样的权重相乘之后再相加,然后再与可见层的偏置相加,所得结果即为重构值。
在RBM中,正向传递是通过初始值预测隐藏节点的值;反向传递则是通过隐藏节点的值重构可视层节点值。通过重构值与真实数据的对比为标准调节权重,使重构值尽可能接近真实值,以此来提取原始数据的特征。
1.2.3对比散度算法训练RRM
对于RBM来说,其训练过程便是求得合适的层间权重。具体操作是通过多次正向传递和反向传递过程,得出可见层与隐藏层之间的联合概率,将之作为连接权重。
目前常用的RBM训练方法是G-hinton提出的对比散度(CD)算法,其训练过程如下:
对于训练集中的一个样本,将之输入到可见层口(0),使用式(1)计算每个隐层单元开启的概率,并用上文方法从中抽取出样本h(0)。
使用h(0)重构出可视层并抽取出样本v(1)。
再使用计算出隐层单元的开启概率。并按式3更新权重;
(3)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训练完所有样本。
2深度信念网络(DBN)
2.1深度信念网络简介
深度信念网络是由G_hinton在2006年提出的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它能较为快速、准确地提取样本的本质特征,可用于数据的分类与识别,克服了传统方法中人工提取特征的盲目性以提高精度。其结构可看作是若干个RBM的叠加,以三层DBN(两个RBM叠加而成)结构为例,其中RBM1的隐藏层可看作是RBM2的可视层。每个RBM的训练方法同普通RBM一样。
2.2DBN的训练
DBN中前一层的输出作为后一层的输入。其训练过程是采取贪心算法的思想分层进行的,即从输入层开始,先训练好一个删,将其权重固定,将第一个RBM的输出作为第二个RBM的输入训练好第二个RBM固定权重后,将之叠加在第一个RBM之上,依次类推,直到网络最后一层。如此训练之后,使用wake-sleep算法对整个DBN进行进一步调优。
在图像分类中,是将DBN最后一层的输出连接到普通分类器中实现的。可对其进行如下调优:在训练完所有RBM之后,对整个网络使用梯度下降法调整权重,此时,网络就看作是一个普通神经网络。
3DBN的应用
使用DBN进行图像分类一般包括图像预处理、DBN建模、使用训练集数据训练DBN模型、最后使用测试集进行测试几个步骤。建模及训练方法上文已详细介绍,下面主要介绍数据集预处理过程。
数据集预处理首先是通过降采样等方法将图像大小调整至适合网络训练的规格。假设图像为大小为28*28,那么网络输入层就需要28*28个节点。其次是采用数据归一化和白化等操作对图像进行去燥和去冗余操作。最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
数据集预处理之后,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网络的训练。首先是DBN的分层训练,然后是将分类器连接到DBN上通过梯度下降法进一步调整网络,直到满足要求。网络训练好后便可通过DBN自动提取特征,再将此特征输入到普通分类器中对测试集数据进行分类。
目前DBN已成功应用于图像识别领域,如林妙真将其应用于人脸超分辨图像识别,并分别在不同的表情、分辨率及不同姿态下都取得了较好的识别率,通过实验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证明了DBN在图像分类中的可靠性。
网络的可用性范文4
【关键词】网络考试;形态学;评价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考试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1],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考试也应当为这一教育目标服务。考查学习能力应成为考试的主流,应该摒弃目前只重视考查识记能力而忽视解决具体问题的学习能力的考试。
什么是好的考试?好的考试应该能够充分发挥考试的各种功能,而且不增加学生负担,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网考作为一种新型的考试方法,因其信息量大,多媒体化信息呈现能力强,使一些传统考试无法考查的内容也在网考中轻松实现,如对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相关内容的考核,这些是传统考试所无法做到的。这些多媒体的考试信息所反映的知识也更接近学生日后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场景。生动、直观的实例教学法和借助现代技术的现场视频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正在成为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方法的有效补充手段【2】。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考已经成为考核评价的趋势。目前社会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均采用标准化考试,避免了阅卷中的个人偏奇。很好地完成了公平,有效地评价目的。
我校的情况:
我校近几年进行了网络考试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师和学生中受到广发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考风好了,随之带来的是好的学风,同时学生在能力提高上也有了质的飞跃。思考问题更周到,回答问题逻辑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我校目前的考试终端可同时安排400人完成网络考试,到本学期末计划达到1000人的规模,可很好地满足各学科的考试要求。形态学实验室也具有自己的服务器与考试终端,改造后也可以安排300余人同时在线考试,这对阶段测验和形成性评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我校目前使用的题库系统是考易题库系统,各教研室组织教师对试题进行编辑导入,并组织学生进行期末的网络测验,学校对题库制作和网络考试进行相应的培训、并定期进行验收评比,督促和监控试题质量。经过几年建设和使用,教师们普遍体会到网考带来的益处,特别是学风和考风的变化令教师们兴奋。同学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型的考试方法。
一、在使用中,对网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网考增加了考试公平性
