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1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严峻。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如以前旺盛,许多原来并不那么突出的问题变得日益尖锐,不仅各国同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甚嚣尘上。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所警告的那样,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而这些行为可能阻止贸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起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整个世界贸易规模的萎缩已经板上钉钉。据世界贸易组织发表报告预测,由于经济衰退,全球需求大幅减少,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9%,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直接来看基本上是负面的。温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9月以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就出口贸易而言,2008年末的形势是“急转”,而2009年初的形势却要用“直下”来形容。据海关统计,出口贸易在2008年11月和12月同比分别减少2.2%和2.8%,下降幅度比较有限;而在2009年1月和2月,出口贸易则同比分别减少17.5%和25.7%,下降幅度令人惊诧。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这种出口贸易额连续数月下降的情况对中国来说还是第一次发生,说明当前的我国出口贸易形势的确十分严峻。事实上,仅仅在2008年10月份,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虽然恶化,但当月出口贸易额尚且能够同比增长19.2%;而2008年的前10个月,中国的出口贸易额累计达到986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事实上,2002至2007年的6年内,中国出口贸易额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20%。
作为当今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基本上处于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由于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体现在出口贸易环节,而且也体现在进口贸易环节。相对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口贸易造成的冲击并不是渐进而成的,而是一直都很严重。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这4个月中,我国进口贸易同比分别下降17.9%、21.3%、43%和24.1%。
从危机中发现契机
可是,既然大家都学习过辩证法,就应当辩证地来看待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看一看能否将坏为好事。比较现实一些来看,最大的好事应当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进一步加速。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出口萎缩,而出口规模一旦萎缩,就业、税收、国际收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经济问题都难以解决。不难看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是严酷的。然而,挑战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既然挑战也是“战”,就有可能赢得挑战,也可能输掉挑战。那么,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主动争取前者而去被动选择后者呢?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工作,不知道养精蓄锐,就无形中增加了“过劳死”的机会。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也同样适用于被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物极必反,企业赚钱是对的,但如果企业一天到晚只知道赚钱、赚钱、再赚钱,也有可能“过劳死”。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我们的一些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养精蓄锐的重要性。前不久,笔者走访了浙江的某些外向型企业,有一点令笔者最有感触,就是许多出口企业利用订单减少的时机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出口企业来说,这就叫养精蓄锐。当然,养精蓄锐并不是无所作为。同样是订单减少,现阶段也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的是大规模裁员的办法,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态度。可以想象,一旦全球金融危机告一段落,能够做到养精蓄锐的企业必然会捷足先登,抢占国际市场上的制高点,而在平时,抢占这样的制高点难度要大许多。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养精蓄锐的范围很大,绝不仅仅指职工培训。事实上,进行技术改造是养精蓄锐,优化产品结构也是养精蓄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养精蓄锐。不难看出,对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来说,这一切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实事求是地说,对任何企业来说,这些养精蓄锐的事情都应当主动去干,但如果企业为“赶订单”而忙得不亦乐乎,也就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这些看似不是当务之急,而实际上却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前段时间,陷入这种两难处境的企业为数不少。虽然许多出口企业都知道养精蓄锐的重要性,但面对着摆在眼前的赚钱机会,谁也不舍得放弃,也都不由自主地“随大流”。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有个别企业宁可少赚钱而有意养精蓄锐,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也不允许企业这样做。为什么?很简单,如果企业放弃了某一单生意,马上就有虎视眈眈的替补者取而代之,而一旦客户跑到别人那里,要想抢回来,谈何容易?既然养精蓄锐要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个精不养也可,这个锐不蓄也罢。
现在,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无论是对于出口企业自身还是竞争对手来说,同样都缺少订单,现阶段养精蓄锐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再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了。
如何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劣形势下,对于某一家出口企业来说,要做到养精蓄锐或许要靠经营远见,而对于千千万万的出口企业来说,光靠自身的远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政策的导向。
过去,我们曾经遇上过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们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出口创汇指标一级压一级下达,层层加码,企业也不得不霸王硬上弓,不管能赚多少,先将产品卖出去再说。到头来,出口企业搞得很被动。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应当看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要比亚洲金融危机严峻许多。可是,国家却没有重提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这类口号,只不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出口“不放松”。事实上,现在让出口企业养精蓄锐,恰恰是为了“不放松”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动力。
