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1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健康管理;区域卫生;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4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通讯设备及相关的配套软件为医院各部门提供对患者诊断、治疗信息与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交换等能力,同时实现用户管理保障医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的医改规划将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务院、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标准来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的融合。
1 当前国内三级医院信息化的几个特点
1.1 信息化应用差异大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正在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发展程度地域化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HIS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HIS系统模型构建和整合存在技术障碍,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
1.2 在应用系统上,重疾病管理,轻视其他方面
在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2013年度对全国29个行政区划的三级医院调查中显示,最受医院重视的是电子病历系统(EMR),比例为85.71%;临床信息系统(CIS)、数字化影像存储交换系统(PACS)、计算机化的医嘱录入(CPOE)、医院业务管理系统(HMIS)分列被选择项的第二到五位,比例分别为76.28%、61.19%、51.48%、50.94%。详细数据见图1,由图表可见,当前三级医院的信息化基本上处于只重视当前最急需的疾病管理应用方面,其他的像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
图1 2012-2013年度中国三级医院应用系统受重视程度对比
1.3 围绕应用构建的IT系统
目前大多数医院IT系统都是围绕应用构建的,一个业务系统通常要配置一套独立的硬件、软件,因此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为PACS、RIS和HIS等业务系统提供支撑是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2 当前的医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信息化基本上都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的,不利于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医院缺乏跨专业的计算机和医疗人才;医院应用众多,需求复杂,医院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不合理的规划容易引起各种问题。
3 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实现
基于以上的当前医院的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最新的国家政策指导文件,现对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作出如下分析:
3.1 利用网络、微平台发展的健康管理
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系统中主要是基于传统的C/S、B/S模式,医院信息化系统是以医院内部人员作为主要使用对象以疾病管理为主的医院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以后的医院信息化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全民参与的,以健康管理为主的综合化、通用化信息处理平台。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传统浏览器、微信,易信等多种途径参与自己的疾病诊治、健康状况监控,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完成预约诊疗、一卡通、跨区域结算等。
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健康管理的概念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过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不仅仅在某一医院使用,还能通过网络在其他任何地方查看,如可以利用现在发展的微平台达到个人健康档案远程查看的目的。
3.2 从医院信息化走向区域卫生信息化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突破以往的医院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医院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端,使其与在社区建立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行有效对接。同时不同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查看,这样可以提高疾病医治的效率和准确度,并节省费用。着力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数据通道,将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生,为一个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的所有相关服务。从而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从医院信息化走向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过度。
3.3 一体化和集成化
以后医院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逐渐转移到电子病例的建立和普及上,而构建电子病例系统的前提是实现RIS、PACS及HIS等系统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同时实现一体化的访问和控制,IT基础架构的整合是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可以采用先建立一个整合的基础架构平台,然后在其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统一、集成的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
3.4 业务平台虚拟化
虚拟化、云是未来的趋势。如果医院所有设备(包括核心交换机、服务器、存储等)都进行虚拟化,医院机房耗电量、机房空间、维护成本等均会大幅度降低,而系统整体稳定性却会大幅提升。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云计算技术,医院信息系统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对医学科研产生重大影响。
4 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及设想,我们一直关注我国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并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我们的文章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进一步做好医院的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韬,计虹.2012-2013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R],2013.
[2]饶克勤.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探讨[R].