网考是标准化考试,教考分离,可以提高教师授课积极性。考试中试题的随机性避免学生作弊,有利于改善考风和学风。可逐渐形成无监考考场。有利于学生诚信观念的建设,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提高也有极大的帮助。考试后可以直接看成绩,避免考试后‘人情分’现象的发生。不需要教师批阅,避免评卷中教师的个人主观性带来的成绩偏奇。
2.网考提高了考试效率
网络考试内容的多媒体特点特别适用于医学,对形态学考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可以考察图片相关题目,提高该学科的应用性和实验课授课质量,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以考察能力为主,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们普遍发现实验课效果提高了,为日后的各课程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考核后可直接查看试题质量分析,有利于做统计分析,并反馈教学。并可根据考试分析剔除质量差的题目。
3.网考注重经济原则
网考是无纸化考试,节省树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标准化考试节省教师阅卷时间,并可以避免阅卷统分中差错出现。
二、题库建设及网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网考在我校还属于起步阶段,经验少,学生和老师还需要有适应过程,题库中试题数量和质量也需要提高,考试的时间安排及组织形式也需要实践检验。
1.题库建设的各个环节要规范化
题库容量要大,为保证考试质量,建议使用专家组卷模式组卷,组题后教师应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剔除或修改的题目应在总库中操作。同时要保证每年不少于10%的试题更新。题库建设中还应注意逐渐减少识记性题目在整个题库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案例分析或图片相关题目的数量。题库可进行院校间协作建设。题库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主题词设定要在规划阶段就做好安排,避免后期修改带来的麻烦。
2.考试安排要严谨有序
对主观题网上考试及阅卷存在难度而造成主观题考核缺乏问题,我们通过网考客观题与形成性评价主观题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来弥补。最终的评价成绩包括了该两部分的成绩。面对学生人数多需要安排多场考核会出现重题及漏题的情况我们通过增加题库容量的方法解决。同时考试设备要专人维护,并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
3.要重视考试后的评价反馈
考试成绩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测评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命题、监考、阅卷等各个教学管理环节的有效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评价作用【3】。
测试后的试题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基于统计原理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分析可以起到反馈教学的目的。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学生网考成绩普遍存在比传统考试成绩低的现象,分析发现因为每题设定了最长答题时间,且不可回看,造成部分学生答题较匆忙,存在交卷较早,缺乏认真的审题和仔细的思考,出现非知识性失分,这是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不适应,存在焦虑情绪造成的。与赵铁【4】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同学们不适应考试方式的问题教研室通过增加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内容,降低考试模式改变对学生造成的考试压力。今后考试还可以增加单个题目的限定答题时间,要求同学在规定的总考试时间完成答题即可。这样可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考试中过度紧张匆忙答题的问题,有利于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前可以建议学生最初的几个题目让系统自动提交答案,以缓冲开始考试时的紧张情绪,待到心情平静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答题。
我们在题库的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软件设计的不足,如对试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难度的良限值要求过于严格。造成题目分析中出现学生成绩偏低但试题难度却出现容易的矛盾现象。题型设计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对形态学涉及图片的题目在题型选在上遇到困难,单一题型必须是单一时间与分值的系统设置使我们在命题中无所适从,图片单选题与普通单选题在分值及答题时间设置上不能体现应有的差别,这个可以与软件开发商联系进行系统修改,可适当增加具有各专业特色的题型。
网考在我国还处在摸索阶段,但其在考试中的巨大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它代表了未来考试的方向,特别是对医学类专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应该加快速度,全国通用的公共题库建设也应该提上工作日程,希望网考能为医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国,姜虹娟.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赵炳辉,罗速.浅析21世纪 的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7.