现在看来,围绕着“保增长”的大局,国家更多强调的是“扩内需”,客观上加大了调控出口贸易节奏的自由度。表面上看,“扩内需”会将一部分出口产品生产能力转向国内市场,但从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出口转内销不失为一种捷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当看到,经过前些年的发展,中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素质不错,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任也主要由这些企业承担。在经过优胜劣汰后,只要国际市场需求形势好转,相信这些出口企业会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竞争力。不过,就如同要留得青山在就必须浇水施肥一样,要确保出口企业的生存也离不开足够的市场空间,而首先考虑的办法就是“出口转内销”。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许多产品上,中国的出口规模萎缩,规模经济优势也就会随之而丧失。可以想象,如果缺少“量”的优势,中国的出口企业就难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不下来,出口价格也就很难有竞争力;出口价格没有了竞争力,出口规模就会更加萎缩。面对着这种可怕的恶性循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口转内销”来确保出口企业维持必要的生产规模,使出口企业原有的规模经济优势不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而弱化。
由于国家对出口企业现在的困难比较体谅,并没有对出口企业过多施压,因而,有利于出口企业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机养精蓄锐,不去勉强为拼凑业绩而盲目接受订单,而是在接受订单的过程中挑肥拣瘦,有意识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
回首往昔,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家之所以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不仅国际收支逆差比较大,而且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国内市场当时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空间去“扩”,必须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相比之下,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2万亿美元,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基本可以做到“不差钱”。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较10年前有大幅度提高,只要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给老百姓吃上“定心丸”,当前的“扩内需”就具有可操作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要强调不放松出口,但也没有必要为了扩大出口而不惜一切代价。
由于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出口贸易遇到了一个“外紧内松”的生存环境。一方面,所谓“外紧”,实际上就是指来自国际市场的贸易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所谓“内松”,也就是指有关部门并没有从政策上为出口企业上“紧箍咒”。不难看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正是由于“外紧”与“内松”相互重合,国内许多出口企业才有机会为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养精蓄锐。正因如此,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要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2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 可持续发展 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出口18986.0亿美元,进口17434.6亿美元。但在我国外贸飞速发展的同时,曾经“一统天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则风光不再。随着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逐步丧失,出口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06年,国有外贸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就不到改为20%(见下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不少企业举步维艰,效益极为低下,近年更是逐步陷入经营困境,连生存都成了大问题。如何使国有外贸企业走出困境成为企业经营者和相关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国有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系列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对策,以期能帮助国有外贸企业提高经营效益,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1.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讨论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现状不能不先回顾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历史。如果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分界点,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大抵可粗分为二个阶段,即入世前的垄断经营优势逐步减小阶段和入世后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充分竞争阶段。 入世前,由于国家对各类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的管理比较严格,对三资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有一定的限制,加之当时进出口形势较好,国有外贸企业仍然能够保持着比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入世后,随着国家对外贸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外贸经营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状态: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都加入到出口企业队伍中来。外贸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直接使得国有外贸企业的人才和客户流失相当严重。很多外贸从业人员跳槽时几乎都带走熟悉的客户,对国有外贸企业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在外贸经营地位平等的今天,更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商企业千军万马同时加入争夺有限的国际市场资源的竞争中去,这无疑也使得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加有限。而外资外贸企业享受了国民待遇后,更是很快的冲击了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享有有国民待遇,大批有资金、人才、品牌,有研发能力、营销、有经营理念与营销手段等优势的,原来依赖中国国有外贸企业的外国企业直接进入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成立外贸企业,这使得国有外贸企业的原有市场在不断变窄。所以说外贸经营权的放开,经营主体间竞争的加剧,人才和市场的不断流失,必将导致国有外贸企业的盈利水平的不断下降。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外贸经营秩序变得更加混乱,行业管理乏力,使得外贸企业的经营各自为政,出现了过度竞争。各大小外贸企业在国内争夺货源,在国外削价内哄、互不相让,这形成了外贸行业的国内收购价不断上升,而国外销售价不断下降的局面。这钟局面不但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外贸声誉,而且也逼得其中的国有外贸企业几乎喘不过气来,经营每况愈下。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当下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国外买家的购买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惨烈,国有外贸企业真是到了举步为难的经营困境。