[3]佚名.医疗行业大数据应用三点建议[J].中国计算机报,2013.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2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化 发展现状 趋势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内部审计已经具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在信息系统中产生的经济信息进行鉴定和稽核;其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要完成对产生这些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查,确定其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否满足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可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信息化系统本身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因此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问题加以重点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查的效率,保证检查的时效,并通过有效举措,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确保项目的质量,同时,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内部审计要通过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单位或者组织的内部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这种审计监督模式是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今天,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实施审计的工作模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异,这就对审计技术、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对时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信息化对现代组织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因为控制活动和企业的业务流程关系密切,企业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一定会对控制活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如下:首先,授权控制重点发生很大变化。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授权过程并不突出,通常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实现。企业被授权人只要输入用户名与密码就可以自动生成授权权限。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对交易授权程序的检查通常不可以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企业只有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并且对企业被授权活动的登录状况展开跟踪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的登录状况,才可以高效防范风险;其次,企业要检查核对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它的逻辑性逐渐增强,很多计算核对与复核工作均能够通过计算机自行实现,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工工作量。
(二)对信息沟通的影响
具备畅通的沟通渠道与机制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及时获得他们在执行、管理以及控制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交换,而信息化对这个要素产生的影响表现的最直接并且非常明显。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信息孤岛的现状,通过网络平台上构建的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相联系的多个机制,让企业相关成员能够实时获取经营信息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做好协同合作与信息共享。
(三)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控制环境会产生下面几方面的影响:首先,会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因此产生了委托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次,信息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素质,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了许多全面的信息;最后信息化将使企业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数据通过网络很快传播到企业的不同部门,通过这样不但降低了信息在传输中经常发生的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以及噪音干扰等状况,而且减少了信息获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信息范围,提升了企业组织各层次与各部门人员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四)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所谓风险评估是指识别与分析相关风险以完成既定目标的整个过程,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在目前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减少了业务处理进程中因为企业人员工作疏漏或者舞弊而可能出现的风险。然而在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全部数据储存在相应数据库服务器当中,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数据的共享性一定会加大信息系统的风险。倘若信息系统失灵或者崩溃,那么重要信息就会被偷窃,这将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与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关数据与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设立完备的信息化治理机制。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审计证据大部分均存储在数据库当中,过去的审计技术很难完成目标,一定要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与办法,例如,运用计算机测试程序嵌入系统实现对企业重要会计账务处理的审计,企业采用审计软件采集与分析要审计的数据以及运用软件动态跟踪相关重要数据的发生的变化,怎样掌握并很好地运用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涌现出的又一个难题。所以,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倘若不能及时顺应当前高技术化与高信息化的审计大环境,不能增进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那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非常不顺畅。
(二)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如下:首先,纸制审计证据降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审计人员在熟悉与运用上存在很大难题;其次,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无纸化数据与无纸化交易大大降低了数据的重复输入与处理,这样使得企业会计处理程序化,所以,随着数据的可靠性、以往的纸制审计证据的降低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变化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定要面对的问题;再次,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审计证据很多都存储在数据库当中,以往的审计技术很难完成目标,一定要不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而怎样熟悉与运用这些新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出现的又一难题。
三、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在审计重点上向风险导向型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定要借鉴风险评估的方法,实现对系统运行的合规性审计向着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向转变。按照系统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审计计划,按照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测算,制定企业内部审计重点与制定审计方案。
(二)在审计策略上向参与式审计发展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方式采用参与式审计,就是指在全部审计过程中和被审人员保持很好的关系,能够一起分析问题的实际状况及其潜在风险,能够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与必须采取的办法。在进行审计开始之时,要对被审对象持有一种信任态度,在具体和他们讨论与分析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计划运用某些审计程序与手段的原因,这样可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通过征求被审部门的要求,实现与他们的合作。
(三)在审计内容上向系统开发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系统开发应该在企业项目计划阶段就开展工作,对该项目开况实施整个过程审计与监督。针对大型系统通常要成立由财务审计人员与信息技术审计人员双方一起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全面对新系统开发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提前介入,就会对系统的可审计性展开监督,能够确保系统的合理投资、合理设计开发以及高效运转,能够及时发现系统在风险控制、质量保证以及成本效益等层面潜在的问题,防止走弯路,规避可能出现浪费与损失。
四、结束语
由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的不断推广与应用,整个企业内部运营环境通常是处在信息化的状态,因此,信息化成为企业改善内部环境与加强管理控制最有利的办法。所以,熟悉内部环境演变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进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技术与高效手段,对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步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跃胜.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审计应对[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2]孙庆梅.信息化对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N].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02).