网络的可用性范文5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网络考试;中药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b)-116-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考试系统已经成为这一教学手段的有效工具[1]。学生采用网络考试的形式可以随机抽取题库试题组卷,更能体现客观、公平、公正的考试特点[2],并且采用网络考试的方式,任课教师不必占用大量的时间出考试卷、尤其是在目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考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也不再面临人工印刷试卷的艰巨任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和药学及有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中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3-4],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中的概念、知识点,课件中穿插有大量的植物形态、显微图片,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5]。针对该课程的这一特点,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制出一种图文并茂的网络考试系统,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形式进行考试,既避免了大量的文字繁琐,又使学生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了自我检测,鉴此,本院《药用植物学》课程于2008年7月对中药学专业进行了网络考试改革,那么网络考试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这种考试形式能否逐渐替代传统的考试,对此,笔者结合2008~2010年本院同一个专业对该课程的网络考试、普通考试情况,从多方面对采用的网络考试进行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试验于2008年开始进行,网络考试班级为本院2006级中药学本科班,普通考试班为2007级中药学本科班,为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两个班级的课程均由同一个资历较深的教师主讲。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2结果
网络考试班与普通考试班成绩比较,见表1~3,图1、2。
从表1、图1、2中可以看出,普通考试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分别为75分、95.28%,要高于网络考试班(66分、86.11%),并且普通考试班90分以上人数为5人,网络考试班为0人,但进一步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后比较发现(表2、3),纸质与网络两种考试形式的平均成绩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网络考试班成绩,且普通考试班90分以上人数明显高于网络班,这种现象与以往其他院校对此考试形式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2],其原因可能是少数学生对于网络考试还有些不太适应;他们认为网络考试随机性太强、知识覆盖面较传统考试大,有些知识点考前不容易掌握,有些选择题试题难度太大,特别是药用植物分类考点部分,有些药用植物考前没有认真掌握其特征。但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及格率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者具有替代的可行性。
考试结束后综合参加网络考试的学生意见,多数学生对这种新的考试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参加考试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网络考试与普通纸质考试相比,考察的知识点较为全面,对知识的理解广度和深度要求较高;药用植物学形态、分类部分形象的图片,可促进他们平时多认识一些药用植物,对于这种网络化的考试他们表示能够适应。但是也有些学生反映网络考试随机性太强、知识覆盖面均较传统考试大,有些知识点考前不容易掌握,特别是有些选择题试题难度太大,另外,这种考试形式对于电脑操作技术不熟练的学生而言,问答题部分占用时间较长,这些原因也可能是导致普通纸质考试平均成绩及90分以上学生比网络考试较多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反而可更加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虽然网络考试具有不足之处,但与普通的纸质考试相比仍然具有许多优点,如组卷过程规范可控,可减少考试失密环节,能够客观评价教学效果,无纸化、节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等优势。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试题库的不断完善,这种考试形式将逐渐代替普通的纸质考试。
[参考文献]
[1]郑少江,林岚,黎岳南,等.B/S病理学网络考试系统设计[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0(3):191-193.
[2]田拴宝,郝永兵,李向荣.药学专业实行网络考试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1-72.