而从国有外贸企业的内部层面来分析,由于其长期以来受僵化的经营体制的影响,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其无法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入世前,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流通领的经营,单纯的进行商品的对内收购和对外销售,经营方式虽然较为粗放,但因其垄断经营产生的效益较好,所以也不操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的改变,国有外贸企业、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共同开展对外贸易的竞争,国有外贸企业的优势已日趋减弱。以单纯商品买卖为主的外贸企业在出口成本控制和对市场的快速反映上都难以同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展开竞争。由于体制的弊端和思维的僵化,加上国有外贸企业固有的、管理松散、内耗严重等弊端,面对严峻的市场考验,不少企业因未能及时转变观念及经营方式,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经营逐步陷入困境。
2.国有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讲,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是一种必然趋势和正确选择,对整个外贸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它在冲击国有外贸企业的同时也在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最合理地调整和分配着社会资源,使得整个社会要素的经济效益最优化,同时也促使着国有外贸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一批企业必将被淘汰,而通过市场洗礼留存下来的国有外贸企业,定会更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国有外贸企业来说,潜在的客户和产品需求仍然十分巨大,关键在于其能否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国有外贸企业必须深化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国有外贸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实践的经验也表明,改革后的国有外贸企业仍将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在江苏,某国有外贸企业早年通过内部改制、部门公司化、优秀员工持股参股等改革措施使得好几个业务部门的销售规模和经营业绩都蒸蒸日上,而员工的收入也在年年提高。所以国有外贸企业要认真分析,厘清思路,勇下决心,突破传统,大胆探索,找准定位,培育出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的说来,以下几点思路可供当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参考。
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3
吴献(中国小商品城商会副会长)
2008年,我还是有梦想的,脑子里全是国外的市场。当时像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非洲、中东这些地方,都不制造工具,所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国内很多企业就像波涛汹涌一样涌出去。等我2008年想走出去的时候,中国制造已经铺天盖地,屡次碰壁。
2010年,是我们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像我们这种全外贸的企业就没有活路了。面对13亿人口的内销市场,死活就是打不开,1年光开拓市场就花掉了100万元,当时心想再这样下去就什么都不剩了。
真正转型成功也是在2010年,我们上了天猫,打开了整个内销市场。
我们做了25年的五金工具外贸生意,但其实是上了天猫才知道,外贸的东西白给消费者他们也不要。我们的五金工具这30年的品质压根就没提升,不是按照国标,而是按照老外的标准来做。一把螺丝刀,国产的是4.5元,台湾制造的是9元,老外就问:8毛钱的有没?2毛的有没?国标是4.5元的,那你说8毛钱的螺丝刀还有标准吗?到了外国,就说中国的东西太差了,其实是外国商人也在利益最大化。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我们才明白,消费者是要好的东西。所以现在在天猫上销售的工具,50%是台湾制造,20%是德国制造,中国制造30%左右,这些中国制造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给国外大牌做的企业贴牌给我们。这样才能活下去,否则在天猫上都是昙花一现,网上的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甚至是超于国家标准的。所以现在的口号是,能用的叫工具,不能用的叫凶器。
客户在网上对我们的产品进行评价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央视广告。有50个人好评,就有人来批发了,品质不到位我们就提升,也可能10个消费者里就是有2个人故意给你差评,那你差评我再给你发一个,再差评再发一个,这个客人将来就可能是你的忠实客户,跟消费者不能讲道理,讲到最后就把自己讲没了。
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4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较单一,教学内容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高职学院主要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使得很多学生有抗拒心理,效果非常不好,学生难以接受。时间被这样大量的理论课占用了,造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2.英语和计算机教育存在缺陷。
目前高职院校外教数量匮乏,英语学习氛围不浓厚,班级人数较多,使得学生锻炼的机会少,英语口语难有较大进步。计算机方面也存在问题,现在的教育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操作,大多数学生已经会用,笔者认为要在计算机课程中多加入速记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如外贸领域中的外贸单证、外贸函电,还能为今后的外贸谈判记录打下坚实基础。
3.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样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性,所以评价手段需要改革,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课程,应以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为主,反而是期末考试处于次要地位。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改革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把课本上较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图像清晰、图文并茂,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生动形象,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每章节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训,通过每章节的实训软件可以让学生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能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还能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多介绍外贸方面的网站,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等,也可以介绍一些优秀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政府网站等。