[3]亢丽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3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
1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渗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信息技术要想长远健康地发展,需要制定并施行相应的标准和规则使其标准化。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等过程中,针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产品的生产、信息系统的运行等,制定并施行相应的规则和标准,以此来管理企业的信息和技术,从而满足企业需求,获得最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循环过程,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具有产业化性质的动态循环过程。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研发经费的浪费,与此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和品质检验时有相应的标准可循,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加可靠,为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地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标志。
1.2 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企业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质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这无疑会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效益。企业的效益好了,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高速运行的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受到较高的重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得到快速提高。
1.3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现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只有当高新技术产品的标准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世界标准时,才会掌握该高新技术产品竞争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从而转化为相当可观的经济利益,取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因此,随着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已不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所以,一个国家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该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开展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比较快,在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国际化工作、组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具体归纳如下:
(1)成立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信息技术归属管理机构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该组织已经有十七个分支组委会,十个工作组,共管理五百六十二项国家标准,三百三十二项计划项目,利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在企业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了多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2)开展了大量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单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标准已经制定了一千多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覆盖了企业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系统。与此同时,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单位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严密跟踪、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用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标准国际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多个领域比如公共信息导向领域等的先进技术和实际参与能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虽然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很多领导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这就使得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得不到保障,导致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2)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内部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和技术资源流通不畅,缺乏共享,对国内和国际产品的市场行情和走势缺乏了解也就更无法预测,缺乏对较新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方式和手段。
(3)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管理不足。部分企业太过强调进度,依赖人工,造车企业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冗杂,无法高效快捷地实现共享,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不足。
(4)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薄弱。由此造成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了解不足,意识不到开展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紧迫重要性,更谈不上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和热情,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做到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共享,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3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大概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国际化
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WTO组织的成立,都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已经是每个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国际化。
3.2 系统化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的系统化,有利于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企业的运营状态最佳,企业的收入和效益最高。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内容标准化、结构层次标准化、系统功能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3 超前化
企业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管理等等许多方面,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奠基者和铺路石,必须走在前面,强调超前性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避免返工,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
3.4 柔性化
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活跃,发展的速度很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和施行信息技术的标准时,既要遵从相关标准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不能太过死板,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标准的限制,,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使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与应变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进行修订和扩充。
企业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制定标准、标准、执行标准、监督执行标准、修订扩充标准等诸多内容的循环往复。而标准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遵循国际化、系统化、超前化和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信息技术资源能够高效快捷地得到共享,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玲玲,刘福才.浅谈企业信息标准化[J].科技资讯, 2008(23).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4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二)审计信息系统功能应更加完善、效率应更加提高。一是高端存储的出现,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存放效率更高,满足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的要求;二是数据仓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产品的不断应用,数据分析的功能更加专业,效果更加突出。目前只有个别中小型商业银行尝试使用数据仓库,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现有审计系统无法完成的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三是适用于审计分析的专用中间件产品的出现,审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会更高。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5
关键词:项目管理;现状;发展研究
一、 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所谓项目管理,按照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的定义,即是指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对一个项目从开始投资决策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计划、组织、控制等,以实现项目计划的最初目标。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主要包括了项目选择、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和监控以及项目结束以及项目评估这几个过程。项目管理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世界各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项目管理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下分别论述国外项目管理的现状及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1. 国外项目管理发展现状。项目管理在国外的起步较早,目前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随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当前在国外发达国家,项目管理可以说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中的方方面面,基于项目管理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各种决策信息等优势,项目管理已经被普遍应用到各个企业、政府机关及组织中,可以说,项目管理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去,在国外,已经涌现出了众多的专门的项目管理的专业组织及公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PMI)和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这两大组织了,这两大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项目管理水平向前推动,当前,国外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明显。随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各个行业中不断凸显,项目管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中去了,项目管理和各个行业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出现了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项目管理方法,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得到加强。