[3]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苏秀红,纪宝玉,董诚明.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之刍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67-168.
网络的可用性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38-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面向一线,服务地方”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办学定位。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度借鉴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趋同现象严重。因此,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应用型高校亟待探索的课题。网络工程专业是新建本科专业,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是新兴的目录外专业,所以,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各高校急待探索的课题。目前全国已有180多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由于各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定位目标不明确、太宽泛,基本没有跳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老专业的框框;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比较盲目,或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计划;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造成毕业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部门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蒋宗礼研究了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科教育的定位,讨论了本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调整趋势、学科教育基本思想、教学的基本定位以及提高教育水平等问题。陆玲针对新形势下高等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差异而多元化,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钟荣柏在总结计算机专业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就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陶秋燕对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的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办学特征、校企合作关系,以及校企合作课程(IBL)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文献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文献分别根据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体会,探讨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虽然这些研究与实践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还是无法形成一套较完整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合肥学院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申报成功,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4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针对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特点,借助于我校与德国和韩国合作共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实践,借鉴吸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韩国应用型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经过近四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对构建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的课程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与实践经验。
1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1社会需求导向性原则
要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本地企业的特点,清楚了解本地大多数企业的需求,并对企业需求进行分析归纳与整合,而后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本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1,2校企结合原则
地方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企业输送满足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应密切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等诸方面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此外,企业在实践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1,3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原则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应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克服模式化教育的刻板,体现开放式教育的弹性。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特点和兴趣,增加选择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发展学生各自的才智和潜能,提高成材率。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较多,学生不可能学习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的所有课程,一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特点或就业方向来决定学习与发展方向。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要为同学们的不同发展方向提供机会,让同学有选择的余地。
1,4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学要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明确放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上,学习与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特征。
1,5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实用和可操作性原则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包括硬件保障、软件保障和师资保障等方面,必须全面规划,统筹考虑。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要依据教和学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标准要明确、扼要,使师生易于掌握,便于执行。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实际上就是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是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设计原则、指标体系构建、相应的实施方法等都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用性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如下。
(1)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符合度;
(2)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3)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
(4)评价体系设计应能测评出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否能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
2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遵循上述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成功经验,我们以模块化形式来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是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从传统的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从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体系。模块化要求人们思维方式适应从“专业课”到有功能性单元的“模块”的转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内容的新构造。一项能力可由一个或若干个 模块的知识和应用来描述,而一个模块可能对应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或若干门课程揉和优化后构成的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
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地描述。一个模块是一个专业中最小的教学构成单位,在这个专业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各单个模块均可以跟其他模块进行组合,这样就可以实现整体组合的多样性,即不同专业方向可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来实现。模块化教学体系可以按等级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模块。宏观模块由本专业所有模块构成,中观模块由学期所有模块构成,微观模块是最小教学单元模块,微观模块以其培养的技能满足中观和宏观模块要求达到的总体综合能力。
模块构建原则,首先要明确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之后再确定单一模块能够带来的部分知识和能力。一个模块内容的构成取决于该模块对整个专业学习的作用。每个模块中应该致力于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能力和组合能力,如专业、方法、系统及社会能力等。
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上,按照“用网”、“建网”、“管网”、“网络应用开发”的逐步进阶过程设置课程模块,逐步深入,全面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围绕工程实践思想组织实施教学计划,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模块贯穿始终,以实际应用场景为核心、以工程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辅以实际工程项目,利用项目导向方式,以逐步深入的多步教学法展开整个实践教学。此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要把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心理疏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则等构素质模块作为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按上述方法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由德国等45个欧洲国家参与的高教一体化进程――博洛尼亚进程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变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有效支持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的一种先进的教学体系,已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功应用。自1985年以来,合肥学院与德国多所应用科技大学进行全面合作并开展专业共建,25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如第五学期认知实习、N+2过程考核、模块化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块互换及学分互认等,形成了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网络工程模块化教学体系在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教学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