学生通过走访网站,了解动态,扩充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推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国际贸易案例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外贸工作实际,说服力较强。有些案例直接由学员讲述,随后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员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员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探索,便于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选用一些经典案例,配合教学课件,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多一些在实际过程中运用的例子。案例数量不在多,而在于精,案例难度要适中。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案例很多,教师可选择一些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涉及最常用的实践技能的案例。
另外,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使案例教学能适应新形势及新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教学重点,将知识学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3.强化英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英语基础就难以胜任今后的外贸工作,在课程中加强英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增强英语口语、外贸函电、外贸谈判等方面的能力。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对外贸单据的处理能力及从网站上寻找商家客户及搜寻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5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4802
18、19世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后来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经过里昂惕夫的综合扩展,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形成,并被当成主流的国际贸易学说,以及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依据。但是,知识经济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促使世界贸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出现,并对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
对外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阐释贸易发生和生长的导向标,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以及里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扩展,形成了完整的贸易理论体系。
1.1 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国与国之间,任何产品的生产效率的差距并不是都相等的。任何国家集中产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各个国家都可以节省资源,取得由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
其理论重心是:各国在进入世界经济市场时,都遵从比较优势原则,促进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结构的建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资本和技术优势,生产出口以资本、技术为导向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生产出口以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如此以来,每个国家均可以从世界贸易里获益,进而提升国家经济水品。而且从比较优势理论关联推断上出发,它是较为成熟的。但是,实际的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也有没办法说明的状况,例如“里昂惕夫”之迷等此类现象,影响更深的是,有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以此为方针,实施比较优势贸易策略,反而造成贸易形势更严峻以及贫困化不减反增的现象,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1.2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说一国对外贸易绝对遵从比较优势理论,依靠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且以此进行对外贸易,在与经济大国合作时,尽管可以获取到利润,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贸易产业结构不稳定,并且长期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这样称之为“比较优势陷阱”。
下面介绍两种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其一,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其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一直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以此来寻找世界分工时的位置,一味的遵从机会成本的孰重孰轻,单纯的依靠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确立分工位置和对外贸易,以此只取得非常低的初级附加值利益。并且,长时间执行比较优势战略还会则会持续强化这种效果,造成发展中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贸易的低效益层面。而且,初级产品的刚需变化不大,初级产品的产出技术愈加完善,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得世界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发展中国家贸易形势变得严峻不可避免,出现贫困化不减反增的局面也是不足为奇。
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市场形势的严峻,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以出口制成品来代替初级产品,以先进科技来促进产业转型。但是,由于自身技术的局限性,只能靠模仿、借鉴世界先进科技或者是直接购买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以此来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促使进入高附加值阵营成为可能。然而,这只是比较优势战略的改进,而且,在运作的过程中太过依靠别国技术引进,又造成自身创新能力被限制甚至是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基本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只得依靠别国的科技进步,从而导致在世界经济中,虽然进入了高附加值阵营,却依然处于受制于人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尴尬境地。
2 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现状分析
我国是贸易大国,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对国际贸易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1 传统产业结构改善