(2)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项目管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发达国家中,项目管理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的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当前,国际项目管理已经推出了证书制度,即项目管理的专业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专业机构颁发的证书方可从事该工作,目前,两大项目管理组织不仅拥有自身的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伴随着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的普遍建立和实行,各种针对项目管理的培训班也在快速兴起,同时,目前新的趋势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已经开始建立本国层面上的项目管理认证制度,目前正在国际上快速发展。
2.我国项目管理发展现状。应该说,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依然较为短暂,项目管理被引入我国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云南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就是我国首次国际标准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的大型项目,其后我国一系列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采用了项目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方法,时至今日,项目管理在我国也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了,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我国特色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国外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则比较滞后,因此在1993年前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我国自己的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并在2001年正式公布《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开始走向成熟。
(2)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同国际项目管理的基本趋势相同,目前项目管理在我国已经从最开始单纯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以及军工领域发展到国民经济中的各个行业中去,项目管理在这些行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趋势也在不断发展,除了各种针对项目管理的培训班层出不穷以外,我国已经开始在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开始试行项目管理的本科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未来我国还将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促进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项目管理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依然相当的滞后,总结来看,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项目管理的理论建设依然不足。理论是行动和实践的先导,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的理论建设和国外发达国家想比较依然相当滞后,项目管理的理论人才缺乏,项目管理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后的欠成熟阶段。
(2) 项目管理体制建设存在缺陷。项目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在项目的选择一直到结束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全局的管理机构进行全程的监管和控制,然而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项目的选择、审批、执行等都分散进行,结果给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带来各种障碍,难以有效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
(3) 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水平等方面依然有待提高。我国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的机制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和认证制度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建设。
二、 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项目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未来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也应该成为未来我国项目管理的努力方向。
1. 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项目管理将进一步打破国界,国际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尤其是随着各个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市场国际化导致了项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将成为今后项目管理发展的一大特色,相信未来全球统一的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等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快。
2.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人类已经跨入信息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同样不可避免。随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会进一步促进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也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 项目管理的复杂性趋势。随着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未来项目管理将可能会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科学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效率,优化资源使用,这也将成为未来项目管理的一大趋势。
三、 总结
总之,项目管理目前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未来项目管理将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当前我国项目管理同国外项目管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未来应该采取来进一步促进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永军. 项目管理现状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统计发展;发展现状及问题;统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一直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作用关键突出。所以,统计部门更要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统计信息化工作,努力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1.统计信息化的含义
统计信息化,就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统计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质量,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过程。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统计信息化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高效的运算能力,信息的组织、传送能力,以及资源共享和信息汇总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才能逐步提高基层统计管理部门的水平,促进统计信息化发展。
2.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统计数据,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都急于了解统计信息,这就需要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利用计算机、PDA等职能设备为核心的通信设备,使统计部门具备建立涵盖各个统计专业、统计业务甚至统计指标的统计信息系统的条件。比如,我们当前统计应用的联网直报系统以及其他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当前,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统计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淡薄
统计工作历来繁杂,其发展也像大多数工作一样,循序渐进,从纸质报表到网络报送,许多统计人员思想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统计信息化的意识淡薄,仍然依靠着传统的工作观念进行统计工作,导致统计偏差增大。
2.2 统计法律涉及信息化方面尚待完善
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已经无法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传统的统计执法方法和理念过度依赖调查对象的原始资料,而对目前的开展的国家联网报送平台等新的统计数据采集、报送方式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涉及,造成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对网上报送的确认、对报送数据的质量除了用报表平台内置的制度进行限定以外,统计法律却起不到任何作用。
2.3 缺乏统一的统计信息平台标准
统计工作不仅是统计部门的事情,各个行政部门的统计调查内容也有很多,比如:城建部门、税务部门等的统计工作也在开展。然而统计平台和依据却不尽一致,导致对同一个统计对象取得的统计信息不一致。由于各个部门缺乏联系,因此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标准,不能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即使现在的联网直报平台,各个专业的制度选择也不一样,因而造成各个专业数据无法通用。
3.统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3.1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统计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政策依据。而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各类统计指标乃至十几亿的调查对象、海量的统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证明文件等都要进行统计、采集、上报、处理以及汇总,并对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但是,要使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能够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便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才有可能给决策者提供优质的决策依据。
3.2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建设的重要内容
统计工作就是与数据打交道,而统计数据的处理也与统计信息化的联系最为密切,一套统计数据,从企业统计人员收集、整理、上报到统计部门汇总、,都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建立满足统计工作需要的统计网络体系,无论是基层统计还是到统计部门,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会有质的提升,国家统计局提倡建设的统计名录库和统计数据库信息才会更加完善和真实。以统计网络体系为核心,才能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化工作对提高统计能力的关键作用。
3.3 统计信息化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可靠保证
通过统计信息化,可以实现调查对象将其原始数据上报到国家统计局终端平台,由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制度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全国性数据,这样做便省略了包括县、市、省一级的数据处理工作的中间环节,推动统计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统计信息化的合理应用也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4.积极建设完善统计信息化体系
我们的统计工作者,从一开始编写统计制度到后来将制度付诸网络,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帮助很大,也进一步促进了统计信息化发展。网络时代到来,也使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发展成为可能,企业一套表平台的运行使得统计工作者的对统计数据采集、处理、汇总、等工作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这一套系统,对处理国家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说还远远不够,仍有很多的统计资料目前只能在纸介质上进行处理和汇总,所以我们应当在联网直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统计信息化体系完善,以使统计工作能够跟上时展潮流,迎合政府需求和民众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现代统计信息化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统计部门要特别重视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以及统计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就是要以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加速推动统计信息化建设,以达到统计部门的上下联动和统计各专业的水平联动,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化专业知识水平和统计咨询的公共服务水平,使统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