历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贸易产品结构现已走出了低效益的阴影,并且转变成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初级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产品中的占有率逐年降低,且工业制成品的占有率逐年升高,而且经过深加工的工业制成品,其中的科技产品已经替代了初级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地位,我国独有的优势正在显现,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
2.2 大国经济效应影响世界
我国参与世界贸易近40年,对外贸易不断成长,已具有大国规模。我国贸易规模的扩大,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的初级制成品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并且劳动力、矿产等一些资源的价格变化也对世界价格产生不小的影响,大国经济地位可想而知。
2.3 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由于我国独有的的劳动资源优势,世界各国以此为基础的外资企业不断向我国聚集,带来我国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使得我国生产业一片繁荣,大大的发展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综合分析,比较优势战略使得我国改善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大国规模经济的形成,并且确立了世界经济中的大国地位。
3 比较优势陷阱对我国的影响
伴随世界经济不断深化、国内市场形势的波动,比较优势战略显现出不足。
3.1 传统比较优势效果减弱
改善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但是,初级产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和效益反而降低,说明传统比较优势所起的效果越来越小。其中作为初级产品的代表――轻纺织品,其比较优势也在降低。初级产品无法继续发展,核心原因是我国劳动效率提升甚微,薪资涨幅过高致使单位产品成本增加;而且世界市场上此类商品价格也出现了降低的苗头,并且这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区间不大,多数国家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手段,以增加售额,更使得价格大幅降低。而且,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也阻碍着这些产业的成长。虽然国内区域存在差异,初级制成品产业依然存在不小的发展空间,但是长此以往,滑入比较优势陷阱不可避免。
3.2 大国经济效应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我国的外贸规模虽然逐渐扩大,但是扩张难度也持续加大。由于对外贸易基数很大,继续扩大的话,就会不断地出现贸易摩擦,最典型的就是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事件。此外,我国进口流量也十分可观,巨大的进口量很容易造成世界市场价格增涨,致使我国进口成本升高。同时伴随着初级商品价格降低,我国的外贸前景不容乐观。
3.3 外资引进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出现偏差
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省市更多的关注初级产品产业的成长,侧重点虽重在运用外资。但是,初级产品产业却吸收了大多数外资,反而造成外企抢占我国出口配额,压制了本土的产业出口。并且,外商企业还挤入了抢占本国市场的行列。这与我国意在运用外来资源改善本土产业结构得想法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我国第三产业开发程度不高,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低,第三产业急需发展,但是,在引进外资方面却做的不够好。而且,第二产业中外资的大部分也被初级加工产业所接收。造成目前现状的首要因素就是比较优势战略,一味的注重劳动力优势,致使想尽办法运用外资扩大初级加工产业规模,却不注重外资中的先进技术、优势资本对产业结构的改善。这样,虽然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实际上变成外资企业去完成原本由国内企业完成的工作,而且产业结构却没有根本上的转变。
4 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贸易环境,在世界贸易的浪潮中寻求立足之地,我国优化贸易发展战略势在必行,撕破传统束缚,对传统优势重新定位,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发掘新的竞争优势,执行竞争优势战略。
4.1 发展竞争优势,兼顾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概括为:产出商品中所包含的别人所不能创造的、独特并且经久不变的属性。所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同时要继续发挥我国独有得比较优势,又因为产品得竞争优势必定是从其比较优势升级而来,而以独有得比较优势升级后得竞争优势也必将独一无二。我国初级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已处于领先位置,要想持续提高市场份额,更进一步,就必须重新审视市场形势,寻求市场新需求,以此为导向,致力于高精尖技术在产品中的运用,把传统工艺做精做细,提高商品的精致度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度,提高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以这样的要求来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投合消费者需求;而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可搭乘科技发展的快车,投入到资本密集型产品甚至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阵营当中,继续发挥比较优势。
4.2 合理运用跨国公司等外来资源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何通过跨国公司来发挥我国比较优势转化的“竞争优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不仅是跨国公司降低生产成本的必需,还是我国在世界先进科技产业贸易中立足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主力军,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以此来近距离的接触世界市场,这样既能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又可以汲取世界市场中的外溢技术、管理经验,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减少学习的成本,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积累必要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同时把劳动力比较优势升级为竞争优势。
4.3 科技创新,提升竞争优势
我国现在正处于比较优势陷阱的边缘,急需完成竞争优势战略的实施,而竞争优势的核心就是产出产品中包含别人所不能创造的的独特属性,实现这一属性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创新,创造出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的,那么,这样的产品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开拓创新,技术立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把不能生产的、低生产效率的产品变成可生产的、高生产效率的产品;把别国产品具有的优点也同样让出现在我国的产品上,甚至做得更好;把原本一些产品消费者需要的但是不具有的功能通过科学技术使之拥有,抓住市场利益的最终源头。
现在的外贸形势范文6
近3年来,世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全球经济及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增加。为此,《新财经》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银行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
美债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两条线
《新财经》:对于这次美国国债评级被下调,您怎么看?
谢国忠:现在的情况其实还不是美债危机,是欧债危机,美债还没有危机。美国的内需还是很低的,最近的降息并没有引起美债收益率上升,反而使美债收益率下滑。按道理,有价格波动才会有危机,价格不动说明没有危机。
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是金融风险,是欧洲债务所引起的银行问题。股市的明显下跌,说明大家对未来确实有担忧,担忧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左小蕾:美债危机发生后,大家担心的是美国继续印钞票,造成美元大幅贬值。美国人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好好反思一下,不能总依靠虚拟经济发展,美国要把实体经济发展起来。只有经济基础牢固了,国债的信用才能得到支持。如果美国还以这种方式走下去的话,那跟“旁氏骗局”有什么区别。
袁钢明:美债危机加重了经济衰退的恐慌,奥巴马采取的增加消费和福利政策,造成了失业率上升,制造业指数下降,美国GDP增长速度也在下降。从这些现象来看,美国的政策是失败的。美债危机对于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打击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严重。而美国问题的严重性,不是它的债务危机,而是经济衰退的危机。
《新财经》:美债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分析国际金融形势,研究应对措施。您认为,美债危机对中国经济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谢国忠:美债问题和经济问题其实是两条线,现在很多国家经济都在下滑,德国和法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都没有增长,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长不到1%,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都是缓慢的,想在今年下半年有很大的转变也不太可能。
对于中国来讲,现在谈美债问题主要是为经济下滑打下伏笔。其实,美债问题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不是很大,美债是中国自己要买的,不是别人逼着买的,现在情况不好了,也不能全怪别人,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评级机构下调美国国债评级,是对美国政府乱花钱的反映,对于美国今后的财政环境造成压力,限制了美国再次采取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这样,美国国债保值的可能性就会上升,对中国是有好处的。
袁钢明:中国总喜欢把自己的错误赖到别人身上。每当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外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使中国的问题扩大化,明显化。
从去年开始的通货膨胀,其实与货币投放过多有关,而且大部分都投在了高铁等大项目上。抑制通胀,只能紧缩货币,但紧缩的都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造成了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困境。这是中国经济自己的问题,跟美债没有关系。
左小蕾:美债危机首先大家是有预期的,其次银行没有停摆,金融市场还在运作。所以,经济不可能一下子就停下来,或者出现大幅度衰退的情况。但是,对经济一定是有影响的,因为恐慌情绪是基于大家对未来经济没有信心。
中国应该把目前的形势分析清楚,应对要非常谨慎,不要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搞什么大规模的拯救计划。中国没有必要再去大规模地刺激经济。
调控政策应该适度放松
《新财经》:美国经济复苏疲软,如果出现经济的“二次探底”,对中国出口会有多大影响?
谢国忠: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形势都不太好,中国港口的集装箱出口量有所下降,这个情况与国外的经济数据也是吻合的。未来的出口情况会怎样,现在还说不清楚。
袁钢明:中国出口出现下滑,这与国内的出口环境有关系,第一是货币紧缩造成的,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第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第三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工厂的厂房投资成本上升。出口下滑,就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下滑,这个情况已经不可避免了。再遇到外部冲击,这次的打击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
《新财经》:从年初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致力于控制通胀。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调控政策该有怎样的调整?
袁钢明:现在的形势下,完全可以用适度的放松和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到目前为止,货币政策大多采取的是货币数量的调整方式,对利率调整政策不够。现在的低息和负利率政策,完全是鼓励投资,特别是鼓励房地产投机。一方面紧缩贷款,另一方面又低息鼓励投资,这样的货币政策本身就是矛盾的。
提高利率应该是扭转过度囤积大项目的好办法,但现在已经出现了金融动荡、股市下跌,资本市场上资金链也更加紧张。这个时候再提高利率也不是好办法。我建议采取储蓄补贴利率的办法,对居民储蓄给一定的利率补贴,补贴到至少没有负利率的程度。这种方法在2003年的时候实行过,可以减少老百姓的恐慌心理。
不要再被国际舆论误导
《新财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依靠出口的发展方式应该改变,通过2008年金融危机和美债危机,中国政府应该在哪些战略上进行调整?
左小蕾:美债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冲击应该没有2008年严重,因为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在逐渐减少外贸顺差。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发展战略,拉动内需,经济转型,减少对外依存度。通过经济转型,用我们自己的内需来吸纳更多原来出口的东西。这是正确的方向,是比较可靠、可持续的经济政策,可以支撑中国经济稳定长期发展。
谢国忠:中国的结构调整已经谈了十年,到现在还没有调整。也许只有到了原来的路都堵死了、撞墙了,才会死心,才能调整。中国现在主要是政府在花钱,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企,民间花的钱很少。所以,调整结构就是调整政府花钱,这是中国调整结构最初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其他事情都不用讨论。
《新财经》: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4万亿救市政策,阻止了中国经济下滑,也协助稳定了全球经济。美债危机爆发后,很多外媒都在热议,中国会不会再次拯救世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